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第七章 魏秦逼亲王室,鬼谷子出山遇苏秦
04-16Ctrl+D 收藏本站
在陈轸的刻意安排下,秦国聘亲使团行至崤关时遭到魏卒刁难,耽搁几日。待他们赶到洛阳,魏国的使团也已到了。许是巧合,许是出自陈轸的故意,两家队伍几乎是同时抵达洛阳。秦国聘亲人马由西门入,魏国由北门入,俱是旌旗招摇,锣鼓喧天。
这些年来,由于少有诸侯朝觐,洛阳王城几乎已被天下遗忘,何曾见过这般热闹?一时间,满城百姓都在追着观看,尤其是在弄明白两家均是前来聘娶公主之后,围观者更多了,直将洛阳两条主街堵了个水泄不通。
诸侯来朝,通常均被安排于万邦驿馆。万邦驿馆分为公、侯两片馆舍,坐落在文庙两侧,分别接待公、侯等属国君臣。在公、侯馆之外,另有一处王馆,是特别为楚备下的,因为楚国不与周室同宗,也不是大周属国,周室早在春秋年间就已承认它的王国地位。
按照朝觐规矩,公国住文庙左侧,侯国住文庙右侧。秦是公国,当住左侧,魏是侯国,当住右侧。然而,当陈轸使团走到国驿馆时,既不进侯馆,也不进公馆,而是以独立王国自居,径直去了王馆。
魏使的越礼举止吓傻了国驿馆里的大行人和司仪,二人目瞪口呆,拦也不是,劝也不是,眼睁睁地看着他们走进馆中,自行卸去行李,各挑房间安顿下来。由于馆驿多时无人居住,房间久未打扫,甚是凌乱。陈轸让随员们分成两拨,一拨搬运,一拨整理馆舍。
吩咐过后,见天气太热,陈轸拿上芭蕉扇,一边摇着,一边走出馆舍,信步来到公使馆前,靠在一棵香樟树上,远远望着秦国使团也在那儿井然有序地安排馆舍,搬运物品。
正在忙活的樗里疾一眼瞧见陈轸,赶忙放下手中箱子,大步走来,远远堆起笑脸,两手拱起,走到近前,更是将腰弯成直角,躬下一个大礼:“秦使樗里疾见过上卿大人!”
陈轸心中有气,并未放下手中扇子,只将两手略略一拱,算是回礼,语气倨傲:“魏使陈轸见过樗里大夫!”
樗里疾也不介意,爽朗笑道:“在下前番与大良造使魏,承蒙上卿关照,总算不辱使命。大良造回秦之后,时常挂念上卿,几次叮嘱在下,无论何时见到上卿,定要代他致敬!在下本想在空闲时前往安邑,特别向上卿转达大良造的问候,不想却在此处相遇,真是巧了!”
樗里疾偏在此时重提安邑之事,等于是揭陈轸面皮。陈轸脸上发涨,本欲回敬几句,一时竟是寻不到合适言辞。直到河西遭袭,陈轸方才明白公孙鞅是在拿他和公子卬当猴耍,悔得胸口连疼数日。也是由于此事,魏王对他的信任大打折扣,眼见到手的相位自也渐去渐远了。幸亏他的脑子转得快,在极其关键的选将一事上扳回一局,不然的话,数年辛苦就将毁于一旦,眼睁睁地听凭朱威、公孙衍的意愿得逞。
陈轸毕竟还是陈轸,窘过一时,脸色迅即恢复如初,嘴角绽出一丝冷笑,接上樗里疾的话茬儿:“在下谢大良造关照!在下也请五大夫转呈大良造,就说他欠在下的那颗人头,在下早就忘记了,让他不必挂在心上。还有,在下顺便提醒大良造一句,也请五大夫转达:下次若再发生类似事件,在下纵使有心,恐怕也帮不上忙了!”
樗里疾呵呵一笑:“在下代大良造谢上卿好意。不过,在下也想提醒上卿,类似事件不会再发生了!”话锋一转,“听闻上卿此来,是为魏王陛下选聘太子妃的,在下敢问所聘何人?”
陈轸将手中的扇子轻摇几下:“听闻五大夫此来,也是为秦公选聘太子妃的,不知所聘何人哪?”
“秦公所聘,乃周室长公主姬雪!”
陈轸哈哈大笑,将手中的扇子连摇几摇:“巧了,大魏陛下所聘,也是周室长公主姬雪!”
樗里疾虽说早已忖知魏使来意,心头仍是咯噔一声,旋即爆出一笑:“真是英雄所见略同啊!”
陈轸也出一声长笑:“是啊,是啊!不过,花落谁家,倒是一场好戏哟!”
樗里疾微微点头,沉声笑道:“嗯,的确会有一场好戏!”
秦、魏两家安顿就绪,分别将聘书呈送周室负责接待四方来使的大行人。大行人位列中大夫,收到聘书后不敢怠慢,当即求见御史。
秦、魏两家聘亲之事闹得满城风雨,御史早有耳闻,正在府中揣摩是否属实,大行人拿着聘书直走进来。大行人一边呈送聘书,一边不无激愤地将魏使越礼强占楚国王馆的粗暴行为详细讲述一遍。礼乐早已无存,御史听毕,微微皱了下眉头,随手展开聘书,打眼一看,大吃一惊,因为两家在聘书中写下的,竟是同一个人:长公主姬雪!
这下麻烦大了!御史不假思索,急赴宫中,赶至前殿,陛下却是不在。御史略一思索,径直来到御书房,见大门紧闭,内宰守于门外。
御史揖道:“请内宰转奏陛下,微臣有急事叩见!”
内宰缓缓摇头:“陛下有旨,谁也不见!”
御史从袖中摸出秦使、魏使的聘书和纳彩礼单:“这——”
内宰瞧也不瞧,顾自说道:“陛下有旨,外事可问太师,内事可问两位周公!”
御史长叹一声,本欲再说什么,嘴唇动了几下,还是打住了。
御史步出宫门,沉思有顷,驱车径去太师府。门人见是御史,又见他神色惶急,知有大事,赶忙禀报。不一会儿,老家宰迎出。
御史揖道:“下官有急事求见太师,烦请家老禀报!”
老家宰还礼道:“太师正在会客,请大人改日再来!”
御史急道:“这——这事儿——下官恳请家老——”
不待御史说完,老家宰就已看出事关重大,急点头道:“大人稍等,老奴这就禀报!”转身进府,不一会儿,急急走出,“御史大人,太师有请。”
御史随家宰走进府中,果见厅中客位端坐一人,年约五十来岁,光鲜的秃头闪着亮光。年逾古稀、须发皆白的三朝元老颜太师坐于主位,正与客人攀谈。
御史伏地叩道:“下官叩见太师!”
“起来,起来!”颜太师呵呵一笑,招呼御史起身,指着客人,“这就是名闻天下的稷下先生淳于髡(kūn),来来来,你认识一下!”
御史起身,朝客人深揖一礼:“在下见过淳于子!先生大名,在下久闻了!”
淳于髡拱手还过一礼,抬手指了指自己的秃头,呵呵乐道:“是的,在下这个光头,天下无人不知呢!”
御史自是无心说笑,匆匆转向颜太师:“启禀太师,下官可否借一步说话?”
淳于髡闻听此言,赶快起身:“你们在此说吧,今日天气不错,在下正要出去散会儿步去!”话音落处,人已走至门外。
家宰跟在后面,与淳于髡一道走向院子。颜太师观他神色,忖知事情重大,屏气息神,望着御史。
“大事不好了!”御史急道,“魏室、秦室皆来纳彩,下官火急叩见陛下,可陛下——唉!”
颜太师似是早知纳彩之事,悠悠说道:“秦、魏皆来使臣纳彩,有何不好?”
“他们不是纳彩,是——”
颜太师摆了摆手,指着淳于髡留下的席位:“御史大人,坐下来,慢慢说!”
御史意识到自己过于急切,遂至客位盘腿坐下,将两国求亲之事扼要陈述一遍,从袖中摸出两家的聘书及纳彩礼单:“太师请看!”
颜太师接过,看也不看,扔在几上,轻叹一声,徐徐说道:“唉,都是那个孟津之会害了陛下!什么武王伐纣七百年大典?什么天下公侯朝觐天子?那个魏罃是何货色?方今天下是何情势?诸侯真要朝王,为何不到洛阳来?唉,这些都是摆明了的!老朽苦劝陛下,要他莫去,陛下只是不听。陛下这是没看透啊!陛下这是心不死啊!陛下一心存念借此振作,这下好了!自打孟津回来,所有朝事尽皆废了,小朝不说,即使大朝,陛下几曾临过?老朽本欲再去劝谏,可思来想去,唉,老朽又能劝谏什么呢?”一边说着,一边重又摸起聘书、礼单,缓缓纳入袖中,摇头又叹一声,“唉,这些个公呀,侯呀,天下都让他们搅和殆尽,可他们仍不知足,连天子这块弹丸之地也不放过!”
御史熟知太师,若是闲扯起来,必是叨唠个没完,急道:“太师,您——您扯远了,眼下——眼下这可怎么办呢?”
“扯远喽,扯远喽,”颜太师缓缓站起身子,颤巍巍地走向门口,口中又是一声叨唠,“唉,扯远喽!想我堂堂天国公主,却被两个属国派遣大夫强抢,这——这这这——这叫什么世道哟!”
颜太师缓步走到院中,见老家宰正在陪淳于髡散步,吩咐他道:“备车!”
这日午后,显王像往常一样,用过午膳就一头扎进御书房中,连内宰也被他赶了出去,只将大门关牢,独享一份清静。
而在实际上,对于显王来说,世上也许根本不存在清静二字。正如颜太师所说,自孟津会后,大周天子显王姬扁的确窝了一肚子的心火。
姬扁年不足四旬,作为男人,正是大有作为的年龄。自从姬扁记事起,周室天下就只是名义上的。二十三岁那年,姬扁承继大统,加冕那日,他曾面对列祖列宗的牌位郑重起誓,一定要在有生之年重振周室。
然而,转眼之间,十几年已经过去,周室非但未见振作,反而在他治下每况愈下,仅有鲁国、卫国、蔡国等国来使朝过,大国公侯早将他抛到九霄云外。继位前几年,他也有意振作,但周室不过弹丸之地,横竖不足百里,还没有泗上的蔡国大。即使这点袭土,又在他先父手中一分为二,分别封予两位叔公,只为他留下一个小小的王城,当真是要钱没钱,要人没人,成为一个真正的孤家寡人。
十几年下来,他的凌云之志早被磨损得所剩无几。偏在此时,魏侯约定众公侯孟津朝王,着实让他欣喜有加。谁想孟津会上,作为堂堂天子,他竟然成为魏侯的戏弄对象!
显王在几前闷头呆坐,由不得又将孟津之事从头细想一遍,心头火气又盛一层。火气攻心,显王甚觉难受,勉强站起来,在厅中来回踱步排解。正踱之间,显王无意中瞥见墙上挂着的一柄宝剑,径自走过去,拿在手中,注目观看。
赫然入目的是剑柄上的一行小字:“先王未达之业,吾必以此剑达之!”
显王清楚地记得,这行小字是他登基那日亲手刻下的。如今,宝剑依然,字迹依然。周显王睹物伤情,不禁潸然泪下。
显王正自伤心,传来敲门声,忙将宝剑挂回墙上,至几前坐下。不一会儿,内宰推门进来,叩拜于地:“启奏陛下,娘娘有请!”
“哦,所为何事?”
“两位公主自跟琴师习琴以来,琴艺大有长进。娘娘今日兴致忽来,特请琴师进宫,在琴房考评公主琴艺,特请陛下圣裁!”
听到娘娘和两位公主,显王的脸色和缓下来,现出慈爱,微微点头:“转呈娘娘,就说寡人马上就去!”
显王走进更衣室,梳洗已毕,换过一身简装,与内宰一道走向琴房。二人赶到时,琴房里已是人声鼎沸,王后早在陪位上坐下,琴师坐于客位,厅中央摆着一琴一筝,几个太监和王后、公主跟前的侍女站于两厢,济济一堂。两位公主盘腿席坐于地,面色微红,显然有些紧张。
看到显王走进,琴房所有人等尽皆起身叩拜。显王径至王后跟前,扶她起来,携其手走至主位,示意王后在陪位坐下,自己也于主位坐定,摆手叫大家平身。
王后微笑着望向显王,见显王点头,转对琴师:“先生,可以开始了!”
琴师不无亲切地望向长公主姬雪。一身紫纱的姬雪轻轻点头,款款起身,走至显王、王后跟前,各拜三拜,再至琴师前亦是三拜,方才走到琴前,坐定,两手抚琴,面若桃花,二目流盼,宛如仙女下凡,真正一个绝代佳人。刚好发育成熟的酥胸前晃荡着一只黄澄澄的金蝉,更为她平添了几许高贵。
厅中静寂无声,所有目光无不射在姬雪身上。姬雪眼望琴师,琴师点头道:“雪公主,请弹俞伯牙的《高山》!”
姬雪得到指令,二目微闭,两臂高高扬起,纤指轻轻落下,琴房里一时琴声流溢,鸟语花香。姬雪嘈嘈切切,错错杂杂,直将一曲《高山》弹得九曲回还,滴水不漏。
一曲弹毕,众人齐声喝彩。姬雪羞涩一笑,起身朝众人深揖一礼,又到显王、王后、先生跟前各拜三拜,款款回至原位,盘腿坐下。
与姬雪公主相比,一身白纱的二公主姬雨却是另一路风格。不待琴师相请,姬雨已是自行起身,也照姬雪的样子拜过几拜,大步走至筝前,刷地坐下,尚未发育完全的胸脯微微一挺,伸手将胸前荡来荡去的一只乳色玉蝉儿一把捉住,朝胸衣里一塞,伸开手臂,连扬数扬,似要唱歌般咳嗽一声,引得众人失声大笑。显王怜爱有加,目视王后,王后报以粲然一笑:“看这孩子——”
又是不待琴师发话,姬雨啪地落下手指,筝弦响处,却是俞伯牙的《流水》。《高山》、《流水》都是极难弹的。若是技艺不精,绝对不敢动指,尤其是在显王、王后这些音乐方家面前,纵使一丝儿破绽,也是无个藏处。
姬雨噼里啪啦弹完,琴房里再起一阵喝彩。姬雨谢过,嘻嘻笑着走到姐姐跟前,搂住姐姐的脖颈坐定。
接下来,最要紧的就是天子的评判。一直闭目静听的显王睁开眼睛,望着琴师,面呈微笑:“雪儿、雨儿琴艺大长,先生功不可没啊!”
琴师起身叩道:“草民叩谢陛下褒奖!两位公主慧根天成,一点即通,草民何敢居功?”
周显王将头转向王后,王后笑道:“本宫久未听到先生雅奏,可否劳烦先生也弹一曲?”
琴师再叩:“草民谢娘娘抬爱!不知娘娘欲听何曲?”
“就是雪儿、雨儿方才所奏,先生只弹首尾两节!”
“草民献丑了!”琴师起身,走至琴边,双目微闭,在一阵静静的沉寂之后,陡然起指,果是非同凡响。
待琴师奏完,王后连连点头,转对姬雪、姬雨道:“雪儿,雨儿,你们过来!”
两姐妹款款走来,偎依在王后左右两侧。王后一手抚摸一个女儿,轻轻说道:“听到了吧,这才是《高山》和《流水》。抚琴在心,不在手。”
姬雪、姬雨各自点头。
王后正欲说话,内宰走进,叩道:“陛下,太师求见!”
“颜爱卿?”周显王略一沉思,微微点头,“宣他书房觐见!”
周显王回到御书房,颜太师已经跪在门口。显王走过来,扶他起来,携他走进厅中,分主仆坐下。
看到老太师面色阴郁,显王知道朝中又有大事,且不是好事,轻叹一声,问道:“老爱卿,说吧,什么事?”
“陛下,秦公、魏侯均来使臣,各下聘书和聘礼,向陛下求聘!”
听到又是魏侯,显王怒道:“求聘?寡人什么也没有,他求什么聘?”
颜太师缓缓说道:“陛下,是他们,是秦公和魏侯,他们欲聘长公主为太子妃!”
显王略吃一惊:“你是说——雪儿?”
“正是!”
显王沉思一会儿,似乎还是没有完全明白过来,缓缓问道:“是哪一家?”
“回禀陛下,是两家!”
显王眼睛睁大:“两家?你是说魏侯和秦公?”
颜太师缓缓应道:“正是!两家各派使臣,各发聘书,各送彩礼,都要求聘雪公主为太子妃。”从袖中摸出聘书和礼单,放在几案上,“这是他们的聘书和礼单。”
一切显得不可思议。显王愣怔片刻,开始有点明白,而后是越来越明白。显王伸手,不自觉地摸过几案上插朱笔的玉筒,呼吸渐渐急促,胸脯剧烈起伏,身体随胸脯的起伏微微颤动。
颜太师注意到,尽管显王脸上极力保持镇定,玉筒却被他越捏越紧,似要被他捏碎。颜太师知他心中在想什么,不无关切地轻声奏道:“陛下——”
周显王打了个惊愣,神志也似清醒一些,捏牢玉筒的手渐渐松开,朝颜太师淡淡一笑:“哦,诸侯求聘,这是好事。不过——两家争聘,寡人只此一个雪儿,如何是好?”
颜太师沉思有顷:“诸侯求聘公主,虽为国事,也为家事,陛下可召两位公叔问询,或有良策!”
周显王微微点头:“嗯,爱卿所言甚是,”转对内宰,“传两位公叔觐见!”
内宰答应一声,走出门去。
周显王的两位公叔,均是周烈王喜的弟弟,一个是二弟,一个是三弟,在辈分上皆为显王叔公。烈王崩前,封三弟于西郊的河南邑,食邑三十里,史称西周公;封二弟于东郊的巩邑,亦食邑三十里。烈王崩后,传位于姬扁,使两位周公辅政。周室本就七十里,两个叔公各占三十,余给显王的,就只有洛阳王城及近郊十里了。
就倾向来说,西周公亲秦,东周公亲魏。因而,陈轸、樗里疾各自递交聘书之后,第一件要事就是求助两位周公。待周显王传召他们时,陈轸、樗里疾都还正在做客,东周公更是乘了陈轸的轺车赶进王城的。
周显王安排两位周公于万安殿觐见,同时召请颜太师,让他参与决断这件大事。
落座之后,周显王授意,颜太师就魏侯、秦公使人求聘一事作了简要介绍。早已知晓端底的东、西周公各捋胡须,目光直射显王。
显王回视两位叔公,直截了当地说:“秦、魏均遣使臣聘迎雪儿,可雪儿只有一个,是嫁予秦,还是嫁予魏,寡人不敢擅专,甚想听听两位叔公之见。”
东周公决定先入为主,抿一口茶,缓缓说道:“陛下,依仲叔之见,雪儿嫁予魏室方为合适。方今天下,魏势最强。前番孟津之会,天下为之震动。周室若能与魏室联姻,定可号令天下!”
东周公上来即提孟津之会,正犯大忌。周显王面上虽无显露,心里却是一寒,目光转向西周公:“季叔之见如何?”
西周公横了东周公一眼,朗声驳道:“此言误国,陛下断不可听!依季叔之见,雪儿当嫁予秦室。秦变法改制,国势强盛,如日中天,天下有目共睹。周室唯有与秦室联姻,方可确保千年基业!”
东周公与西周公向来不睦,两家常为琐事怄气,开始几年心虽不和,面上也还过得去,近几年连面子也不要了,一个若是说东,另一个必会说西,见面即吵。颜太师对此心知肚明,之所以建议显王去问二人,冲的也是这个。无论何事,只要两个活宝在场,永远无法达成一致,更不会产生解决方案。而眼下这桩难事,最佳方案是没有方案,最好的解决是不去解决。
果然,东周公一听西周公唱反调,震几怒道:“秦人本为虎狼之邦,向来不习中原教化。秦公更以暴戾著称于世,大行严法苛政,与我大周宽仁治世之道由来相左。周室若与秦人联姻,岂不是与虎狼结亲?”
西周公冷笑一声,大声反驳:“若论暴戾,秦室何及魏室?魏室本为外姓大夫,弑君犯上,始乱天下。先王封其为侯,意在责其悔过自新,不想魏侯不思悔改,反而愈行愈远。前番约诸侯孟津朝王是假,图谋天下方是其心!果不其然,前后不过数月,魏侯就已现出原形,自称为王,与大周分庭抗礼。如此乱臣贼子,我当得而诛之,何能与其联姻呢?”
西周公的侃侃陈辞句句击中要害,东周公一时气结,猛喘几口,方才找到词儿:“陛下,天下礼崩乐坏,并非始自魏室。自春秋以降,大战数百,灭国数百,天下哪有义字?哪有礼字?如今人心皆坏,岂能怪罪于一个魏室?”
西周公正欲驳斥,猛见周显王伸出两手,缓缓捂在耳朵上。西周公还算知趣,恨恨地白了东周公一眼,收住话口。东周公也剜回一眼,再次转向周显王。
周显王见两人不再吵嚷,方才松开两手,抬头望向颜太师,缓缓说道:“两位叔公争执不下,老爱卿可有两全之策?”
颜太师沉思有顷,缓缓说道:“微臣无能,眼下尚无两全之策!”
周显王点了点头,扫了诸臣一眼:“既然诸位爱卿争执不休,拿不出定见,雪儿之事,容后再议。你们还有何奏?”
三位老臣互望一眼,一齐叩拜:“微臣告退!”
三人退至门口,显王忽道:“颜爱卿留步!”
颜太师顿住步子,趋前叩道:“陛下有何吩咐?”
见东、西周公皆已走远,周显王指了指前面的客位,缓缓说道:“老爱卿,坐吧!”见颜太师起身坐下,凄然一笑,“寡人知你早有良策,现在可以说了。”
颜太师苦笑一声,摇头道:“陛下,老臣确无良策。秦、魏此来,聘亲是假,争名夺势是真。老臣以为,秦也好,魏也罢,哪一个都是虎狼之邦,我大周天国谁也招惹不得。既然两个尽皆招惹不得,陛下何不另觅佳婿呢?”
周显王惑然:“另觅佳婿?”
颜太师郑重点头。
周显王沉思有顷,轻轻摇头:“眼下除去秦、魏,并无公侯前来聘亲,寡人如何另觅?”
“燕国夫人已薨三年,如今丧期已过,听闻燕公尚未续娶。老臣以为,陛下若是犯难,何不趁势将雪公主嫁予燕公!”
周显王心头一沉,闭目沉思,有顷,抬头望向颜太师:“这——燕公可有此意?”
“燕公与周室本为一姓,血脉相通。若是陛下赐亲,燕公定无异议!”
“不可!”周显王断然摇头,“若是赐婚燕公,秦、魏那边,寡人如何应对?”
“这个倒是不难!”颜太师似是早有方案,缓缓说道,“天下名士淳于髡近日在周,眼下寄住在老臣舍下。陛下若有此意,老臣可托淳于子为媒,对外诳说,淳于子也是纳彩来的。至于纳彩所需礼器,自有老臣筹办。老臣同时快马知会燕公,详述其中隐情,燕公深明大义,必会从命!”
周显王再次低下头去,有顷,缓缓起身,不无沉重地走向屏风。就在隐入屏风之际,显王回望颜太师:“暂让淳于子移居驿馆,待以公使之礼!”
“老臣遵旨!”
这日人定,洛阳太庙两侧的列国驿馆里再次喧闹起来。锣鼓喧天,爆竹声声。秦、魏使馆人员闻听声音,急忙出来观看。不一会儿,众人就着火把,远远望见周室谒者引着几辆马车走至旁边的公使馆,打的旗号是“燕”、“聘”、“淳于”等。
十几个“燕人”忙前忙后地从车上朝馆舍里搬运聘礼。淳于髡摇着大扇子,在两个仆役的搀扶下缓缓下车,昂着个光脑袋摇摇晃晃地走向馆舍。
陈轸、樗里疾看到又来一家聘亲的,俱吃一惊。二人相视有顷,不约而同地跨前几步,迎住淳于髡。
陈轸首先揖礼:“来使可是稷下先生淳于子?晚生陈轸有礼了!”
淳于髡收住扇子,拱手还礼:“哦,是陈轸哪。老朽淳于髡见礼了!”目光瞥向樗里疾,“这位是——”
樗里疾亦揖礼道:“秦使樗里疾见过淳于子!”
“樗里疾?”淳于髡回过一礼,点头道,“嗯,老朽听说秦人中有姓樗里的,今日竟就碰上了!老朽淳于髡见礼了!”
陈轸抬眼看了看车前的旗号,不无纳闷地说:“听说淳于子在稷下讲学,怎么也——”
淳于髡爆出一声长笑,截住话头:“哈哈哈,老朽在稷下呆得闷了,就想出来走走。常言道,吃人酒水,替人跑腿!老朽走至燕地,连吃老燕公数日酒水,只好替他跑腿喽。这不,此行就是专为燕公聘亲来的!”
樗里疾惊道:“为燕公聘亲?也是聘太子妃吗?”
“非也,非也!”淳于髡连连摇头,“若是为个太子妃,老燕公何须央老朽出面?”
陈轸也是大为惊异:“先生是——”
“不瞒两位,燕国夫人已薨三年,燕公有意攀亲周室,老朽此来,就是玉成此事的!”
樗里疾扑哧笑道:“燕公已年过半百,雄心倒是不老哟。请问淳于子,此为老燕公聘亲,所聘何人呢?”
“还能有谁?”淳于髡晃了晃光鲜的脑袋,“当然是周天子的长公主了!”
陈轸、樗里疾皆吃一惊:“长公主!可是雪公主?”
淳于髡想了一会儿,拍了拍脑门:“对对对,老朽差点忘了,正是此女!”
陈轸、樗里疾无不惊骇,面面相觑:“姬雪?老燕公?”
又过了好一阵儿,二人总算回过神来,手指淳于髡,双双笑了个前仰后合。
随巢子与弟子宋趼离开云梦山后,一路上晓行夜宿,不消十日,就已赶到洛阳。宋趼是首次来到天子脚下,自是十分好奇,两只眼珠儿滴溜溜打转,好像这里的一房一舍、一人一物均与他处不一样似的。
随巢子引领宋趼转过几条街道,在王城旁边一处较为繁华的丁字路口顿住脚步,踅进一家茶肆。随巢子要来两碗开水,从掮着的条袋中摸出三只干馍,递予宋趼两只,自拿一只,就开水啃食。
茶肆里早已坐下三个客商,听口音,一个是齐国人,一个是楚国人,还有一个是韩国人。三人一边喝茶,一边瞎侃,正在说话的是齐国人,操着临淄方言:“秦、魏两家同时聘亲,所聘均是长公主,你们说说,长公主只有一个,周天子会许配谁家呢?”
楚国客商应道:“听说秦室聘亲在先,魏室聘亲在后,天子当依先后次序,许嫁秦室!”
韩国人当即反驳:“真是迂腐之见,天子没你那么笨!再说,昨儿后晌,在下亲眼看到两家同时进的城门,一家进西门,一家进北门,谁先谁后,谁能吃得准?”
楚国人呷一口茶,轻哂一声:“依仁兄慧眼,天子当将公主嫁予谁家?”
韩国人咳嗽一声,不无笃定地朗声应道:“在下以为,天子定将长公主嫁给魏室。魏王雄霸天下,大魏武卒横扫四方,天子前晌将公主嫁予秦室,大魏武卒后晌就会打进王城!”
楚国人又是一声哂笑:“我说仁兄,你是瞎了眼咋的?大魏武卒尽在河西支应秦人,纵使想来问罪,只怕也是鞭长莫及。”
“唉,”齐国客商长叹一声,“想想也是,天子当到这个份上,真也够难心的了。”
楚国人呵呵笑道:“仁兄净是瞎操心,瞎伤心!仁兄想想,一个穷家闺女,两个富家争聘,周天子这阵儿没准高兴得合不拢嘴呢,怎会难心?”
齐国客商又是一声长叹:“唉,仁兄真是站着说话不腰疼啊!这么说吧,将心比心,假定这个闺女是你的,今有两个强人前来聘亲,一个是杀人越货的强盗,手里拿着刀,另一个是打家劫舍的贼人,手里提着枪,而你只有一个闺女,嫁予这个,那个不依,嫁予那个,这个不饶,请问仁兄,你能高兴得合不拢嘴吗?”
楚国客商满脸涨红,嘴巴连张几张,竟是无语可应,憋了半晌,亦叹一声:“唉,我说两位仁兄,不说这个了,换个轻松话题吧,听说……”
宋趼想是饿极了,只几口就已吞下一只干馍,咕咕正自喝水,猛见随巢子两眼放光,两只眉头微微抖动,放下手中干馍,闭上眼去,若有所思,似已忘记是在吃饭。
宋趼猜出先生必是打定什么主意了。想到此来洛阳定有大事,宋趼当即放下水碗,两眼直盯先生,静候吩咐。
果然,随巢子将手中馍馍放进条袋,端起水碗一气牛饮之后,拿袖子朝嘴上轻抹一把,摸出一枚布币放在几上,起身道:“宋趼,走,为师给你买件衣裳去!”
二人走至门口,却被小二喊住。二人顿住步子,见小二拿起那枚布币急追出来:“老丈,您的钱!”
宋趼怔道:“我们喝了开水,这是水钱!”
小二应道:“开水是送的,不要钱!”
随巢子接过布币,谢过小二,转对宋趼道:“看到了吧,这就是天子脚下!”
宋趼点了点头,跟随巢子又走一程,拐进一家裁缝铺中。随巢子左挑右捡,选出一套看起来甚是怪异的衣裳,比比划划地指导店家再作修改,而后递予宋趼,要他试穿。宋趼不知就里,糊里糊涂地穿好,对镜左瞧右看,甚觉别扭。随巢子上下左右打量一番,要店家又改一处地方,方才付好衣钱,拉宋趼走到街上。
宋趼身着怪装走在街上,一脸茫然地望着随巢子:“先生,这——”
随巢子又在阳光下一番端详,不无满意地点了点头:“嗯,像个蔡人了!”
宋趼不无惊异:“蔡人?蔡国不是早被楚国灭掉了吗?”
“蔡国虽然不在,蔡人却在。你穿上此服,就能觐见天国王后了!”
宋趼更加迷茫:“天国王后?”
随巢子点了点头。
“巨子要弟子觐见王后,可有要事?”
“帮天子过一道大坎!”
宋趼眼睛大睁:“过一道大坎?是何大坎?”
随巢子从袖中摸出一只锦囊,递予宋趼,微微笑道:“不要问了,你这就进宫,将此锦囊呈予王后!”
宋趼不无狐疑地接过锦囊,转身朝王宫方向走去。
周天子从万安殿里出来,回到御书房独坐有顷,越想越是难心。堂堂天子,遇到事儿竟然无人可以商量。两个叔公有等于无,只会添堵。颜太师的主意虽然可行,却是馊主意一个。别的不说,单是想到要将雪儿嫁予老燕公,他这心里就不是味儿。唉,细想颜太师,也是无奈。大周天下演至今日这般境地,也够难为老太师了。
心中烦闷,显王自然而然地想到了王后。又坐一时,他叫上内宰,一步一步地朝靖安宫挪去。
听闻天子驾到,王后及众宫女无不叩迎于地。周显王扶起王后,对内宰、宫正及众宫女摆了摆手。众人知趣,叩首退出。
宫中只余二人时,周显王却又想不出如何开口,阴沉起脸,在厅内来回踱步。王后看出他有心事,先出声道:“陛下心神不宁,可为雪儿之事?”
显然,她已尽知内情。周显王的步子更加沉重,呼吸也粗放许多。
王后缓缓起身:“陛下,瓜熟蒂落,雪儿去岁及笄,也该出嫁了!”
周显王停住步子,面现怒容:“雪儿是该出嫁,可秦、魏哪儿是来聘亲?他们是来——是来——”越说越气,顺手抄起窗台上的玉瓶,猛然摔在砖地上。
“啪”一声脆响,玉瓶应声而碎。
玉瓶是王后的陪嫁之物,也是王后的至爱。显王陡发雷霆之怒,玉瓶于顷刻间成为一堆碎片,王后自是承受不起,心中一阵绞痛,泪水盈出。她拼力噙住,缓缓走到窗前,跪于地上,一声不响地捡拾碎片。
周显王这才意识到自己做得过了,急至王后跟前,伸出手颤抖着抱住他,不无沮丧地说:“子童你说,寡人算什么?寡人是什么!?”
王后也缓过神来,一边捡拾碎片,一边柔声说道:“陛下,您是天子,是大周天子。”
周显王凄然哂笑:“什么大周天子?大周何在?诗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可如今,王土何在?王臣何在?寡人不过是他们枪头下的缨子,剑柄上的珠子——寡人——寡人心里,窝囊啊!”
王后听得难心,缓缓放下碎玉,伸出纤手捉住显王的大手:“陛下,天下又不是只有魏、秦两家,陛下若是不称心,就为雪儿另择一家。”
显王的脑海里立即闪过颜太师的主意,轻轻摇头:“另择何人?天下公侯,弱国敢怒而不敢言,强国哪一家知道礼义廉耻?哪一家顾念周室尊荣?魏、秦不说了,楚人向来不服周,庄王时居然兴兵问鼎;赵、韩本是大夫篡政,与魏是一丘之貉;齐自桓公之后,再无君子,到田氏代姜,齐人也就不知何人了。老燕人虽说尚存正气,可燕公老迈,燕室弱而偏远,无济于事!”
王后轻声安慰:“这些事儿又不是一日两日了,陛下有志振作,亦当徐徐图之。”
显王凄然说道:“你叫寡人如何振作?先前寡人尚存一丝振作之心,孟津会上,这点心思也就随风而去了。子童呀,寡人是眼睁睁地看着先祖的基业土崩瓦解,眼睁睁啊!”
显王说得难心,泪水不由自主地顺腮流淌下来,滴落在砖地上。
一阵沉默之后,王后轻叹一声,抬头说道:“陛下,若是一时三刻寻不到合适人家,雪儿的婚事何不拖上一拖?”
周显王轻轻摇头:“若是能拖,寡人就不会如此烦心了。眼下不是嫁与不嫁之事,而是嫁也不可,不嫁也不可。嫁,不知嫁予谁家;不嫁,谁家也不会善罢甘休!寡人思来想去,左右皆是个难。适才请来两位叔公商议,两个老糊涂又各执一端,吵得寡人的耳朵生疼。唉,寡人一肚子的苦,堂堂周室,竟无一人可诉!”
王后抱过显王,将他轻轻揽在怀中,似是在安抚一个不知所措的孩子:“天底下没有过不去的坎儿,陛下万不可过于忧心,伤及龙体……至于雪儿之事,容臣妾三思,或能想出一个万全之策。”
周显王眼睛微闭,许久,抬头问道:“雪儿可知此事?”
王后点了点头:“王城谁都知道了,怎能瞒过雪儿!”
周显王长叹一声:“唉,雪儿不会知道,王城里谁也不会知道,寡人心里,多少苦啊!”说完,复叹一声,摇头起身,拖着沉重的步子走出宫门。
听着显王渐去渐远,王后一下子呆在那儿。她开始明白过来,眼下的难题,还真不是嫁与不嫁雪儿之事。
公主闺房前的水池边,碧水如镜,水中漂着一簇簇睡莲,几朵莲花盛开,又有几个打着苞儿的,将水池装点得分外娇娆。
一身英武的姬雪手拿宝剑,在池边舞剑。舞有一会儿,姬雪的动作越来越慢,似是在想心事。
慢慢地,姬雪放下宝剑,走至围栏边,半倚在栏杆上,凝视着水池中的倒影。
池水中陡然落进一粒石子,池水荡出一圈圈涟漪,将姬雪的倒影扭曲开去。姬雪回头一看,见是姬雨不知何时闪在身后,倚在一根亭柱上,歪头凝视着她:“阿姐,你这么出神,在想什么呢?”
姬雪轻叹一声:“唉,如果此生是个男儿身,该有多好?”
姬雨一声哂笑,一串话语如连珠炮一般:“男儿身?男儿身有什么好?你看看满朝文武,哪一个不是男儿身?再看看太学里的贵族少爷,哪一个不是男儿身?再往远处看,列国公侯,还有数不清的太子、世子和公子,哪一个不是男儿身?可你数数看,在这些男儿身当中,有几个是有出息的?有点才具的,脸上莫不写着虚伪,心里莫不藏着贪婪;没有才具的,不是行尸走肉,就是禽兽不如!”
姬雪抬头看一眼姬雨,摇头道:“雨儿,你总是爱钻牛角尖。如果阿姐是男儿身,我就——我就——”
姬雨学着姬雪的口吻接道:“我就重振先祖基业,恢复大周祖制,使天下万民乐业,再无征伐!”
姬雪嗔道:“你又取笑阿姐了!”
姬雨走过来,靠在姬雪肩头:“那——阿姐你说,如果你是男儿身,想做什么?”
姬雪沉思有顷,回望姬雨:“我是姐,你是妹,照理得我先问你。雨儿,如果你是男儿身,此生欲做什么?”
姬雨不假思索:“我压根儿就不想做男儿!”
姬雪奇道:“哦?雨儿不愿做男儿,那是愿做女人了?”
姬雨轻轻摇头。
姬雪惊讶了:“那——那你想做什么?”
姬雨从胸襟里掏出那只如羊脂般的乳色玉蝉儿,轻轻抚弄:“我呀,就想做一只自由自在的蝉儿,想飞就飞,想唱就唱。”
姬雪笑道:“要是人人都像妹妹,天下岂不更乱了?”
姬雨不无认真地说:“要是人人能像雨儿,天下再也不会乱了。”
姬雪又是一笑:“好好好,阿姐不与你贫嘴,阿姐问一句实心的。雨儿,依你的眼力,秦国太子和魏国太子,哪一个更有可取之处?”
姬雨扑哧一笑:“说来说去,阿姐原来不是想做男人,而是想嫁人呢!”
姬雪面色羞红,再次嗔道:“你——又来了!”
姬雨抿嘴笑道:“好好好,阿姐说的这两位太子,依雨儿之见,没有一个好东西!”
姬雪急忙辩解:“阿姐指的不是他们两个人!”
姬雨不无诧异:“那——阿姐指的又是什么?”
“阿姐是想问你,秦国和魏国,从长远处看,哪一国更——更有利于重振大周?”
姬雨一下子怔了。好半晌,她才明白姬雪的心事,轻叹一声:“唉,阿姐,雨儿说句不该说的,天下早已没有大周了。你看看父王,你看看父王身边的哀哀诸公,你再看看列国诸侯……”
姬雪的脸色转阴,泪水缓缓流出,似是自语,又似是说予姬雨:“天下大势,阿姐早就看清楚了。可阿姐不甘心,阿姐相信大周仍有希望!这个希望哪怕只有一点点儿,阿姐也要奔着它去。雨儿,近几日来,阿姐反复思量,魏国貌似强大,可失道寡助,定不久长。秦人虽说荒蛮,却有后发之力。阿姐若能成为秦国的太子妃,有朝一日太子当政,阿姐或可影响未来秦公,大则重振大周,小则为父王分忧!”
姬雨的泪水夺眶而出:“阿姐——”
姬雪轻叹一声:“唉,阿姐的这份心思,却又说与谁知?”
姬雨抹去泪水:“阿姐放心,雨儿这就告知母后去!”
惊诧的姬雪不及拦阻,姬雨已是飞奔而去。姬雨一气跑至靖安宫,正欲进门,远远看到一名军尉领着衣装怪异的宋趼快步走来。
姬雨的好奇心陡起,隐于一棵树后,待他们走近,斜刺里冲出,拦住军尉,指着宋趼道:“请问军尉,他是何人?”
军尉冷不丁吃此一惊,退后两步,见是二公主,赶忙拱手:“回二公主的话,此人是从蔡国来的,说有要事,求见娘娘。”
姬雨将宋趼上下打量一番,点头道:“嗯,是蔡人衣装!”转对军尉,“你们在此候着,我去禀报娘娘。”
姬雨走进宫里,见王后独自跪在窗前,正在一动不动地注视着什么。宫正和两个宫女各垂脑袋,不吱一声,远远候在一侧。
姬雨快步走到王后身后,见王后全神贯注凝视着的,正是那只被显王摔碎了的玉瓶。
姬雨轻声叫道:“母后!”
王后正自冥思,见是姬雨,指着旁边的砖地:“雨儿,坐吧。”
姬雨两腿一弯,在王后旁边跪下。
王后手指玉瓶:“雨儿,母后问你,可有物什将玉瓶胶合起来?”
姬雨的眼睛望向玉瓶。所有碎块都被王后找到并拼接在原位,上面的道道裂痕醒目地显出,它们只是被暂时拼装在一起,稍一震动,就会再次成为一堆碎片。
姬雨深知玉瓶对母后的意义,轻声问道:“母后,它——它怎么碎的?”
“唉,”王后轻叹一声,“怎么碎的不重要了,雨儿,母后问你,可有物什将它们胶合起来?”
姬雨沉思有顷,摇了摇头。王后的泪水夺眶而出,缓缓站起。
姬雨陡然明白过来,王后所指并不是碎了的玉瓶。玉瓶代表王权,是象征,王后的伤感不在玉瓶,而在玉瓶之外的东西。
姬雨心里一动,跟着站起来,缓缓说道:“母后,雨儿——雨儿有话要说!”
王后顿住步子,回头望着姬雨。
“这些碎片,阿姐或有办法粘合,母后可否让她试试?”
“是吗?”王后思忖有顷,“她有胶?”
姬雨点了点头:“方才,雨儿听阿姐说,她能寻到胶!”
“哪儿寻去?”
“秦国!阿姐愿去秦国,阿姐说,那儿或有胶,可粘此瓶!”
王后又是一番沉思,回头再看一眼玉瓶,轻叹道:“唉,算了吧。碎了就是碎了,胶起来,它也是碎了。”
“可阿姐——”姬雨急了。
“雨儿,”王后显得甚是疲惫,“要是没有别的事儿,母后要休息一会儿。”
姬雨点了点头,正欲出门,忽又想起门外之事,回身禀道:“母后,方才雨儿看到军尉引领一人,说是求见母后。”
“哦?”王后略感惊异,“他是何人?”
“说是打蔡地来的,一身蔡服,想是——”姬雨顿住话头。
王后思忖有顷,吩咐宫女悬下珠帘,端坐于几前,对宫正道:“宣蔡人觐见!”
宫正走至门外,朗声唱道:“娘娘有旨,宣蔡人觐见!”
宋趼走进,隔珠帘叩道:“草民叩见天国娘娘,祝娘娘千岁,千岁,千千岁!”
王后缓缓说道:“观你衣饰,似是蔡人。听你言语,却非蔡人!请问高士何人?”
宋趼再拜道:“娘娘圣明!草民确非蔡人,这身衣饰是家师特为草民缝制的,说是这样可以觐见娘娘。”
王后略吃一惊,再次发问:“你家先生所为何事?”
“家师要草民捎书一封,呈送娘娘御览。”宋趼说完,从袖中掏出随巢子的锦囊,宫正接过,掀起珠帘,进去递予王后。
王后拆开一看,急急问道:“你家先生现在何处?”
“家师昨日尚在王城,今日不知去向。”
“你家先生尊姓大名?”
“家师嘱咐草民转奏娘娘,家师是乡野一叟,娘娘不必记挂。”
王后沉思有顷,微微点头,转对宫正:“赏高士金五十、绸缎十匹。”
宋趼赶忙拜谢:“草民谢娘娘恩赐!草民恳请娘娘收回成命,没有家师嘱托,草民不敢受礼。娘娘万安,草民告退。”接着再拜三拜,缓缓退出。
王后转对姬雨:“雨儿,送送这位先生。”
姬雨答应一声,追出门外。
看到姬雨走远,王后再次打开宋趼捎来的锦囊,细读几行偈语:“欲过此关,可服赤丹;昏睡半月,续服青玄;欲除病根,鬼谷求仙。”
王后思忖有顷,闭目祈祷一阵,焚去书信,取出一小块羊皮,咬破手指,将血挤入砚里,伏案草成血书一封。书毕,端详一阵,寻到一个锦囊,将羊皮卷起来,塞进锦囊,仔细缝好,轻声叫道:“来人!”
宫正趋进:“娘娘有何吩咐?”
王后指了指案上的锦囊:“你马上动身,去云梦山一趟,务必寻到鬼谷,将此锦囊转呈谷中一位白眉仙人。”
“白眉仙人?他可有名号?”
“仙人长居鬼谷,自号鬼谷子!去吧,快去快回,不可张扬!”
宫正拿起锦囊,纳入袖中:“老奴遵旨!”
宫正走后,王后闷坐有顷,从随巢子的锦囊里倒出两粒药丸,一粒赤丹,一粒青玄,拿过丹丸,以温水服下,将另外一粒收藏起来。
王后服毕,端坐几前,微闭双目。不多一时,药力发作,王后大叫一声,倒在地上。众宫女听到声响,疾步进来,陡见王后口吐白沫,昏迷不醒,顿时惊叫起来。
一时间,后宫大乱。
王后突患怪病,宫中御医尽皆不能诊治。
此事迅速传至馆驿,魏国副使匆匆走进陈轸院落,急禀陈轸:“禀报上卿,周王后突患紧病,冷热无常,昏睡不醒,周室正在全力救治。颜太师传话,鉴于娘娘玉体有恙,长公主婚嫁之事暂缓计议!”
陈轸听毕,脸色转阴,思忖有顷,吩咐副使:“此为周室缓兵之计!病不瞒医,你速回安邑,将情势奏知陛下,请陛下速遣御医前来诊治。待拆穿之时,看他有何话说?”
副使急引二人,快马急驰而去。
望着魏国副使飞驰而去的背影,樗里疾沉思片刻,脸上浮出微笑,也对副使耳语几句,副使点头,快步离去。不一会儿,一骑马驰出洛阳,径投西去。
宫正拿过王后锦囊,带上一个太监,二人换过便装,乘快马径投云梦山去。不消五日,二人已到宿胥口,寻路赶至山中,寻入鬼谷,自然又被童子拦住。
二人费尽口舌,童子依旧不许。宫正急了,从袖中摸出一只大周天子的通关玉牒,交予童子,要他呈送鬼谷先生。童子久从未见过玉牒,反复观赏许久,仍识不出,又见来人神情急切,想是急事,思忖有顷,持玉牒进洞禀报。
鬼谷子见到玉牒,当即出洞面见宫正。宫正看到来人果有两道白眉,知是鬼谷子,见过大礼,转呈王后锦囊后,告辞出谷。
鬼谷子走回洞中,拆开锦囊,打眼一扫,闭目陷入冥思。有顷,鬼谷子睁开眼睛,将王后的血书反复审视几遍,轻叹一声,纳入袖中,起身走出洞口。
童子迎上道:“先生,方才二人,乍眼一看,怪里怪气的。”
“哦,如何怪法?”
“年纪一大把,却不见一根胡子;长着男人身,声音却嗲里嗲气,听起来就跟女人似的!”
鬼谷子扑哧一笑:“这叫宫人!”
童子大是诧异:“啥叫宫人?”
“宫人就是——就是住在王宫里的人!”
“啥叫王宫?”
“王宫就是——”鬼谷子略顿一下,想好词儿,“就是许许多多又高又大的房子连在一起。”
童子眼睛大睁:“难道比咱这山洞还大?”
“当然!”鬼谷子呵呵直乐,“你小子想不想下山开开眼界?”
“下山?”童子眼睛一眨,笑道,“若是先生想下山,童子愿陪先生走一遭。”
鬼谷子呵呵又是一笑:“你小子嘴巴倒溜!你心中想的什么,别以为老朽瞧不出来!在这山沟里一蹲这么些年,你小子早就憋不住了,为师成全你,此番就让你见识见识山外尘世,看你烦也不烦。”
童子凑上来,嘻嘻笑道:“先生,凭你咋说,童子跟您下山就是。要带啥子不?”
鬼谷子吩咐他道:“棚架上有个小招幡儿,有些年头没用过了,你拿下来,扛在肩吧!”
童子跑回洞中,果在棚架上寻出一只旗幡儿,取下来扛在肩上,兴冲冲地走出,朝鬼谷子叫道:“先生,走咧。”
鬼谷子背起两手:“走吧!”
一老一少径出鬼谷,不消几个时辰,就已赶到云梦山脚。不料二人一出山坳,就被远处山顶上的一双眼睛盯上了。
是宋趼。
童子扛着看相的幡子在前,鬼谷子倒背两手在后,两个人影迎着宋趼的目光不急不慢地缓缓移动。不一时,两人行至那个三岔道口,童子停下步子,回望鬼谷子。鬼谷子朝通向洛阳的那条小道一指,童子径投西去。
宋趼看得真切,一个转身,疾步趋至树下,对闭目静坐的随巢子道:“禀报先生,不出先生所料,鬼谷先生出来了!”
随巢子忽地起身,急急走到山顶,在巨石上站定,远远地眺望正在山间蠕动的一大一小两团黑影,一丝难得一见的笑意浮在他饱经沧桑的老脸上。
随巢子心情极好,宋趼却是不无惶惑:“先生,弟子有惑!”
“说吧!”随巢子收回目光,不无慈爱地望着他。
“前番先生以死恳请,鬼谷先生竟然不为所动。此番天国娘娘一封书信,鬼谷先生就匆匆下山,弟子百思不得其解。”
随巢子微微一笑:“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嘛!”
宋趼仍旧一脸惑然:“若是如此,鬼谷先生出山,为的并不是天下苍生,而是天国娘娘?”
随巢子却似胸有成竹,甚是开心地侃侃说道:“娘娘是天下苍生的娘娘,自也是天下苍生。娘娘眼下的处境,与天下苍生的一般无二。天下犹如一堆乱麻,娘娘就是这堆乱麻的麻头。只要鬼谷先生去抽这根麻头,再想脱身,怕就难哩!”
宋趼彻底明白了随巢子的良苦用心,不无叹服地连连点头。随巢子回头又是一番眺望。直到望断黑影,随巢子才转过身来,吩咐宋趼:“这桩事情告一段落,我们也该走了!”
宋趼迟疑一下:“还去洛阳吗?”
“鬼谷子一去,洛阳就用不上我们了。”随巢子头前走去,似又回到现实中,脸上浮出一丝愁云,“这几日不知怎的,总是梦到平阳。前番魏人屠城,平阳伏尸数万,适逢酷暑,腐尸横陈绝不是好事。万一闹起瘟病来,卫人岂不是雪上加霜?”
宋趼脸色一紧,急急跟上。
鬼谷子、童子二人不急不忙,摇摇晃晃,于第十二日迎黑时分赶到洛阳。眼见城门就在前面,鬼谷子却顿住步子,招呼道:“小子,天色晚了,咱得寻个地方过夜才是。”
童子眼珠子四下一抡,指着不远处的一处房舍:“看,那里有户人家!”话音落处,扔下招幡,撒腿跑去,不一会儿飞奔回来,老远就不无兴奋地招手道,“先生,快来,是个土庙,正好住人!”
鬼谷子拾起招幡,径朝土庙走去。赶至庙门,鬼谷子抬头一看,门楣上写的是“轩辕庙”三字,门半掩着。童子敲门,无人应声,推门探头一看,院中亦无人。土庙甚是破旧,看那样子,像是有些年头了。鬼谷子审视有顷,抬脚跨进门槛,童子紧跟于后。
土庙没有偏殿,只有正殿三间,中无隔墙,甚是空荡。殿中左右各有一根立柱,上架两道大梁。正堂靠墙处坐着一尊泥塑,面前摆着少许供品。毋须再说,泥塑当是轩辕帝了。
鬼谷子携童子在轩辕帝前跪下,拜过三拜,回身看时,童子大吃一惊,差点惊叫起来:左侧立柱下,赫然一人勾头盘腿坐在那儿。因天色苍黑,加之毫无防备,童子一点也未注意到他,那人也似正在忙活什么,并未理会两个不速之客。
鬼谷子眯眼细看,左边靠窗处铺着干草,上面是一张破苇席,显然,此人在此居住多日了。鬼谷子细观此人,见他二十出头,浓眉大眼,五官端正,天庭饱满,气正骨直,一身粗布衣裳难掩身上贵相,眼中一亮,微微点头。
童子早已判断了形势,将招幡儿放在门后,寻到一把扫帚,径至右侧立柱下,靠东间窗下扫出一片地方,见庙门外面有个草垛,亦去抱来几捆干草,铺出两个床铺。鬼谷子在草铺上缓缓盘腿坐下,眼角依旧瞄向那人。
童子忙活已毕,终是忍不住好奇,蹑手蹑脚地走近那人,在他前面蹲下。天色几乎黑定了,童子睁大眼睛方才看清,那人正用一把短刀聚精会神地雕刻一柄木剑,一个木制剑鞘和一把锉子摆在旁边。
木剑本是儿童玩具,童子心里痒痒的,看有一时,见他仍旧一言不发,一门心思只在刻雕,终于忍耐不住,伸手去拿旁边的剑鞘。
说时迟,那时快。那人陡然出手,迅速将剑鞘拿起,瞪他一眼,见到是个孩子,立时松懈下来,将剑鞘移至膝上,朝童子咧嘴一笑,算是致歉,依旧刻他的木剑。
那人的过激反应使童子大吃一惊。见他发笑,童子知他并无敌意,正欲问个明白,门外传来脚步声,不一会儿,有人敲门。童子开门,见是一个跟那人差不多高下、差不多相貌的小伙子。小伙子见到童子,似吃一惊,劈头问道:“我二哥呢?”
童子愣了:“什么二哥?”
“有人说他住在这儿,人呢?”
童子听出是来寻人的,朝殿里一指:“里面有个人,不知是否?”
小伙子几步跨进殿里,不无惊喜地叫道:“二哥,我在城里寻你两天了,迎黑才打听出你住在这个庙里!”
那人并未回话,头也不抬,依旧在雕木剑。
“二哥,阿大要你回去。阿大说,这几日庄稼长得快,田里草多,忙不过来,定要寻你回去。”
那人依旧在雕木剑。
“天要黑了,咱得快走,要赶二十多里呢!”
那人依旧在雕木剑。
小伙子急了,苦口劝道:“二哥,你就死了这个心吧!阿大说了,富贵是好,可富贵不是咱庄稼人的!咱庄稼人是啥?是苍头百姓,生就下田干活的命,咋能跟富贵人比?阿大还说,人家富贵人打小就习六艺,就读诗,就知礼,可咱呢?打懂事起,就知道种地!”
小伙子一口一个阿大,那人听得烦了,朝小伙子白了一眼,忽地起身,将锉子、短刀一忽拉全收起来,又将木剑小心翼翼地插入剑鞘,拔腿朝门外走去。
小伙子一愣,赶忙追出殿去。
童子赶到门口,见二人一前一后已是走远,复回殿里,对鬼谷子笑道:“先生,山外果是怪人多,你看那人,都成大人了,还玩木剑。人家对他说话,他一句也不应。”
鬼谷子微微一笑,指着那人的苇席道:“席子是你的了,睡吧!”
洛阳南郊,井田里,炎阳似火,天上并无一片云。此时已交六月,从麦茬里长出的秋庄稼绿油油的没了脚跟。
谷田里一溜儿排着起落不已的四张长锄。排在左边的是个年约五旬的壮汉,名唤苏虎,依次挨着的是他的三个儿子。周人干活也是长幼有序,紧挨他的汉子不足三十,是苏虎长子苏厉。在土庙里刻木剑的怪人排在第三位,名叫苏秦。敲门喊他的小伙子名叫苏代,排在最后,此时看起来,似是稚气刚脱,未入冠年。
这日老天特别整人,日头越来越毒,风却是一丝儿没有。父子四人汗流如雨,八只臂膀机械而有力地前后摆动。
身上依旧挂着木剑的苏秦不知在想什么,神情渐渐恍惚,一锄下去,一片谷苗应声倒地,自己却浑然不觉。
苏虎听到声音不对,斜眼瞥到,脸色顿时黑沉下来,径直走到苏秦身后,不无心疼地捡起谷苗,拿眼直瞪苏秦。苏秦却似毫无感觉,又一锄下去,几棵谷苗再次倒地。
苏虎越看越心疼,回头一瞄,苏秦锄过的一溜四行,隔三差五就有几棵倒地的谷苗,几株大草依旧直直地长在田里。苏虎越看越上火,弯腰捡起一把谷苗,几步走到苏秦前面,啪地扔在他的锄前,厉声喝道:“苏秦,你的魂丢到茅坑里去了?你睁眼看看,草没锄掉,谷苗倒让你锄光了!”
苏秦打个激灵,看一眼那把谷苗,忙拿袖子擦拭额上的汗水,一副恍然知错的表情。苏虎不好再说什么,瞪他一眼,扭身走回,朝锄把上极其夸张地呸呸连吐两口,继续锄地。
苏秦回过神来,也忙拿起锄头。
没锄几下,二里开外的官道上突然尘土飞扬。苏秦抬眼望去,一辆驷马轺车急驰而过。轺车后面,另有十几骑护卫,看那势头,轺车里的人职爵不低,起码也在大夫之上。
苏秦的嗓子眼儿里动了一下,两只眼睛直直盯在烟尘前面的那辆轺车上。
苏代见状,也停住锄头,指着轺车问苏秦道:“二哥,你懂得多,车上那人是个大夫呢,还是个上卿?”
苏秦似乎没有听见,只将眼睛一眨不眨地紧盯官道。
苏代咂吧两下嘴巴,又要问话,瞥到苏虎正在脸色阴沉地望过来,赶忙低头锄草。苏秦却无觉察,依旧手拄锄把,两眼痴痴地凝视官道。
苏虎脸色红涨,目光直射苏秦,嗓子眼里咕噜几声,几欲破口责斥,又强自忍住。
轺车渐渐远去,飞扬的尘土也消散了。苏秦怅然若失,轻叹一声,方才意识到自己下巴正在拄着锄把,赶忙低头锄草。
刚锄一时,从相反方向又来一队人马,打头的竟是两辆驷马轺车,后面的护骑更多,前呼后拥。远远听见马蹄得得,车轮滚滚,飞扬的尘土更见壮观。
苏秦的兴致自也更见高涨,两眼一刻不停地凝视官道,右手食指一下接一下地点下去,嘴唇不断掀动,似在默数车后护卫的数量。几行汗水从额头流下,眼看就要流到眼眶边上,他也顾不上擦拭。
苏虎的脸色已近铁青,喘气越来越粗。苏代、苏厉相视一眼,知道雷霆之怒就要爆发,皆现惊慌之色。唯苏秦不知不觉,仍旧沉浸在官道上的喧嚣之中。
苏虎的嗓眼一番咕噜,终于喝出几句:“看看看,有啥看头?不就是几个达官贵人吗?从小看到大,还没看够?”
苏秦打了个哆嗦,这才注意到狂怒的父亲,赶忙低头锄草。
苏虎朝手心里猛唾一口,照地上猛力一锄,似是自语,又似是说予苏秦听:“哼,生就个庄稼汉,不好好种庄稼,一天到晚盯着人家贵族老爷的车驾排场,能顶饭吃?”
父子四人一直干到天色昏黑,苏虎担心再锄下去殃及谷苗,这才下令收工。
苏家住在伊水东岸的轩里,一个不足百户的中等村落。轩里离王城原本不远,但隔了伊水,又隔了洛水,若去王城,绕到渡口,就有二十多里。
苏家大院位于轩里中心,离村子的四边差不多远近。苏虎四人放下锄头,苏代拉上苏秦,二人下伊水洗澡去了。
苏虎洗了把脸,在院中的大椿树下略坐一会儿,忽地起身,走进中堂,将中堂几案上的杂物清除一遍,又提一桶水,拿抹布将几案反复地清洗、擦拭。收拾好中堂,他又到里间,弄来一只高凳,站上去,从棚架上取下一个锦绸包裹的物什,仔细解开,现出一个匾额,上面是“天道酬勤”四个铜字。
苏虎小心翼翼地将匾额搬至中堂,在墙上挂好,退至远处端详有顷,满意地点了点头,从几案下面的抽屉中取出列祖列宗的牌位,依序摆好。
苏虎正在摆弄,老伴苏姚氏走进门来,见状大吃一惊:“他大,又不是逢年过节,咋又摆弄起这些物什哩?”
苏虎白她一眼,弯出中指将几案敲得咚咚直响:“还不是为你那个不成器的二小子?我算看透了,他的心思,根本没往庄稼上操!”
苏姚氏感觉架势不对,惊惧地问:“他大,你——你想咋的?”
苏虎气呼呼地说:“咋的?还能吃了他不成?这些年来啥法儿都试过了,就是招不回他的魂。今儿个只想让他跪在列祖列宗跟前,对天子赐的锦匾起个毒誓!”
苏姚氏听出不是动粗,顿时放下心来,嘟哝道:“都是自家骨肉,起啥毒誓?”
“不让他起毒誓,他就不会老老实实地呆在家里,也不会老老实实地伺候庄稼!”
苏姚氏支应他道:“好好好,要是毒誓管用,我们真要谢天谢地了。”
苏虎看看收拾得差不多了,吩咐苏姚氏:“去,找二小子回来,嗯,还有,让老大、老三一道过堂,打总儿收收心!”
说话间,苏代洗完澡回来,哼着小曲儿回到院里。苏姚氏听见,急走出来,小声问他:“代儿,你二哥呢?”
两人洗过澡后,苏秦呆在村北的打谷场里不肯回来,苏代自是知道。然而,苏代瞄见中堂里灯火明亮,摆满牌位,已知端底,当即摇头道:“洗完澡后,一扭身就不见他了。”
苏姚氏拉住苏代,对他耳语一阵,嘱他快去喊苏秦回来。
太阳早已落山,苏秦盘腿坐在打谷场上,仍在专心致志地雕刻木剑。雕有一会儿,他拿过锉子,细细研磨,而后将剑掂在手中,端详一阵,插进剑鞘里。连插几次,许是感觉不顺,他又拿锉子细磨起来。
正在细磨,苏代走来,站在一边观看一会儿,小声说道:“二哥,阿大叫你回去哩。”
苏秦没有睬他,两手依然在忙活。
“阿大在中堂拜祭祖宗,看样子像是要教训你哩!娘悄悄说,待会儿你要认个错,阿大咋说,你咋听就是!”
苏秦依旧在细磨,只不接声。
苏代迟疑一下:“二哥,要不,你先躲一阵去?”
闻听此话,苏秦打个惊愣,收起锉子,一骨碌爬起,将木剑插回鞘中,倒背于肩。
苏秦一直倒背木剑,苏代几次都想提醒他,均未出口,此时也是无话找话,小声说道:“二哥,你背错了。我见人家的剑,都是剑柄朝上!”
苏秦微微一笑,朝他深揖一礼,依旧倒背木剑,转身径朝渡口方向大步走去。苏代愣一会儿,急追几步,冲苏秦的背影叫道:“二哥,要是我想找你,哪儿寻去?”
苏秦略停一下,回望一眼,朝他再揖一礼,转身扬长而去。
苏代挠挠头皮,看到苏秦的背影渐去渐远,彻底隐没在昏暗中,方才轻叹一声,走回家里。来到堂前,苏代看到列祖列宗的牌位、供品均已摆好,香也燃过,苏厉已在堂下跪下。苏虎站在门口,两眼直盯门外,见到苏代,劈头问道:“那小子呢?”
苏代勾头应道:“到处寻了,连影儿也不见。”
苏虎眼睛一横,喝道:“就这屁大个地方,他能飞到天上去?”转对苏厉,“厉儿,你也出来,都给我找去!”
苏厉赶忙起身,与苏代一道走出门去。两人满村子又寻一遭,哪儿还有人影?二人回到家里,细细禀过,苏虎气得浑身发颤,狠跺几脚,只好又将祖宗的牌位逐一撤下。
翌日晨起,苏虎出工,仍旧不见苏秦,虎脸质问苏代:“一个晚上他都没回?”
苏代摇头道:“没有。二哥许是害怕责斥,躲到哪儿睡过头了。要不,咱先下田去,呆会儿二哥回来,也必去了。”
苏虎有气也无处发,转对苏姚氏吩咐道:“待会儿二小子回来,让他依旧去东坡谷田,今儿赶急一点,傍黑兴许就能锄完。”
苏姚氏应道:“他大,你放心就是。待秦儿回来,我让他马上就去。”
谷田里,苏虎三人锄有一晌,仍旧不见苏秦。苏虎感到事儿不对,变过脸色,气呼呼地叫道:“昨儿躲老子一宵,今儿连影儿也不见了,这是摆明了要跟老子打擂台呀。”
苏代扎住锄头,小声劝慰:“阿大,二哥心野,真要不想种地,我看就算了。田里的活,我跟大哥多干点,中不?”
苏虎方脸一虎,大眼一瞪:“中个屁!”
苏代赶忙埋头锄草,不敢吱声。
苏虎沉思有顷,抬头问道:“那小子必是又去王城了!代儿,前儿你不是去过王城吗?我且问你,这几日王城里可有热闹?”
苏代想了想,嘻嘻笑道:“是有热闹来着。前儿我在城里,听见满城人都在议论聘娶公主之事。”
这些日来,苏虎一心埋头弄庄稼,这样一桩大事,竟是一丝儿不知,急忙问道:“是谁家聘娶公主?”
“是秦公和魏侯。听说他们均来使臣,说要聘娶天子的长公主做太子妃,王城里闹得沸沸扬扬,连三岁孩童都在议论。”
苏虎又是一番沉思,自语道:“怪道那小子没魂了!”话音未落地,心头陡然一揪,暗自琢磨:莫不是他思春了?
苏虎就此细细琢磨有顷,心底陡然豁亮:果是如此,倒是好事。有个媳妇管着他,那小子没准儿就能收心了。
想至此处,苏虎立时有了主意,将锄头朝田里一扎:“你俩先锄,我得回去一趟。”
苏虎三步并作两步赶回院里,苏姚氏仍旧候在门口,见是苏虎,赶忙说道:“他大,我在候着呢,秦儿只怕这阵子就回来了。”
苏虎急惶惶地说道:“不用候了。你到鸡棚、鸭舍里,抓只鸡,再逮只鸭!”
苏姚氏一怔:“他大,你——这是干啥?鸡、鸭都在生着蛋呢!”
苏虎白她一眼:“要你去,你就去,啰唆个啥?”
苏姚氏知道拗他不过,只好嘟囔着走向后院,不一会儿,一手拎只鸡,一手提只鸭,极不情愿地走回院里。
苏虎寻来两根绳子,将鸡、鸭的小腿绑上,一手提拎一只,径自出门,不一会儿,就已走到村西头的媒婆麻姑家的柴扉外面。
苏虎站在门外,朗声叫道:“老姐儿,在家不?”
麻姑听到喊声,系着围裙从灶间里走出,见是苏虎,夸张地嚷道:“天麻麻亮就听见喜鹊儿喳喳喳直叫,妹子就琢磨着有稀客,这不,果然是老哥儿!快快快,院里坐。”
苏虎推开柴扉,走进院子,将鸡、鸭放到地上。麻姑扫一眼仍在扑腾的鸡、鸭,明知故问道:“老哥儿呀,多忙的天,你不下田干活,绑着这些小东西到妹子这儿,要干啥哩?”
苏虎呵呵一笑:“还能干啥?让老姐儿补补身子。”
麻姑开门见山:“老哥儿,直说吧,是哪个小子?”
“托老姐儿的脸,老大已经结亲,该上老二了!”
麻姑一听,赶忙起身,连连摆手道:“我说老哥儿,你这两只鸡鸭,妹子当真消受不起,还是拿回去自己补身子吧!”
苏虎有些惊讶:“咋哩?”
“还能咋哩?”麻姑出口如发连弩,“要是为你家的老三跑腿儿,妹子我二话不说,可这位二小子,说话结巴不说,走路也不拿正眼瞧人,一天到晚心不在肝儿上。不瞒老哥儿,二小子的名声早就传遍十里八乡了,没有哪家闺女愿意嫁他!您这个忙,妹子纵使想帮,怕也是个难哩!”
苏虎从袋里摸出几个钱币,塞予麻姑:“闺女愿不愿嫁,还不全在老姐儿您这张金口上?这桩好事儿,老哥儿啥话不说,只托在老姐儿身上!”
麻姑接过布币,轻叹一声:“唉,也只有妹子这人,嘴皮儿硬,心肠儿软。中,妹子这张老脸儿,今儿就为老哥儿豁出去了!”
苏虎躬身打揖:“有劳老姐儿了!”
这日上午,童子扛着招幡儿走在王城大街上,两只大眼左抡右转,一刻不停地打量两边连绵不绝的店铺,有顷,不无惊奇地对鬼谷子道:“先生,看,我们到王宫了!”
鬼谷子四下一望:“哦,王宫在哪儿?”
童子手指两边的店铺:“这不是王宫吗?”
鬼谷子捋须大笑:“哈哈哈哈,这哪是王宫?”
童子惊异地问:“你看,这些房子又高又大,一个个连在一起,比咱谷里的山洞长多了,不是王宫,又是什么?”
鬼谷子乐得呵呵直笑:“你小子呀——”
童子正欲再问,忽然怔住了。
旁边一家米铺门前停着一辆牛车,前日夜间他们在土庙里看到的那个怪人正在光着膀子与另外一个小伙子朝下卸米。童子见他肩扛大麻袋,大步流星地走进米铺,码好,疾步再走出来,动作麻利地再次扛起一袋。
“先生,看那个怪人,他在这儿。”童子手指苏秦,小声说道。
鬼谷子显然早已注意到了,盯苏秦又看一时,微微点头,转对童子:“怪是不怪,不怪是怪,你小子看走眼了。”
鬼谷子说出此话,倒让童子莫名其妙。童子想了一想,索性走到街边,靠在一棵榆树上,两眼眨也不眨地望着米铺,盯住苏秦,好似定要从他身上看个子丑寅卯出来。
不一会儿,车上的大米卸完,那个怪人,也即苏秦,拍拍两手,拿起水桶,动作麻利地走到水井边,打桶水,洗过上身和手脸,从墙上抓起衣服穿上,走到柜台前面。见他过来,米铺掌柜从柜台下摸出一枚布币摆在台面,朝苏秦点了点头。苏秦憨厚一笑,接过布币,纳入袖中,再从一边取过木剑,朝掌柜的揖过一礼,缓步走到街上。
凉风吹来,苏秦顿觉心定气爽,伸手理了下头发,又将衣服上下拍打一番,抬头看看日头,倒背木剑,沿街大步走去。
看到苏秦倒背木剑,童子又是一震,望着鬼谷子道:“先生,你看!”
鬼谷子笑道:“你小子,想不想去看王宫?”
童子赶忙点头。鬼谷子朝苏秦努了努嘴:“那就跟他走吧!”
不一会儿,他们跟着苏秦来到一处地方,果然是高门大院,气势巍峨,门楣上赫然刻着“辟庸”二字。
苏秦似是轻车熟路,身子一转,径自拐了进去。童子急赶几步,追进大门,竟是不见影子。门口并无门人,师徒二人信步进院,走走停停,就似观光一般。
辟庸是大周太学,在平王东迁洛阳不久就兴建起来,春秋时最是红火,盛极一时的守藏馆就在院内,守藏史老聃一生中的大多数时间就是在此院中度过。那时节,前来求学的列国士子、公子王孙络绎不绝,太学里人满为患,哪像今日这般破败不堪,一眼远去,偌大一个学宫,竟是冷冷清清,乱草丛生,只有这高墙大院和一幢幢相接相连的古式建筑,仍旧使人隐约联想到昔日的辉煌。
童子却是早已习惯了杂草、荒凉,因而毫无感伤,一进门就四处张望,惊叹不已:“先生,看来王宫就是不一样!”
鬼谷子呵呵笑道:“小子,这儿也不是王宫!”
童子大是诧异:“不是王宫?又是何处?”
“是辟庸,也叫太学!”
“啥叫太学?”
“太学么,就是公子王孙修身学艺之处。”
童子挠挠头皮:“修身学艺?那不跟咱的山洞一样了吗?”
鬼谷子笑道:“那可就差远喽!”
童子想了一下,点头应道:“嗯,瞧人家这气势,咱的山洞是差远了。”
鬼谷子呵呵一笑:“你小子,若是瞧上这气势,那就留在这儿吧。”
童子连连摇头。
“哦,你为何不留?”
童子想了一想:“这儿没有山花,也没有蝴蝶。”
鬼谷子呵呵笑道:“你小子,小脑瓜儿转得倒是蛮快!”
童子咧嘴憨笑起来。两人乐有一会儿,童子问道:“先生方才说到公子王孙,怎么不见?”
鬼谷子朝百步开外处指了指:“就在那儿。”
童子顺着鬼谷子指的方向望去,却见苏秦盘腿端坐于一幢房舍的墙根下面,两眼微闭,神情痴迷,似乎正在倾听什么,一边听,一边双手架在前面,就似抚琴一般,脑袋还一晃一摇的,极是投入。
童子细看一阵,疑惑道:“先生说的公子王孙,就是那个怪人?”
鬼谷子笑了笑,指着旁边一棵大树:“坐在阴凉里,待会儿你就看到了!”
童子应声“好咧”,将招幡儿靠在树干上,席地坐下。
果然,没过多久,就从苏秦靠窗而坐的房子里传出琴声,悠扬激荡,绕梁不绝。童子也是识琴之人,琴声一传过来,就将眼睛闭上,倾心去听。曲子是伯牙的《高山》,也是童子耳熟能详的。
一曲听毕,鬼谷子微微点头,似是自语:“嗯,大有长进了!”
童子没听明白:“先生,什么大有长进?”
“就是那个抚琴的人,你觉得他弹得如何?”
“比先生差远了!”
鬼谷子微微一笑:“哦,你且说说,他弹的哪儿不如为师?”
“听他的琴声,童子只能看到小鸟、流水、清风和树木,却闻不出花香,听不出蝶舞!”
鬼谷子点了点头:“嗯,说得不错。不过,他能弹到这个地步,已是无愧人师了!”
童子似是明白过来:“先生认识弹琴之人?”
“是的,”鬼谷子缓缓说道,“前些年,他几番进山,欲拜为师习琴。”
童子颇觉诧异:“先生没有收他为徒?”
鬼谷子点头道:“收了。”
“那——”童子越发惊奇,“他为何不在山里?”
“也没收。”
童子晕头了:“先生,您一会儿收他了,一会儿又没收,这不是摆明让童子着急吗?”
鬼谷子呵呵一乐,缓缓闭上眼睛。
空空荡荡的天子太学里,琴室大概是唯一有人气的地方,因为宫廷琴师正在教十几个学子习琴。这些学子端坐于席,每人前面均摆琴具,琴架边摆着琴谱。从河西张邑来此学艺的张仪坐在最后一排,两眼眨也不眨地盯着这个据说是天下第一琴的琴师。
琴师弹完《高山》,将琴轻轻朝前一推,双目微闭,继续说道:“……古之善琴者,有伯牙、有子期、有钟仪、有师旷。古之琴曲,有《高山》、有《流水》、有《阳春》、有《白雪》。老朽方才所弹,乃伯牙之《高山》……”
琴师讲为多时,众学子已是东倒西歪,昏昏欲睡了。琴师止住话头,咳嗽一声,长叹一声,缓缓说道:“唉,你们不想听,就自己练吧!就习《高山》,琴谱摆在架上了!”
众学子你推我攘,纷纷坐直身子,两手抚琴,丑态百出,琴音杂乱无章。唯张仪端坐不动。
琴师听了一时,复叹一声:“唉,汝等朽木,不可雕也!”
张仪陡然发出一声哂笑。
琴师吃了一惊,转向张仪:“你——你为何哂笑?”
张仪朗声应道:“伯牙之《高山》,晚生七岁就已习之,还请先生另教雅曲!”
众学子一听此话,皆来劲了,齐声哄笑起来。
琴师气结:“你——你你你——你这狂生——你且弹来!”
张仪两手抚琴,铮然弹之,果然是音韵俱在,与那琴谱一丝不差,乍一听竟也无可挑剔。琴师暗吃一惊,略想一下,大声说道:“待我再弹一曲,你且听之!”
琴师抚琴弹奏。刚刚弹完序曲,张仪脱口而出道:“此乃《陬操》,为春秋儒者仲尼所作。先生再换曲来!”
琴师沉思有顷,又弹一曲,刚弹几下,张仪又道:“此乃《太公垂钓》,周公旦所作。还请先生再换曲来!”
琴师不曾料到这些败家子中竟然有此高材,一时呆了,不知所措地怔在那儿。众学子以为先生让难倒了,纷纷起哄:“先生,听说你是天下第一琴,怎不弹了?”“快弹曲来,我们等不及了!”
琴师满面涨红,正在寻思如何收场,张仪似乎听到什么,打了个手势,口中“嘘”出一声。众学子的注意力一下子转向张仪,见他蹑手蹑脚地走到后墙处,抄起一捆竹简,悄悄靠近窗台,猛然掷向窗外。
竹简不偏不倚,刚好砸在苏秦头上。苏秦猝不及防,抱头惊叫:“哎哟!”
有学子听到声音,兴奋地大叫:“快,窗外有人!”
众学子无不推倒琴架,争先恐后地跑出房门。苏秦遭此惊变,不及逃跑,众人已涌出来。苏秦惊得呆了,疼也不敢再喊,傻愣愣地勾头坐在地上。
为首的学子跨前一步,朗声喝道:“你是何人,竟敢在此偷听?”
苏秦惊恐万状:“我——我——我——”
众学子似乎有了乐子,无不哈哈大笑。
有人笑道:“瞧他的穷酸样子!再瞧他的手,又粗又糙,还想学琴!”
又有人笑道:“一看就是个种田的,跑这里学琴,真是癞蛤蟆想吃天鹅肉,哈哈哈哈——”
苏秦似是不甘受辱,抬起头来,脸色紫涨地强辩一声:“士可——可杀不——不——不可辱!”
为首的学子陡然像是发现什么,惊叫道:“听,是个结巴!”
有人附和道:“真是结巴!哈哈哈,种地的结巴竟然称士,也不撒泡尿照照!”
众人七嘴八舌起来。
“瞧他的憨样,白送我当书童,我还不想要呢!”
“穷小子,睁大眼睛瞧瞧,这儿是天子太学,岂是你等穷鬼来的地方?”
……
苏秦自也知道此地不是逞强之处,将头再勾下去,任这帮泼皮如何嘲笑,只不做声。为首那人起了性子,突然叉开两腿:“臭小子,本少爷有的是金子,只要你从本公子裆下钻过去,本少爷替你交学费,包管你堂堂正正地坐在学堂里!”
有人接道:“钻呐!臭小子,你要钻过去,我也送你一金,钻呐!”
众学子纷纷喊叫,让苏秦钻裆,苏秦只是将头勾得更低。
不知是谁叫道:“臭小子不赏脸,揍他!”
“对,不钻就揍他!不花钱听琴,天下哪有这等便宜事?快钻!”
琴师急得在外面直转圈子,挥手大叫:“尔等竖子,成何体统?快回琴室去!”
张仪见他们玩得有些过火,高声叫道:“算了算了,诸位仁兄,此人是个呆子,便宜他这次,让他滚吧!”
为首学子冲张仪道:“我说张兄,别在这儿扫兴!本少爷刚上劲儿,今儿不让这臭小子钻一个,本少爷就给你钻一个!”
更多的哄笑。
众多纨绔子弟围拢上来,狞笑着逼向苏秦。苏秦脸上青一阵红一阵,嘴唇哆嗦,羞怒惧卑交集,佝偻着身子缩在地上。
张仪一眼瞥见苏秦脚边的木剑,灵机一动,随手拿起,抽剑出鞘:“大家快看,这是个啥物件儿?”
众学子一看,立时哄笑起来。有人从张仪手中拿起木剑,随手舞动几下,又惊又乍道:“好玩,好玩,真是好玩!”
为首学子一把抓过,掂在手中闪了几闪,哈哈笑道:“这也叫剑?就这根破木头儿,在下一扭就断!你们看好了!”
眼见为首学子就要扭断爱剑,苏秦陡然蹿起,饿狼般猛扑上去,将他撞倒于地,翻手一把,将木剑夺回手中。那学子恼羞成怒,打了个滚,翻身爬起,“呀呀”吼叫着一头撞向苏秦。苏秦不及躲闪,被他撞倒,众学子一哄而上,压堆似的将他压在下面。
不多一时,苏秦就被他们七手八脚地拿住。为首学子夺回木剑,气喘吁吁地踢着苏秦骂道:“你个臭种地的,竟敢在本少爷面前耍横?诸位学兄,今儿小爷不叫他钻裆了,大家来个新鲜的!”
有人应道:“仁兄快说,我们都听你的!”
“他不是宝贝这把破剑吗?我们就用此剑让他过把瘾!你们扭牢他,看我来他一个小子背剑!”
几个学子扭牢苏秦,为首者解下苏秦身上的腰带,将木剑插在苏秦背后,再将他的两手用腰带反绑在木剑上。苏秦疼得额头汗出,但仍紧咬牙关,怒目而视。
为首学子让苏秦背好剑,指挥众学子站成一圈,发声喊,将苏秦推向对面的学子。对方再发声喊,将苏秦推向下一学子。苏秦被他们反绑两手,推来搡去,站也站不住,倒也倒不下。众学子玩得开心,个个捧腹大笑。
琴师何曾见过这种阵势,气得全身发颤,站在一边跺脚大叫:“尔等竖子,成何体统?成何体统?天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