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坛经讲记 第九集
03-15Ctrl+D 收藏本站
六祖坛经(第九集)
1981年中广电台档名:9-4-09
【善知识。迷人口念。当念之时。有妄有非。念念若行。是名真性。悟此法者。是般若法。修此行者。是般若行。不修即凡。一念修行。自身等佛。善知识。凡夫即佛。烦恼即菩提。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前念着境。即烦恼。后念离境。即菩提。善知识。摩诃般若波罗蜜。最尊最上最第一。无住无往亦无来。三世诸佛皆从中出。当用大智慧打破五蕴烦恼尘劳。如此修行。定成佛道。变三毒为戒定慧。】
善知识!迷失本性而不觉悟之人,只知道口念,念时就已不真,已经错了。如果能念念心行觉照,才是真实不妄的真如自性。悟得此自性,就是般若法。随顺自性修行,就是般若行。不如是修行就是凡夫,若能一念如法修行,自身当下就与诸佛平等无异。善知识!凡夫原本就是佛,烦恼本来就是菩提。前念迷失自性,即是凡夫;后念悟得自性,即是佛。前念执着尘境,即是烦恼起;后念离境一切不执着,即是菩提现前。善知识!摩诃般若波罗蜜,究竟圆满,离生灭到彼岸的大智慧,是最尊贵、最高尚、最第一的佛法。无住无往亦无来,三世诸佛皆从此般若法中出现。应当运用这大智慧打破五蕴烦恼尘劳,如此修行,定成佛道,转变贪瞋痴三毒烦恼为戒定慧三无漏学。
六祖大师在这番开示中,指点我们修般若行的方法。首先教我们必须认识般若法的重要性,肯定般若在佛法中的地位是最尊、最上、最为第一。佛住世说法四十九年,说般若法占去二十二年,可见此法重要,无怪乎六祖特别强调。怎么悟、怎么修?古人说:「如果体会得施为运动灵觉之性,就是诸佛之心。前佛后佛,只言传心,更无别法。」若真识得自性,则对一切万法全体消融,一念化为无上智觉,当下了悟一切万法不离自性,圣凡一体,烦恼菩提原本不二。这是说悟此法者。修此法门,就是运用观照般若观照五蕴皆空,转烦恼为菩提。《阿含经》云:「色如聚沫」,色即是空;「受如浮泡,想如野马,行如芭蕉,识如幻法」,受想行识,亦复皆空。
众生的病根,佛说是贪瞋痴三毒根本烦恼。一、「贪悭」毒害,以迷心对于一切顺心之境求取无厌。二、「瞋恚」毒害,以迷心对于一切不顺心的境缘起忿怒瞋恚。三、「愚痴」毒害,是指愚迷的痴心,亦称作无明,迷于一切境缘而不能觉悟其理事真实相。此三毒烦恼是一切烦恼、不善法之根源。佛教教学,就是针对此三毒,从根本下手对治。所以,如来立教,也只有三法:一是「戒学」,二是「定学」,三是「慧学」。防非止恶,除身口之过,是戒学宗旨;息虑静缘,使心意不散乱,是定学宗旨;破迷开悟,断惑证真,是慧学宗旨。戒学是手段、是方便,无戒学则不能生定,无定则不能生慧。因此,戒定慧三学相资相成,如鼎之三足不可缺一。佛法无他,只是转贪欲为净戒,转瞋恚为禅定,转愚痴为般若智慧而已。佛教大意:「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前二句是戒学,自净其意是定慧,这是一切诸佛教化众生的基本方针。
修学的最初方便,最初下手入门处,无过于背诵经典。经典,包括儒家的《四书》、《五经》,是佛祖圣哲们亲证的实相般若。实相般若只能悟,不可求解,因为实相是圆融无碍的,所以经典中字字句句也都包含无量义理,开悟之后一切明了,才能证得其大用无方无量妙义。因此,古德教童蒙,佛门教沙弥,都是自背诵经典入门。背诵经典时,自然不起妄想,就是「诸恶莫作」。经典是圣贤自性实相般若,是善中之善,背诵就是「众善奉行」,这是修根本戒学;背诵时,必须收拾放心、专心一志,这是修根本定学;背诵时,字字句句了了分明,这是修根本慧学。直至背过千遍万遍,三学成就,三慧顿开,大彻大悟,明心见性,转识成智,顿超三乘,成佛作祖,如是殊胜功德利益成果,即使十方诸佛也是说之不尽!背诵经典乃是三学三慧一次完成的最究竟、大圆满的修法,好老师无不劝导学生背书,就是这个道理。背书的目的,不是在熟记书中文辞义理,而是在修戒定慧,是在求大彻大悟。背诵是完成三学三慧的方便法门,这一点是必须明白的。
明末蕅益大师说:三聚净戒的作用,就是克制三毒心,成就无量善法聚。「三聚净戒」:第一「誓断一切恶」,第二「誓修一切善」,第三「誓度一切众生」。菩萨在过去因地中修行时,为了对治三毒而发三誓愿:誓持一切净戒,对治贪毒;誓断一切恶、常修一切善,对治瞋毒;誓度一切众生,故常修慧,对治痴毒。由于能持如是戒定慧三种净戒法,所以能超越三毒,成就佛道。这些都是说明修行的纲领。照见五蕴皆空,成就理事无碍,变三毒为戒定慧,成就事事无碍,这是真正的修般若行。我们要是明了这个道理,可见菩萨行原来就在日用平常,念念将贪心、瞋心、痴心变化为三学三慧而已。
【善知识。我此法门。从一般若生八万四千智慧。何以故。为世人有八万四千尘劳。若无尘劳。智慧常现。不离自性。悟此法者。即是无念无忆无着。不起诳妄。用自真如性。以智慧观照。于一切法不取不舍。即是见性成佛道。】
善知识!我此法门,从一实相般若观照,能生八万四千智慧。为什么?因为世人有八万四千尘劳烦恼缘故。如果世间人没有尘劳烦恼,般若智慧就会常时现前,念念与自性相应,念念不离自性。了悟此法门之人,即是没有妄念,亦无思量执着,不起诳妄,随缘运用自真如性,用智慧观照一切法,于一切法,不论是有为无为、世间法或出世间法,都能不取不舍,如此便是见自真性成佛道。
六祖大师这段开示,是教导我们明心见性成佛道的修学法。一真实相、一乘佛法,是以无念为宗。何谓「无念」?所谓无念,是指无妄念,亦是正念的别名。古德说:「无念者,心体灵知,湛寂不动,如镜照物,如灯显像。像的好丑、物的大小,镜子和灯都不知道;虽然不知道,但是灯和镜子都照得清清楚楚。真心理体,湛寂而灵明觉知,起用就是见闻觉知,其中若觅一毫妄念相,确实是了不可得,故称无念。」无念不是什么都不念,是无一切分别、嫉妒等妄念。无念之念,生无生相,住无住相,异无异相,灭无灭相,于一切法中亲见其不一不异,当下便契入自性,见到自家的本来面目。六祖说的「从一般若」,便是指此,亦称作根本智。此处说的「一」,是「一即是多,多即是一」的一,是「一多不二」的一,而非是数目的「一」。唯一是真,唯一是如。《华严》的「一真」、净土的「一心」,就是此处的「一般若」。唯「一」是根本智,其对境能生无量智慧,何止八万四千?证得一心时,再看经论,字字句句本来具足无量妙义;无量德慧亦从来无有隐藏,原本就存在我们的现前。入此境界,自然于一切法不取不舍,无忆无着,不起诳妄,这就是从一般若生八万四千智慧,这就是见性成佛的道路。
【善知识。若欲入甚深法界及般若三昧者。须修般若行。持诵金刚般若经。即得见性。当知此功德无量无边。经中分明赞叹。莫能具说。此法门是最上乘。为大智人说。为上根人说。小根小智人闻。心生不信。何以故。譬如。天龙下雨于阎浮提。城邑聚落悉皆漂流。如漂枣叶。若雨大海。不增不减。若大乘人。若最上乘人。闻说金刚经。心开悟解。故知本性自有般若之智。自用智慧常观照故。不假文字。譬如雨水。不从天有。元是龙能兴致。令一切众生一切草木有情无情。悉皆蒙润。百川众流却入大海合为一体。众生本性般若之智。亦复如是。】
善知识!如果要想证入甚深一真法界及般若正定之人,必须要修般若行,持诵《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即能得见自性。应当知道,这部《金刚经》的功德是无量无边,经中已经分明较量赞叹,不能尽述。这个法门是最上乘的教学法,专为有大智慧人说,专为有上等根性人说。若是小根性、小智慧之人,听了如此法门,心里必定疑惑不信。为什么?譬如,天龙降雨于阎浮提大地,城市、村落都漂流于大水中,如同漂流草叶一样。如果雨水落在大海中,大海的水却不见增减。大乘根性之人、最上乘根性之人,听闻别人说《金刚经》,由于经典启示,就能心开悟解,因而知道本性自有般若智慧;这是自己运用智慧时常观照的缘故,不是假藉文字的灌输、记问而后知道的。譬如雨水的下降,不是从天而有,原是龙能兴致。令一切众生、一切草木,有情无情,都能平等的蒙受雨水润泽。一切河川流入大海,河水与海水合成一体。众生的本性般若智慧,也是如此。在这番开示中,六祖为我们介绍《金刚经》,教我们应当持诵。五祖也时常教人:「但持《金刚经》,即自见性,直了成佛。」《金刚经》一卷五千言,乃是诸佛实相般若照见诸法如义的最上第一开示。如果是大乘根性、一乘根性人,的确很容易悟入。
【善知识。小根之人。闻此顿教。犹如草木。根性小者。若被大雨。悉皆自倒。不能增长。小根之人。亦复如是。元有般若之智。与大智人更无差别。因何闻法不自开悟。缘邪见障重。烦恼根深。犹如大云覆盖于日。不得风吹。日光不现。般若之智亦无大校为一切众生自心迷悟不同。迷心外见。修行觅佛。未悟自性。即是小根。若闻悟顿教。不执外修。但于自心常起正见。烦恼尘劳常不能染。即是见性。】
善知识!小根性人听闻顿教法门,犹如草木根性小的,小树、小草,根小,若被大雨一冲,就全都自己倒下去了,不能再继续生长。小根性人不堪承受大法,也与这种情形一样。其实所谓小根性人,原本就具有般若智慧,与大根性、大智慧人并没有什么差别。何以闻此顿教大法,还是不能自己开悟?追究其根源,因为他们执着邪见的所知障太重,烦恼习气根深蒂固;如厚厚的云层遮蔽了太陽,若得不到一阵强风把云层吹散,太陽的光明则不能透出来。自性般若智慧本来人人具足,亦无大小差别,只因一切众生自心有迷悟不同。迷失自心之人,因而外生邪见,舍自心而心外求佛谓之修行,总是不悟自性,此谓小根性之人。倘若闻法开悟如此顿教法门,不执着心外修行,只在自己心中常存正见,一切烦恼尘劳常能不染于心,这就是见性。
六祖大师在这一节开示中,说明众生因根性的不同,所以闻法、开悟的机缘各有差别。凡是看不破、放不下、被境界所转者,就是小根性。小根性又如何能信受一真无妄的大法?《楞严经》云:「若能转物,则同如来。」换句话说,果真能放下身心世界,看破一切境相原本皆是虚妄,即时烦恼障、所知障、人我执、法我执无不应念化成无上正等正觉,这就是见性成佛。六祖大师在此,将一乘佛法、最上乘佛法的修学理论、方法、纲领和盘托出;这部经典,不愧是大乘佛法中最好的指导纲领。我们得到这个纲领之后,无论修学哪一个法门,都能用得上。譬如,多数修净土法门的同修们,若能明了六祖所说的纲领,依照此纲领来念佛,我们必定会在很短的时间念到一心不乱,而且是理一心不乱,这种功德太殊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