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 《西游记》之成功法则
04-16Ctrl+D 收藏本站
西游记的起因、经过、结果,一直都是紧紧地围绕着“如何成功”这条主线来写的,非常清晰明了,为什么就很少有人这样理解呢?是作者隐藏的很深吗?
不是的,是中国人的性格使然,因为大家都不以谈功利为美德,当然就不愿意把西游记与功利挂钩。
然而,西游记是一本赤裸裸的描写功利的书,反复的提到功果、功劳、功绩。
故事的开始,观音菩萨就明确的告诉了唐僧:“若有肯去者,求正果金身。”不是白干,是有赚头的,用“去”换取“正果”。
就是与取经无关的人,也都是以“功”来衡量的。黄风怪一回,灵吉菩萨说:我拿他去见如来,才算这场功绩哩,这个功劳是我的。
金角银角一回,老君说:却是你今拿住,得了功绩。
乌鸡国一回,文殊菩萨说:今得汝等来此,成了功绩。
故事的结尾,都成了正果,怎样成的正果?如来说得只有那么清楚了:都是因“功”成的正果,唐僧取经甚有功果,孙悟空炼魔降怪有功,猪八戒挑担有功,沙和尚登山牵马有功,白龙马驮唐僧有功。
结论:是因“功”成的正果,不是因“善”成的正果。
西游记的作者是没有善恶观念的,他给小说中的人物都有发善心的一面,也有做恶事的一面,所以给人的感觉很矛盾,你不知道他究竟是何立场。
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感觉呢?问题不是出在作者身上,是我们根深蒂固的惯性思维在作怪。
我们从小看电视,就学会了:人物一出场,还没开始表演,我们就已经认定了他是好人,他是坏人,否则我们无法看下去。
带着这种思维枷锁,当然就看不清本来的面目。传统的行为准则一直停留在道德层面,总是以善恶来衡量评判,可善恶究竟是什么?以何种标准来界定?你说的清吗?西游记中谁是好人谁是坏人?作者没有这么狭隘,都是一样的。
拿现代社会来说,谁一生下来就是好人或是坏人?不存在的事,再如当今的商场、股场,大家都在里面各施手段,博取利润,谁是好人谁又是坏人?大家都是一样的。
西游记是一本描写如何成功的书,探求的是成功的法则,没有好人坏人,只有胜利者与失败者,把个说教式、灌输式的“劝善”打的粉碎!
所以,你读西游记,不要管他讽刺什么,揭露什么,这些对我们都毫无意义,只有成功的经验才具有借鉴价值。
成功是什么?用最简单最直白的话说,就是达到自己所需要的目的。可现在偏偏要用上:成功是一种信念,成功是一种境界,成功是一种超越,这类高尚的语言,这只会造成理解上的障碍。
没那么多废话,成功的准确定义:达到目的。
西游记告诉我们,成功的法则主要有三:
1. 能力
西游记展示给我们的是:成功,不仅需要手段,而且还要不择手段。当然,老君、如来、观音的手段太高,不是我们一般人模仿得了的。不过,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我们还是可以学的。
你是精英,就学孙悟空,你是卖苦力的就学猪八戒,既不是精英,又不肯卖苦力,你可以学沙和尚紧跟着有望成功的团队。
总之,有什么长处,使什么长处。
2. 合作
成功需要合作。合作,还有两个意思相近的词:一个叫互助,一个叫勾结。其实是一样的,请大家注意,这些感性认识的词汇仅仅只是生动形象而已,没什么实际意义的。
唐僧靠徒弟保护,徒弟靠唐僧解脱,彼此扶持,两不相谢。合作得以成功。
如来靠取经团队,传经得以成功,取经团队得如来封授得以成功。
成功是互利的,现在的说法叫:双赢。
3. 坚持
成功,是由若干个因素构成的,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坚持。
要做成任何一件事,至少有个必要时间,取经的必要时间是两三年,那么,无论如何在两三年之内是难于完成的。在成功的过程中,一定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阻力,在没有阻力的情况下,两三年时间就够了,那么,有阻力呢?有强大的阻力呢?需要多长时间?这就是不确定的了。
唐僧本打算三年完成的,结果却用了14年,这14年他一直坚持着,其中的任意一个时候,他只要一放弃,就彻底的失败了。
西游记中的如来佛也是一样,他欲传经东土,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了,他还在坚持,只到唐僧这一次,传经才成功,假如这一次又失败了咋办?那就再来一次!
没有什么高深的秘诀,就是一个“持”字,很简单,真做起来,靠的不是知识多少,不是能力大小,靠的是无尽的毅力!无论你看多少成功的妙招,都起不到实质性的作用,没有那么多成功的规定,没有那么多成功的定律,就是一个“持”字,不要轻易放弃。
只要你一放弃,等于你又要重新再来。我们可以回想一下自己过去失败的经历,是不是因为主动放弃导致的?再想一下曾经成功了的经历,是不是也有着不可避免的困难与阻力?这些困难与阻力在你成功后再来看,真的就是如梦幻泡影。
究竟要熬到什么时候,才能成功?谁都不能给你打保票,因为这永远都是一个不确定的未知数,你只有坚持坚持再坚持,终有成功之一日。
弃清规,破戒律,汝今能“持”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