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四章
03-15Ctrl+D 收藏本站
[原文]
—————————原文版—————————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注音版—————————
名(míng)与(yǔ)身(shēn)孰(shú)亲(qīn)?
身(shēn)与(yǔ)货(huò)孰(shú)多(duō)?
得(de)与(yǔ)亡(wáng)孰(shú)病(bìng)?
甚(shèn)爱(ài)必(bì)大(dà)费(fèi);
多(duō)藏(cáng)必(bì)厚(hòu)亡(wáng)。
故(gù)知(zhī)足(zú)不(bù)辱(rǔ),
知(zhī)止(zhǐ)不(bù)殆(dài),可(kě)以(yǐ)长(cháng)久(jiǔ)。
[译文]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
名利与己身生命那一个更亲呢?己身生命与货利那一样更重呢?得与失那一样更有害呢?
“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过分的追求、爱名 必定费重大的消耗,多藏必失去越多。
“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所以人能做到知足,就不会有何屈辱、知道适可而止就不会有危险,这样才能长久。
[长篇大论]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妙,这让我想起来,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表面上是好可是得与失给带来的是福是祸那? 不要只想得,付出不能少
得到了,不一定是好事,也不一定是坏事,世间没有好坏,亦好亦坏。
吃饭睡觉的自然
有个信徒问慧海禅师:“您是有名的禅师,可有什么与众不同的地方?”
慧海禅师答:“有。”
信徒问:“是什么呢?”/p>
慧海禅师答:“我感觉饿的时候就吃饭,感觉疲倦的时候就睡觉。”
“这算什么与众不同的地方,每个人都是这样的,有什么区别呢?”
慧海禅师答:“当然是不一样的!”
“为什么不一样呢?”信徒又问。
慧海禅师说:“他们吃饭的时候总是想着别的事情,不专心吃饭;他们睡觉时也总是做梦,睡不安稳。而我吃饭就是吃饭,什么也不想;我睡觉的时候从来不做梦,所以睡得安稳。这就是我与众不同的地方。”
慧海禅师继续说道:“世人很难做到一心一用,他们在利害中穿梭,囿于浮华的一宠一 辱,产生了‘种种思量’和‘千般妄想’。他们在生命的表层停留不前,这是他们生命中最大的障碍,他们因此而迷失了自己,丧失了‘平常心’。要知道,只有将心灵融入世界,用心去感受生命,才能找到生命的真谛。”
外表与内在
一座大山上有个小庙,庙里住着一个老和尚和一个小徒弟。
这天,来了一个达官贵人,为小庙捐了很多财物。他在庙里住了一段时间,得到了老和尚和小徒弟的热情接待。他告辞后不久,又来了一个书生。
这书生衣衫褴褛,面黄肌瘦,饿得晕倒在庙门外。老和尚见了,叫小徒弟将他扶进庙里,同样吩咐端上最好的茶,准备最好的斋饭。
小徒弟心里嘀咕起来——上次那位达官贵人,为庙里捐了那么多的财物,自然有资格喝最好的茶,吃最好的斋饭;如今,一个不知哪儿来的“叫花子”,师父还如此厚待他,难道师父是老糊涂了?
书生住在庙里的那段时间,小徒弟没给他好脸色看,有时候趁着师父不注意,就端出已经馊掉的斋饭,还不给他吃饱。
书生告辞后,老和尚用泥巴塑了一个菩萨,放在庙堂正中,对小徒说是庙里新近请的菩萨。
小徒弟每天都很认真地给菩萨上香,对着菩萨叩头,虔诚地念经。
一个月后,老和尚又将那泥菩萨削琢成一只猴子放在庙堂当中。小徒弟发觉菩萨变成了一只猴子,吓了一跳,几天都没去上香。老和尚问:“怎么不去上香了?”“师父,那菩萨变成一只猴子了。”小徒弟回答。
老和尚拿过那猴子,再次削琢,一尊菩萨又栩栩如生地出现在小徒弟的面前。小徒弟愣愣地望着师父,不知道是什么意思。
老和尚用棍子在小徒弟的头上敲了一下,慢慢念经,不再理他。
这一敲打,使小徒弟顿悟过来。他说:“师父,我明白了。其实每个人的生命就像这一团一 泥,都是一样的,只是塑造了不同的表象而已。而我之所以对前面的达官贵人谦恭对后面书生无礼,都是因为被其表象所迷惑啊。”
老和尚笑了:“其实,认识那平平淡淡却奇妙得可以捏塑出无尽形象的生命之泥,才是人生最大的意义所在。”梁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