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7日
04-16Ctrl+D 收藏本站
《晓松说——历史上的今天》来到了9月17日。1905年的这一天,慈禧派五大臣出洋;1945年的这一天,一介文人郁达夫遇害;1949年的这一天,杨虎城将军被杀害。
| 慈禧派五大臣出洋 |
首先讲1905年的这一天,慈禧派五大臣出洋去考察各国的宪法、议会以及各国的政治制度等。20世纪初的时候,清政府已经清楚地认识到,不做重大的政治改革,清朝的统治将难以为继。当时在朝廷内也出现了一大批重臣主张立宪、改革,其中就包括这五大臣。慈禧派他们出洋也是为立宪做准备,准备进行君主立宪改革。但是大厦将倾,实在是无力回天,清政府所做的这一切,最后都没有能够让清朝的统治延续下去。
当时革命党还采取了一项特别的政策,就是去刺杀这些主张立宪、改革的大臣,今天看来有点儿奇怪,只能叫作实用主义的政策。按说如果你革命党反对清朝,觉得清朝对人民不好,那你应该去杀清朝的那些保守派大臣,这些人是对人民最有害的。但是清朝革命党不是这样,他们去刺杀的全是主张立宪、主张改革的人。为什么呢?革命党认为这些大臣所推行的改革如果成功了,清王朝就会顺利地过渡到君主立宪制,清朝也就不用改朝换代了,如果是这样,那我们这些人还革命干什么?其实他们并没有搞清楚革命的真正目的应该是对人民有益,能够推动国家前进,只有这样才是正确的。而革命党当时非常激进,尤其是在日本留学的部分青年学子,总认为他们所搞的不仅是一场推翻专制王朝的政治革命,更是一场驱逐满洲贵族的民族革命。所以不管那些大臣是否赞同立宪与改革,都一定要同清王朝一起被消灭、被推翻。
1905年,慈禧派这五大臣出洋,结果五大臣尚未离京,便在火车上受到革命党人吴樾的炸弹袭击,其实就是用人体炸弹去刺杀。接着在以后几年里,全国各地都发生了这种刺杀的情况,包括徐锡麟刺杀恩铭的事件,恩铭也是清政府改革派的开明大臣,还有后来的端方、良弼也都是被革命党刺杀的。清朝这些准备把国家向前推进的开明的、立宪派的进步大臣被刺杀以后,最后导致其他的进步大臣都不敢说话了,而那些腐朽的大臣又组织皇族内阁等,结果清朝就变得越来越腐朽,最终的结局就是革命党的革命成功,清朝被推翻。这种实用主义的革命有时候还会被投机分子所利用,因为不光是这些真正怀有理想的学生、革命党人,还有很多的官僚政客最后也都混入了革命队伍,但这种靠实用主义而成功的革命对中国到底有多大的好处?如果真的是为这个国家的前途和命运考虑的话,这些革命党更应该去刺杀清朝的那些腐朽大臣,而留住这些进步的立宪派大臣,但是在那个历史阶段,革命成功是最重要的,最后就是实用主义成功了。今天讲的五大臣的事情,也说明当时清末的朝廷并不是一片黑暗,也曾经出现过一丝曙光。
| 一介文人郁达夫遇害 |
1945年的这一天,大才子郁达夫遇刺身亡。郁达夫不光是一个优秀的作家,还是一个优秀的翻译家,是民国时代著名的大才子,但是命途多舛,在1945年9月17日遇害身亡。这时候日本刚刚投降没多久,全国人民正处在欢乐当中,此时郁达夫已经定居在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这一天,突然有一个陌生人来敲郁达夫先生的门,门敲开后郁达夫被带出了家门,结果出去以后没多久郁达夫就被害身亡了。
直到现在郁达夫案也还是个悬案,他到底是被谁杀害的?是怎样被人杀害的?至今也没有彻底调查清楚。那么郁达夫为何要远赴苏门答腊?又是谁要致他于死命呢?按照以往一贯的说法,郁达夫在1937年抗战爆发后奔赴武汉,参加救亡运动。1938年冬到新加坡,主编《华侨周报》和《星洲日报》副刊,撰写文章宣传抗日。1942年日军占领新加坡前夕撤离到苏门答腊,他隐姓埋名与人结婚成家,但暗中仍继续坚持斗争。由于郁达夫精通日语,当地日本宪兵害怕他知晓自己的罪行,所以起了杀人灭口的歹念。一代才子郁达夫不幸被害身亡,1952年被人民政府追认为烈士。但2000年3月号香港《明报月刊》发表的文章揭露了一个惊天秘密。郁达夫那位非常漂亮的妻子叫王映霞,她的外遇并非当时的浙江省教育厅长,而是军统头目、杀人魔王戴笠。1938年在武汉时王映霞为戴笠悄悄打过胎,以后一直与戴笠有往来。此文一出引起了不少争论,有的认为此文为孤证不能成立,有的认为此事并非子虚乌有的无稽之谈。郁达夫此后远赴南洋隐姓埋名,很可能就是为了躲避戴笠。因此郁达夫最后是死于国民党特务机关之手的推测,虽然可能性小,但也不能完全排除。郁达夫到底是被谁杀害的本来就是未解的悬案,而郁达夫与王映霞的婚变更是人们热议的话题,那篇文章的发表更是增添了重重迷雾。不过绝大多数研究者仍认为,杀害郁达夫的凶手最有可能是日本宪兵,此说最接近历史的真相。
| 杨虎城将军被杀 |
1949年的这一天,新中国就快要成立了,中国人民马上就要迎来幸福生活的时候,杨虎城将军却不幸被害身亡。当年杨虎城等人发动的西安事变,对于整个国家,对于我党我军都有重大意义。杨虎城以及他身边的人实际上一直是亲共的,有很多人就是地下党。大家可能看过《红岩》,书中小萝卜头的父亲就是杨虎城的秘书。杨虎城是个非常进步的将领。
实际上在1949年年初的国共谈判期间,我们提出的条件里就有释放张学良和杨虎城这一条。当时蒋介石已经下野,国民党政府的代总统是李宗仁。
李宗仁已经签署命令,要释放杨虎城。但是特务们不听李宗仁的,虽然他是代总统,但实际上蒋介石仍在遥控着整个国民政府,大家还是秘密听从蒋介石的。蒋介石恨张学良、杨虎城那是不用说的,蒋介石到死都觉得西安事变是他个人以及“党国”命运的转折点,所以他对张学良、杨虎城可以说是恨到极点。张学良因为曾经救过蒋介石的命,在中原大战期间,两人还在中山陵前结拜过兄弟,所以最后蒋介石没有杀张学良,但是关了他大半辈子。而杨虎城跟张学良的地位远远不能比,我们的历史书中经常管他领导的军队叫“西北军”,我个人觉得这种说法不太严谨。因为对于军队的名称大家都有约定俗成的叫法,民国时期说到“西北军”,指的应该是以冯玉祥为首的部队。杨虎城的部队其实应该叫作“陕军”,因为他领导的就是陕西的地方部队,是由陕西的民间武装发展起来的,一开始的时候规模非常小。后来直到中原大战的时候,杨虎城才被任命为师长,但其实那个师全部加起来也没有一个半团的人马。而在中原大战时期,张学良已经是威震全国的“奉军”统帅。所以我们经常说“张杨”——张学良、杨虎城,其实“张杨”很难并列,只不过那个时候东北军和杨虎城的部队都在西安,共同发动了西安事变,但是杨虎城部队的规模跟东北军还是不能比的。
但杨虎城率领的“陕军”在陕西是非常受人民爱戴的,因为“陕军”曾经坚守过西安,阻止了由河南来的“红枪会”。大家知道民国时期各种势力关系非常复杂,相互之间有各种各样的矛盾,其中河南人和陕西人的矛盾就曾经延续了整个民国时期。当年陕西人岳维峻率领的“国民二军”曾经占领了河南,欺凌河南人民,最后被河南当地的帮会红枪会打败,打败以后岳维峻他们就从河南逃回陕西。河南的红枪会就在潼关一带设立关卡,潼关是从河南回陕西的重要关口,所有经过潼关的人都要先听一下口音,一听不是河南人,是陕西人,那就必须从河南人的裆底下钻过去。紧接着河南的红枪会又追到了陕西,包围了西安。据记载,围攻西安的是河南省军阀刘镇华。他奉吴佩孚之命,率领镇嵩军旧部以及土匪、红枪会、大刀会等部众七万余人由豫入陕围攻西安,并非只有红枪会一支力量。当年的“西安围城”是民国时期最惨烈的围城战之一,最后有半城人都饿死在西安。当时在西安守城的是“陕军”的另一个师,由李虎臣率领,而杨虎城并不在西安城中,但是后来杨虎城高风亮节,他率领着“陕军”冲进了包围圈,最后是由“陕军”杨虎城和李虎臣率领的两个师共同坚守西安好几个月。杨虎城率领的“陕军”其实就是陕西的子弟兵,而当时的西北军反而不是陕西人,基本上都是河北人,是当年冯玉祥带着他们去了西北,后来占领了西北。所以当年杨虎城率领着真正的陕西子弟兵,冲进西安城,共同坚守西安,一直到北伐战争开始,冯玉祥的西北军在五原誓师,南下西安,才解了西安之围。所以,陕西人民对杨虎城非常爱戴。
但后来中原大战期间杨虎城背叛了冯玉祥,等于背叛了西北军,他被蒋介石收买了,杨虎城就跟了蒋介石。当时蒋介石为了收买杨虎城,还对杨虎城封官许愿,说你只要跟了我,在陕西后边捅他冯玉祥一刀,我就让你当陕西省主席,把陕西省交给你管。于是杨虎城做了陕西省主席,这才有了后来东北军从华北调到西北的时候,大家把“张杨”放在一起称呼,张学良的部队叫“东北军”,杨虎城的部队叫“西北军”,实际上杨虎城率领的部队叫“陕军”,这一点大家还是要区分开。杨虎城率领的“陕军”对西安事变起到了重大的作用。在1949年胜利在望的时候,9月17日,杨虎城被国民党特务秘密杀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