“牢骚”原来是刷马时的哀叹
04-16Ctrl+D 收藏本站
毛泽东《和柳亚子先生》一诗写道:“饮茶粤海未能忘,索句渝州叶正黄。三十一年还旧国,落花时节读华章。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莫道昆明池水浅,观鱼胜过富春江。”“牢骚太盛防肠断”,在今天的日常用语中,“牢骚”和“发牢骚”都是指发泄烦闷不满的情绪。那么,到底什么是“牢骚”呢?这两个字又是怎么组合在一起的呢?
“牢”,象形指事,在甲骨文的字形中,“牢”的下面是一只牛,上面像养牛的圈。因此“牢”的本义是关养牛马等牲畜的圈。《说文解字》解释道:“牢,闲养牛马圈也。”比如“亡羊补牢”这个成语就是羊跑了,还要把羊圈补好的意思。古代还把祭祀或者宴享时的牲畜称为“太牢”、“少牢”。牛羊猪各一只叫“太牢”,羊猪各一只叫“少牢”。天子祭祀叫“太牢”,诸侯祭祀叫“少牢”。
“骚”是形声字,从马,蚤声,《说文解字》解释道:“骚,摩马。”段玉裁注:“人曰搔,马曰骚,其意一也。摩马,如今人之刷马。”引申为“扰也”,马扰动的样子,再引申为因纷扰不安而导致的忧愁。屈原所作的“离骚”就是离忧的意思。
“牢骚”和“发牢骚”,毫无疑问最早都和畜圈里的马有关。马和马车是古代最重要的交通工具,赶马车的人被称为御者,因为是干体力活的,所以地位低下。一天劳累下来,晚上还要在马圈里刷马。伴随着马的扰动,御者不免哀叹自己的身世,有抱负的人更有怀才不遇之感。
这一职位造就了中国历史上四个著名的词:
“御用”。用于御,用为王的御者,为王前驱。如此责任重大,如此辛苦,却得不到应有的待遇,反而被人看不起;御者在马圈里哀鸣的时间久了,言为心声,歌以咏志,遂诞生了“马圈文学”,纯粹干体力活儿的御者慢慢就转变成了专事歌咏的“御用文人”。
“舆论”。舆者,车也,车上的言论。黄帝最早设计了车服,御者被分为三六九等,奠定了等级制的基础。既有等级就有不满,御者驾车的时候不免嘟嘟囔囔,抱怨车服配不上自己的技术。时间长了,御者的言论渐渐密集起来,形成了一个独特的言论圈子,后世就用“舆论”这一专门术语来命名这个独特的言论圈子。
“骚人”和“骚客”。特指诗人。从“马圈文学”脱胎而出的御者,春风得意之后,“激扬文字,指点江山,粪土当年万户侯”,开始了不切实际的妄想。虽然河山还是以前的河山,但揣着俸禄游山玩水看到的河山显然迥异于驾车时看到的河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