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第十七章 客尘即烦恼
03-15Ctrl+D 收藏本站
第一卷 第十七章 客尘即烦恼
《大佛顶首楞严经》原文:
尔时世尊舒兜罗绵网相光手开五轮指。诲敕阿难及诸大众。我初成道于鹿园中。为阿若多五比丘等及汝四众言。一切众生不成菩提及阿罗汉。皆由客尘烦恼所误。汝等当时因何开悟今成圣果。
时憍陈那起立白佛。我今长老于大众中独得解名。因悟客尘二字成果。世尊譬如行客投寄旅亭。或宿或食食宿事毕。俶装前途不遑安住。若实主人自无攸往。如是思惟不住名客住名主人。以不住者名为客义。又如新霁清旸升天光入隙中。发明空中诸有尘相。尘质摇动虚空寂然。如是思惟澄寂名空摇动名尘。以摇动者名为尘义。佛言如是。
实时如来于大众中屈五轮指。屈已复开开已又屈。谓阿难言汝今何见。阿难言我见如来百宝轮掌众中开合。佛告阿难。汝见我手众中开合。为是我手有开有合。为复汝见有开有合。阿难言世尊。宝手众中开合。我见如来手自开合。非我见性自开自合。佛言谁动谁静。阿难。言佛手不住而我见性。尚无有静谁为无住。佛言如是。
如来于是从轮掌中。飞一宝光在阿难右。实时阿难回首右盼。又放一光在阿难左。阿难又则回首左盼。佛告阿难。汝头今日何因摇动。阿难言我见如来出妙宝光来我左右。故左右观头自摇动。阿难汝盼佛光左右动头。为汝头动为复见动。世尊我头自动而我见性。尚无有止谁为摇动。佛言如是。
于是如来普告大众。若复众生以摇动者名之为尘。以不住者名之为客。汝观阿难头自动摇神无所动。又汝观我手自开合见无舒卷。云何汝今以动为身以动为境。从始洎终念念生灭。遗失真性颠倒行事。性心失真认物为己。轮回是中自取流转。
这个时候,佛不再握拳,他松开手指,对阿难以及其他大众说:“我最初成佛的时候,就在鹿苑,给阿若多等五个比丘以及你们其中一些四众弟子说过:‘之所以一切众生不能证到菩提的果位,之所以他们连阿罗汉果位也不能证得,就是被客尘烦恼所误导。’当时你们听到我所说的这个法的时候,为什么当时就能够开悟,以至于现在你们已经是阿罗汉了?”
佛在这个时候,已经不再打算全部由自己一个人唱独角戏,而是打算利用现在演讲和培训中最常用也是最有效的方法——互动参与——来让他的弟子们来现身说法,以增加阿难的理解。
这里我们插播一下佛出家成道和初转法轮的故事:
在悉达多太子趁着黑夜,在仆人车匿的陪同下,逃离王宫,进入深山后,就一直在到处拜访各地修行的人物,和他们讨论修行的方法和目的,甚至一天只吃一麻一麦,为法忘躯,忍受着常人难以忍受的各种苦难。
悉达多的父王净饭王在打听到太子修行的地方之后,派人带着各种生活用品和食物,前来劝慰太子,希望太子能够顾念国家社稷、能够体谅父母双亲,回心转意。
可是悉达多太子修行的念头十分坚固,一定坚持继续勤苦修行。净饭王就从自己本家选择了三人,从太子的舅家选择了两个人,其中一个姓乔陈那,名阿若多。净饭王对这五个人说:“我的太子舍家修学,一个人在山林中孤孤单单,令我十分难过。我现在命令你们:一直伴随在太子左右,并且尽量随时向我报告太子的情况。从亲情上来说,你们都是太子的叔父伯舅,从国法上来说,你们就是太子的臣民。因此,你们要在太子身边,随时照看着太子的生活起居,不要让太子做出极端的事体来。”
这五人接受了净饭王的命令之后,就一直在太子身边陪伴着,慢慢的他们也跟着太子开始了修行,也希望能够有那么一天,得到解脱,出离轮回。
他们五个人经常相互讨论:修道,到底是应该通过苦行来证果,还是要通过各种享乐来证果?其中两个人认为:“应当以安乐为道。”而另外三人则认为:“勤苦才是正确的修行方法。”
他们相互争执不下,就请太子来作评判。于是太子就经过认真的思维,认为大多数的当时的出家修行者,都是通过各种各样难以忍受的苦难,希望来获得成就。为了以后能够降伏这些不正确的苦行外道,还是应当节食勤苦修行,只要能够维持生命就可以了,最好不要去进行各种的享乐。
坚持享乐证果的二人,听了太子的意见就说:“太子所说的,不是正确的法门;正确的方法,应当使用享乐来达到证果的目的。你现在支持苦行,我们道不同,不相与谋。”于是,这两个人就远远地离开了太子和这三个人,按照自己的方式去修行了。
太子经过六年苦行,一直未能证得菩提果位。这个时候,已经达到了对“苦行非真”的真实体验,就决定舍弃苦行,并且接受了牧女所供养的乳糜之后,在菩提树下,吉祥草垫上,降伏魔军而证果。
坚持苦行的三个人,看见佛洗了澡,还享用了乳糜,已经放弃了苦行。就叹息着说:“功败垂成啊!今天一旦脱离了苦行,六年的功夫,毁于一旦。”
于是这三个人就去寻找那两个人,相见之后,大家坐在一起议论,这三个人说:“以前看见太子聪颖异常,各种知识和技艺都非常出众。后来太子出了王宫,来到荒谷,脱去华丽服装,披上破烂鹿皮,精勤励志,一直在苦苦修行,希望能够得到深妙法门,期盼着能够证得无上果位。可是现在,太子竟然接受了牧女供养的乳糜,放弃了六年的苦行,我们三个人,作为仆从,又能有什么办法呢!”
那二个人说:“你们怎么还没有明白!太子在深宫大院内,高居庙堂之上,都不能平静自己的内心;更何况来到这深山老林中,学那些鄙贱苦行的作为!这种人,不值得我们挂念!”
太子在成佛之后,默默地安坐在菩提座上,静静地思维到底应当度什么样的众生,到底应当怎样度众生。他发现最初所结识的几个外道首领,本来自己答应他们只要自己成道了,就会首先去度他们,可是他们都已经死去了。现在只有身在鹿野园的那五个人,可以接受自己的教化。
这样想着,佛就从菩提树起身,来到鹿野园。那五个人远远地看见佛往这边走了过来,就互相商量着太子一定是因为修行的时间太久了,还没有证果,打算找自己闲谈聊天来了,都不打算起身迎接。
可是随着佛越来越近,成佛后的各种威仪,以及安详的姿态,令他们都不自觉地起身迎接。继续好像从前那样地恭敬承侍。佛就给他们逐渐地讲述了“客尘烦恼”的道理,和“苦集灭道”四圣谛,令他们真正的明白了修行的方法,并且在后来,都成了正果。
佛在这个时候,希望首批接受自己正法的阿若多,能够给大家讲述一下他听到佛开示“客尘烦恼”法义的时候,他自己的心路历程,以便帮助阿难以及大家更好地理解佛刚才所说的道理。
阿若多就站起身来,回答佛说:“我现在已经老朽了。但是因为我听了佛的法语,开悟之后,被佛称赞为出家弟子中,见解第一之人。这都是因为我听到佛所说的‘客尘’两个字,才明白的。我的理解是:作为一个旅客,不论在旅途中,走到了什么样的地方,不论在那里或吃或住或玩耍,终究有整理行装,再次上路的那一天;如果不是客人,而是当地的主人的话,就根本不用离开的。按照这样子的思维,凡是不能够长久住下去的,就是客人,凡是能够长久住下去的,就是主人;不能常驻就是客的意思。”
阿若多接着说:“还有,每当早上太陽升起,陽光穿过刚刚天晴的房屋的孔隙时,那一道道明亮的光线,就会把漂浮在空中的灰尘映照出来。灰尘在空中起伏飘荡,但是这个空,却始终稳稳当当,从来没有动摇飘荡过。因此我就明白了:凡是清净、不动、寂静的,就是空;凡是动摇不定者,就是尘。”
佛对阿若多的这个分析表示了认可。同时,佛为了让阿难更加认清‘尘’的概念,就继续用自己的手势,来引导阿难。
佛向大众展示了自己的手掌和手指,然后不断地伸展手指、屈曲握拳,然后佛问阿难:“阿难,你看见了什么?”
阿难回答说:“我看见了佛的手指在不停的打开又握紧。”
佛接着问到:“那么,你认为是我的手指在打开又握紧,还是你的能够看见的那个,在打开又握紧?”
这个问题已经问的很明白了,阿难当然不会答错:“我看见佛的手指打开又握紧,这是手指的动作,并不是我的能够看见的见性在打开握紧。”
佛称赞阿难说“很好!”接着佛又问道:“那么这个时候,谁是动态的,谁是静态的?”
阿难福至心开,回答得非常好:“我认为,是佛的手指一直在不停的动作,而我的见性,连静都谈不上,更何谈动呢!”佛立刻予以认可和表扬。
恭喜阿难!终于能够答对佛的问题了!
接下来,佛为了能够强化阿难在这个问题上的认知,就又开始了声光电多媒体的教育方法:从佛的手掌中,突然放射出一道光芒,射向阿难的右边,引得阿难的头和眼睛都向右边转了过去;从佛的手掌中,又放射出一道光芒,射向阿难的左边,引得阿难的头和眼睛都又转向了左边。
佛就向阿难提问了:“阿难,你的头为什么左右转动啊?难道是吃了摇头丸?还是身体不舒服?”
阿难回答说:“还不是因为佛给我的左右两边各放射了一道光芒,引得我左右转头去看。”
佛接着问:“阿难,那你再说说看,是你的头在左右转动,还是你的见性在左右转动?”
阿难回答说:“这当然是我的头在左右转动了,至于我的见性,连静止不动都谈不上,更何谈摇动呢!”
呱唧、呱唧的一片掌声中,佛再次及时肯定了阿难第二次的正确回答!
佛这个时候转而对着大众说:“刚才你们都已经明白了,凡是动摇不定者,就属于‘尘’;凡是不能长久安住者,就属于‘客’。你们刚才都看到阿难的头在左右转动,但是你们自己的心神,却没有任何的动摇;你们也都看见了我手指头的打开和握紧,你们的见性也都没有任何的伸曲。那我就要问你们了:为什么你们还要把动转不停的认为是你们的身,认为是你们的精,认为是你们的性?为什么你们时时刻刻、自始至终都不断地出现各种念头和想法的起起落落?为什么你们都忘记了什么才是你们真正的心性而颠倒不堪?”
佛最后结论性的说了一句:“你们从来都是认错了真心,从来都是把外物当成了自己;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你们才在轮回中自取沉沦,反复漂转,没有出期。”
讲到这里,《楞严经》第一卷的内容就讲完了。
在第一卷中,故事中的主人公阿难,因为不能对付摩登伽女母亲的大梵天幻术,差一点就被摩登伽女破了婬戒。在佛化身神咒的威力下,才在紧急关头被文殊菩萨救了回来。
阿难反复向佛承认自己只多闻、无修证,妄想凭借佛力获得成就的错误,请求开示一切佛最初的成佛方便、究竟的禅定路子。
佛就和阿难,先后进行了七次的讨论,否定了阿难关于“心”的认识;并且直到这一卷末,才通过结合能见的见性和所见的黑暗,让阿难初步明白了见性不动不摇的本性。
可是,最后佛反问阿难以及大众:“既然都能明白见性,为什么还一直在认物为己,漂转轮回?”为什么我们都认为这个血肉之躯就是我们自己?为什么我们为了满足这个血肉之躯,而造作了很多的善恶之因,导致在各种条件成熟的时候,有了享受善道快乐和遭受恶道苦难的轮回?为什么我们都认为自己是个庸常的凡夫,而自卑自叹?为什么我们认为那佛就高高在上,难以企及?为什么我们从来都没有肯定自己本来就有巨大的财富?为什么我们从来都不敢肯定我们本来就是清净圆满的呢?!为什么不会当下承当?!
这个反问,将会在下面,直接揭示一直以来众生的错误认知。
敬请期待第二卷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