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坛经讲记 第14集
03-15Ctrl+D 收藏本站
六祖坛经讲记 第14集
能掷下衣钵于石上,云:此衣表信,可力争耶!能隐于草莽中。惠明至,提掇不动,乃唤云:行者!行者!我为法来,不为衣来。能遂出,坐盘石上。惠明作礼,云:望行者为我说法。能云:汝既为法而来,可屏息诸缘,勿生一念,吾为汝说。
【能掷下衣钵于石上,云:此衣表信,可力争耶!能隐于草莽中。惠明至,提掇不动,】需要六祖大师念咒吗?开悟的人,德高鬼神钦,护法龙天自然会来护持衣钵,这是一种解释;第二种解释是惠明看到衣钵要去拿,可能当下生起惭愧心,觉得应该是为求法而来,不应该强夺衣钵,以至于拿不动。
【乃唤云:行者!行者!我为法来,不为衣来。能遂出,坐盘石上。惠明作礼,云:望行者为我说法。】〔行者〕是尊称,真的是个修行人才称行者。〔作礼〕是求法的态度,有真诚的心才能表现出恭敬的行为。有时候我们问法就是太草率,这样对你不好,你得不到什么,因为是你的心出了问题。
【能云:汝既为法而来,可屏息诸缘,勿生一念,吾为汝说。】
万缘放下
〔诸缘〕是心识所攀缘的色声香味触法等种种色相,如果你没有〔屏息诸缘,勿生一念。〕你根本没有办法修行。修行的意思就是让你不要胡思乱想,你时时刻刻都在胡思乱想,却在胡思乱想中拜佛、念佛、抄经、做志工…等等。人生最快乐的莫过于清净,心如果不清净,怎么会快乐?无论你跟哪个师父学,学哪个法门,一切法门离不开净心,六祖大师是教你心开悟解之后,念佛的依旧念佛,诵经的依旧诵经,市农工商任你做,接着你要去展现你自己,生活中一切都是修行,所以禅师睡觉、吃饭都是修行。
很多人打坐,你觉得他在修什么?如果是坐在蒲团上休息,那不如躺着睡觉好了。禅宗?你有没有看到有人坐在蒲团上念阿弥陀佛?你不要看到一个人在打坐,就以为他在学禅,禅不是一种形式。你如果在念佛,就是在念佛,你要很清楚,你要很如实地面对自己的内在,让自己安定下来,知道人生何去何从,才能离苦得乐。
诸法平等,无有高下,任何法门都没有问题,只是你自己不会修,你首先应该止息妄想,〔屏息诸缘,勿生一念。〕虽然是出自《六祖坛经》但修净土的也经常在讲:「万缘放下,一心念佛。」六祖大师没有说他属于禅宗,这样讲太狭隘了。
谈修行首先要摆对重点,古来禅师去参访别人都不问怎么修,而是直接问他那颗心,如何了解他自己,所以六祖大师在无相偈上说:「唯传见性法」,他只要你见性,其余的他不讲,只有开悟见性的人才是有正见的人,「八正道」一开始跟你讲正见、正思维,然后再讲身口意怎么修,懂了才能够谈修,你不清楚时重点不是要修,而是去弄清楚,你清楚了自然会做到,你不清楚先不要做。
息妄
六祖讲「唯传见性法」—如何开悟见性?首先要止息妄想。怎么止息妄想?先思考为什么会生妄念?如果你深入地观察自己的内在,心理学上说潜意识,唯识里面叫第八识,你潜意识里有一股力量,就是欲望的力量,简称欲求;也就是我们经常在思考的:「你这一生到底想要怎样?你这一辈子到底要什么?」这个欲求就是根本的核心。你可以观察你身边的人,比如父母、亲戚,旁观者清,你看到他们操心个没完没了,真是累!你看别人是不是很清楚?这个在《六祖坛经》里就是两个字「尘劳」,你要问自己的内在,到底欲求什么?你只要愿意去思维,答案就会越来越清楚。
例如,过去你一直都以为你为家庭、为公司、为社会…在打拼,真的吗?其实你是在欺骗你自己,说好听是你为别人好,难听叫做你想掌控别人;说好听是关心别人,难听叫做执着别人;说好听是服务社会,难听叫做为你自己的名和利…。事实上你所做所为还不是为了满足自己,但你是永远不会满足的;世间每一个人都想追求快乐,但是偏偏得到的都是痛苦;纵使你得到快乐,这快乐也不长久,失去了更苦。除了物质上的不满足,心理上的痛苦更复杂,你的感受不好,或不如你愿,或别人不理解你、排斥你、对你冷漠…等等;你再思维下去,你真的有个得,有个失吗?答案出现了,「无得亦无失」,既然如此,欲求不就渐渐淡化了!悟性高的当下妄想就止息了。
所以透过思维,好好的观察,好好地领悟,不要停留在文字上的无得无失,而是真正地去领悟。《圆觉经》说:「知幻即离,离幻即觉。」明白了:原来是一场梦!妄想就止息了,这是最自然最轻松的方式,你只要愿意做,你是可以做得到的。
既然「无得亦无失」,那到底要不要追求?我观察过很多人,他本来会世间法,学了佛之后,佛法没学会,连世间法也不会了;学了佛法之后,应该要更懂世间法。到底要不要追求?—随着因缘的变化来面对。比如说你要不要追求这个人?我换一个方式问你:要不要吃饭?你会回答:肚子饿了就要吃,肚子不饿吃什么饭!这就是随因缘的变化来过生活。
真理是不会有变化的,所以你要学习如何思维,思维有两种模式,一种是针对「事」,例如:我为什么常常胡思乱想?因为我担心我的儿子,我为什么会担心他呢?我担心他什么事呢?这是针对事,烦恼的事、执着的事、罣碍的事,爱是执着、恨也是执着。这一种思维模式比较容易,但是你要慢慢地,一件一件地想,这样是永远想不完的。
第二种模式是直接切入你的内在:啊!我明白了,原来是我的「心」有欲求,而不是这件事。例如:我执着我的事业?不对,你执着你的心。我执着我的家人?不对,你执着你的心。我执着台湾的政治问题?我执着我要悟道?…都不对,你执着你的心。这样你能体悟吗?你看到你的心了吗?
以后,当你看到外面的现象应该怎么看,例如:这个人很没有水准,凡夫一个!这时你就要想到:是我没有水准,所以我才看到他没有水准。这个人很差劲!不对,是我自己傲慢。这个人怎么那么坏!这时要看到自己的瞋恨心。这经典怎么看不懂!这时要看到自己的无明。要你回答问题你逃避!这时我要看到是因为自尊心在作祟…。
从今之后你继续这样观,有一天你必然会见性,这就是「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我现在看到的全部都是我的心,凡夫只看到现象,我只看到我的心,这样去观你不见性都难。
我们过去就是对一个问题没有深入去了解,一天到晚胡思乱想,或者想一半就不想了,所以找不到问题的答案,只要你愿意深入去思维,越能够老实面对自己,问题就会越来越清楚。比如说你觉得自己对别人都很好,为什么人缘那么差?比如说你那么努力,为什么不成功?比如说你来上课想好好修行,为什么不能开悟?
一般人学到的只是形式,但是悟性不够。有的人很认真在修学,有的人很狂妄,有的人开口就是名相,这没有意义;你学佛刚开始应该打开你的悟性,这样你的般若智慧展现了,在各行各业,不论是出家或在家,职场或道场上,你的表现就不一样。
显真
你现在应该先止息你的妄想,不要再向外求法,你应该回归你自己的内在,你也许觉得这样做很难。比如说你跟这个人不熟,你只要愿意去关心他、了解他,多跟他相处,不就跟他越来越熟了吗?表面上你的心跟你这个人如影随形,可以说累劫就在一起,但是你没有跟它接近,所以你对自己很陌生,你觉得「见性」很抽象。
「心在哪里?」我们常说「内」跟「外」,那只是一种比喻,心不在内也不在外。有一种学佛法的人,他回答的都是名相,那只是知识,不是他的体悟;也不要讲心不在,或无所不在,我只要随便踩你一脚,一定踩到你的心。
有学生问我:「师父你的心在哪里呢?」「我的心在我执着的地方。」这是没有开悟的人的状况,但是这个人已经如实地面对他的心。如果你套用经典的话来回答,人家一听就知道你还未入门,因为那根本不是你的体悟,我要听的是你的心,我们每个人的心不都是摆在执着的地方!等到你真的开悟了之后,就不一样了,心无形无相,你怎么可以说它在哪里?!你真的去了解它,你说出来的话一定是很中肯的。
「道在哪里?」道有离开你吗?是你不认识真理,不是真理违背了你。人类最忠实的朋友是谁,还不是你的心。你当总统、当乞丐,上天堂、下地狱它都跟着你。所以,学佛,佛是什么?就是你的心,学佛就是学你的心,它需要什么样的宗教形式吗?一样是佛教,你需要什么教派、学派吗?你的心需要贴标签吗?
过去,我们的心贴了很多标签,我们今天要有能力去把它打开。如果你打不开,以信仰的角度来说你只不过是个信徒,以研究经典的角度来说你只不过是个学者;佛教是佛所说的教理,不论哪个人,只要他讲的是真理就是佛法,真理本身没有鸿沟,你怎么展现都没有障碍。你可以跟释迦牟尼佛一起去喝茶,跟上帝一起散步,跟老子一起去骑牛,跟阿拉一起去喝咖啡,海阔天空,看起来每个人都是诸佛菩萨,那多好!但是后人不懂,加上一层又一层的包袱,这样子你没有办法悟道。
当你的知见打开了,这时候你才能展现自己,才能真正好好地去阐扬佛法,阐扬佛法的目的只是希望帮助别人,而不是为了增加信徒,也不是为了茁壮你的队伍。我们今天讲佛法只是为了帮助别人,没有别的目的。所以你好好体悟《六祖坛经》,就能无所不用,如果你没有体悟,只讲名相,就代表说你根本不圆满。
当你明白了之后,一止息的剎那,妄息了,姑且叫显真,那个真就是清净的意思。经常看到很多人一心想要求法,但他们求错方向了,求真反成迷;你想要去求个真,你已经迷了;真不是这样求的,真不需要你求,净心在妄中,只要你虚妄止息了,清净的心就展现了,这个概念就是这么清楚明白。
不执真
如果你身边有求法的人,你要跟他说你这样掉入陷阱了,他只要愿意从这里去明白,他的真就显现了。但是亦不可以执着这个真,如果有一天你觉得你已经触碰到了,你不可以说你见性了。《金刚经》分明跟你讲一至四果阿罗汉,他们根本就不执着他们所证的果。而且,真的有个真吗?那拿来我看看,我看你到底悟到什么?
讲更直接一点,为什么不要去执着那个真呢?因为「真」只是一个假名,跟「妄」没两样。为什么有「真」这个名词?是因为有「妄」;这个世间假设没有坏人,亦不需要好人这个名词。「真」跟「妄」都是假名,你却以为息了「妄」就真的有个「真」。《法华经》说:「但以假名字,引导于众生。」这句话让我打破所有的名相的概念,这些名相只是为了引导你,但是你却抓着这些名相不放。
《六祖坛经》的名相已经很少了,没有一本佛经的名相比这更少的,如果你去学唯识,那有很多名相。你主要是要去了解你的心,不要抓住那个名相不放。名相在适合用时可以用,但不需要谈一些错综复杂的名词,这是你自己着相求菩提。
不除妄想不求真
我们常说的不执着,它不是刻意的,有没有人说我不执着做梦?这句话很奇怪,知道梦就好了,但不可以说我不执着做梦,连「不执着」这个词都是多余的。只是刚开始为了表达,到最后这些东西都可以洒落一地。明镜就是明镜,任何东西到了它面前都是清清楚楚,法只是引渡你的工具,你不要抓着那个工具不放。
法是要了解你自己,了解你自己之后,自性能生万法,心佛众生,无二亦无别,这句话是百分之百正确的。《永嘉大师证道歌》里讲:「不除妄想,不求真。」你说:「师父,那你明明叫我们要除妄想9但是到这里,已经是本来无一物,所以不用除,这句是果地上的话,所以你才可以除迷除悟、离真离妄,因为这些东西都是你过去迷悟所造成的,你今天已经明白了,它们就不成立了。如果你还不明白,何不再多听几遍,多想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