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道德经》有感
03-15Ctrl+D 收藏本站
某人在其MSN的TITLE上使用了《道德经》中这句“孰能浊以止?静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敝而新成。”
问他知道什么意思么,结果等来了一句意料之中的从网上搜出来的答案——在我眼中惨不忍睹的荒谬译文:
谁能够在浑浊中安静下来,慢慢地澄清,谁能够在长久的安定中变动起来,慢慢地趋进。保持这种“道”的人,他不要求圆满。正因为他不自求圆满,所以虽然破败,却不会穷竭,不必制造新的东西去补充。
我们如果以平时正常文章的角度去看这一段译文,你会发现,这句话狗屁不通,基本上没有逻辑,看的人保证百分百一头雾水,而正是这样,让很多人觉得,高深莫测——这就是标准的皇帝新衣
这种译文没有任何存在的价值,可是却堂皇地存在于各种书籍网络中,乱人耳目,混人视听,不知道引了多少人走入岐途,误人子弟,严重的罪过
我在网上搜了一下,基本上此段文字的翻译有几个主要译文
1、是谁能在浑浊的环境中保持镇定,使纷扰的世界安静下来慢慢的澄清。谁又能使安定长久,由静缓缓入动。追求道的人不求完美,正因为不求完美,所以能不断的除旧更新。
-----保此道者不欲盈<---->追求道的人不求完美,,,,真是人才!!
2、好象比较著名的台湾人萧师毅的所谓“字义解释是:谁能安定污浊,而逐渐使它变清?谁能鼓动寂静,而逐渐带给它生气?”而这段又被他与另外一个德国人译成了德文版“谁能宁静下来,并源出自和通过这宁静将某物导向道路之中,以致它能发出光明?谁能透过成就宁静而使某物进入存在?
----看到这里,我已经要疯了,我算是知道为什么连外国人都知道道德经有多么高深了,因为外星人也不懂火星文
3、哪些人能在混浊中保持本心的澄明?能注意守静就能渐趋本心的澄明;哪些人能使安稳得到长久的维持?懂得灵动权变就能渐得长久的安稳。保持这种生存方式的基本点就是不去追求"无不具足"。正因为没有"无不具足",所以能历久而常新。
----貌似唯一有那么点儿意思的译文,还是表达方式上的问题,应该先学好普通话再去搞文献翻译工作。
4、在道德经界比较有名的陈鼓应的前两句译:”谁能在动荡中安静下来而慢慢地澄清?谁能在安定中变动起来而慢慢地趋进“
----说实话,权威有时候还不如普通人,起码普通人说普通话,权威往往都不说人话的。
时间有限,随便搜搜,基本上这是几个有代表性*的译文
我只能感到迷惑,因为译者根本不顾上下文关联和全书宗义,只就字面直译,甚至直译也译得不甚准确,以至让人看不懂,甚至象德文版那种,简直就是强||奸经典,让人不胜愤懑。
试问:谁能在动荡中安静下来而慢慢地澄清?谁能在安定中变动起来而慢慢地趋进。这句话,跟下面一句“保持这种“道”的人,他不要求圆满”有什么关系?
上下句的关联逻辑存在么?上面一句明显是在找人,谁能…?谁能…?然后下面一句忽然这就成了一种“道”,不说为什么,让你自己猜,跟你玩互动。
道德经的全书都在讲“有无相生”,讨论有和无的关系,万事万物的道理。里边太多貌似哲学高于哲学的玄妙,而这一句也不例外地列举有和无的鲜明对比,再次证明有无相生的关系,我按我的理解试译一下,看看有何不同
上一句---------孰能浊以止?静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
什么(怎么)能让混浊和动荡停止?静下来深淀(静之),自会慢慢清澈(徐清)。
什么能让安定长久?不断地创新更新(动之),自会稳步发展(徐生),保持活力。
百姓话说就是跑太长时间了累了腿快一抽一筋了咋办?坐下歇会儿就好了。
怎么能身体健康少得病啊?多运动运动,促进人一体新陈代谢,身体自然就好了。
看——止动(浊以止)要用静,而动又能生静(安以久),这不正是“有”和“无”之间的微妙关系吗?这才是整本书一贯的表述方式。
而且,这才是道德经中普遍存在的政治哲学的角度,这两句话的道理用在政治上,再实用不过。
几千年前,“与时俱进”“发展才是硬道理”就已经由老子提出来了,不是很玄妙吗?
下一句----------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敝而新成。
坚持这个真理的人(保此道者),不希望满足(不欲盈)─ 也就是不想安于现状。只有不满足(夫唯不盈),才会把旧的革新(敝而新成)─ 不断创新才会保持生机。
上下文相呼应,阐述了老子的政治观点,而其中道理,不论应用在何处,都能对人有所启发,此正是道德经的高深所在。
另外还有一个经典翻译,我也觉得不知道应该哭之还是笑之:
“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br />
大多译为:最大的方形反而没有边角,重大的器一具往往制成得很晚,最大的声音听来反而无声,最大的形象看来反而无形。
我理解大方无隅不应该是这个意思。
隅者,角落,边界,差不多这个意思。
方,也并非是方形的意思。而应该是方位,方向,区域,处所,地方,空间,差不多这意思。
是富甲一方的方,而不是俄罗斯方块的方。
要知道古文博大精深,多数只可意会,言传往往偏颇
大方无隅,意思应该是“大的空间是没有角落的”。比如说宇宙,最大了,宇宙是没有角落的。
房子有角落,有墙脚旮旯,宇宙没有,因为它够大,大方无隅。
这才跟后边的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能有所衔接,否则这句的意思明显与大象无形重复,而老子并不是个话多的人。
我的理解:
在最大的空间里没有边界(宇宙),最伟大的成果永远是出现在以后的(作品、发明、发现),最大的声音我们是听不见的,最大的形体我们是看不见的(宇宙他爸)
以上,我基本上是按自己的理解来表达的,必竟那么多宗师学者都已经做了注释,虽然我不能认同他们的看法,但也很可能我的见解只是井蛙之见,看看笑笑就算了,也许每个人心目中的道德经都是不一样的,仁者见山,智者见水
我只是看到了一幅山水画而已,哈哈哈
-------------------------------------------------------------------
后边我又回了一个贴,答别人提问的:
-------------------------------------------------------------------
保此道者不欲盈,“不欲盈”我认为不是“不求完美” ,而是“不希望满足”——不希望安于现状。
正因为不想满足,不安于现状,才会进取。
如果说不求完美,就没必要进取,进取是为了什么? 还不是追求完美?
如果说不求完美,那就等于是安于现状了。正因为不想满足于现状,才会除旧创新——敝而新成
很好的例子就是明清时代的闭关锁国,就是那时候中国人觉得自己牛B了,我们是世界第一大国了,所以就“盈”了,不知道外边的事情,总觉得自己把对外的管道封锁,别人就没办法从我们这里学东西去,我们就永远保持世界第一,就能“安以久”了。结果就是敝无所汰,新无可成,原地踏步,偏安意婬*,积敝成浊,把国家搞得乌烟瘴气,以致于世界头号种一子强国一枚最后沦落成第三世界国家,此皆“盈”之过。
所以,想要真正“安以久”,就必须与时俱进,勇于革新,发展才是硬道理,动之,方可徐生。
只要不盈,那么即使现在很“敝”,也总会有“新”出现,来更替掉现在的“敝”,因为我们一直在“动”。
怕的就是“盈”,盈而不思动,不动则无所新生,无新生则渐趋渐弊,不得善终。
几千年前的道理,却是现在国家才开始大力提倡的,虽后知后觉,不为晚也。
其实老子这些道理,对大到国家小到个人,都是很有价值的。不论经营国家,经营企业,个人修养,都助益良多,只是我们实在缺少比较专业的文献翻译人员,那么多智慧结晶放在那里几千年了,翻遍书店里的译本,有几个是说人话能让人看懂的呢?不是现在的小孩都不看这些东西,因为他们看不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