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世音菩萨普门品_海云继梦

03-16Ctrl+D 收藏本站

关灯 直达底部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

海云继梦和上讲经

壹 门都没有,怎么登堂入室?

《法华经》总共有七卷二十八品,第二十五品就是〈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一般简称为〈普门品〉。你要把〈普门品〉当作是《法华经》的一部份,或是把他当作《观音五经》其中的一部经典都可以,这当中有各种错综复杂的关系。为何在这个时候跟大家介绍这部经典,因为我们在芝加哥弘法,已经有十几年的历史,大家都直接从华严下手,回顾一路走来的历程,我们发现了大家必须留意的二个问题:第一,大家对佛法的基础认知不够,这部份必须重新架构;第二希望我们华严弟子自成一个气候。

来到这里讲经,以往我们都是跟别人借地方,依附在别人那里,这样华严弟子很难自成一个气候。在这里讲经的用意,就是要构成我们自己的思想系统,但这些年下来发现,大家连基本的语言沟通都有问题,更遑论其它。比如,我是这样跟大家讲,「你们去弄一个地方,我可以来住上一个月或三个月」,很多同修听我这样说,就很发心地去借了一个地方。其实我不是要你去借,也不是找不到地方住,更不是来这里度假的,而是希望华严能够在这个地方生根,盼望大家能够发起愿力,找一块地方共同努力,把它经营起来。

有些同修听了,他是怎么发愿你知道吗?他发愿叫别人去做,说「台湾拿钱过来,我们就可以去找地了……。」这种发愿每个人也会,那怎么不说芝加哥把钱拿过来,我们在台湾找一块地?这样的讲法说不过去,如果这种语言模式到现在都还在运用,那我们太幼稚了,怎么跟佛法相应呢?佛法谈什么根本不会知道,你不懂得它的背景。

为什么这个时代那么多人修行不能成就?因为根本没有基础,看到光鲜亮丽的树叶,就想直接造树叶,怎么造的出来?没有树根、树干、树枝,哪来的叶子?地上捡一片叶子,回家就想种出漂亮的树叶来,这种观念不对。既然十几年都过去了,我们能不能再用十年的时间,将佛法应有的认知建立起来,把华严的基础扎稳?

比如华藏工程这部份,我们一直都没有做好,大家不要以为这部份已经进行得很好,基本上,华藏工程一到三年为一期,总共有三期;第一期的三年是建立佛教的基础,佛教的基础是什么?三十七道品、十二因缘、四圣谛,这些通通都要弄清楚。比如三十七道品,不是三十七条念过去就好,怎么修都要弄明白。还有《成实论》、《俱舍论》、《瑜伽师地论》、《清净道论》、《法蕴足论》、《解脱道论》都要了解,如果我们连这些在讲什么都不知道,就要直接修大乘,那佛陀会跟你说「门都没有」,门都还没有找到,你怎么登堂入室?

佛教基础、基本行法都有了以后,第二期才讲华严。什么是华严的基础?〈十玄门〉背了没,法界三观、四法界的内容、以及怎么修的都要弄清楚。接着,禅、凈、律、密、经教、生命学六科,你要选一科确定下来,否则很难发现华严禅跟其它禅法有何不同、华严密跟其它密法有什么不同、华严宗跟其它宗派的差别在哪里。

第二阶段圆满以后,第三阶段的专修课程就出现了,此时才讲说「我经过三个月能不能开悟?」这时候是问你自己了,不是问我,你自己就会知道。基本资粮道能够具足,这地方再摸索三年,这时候讲「我要来接受考试」才有意义。没有前面的资粮道,就要说「有没有三个月的密集训练、有没有禅七」,那你真的会很难应付,就会好像麻薯糊、面粉糊,却又硬要捏成什么样子,等到捏成,你也已经走样了。记住,前面的资粮道一定要弄好,但是现代人因为书读多了,个个都自以为了不起,其实里面都是空的,没办法进入状况,这是今天修学大乘佛法最糟糕的地方,那就会讲起来好像都懂,其实百分之八十五以上都跟佛陀无关。

来到这里之前,我们刚在温 哥华把《阿弥陀经》讲完,事实上这些经典,我差不多有三十年没看了,打开就要讲是有点生涩,但经文念下去就知道它在讲什么,一般人则很难体会,至于像〈普门品〉这种经典就更难体会。《佛说阿弥陀经》是单部经,所以你在短短的文章里可以看出他整个思想系统,以及在佛教史上的定位。历史上鲜少有人予以定位,经文那些文句我们看得很清楚,但很多人解得愈多就错的愈多,因为他看不到《阿弥陀经》真正在讲什么。同样的,大家现在念的〈普贤行愿品〉,你知道是出自哪里吗?其实他真正的名称应该是〈十大愿望〉,〈普贤行愿品〉有四十卷经文,你现在念的是这品的最后一卷〈十大愿望〉。同样的,很多人只记得〈普门品〉三个字,或是含糊笼统地称他为观世音菩萨的〈普门品〉,他不是观世音菩萨的〈普门品〉,是《妙法莲华经》的〈普门品〉。若是连用词、观念都弄错了,你想内容会正确到哪里去?这个叫做含糊笼统,对佛法完全都没搞清楚,又自以为很通,那就麻烦了。

我们先简单把《妙法莲华经》跟各位做个背景说明:若以佛陀讲经说法四十九年来算,《妙法莲华经》跟《涅槃经》大概是最后十二年讲的。虽然记载上没有提到佛陀晚年的身体很不好,淡化了十二年才把《妙法莲华经》跟《涅槃经》整理出来,可见他晚年的身体状况不佳。你可能会认为佛陀身体很健康,到了最后那一天才不呼吸走了,那是意识形态的推理,不是这样。照讲《涅槃经》应该是佛陀最后拖病的那个星期所做的交代,怎么会花了十二年呢?或许你会以为十二年当中《妙法莲华经》讲比较多,是佛陀吃了毒香菇快涅槃时才讲《涅槃经》的。大概不是这个样子。大家要把整个佛教、佛世时代的状况了解一下。

《法华经》最大的特色就是「会三归一」,把小乘、中乘、大乘统合起来说「没有大小乘,只有陆地上的大白牛车」,也就是只有一佛乘、圆教这个部份,这是《妙法莲华经》所强调的。我不知道天台对《妙法莲华经》的定位跟诠释如何,我们只是按照传统的理念,以现代的语言跟各位简单提一下。

佛陀讲经说法大概四十九年,有很多人一直跟在佛陀的身边听法,当中有人发现佛陀说法好像有阶段性的变化,于是在佛陀晚年时便问他为何要这样讲,他老人家就重新把它整理、汇集起来,这就成了《妙法莲华经》。当中最重要的是「思想整理」这一个重点,这是我们在研究佛法时,需要特别注意的地方。

早起讲的《阿含藏》,主要是讲佛教怎么从印度文化中脱颖而出,重点在于凸显佛陀跟印度教修行上的差别。这是佛陀留给人类最大的一项遗产,因为印度文化当中有一些缺点,但他们身处其中,自己看不到,佛陀独具慧眼,看到并予以改革,才有佛教的诞生。这个改革就是它的特点,但在一两百年后此特点消失了,佛法在这个地方起了很大的变化,因此从历史的演变来看,大乘需要兴起。

佛陀是个有智慧的人,通达人性及历史演变,知道他的宗教将来会发生什么变化。佛教一直铺展出去,他发现有很多弟子成就了,但成就了以后不知道要做什么。摩诃迦叶就是一个例子,年纪比佛陀大,寿命又长,证阿罗汉后,成天打坐耽着于禅乐外,不知道要做什么好,这是第一个问题。此外,还产生另一种现象,证阿罗汉以后活得不耐烦的就选择去死,因为已经不生不灭了,既然活着不知道做什么,那就选择去死。死,它有一定的死法,佛陀也教他们怎么死,但这不是自杀,应该叫做入灭,但它是有为入灭,不是随缘入灭。

佛陀后来想想,又为入灭也不对,应该把剩余的生命奉献给人类才对,于是开始发展出大乘的思想;但对于像摩诃迦叶这种人来说,就不喜爱听闻这类的讲法,因为他跟了生死没有关系。大家要知道,你研究的大乘,大概都跟了生死没有关系,因为大乘的重点是在教化众生、组织僧团 ,这样自然会活得有意义、有价值,活得有乐趣。但这是达到了生死后,剩下的生命去做的,要留意这一点。现代的人都直接修大乘,没有前面那一段,所以修不成就。

当我跟你说「这样修一定可以成就」,是基于你前面有「圣解脱道」的基础,因此你要先问问自己,「圣解脱道的基础具备了没?」这就是为何我一再地跟大家讲,我们要有一个地方,否则没有办法指导你。不要以为花三个月跟你讲一讲,你就可以开悟,三个月能做什么你知道吗?顶多是帮你调整身体坐好,这个叫做「粗住」,只是先把你那烦躁的心情、妄想除掉,只是这样子而已。再加三个月的训练,那叫做「细住」——这些烦恼虽然除掉了,可是总是会有像「爸爸生病啦!儿子的种种事啦!或者工作怎么样啦!……」之类的小事情让你烦着放不下;这个阶段叫作细住。

在过去叫做「欲界定」,欲界定就是想一件想要做的事、一个解不开的公式,或者一件弄不好的事,一打坐便一直往那边鑚,这也入定了,两个钟头很快过去了,这个叫做欲界定。但你要知道,这三个阶段要过去的时候,必须「数法」完成;数法完成后,接着是「随法」,然后开始进入到「未到定」,再从未到定到「置心一处」。未到定是修随法,未到定到置心一处是修止法。想想看,这些基础要不要一两年的功夫?这是第一阶段「置心一处」。

窒息一处以后,向来处去,念头从那,念头从哪里来,抓念头过去,要是真的很有根基、功夫够,大概两年的时间可以证阿罗汉;证得阿罗汉以后,约略还要两年,才能由阿罗汉转为法身,十信圆满进入法身,这样总共是六年,但其前提是你的身心很健康。假如身心不健康,提前调整五年、十年,那不一定,这个是前期工作,而大乘真正在做的,就是教你前期的这个工作——置心一处以前,身心不健康的人重新调整的那个阶段。你看看,大乘的工作跟直接修行没有关系。

佛陀那时代,为什么成就的人那么多,因为那时的印度社会大家都在修行,只是不得要领而已,后来到了佛陀这里,经过佛陀一指点,就成就了;很简单地,佛陀讲「善来比丘」,人家就证阿罗汉了。那你们呢?你们是「不来比丘」,叫你来也不来,那有什么办法?因为连基础都没有。所以我们一再强调基础一定要有,要有一个地方好好地训练,把这些基础建立起来。

大家不要以为大乘比小乘了不起,以现代语言来讲,大乘是宏观的佛法,小乘是微观的佛法,只是宏观、微观的不同。佛陀当时看到光有微观的佛法不行,必须兼具宏观的部份才可以,于是把这一套相关的东西教导这些修行人,但有很多人不喜欢,你看迦叶尊者几乎连讲经说法或带个共修也没有,富楼那尊者则是到处讲经弘法,两者完全不同,要留意到这种差别。佛陀在展开大乘佛法的过程,也遇到很多问题,比如教化众生,就要经营道场,道场怎么经营,这就是个问题。假如单纯只有修行,那很简单,但是当佛陀把修行的东西教完以后,就必须教导大家怎么教育众生。

在大乘的国度里,你要来修,那个师父就要跟你负起那一份责任感,那就是一种信托制度,但在小乘的国度,修不修随你,修得成或修不成都是你的事,大乘的国度则不同,因为大乘的师父发愿度众生。什么叫作度众生?你要教众生,众生不会要教到会,教不会你要负责任。为什么有些爸妈生孩子一生就十几个,就是上辈子没把人家度好,要负责任,所以这辈子继续养,养到他们都证阿罗汉。你要教导他,问题是他不具备条件怎么办?就得想办法让他先具备足够的资粮道,这就是大乘的部份。

大家都急着修行赶快成就,可是你一定要弄明白,到底资粮道具不具足,假如不具足,那就不是要修就能修,起码到达「修行的开始线」才能修;未到达前,要先充实资粮道,一旦资粮道具足,开始修行,要成就很容易。我们一再跟各位讲,难的不是在如何修行,修行的整套系统都可以有,问题在于我们怎么指导你。怎么指导?「师父,你讲我就知道……」,光讲是很快,几分钟我就可以讲完了,但是做要做好几年,而在这几年做的过程中,心境的变化、修行的状况你要一再地提出来,我们要一再地切磋,不是你讲可以就可以了,你要留意到。

佛陀那个时候也有这种状况,于是产生各种众生及修学成就的评比问题,所以才会衍生大乘、小乘、中乘,但最后佛陀超越这个部份,而说:大乘、中乘、小乘都只是方便说,当你出三界以后,只有一佛乘;羊车、鹿车、牛车都是在三界火宅里面讲的,为了适应各种根器;众生贪着于这里的贪嗔痴,不想出三界,所以告诉你这里面的玩具不好玩,外面比较好玩,就讲有大乘、小乘、中乘,依众生根器的不同,把他拉出三界,等到大家都出去以后,发现没有羊车、鹿车、牛车,前面陆地空地上只有大白牛车。总之,只要能让你出三界就好,出了三界,只有大白牛车,没有别的。

事实上,很多阿罗汉出去以后,发现没有羊车,只有大白牛车,他根本不喜欢,因为习 气啊,所以这时问题就来了,这些不喜欢大白牛车的阿罗汉怎么办,总要有个地方安顿嘛,那就是极乐世界。所以证得阿罗汉以后,别担心,一定往生到极乐世界去,不管你要不要大白牛车,就是到极乐,然后在那边准备入法界的资粮道,还要再一次觉醒,才能回小向大,才能入法界。若是直接修法华、华严这种圆教的话,直接就入法界了,不一定要经过极乐世界,差别之处是这个地方。

所以到了这个时候,佛陀就要讲这种圆融的方法,把它收起来做结尾。结尾这样讲,好像懂了,只能讲「好像懂」,其实不懂,你知道大小乘之间有什么不同吗?跟各位举一个例子,小乘是强调生命改造的那一份工程,而佛陀最伟大的遗产,就是把怎么样做生命改造工程的Know-how教给我们了,因为一般人修学到了「置心一处」以后,经过五觉支入初禅定,然后二禅、三禅、四禅,四禅八定、九次第定,到灭尽定这最高境界。佛陀发现这样不对,所以发明了横出三界。我跟各位讲说,到置心一处就是要「横出三界」,不要入「色界定」。入色界定可以横出三界,入无色界定也可以横出三界,但你不必那么辛苦,在还没入禅定前就可以先出三界,出了三界以后,你要入色界定、无色界定、四禅八定都没有问题。这个是从原始佛教修行的地方,来看佛陀最大的遗产。

佛陀还有一项不可思议的遗产——大乘。大乘虽也涵盖生命改造工程,但他最重要的是教化众生这个部份。「要怎么教化众生?」这时,佛教就有纯修行走向宗教化。佛教之所以宗教化,是因为大乘兴起,而宗教化的第一个特点是什么呢?就是教主的保佑。留意看看,哪个教主不保佑他的子民?大概只有释迦牟尼佛。讲保佑的或是救苦救难的,在经典上看到的都是十方诸佛或是观世音菩萨;接引的都是阿弥陀佛,也不是释迦牟尼佛,因为释迦牟尼佛是指导我们直接成佛。

佛教宗教化的开始,佛陀时代就有了,不是到大乘才有。佛陀在的正法时代不强调教 主救世,宗教教主救世本身是外道的,这一点要弄清楚,否则你对佛法根本不认识。我们不是否认佛教保佑众生,只是大家要明白,佛教的教主保佑众生,是因为大乘佛教的兴起才开始的,这一点是我提出来的。这里头大有文章,若要写博士论文,有很多议题可以写,但这部份都没人讲,大家都是想当然耳,想当然耳根本就不对。这里头有两个特色跟大家分享:

第一,你从来没看到释迦牟尼佛怎么救苦救难。很多佛菩萨的名字,你可能从没听过或觉得跟我们无关,比如,文殊菩萨、普贤菩萨跟你好像没什么关系,所以鲜少有人会去拜他们;金刚藏菩萨、无尽藏菩萨这些,我们大概也不会去拜,因为基本上这些超级大菩萨是不管闲事的。真正会管闲事、跟我们最有关系的,第一名是观世音菩萨,因为你在生活中的苦难特别多,他是救苦救难、专管闲事的菩萨,也是最宗教化的一个菩萨。第二个菩萨是地藏王菩萨,他也是专管人间这些闲杂事。第三个是阿弥陀佛,怕你死后不知往哪里去,就把你接引到极乐世界。除了这三尊佛菩萨,其它的几乎都不太管你,有的话大概就属药师佛,因为他也有这个愿。假如阿弥陀佛不算,那就属药师佛、观世音菩萨跟地藏王菩萨这三个最会管闲事。

佛门中你要找到十个佛菩萨来管闲事,大概都很难。为什么会有这种情况?这是大乘佛法兴起后的特色,但是一般人都弄错了,包括小乘批评大乘也弄错了。大乘佛法在巩固教团 方面,他有很大的功德跟威神力。佛陀谈这个部份,绝不从民间迷信信仰或者经营这边来讲,当然这里面有经营、组织、管理、制度等等,它有一套符合真理的做法,但不是现在工商业的这种讲法,你要留意到。

第二,佛菩萨所谓的护持、护念、保佑,或者令你免除灾难的功能,开始在这边出现了;在原来的生命改造工程里,它是指「当机众」,也就是已经具备了资粮道,这时就可以直接修行,佛陀这一招最好,但它是针对当机众来讲的,不是所有的众生。问题是,很多人自以为是当机众,甚至以为自己是法王子,都把自己当成佛陀的VIP弟子,那就完了。愈是这样想的人,愈需要诸佛保佑、菩萨加持,因为它的生命质量差距相当大。我只跟各位谈一个原则,修行者的资粮道,第一个就是五大人格性要健全,健全与否有一个衡量标准,就是会不会自我反省、自我检讨。

反省、检讨或许大家都会,但要留意的是,若每次反省、检讨后,认为自己都没有错,错都在别人的话,那表示你的人格不健全。反省检讨之后,要能找到自己的缺点,假如找不到,那就拜一百零八拜。你要经常检讨反省,找不到缺点时就要拜了。假设检讨反省以后,都是别人的错,那就不只一百零八拜,要乘上十倍,那就一千零八十拜。

大部份的人不愿检讨自己,即便有也是把过错往别人身上推,这种叫作业障深重,那没办法修行。真正要修行,要懂得这是第一个要件。然后,在正常的生活中要感觉到「我的人生这样活着对吗?」这个叫作出离道,出离心就起了。「什么才是对的人生?」你开始追求「对」的人生,前面出离的摸索有了,确定皈依三宝是对的,确定止于至善的生命境界是对的,开始往这边追求,那就是发菩提心,这时才算是修行开始了。我只是举例,当然这里面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人生观要全部净化,当中没有太复杂的意识形态。

我们怎么知道自己有没有复杂的意识形态?比如,你想要修行,跟善知识提问一些佛法或生活中的问题,当善知识跟你讲要怎么样时,你就会「可是……」,人家在讲,你又「还有……」,接着又「但是……」,那人家怎么教导你?这种情况基本上都是意识形态太复杂。你要活在凈识里,单纯的概念里,才能够叫作人格性健全。这么一件事,人家讲完,「喔!这样」就好了。每次人家一讲,你就一大堆的「可是……但是……还有」,那你根本没办法修行,要留意。大乘佛法就具有这种调教 的功能,调教 到这些基本条件具足以后,你会发现每个人适合的行法都不同。所以佛法在修行方面分成两个部份,一个是前面讲的「圣解脱道」,另外一个叫作圆融道。圆融道有圆融道的修法,是不同根器、不同条件、不同因缘的人所修的,这叫作不可思议的生命改造方法,圣解脱道是可思议的生命改造工程,两者不同。

我们要从哪方面下手?大家不要一听到不可思议的生命改造工程,就说我要这个,认为可思议的法比较小,他不是你要不要的问题,而是要看自己具备的条件如何。这部份在华严思想系统里的指导是很充足的,但我们很难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讲清楚,可以告诉你的是,佛陀到了这个时候,已经提到了教化众生必须宗教化的问题,也就是诸佛护佑、菩萨加持及救苦救难这个问题。进入这个领域里头,大概有一半是妄想,一半是真实,怎么说呢?真修行人,那个加持之真实的,若不是修行人,尤其是人格性有问题的人,那根本就是妄想。因为这种情况是普遍存在的,所以我们简单讲是一半一半。

宗教开始要推动、要教化众生,广泛的众生有一些问题,有些众生福报不足,长期生活在恶劣的环境,造成恐惧、扭曲的心理;有些众生则是福报很大,作威作福,四处欺负人。其实这两种心境都是病,人格都是扭曲的,面对这样的众生要如何教导?相较于其它一般宗教,大乘佛教在这部份有个优点——它平等;因为它是从生命的本质来看众生。就一般宗教来说,贫贱跟富贵是有差别的,因为有福报的会供养,没福报的就无法供养,因此在一般宗教里头,那种不公平的现象更严重。就大乘佛教的平等来说,如前面所提的,有福报的生命扭曲了,没福报的生命也扭曲了,扭曲对扭曲,不是平等吗?主要看的是你的生命有没有扭曲,有扭曲的先做矫正,没扭曲的可以直接修行。

最明显的是优婆离尊者跟七个小王子的例子,优婆离尊者未出家前是个理发匠,出身于首陀罗,既不是刹帝利,也不是婆罗门,在当时印度的种姓制度中叫做贱民,本来是七个王子的理发师,看到七个王子要出家,他也想跟着出家,结果比七个王子早了一步,优婆离就成了师兄。平等啊!它是按照先后次序来的,不能因为是王子就称大,进到佛门大家都一样,你要留意。

这一点就告诉我们,生命的扭曲与否,在修行上是非常重要的关键。整个大乘在这个架构上面非常完整,大概每一部经典,谈论的都是有关这个部份,而《阿弥陀经》这个部份划分得更清楚。关于《法华经》,则是把修行的整个过程分成两部份:一是「化城」阶段,以现代语言来形容,就像是高速公路的休息站,休息过后还要往前迈进;至于应该要进几个休息站,则因人而异,跑一千公里和跑五千公里的,需要的休息站数量当然不一样。佛陀在这里弄得很清楚,所以会有一个化城的观念,但是到达化城,并非修行成就,它只是人格矫正的终点站而已。换言之,就是人格矫正成功、完成了,下一步才是正式修行,它只是一个段落,接着还有下一个段落,这是《法华经》提出来的一个特色。这一点在华严里头谈得更完整,它有几个阶段的教学方式。

我们从这个地方来看,《法华经》提供给我们的大乘佛法架构已经很完整了,它把大乘宗教的观念及教化众生的平等性提出来了,而且它的平等,还是男女平等,里面提到了八岁的龙女即身成佛,它是绝对地平等。不要以为女众出家,佛法会减少五百年,你要这样相信也可以,传统上有这样的讲法没错,但它的语言模式不是这样诠释的,不要把那种不公平的现象一直延续下来。当时会这样划分,跟当时的印度社会背景有关,所以语言记录中有那些东西,但教义的基本精神是平等的。

这部经典告诉我们三点:一、宗教观念形成了;二、教育众生的时候有阶段性;三、众生完全平等。众生平等这个理念一定要注意到,之所以会不平等,那是众生自己的问题,不是佛法真理的问题,这部份要先弄清楚。这是《法华经》讲到宗教历史的演变过程,照讲应该叫作佛陀的宗教思想。佛陀假如只讲小乘,那就只有生命改造工程,没有宗教,因为佛陀有宗教的观念和情操,所以发展出大乘经典,也因此让我们真正看到佛教的圆满;在大乘里头,我们才能看到佛陀是怎样组织和经营僧团 。从历史的观点来看,基本上佛教不必组织僧团 ,但当时有很多的印度僧团 向佛教这边集中过来,而且当时佛陀是住在园林,不同于当时印度修行者远离人群住在偏僻的森林,那是园林就像是现在的公园、小区,这是僧团 形成及经营的基本雏型。以上是佛教背景的说明。《法华经》是一部大乘集大成的经典,为什么〈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跟我们特别相应,这部份后面我们在说明。

贰 二八年华的观世音?

我们先来谈谈观世音菩萨的背景和这一品经形成的原因。〈普门品〉是《法华经》的其中一品,因此我们必须从整部《法华经》来看,才能明了〈普门品〉的由来。

为什么会有观世音菩萨?一般人谈到菩萨跟佛,通常会把他拟人化;佛菩萨拟人化是很符合逻辑的,可是如果把所有的神都拟人化,那就不合逻辑了。怎么说呢?因为神是一种欲望 ,所以不能拟人化,一旦拟人化,虽然也叫作神,其实跟魔差不多。把欲望 拟人化,那不是魔吗?所以就会说「这个世界是神创造的」,因为没有别的讲法(这里暂且不谈佛教的见解)。怎么创造?依于他的形象,换言之,就是依于他的欲望 和妄想来创造这个世界。创造以后,因为控制不住这个世界,于是想了一下,「既然是我创造的,那就毁掉它吧!」但是当中有好人有坏人,于是造了一个方舟,把最好的人、动物放在上面,其它的就用大水通通淹没。照讲,剩下来的应该都是些好人、好的动物才对,怎么还会有世界战争?怎么会发明原子弹 ?世界上坏人为什么还那么多?到底他的欲望 和妄想正确吗?从宏观的角度来看,事实上欲望 和妄想的背后存在一种很大的魔魇,魔的这种梦魇一直在起作用,所以神不能拟人化。

佛菩萨可以拟人化,但拟人化通常会产生弊端,你会把他看成人 ;菩萨并不是人,它是生命因素、生命中的元素,或是叫作生命本质——你要怎么定义都可以,我们只是举几个词给各位用,因为每一个词都要重新定义、规范——佛是指所有的生命因素通通兑现,菩萨则是指一个生命因素的充分兑现。比如,观世音菩萨就是把生命中爱管闲事的因素充分兑现出来,所以它不但可以修补自己生命中的种种挫折、伤害,也可以帮忙其它众生修补生命因素当中的种种伤害。

内在生命因素的伤害反射出来,就是外在生活中挫折、痛苦与困难。我们现在的生命因素有杂质、恶质和本质,修行就是要把生命中的杂质、恶质去除,留下本质的部份,然后更进一步地将本质发扬光大。凡夫不了解这一点,杂质、恶质受伤了,把它丢掉就好,他却还想要把它修补一下。要留意,佛菩萨对你所求的是可许则许,不可许就不许。所以我们通常是这样求菩萨:「佛菩萨加持,明天让我中一百万,可许则许。」若是菩萨认为不可以的,那就不要应许,这是可许则许。因为我们不知道自己所求的,究竟是生命中的本质因素,还是恶质、杂质那个生命因素,本质上的佛菩萨会给你,杂质、恶质上的就不会,这点你要弄清楚。

诸佛菩萨是每个人生命中都有的生命因素,人人平等,至于每个人要从所有的生命因素当中去凸显哪一个生命因素,这一点则因人而异——凸显观世音菩萨这个生命因素的,那就会是个管家婆,什么都要管,因为这个生命因素就是专管闲事;凸显的若是文殊师利菩萨这个生命因素,那他就不会管闲事了,他专管大事;普贤菩萨也是专管大事,闲事虽然也会管,但不会很积极,本质上的增上缘他会帮助你,非本质的增上缘不会理你。

生命中这些琐琐碎碎的事,只有观世音菩萨会帮你这个忙,但它是你生命因素中本自具足的东西,不要向外祈求。那么,为什么会有观世音菩萨的出现呢?这就要接续前面谈的,因为佛法开始宗教化。佛法本来是专讲生命的改造工程,帮我们转凡成圣,但为了摄受、教化众生,为了经营道场,它必须普及化,而只有宗教化才能普及化,因此诸佛护念、菩萨加持就产生了。众生的苦难很多啊,眼看辛辛苦苦栽种了一年的农作物就要收成,却突然来个蝗虫过境或者水灾,你说苦不苦啊?怎么办呢?只能呼天抢地地祈求众神来护持,这时佛教也要有一个能帮助众生离苦得乐的佛菩萨,观世音菩萨就这样产生了。所以只要你有苦,观世音菩萨就会出现,佛教中有这样一个「大神」,很快就能普及化。

观世音菩萨在印度并未普及,是来到中国后才普及化的,当中包括了主、客观因素。佛教传到中国,到了唐朝形成了所谓的天王思想或佛王思想的风气;因为中国这个民族原本是不用神来统治的,而是依靠家庭伦理及政治伦理来统治,汉朝以后因为人口多、幅员广大,统治管理不易,因此汉明帝开始向西方取经,起初的取经是要取统一中国社会的经,然后发现取回来的佛经很好用。从汉明帝到武则天时,大约六百多年的时间,中国进行一个文化改革运动,尤其是南北朝的这些皇帝,希望籍由佛教或道家的协助来统治国家,太平真君(北魏太武帝的年号,共十二年)的年号就是这样来的,当中有道家的思想在。另外也出现伪造佛经的情况,说这个皇帝是某某天王或某某菩萨,以巩固其统治的地位。假如说这个皇帝是哪个天王,那就是天王思想,若是讲这个皇帝是某某菩萨的化身,那就是佛王思想。比如武则天那个时候,就出了一部《大云经》,说他是弥勒下生,这就是佛王思想。

佛王思想到了这个时候很成功,也造就了观世音菩萨普及化的外在客观因素;而其普及化最重要的主观因素,是当时武则天的国师贤首法藏修十一面观音法非常灵验,举凡蝗灾、水灾、旱灾、瘟疫、军队叛变或跟高丽打仗,都是用十一面观音法。法藏大师是华严宗的三祖,也是华严宗思想集大成者,同时是我们华严密的元始天尊,也因为他修这个法很灵验,观世音菩萨的信仰就更加普及化了。所以宋朝以前长安这地方的老道场,通通是拜十一面观音。

同时在南方天台宗的发源地浙江 沿海一带,因为北方皇帝提倡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便与之相应了,观世音菩萨的信仰因此逐渐形成;但南方不知道北方的观世音菩萨是十一个头,因为〈普门品〉只有讲三十三应身,没有说他几个头。加上唐朝末年日本僧人慧锷过来求法,在浙江 五台山请了一尊观音像要带回日本供养,当船只经过舟山群岛时遇上狂风大浪,船只无法航行就带不走了,当地的人便在普陀山那里建了一座寺院,并且称之为「不肯去观音院」,此即普陀山成为著名观世音菩萨道场的由来。

观世音菩萨的兴起及普及化是有其原由的,你会发现这个菩萨真的吃饱饭很悠闲,什么事都管,孩子生不出来、想要生男生女或是海上遇到大风浪他都管,总之他到处管闲事,而且都很有效。所以我们大乘佛教通常讲的「佛祖」或是泛称的「菩萨」,大都是指观世音菩萨。为什么呢?因为观世音菩萨广大灵感,又加上上至朝廷,下至各宗派广为推动,所以能让广大的群众普遍信仰。我们现在体会不到,在古代光是一个牙齿痛就不得了了,牙痛不是病,但痛起来还真是要命,那只有念观世音菩萨了,这时大悲水就很有用。不管有没有效,至少在心理上有一个寄托,可以处理你的问题,这是宗教信仰上普遍需要的状况,所以观世音菩萨一提出来,广大的群众都能接受。

我们前面用很通俗的现代语言来形容,说他爱管闲事,古代则叫做「普门」,意即家家户户大大小小的事通通照顾到了,这一点在〈普门品〉经文开宗明义就列出来了,也就是普为大家熟知的「观世音菩萨十二大愿」。以上是说明观世音菩萨信仰普及的原因,以及在民间被推崇的依据。

接着我们再谈一下观世音菩萨的定义。菩萨是菩提萨埵的简称,「菩提」是觉悟,「萨埵」是有情,菩提萨埵的意思就是「觉有情」,觉悟的有情;依照前面讲过的现代化定义,菩萨是觉悟的生命因素;观世音菩萨,就是这个觉悟的生命因素叫作观世音。所以你现在也必须像观世音菩萨一样多管点闲事,不能只顾自己好,否则观世音菩萨这个生命因素就激发不起来,一旦有事要求他,那会相应不来。但是这个闲事,不是指那些杂质、恶质上的事,而是管生命本质上的事,其它生活中的事情你很难去帮忙。怎么说呢?因为你会看不清楚,很可能一帮就被骗了。若是要帮的话,它是有原则的,你要留意。

比如,我们常常告诉各位,道场中同修间不要有金钱往来,如果要帮,那就当作把钱给他,能给多少就给多少,不要对方还你,若是要还,你就拿去救济;这样给钱就像是在救济,给了就没事。若是给了钱,有期望他什么时候还,那你的烦恼就来了。首先,你的心理会开始预期他什么时候还你钱,假如他没有能力还,烦恼就产生了,你会有被骗的感觉。对方就是有困难才跟你借钱,当他的困难还没有过去,哪来的钱还给你?这时你会跟着一起烦恼。所以我们帮众生,首先要存着有去无还的打算,否则烦恼一定来;其次,你要有智慧的帮,而不是帮到最后莫名其妙地说我被骗了,倘若如此,只能说活该,前辈子欠的,这辈子该还。所以一定要弄清楚,不要有金钱往来,知道吗?「往」可以,不要来,比如对方说要借一千块,一千块我没有,我给你一百块,有还没还都无所谓,这个就是帮助众生。

大家要有随时在本质上帮助众生的心理准备,至于要怎么知道是不是本质,这要自己在佛法上多多充实。我们要有协助众生的意愿,也就是对自己要发起这样的心——生命当中的压抑、隐瞒、扭曲,我要让他恢复健康,这就是观世音菩萨此一生命因素的关键所在。很多人把观世音菩萨想成是个二八年华的姑娘,骑着一条龙在路上跑来跑去。不是,它是你的生命因素,在你的生命中会起作用。你现在就要发起这样的意愿——对内是对自己,对外是对众生——有没有受伤?有没有缺点,这些你愿不愿意修正、改过,抑或是继续隐瞒它?这是关键。愿意修正改过,这个生命因素就会一直往上成长;假如是隐瞒缺点,找个理由搪塞或自我安慰一番敷衍过去,那么观世音菩萨这个生命因素就永远被盖住了。

前面谈的是从经题上第一个让大家了解的,其次我们来谈谈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鸠摩罗什的译经风格与众不同,因为它着重在「道义」。经典的翻译不同于一般书本翻译,通常书本翻译是按照原书字面逐字逐句翻译,不能改变,顶多是修润得通顺一点而已。经典的翻译不然,两个不同的民族,对于这个经典所讲的生命体验,共同点的部份就照原典翻译,相异的部份就不这么翻了,因为也要让这新的民族接受才行。就这一点来说,鸠摩罗什可说是最成功的译经家,历史上无人能出其右。虽然历史上有四大译经师,然而就这一点来说,鸠摩罗什翻译得特别好。

印度这个民族所拥有的生命体验与我们中土有所不同,我们的生命体验主要是来自于儒家和道家,鸠摩罗什译经的年代,大概是三到四世纪的时候,那时孔子与老子的思想形成已将近一千年的历史,中国人有自己的生命内在体验,比如有为、无为、无极、太极或是无、空这些字眼,都是中国传统文化里面的东西,反倒是「真如」这个字词中国没有,所以不会把它翻成真理,其实真如就是真理。印度人有的生命体验,中国人没有,而这种生命体验又没办法诉诸文字,所以鸠摩罗什一定要去深入了解中国人的生命体验,然后透过两者的生命体验,用适当的文字去连接这两个部份。因此,我们才说中国佛教是印度佛教与中国文化结婚所生的孩子,它是两个文化不同的生命体验。

想想看,我们没有印度人的生活体验,那要如何透过中国文字将印度人要讲的东西表达出来让我们了解?鸠摩罗什翻译这部经典时,历史上还没有人研究佛陀思想中的宗教观,就以《阿含藏》来说,它是站在生命改造工程的立场,里头没有一点宗教观念,只有「转凡成圣」的这种工程。真正的宗教观在大乘里面才有,但是大乘在中国形成的时候,印度那个很深的「阿罗汉心境」,中国人没有。

大家要留意,虽然鸠摩罗什翻译的〈普门品〉是大乘经典,但若是没有阿罗汉的境界作基础,这地方你是没有办法展开的。比如经文的「若有持是观世音菩萨名者,设入大火,火不能烧」,真的念着观世音菩萨名号,然后跳入大火里面,火不能烧吗?你去试试看,有谁会相信?这种话你翻译的出来吗?要是受伤出来,看你怎么办?鸠摩罗什之所以敢这样写,是因为他有阿罗汉的内在体验,知道这个事情这样没问题,所以敢这样翻译。我们没有这种内在体验,敢这样翻吗?经典这样写,绝对是真的,但它的真,是基于阿罗汉的基础上来讲的,我们现在没有阿罗汉的基础,能说它是真吗?如果不能明白这一点,只是一昧地相信,那就会变成迷信,而且会把佛法害得很惨。

经典讲的都是生命的内在体验,不能单从文字表面上来看,若只是肤浅地从文字上来理解,一定会出事。那当船长的,碰到船难也不必发电报求救,只要称念观世音菩萨名号,船就不会沉下去了,因为经上说「若为大水所漂,称其名号,即得浅处」嘛。假如这样理解,就是迷信了,绝对不是这个意思,你要能够了解经典的语言模式。鸠摩罗什在经典的翻译上,这部份掌握的特别好。我们现在若能找到印度的原文来对照,你会发现它有很大的出入,因为它是从生命内在体验那个地方去翻译的,不是光从语言文字。同一部经典,不同的人来翻,当中难免会有所出入,原因即是译者本身内在生命体验的不同。

近代有很多人试着把中文经典翻成英文,你会发现老是翻不好,就是因为缺乏内在生命的体验,如果是把佛经当作佛教知识来翻,这样当然不行。我们的书也计划要翻,就会有人来问:「师父!要翻哪一本?」管他哪一本,只要翻了就让他流通,为什么呢?因为哪一本适合众生的需要,你现在不知道,众生看到、体验到的那一本,他会留下来,其它没必要的就束之高阁,之后要传给谁,那就不知道了。这是最主要的关键,所以翻译经典,一定要从内在的体验开始。以上是谈到鸠摩罗什的部份,提供各位参考。接着来看经文。

尔时,无尽意菩萨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合掌向佛,而作是言:「世尊!观世音菩萨以何因缘,名观世音?」

这句经文简单地说,就是无尽意菩萨很恭敬地向佛请法。在《华严经》里头都是菩萨问菩萨,很少有菩萨问佛的,但它这个地方是无尽意菩萨问佛。菩萨的定义我们前面讲过了,「无尽意菩萨」也是我们生命因素当中的一个。这个因素是什么呢?无尽意,生命中有一个因素是永恒、无尽的,一直向前在成长的,生命不会终止;真实的生命、法身慧命是永恒、永不终止的,要记得这一点。我们这个色身是物理现象,物理现象有疲倦期,所以它到某个阶段会结束,但法身慧命是不死的。

生命既然不死,修行就没有终点,只有阶段性的终点,第一个阶段到了,第二个阶段就开始了,后面还有第三、第四、第五……个阶段,就算到达止于至善、成佛以后,也不是结束了,佛还要继续成长、继续前进,这个就是「无尽意」的意思。不是成佛就通通结束了,那成佛有什么意思。成佛以后要干什么,你不知道。一般人的概念是以为到了天堂就没事了,到了天堂干嘛?一尊一尊挂在墙壁上是吗?还是坐在桌上?因为不会探讨,以为终点站就在天堂,那就完了。即使到达成佛的阶段,还是没有结束,生命是永恒的,不会结束。假如到了天堂就结束,那就不叫永生,只能说是升天而已,对不对?不是这样,它会在那里继续前进,这就是无尽意的意思。

我们的生命因素里头,有一个永恒向上爬升的基本生命因素,经典这里无尽意菩萨问佛,即是告诉我们,纵使圆教成佛,佛陀的生命还是活泼泼地继续前进。佛是圆满的,百分百的生命因素都兑现了,这里无尽意菩萨问佛,就是无尽意菩萨这一个生命因素与佛这个百分百兑现的生命因素互叩。《华严经》里很少有菩萨问佛问题,大都是菩萨跟菩萨互相叩应,因为每一个菩萨都是他那一个生命因素百分百的兑现,所以叫作不共别圆,每一个生命因素在互相叩应。〈普门品〉这个地方是菩萨问佛,也就是快要成佛的意思;成佛叫作法华,《法华经》是要成佛的经典,《华严经》是真理的经典,直接讲真理是什么,所以是菩萨跟菩萨对话,从这个地方就可以看到两者的差别,但你稍不留意就看不出来了。

我常赞叹大乘修行真的是最微妙、最伟大的一项工程,原因就在这里。一部经从头到尾有一定的思惟模式和语言模式,作者和译者不是同一个人,但它的语言模式就很巧合地安排到天衣无缝。这就像我们的大脑一样,里面虽然布满了密密麻麻的微血管和神经网络,可是你放心,它们绝对不会相交 ,也不会打结,而且彼此间会运做得很好。这是很不可思议的,密密麻麻的情境中,不会乱成一团 ,这是经典的微妙之处。经典跟一般小说不一样,以前看很多小说,常常前面人物、情节写一写,后面就语焉不详了,很多状况最后都不清不楚、没有交代。经典不会有这种状况,它前后一定有关系,而且不会有交 叉乱成一团 的现象,因为它是生命的东西,不是知识,所说是不可思议,不是我们大脑可以思议的,你要留意。我们继续看经文。

「偏袒右肩,合掌向佛,而作是言」,这部分我们不讲,因为我们讲经的重点是把别人没讲的部份给点出来,这些是基础佛法,是华藏工程你要进行的地方,自己要去查佛学辞典弄清楚,外面注解的版本很多,他们在解释的时候很讲究这些东西:什么是「偏袒右肩、合掌向佛」,有的是胡 跪合掌,胡 跪又是怎么跪的?是左膝还是右膝着地?有人专门研究这些,你去看那些注解版就好了,我们这边不讲,别人讲的我们也照样接受。

「无尽意菩萨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合掌向佛,而作是言」,这样的描述是拟人化,因为只有用拟人化的方式来讲,我们才容易了解,若是讲「两个生命因素碰在一起,电流、磁波怎样」,一般人不容易理解,所以一定要用拟人化来表达。假如是科学家,可能会用磁场、电磁波或什么的说法来形容,那也是一种语言模式,但经典所用的语言,它是生命的语言,你要留意。

「世尊!观世音菩萨以何因缘,名观世音?」世尊是佛经里的基本用词,意思就是老师或师父,有些佛教徒可能会觉得应该称呼佛陀比较尊敬,其实意思是一样的。若从表达恭敬的立场来讲,称呼世尊或佛陀,那无可厚非,可是从真实的立场来讲,用老师或师父比较不会有偶像化或犯了所谓的「上师情结」,把他看成高高在上,那就没办法平实化。两者之间的关系应该是一种「即师、即友、即亲」的感觉,是一种恭敬、尊重,若是把他神格化、偶像化,这样绝对不好。所以我们的道场,一定反对「造神」运动,要造神的机会很多,但是没有意义,对你或师父都很不好,要留意。佛绝对是菩萨的师父,从真实的立场,用老师比较亲切,不要去造神。

「观世音菩萨以何因缘,名观世音?」无尽意菩萨跟佛所问的问题,不是我们大脑想的「观世音菩萨为什么叫作观世音」,而是前面讲的「观世音这个生命因素到底有什么功能?」你要定义成爱管闲事的生命因素,或是定义的高雅一点,说是抚慰心灵创伤的生命因素也可以,但这里问的不是文字的定义,而是那个定义的背后是怎么起作用的,这才是生命中要问的东西。就像很多人问问题,老是喜欢问一些佛学名词,把师父当成佛学辞典,自己懒得查,干脆问师父比较快,这样学不会成长。

这里是语言模式跟思惟模式交 互的地方——无尽意问佛陀,观世音菩萨以何因缘名观世音。是什么因缘?是不是「当年观世音菩萨发心度众生,众生难度,度到很疲累,去请教他的老师阿弥陀佛怎么办时,就昏倒了,把头摔成了十个碎片,阿弥陀佛便将他抱起来,把碎片接回去,变成了十个头,最后再把他自己的头也加上去,于是成了十一面观音」?经典是这样定义,佛大可这样作答就可以了,但这又不是查户口,不是问他为何叫这个名字的问题,这都是知识的东西。他的问题是:「观世音菩萨有什么能力?他是怎样帮助众生?爱管闲事,到底是怎么管的?怎么抚慰众生受伤的心灵?」是问这个部份。所以接着佛便回答无尽意菩萨,讲了十二个因缘,也就是那十二大愿,十二个大愿通通有「若有……若为……。」我们往下来看十二大愿。

佛告无尽意菩萨:「善男子!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实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

这是第一个大愿,他过去曾经这样发愿,就是这个生命因素有这样一个功能。所以我们常要各位发愿,至于怎么发愿才正确,这点你不用担心,因为这个生命因素是要你去激发出来的。这里是用十二大愿,假如你发的是十六大愿,而且内容跟这十二大愿都不一样,那也没有关系,你所发的那个愿所激发出来同样的生命因素,将来在法界中所发挥的作用一样的,只是救度的众生不一样,因为所发的愿不同。所以你要留意,激发同一个生命因素,都可以有无量无边的愿来激发它。要怎么来发这个愿,那就很重要了,这是自己要去发的。

各位今天回去,就把这辈子要行的菩萨道的愿通通写下来,看看有几条?现在大脑里头,有多少要为众生服务的愿通通写下来,写完以后放进红包袋或信封袋,压在佛菩萨那边,明年再拿出来看,等来年再来看的时候,一定会「唉唷!真不好意思,怎么发这种愿……」,赶快重写一张,那就表示有进步了。大概三到五年的时间,某一年会发现「我去年发的这个愿还不错」,然后就会以那个愿为根本,那就是你要激发的生命因素,接着就是要去实践。

你现在发的愿都不算,因为可能明年就推翻了,但不要紧,那是进步;明年的愿,后年会再推翻,那也是进步。大概第四次以后会趋于稳定,只是把第三次的愿约略修正一下。到了第五次,大概改几个字或是把原本的长篇大论改成几项要点,这时的愿叫作稳定了。这时候行法、要做什么事情就确定了,你也知道怎么做了。

若是不发愿,老是想「师父你跟我讲,我做什么好……」,那是师父的愿,不是你的愿,一定要自己写下来,明年这个时候才能验证自己有没有进步。当你自己看了会不好意思,那表示你有长足进步。慢慢地会把你的生命因素激发出来,然后去实践。告诉你,下辈子一定比这辈子进步,当你那个愿订好,确确实实是你真心的愿,有做、没做其实已经不重要了,因为你的生命价值观已经定位,下辈子再来,一定超越这辈子。极乐世界、药师琉璃光世界、兜率内院任你选,你一份成绩单送出去,有三所大学要你,这是真正的净土。在那里干嘛?开始重新准备自己,你会抛掉五浊恶世的一切习 气,把你的生命改造为第二生命,在第二世界准备好以后,向法界迈进,就是这个样子。

发愿定位很重要,自己写自己的,只有你才知道自己是谁,但不能光写「我要度众生」,而是要写「我要怎么度众生」,写的时候你会整理出自己的思惟模式,当思惟模式整理下来,接着就是行法、你要做的事。所以不能不发愿,你看经文这里很简单,「众生受诸苦恼,只要念我的名字,我就救他」。你能吗?你也可以换个方式说:「只要我成就,众生见我形、问我名而愿意跟我、要求我的话,我一定不远千里而救助。」你可以有这种愿,看到你的形相或称念、听到你名字,希望你来帮助他,你就去帮助他,这是一种愿。你不能够说:「不过要下午六点以前,六点以后要下班回家了……。」不能有时间的限制,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一天二十四小时,电话还不只一支,千处祈求千处应,这个才是无量无边的愿,自己锻炼自己,绝对不要依赖,这个地方是没办法依赖的。

叁    Call in 观世音菩萨的生命密码

佛告无尽意菩萨:「善男子!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实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若有持是观世音菩萨名者,设入大火,火不能烧,由是菩萨威神力故;若为大水所漂,称其名号,即得浅处。

「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皆得解脱。」这是观世音菩萨的第一个愿。这里讲的「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指的是整体的苦恼,不是个人的苦恼。「一心称名」在佛教里是很特殊的,原始佛教讲的「念佛观」,也是一心称名的意思。「一心称名」跟《阿弥陀经》里的「一心不乱」是同样的意思,都有原始佛教的意义在,也就是透过持名念佛,训练一心不乱。换言之,你要透过持名念佛来入定。怎么入?这个功夫就大了,不是这样随便念一念或是白念珠念到黑得发亮就入了,它是一项工程,叫作用心的功夫,用到一心不乱。「一心」是技术性的名词,不是概念性的名词,这个词汇里头是有功夫的。「一心」这个字,你要是不会下过工夫,其它的就甭谈了,要留意到。

这里的「无量百千万亿众生」有双重意义:

第一,就自己来说,我们有很多烦恼,因此生命本质的那个生命因素被无明覆盖住了,不能显现,现在只要一心持名「观世音菩萨」,将观世音菩萨这个生命因素激发出来,无明就通通翻掉了。假如你现在正在进行生命改造工程,其意义尤为重要;也就是说,当你正在修学的是微观的佛法,求解脱、求成就这个部份时,称念观世音菩萨,让这个生命因素凸显出来幷发芽、成长茁壮,以致臻于成熟,这时,你其它的生命因素也会跟着吐芽、成长;「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就是无量百千万亿的生命因素,它会同时成长。换句话说,修学这个法门,同时成就就对了。一般的解脱道,它是一个生命因素成长到六十六分以上,才会带动其它的生命因素通通发芽,然后快速成长,但是修学「一心持名观世音菩萨」,只要观世音菩萨的这一个生命因素一突破,其它所有的生命因素会同时一起成长,这是他的第一个愿力。

你可能会说,那经文怎么不照刚刚我们所讲的这样直接写下来就好了呢?这是译经家当时所用的语言文字,现在我们是用现代的语言文字来表达,这样你才容易了解,往后再过个二千五百年,我们这样的表达方式也不适用了。鸠摩罗什翻译的语言文字还会继续流传下去,再过个二千五百年,到时就会用那个时候的语言模式重新再诠释一遍;原始的语言模式不能改,诠释的部份随着时代的情况可以改,可以一直转变,这叫作善巧方便。

比如我们最近在研究如何将生命跟心灵予以量化。「量化」这个问题是未来两千五百年要发展的路,因为佛教从印度传到中国以后,它必须透过中国人的语言模式和思惟模式。跟西方人讲佛法,他会用西方的格义学来衡量你讲的对不对,而且还要透过实验的方式来验证。你跟他说这是不可思议的、无法实验,他就不能接受。怎么办?那就必须予以量化,既然不能用他的方式实验,因为他实验的方法用的是大脑,那我们能不能透过他实验的工具——数据——来证明?换句话说,就是用他们的工具,但用我们的体验方法重新统计,用这样的数据、分析来跟他们谈,他们将会完全接受这样的数据方式,这就是量化。所以佛教要西来,要讲祖师西来意,不能用我们的语言或单独用他们的语言模式来表达,两者之间必须作一个转移。所以将来〈普门品〉这个经文要转化过来时,可以用微积分来求证这十二个大愿。以上谈的是第一个「无量百千万亿众生」的意义。

「无量百千万亿众生」的第二个意义是讲族群,这个时代的众生都有一种无明,只觉得莫名的恐惧、无奈、空虚和逼迫,但不知道它从哪里来,其实它是整个社会结构使然,活在这个结构底下的你,自然会跟着烦恼、恐惧。这个社会结构最大特色叫做完全竞争,一个尚未成功或者刚要踏入社会的新鲜人,对于这个「完全竞争」充满着无限的憧憬,因为脑筋会想着「我现在要出征,等我打胜仗回来,你就知道……」他只想到打胜仗回来的光荣,都只听到这些衣锦还乡、凯旋荣归的歌咏赞叹,却没看见那些撞得头破血流、奄奄一息在生死边缘挣扎的痛苦情景,完全竞争很多社会新鲜人一头栽下去。各位应该也都会经历过那个过程,现在大家能坐在这里,算是幸运的一群,能够从那个过程中挣扎出来。我们看到周遭很多亲戚朋友,在这个战场上前仆后继地倒下去了,自闭、忧郁、躁郁症的人比比皆是,乃至不知失踪到哪里去的,这就是「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

因为这种竞争的存在,莫名的恐惧油然而生,虽然初生之犊不畏虎,但森林走久了,会发现当中不只有老虎,被老虎吃掉的更是不计其数。面对种种的灾难、挫折,恐惧已然成为一种惯性,心也被啃噬的千疮百孔,这就是「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谁能改变这种完全竞争所带来的恐惧?留意看看,我们每个人是不是处在这种紧张、恐惧的惯性中?最近又要大选了,你看布什紧不紧张?他卸任了,不必选,可是他也很紧张,要出来选的人就更紧张了。投票的人也跟着穷紧张,虽然也不知道在紧张些什么。为什么会这样?因为这个时代另外有一个制度叫做舆论,你一定会被卷进去,它会强迫你知道。以收视率为例,他需要阅读报告这些统计数字,你就不得不被卷进去,就会跟着穷紧张了;进去以后便会架构一套社会的价值观,然后跟着这个价值观走。社会的价值观会告诉你,需要经济成长、社会福利,于是开始有这类的报告、施政措施,真真假假也不知道,你就要被强迫接受,单纯的心灵开始被污染了。

处在这个所谓的「社会中心价值观」当中,你的意识形态会不知不觉地倾向那边,当符合这个标准时,就会显得得心应手,反之便开始激荡、烦恼,这些不知从何而来的无明烦恼,其实是整个社会结构造成的。那么,谁能改变?观世音菩萨有办法,它能够将社会那些倾斜、不良 的中心价值,通通变成健康、正确的,关键就在于「一心称名」。这里我们就要谈到「一心称名」的第二个层面,这是属于大乘宏观佛教的部份,这部份有别于前面提到求解脱的一心称名,那是属于微观的佛法。宏观佛法对于一心称名的定义是实践,你要去实践观世音菩萨的愿力。我们前面定义过了,观世音菩萨就是我们的生命因素,它是专门「抚慰众生受伤心灵的生命因素」,能使你有自愈、还原自己的能力,也可以经由你的实践,治疗众生受伤的心灵,但你要知道,它不是个别,而是从社会「无量百千万亿众生」这边改变的,这个叫作大慈大悲。

我一再地强调,大慈大悲跟慈悲不同,这世界就像一艘大船,船上乘载了六十五亿人,当这条船开始动荡不安,船上的人被震得七荤八素、吐得一塌糊涂时,有一个大医王出来了,不分贫贱贵富,也不收钱,一一地把每个人都医好了,每一个人也都很感恩他,这叫作慈悲。大现在医生只有一个,病人有六十五亿,那要怎么医?还是要一个一个医,不是你想的「只要杨枝净水一洒,全部的人都好了」,那是妄想,现实社会根本不可能。那么,大慈大悲要怎么做呢?想办法把船稳定下来,自己不摇晃,所有的人也都得以恢复正常。这样大慈大悲的人,众生反而不会感恩他,因为既没帮他看病,也没给他药吃嘛,这世界是这样,菩萨很清楚,但他想办法把这个社会弄好就走了,也不需要留名。这时你就可以看到,原来生命因素是这样起作用的,你的生命因素就可以使这个世界稳定下来,让全人类获得幸福快乐。为什么要留名?目的是使社会、众生都获得安乐,所以不要留名,皆得解脱嘛!

「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就是一心实践观世音菩萨,换言之,就是全心全力投入寻找救度众生的方法,观世音菩萨实时观其音声给你智慧。这智慧怎么给?从哪里来?一般人不了解,但实修者自然知道它怎么来。这部份很难告诉你,即便我跟你讲「这智能是观世音菩萨给我的」,接着你一定会问我「他哪一天跟你讲?在什么地方跟你讲的?」这不是你想象的那样。观世音菩萨的智慧,就是自己本身的智慧,自己就会产生,因为它是你的生命因素,重点在于你有没有实践,而「善用其心」则是实践过程中至关紧要的关键。那么,又要如何善用其心呢?不要老往失败的方向想,就说不要老是抱怨「这不可能……」,因为当这种观念一产生,你的那个生命因素就不相应,就中断了。

「一心称名」就是专心的、一心一意地去实践;从宏观的佛教来讲,去实践,智慧自然会产生,没有为什么;那个智慧,是你的「观世音」这个生命因素激发出来的,当那个因素发芽了,你的智慧就出来了——这里面包括人力、财力等各种因缘及你跟这百千万亿众生一起的整个环境,它会同时转变。当然,这里头有很多工程要进行,实践的过程很辛苦也很痛苦,因为前面根本没人做过,即使有,你也见不到,它不是大脑的那种经验传承,也没有知识累积。告诉各位,任何一件菩萨道的行为,绝对无法复制,因为两个菩萨所在的时空背景完全不同,你要了解。问题是,我们感到很遗憾的是,有很多佛教徒喜欢找「语出何处」,有没有例子?有,同样的例子很多,但不可能有状况全然相同的例子,所以就要靠自己发心了。

比如,当今的温 室效应、气候暖化这些问题,你要怎么处理?你一定要发这种菩萨心,然后一心称名专心实践,一段时间以后,智慧自然产生。「如何协助人类度过这个难关」是关键处,但若不是行者,就会怎么样想不透。有人因此而发起「千万人一心持名观世音菩萨一千天」,这么做只能算是「类似」的修行者,不是真正的行者。有没有效?能这样发起千万人来念,当然也可以,但这么做都只能说是「类似」的修行,它的法义不是这样,这个语言模式要你做的不是这个。虽然这么做功德也是会有,但只有减缓的可能,二十年延缓为二百年,只是转变成另一个形式而已,没办法让这个世界免除灾害,因为没有用智慧真正解决问题。

文艺复兴以来,佛教对于人类文明的进步与社会建设几乎是完全缺席,但今天我们要说「我们已经报到了」,而且从今以后永不缺席,不仅如此,更要带领着人类的文明进步与社会建设,不是参与而已。怎么带领?我们有自己的正确方法——用观世音菩萨的智慧来带领,这样才叫做一心称名。你要自己一再地发愿、一再地实践。求不求?当然求,但不是跪在菩萨像前求菩萨给我智慧的那种方式,而是要看清楚整个社会的病根到底在哪里,就像我们前面举得例子,它是整个社会结构出问题,是在这个结构底下才衍生出那些病,当你把整个结构调回到健康的状态时,病不就没了?

从枝末,没有办法真正解决问题,要从核心来进行。生命本质中这个菩萨因素相应给的智慧,都是从根本上来的,不会从枝末,你要留意。佛法的一个基本原则——外在世界是我们内心的投射;当我们说外在世界怎么样时,其实就是我们内心的那个东西还没有出现,当我们将本质的那个东西凸显出来以后,就会产生智慧,外在的世界自己就会改造。所以你说这些工作难不难?不难,但若是用世间人的大脑来看,当然很难,因为大脑里头根本没有答案。

大脑一旦没有经验就不会处理,你看当今全世界的人都动员起来为地球暖化、气候异常问题而做努力,有没有解?告诉各位,若是用大脑来处理,那再花个二百年也解决不了问题,因为处理的都是很枝末的部份,真正要解决问题,你要从核心下手。核心在哪里?停止经济成长的竞赛及大量消费的习惯,要从这两个方面来着手才有解。因为经济成长的竞争及大量消费的结果,就是制造大量的垃圾,那温 室效应就会持续扩大。单单看我们所产生的垃圾,每个月持续地增加,你怎么限制都无效,其它地方我们就不讲了。所以一定要从最根本的核心下手,才有可能解决问题。整个族群、社会、世界的共同灾难,这个是「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你要留意。这是我们从大乘宏观佛教的菩萨道来看时,众生苦的相。

「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实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闻」,从小乘来讲叫作听到,从大乘来讲叫作知道;知道以后要一心称名,真正的实践,也就是要把观世音菩萨这个生命因素激发出来,只要激发出这个生命因素来,「观其音声」,就寻着那个音声,对于社会种种灾难的相,这个生命因素马上会产生智慧帮你解脱。所以还是得靠人类才能彻底解决这些问题,但必须是生命的智慧才能见效,用大脑的推理不起作用,大脑的推理只会产生下一个问题而已。

比如,发展经济是为了解决贫穷的问题,但经济发展了,贫穷问题解决了吗?还是存在,只是产生许多的大富翁而已,而且把地球的生态平衡破坏了,这不是产生另一个问题吗?为了振兴经济,就得大力鼓吹消费,相对的也制造大量的垃圾,接下来是不是要处理环境污染及垃圾的问题?温 室效应的问题,人类有办法解决吗?用大脑不能解决问题,只会继续制造新的灾难而已。看起来似乎是解决了眼前的问题,事实上后面又会有新的灾难产生。弄到后来,人类的大脑没办法的时候,那叫做极限的反扑,人类就崩溃了。这是我们从微观及宏观的佛教,来谈第一个大愿,我们继续往下看第二个大愿。

「若有持是观世音菩萨名者,设入大火,火不能烧,由是菩萨威神力故。」这是最有名的观世音菩萨第二大愿。它说假如有人持观世音菩萨名号,入大火,火不能烧,这是因为菩萨威神力故。这样的话,那我们是不是就可以叫消防员念观世音菩萨名号冲进去救火,这样大火就不能烧?若是这样,那就误解经文的意思了。这里的「火」,是指瞋恨、瞋心的火。瞋心是什么?是非对错的正义感、忌妒心。所以妒火一起的时候,你冷静一下,称念「观世音菩萨」;小孩子参加考试,看到不会写的题目,一定会很慌张,这时称念三声「观世音菩萨」,冷静下来以后,先写其它的,通通写完后,再回过头来,称念三声「观世音菩萨」,重新将题目看一遍,这时至少你会有百分之五十以上的题目知道怎么解。这不是说考试都不用准备,只要念观世音菩萨就可以了,还是要认真准备,只是碰到难题时,你可以这么做;碰到不会的时候,我们很容易紧张,这时冷静下来,火就不能烧,这就是菩萨威神力故。

一般生活是这样,修行也一样,精进打坐的人就很容易「火大」,口臭就是火大。假如同修们都没口臭,那只有两种状况,一种是根本就没有修,一种是已经解脱了。知道吗?因为打坐你会紧张,我们讲的禅坐金三角,第一个是置心一处,第二是放轻松,第三是息出息入很清楚。这三个基础通通要具足,要证阿罗汉才有可能;如果这样的基础具备了,三个月一定可以证阿罗汉,否则不可能,因为这些都是基本要件。这三个条件要弄好,大概要花六年的时间。不要以为置心一处很简单喔,很多同修以为坐得很好,其实睡着了,自己都没有察觉;要克服这种困难,少说也要花个一两年功夫。所以你一定要跟人家共修,才能发现自己的问题。真正精进修行时,会因为紧张而火气很大,这时候你称念「南无观世音菩萨」,火气会降下来,火不能烧,是菩萨的威神力故,一般人不知道。这是从微观的佛法,修行解脱道上的技术面来看什么是「大火」。

从宏观的佛法来看,「大火」是讲社会上的纷争,社会上的纷争大都是无名火、瞋心引起的。怎么改善?这个时候呼吁自己的生命本质,着重于精神、人格的养成教育,这个实践也是调理社会秩序的一种智慧,生命中的智慧它会兑现,否则那些口头呼吁,都只是大脑知识的累积,不会有效果。所以在这个时候,你要带着疑情激发你生命中「观世音菩萨」这个因素,这个因素它有很多种智慧、是四面八方的。你在第一愿那边,有第一愿的智慧产生,第二愿有第二愿的智慧,第三愿有第三愿的智慧会产生。因地行者从哪里发心,就从哪里去展开智慧,就是这个意思。有没有可能十二大愿的智慧一起发起来呢?也有可能,那是大菩萨、再来人,过去有成就,这辈子再来。通常我们是照前面讲的方法那样发愿,很自然地在这十二大愿当中,会有你的愿出来,有可能你会跨足两个愿或三个愿,但不见得十二个愿都有,不要紧,即便只有一个愿也可以。要发愿,要按照我们前面讲的,一步一步来,一定会有这种大成就。修行就是有这个好处,不是为自己求名求利,但是你真的会对这个社会做出大贡献,会万古留芳。这是从宏观的立场,来看生命因素它会产生什么智慧。这是第二大愿。

「若为大水所漂,称其名号,即得浅处。」这是第三大愿。「水」就是讲贪心,贪、瞋是最麻烦的事,前面两个愿是讲痴和瞋,这第三个愿是讲贪,三大愿里面贪嗔痴都讲到了。大水是讲贪水,因为贪,所以就随水所漂了。修行从生活中来看叫做修养,生活中我们的贪心不要那么重。那么,要怎么样不贪?不要老是橱窗里的衣服,就是我少的那一件,或是现在流行什么包,广告一出来,我就少那一个,这样就是贪心。当然买得起,那是你的福报,可是那包包又不能煮汤来吃,买那么多做什么?有几个可以经常替换就可以了,不要每年出的新款你都要,那就很麻烦了,这都是贪心。

很多人会有这种感觉,贪心一起的时候,虽然心里也会有声音说不要买,可是手又很痒,只要刷一下签个字就可以了,这时候你要称念观世音菩萨。假如是为了收藏就另当别论,因为收藏到最后是要捐出去成立博物馆,不失为自己贪的,是为了留给后代子孙看,能够经过你的手去观赏,那是你的福报。买衣服、买包包就不一样,那是个人享受,你的包包跟衣服要开博物馆吗?大概不是这个样子啦。收藏是为了以后要成立博物馆,这部份就不是贪心,那是一种智慧的妙用,它有时空的因素在里面,当中是不是有贪,自己应该很清楚,贪是因为愚痴起作用才会贪。这就像行者、大菩萨也有忿怒相,但它那个忿怒相叫作寂忿相,寂静的愤怒相,是在极宁静中所显现的,目的是为了教化众生,跟那个「火大」的忿怒相不同,你那个忿怒相是瞋心一起,什么都忘了,跟菩萨智慧显现的忿怒相有所不同。

经文这里的「大水所漂」,是指愚痴中带来的贪心,若为大水所漂,称念观世音菩萨就可以了。以上谈的是一般的状况,那么在微观的佛法里讲的修行,这个贪水是指贪修法,所以我们讲修法要有一个规范,就是你修的那一法最少要用百分之五十的时间。比如,你主修华严,你花在华严上面的时间要在百分之五十以上,其它的百分之二十五以上,其它的就很多了,无量无边,那部份占百分之二十五以上。这两条都有他存在的要件,第一条是帮你定位,不要四处乱跑;第二条是要你不要封闭自己,不要「我这个就好,其它不要」,那就会排他。这也是目前宗教最严重的问题所在——独尊自己,罢黜百家。我们不能这样,对于其它法门都要能包容,所以它只占百分之二十五以上,虽然只占四分之一,但是其它法门是无量无边,比例其实是很小的,你去探究一下,不要这么吝啬嘛,对不对?当然有些明知是伤害众生的外道,你就不要去了。一般是叫做外道,其实应该称作友教,友教你都要包容,佛门中的其它法门,更要能接纳。

这个观念你一定要记得,无量无边的法门是包括佛教内和佛教外,不必看到教堂,好像看到魔鬼一样。这些我们都可以去参访,人家是怎么经营、怎么建筑、怎么布置的,了解一下有什么不好呢?我主修是华严,其它的活动随喜一下,有什么不行呢?叫你发个心,「不行,这个钱给我的师父就好了!」不要那么小气,多结缘嘛,对不对?我主修华严净土或是华严禅,那我一半的时间是用在这个专修法门上,这样没错,别人在佛七、禅七,我也随缘参加,看看人家是怎么弄的,有哪些是我们可以改进的、可以发展的更好。所以参访别人也是功德,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他也是到处参访,只是你不要参到最后忘了我是谁,「我师父好多个,现在一提到法名,也记不起来是哪一个。」每一个道场你都去过,每一位长老你都认识,每个法门你也都知道,只是弄到后来不知道自己到底是修那一法,这样你就乱了,这样不对,你自己的心要定位。

我们是华严人,但也不反对其它法门的参访学习 ,你要留意,这是在微观上面你必须定位的地方,要不然人家说哪个好,你就学哪个,这个学、那个也学,学到最后你没有办法突破。不要以为自己学了很多法门,好像修得很好,这大概都在佛教三年级而已。怎么说呢?一开始学念佛,念得很高兴,一遇到人就「阿弥陀佛!」念了三年,愈念愈没味道,听人家说诵经很好,不诵不行,于是开始改为诵经,诵了三年以后,差不多只剩下「三句经」——「如是我闻……」之后就一片空白,念到最后就「……信受奉行」结束。就「三句经」,其它没有了。诵经不行,听人家说打坐很好,改修禅修,一打坐,果然心旷神怡,舒服禅都出来了。坐了三年,愈坐愈无聊,一坐下就妄想纷飞;又听人家说灌顶恨殊胜,然后又去灌顶……。就这样修了十几年下来,家里各式各样的念珠、蒲团 、经书、佛像、法器通通有了,尤其是密法一修,各种材质的佛像,斧头、刀、剑、铃、杵各种法器都有,家里都快成了博物馆,可是程度还是在三年级,那这辈子的生命就永远无法提升了。这就是贪水,为大水所漂了,你要留意。

以正常的情况来说,我们都是很健康的佛教知识青年,经常持诵南无观世音菩萨圣号,但是禅、凈、律、密的法门你要选择一个,至少投入百分之五十以上的精进下去,至于圆融道的部份、宏观佛法的事修上,锁定一个去实践,至于发愿如何饶益众生的部份就跟前面一样,这样就不会贪。什么都要做,没错,什么也都应该做,但是你要选择一个,否则还是犯了贪水的问题。道场跟个人是不同的状况,道场要全方位架构,个人则是要选择某一法,微观的技术面和宏观的工程面可以同时进行。这部份要讲的范围很广,我们只介绍到这个地方,相信不管是对你的生活或是修学上的技术面、工程面,应该会有很大的帮助。

肆  顺境、逆境都是瑞相

若有百千万亿众生,为求金、银、琉璃、砗磲、玛瑙、珊瑚、琥珀、珍珠等宝,入于大海,假使黑风吹其船舫,飘堕罗刹鬼国,其中若有乃至一人称观世音菩萨名者,是诸人等皆得解脱罗刹之难,以是因缘,名观世音。

这是第四大愿。它这里讲「百千万亿众生」,那就跟整体的宏观社会有关系。「为求金、银、琉璃、砗磲、玛瑙、珊瑚、琥珀、珍珠等宝」,基本上这就是讲人间的柴米油盐酱醋茶,但它是更上一层的。换句话说,也就是现实生活没问题了,现在要追求更好一点的;「金银砗磲玛瑙」就是种种宝,开始要聚宝了。这时候是生活行有余力,开始要珍藏这一类的,那就会有一种状况——走出你的生活圈去探险。

探险,其实就是叛逆的展现,是自我肯定与追求成长的过程,开始要从已知的范围,迈向未知的境界。这时有的人会选择去爬山、慢跑,或是原来一公里跑半个钟头,现在把它缩短成十五分钟,这种自我超越都是属于探险的范围。我在大陆 碰到一个人,本来事业做得很成功,后来全部放弃,跑去爬圣母峰。爬山他是外行,跟一群专家去爬,爬到快接近峰顶时,脚已经累得连一步也抬不起来。怎么办?眼看着山顶就在前面,要放弃吗?他就僵困在那个地方三个多钟头,最后还是克服万难爬了上去,这就是探险,挑战自我能耐的极限。登山挑战成功以后,他又放弃登山,改去航海,买了一艘帆船在海上漂,一再地自我挑战。

当然这种人是因为有福报,钱已经赚够了,才有可能这样做。至于没福报的人,也有他另类的探险方法,我们小时候就比赛爬树,看谁爬得最高,结果愈往上爬,树枝愈细,后来整个人摔了下来,这也是一种自我挑战。挑战,就是「入大海」,去登山也是入大海,海上航行也是入大海,投资新的事业也是入大海,都是从已知的情境,踏入那个未知的情境,至于什么时候会掉入陷阱,那就不晓得了;陷阱就是「黑风」。

有个同修开个小工厂,本来做的还不错,想一想突然要开店,老婆当然反对,觉得日子平平稳稳地过就好,没事干嘛去开店,为了这件事,两个人经常吵架。后来我问他太太,投资这个店要多少钱,她说大概两百万。「两百万拿出去,对你们家的经济会不会有影响?」她说没影响。我跟她说,既然没影响,就给他玩玩看嘛,超过两百万就不要再给了。很多太太都有这种感觉,先生有时候就像个大孩子,他要做事业、要努力,你不能说都不支持他嘛。其实这也是一种叛逆,老了才叛逆。后来这个同修真的去开店了,差不多过三个多月,就搬了沙发过来,「师父!这个沙发给你们用。」才三个月店就收起来了,开店容易,要客人上门难,整天没事就拿个鸡毛撢子在那边撢灰尘。这个也是「入大海」,进去没多久就碰到黑风了,人生这种情况常常发生。

修行也是一样,很多同修才正想坐下来好好用功,电话马上进来了,一下这个找,一下那个找,被黑风吹来吹去。或是才刚选定要修哪个法门,突然就这个法王来,那个大德来,让他的心飘忽不定。这个不定,就是黑风,所以很多人,修了十几年,始终是那个样子。现在很多师父都出来大力弘法,师父大力弘法本身并没有错,可是因为你的心不定,这个来你吃一口,那个来你也要去吃一口,这辈子吃的饱饱的,但始终没进步。说起佛法来好像都懂,说你懂嘛,生命却没什么提升,这就是「黑风吹其船舫」,「船舫」就是你的心。

「飘堕罗刹鬼国」,这是很不好的情况才会掉到这里,一般顶多是不习惯、不相应,离开就没事了。开始修行以后会产生很多状况,有的人在精进禅修时,会产生恶心、很讨厌的感觉,也不知道为什么;有时候则是会很着迷、很喜欢,其实这些都是触功德。有的人修密法,法一相应,他会「料事如神」,原本早上晴空万里,他就知道下午会有暴风雪,人家还以为他发神经,结果下午真的下起大雪来了。有些人一修法,来的不是四大天王,反倒是罗刹、鬼都出现了,这时候他就会很恐惧。其实这些东西不要紧,都是修行的过程,现前时不要理他就好了,麻烦的是当这些顺、逆境界出现时,很多同修会把这些状况告诉其它同修或不明究理的师父,他们听了就会心生恐惧,因此讲出来的话,听起来像是对你恐吓似的,那就麻烦了,你的内心就容易受伤。

你要留意,不管顺境或逆境,那都是一种瑞相。也许你会认为「逆境怎么会是瑞相」?因为只有把它都当成瑞相,你才会没有好、坏之分,知道吗?那只是顺、逆境的感觉而已,通通叫作瑞相。若是遇到顺的情境,师父跟你讲好,你会心生欢喜,那就着欢喜魔了;若是遇到逆的情境,跟你说不好,你会起恐惧心,那就会着恐惧魔。所以修行过程中,不管遇到顺境还是逆境,那通通是瑞相,不要理会他就好了。若是那个情境对你造成逼迫,而让你一直产生恐惧时,师父顶多是叫你缓一缓,不要那么精进,要不就是要你持念观世音菩萨,或是叫你拜忏,就这么简单的一种状况,若是遇到没经验的师父,你可能会被吓到,这是在微观佛法的修学上要留意的地方。

从宏观佛法上来看,这也是一种社会状况。社会上的人也都很精进,精进做什么?拼命追求更好、更有价值及意义的生活,所以社会福利、社会活动愈来愈多,但是当中有很多活动其实很不好。以前的人讲求节俭、不浪费,小时候吃饭,饭碗里头的饭都要吃得干干净净才行,不能留下一颗半粒,没吃干净,大人就会说,长大以后会成为麻花脸,女孩子会嫁不到老公,男孩子会娶不到老婆。总之,就是鼓励你要吃的干干净净。现在就不是这样,很多小孩吃饭,扒两口就不吃了,剩下的通通倒掉。不要说小孩,大人也一样,到外面餐厅吃饭,很多饭菜都是吃一半就不吃了,剩下的连打包都嫌麻烦,像这样浪费怎么办?

这个时代因为物质丰富,生活不匮乏,才有可能想去追求更好的,或是去从事探险、收藏珠宝。名牌包,但这当中有个陷阱常常会出现——社会有个结构趋势一直往前走,而且是愈走愈不好。本来是福报,但现在福报都变成浮滥了。尤其现在很流行投资理财,各式各样的金融产品很多,当中有很多产品以前都是违法的,现在却开始普遍流通。你要是有智慧的话,稍微往前看一下,三十年前是不当的金融产品,现在若是流通的话,这种产品你最好赶快丢掉,像几个月前才发生的次级房贷风暴,就属于这类的烂产品。

本来理财是很好的生存方式,可是当中有很多不当的产品,那就是黑风、陷阱,谁要踏进去不知道。你看台湾股市本来一万两千多点,一下子掉到二千多点,这下子有多少人倾家荡产?还有很多要跳楼、要自杀的。很多人在追求的时候,问题就产生了,我们有没有人去思考怎么制止这些问题的产生?这就是菩萨事业啊!用大脑要去防治现在的金融制度和金融秩序的弊端,你是研究不出来的,但可以用智慧去遏止,它要靠你发愿去进行,这叫作「一心称名观世音」;从修法中可以找到方法,至于要花多久的时间,那得看发愿的人在这方面用功的程度。

以上是从微观佛法修行、大乘宏观佛法修行及生活中的状况三部份来跟大家谈,通常宏观佛法都是从工程面讲,微观佛法则是从技术面谈。

若复有人临当被害,称念观世音菩萨名者,彼所执刀杖寻段段坏,而得解脱。

这是第五愿。有人要被害,称念观世音菩萨名字,那些用来伤害他的刀杖都会坏,那就可以跑掉了。这部份同样都可以从前面那三方面去考虑,生活中的这种状况,现在应该叫做被绑票。现代人绑票是很恐怖有很残忍的,所以当你受到威胁的时候,有机会就快跑,没机会就念观世音菩萨,它可以稳定你恐慌的心。遇到股市突然狂跌,本来一万两千多点,突然掉到两千点,这时你也可以念观世音菩萨,当然不可能因为你这样念就跳回一万点,但它可以让你的心平静下来。生活中会有很多出乎意料之外的错乱情况,出乎意料就是大脑不能整理的思绪,思惟逻辑就会乱,这是静下来念观世音菩萨最好了,那些火啊、水啊通通会过去,这是很重要的一种情况。

这十二个大愿都是跟修行有关,从修行来谈这个「被害」,就微观的佛法来说,是你的技术面弄错了,就会有这种「被害」的情况。技术面为何会弄错?这部份自己当然不会知道,其中有一方面是因为自己的业力,解读经文或是解读别人的指导时,解读错了。

例如,我们讲过念佛有压缩法,生命能量的压缩法,有个同修就照着做,「南无阿弥陀佛」一个钟头可以念到八万声。我问他是怎么念的,才知道他是猛加速地念,然后愈念愈紧张,这就是解读错了。今天不管你修哪一个法都要放松,不能放松没有用,那个同修是一直紧张地快上去,这样念就不对了,这不叫做压缩,而是加速训练。假设「南无阿弥陀佛」六个字,你通常五句念一个韵(你要四句或六句成一个韵都可以);所谓压缩是,当「南无阿弥陀佛」六个字五句一韵的标准,原来你是一个钟头念六千遍,当你压缩以后,它是「南无阿弥陀佛」六个字,压缩成一个音,这样就快了六倍;接着,原来五句构成一个节拍(一个韵)的循环,再将五句一韵、节拍压缩成一个节拍的循环,那又快了五倍;六乘上五,那就加快三十倍了。这就是压缩,它是利用韵来连接,量就会很大,而你也会很清楚。这时候为了维持那个韵的统一跟这种情况,保证你一心不乱。

你若只是「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这样一直压缩加速上去,这时就会产生吞口水、换气的问题,因为一直加速嘛,不知道要在哪里换气和吞口水,所以猛加速是不行的。而且在猛加速的时候,很容易紧张,尤其有些人又拿念珠,一个钟头下来手臂的肌肉一定受伤,因为一紧张肌肉就拉起来了。这就是把师父教法解读错误了,就是「临当被害」。当你修行一有状况,很简单的方法,你就念观世音菩萨,但若你有像修学其它法门那样紧张地念,那是无效的,念观世音菩萨就是叫你放松,这些都会过去,然后你会自己调整;「段段坏」就是它会慢慢调整、慢慢改善。我们一般讲好像是突然解脱,其实不是突然,他是会一直改善。有些人不只念观世音菩萨,他还拜观世音菩萨,念一声「南无观世音菩萨」,然后一拜,这也是一个办法,效果会很明显。

刚刚是讲到微观的修法,若从宏观的修法来看,因为都是面对当下的这种状况,那就简单多了,他没有前面讲的发大愿或自己要怎么样,而是你在修学的时候,假如只有技术面而没有工程面,一种修法就是「我这样修对吗?」很多人有这种状况,就是修法修到后来了无兴致,做功课提不起劲,不做功课又觉得怪怪的,这个就是被害,就是没有工程面。修行是一种生命改造的工程,这当中有几个要领你一定要抓到,但麻烦的是,我们的惰性会让我们不愿去弄清楚那个要领,比如,入禅定大家都很愿意,叫你出三界就不愿意了,尤其是会入禅定的人,很容易停在那个地方。修密的也一样,修到会相应他就停在那边了,「管他气象怎么报,反正明天不会下雨,尽管出去玩就对了……」,生活中他会处理得很好。像这里都只是一种很简单的相应,还算不上神通,修行当中都会有,但这样就障道了,这时候要你向念头来的地方看,你发不起来。

各位有没有看过医院有一种铅块做的门很重,不用电动的话很难推得动。现在要你从禅定中或是修行相应的境界中,转过来出三界,那就跟你推那铅门一样,用自己的力量推,绝对推不动。为什么?这种情况叫做福报的惯性,已经修到福报里面,要你从福报中退出来很难,这就像我们俗话讲的「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平常花费管了,这时叫你节俭,你转不过来。入禅定也一样,进去很容易,要你从禅定出三界很困难。

修行都没有成就时,你会一直想出三界,一旦修到某个程度,耽着于禅味就完了,这时要你发起「向来时去」的心念,你发不起来,即便一直想「有没有其它方法,来帮我改变这种心志」,但这时很困难,生活中你会有惰性。因为有福报,生活就会很悠闲,除非有相当大的诱因来刺激你,否则没办法让你从这种悠闲的生活中改变过来。一个真正有禅定功夫的修行者,基本上外在的诱惑 对他已经没有影响,他才有可能静得下来,否则根本算不上禅定嘛,对不对?这时要从外面来引诱是不可能的,那么你要怎么发起,让你生命的火花、生命感再度燃起?换句话说,就是要向「念头」看去。问题就在这里,因为禅定惯了,剩下的是一种综合意识和综合概念,看不到那个念头,所以会在那边以为什么念头都没有,那一种空亡,要是入了「灭尽定」就完了,你的生命就在法界中消失了,这是很麻烦的事。所以,我们才一直强调,修行一定要用正确的方法,否则会陷入这种情境中。

当你修行若是修到「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情况,就得留意了,这时候你要去拜忏,透过念观世音菩萨,培养出一点点的生命动力,就用那一点点的动力向念头去,因为只要找念头的那种意志一扣动,生命的能量就会爆发出来。修行会产生这种情况,是因为我们弄错了方向,把出口的门堵住了,这时候一定要突破才行;我们一直讲「向念头去、向来处去」,就是这个原因,指的就是这个部份。我们接着往下看第六大愿。

若三千大千国土满中夜叉罗刹,欲来恼人,闻其称观世音菩萨名者,是诸恶鬼尚不能以恶眼视之,况复加害?

很多人生活中没有什么善友,恶友倒是特别多,尤其是染上毒瘾的人,那就是遇到恶友了,那个拿药给他吸的,不就是夜叉罗刹吗?而且很奇怪,「三千大千世界,满中夜叉罗刹」,这些恶友真的很厉害,你躲到哪里,他都找得到,即便把手机号码换了,他也能马上得知新的号码,那真的是「满中夜叉罗刹,欲来恼人」。

生活中那些酒肉朋友、牌友也是厉害得很,你难得有点时间想在家里休息一下,电话马上就进来了,这时候称念观世音菩萨非常重要。要断除这些恶友、夜叉罗刹,不是念珠拿起来念念佛号就可以解决的,这是你一定要结界,定时、定量地做功课,而且不能移动,这时候就会起作用。结界工程很重要,他是我们修学的基础,生活当中一有这种状况,你要马上结界。

其次,我们从微观的佛法中来看,修行当中不良 的境界一再出现时,通常我们会停止精进,以念观世音菩萨、拜观世音菩萨这种方法来超越。当然你假如有善知识、师父在旁指导,他会告诉你技巧,从修学上去转是最直接的;假如没有,你就拜观世音菩萨,它很快会过去。

你要念一声「南无观世音菩萨」一拜,或是「南无观世音菩萨」一直念都可以,通常一拜是念三声佛号;「南无观世音菩萨」共七个音,三乘以七等于二十一,二十一个音刚好拜下去又起来,你就这样一直念。我们念十六字洪名是最好的,「南无大方广佛华严经」拜下去,「华严海会佛菩萨」站起来,两句一拜也可以。或者是「南无观世音菩萨」拜下去,「南无观世音菩萨」站起来,两句一拜也是可以,你自己去调整。修学过程中触功德产生时,尤其是恼人的触功德,这时你就改为拜观世音菩萨,拜完再打坐或做你平常做的功课。这时候拜观世音菩萨就是那百分之二十五的部份,不要认为「我是参禅打坐的,怎么叫我念观世音菩萨?」因为夜叉罗刹要来恼你,这时念观世音菩萨很快会改变,这是籍观世音菩萨的加持力改造你的业相。

第三从宏观佛法来看,这个世间它有很多不当的构想,你看赌博 招牌弄那么大、色情文化很兴盛……,因为它合法化,所以就认为它是对的。那不就是三千大千国土满中罗刹?它就是恼人,要来吸引你的。怎么克服?称念观世音菩萨。从大乘宏观的佛法来讲,这时不是念念佛的名号而已,而是透过念观世音菩萨名号这个媒介,要能激发你的生命能量来改造自己、改造这个世间,这部份就看你怎么进行和运用了。我们往下看第七愿。

设复有人,若有罪、若无罪,杻械、枷锁检繋其身,称观世音名者,皆悉断坏,即得解脱。

这句是讲生活中有罪、无罪,你要称念观世音菩萨。前面提过,生活中念观世音菩萨是属于宗教化,是教主愍念众生的部份,「有罪、无罪称念观世音菩萨」,基本上就是要激发你的生命因素。假如所犯的罪是属于生命本质,跟真理相违背的那个部份,那怎么念都无效,因为因果要还嘛,佛菩萨不会违背因果;假如所犯的是属于杂质类,那就会很有效。假如是社会环境恶质所造成的,不是不用守报,而是你会满意那个报,也就是说可能不会那么重。比如,报纸上常报导,有些罪人被警察抓到后先被毒打一顿,如果这时念观世音菩萨,那被毒打这一顿可以免,但恶质的、判罪那一条不变。

我们通常在解释这个部份时分不清楚,不是有罪、没罪通通可以解脱,它是从本质、杂质、恶质上来看。属于杂质的部份可以免,因为那是社会法律的问题,不是真理的部份;真理的部份假如犯了,那是因果处理,缘到了,应该守报,那是没办法逃避的,被毒打的那一顿可以免而已,属于恶质的部份还是有罪,要留意这种状况。接着看第八大愿。

若三千大千国土满中怨贼,有一商主将诸商人赍持重宝,经过险路,其中一人作是唱言:「诸善男子!勿得恐怖,汝等应当一心称念观世音菩萨名号,是菩萨能以无畏施于众生。汝等若称名者,于此怨贼当得解脱。」众商人闻,俱发声言:「南无观世音菩萨!」称其名故,即得解脱。

「三千大千国土满中怨贼」,这是讲世界很乱的状况,佛法还在人间,你带着「重宝」经过险路。那时候的「重宝」,现在来讲不见得很贵重,但在你的生活中很重要就是了,比如,旱灾时运载一车的米,那就是重宝了,它是相对于环境来讲的。带着重宝,当然足以诱惑 这些怨贼来攻击你,这时经过危险的地方,大家会心生恐惧,这时假如有人提倡念观世音菩萨,那就好了。

念佛他最重要的作用就是安抚你恐惧、慌张的心,使心宁静下来;然而,从微观佛法跟宏观佛法的修行面来看,则有另一个层面的意义。前者其实是一种宗教化的现象,前面提过宗教化的重要性,但这也使得一般人在解读经典时,都是从宗教化的角度来说明他的威神力,如此,便看不到佛法的精华所在。它是《妙法莲华经》会三归一的一种最高的境界,怎么会只有抚慰受创伤的心灵而已?所以一定要从「微观的佛法是怎么修的,宏观的佛法是怎么修的」这个层面来看,但这部份唯有透过实修才能知道,否则没办法讲,所以就只讲前面大乘佛法宗教化的那个部份,那就变成是「专门抚慰受伤的心灵、专管闲事,每天都在等电话,千处祈求千处应,然后腾云驾雾去洒甘露」。不是这样,他都是从实际修行中来,里面修行的状况,要讲的内容非常多,这是一个大工程的行法,但这个部份我们这里不谈,否则又要再花十个钟头专讲这一段,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行法。记得有一次讲〈耳根圆通章〉,〈耳根圆通章〉很长,我们花了二十天四十个钟头,结果才讲一页而已。因为它是修行的重点,从技术面跟工程面来讲,与一般宗教化这种抚慰心灵创伤的讲法完全不一样。同样的,这部份有机会我们再详细介绍。尤其后面接下来的经文,特别跟无尽意讲「观世音菩萨的威神力巍巍如是」。我们接着往下看。

无尽意!观世音菩萨摩诃萨威神之力,巍巍如是。若有众生多于婬欲,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欲;若多嗔恚,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嗔;若多愚痴,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痴。

这段经文,贪、瞋、痴三个都讲到了。婬欲是指贪欲,不正常的欲望 叫婬欲。通常我们以为婬欲是讲性行为,不只这个部份,因为我们中国强调礼教,所以认为这是最严重的部份,其实所有不正确的欲望 ,通通叫作婬欲。现在很流行多少钱就可以吃到饱,其实那种就是婬欲,很多人吃饱还不回家,起来走一走动一动,坐下来继续再吃;贪吃就是不正当,即是婬欲。给人家吃到饱看起来好像很不错,其实那个制度很不好,引发不好的欲望 。还有那种「0圆手机」,鼓励你先消费,以后再怎么样的,那都是婬欲,很多人手机一只换过一只,这都很不好,这种过度的贪欲,通通叫作婬欲。

瞋恚是指瞋心,通常是讲正义感、是非心这种情况。恚是一种忌妒,它跟瞋心很像,但它是从忌妒来的。愚痴心是没智慧,没智慧最明显的现象就是「跟着走」。看到一群鸭子,就跟着人家走,人家往前你也往前,人家往右你也往右,结果自己是一只鸡,你也不知道,这就是愚痴。大部份的人都是这种凡夫,像这样跟着潮流走的,通通是愚痴。十几年前不是很风行葡式蛋挞吗?就有很多人半夜不睡觉跑去排队,排了五六个钟头,好不容易才排到他,赶快一口气买上好几盒。回到家只吃了几个,其它的放在冰箱放到发霉,这不是愚痴吗?盲目地跟着流行的风潮走。还有一阵子,流行Hello Kitty,那个快餐汉堡店外面排了一圈又一圈的人龙,等着买Hello Kitty。结果才隔了多久,那个Hello Kitty就被丢在墙脚没人要玩了。满足了什么,他也不知道,但他只是跟着走,那个流行、惯性都是愚痴。

我们要怎么破除贪嗔痴这三个?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处在这个世间,之所以会有痛苦、迷惑颠倒,就是因为贪嗔痴起作用,你常念观世音菩萨,这些通通可以除掉。这段是要做结论之前的总结,最主要的就是要破除我们的贪嗔痴。前面几个是跟我们说明详细的状况,到了第九个,整个就完全展开,那是一个核心的关键点,也是中心部份。

到这里我们简单地将十二大愿提了一下,通常讲观世音菩萨十二大愿就是这十二个。假如你要把它变成常常读诵的观世音菩萨十二大愿,可以把文句调整如下:「南无观世音菩萨,若有众生多于婬欲,常念观世音菩萨便得离欲;若有众生多于瞋恚,常念观世音菩萨便得离嗔……。」或者你要礼拜十二大愿的话,可以这样调整,「一心顶礼南无观世音菩萨,若有众生多于婬欲,常念观世音菩萨便得离欲」,一拜……。你就用这样的方法,常常持念礼拜,要是碰到经文前面讲的那种情境,你把这十二大愿整理一下,功德会很大,它会进入你的生命本质。自己整理后再来恭敬礼拜,那会很相应。师父也可以整理完后送给你,但那是我的,不是你的。你把这十二大愿,回家用写的一一整理出来,整理到你念起来前后都很顺,它会变成激发你生命因素的种子,这个种子会突破、发芽。

你要常常拜,功课做多少不管,你就一天拜一次大悲观世音菩萨,开车、走路都可以念,你的生活会有很大的改变,「哎哟,早知道我就……」的情况,会变成「好险喔……」。会把那种常常事后后悔的心境转为庆幸。后面的偈诵也有十二个,假如你愿意整理一下,把它倂进来也可以,这是非常好的因缘,提供给各位参考。不管你是从生活面或是修行来看,都会有很大的帮助;就微观佛法的修行人,也就是从技术面,他可以帮助你突破瓶颈,修行会有很多瓶颈,这时候你就求观世音菩萨;就宏观佛法的修行人,那就是工程面,你会变得比较积极,因为你常常脚步迈不出去,观世音菩萨就会在很自然的情况下,不小心地把你踢一下,你就走出去了。等你一转头,「哎呀,我怎么到了这里了!」这是工程面上的一种加持,都是我们生命因素的成长和兑现,这是非常好的状况。

没讲经没有特别留意,一讲经发现原来我们跟观世音菩萨非常相应,我差不多快三十年没讲〈普门品〉,也三十年没诵了。三十年前我正在学佛时,就是观世音菩萨的加持,而我也常常提说「我跟菩萨讲什么」,其实就是跟观世音菩萨讲,这种相应一直到最近还发生,虽然我们是不将相应的。这次我到大陆 去,有一个画家送了一本画册给我,打开看到的第一张画就是观世音菩萨,而那个观世音菩萨的样子,就是我这一辈子第一次看到的观世音菩萨。我问他是怎么画出来的,他说他自己也不知道。这就是一种相应,过了几十年,老朋友还是老朋友,总是会在一起相遇的!

伍    心黏上去了吗?

无尽意!观世音菩萨有如是等大威神力,多所饶益,是故众生常应心念。若有女人设欲求男,礼拜供养观世音菩萨,便生福德智慧之男;设欲求女,便生端正有相之女,宿植德本,众人爱敬。

这是佛陀跟无尽意菩萨讲观世音菩萨的功德,这一段谈到当时农业社会里普遍期望的一件大事——生儿育女。所谓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可见在这个生命领域里,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那个时代当人家媳妇的要是不会生,麻烦就大了,丈夫就会理所当然地讨小老婆,古代这种现象很普遍。所以求男求女,尤其是求生儿子,在古代是一件大事。这样的现象现代也会有,但少很多了,甚至有些人很本就不想生。所以经文里的语言在古代是这样看,但是来到这个时代就不能这样看,这时代有些人就不是求男求女,而是可能希望最好不用结扎就可以不要生,时代不一样了。

由此可见,我们在看这经文时,要能够懂得他的语言模式。以《法华经》来说,他为什么要花这么长的经文来描述生儿育女、求男求女的问题?而且《法华经》是属于大乘佛教中的一乘圆教,他不会是一个菩萨专门来帮助你处理生儿生女的问题,那么,它的重点究竟在哪里?这是我们在动脑筋时应该要留意的地方。在那个农业时代,生儿育女很重要,所以他用这一件事情来表达,那我们有没有办法超越文字,看到它法义层面所要表达的意思?否则,你就无法看懂大乘经典在讲什么,就会只看到大乘经典都在讲求难求女,求这个求那个,很多人当然就不能接受这样的讲法了。

大概二十年前,我遇到一位美国的法师,已经出家十八年,他越南的师父要他学大乘,于是就到中国住了几年,后来发现那里有庙、有出家人,但没有佛法,于是转到日本去学。日本住了几年,还是找不到,便到台湾来了。住了八年以后,很伤心地决定要回去了,因为他在中部一个持戒很有名的道场学习 ,有一天他问里面的师父说:「大乘佛法到底怎么修,看大家都修得这么辛苦,究竟在修什么?」我们也不知道实际上那个法师怎么说的,但是根据他的转述,他说那些法师叫他礼拜观世音菩萨,求什么就有什么。他没有办法接受这样的讲法,于是决定放弃大乘的修法。

礼拜观世音菩萨,求什么有什么,为什么不要呢?对于现代的知识分子来说,他不能体会这句话的真实义是什么,当然没办法接受这样的说法。所以你要知道,很显然的它的法义不是口头上讲的「求什么有什么」这样而已,你要留意。假如学佛,尤其是大乘,学到最后就是为了「求什么有什么」,这是宗教,不是修行。一般民间信仰也在求这个,十八王公那只狗就有这样的本事,很多都有这种能力,但那不是佛法。

宏观的佛法进入佛教的转型期,宗教性的理念展开后,开始有护念众生这个部份,但它不是「有求必应」。你要留意,有求必应的是民间信仰,大乘佛法讲的「护念众生」,不是我们想的那样,否则大乘岂不是走回到民间信仰的这个原点来?这样大乘哪会比小乘来得殊胜?微观佛法的重点在改造生命,宏观的佛法更应该在改造生命的成果之上,怎么反倒成了「有求必应」的佛法呢?这样的说法,在根本上是讲不通的,大乘佛法讲到最后如果成了这个样子,岂不是太冤枉了?我们不宜如此。

比如,经文这里谈到求男、求女这两个部份,在宏观大乘佛法的语言模式,只要一运用二分法讲到两种对立时,就是在讲正反两面的事,但它最后一定是化对立为圆融,因为这是他的一个原始目标;用二分法来厘清概念是最方便的,但又容易因此形成意识形态而产生对立,一旦对立,那就不是佛陀的本怀。佛陀希望我们和谐,不是对立,有男有女就是对立,但他只是要你了解这两种性格在处事上的不同,两者应该是和谐圆融的;佛陀讲和谐圆融,不讲平等,你要留意。比如,有些人说「男主外,女主内」,那反过来,「男主内,女主外」应该也要可以才对,是不是?这样才是和谐的意思,而不是主张男女平等,或是一定要「男主外,女主内」或怎么样,那就对立了。一件事情有内有外,也有两个人,那就一个负责内,一个负责外,分工合作来完成它,就只是这样而已,没有说谁一定要负责什么,这样就不平等了。

但是现代的人很强调平等,问题是怎么样才叫做平等?佛陀那个时代,没有所谓的平不平等,只主张要和谐,因为每个人、每个家庭的状况都不一样,你不能说我家是这样,那你家也要那样,这样不行,重点是在和谐、圆融。二分法容易形成对立,各位要留言,经文在做这种教化时,会有这样的情况,一般知识程度低的人,一看到这种文字,就会执着在那里,那就变成民间信仰了。一般民间信仰普遍都很喜欢这种经典,因为有求必应嘛,老百姓很喜欢,可是在高等的佛法,我们不强调也不鼓励这种状况。接着来看经文。

「无尽意!观世音菩萨有如是等大威神力,多所饶益,是故众生常应心念。」经文第一句话是总结前面所讲的十二大愿。大乘经典,尤其是性宗的经典,特别强调「多所饶益」,意思是说有很多的方法可以饶益众生,但经文这里,「多所饶益」的意思没有那么简单,是说观世音菩萨有如是等大威神力,能够全方位、整体性地提升你的生命质量,而不是一个一个提升;而且这个整体的提升包括二部份:一,自己所有的生命因素都可以展开,可以一次提升;二,因为外在世界是内在的反射,既然里面能够全方位提升,外在的世界也会全方位改善,这是佛教思想中很重要的一种状况。

宏观佛法的佛教思想,谈到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佛成佛时,见众生都成佛。若是如此,佛到底有没有成佛?若成佛,那我到底有没有成佛?就会产生「我有没有在佛陀所反射的范围内?」这样的问题。菩萨既然是全方位的生命因素都提升,那反射出来的这个法界也是全方位的,这一点你要留意到。现在问题的关键是,我们自己有没有提升、有没有成佛?其实,是你自己不愿成佛,不是佛不看你成佛;从佛的立场看众生,它是平等的,大家都跟佛一样,因为那只是存在。佛看花,花也成佛,可是花依旧是花;佛看我们,我们也都是佛,但那是从佛的立场看,至于我们自己是不是佛,那是自己的事、众生自己的事,你要留意这一点,这是一个很明显的不同。

有人可能会这样想,既然我还是我,那佛成佛跟我有什么关系?我们为什么要学佛?这样想叫做堕落,那是大脑起作用的分析。佛成佛跟我们看,佛境界又是那么殊胜,跳脱六道轮回的种种痛苦,我们应该也要到达佛陀这样的生命质量,到达见一切众生都是佛的境界,那是一个多美的人生境界?这样我们就没有烦恼,这才是我们学佛的动力。这一点我们没弄清楚,大乘经典讲什么,你就很难了解了。

「多所饶益」四个字在大乘经典是很重要的,许多经典谈到法的修行过程或菩萨的威神力时,都讲到利乐人天、多所饶益,讲的就是全方位提升我们的生命质量。为什么窝们要念观世音菩萨?就是要激发我们的生命因素,使我们的生命质量能够全方位提升;因为能全方位地提升,「是故众生常应心念」,常常要用心念。「多所饶益」是修学工程面的问题,「常应心念」是修学技术面的问题,心念的「念」以现代化来讲,应该叫做「心黏」,意即要黏上去,我们是黏不上去,只有想到的时候才「挂」上去,没想到时就又掉下来了。

这个「念」用黏来形容最恰当不过了,「心念」不是想到才要念,而是心要黏在观世音菩萨那边,当你有这种感觉产生时,绝对跟「观世音」这个生命因素的成长相应。很多同修都有过这种感觉,当他完全投入、跟观世音菩萨粘上去时,很快会起作用,那是会发现世间跟法界是黏成一片。在佛教的经典里,就属〈普门品〉和《华严经·观自在菩萨章》是一心持名、一心称念观世音菩萨,就是因为观世音菩萨这一个生命因素有这种特质,所以才特别强调称念观世音菩萨圣号。

《阿弥陀经》也讲到一心持名,持名到一心不乱,但其实它主要的重点是跟阿罗汉讲,出三界后就是到极乐世界;至于不是阿罗汉的人怎么办?它就提了一个方便法——若一日,若二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所以,你若是把整辈子都拿来这样做,那就太可惜了,因为本来十块钱可以买到的东西,没必要花一千块嘛。你尽一辈子去念一个佛号,往生当然没有问题,可是你要留意,「若一日」持念这个名号,它也是可以往生极乐世界,那么我们就可以做更多的事。关键是「若一日」及「一心持名」的价值与意义,你到底了解了多少?多少人在讲这个法,但讲的人懂了多少?或只是一厢情愿的依文解义而已!修行人必依于觉而行,方曰修行。

经文这里告诉你是生命全方位的提升,所以一直「一心称念」,就会一直往上提升,那就不只往生第二世界的极乐世界,他会一直超越到N+1个世界。经文这里是讲「常应心念」,而没有叫你「一直心念」,这语言文字的意思你要弄清楚喔。就一个专心修单一法门的人来说,当然可以尽形寿这样地修,可是佛陀并不这么主张,经典这里也没有这样主张。很多人学佛主张要从头到尾一直称念,那个叫做「虚应故事」,因为根本不可能,尤其对在家人来说更不可能,应该是「常应心念」,常常要心念观世音菩萨。「常」,就是经常,通常出家人一天做五堂功课,在家人至少早晚各一次,这个叫作常应心念。

原则上能每天进行就可以,如果想增加更多的功课次数也可以,但我们不主张一天二十四小时,一年三百六五天全年无休,没有必要,何况佛陀也没有这样主张,你要留意。出家人都没办法做到了,更遑论在家众?因为生命中还有很多事要做,不只是修行而已,而且这个世间的色身结构是没办法这样进行的,那是极乐世界、第二世界的生命,才有办法一天二十四小时尽形寿地修行。佛陀的法是非常人性的,它这地方已经交代得很清楚,以我们的情况来说,除了早晚课,应该还有很多的时间,只要一有空档,都应该经常带起,比如开车、等人、等电梯的时候都可以念。

至于是要念「观世音菩萨」或「南无观世音菩萨」,抑或「南无千手千眼广大灵感观世音菩萨」,随着当下的心境,它可以有所不同。比如看到台风、地震、水灾的灾难,当下起的心念会很强烈,可能「南无大慈大悲救苦救难广大灵感观世音菩萨」就会出来了,随着不同的情境,会激发出不同的东西,这才是正常的。倘若我们把自己搞得很疲累,弹性疲乏了,那同样的情况,所反应出来的就会不正常,所以要维持生命的弹性,常应心念是非常好用的。

讲到「一心念佛」、专持名号或是修其它的法门,常常会有人主张要完全投入,假如你一天做功课的时间是二小时,那这二个小时你就完全投入,其它的时间,煮饭时就完全投入煮饭,开车时就完全投入开车,这就是修行了。若是整天都想要完全投入修行,那你的生活就会乱七八糟,修行不是这样,修行应该条理分明才对。我们看到很多人,常常为了修行,生活弄得杂乱无章;如果这样,不仅年轻的时候生活会不如意,等到年老的时候还会神经衰弱。所以,不要老想着我要完全投入修行,否则你在其它的地方就会不正常。在家居士能够完全投入的是你的事业、家庭,因为这是你现在的生活;关于修行的部份,你就一天二次,这个时段你就完全投入,不要一边修行一边想着「等一下要准备便当……」,假如做功课的时段你不能完全投入,做其它事的时候又想着要做功课,生活就会完全混乱了。告诉各位,修行不要急着成就,只要用心把眼前的事做好,届时功到自然成;反之,如果一直想着要成就,基本上不会有成就。这部份我们举过很多例子了,愈急愈难成就。

「若有女人设欲求男,礼拜供养观世音菩萨,便生福德智慧之男;设欲求女,便生端正有相之女,宿植德本,众人爱敬。」常常心念、礼拜供养观世音菩萨,我们就能求男求女;要男的,就有福德智慧之男;要女的,就生端正有相之女。男的代表什么、女的代表什么,这样谈没有意义,我们要讲的是这个二分法,二分法中国传统就有了,他叫做陰陽。你看太极图中陰陽的特点看起来像两条鱼,而白鱼当中有个黑点,黑鱼当中有个白点,这叫做陰中带陽、陽中带陰,没有纯陽或纯陰。所谓的纯陽就是陰要开始启动的时候,纯陰是陽要启动的时候,求男、求女刚好是形容这两个。它语言文字的表达,是指生命中的两个状况:男就代表陽,女就代表陰。纯陽、纯陰也会有偏,所以陽刚的时候,福德智慧两方面都要有;「端正有相」是表示说,这个陰也要能起作用,不能不起作用。这地方是表达这一类的思想,佛法在我们生命互动的过程里,常常用「如人两足、如鸟两翼、如车两轮」来举例,就是指这两个部份。

为什么求男、求女呢?一定是有所需要,有需要他会满足你,但能不能兑现的关键,还是回归到前面讲的那生命的三个因素:本质、杂质、恶质。从修行的立场来讲,是要除掉杂质、恶质,把本质兑现出来,而我们现在的人生,跑出来的大部份是杂质、恶质,本质出不来。看到可怜的人,虽也会起恻隐之心想帮忙,不过想一想后,觉得「还是少惹麻烦,免得如何如何……」。这就是本质被覆盖住了,起不了作用。虽然你也知道要起作用,但整个社会环境让你没办法起作用,那就是业力、就是无明。

你看特里萨修女不是起作用了吗?她年纪轻轻的,十九岁就到印度,开始了救苦救难的工作。人家没有想太多,我们的大脑就会想太多,「我去救了以后,万一怎样怎样……,那就麻烦了」。德雷莎修女也有大脑,但它不起作用,即便一开始的时候非常穷,还是尽形寿一直走下去,那就是圆融道的行法,直接将生命的本质兑现出来。我们现在生命的本质被无明覆盖住了 ,起作用的都是杂质跟恶质,所以古代讲的「求男求女」,事实上讲的是「你到底要做什么?」假如是符合生命本质上需要的,你去做,一定会兑现;假如所求的是属于生命中杂质的那个部份,就不会兑现,有业力才会出现,所以不见得求男就一定会得男。假使那个男的是要来讨债的,那求来做什么呢?杂质里面有那个业,他才会来,很多人只会求「菩萨给我孩子」,可是也没说「业障讨债鬼不要来」,等到你讲「早知道就不要生」,已经来不及了,因为那不是早知道的问题,而是你所求的是杂质、还是恶质?若是恶质来的,那就更糟糕了。

就一个行者来说,求佛菩萨是为了行菩萨道,若是对本质成长和兑现有帮助的就给我,会障碍本质的就不要给。从正常的情况来讲,求男是指积极面的因素,就是「我要的、需要加强」的部份,请菩萨帮忙;求女是指消极面,也就是「我不要」的部份,换句话说就是希望菩萨帮我消除障碍、痛苦。古代的语言用这样表达是很清楚的,《法华经》这种一乘圆教的经典,倘若是把它解读成求男孩求女孩,就会觉得他好像跟大乘不相干,不是这个意思。它是讲当一个行者在摸索时,需要充实生命的能量、资粮道,但又不知道怎么办时,希望菩萨加持让智慧成长,这是「求男」的意思。

当你碰到有些事情需要去做,可是你又没有能力判断不对,改不改往前走,这时就请菩萨加持;当一定要往前走时,不知前面有没有陷阱,这时请菩萨加持把陷阱消除掉;对于你生命成长、菩萨道上的,「求男求女」绝对会兑现。在宏观的佛法里,要探讨的是这些东西,他不会探讨生男、生女,那没有什么意义,其实生男、生女都一样。现在有生、没生还不是一样,为什么一定要有呢?关键不在相上,而是它的本质。

从宏观的佛法来讲,一个行者,想要提升生命质量,但又不知道怎么提升,请菩萨加持;在努力的过程里,请菩萨帮忙消除那些影响菩提道成长的障碍,简单来讲就是这样,你的生命因素里会起这个作用。观世音菩萨是每一个人生命中,本具的一种抚慰心灵创伤的生命因素,常念观世音菩萨,就是要激发这个生命因素的觉醒,已经觉醒的这个生命因素就叫做「观世音菩萨」。念这一个菩萨的名号,才能激发出这个因素;「观世音菩萨」和「地藏王菩萨」这两个名号最能激发生命因素,常念的原因就在这里,这是经文的核心思想。

相应于前面所解释的,「福德智慧」就是积极成长所需要的资粮;「端正有相」就是有障碍要消除,让这些阻碍变平缓、变正常,所以叫做端正有相之女。透过这样的解释来解答及说明圆教的语言和思惟模式,应该是很清楚了。

「宿植德本,众人爱敬」,这是讲善根显现。「生命因素成长的过程当中求男求女,所求的这些菩萨们都是宿植德本、众人爱敬」,文字上这样解,当然也通,事实上,当你的生命因素激发出来、成长的时候,那不就是「宿植德本」吗?本来你就有的,而「众人爱敬」那个生命因素是众生所需要。从这边来了解,他是想通的。如果我们对这些语言文字不了解,只是这样念过去,那就可惜了。

无尽意!观世音菩萨有如是力,若有众生恭敬礼拜观世音菩萨,福不唐捐;是故众生皆应受持观世音菩萨名号。

世尊再叫一声无尽意,因为他在这里是当机众,就像《阿弥陀经》里佛叫舍利佛一样,无尽意叫了好多次。「观世音菩萨有如是力」,当然是指有如是威神力;「力」就是能,生命中它有一个本质,我们讲生命是永恒的,这个「永恒」就是指法身慧命,每个人生命中都有,只是被盖住显现不出来,自己不知道而已;就像家里藏了一颗摩尼宝珠,你忘失了。《法华经》则是用「衣裹明珠」来譬喻,不知道把明珠藏在衣服的那一个口袋,找不到了。这个能力是永恒存在的,一直在起作用,但是被欲望 挡住了,而且欲望 会带着你找寻要的目标,是这一点让我们受苦受难。修行要训练的,就是把我们的欲望 降低到生活基本所需就好,因为色身的生理、心理现象都要运作,所以没有要求你降低到零。当欲望 降低到那个水平,本质就能展现出来,修行若懂得这样训练,要成就就很快。

我们这里不是教气功、瑜伽那些特异功能,而是帮各位扫除障碍,使你没烦恼,让生命的本质能力能够发挥出来。它这个「力」,不是一般的能力、威神力,观世音菩萨这个觉醒的生命因素,可以全方位地让你生命的每一个生命因素通通复苏。

「若有众生恭敬礼拜观世音菩萨,福不唐捐」,众生就是每一个人;若是你现在的心念开始在追求人生的价值与意义,「人活着要干嘛?我这样活着对吗?」当你开始在追寻这些,此时恭敬礼拜观世音菩萨,福不唐捐,重点在这里。这个生命因素会在你的生命里起作用,恭敬礼拜观世音菩萨一次,就有一次的功德、福报,福不唐捐。佛陀这里讲的很清楚,这不是我的意思,我们只是将他的语言模式表达出来,把生命中叫做「观世音菩萨」这个本来就有的能力,表达出来。它经里面定义得非常好,不是用一般辞典的那种定义,难怪《法华经》有二十八品,就这一品会流传得特别广,就是这个原因。

「是故众生皆应受持观世音菩萨名号」,这句是结论,大家应该受持观世音菩萨名号,因为它对于你在探讨生命的存在、价值、意义、真相、人生的目的、奋斗的方向都会很有帮助,至于要怎么用功,则是因人而异,它这里只是先把原则提出来。

陆 极乐世界的「Passport」盖章了没?

「无尽意!若有人受持六十二亿恒河沙菩萨名字,复尽形供养饮食、衣服、卧具、医药。于汝意云何?是善男子、善女人功德多不?」

佛陀又叫了一次无尽意,跟无尽意提到,假如有人受持六十二亿恒河沙菩萨的名字,而且又尽形寿的供养饮食、衣服、卧具、医药,这样的功德是不是很多?「饮食、衣服、卧具、医药」就是四事供养,这是原始佛教对供养的定义。那个时候不供养钱,主要是供养佛、僧日常生活所需,像蚊帐、生病用药、衣服、食物等,不像现在都供养红包。

供养以现代化来讲,叫作培养自性善根;供养的衣服、饮食、卧具、医药这些叫作供养具。从大乘佛法的经典来讲,四个供养即是四念处,它意义转变了;除了四念处供养具以外,还要再加上七菩提分,因此《华严经·十大愿王》的广修供养中提到:「诸供养中法供养最,所谓如说修行供养、利益众生供养、摄受众生供养、代众生苦供养、勤修善根供养、不舍菩萨业供养、不离菩提心供养。」所以,当你拿着花这个供养具要供养时,心里要起法供养。那么,应该要怎么供养才正确呢?比如,今天看新闻,刚好看到什么悲惨的事,那供养这个花,即是代众生苦供养;或是突然想到,世上学佛的人太多少了,我要摄受众生供养、教化众生供养。

这七条就是七菩提分的扩大,透过供养来培养自己的自性善根,这样供养功德才大,自性、法身才会真正成长,这样供养才有意义。假如没有供养具,只有法供养,那叫做空中楼阁;一定要透过供养具来供养,不管是「如说修行供养」或是「勤修善根供养」,你都要透过一个具体的媒介来进行。供养时,若要七个都带,那「也好」;为什么讲也好?因为七个都带,你就会像被咒语一样;应该是要随着环境、境界而带一个或二个,这样才真实、才有觉性,功德自然就大了:如果只是七个全背起来,向背回向文一样,意义相对地小多了。这是讲到供养,对着观世音菩萨的像这样礼拜供养,自性善根透过这个相在启发。就像前面提过的,那个观世音菩萨像,我已经三十几年没有见,但它在我的生命中还是存在,因缘一到,它就浮出来了。观世音菩萨的像不胜枚举,但那个画家却偏偏选了那一张来临摹,这就是你生命中的因缘再一次出现。

「尽形寿」,就是从现在开始一直到死亡这段期间,主要的意思是要你坚定意志,不要中途变卦,否则生命因素便无法激发出来,会停在某个地方。若是能够尽形寿,绝对可以往生第二世界;假如中途停止,那依旧还是在三界内。当然修行有成的另当别论,因为既然是有成就,那就是出三界了,当然到第二世界;假如还没成就,又不能尽形寿,那就会还在三界内。这不是按照圣解脱道来讲的,圣解脱道的状况又不一样了。

一般人总觉得修行是要「尽形寿」,这是一种观念,但不一定要尽形寿。修行成就就好了,何必要尽形寿?但修行成就的人,通常不会改变,因为对一位心灵工程师来说,修行是他的本分、人生第一要事,所以纵使成就了,也不会把这最重要的寳丢掉,而会继续维持。所以他修行成功以后,不一定会继续修行,这时他已然是活在另一个世界的人,但因跟这个世间有相应,随着这个相应,他会活得很自在,这时他对自己这个部份根本无所谓,因为已不同于世人。不知情的人,搞不清楚这种状况,会认为他既然已经修行有成,应该要一直修下去才对。其实此时他已经在起作用了,已经不是当初的那个「修」,而是行菩萨道的「行」,两者不同。

尽形寿去做,那是对修圆融道的人来说;对于修解脱道的,那只是阶段性而已。修圆融道的人,因为没有修圣解脱道的技巧、没有技术面,所以它有三个原则:第一,对佛法僧三宝要具足信心;第二,尽形寿行菩萨道事业;第三,因为这个过程是尽形寿,当中会有挫折、困难,要回到三宝前忏悔,做归零功课。顺境时不用忏悔,可是要分享,但通常又不愿与人攀缘,那就把荣耀归给三宝。比如:有人赞美我做的很好,我们就跟佛陀讲有人很受用,以这个因缘跟佛陀顶礼一百零八拜;有人赞美你,就回向给佛陀。有人批评我,说我这样讲佛法是乱搞,讲经怎么可以这样讲,这时就在佛前忏悔一百零八拜。不要遇到顺境就沾沾自喜,顺境、逆境都一样,这个叫做「归零功课」。这部份要尽形寿一直做,成功与否,通通要做到底,这是圆融道的修法。圣解脱道不一定如此,它有一定的次第,证阿罗汉就是阿罗汉了,不会因为不修行就退回来。阿罗汉证得以后,就不再走那个程序,生命已经改造成功;若是要把阿罗汉的成就奉献出来,这是另一个部份,就不是圣解脱道的修行。我们一直以为修行人一定要尽形寿的修到底,不是这个样子,你要弄清楚。

另外我们要谈到「六十二亿恒河沙」。「恒河沙」是印度河流Ganga的音译,玄奘大师翻成“勀”伽沙,鸠摩罗什把它翻成恒河沙。「亿恒河」都是指无量无边,不是有多少条河的意思。这种数字对中国人来说,根本数不清,但它的重点在于「六十二」的含意。为什么要用六十二,不用六十三?就像我们讲孙悟空七十二变,为什么不讲七十三变或八十一变?七十二是有意义的。因为一切法概括为七十五种,有为法有七十二个,无为法有三个,而孙悟空的神通再怎么变,都是在有为法里面,万变不离其宗,只能有七十二变,而且再怎么变,也逃不出如来掌。如来掌是法界的意思,再怎么变,有为法都在法界内。小说家这么写是有依据的,他有没有学佛,从这里看就知道了。

同样地,这地方用六十二也是有含意,也就是指六十二见,是古代印度外道所执的六十二种错误见解,以色、受、想、行、识五蕴法为对象,起常、无常、常无常、非常非无常,五乘以四共二十见;以五蕴为对象,起有边、无边、有边无边、非有边非无边,如是二十见;起有如去、不如去、如去不如去、非如去非不如去,如是二十见;以上加起来总共是六十见,再加上。「神与身一」、「神与身异」之断、常二见,总共是六十二见。这是依照《大般若经》的说法,每一见都有菩萨在修,所有菩萨的修法,专门是要破这六十二见,所有的菩萨都包含在里面了;凡是修破六十二见的菩萨,通通叫作恒河沙,意即穷尽所有在断烦恼的菩萨,这是按照空宗的立场来解释六十二见。

依照性宗的解释,六十二是指六十二位法身(华严是讲四十一位法身,第四十二位妙觉就成佛了),也就是修行有六十二个位次,叫作六十二位行法;六十二位行法的菩萨、法身大士通通穷尽了,意即称念观世音菩萨名号,与称念所有法身大士的佛名号功德是同样的。所以佛陀这样问:「你称念那六十二位行法的菩萨名号,再加上尽形寿供养,你说说看,这样功德大不大?」

从空宗的立场,是指所有破六十二见的菩萨,你通通要持诵他们的名号;从性宗的立场,则是行六十二位行法的菩萨名号,你通通要持诵。从空宗或从性宗,立场不同,讲法自然就不一样;其它的宗派,可能又会有不同的讲法,那也是可以,我们互相尊重,但不要他这里讲六十二,你把它解成七十二就好了。这里它是指所有的菩萨就对了。「六十二亿恒河沙菩萨」,包含过去、现在、未来所有行菩萨道、解脱道的菩萨;以华严的定义,是指这些菩萨都是法身大士;信位不算,光是法身就有六十二位。至于六十二是怎么算的,以后有机会我们再谈,他还有一堆的学问在里面。

世尊问无尽意菩萨,也等于是问我们,他先帮我们把这些状况弄清楚;首先谈到他的量很大,其次是讲他的纵深很深,这些菩萨都在培养自行善根。世尊问无尽意菩萨,若是有人尽形寿的供养这些菩萨,这样的善男子善女人功德多不多?

无尽意言:「甚多!世尊!」佛言:「若复有人受持观世音菩萨名号,乃至一时礼拜供养,是二人福正等无异,于百千万亿劫不可穷尽。无尽意!受持观世音菩名号,得如是无量无边福德之利。」

无尽意回答「甚多!」意思就是不可说的多。「一时」就是一次;若是有人称观世音菩萨名号,甚至只是一次的礼拜供养,跟受持六十二亿恒河沙菩萨名字并尽形寿的供养饮食、衣服、卧具、医药,两者的福一样大。它怎么不说称念文殊师利菩萨、地藏王菩萨、普贤菩萨或其它菩萨呢?其实称念这些大菩萨的功德都是一样的,文殊、普贤、地藏也都是在「六十二亿恒河沙」里面,观世音菩萨也是在这里面;单提哪一个菩萨,功德都是一样大,他们都已经到达果位的成就。这个地方的因缘是观世音菩萨,所以只提观世音菩萨,不必刻意地拿其它菩萨来比较。

假如要讲文殊或普贤这一类的菩萨,可能就不从这里比了,佛陀就不从「六十二亿恒河沙,复尽形寿供养饮食、衣服、卧具、医药」这边讲,而是跟你讲「学富五车多不多,文殊菩萨?」「五车」可不是五部卡车而已,可能是五列火车或五个图书馆。不同的菩萨,所比较的功德就会不一样。

经文这里为什么要这样比较,而且又讲「是二人福,正等无异」?事实上是告诉我们,修行从这边修或是那边修都一样,因为它是一体的。所谓「真爱的反面还是爱」,手掌是手,手背也是手;若是有人说爱的反面是恨,其实那个爱本身就有问题。经文用这二者比较,大脑可能会想,「一个是尽形寿的这样供养,另一个只是一时恭敬礼拜,两者的福怎么会一样大?」因为他两个是一体的;换句话说,你修持观世音菩萨,跟尽形寿的供养其它所有的菩萨,两者做法是一样的。

既然都一样,有人就会说:「那我只要拜观世音菩萨,或拜阿弥陀佛就好了」,倘若如此,那就弄错了,它的反面不是爱。我们有这个福报、因缘认识观世音菩萨,就称念观世音菩萨、礼拜观世音菩萨,但这只是保证而已,其它的还是要尽形寿的称扬、赞叹。不能说我念观世音菩萨,看到大雄宝殿就不予理会,因为里面没恭奉观世音菩萨,这样就不对了。看到大雄宝殿、看到佛塔,你还是要绕,不能说有观世音菩萨就好了;有了保单,其它就可以乱来吗?不是这样,你还是要继续做,这叫作一体性。大乘佛法很强调这种一体性,因为生命不能分割,不能说观世音菩萨是头,我只要把头拿回去就行了,手、脚、身体都不要,不行啊,因为它是一体的。古代因为语言模式有所局限,所以用这样的方式来表达一体性。刚刚将的部份,事实上是已经在讲「阿毘达磨」了,不是讲经,我们是用现代的语言模式和思惟模式,把他的意思表达出来。谈论这个部份,跟讲经不一样,经文是佛陀的「散说」,佛陀随缘四处说法,而且都是从生活中去讲,讲完就走了,一直到佛陀入灭以后,弟子们才将佛陀讲的法结集起来。讲论就不一样,它是很严谨的,一个思辨一个思辨的去讲,我们现在的讲法,比较像是在讲论。

「是二人福,正等无异」,就是指生命的一体性;「于百千万亿劫,不可穷尽」,就是讲这个福是无漏福,百千万亿劫用不完。「福」分为有漏福跟无漏福,有漏福是他要来的时候就一直来,用尽了就不来;你要它来,他也不会来,因为已经用完了。无漏福是你要的时候就会来,你说够了,他就不来。

比如,二十几年前我们刚开始弘法的时候,就有干部很担心经费的问题,我说「不要紧,先成立基金会,要钱他就会来。」为什么?因为你一发心,天龙八部就全部动起来,哪里有钱他会去找。假如这个世间不需要我们做这件事,那就会很难完成,天龙八部会说因缘还没到;假如这世间的众生需要你去做这件事,天龙八部会比你更紧张,他会去帮你处理,而有福得、因缘的人就会支持、投资你,就这么简单。所以重点不是在于怎么规划、怎么进行,而是自己在法上的守持,这才是无漏福,你要他就会来,不只这辈子,生生世世都一样;可能不会是大富大贵,但用的也不会太差,这就是无漏福跟有漏福不一样的地方。有漏福,什么时候来你不知道,不要也不行,反正是你的,就通通给你,给完就没了,你还要,抱歉没有了。现在我们这个世间也有点类似这样的情况,福报很大,其实这种福报不正常,大家应该要有所节制。

「无尽意!受持观世音菩萨名号,得如是无量无边福德之利。」他后面接着讲说,受持观世音菩萨名号,可以得无量无边福德的利益。这就是我们感到很庆幸的地方,生命中有这样殊胜的一个因素,我们要想办法让他兑现出来,就看你用什么办法了。这个无量无边的福德,你不要以为它是指在我们身边的大,而是指在众生身边的大;不是指个人,个人没什么,而是要想办法把菩萨事业做好,只要尽管去做就好了。你看特里萨修女就很了不起,她只是尽管去做,自然就会有人出来一起发心。她是天主教修女,一样有天龙护法,不然她怎么有办法持续进行?不管现的身相如何,只要是真的在为众生服务,天龙八部一样护持。虽然她不是向三宝负责,但她尽形寿的行菩萨道,对所信仰的上帝具足信心,也做归零功课,圆融道的三要件她不是都具备了吗?关键是在这个地方。看看我们自己,既然有这么大的福德,为什么不做呢?我们之所以不能像她这样尽管发心的做,很多时候都是因为被意识形态扭曲了。

无尽意菩萨白佛言:「世尊!观世音菩萨云何游此娑婆世界?云何而为众生说法?方便之力,其事云何?」

这句是正式请法了。无尽意菩萨接着问世尊,观世音菩萨是怎么样在这个世间教化众生的?无尽意菩萨这句话问得很好;一般人, 的认知,都以为观世音菩萨是坐着「金龙牌」飞机到处跑,他是怎么在这世间游行的?

讲到龙,我们姑且不论究竟有没有龙,但对中国人来说,它具有一种神秘性。事实上,「龙」是民族融合的一种和平象征;中华民族早期叫做万国之邦,各民族间常常会战争,但有些会结盟通婚,于是就产生所谓的「Logo」问题,两个世族的标志要用谁的?只好合并啦,于是熊的标志便和老鹰的标志结合;后来又跟「鹿」结盟,鹿角又出来了;其后又跟「鱼」的世族结盟,所以龙也有鲶鱼须;后来又跟蛇结盟,所以有蛇身;也和麒麟这一族群的结盟一起,所以你看龙其实是多种图腾结合一起,也象征多民族的一种融合。我没有做学术考究,不过中国人讲龙,人家会更相信,古代几万个民族、部落是这样慢慢融合一起的。现在你要找「龙」这种动物,怎么找?其实是画家画出来的,究竟有没有,我们不论,但它的存在是具体的,只是你真的要找又找不到,没有证据;观世音菩萨乘龙便带有这种意味,你真的要找是找不到的。

无尽意菩萨问世尊说,观世音菩萨是怎么在这个娑婆世界度化众生的?那个方便之力要怎么讲、是怎么样的状况?佛在这个时候就告诉我们,观世音菩萨教化众生不可思议的情况。我们接着来看佛陀怎么讲。

佛告无尽意菩萨:「善男子!若有国土众生应以佛身得度者,观世音菩萨即现佛身而为说法;应以辟支佛身得度者即现辟支佛身而为说法……」

「善男子!若有国土众生应以佛身得度者,观世音菩萨即现佛身而为说法。」若有国土众生应该现佛身来度的话,观世音菩萨就现佛身来说法度众生。观世音菩萨示现到这个世间或那个世间度众生,都是依众生需要而示现的,当众生需要现佛身而得度时,他就现佛身而为说法,要现什么身都可以,主要是看众生的需要,这里他第一个是从佛身说起。

因为经文这样讲,因此就有人写论文说释迦牟尼佛是观世音菩萨的化身,因为释迦佛没有国土(净土)嘛;观世音菩萨来这里成佛,可见释迦牟尼佛是观世音菩萨的化身。这个很麻烦,学者这样主张,当然是有他的依据,但他只是从文字上去推敲,所以这些依据不可尽信。观世音菩萨现佛身而为说法来度众生,释迦牟尼佛在这个世间示现,那这个世间不就是他的净土?那么这个净土应该是他创造的,可是上帝又说这个世界是他创造的,可见不是释迦牟尼佛创造的,那么,释迦牟尼佛的净土在哪里?尤其他又没有说死后可以往生到他的净土。怎么会这样呢?因为第一,佛本身不推销净土,也不会招揽工程,上帝才会,因为他有欲望 ,认为信众是他的财产,佛不会这样,只会劝你们往生极乐,去或不去与他无关。

讲极乐世界只是方便说,因为那时候他的弟子很多都已经成就阿罗汉,出三界以后不知道要到哪里去,所以告诉他们有极乐世界可以去,不然怎么跟大众交代。当然他也兼顾到「阿鞞跋致」的问题,那就是圆融道行法的问题;还有一些人,既没办法修圣解脱道,也没办法修圆融道,那就是刚才讲的若一日、若二日……乃至若七日,一心不乱持名阿弥陀佛,那也能往生极乐世界,这叫作诸佛净土;他这三种人都能够摄受。假如你在这个世间,圆融道、圣解脱道都修,也就是现代所谓的佛教知识青年,很可能两个都成就,这时候就不知会到第几个世界去了;若是到「N+1」个世界,有些菩萨会「经过」极乐世界,这时候的极乐世界,就只是个休息站,只是进去休息一下,然后就走了。到那边做什么呢?把整个娑婆世界的习 气、恶质、杂质全部除掉,然后在那边准备入法界的资粮。一般来讲都要到那里去,但是修圆融道和圣解脱道同时成就的人,那就不必了,他的通行证都已经办好了,只是到那里休息一下,就向法界迈进了。所以,既然佛不在意自己的净土是什么状况时,你就不用去问佛的净土在哪里,只有大脑才会这样去找。

「应以辟支佛身得度者,即现辟支佛身而为说法」,这是第二个;「应以声闻身得度者,即现声闻身而为说法」,到这里是三圣。他是四圣六凡(四圣:佛、菩萨、缘觉、声闻;六凡:天、人、修罗、畜生、恶鬼、地狱)从大向小讲下来,但这里没提到「应以菩萨身得度者,即现菩萨身而为说法」;它这里面其实牵涉到「中陰身」的问题。

第一个要讲的是临命中陰。人死后的弥留状态叫作临命中陰,有的人弥留时间很长,达四、五年之久;弥留状态时,那些死掉一百多年的爷爷、曾祖父,会通通跑出来跟他讲话,这时开始进入弥留状态,但他自己也很清楚;久久出现一次,其实那种征兆已经出现了。所以这个弥留中陰,没办法明确定义。临命终时就是指这种状况,一般以为临命中陰是要过世的前面那几天,其实很早就有了。

第二个要讲的实相中陰。临命终时大概就开始混乱了,当剎那间命断不呼吸走了(其实不一定不呼吸才走,也有其它的状况),那时候就回到佛的果位,不过得看你能不能「停得住」,这是假如有大菩萨出现,就在那里成佛了,这叫作中陰身救度。办水陆法会就是这样从佛开始排下来,这时得看那位过世的人有没有那个善根。凡夫看不到,不然中陰身一看到佛,就成佛去了,没有那个善根,通常就很快的「啪!」从等觉菩萨 往下一直降,降到辟支佛来了——如果是法身大士菩萨,那就不需要人家度,临命终时自己会到相应的国土去;家人为他所做的佛事,其实都是在修自己的福报,对他来说是不增不减,因为已经走了嘛——辟支佛身是一个阶段,其实这时间都不到千万分之一秒,很快就下来了,可是在禅定中会看得很清楚。

这个人死后到哪里去,一入定就会知道,一定从佛果一直走下来,禅定中会看得很清楚。因为你没有禅定,我们只好用时间来形容——在佛身这边假如是停一秒,那整个菩萨大概也停一秒,辟支佛大概停两秒,若没有那个善根,往下声闻乘、阿罗汉(阿罗汉、辟支佛都有好几个等级)都停一下;有那个善根,就会停在那边,否则会留不住。这个情况就好像我们到博物馆去看展览,每个人都是「嗯,很美、很美」,然后很快地匆匆走过,因为不是你的嘛。是你的,那就不一样了,带回家后,一定很小心的锁在保险柜,然后又去买个保险;因为不是你的,你会很快地走过去。

声闻身以后就是梵王身,六凡的天道。「应以梵王身得度者,即现梵王身而为说法;应以帝释身得度者,即现帝释身而为说法;应以自在天神的读者,即现自在天身而为说法;应以大自在天身得度者,即现大自在天身而为说法;应以天大将军身得度者,极限天大将军身而为说法」,这些都是天王和大将,也就是天人的意思。天人当中,通常会停久一点,假如以「一秒、二秒」来算,到这里大概是五秒钟;假如已经修得天上福报,大概就会停在那一天,否则很快就会往下降;假如生命质量是三恶道,就停在三恶道。

所以就看你停在那个地方,停在那个地方后,接着会开始去找你的类别;这里提到的梵王、帝释天、自在天、大自在天、天大将军身这些都是天界,停在天界以后,接着会去找自己的类别;因地修什么,就到那里去,不是自己可以决定。很多人讲说「我要往生极乐世界」,那不是自己讲讲就可以去,得看看你往生极乐世界的「Passport」盖章了没,没盖章怎么去?换句话说,你具备西方极乐世界的生命质感没?没有的话,你会「停不住」,很快就会往下掉,因此,你先要训练自己具备这样的生命质感才行。即使在天界,天界中也分了很多种层次;同样的,人界也一样分很多种类别;美国人、中国人、非洲人……而这当中又份,你是到由旺转衰得家,还是到由衰转兴旺的家,当中的情况都不一样。很多人不了解,常常会这么倒着说,「自从我生了这个金龟子后,家道开始兴旺……」,其实是你本来家道就要兴旺,他只是来享福报的;或者说「自从我生了这个败家子后,家道开始衰败……」,其实是家道本来就要衰败,他是来受苦的,才会在这里出生。他就再找那个类别,类别相应的就过去了,这叫作「花报」;到那边去享福或受苦,叫作正报;这地方跟他「应以何身得度者」是有关联的。为什么有超度?就是希望把他从不好的去处度到最好的去处,那就跟这个地方得度的情况一样,也是从佛身一直讲下来。

「应以毘沙门身得度者,即现毘沙门身而为说法」,毘沙门是四大天王的领袖,意思即是说应以四大天王身得度者,即现四大天王而为说法。四大天王分居于须弥山的半山腰,负责管理四大洲,但为何是以北方毘沙门天王为主呢?因为当中北俱芦洲的福报最大,人寿八万四千岁,我们中国又特别喜欢求福,所以就以北方天王为主。另外,北方又代表「成就以后的妙用」;因为东方表发心,发心以后要有正确的修法,这是以南方来代表,修行以后成就西方智慧,接着是发挥饶益众生的妙用。所以才会用「北方天王妙用」来作为证果或是一般行者修行的必要护法,原因在这里。

其实,毘沙门天王是到晚期密法兴起以后才受到佛教的重视,他也是密法中一个重要的护法,重点就是要起妙用,因为有这个护法,修行者不但容易成就,而且容易起妙用。很多修行人成就以后,反而成天没事坐在家里,但有这个护法在,他会告诉你要做什么,很自然地会在行者的语言和行为模式里出现。学者没有修法,就没办法了解这个部份,会以为北方就是中国的北方,若是如此,那来到美国,到底要算哪一方?所以,它是从法义看,不是从地理位置看。比如以金刚界来说,是以佛坐的位置前面为东方;胎藏界的话,则是以佛坐的后面为东方,北方指的是旁边,不是中国所认知的上方,所以方位是不一样的。以上是讲到毘沙门代表的情况。这个地方属于天王,也可属于「人界」,跟人界最有关的就属土地公,它跟人界一样,但是你看不到它的形状。

「……应以小王身得度者,即现小王身而为说法;应以长者身得度者,即现长者身而为说法……应以执金刚神得度者,即现执金刚神而为说法。」

「应以小王身得度者,即现小王身而为说法;应以长者身得度者,即现长者身而为说法;应以居士身得度者,即现居士身而为说法;应以宰官身得度者,即现宰官身而为说法。」这个先讲到小王,小王其实就是人中的国王。中国从秦始皇开始便不叫国王,他把三皇五帝合在一起,称为「始皇帝」,但以现在来讲,县长就是小王,长者相当于现在的村里长。「居士」是指居家的士大夫,通常这些都是属于比较清凈、无欲,在佛法修学上较高阶层的人;宰官是出来担任公职的士大夫,所以不称为居士。

「应以婆罗门身得度者,即现婆罗门身而为说法」,婆罗门是印度种姓制度中最上位的僧侣、学者,也是印度正统的修行人,凡是非婆罗门的宗教和思想派流都统称沙门,所以佛教的修行者就称为沙门。「应以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身得度者,即现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身而为说法」,到这边都是讲修行人的部份。从这里可以看到,这部经典还是很尊重婆罗门,因为他先提到婆罗门,后面才提比丘、比丘尼;另外,我们也可以从中看出,佛教是四众平等,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一次同时讲,出家和在家都是平等的。

佛教是从婆罗门教改革出来的宗教,当这部经形成时,婆罗门教的文化已经被佛教吸收进去,但后来婆罗门教也把佛教的特色吸收过去,相对的佛教的特点就没了,那就衍生一个问题——与其到佛教这边来,还不如待在婆罗门教。因为婆罗门的社会地位是最崇高的,因此佛教的僧众便日渐流失,这时的佛教不得不改革,这就产生了大乘佛教,而其改革的重点是佛教道场的经营。因为佛教本来不需要经营,原先它有婆罗门教没有的特色,特色没了就需要经营才能存活。大乘兴盛一段时间后,婆罗门教再把他的特色吸收过去,大乘就衰微了。这下子大乘佛教就必须从印度教吸收东西过来,密教的修法就产生了,这时「毘沙门身」的特色也出来了。所以从经典这个地方来看佛教思想的演变,可以看到密教思想进来了。

基本上汉传佛教很少去研究密教,加上你若是对密法没有研究,那这个地方你就看不懂了。虽然它里面没有提到密教的修法,但我们相信两者在交 融的过程中,应该是有很多婆罗门长者、成就者,进驻到佛教的寺院里来。比如,玄奘大师到达那烂陀寺时,寺里已经有百分之七十以上的人都在修密法,可是玄奘大师所翻译的经典,里面没有一本是属于密法,唯一可以看到的,是《心经》后面有「……大明咒、大神咒……揭谛揭谛……」;另外,你现在看到的《药师咒》,是后来宋朝时加进去的,他翻译的时候并没有。佛教在大乘发展的早期,对密教还有一点排斥,但是到了那烂陀寺的时候,密教在印度的发展已经很兴盛,那烂陀寺里面有很多婆罗门教和印度教的人在里面修法。我们常常会坚壁清野,认为婆罗门教跟我们无关,事实上在印度,两者是交 揉一起的;我们若只是一味地排斥,那就不对了,应该要懂得在这当中如何去沟通。

「天、龙、夜叉、干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这是指天龙八部身。从上面一直算下来,就分三十三个阶段,一般统称三十三应身。其实,它是按照三十三天来举例的。忉利天就是三十三天:忉利天宫分有八个区块,每个区块有四天,八乘以四是三十二,再加上中间那个区块,总共是三十三天。它是按照三十三天的区分来的,这样人类比较好接受。那么是不是一定是三十三?不是,千处祈求千处应,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三十三」的意思就是无量无边,就像佛法中讲的「五十三」,它是指现实生活中各方面都穷尽了;俗话讲的「三百六十行」也一样,它是泛指各行各业,不是只有三百六十行。

这个数字只是一个形容,总之就是穷尽生活中的一切就对了;观世音菩萨有这样的能力,这个生命因素可以从各方面促进我们的生命成长。那我们要怎么样来调整自己?要有弹性,不要把自己僵化、局限在某个地方,这是经文在表达三十三应身时所说明的。我们的意识形态很麻烦,常常会使我们僵化、局限在那里,所以常常会听到有人说「我一定怎样……」,其实当中有很多是可变通的。当然其中有些是「不可变」的,但那个部份不是讲给人家听或是现给人家看的。「不可变的」通常是内密,比如行者本色就是内密——我只要行者本色就好,其它生活中的东西都可以变。所以戒律才有开遮持犯为了避免太过放逸,开的时候会有所限制;而不是用开戒来吓唬人,它是有弹性,只是每个人不一样。每个人对持戒的严谨度也不一样,你去参加八关斋戒就很清楚了,每个师父讲八关斋戒时,开遮持犯的都不一样,那就说明了这种状况,一天的戒就有那么大的不同,五戒、菩萨戒的差异就更大了。

柒  你就是我,我就是你?!

前面提到的三十三应身,这样的经文在〈耳根圆通章〉、《华严经》或其它经典也都有出现,有的说三十二应身,有的说三十三应身;三十二或三十三都不要紧,它的重点是形容在这个世间应该用什么方法来度众生,就显现那个方法来度众生。有些学者专门去研究究竟是三十二或是三十三,但就行者来说,那不是修行的重点。接着来看下面的经文。

「无尽意!是观世音菩萨成就如是功德,以种种形,游诸国土,度脱众生,是故汝等应当一心供养观世音菩萨。是观世音菩萨摩诃萨于怖畏急难之中,能施无畏,是故此娑婆世界皆号之为施无畏者。」

前面无尽意菩萨问佛陀,观世音菩萨是如何游此娑婆世界来教化众生?佛陀的回答是「以种种形,游诸国土」;这里讲的「形」和「游」,不是你大脑想象的「他是怎么在这这里出入、办公室在哪里、电话号码、Email 是多少,否则他要怎么来度我?」不是那样,生命表达出来的答案和大脑想象的不一样;就生命的立场来讲,生命的形相不同,他就现种种不同他的形相来跟你相应。

经文显现的答案和大脑所追求的不一样,关键在于思惟模式的不同。经文的思惟模式是生命的思惟模式,从古至今都是一样的,大脑的思惟模式,则是会随着人类的文化背景、年代、时间而改变。所以,当我们看景点时,如果不能够解读他的思惟模式,经文你会永远看不懂,那就会常常以为它是答非所问、鸡同鸭讲,怎么菩萨这样问,佛陀那样答?你会丈二金刚莫不着头,因为他讲的是生命的语言。

所以这里他就以三十三应身来讲,而不是告诉你,用什么方法、持那个咒语、念几遍观世音菩萨就跟你相应。现在的修行人很多都在找这种修行的密码、魔术棒,最好是「咚!」魔术棒一点,马上开悟了;但生命不是这样,不是你大脑想象的那种马上有的答案,他会根据众生根器的状况,而给予不同的示现。根器高的、根器低的怎么示现、示现内容怎么样,这只有当事者才知道;就像没挨过饿的人,不会懂饥饿的感觉是怎么样;没受过灾难的人,又怎么会懂真正灾难是什么样子。

同样的,那些生在贫穷国家的人,也很难知道富裕的国家是怎么样的情况,所以一旦有机会来到现代都会,饭店里的卫生纸、刀子、叉子、香皂就会通通把它摸回家,因为家里需要这些基本的东西嘛;至于那些饭店摆的名贵艺术品,反而是视若无睹,因为他根本不在乎那些。所以,当我们不是处在那个层面时,我们会看不到,菩萨知道这一点,所以便以四摄法(布施、爱语、利行、同事)的「同事」身来出现;菩萨要度乞丐,他就以乞丐身来出现,现乞丐身他也不以为忤,不会说我这么高贵的他人示现成乞丐,太不值得了;现国王身来度国王,也不会自认为很高贵,只是觉得该这么做就这么做,这就是菩萨的平等心,但是我们的大脑可不这么想,「菩萨怎么可能来当乞丐,他是怎么修的,修到当乞丐?」他不是当乞丐,而是要示现教化乞丐,所以现乞丐身来度化。总不能要度乞丐,你现国王身来讲吧?那两个人可能会鸡同鸭讲,乞丐听不懂国王在讲什么,国王也不会了解乞丐真正的处境,因为所处的层面差异太大了。这就是菩萨的大悲心,对所有的众生都一律平等,他的生命是这样的存在,不会因为你是乞丐,就说:「等你下辈当国王,我再来度你。」

「是故汝等应当一心供养观世音菩萨。是观世音菩萨摩诃萨,于怖畏急难之中,能施无畏,是故此娑婆世界皆号之为施无畏者。」这句是总结。世尊透过响应无尽意菩萨的请法,来赞叹、说明观世音菩萨的威德之力。

这里佛陀的称赞分为两个部份:

第一个是众生应当一心供养观世音菩萨。「供养」就是培养,培养我们的自性善根。在诸多供养中,以供养观世音菩萨为第一;在诸多生命因素中,以培养观世音菩萨这个生命因素最重要,因为这个生命因素,会带动所有的生命因素一起启动、一起成长,这是它的特点。我们常讲观世音菩萨这个生命因素是爱管闲事的生命因素,而众多菩萨中,就属观世音菩萨、地藏王菩萨是最爱管闲事的,其它的菩萨都不太爱管闲事,因为大都是管智慧的。这些事真正大乘佛法的要领,宗教化也是从这个地方开始,其用意就是在呵护众生,让众生的生命因素开始觉醒。

菩萨即是觉醒的生命因素;观世音菩萨就是能够医疗、抚慰的一个觉醒的生命因素,它具有一种自我反馈能力,可以医疗受伤的生命因素,这是最重要的一个。所以,从这个生命因素当中,我们看到佛教它有一个很重要的机制,叫作内在平衡的稳定机制,它会向内使自己维持一种平衡稳定的现象,而不是一种向外不断发展的思惟,发展到最后像滚雪球般的愈滚愈大,「砰!」就全部崩溃了。佛教的思惟不是滚雪球式的,他的生命是向内的,因此会稳定下来。所以从经文可以看到佛教的思惟,它是要我们去契理,而不是叫我们去推理,这部份你要先弄清楚;也因为它有这一种契理的情况,所以就有一个内在稳定的平衡机制,而一般的文明系统,不会去思考这些东西。

观世音菩萨就是一个生命内在稳定的平衡机制,这个机制是你的生命因素,它会激发你所有的生命因素觉醒起来,你可以从这边去定义「观世音菩萨」这五个字。这部份我们可以说已经讲得很清楚了,但若是要你再讲一次给别人听,你可能会讲的一头雾水,愈讲愈不清楚,这就表示你所听到的是「杂质」,还没有成为你的生命因素,因为它在你生命中并不存在,你只是修福报,下辈子来会有点福报而已。所以,大家要把我们前面讲过的、你听懂的「观世音菩萨」这五个字的定义,重新整理出一篇自己的文章,大概一千字左右,这过程你会想得很清楚;然后你再讲给别人听,你也能够讲得很清楚,这样他就成为你的生命因素了。

现在我讲给你听,你好像都听懂了,也可以照我讲的说给别人听,但它还是我的,你只是借用我的东西讲给别人听。假如你能重新整理成自己的一套系统而琅琅上口,不管从哪个角度,你都有办法去表达,那就变成你的,你的生命因素激发出来了,他在你的生命历史里,永远地带领你前进,这时观世音菩萨在你的生命中就成长了。所以,各位不要只听,我们讲的你要去进行,要自己去把它整理出来。

生命中内在稳定的平衡机制的这个生命因素,就叫做观世音菩萨,他可以启发所有的生命因素通通觉醒起来;但我们的意识形态所认知的观世音菩萨,通常是墙上挂的这幅观世音菩萨像,它是画出来的,已经拟人化。拟人化是一个接引众生的方便,没有所谓的对不对,但不要因此就停在这个地方,否则就变成偶像崇拜,那不是佛法。你必须要认知到,他是你的一个生命因素,这样才有办法展开。

佛陀赞叹观世音菩萨的功德后,告诉无尽意,你们要一心供养观世音菩萨,这是第一个部份;佛陀第二个讲到,观世音菩萨这个生命因素,在怖畏急难之中能「施无畏」。大家留意看看,人在恐惧的时候会有两种状况,第一是他会先把头包起来,这点小孩子最明显,你跟他讲「鬼来了!」,他赶快把头塞到棉被了,但屁股还翘在外面,他没看到鬼就好了。一般人在怖畏急难之中,通常会吓到四肢无力,没办法反应,但观世音菩萨这个生命因素,可以使你的生命在怖畏急难之中产生冷静的定力,再冷静中就会产生智慧,自然就会有出路;这就是施无畏,你生命中的那个因素会施无畏给你。

电影 里这类的情节很多,怖畏急难之中,一冷静下来,自己就会找到一个出路,那就是你生命因素中的「观世音」这个因素起作用,就会自己产生智慧。你可能会以为只要念「观世音菩萨」,冥冥中观世音菩萨就会伸出一只手来把我带出去,那个叫迷信。怖畏急难之中念「观世音菩萨」,你会冷静下来、不慌乱,也许要绕几个冤枉路才能找到出口,那是消你的业障,终究还是出去了,那就是智慧;若是祈求神迹出现,神迹是从外而来的,那就不是生命因素的问题了。真正的智慧是从你内在展现的,从这里你可以看得很清楚,这个生命因素在娑婆世界都叫作施无畏。因此,我们可以充分了解「施无畏」这个词,就是生命内在稳定、平衡的机制,这是很重要的。

无尽意菩萨白佛言:「世尊!我今当供养观世音菩萨。」即解颈众宝珠璎珞,价值百千两金,而以与之,作是言:「仁者!受此法施珍宝璎珞。」时观世音菩萨不肯受之。无尽意复白观世音菩萨言:「仁者!愍我等故,受此璎珞。」

佛陀把观世音菩萨介绍完毕后,无尽意菩萨一听说这么好,他也要供养。无尽意菩萨是等觉菩萨,是跟观世音菩萨一样大的菩萨,也要发心供养观世音菩萨。「即解颈众宝珠璎珞,价值百千两金」,这是属于很形象的表法,无尽意菩萨就把脖子上的那些贵重的东西拿下来供养,从文字上来看是很写实的东西,这样解释当然也可以,其实「解颈」就表示你生命中最重要、最尊贵的东西,这些东西你要把它拿出来。

什么是你生命中最重要、最尊贵的东西?不要想到家中的那些珠宝,那些跟你生命无关,它是指跟生命有关的;掐住你脖子的东西是哪些?是感情、家庭子女、还是工作?你看得到吗?「解颈」这二个字,简单讲就是放下,原来是扣在脖子上,现在把他拿下来。常有人问我:「师父,你的病是怎么好的?」放下就好了,就那么简单;很多人常说最讨厌生病,却又天天「抱着它」不放。颈部,是最靠近你大脑的部份,指的就是那些让你日以继夜烦恼、紧抓着不放的东西,现在你要把它解开来;而这些东西不是不好的,它是好的。

「众宝珠璎珞」,所有的珠宝璎珞通通拿下来了。从形相上来看,是戴在身上的这些,其实所有的事业、成就都包括了。用现在的语言来讲,一个菩萨所有的事业、成就通通拿下来;「价值百千两金」,这在古代就很多了,但它不是讲数量,而是你要能够将生命中最重要、最大的成就,拿来供养观世音菩萨,每个人的情况都不一样。比如比尔盖茨,随便拿出个百分之一,我们可能不知要赚几辈子才能赚得到,所以不是比数字。

无尽意菩萨从佛那里得知观世音菩萨这么殊胜,因此就把自己最殊胜的东西拿出来供养,他这是从世间人能做的角度来谈的。就菩萨来讲,那就不只是这样,菩萨的众宝珠璎珞是指法门,法门在法身慧命里是最重要的;换言之,这时候无尽意菩萨这个生命因素,把自己的生命因素——现代话叫做DNA的东西——加入了观世音菩萨。观世音菩萨这个生命因素原来就是全方位了,现在再加无尽意的DNA进去,这是菩萨供养的殊胜,我们很难去了解的。

就凡夫来说,要把这个生命因素激发出来,那可是一件天大的工程,但菩萨这部份已经超越。菩萨与菩萨之间是生命因素的交 流,他的供养是直接交 流的。所以当无尽意菩萨听到佛陀这样赞叹观世音菩萨这个生命因素的殊胜时,无尽意这个生命因素当然要来护持他,所以叫做供养。这时就把他的法门、他的DNA整个注入到观世音菩萨这个生命因素来,观世音菩萨这个生命因素就更殊胜、更繁荣了。这不是我们世间讲的那种供养,世间的供养是非常粗造的,这些你都做不到了,更遑论这么微细的部份。所以我们说供养是培养自性善根,培养的同时,一定要透过「供养具」加上「法供养」,从这个地方来增长我们自性善根,这才是修行。否则你会流于一般的民间信仰,会一直在那边求菩萨给你怎么样,菩萨看到一堆人跟他求,不答应也不行,要答应那更是不行,只好请假了。所以供养从文字上来看,我们都很清楚,你也知道怎么做,可是它更深层的意义,我们要弄清楚。

「作是言:仁者!受此法施珍宝璎珞。」「仁者」是佛门中相互来往的一种通称;无尽意菩萨解颈众宝珠璎珞后,就拿出来供养观世音菩萨,请他接受这个法施珍宝璎珞。这地方虽然没有讲是什么法施,但是供养具「解颈众宝珠璎珞」已经提到了;你看他没讲受此财施或宝施,只说法施。那么,无尽意菩萨的法施是什么?就是七菩提分同时运作,但语言上的都没有讲,这是行法中的一种行为模式。

经文的语言模式和思惟模式一定要先弄清楚,而它的行为模式就附在这里面;当无尽意菩萨说「受此法施」时,他供养具拿出来,法施的缘念也同时起作用,而且,无尽意菩萨这个生命因素的DNA要加入观世音菩萨的DNA里面,这整个行为模式上,它有很多层次。我们要来做这个法施就麻烦了,无尽意菩萨讲的「法施」这二个字,以密法的修法,光是无尽意菩萨供养观世音菩萨这个地方,这个法就要修一个星期;用我们这边的语言来讲,光是坛城至少就要四到五英亩地,你看有多复杂?所以,语言模式和思惟模式弄清楚以后,行为模式的部份才有可能进行。

行为模式是具体化的;有多少人来、要有多少功德主?修这个法的功德主就要很多,不只是钱多,它里面的东西有很多,密密麻麻的行为——从我们这个世间超越到第二世界,然后再超越到法界,再超越到这么高级的菩萨;他的生命因素,怎么加入到另一个生命因素?这些都要一个一个来,整个流程都要实际走过,你才会弄清楚。那我们有没有这样的当机众行者?我看是没有啦,有的话大概是师父自己在修,大多数的人都是在旁边看热闹——师父走过来了,又走过去了,走到一半打喷嚏,又挖鼻孔了,有抓头发了……。大概看到的都是这些,至于它内在心灵的部份是怎么起作用的,就完全看不到了,因为既不懂语言模式,也不懂思惟模式;至于行为模式,看到的也只是表面,那不是迷信吗?

所以要修这样的法,法本不是问题,主要的是要有护法的功德主,祈请天龙八部等等都要有,然后还要有当机众;当机众有两个,一个是真正的功德主,一个是当机众行者。修法的部份,事实上是去指导他了解那种状况:现在在做什么、下个层次的生命在做什么、第三世界的生命在做什么……然后到最后那个世界他们的生命是怎么交 流的?整个星期的过程,除了修法、行法以外,还要讲法,当机众、影响众通通要在里面,这才是整个密法;可不是像演戏一样,演一演、摇摇铃、吼吼唱唱就好了。

密法修法的过程,经文这里没有讲出来,但是从「解颈众宝珠璎珞……守持法施珍宝璎珞」,这整个过程都是在修法,所谓「天上水一滴,地上雨一尺」,天上掉一滴雨,地上就有一尺的水了。这句话有个故事,唐朝的李靖,因为某个缘故必须代替龙王下雨,天旨给的是「下一滴雨」,但是李靖很有悲悯心,心想旱灾那么久了,一滴怎么够?就自作主张多下了很多滴,这下地上就淹大水,把很多人都淹死了。因为悲悯心弄错了,伤害了很多生命。所以不要看经文就短短的一句,你要修法,那就很多了。古代的这种语言,师父传给徒弟,徒弟再往下传,传到后来就产生像李靖这样的状况出来,都把他的含义忽略了,修法当然不会有成就,古代因为了解这种状况,修法当然就会有成就。

「时观世音菩萨不肯受之。」观世音菩萨不肯接受;这都是很明白的话,但他也是必然的,为什么?因为无尽意这个生命因素、这个DNA,要加入到观世音菩萨的生命因素,那是不是要改造?这等于是DNA的改造,那就不可能一塞就进去了,他需要一个磨合期。这样,你就可以明白整个修法是一个什么样的状况。师父看到徒弟,徒弟如果不是当机众,那怎么修?两个生命因素要加在一起不容易,连这大菩萨都不肯受之了,你就可以想象得到。难道他们会不知道?他们都知道,但为什么?这就是关键了,他就是我们通常讲的「不可说」,不是不可以讲,是我们的智慧都还没到那里,所以不可说。

「无尽意复白观世音菩萨言:仁者!愍我等故,受此璎珞。」无尽意菩萨再一次的请观世音菩萨接受他的供养。经文为什么要这样反复地讲这种话,这种情况有点像我们平常讲的「这个东西给你。」「不用啦!」「哎哟,没关系拿去啦!」这些看起来好像很没有意义、很琐碎的话,经文为什么要描述的那么清楚?这里面可是大有学问。像《法华经》或《华严经》这类的经典,里面的经文若是讲到很细、很琐碎时,他都是重要的关键所在,你要留意。所以我常常叮咛各位,诵经不要想骑马那样用冲的念过去,人家花半个钟头可以诵完的你用一个小时慢慢念,很快那个味道就浮出来了。这就跟炖东西一样,炖的时候会加八角、甘草或什么其它药材下去慢慢熬、慢慢炖。为什么放这些?因为味道就是从这边来的,那些是味道的关键所在,假如你不懂得它的味道,那就白吃了。同样的,经文这些看起来很琐碎、很没意义的话,都是非常重要的关键语。「无尽意复白观世音菩萨言」,无尽意这个生命因素,再一次主动积极地要加入观世音菩萨的这个生命因素,而且是真诚的。「复白」就是再一次;通常佛经里讲「再一次」,就是转化正反对立为圆融的语言模式;「复白观世音菩萨言」,当他第二次再出现时,表示两者已经融合了,对立已经转化为圆融,这是他的语言模式,模式上已经显现出来了。假如讲「如是三白」,三次表法的意义又不一样,以后有机会碰到我们在讲。

尔时,佛告观世音菩萨:「当愍此无尽意菩萨及四众,天、龙、夜叉、干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人非人等故,受是璎珞。」实时观世音菩萨愍诸四众及于天、龙、人非人等,受其璎珞;分作二分,一分奉释迦牟尼佛,一分奉多宝佛塔。「无尽意!观世音菩萨有如是自在神力,游于娑婆世界。」

当无尽意和观世音菩萨两者融合为一时,佛就出来了,所以后面没有无尽意的语言,也不会有观世音的语言。换言之,〈普门品〉就是用无尽意和观世音这两个生命因素,一个智慧,一个慈悲,两者融合一起就是释迦牟尼佛;从这里看,就叫做普门三圣。三圣圆融就在这个地方看,看起来是两个,其实有三个,但三个其实又是一个——无尽意加观世音菩萨,就成为释迦牟尼佛。两个是表示对立,一融合就是释迦牟尼佛,这就是为什么它要「复白观世音菩萨」,再讲一次。否则,讲完一次后,后面接着「佛告观世音菩萨:当愍此无尽意菩萨及四众……」就可以了,为何要再讲一次?因为他有更深的意义在里面——当生命中无尽意和观世音菩萨这两个生命因素融合时,就会产生佛陀那么殊胜的智慧。

由此可见,生命因素的融合是多么的殊胜。凡夫的生命,每一个都是独立的,你是你,我是我,跟你讲说「你就是我,我就是你」,就算说破了嘴,你也不会相信,会觉得「你是你,你跟我有啥关系?」告诉各位,它的关键就是后面这一段。前面我们讲过,菩萨是一个生命因素百分百的兑现,当一个生命因素到达六十六分以后,就有国土了;当他到达六十七分,其它所有的生命因素也会跟生来。可是,观世音菩萨这个生命因素,他是你到达一分,其它的生命因素也通通是一分,它会带动其它的生命因素一起成长。一般来讲,你的生命因素到达六十七分时,其它的生命因素也会跟着成长;当你到达大概九十分时,你其它所有的生命因素都会到七、八十分;当你这个生命因素到达一百分时,其它所有的生命因素会到达九十分。

菩萨是一个生命因素百分百的兑现,假设全部的菩萨是一百个,一个生命因素是一百分,一百个菩萨全部加在一起,应该是一万分,对不对?又假设,一百分等于一百烛光,一万分就是一万烛光,全部菩萨加起来就是一万烛光,那么,佛陀是所有的生命因素都兑现了,那他是不是一万烛光?不是,佛陀是一百的百次方烛光,那就不是后面四个零了,后面要加一百个零。所以,佛一出现是威光赫奕,超越所有的菩萨,因为他的烛光在内部就已经串联成一个很大的光体,所以不是一百个烛光加起来的亮度而已,关键在于他的生命因素到达这个阶段时,他会互相融入,你的因素进入我的因素,我的因素进入你的因素,各个生命因素相交 融成为佛这一个生命因素。留意喔!是一个,不是一百个,一百个生命因素是同一个,这一点用你的大脑是想象不到的,就像我们讲「佛成佛时,一切众生皆成佛」,你怎么想也想不通,因为我们有那个对立感。

我们的生命是一体的,这一点你现在很难体会。就像我们讲「全法身为一法界,全法界为一法身;法身等于法界,法界就是法身」,你很难感受得到,因为感受不到,充其量也只能把他背起来。我们的法身和佛的法身是同一个,你也不要去比较哪一个佛比较大、比较殊胜,因为都一样,它是同一个。从这边你就可以看到他们生命互相交 融的状况,以现代语言来说就叫做这个DNA加入那个DNA,这就是在交 融。当无尽意菩萨的DNA进入到观世音菩萨的DNA,二者是同时在交 融、交 流的,不是谁合并谁的问题,是互相交 融。

由此可见,生命改造工程的方程式可没那么简单,这个方程式是密密麻麻的,我们要把它量化,这个功夫很重要,将来这个方程式是非常好做的,这也是为何我们讲说华严这个宗教,未来会是非常殊胜的宗教,关键就在这个地方。那些还继续维持着两千多年前宗教仪式的宗教,未来一定会被淘汰。

当无尽意菩萨第二次讲完以后,「佛告观世音菩萨:当愍此无尽意菩萨及四众……」「佛告观世音菩萨」,意思是佛站在观世音菩萨这边产生作用;换言之,就是观世音菩萨承佛威神力的加持,将无尽意菩萨的DNA接受过来;它交 融的时候,是以这边的立场,去接受那边的情况。目前以我们的立场,要去了解它实际进行的状况,是很困难的,顶多也只能说,原来修行到了这样的层次,生命是这样交 融的。《法华经》是一乘圆教,佛陀晚年所讲的教法,在佛法修行上为大家所承认最后、最高层次的一部经典;在思惟逻辑上,可以看得很清楚,所有的修行人最后、最高层次要入的,就是这种状况,这里佛陀已经讲得很清楚了。

生命改造工程进行到最后,用现代话来讲,就是生命因素那个原子核已经开始破裂,那个原子的能量通通在交 流,最后全部融合成一起的情况。我们这样的讲法可以说是史无前例,因为学物理的人不来学〈普门品〉,学〈普门品〉的大都不懂物理,这就好像观世音菩萨和无尽意菩萨是背对背站着一样,至于要怎么使他们能够面对面,那就得靠大家去努力了。佛教必须赶快走向现代化,运用现有的科技、理论、工具来诠释,他们才能够接受。我们这样的讲法,已经是运用很深的「阿毘达摩」方式来说明了,已经交代得很清楚了,最精华的部份跟你讲了,各位值回票价了。

捌     不退转发心

前面提到佛站在观世音菩萨这边,加持观世音这个生命因素,使他接纳无尽意这个生命因素,这两个生命因素都是菩萨,菩萨是觉醒的,已经兑现的,不是封闭的。换言之,就是已成熟的生命因素的交 流,他不是种子,是已经成长出来,所以才能交 流,这时候是讲一个过来,另一个会过去。

“即时观世音菩萨愍诸四众及于天、龙、人非人等,受其璎珞”这个经文的美就美在这里,怎么个美法?他一个理路讲下来,从头至尾一点都不矛盾;观世音菩萨愍诸四众,换言之,他是以哀愍慈悲一切众生的心 ,来扩大他的生命组合。就自己的立场来说,观世音菩萨这个生命因素已经兑现,成就了,那就可以结束了,可是因为悲悯众生的苦,所以要把他的生命因素扩大。

大家不要看文字很简单,他的语言模式,思维模式在这里表达的很清楚,而他的行为模式也是这样做。观世音菩萨为了要救度众生,为了要能够广大灵感,救苦救难,大慈大悲,所以要接受无尽意菩萨这个生命因素,把自己的能量加以扩大,是这个缘故他才接受。这里面就牵涉到一些问题,比如出家人必须接受供养,尤其是大乘佛教,出家人不接受供养就算犯戒;当然若收红包是为了个人享受,那因果就自己算了。要随时带着“愍诸四众及于天、龙、人非人等”这个心接受供养,这才是菩萨行。

大众的供养,有的是来增加我们的生命能量,有的是来锻炼我们的,如果是来锻炼的,那受了红包你就知道了。哇!那真是没完没了。然而,不管是众生的发心或是众生的业力,都必须同时接受,不能只接受发心,只收红包,他的业力就不管了,连法律也规定遗产和债务必须同时继承,不能光接收遗产。同样的,众生供养你的时候,都是两个一起来,一接受,两个全部都要接受,而这个接受,是基于悲愍四众而来的。

南传佛教就不一样,因为他是属于微观的佛教,基本上不接受供养,而是站在微观的立场,把自己的生命成长到阿罗汉这个地方,大众只有在每年三个月的安居期间可以来护持,但不是护持个人,而是护持道场,道场再将所有的供养,衣服,饮食,医药,卧具这些,一一分配给所有僧众,多余的部分再布施出去给众生。所以有钱的就供养,没钱的就接受救济(其实也是接受人家的供养)。在佛教里他是这样的区分。

大乘佛法是属于宏观的佛法,除了要努力超越自我,还要教化众生,所以现出家相让众生供养,背后有法义上的需要。一旦现出家相,众生跟你顶礼,就必须让人顶礼,不能说“不行,我无修无德.......”因为现出家相,就是代表释迦牟尼佛,人家拜的是你背后那一个,不是拜你,不是你修得好不好的问题,要了解这一点。性宗的经典,其语言文字所代表的太多太多了。

“.......受其璎珞,分作二分,一份奉释迦牟尼佛,一分奉多宝佛塔”。观世音菩萨接受璎珞以后,分作二分,一分奉释迦牟尼佛,一分奉多宝佛塔。“奉释迦牟尼佛”就表示观世音菩萨这个生命因素,一回向马上就成佛了------无尽意加观世音菩萨就是释迦牟尼佛。“奉多宝佛塔”,多宝佛塔代表的是十方佛,也就是所有佛;换言之,这个生命因素的扩张,不仅进入佛的领域,同时也进入十方佛的领域,因为一切佛的领域是一致的,这里他把佛法最高层次表达出来了,菩萨怎么成佛就看这个地方;不但成佛,而且入了法界跟十方诸佛同一体性。这就是为什么说“诸佛是同一佛,法身是同一个”,就是这个样子i,但是要用法界来描述时,却又好像每一个都不一样。

“一分奉释迦牟尼,一分奉多佛宝塔,这个理念,修行模式,我们能够以这样的角度来探讨,我个人是感到非常高兴的,相较于其它宗派,可说是无以复加的荣耀。我们不知道其它的宗派是否能体会到这一点,但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显然在第四期的佛教思想发展里,讲到“法身是如何形成”时,《普门品》是非常重要的经典。《法华经》在天台宗里是很重要的根本经典,但天台宗的经教研究不像我们华严宗的经教法门,是从实践中体验证得的,因此适用于所有的性宗经典;我们现在解答的语言模式,即是适用《华严经》的语言模式来解说。、

《华严经》的语言模式主要是三个译经家,翻译《六十华严》的是东晋的佛驮跋陀罗,翻译《八十华严》的是唐代的实叉难陀,《四十华严》是唐代的般若三藏所翻译;《法华经》则是鸠摩罗什翻译的。虽然当初佛驮跋陀罗跟鸠摩罗什两个人在西安逍遥园吵得很厉害,但两个人的语言模式,思维,佛法基本上是一致的。佛驮跋陀罗是禅师,禅修者重视行法,鸠摩罗什是译经家,但两个人彼此是相通的,就像无尽意跟观世音是相通的一样,可是他们的弟子们不相通,所以吵完后就分家了,佛驮跋陀罗就到南边来了。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经典的语言模式跟思维模式是一致的。这个地方讲修行的最高境界,交代的很清楚,我们觉得非常的殊胜。下面是佛陀的总结。

“无尽意!观世音菩萨有如是自在神力,游于娑婆世界”。从经文可以看到他是这么自在,我们从表相上、意相上,可以看到他是很生活化的,但其实就法义,修行即生命改造工程来探讨,他是很深很深的,已经到达最高层次的地方。所以这种经典绝对不要把它当做小说一样轻易看过。那是不同的。

“尔时,无尽意菩萨以偈问曰:世尊妙相具,我今重问彼,佛子何因缘,名为观世音

具足妙相尊,偈答无尽意 ,

汝听观音行,善应诸方所,

宏誓深如海,历劫不思议,

侍多千亿佛,发大清净愿。

我为汝略说,闻名及见身,

心念不空过,能灭诸有苦。

假使兴害意,推落大火坑,

念彼观音力,火坑变成池。

或漂流巨海,龙鱼诸鬼难,

念彼观音力,波浪不能没。

或在须弥峰,为人所推堕,

念彼观音力,如日虚空住。

或被恶人逐,堕落金刚山,

念彼观音力,不能损一毛。

或值怨贼绕,各执刀加害,

念彼观音力,咸即起慈心。

或遭王难苦,临刑欲寿终,

念彼观音力,刀寻段段坏。

或囚禁枷锁,手足被杻械,

念彼观音力,释然得解脱。

咒诅诸毒药,所欲害身者,

念彼观音力,还着于本人。

或遇恶罗刹,毒龙诸鬼等,

念彼观音力,时悉不敢害。

若恶兽围绕,利牙爪可怖,

念彼观音力,疾走无边方。

蚖蛇及蝮蝎,气毒烟火然,

念彼观音力,寻声自回去。

云雷鼓掣电,降雹澍大雨,

念彼观音力,应时得消散。

众生被困厄,无量苦逼身,

观音妙智力,能救世间苦。

具足神通力,广修智方便,

十方诸国土,无刹不现身。

种种诸恶趣,地狱鬼畜生,

生老病死苦,以渐悉令灭。

真观清净观,广大智慧观,

悲观及慈观,常愿常瞻仰。

无垢清净光,慧日破诸暗,

能伏灾风火,普明照世间。

悲体戒雷震,慈意妙大云,

澍甘露法雨,灭除烦恼焰。

诤讼经官处,怖畏军阵中,

念彼观音力,众怨悉退散。

妙音观世音,梵音海潮音,

胜彼世间音,是故须常念。

念念勿生疑,观世音净圣,

于苦恼死厄,能为作依怙。

具一切功德,慈眼视众生,

福聚海无量,是故应顶礼。

“尔时,无尽意菩萨以偈问曰”,这个地方无尽意菩萨重新再问一次,这是这种经典的一种特质。《普门品》看起来很简单,像《普门品》这类的思想、教义,《华严经》里佛陀应该讲过好几次。我们现在看到的经典,是后人把佛陀讲过的话整理,汇集出来的,都已经定型了;有关这部分的思想,佛陀应该是讲过很多次,有时用观世音菩萨讲,有时用别的菩萨来诠释。“阿毗达磨”在讲到这种理论时很严谨,那时很多人听不懂都睡着了;《普门品》这里则是讲的很轻松,很白话,像阿妈讲故事给孙子听一样,因为把他表相化了。也因为有“阿毗达磨”这样的理论在背后撑着,所以译经家在翻译时才把他整个简单化掉,原文是什么,我们现在已经没有办法看到他的真面目,早期翻译的时候,是否有夹叙夹议的,我们不知道,但鸠摩罗什翻译时,则是把他删成语言非常一致性的东西;假如我们去看早期安世高翻译的版本,便可以看到他自己的注解也夹杂其中,当时做记录的人,显然也有所谓“眉批”的情况,会在旁边加注佛陀这句话的意思,年代久了,后面再重新刻板印刷时,有可能把佛陀讲的话和眉批都混在一起了;无尽意菩萨这个地方问的,就有类似这样的状况,他把前面讲过的再重新讲一遍,后面有他问的,也有佛陀回答的,问和答都夹杂在一起。

“世尊妙相具,我今重问彼,佛子因何缘,名为观世音”。这一看就很清楚了,他是从前面问下来的。“具足妙相尊,偈答无尽意,汝听观音行,善应诸方所。弘誓深如海,历劫不思议,侍多千亿佛,发大清净愿。”这两个偈子,其实只有“具足妙相尊,偈答无尽意”是佛陀讲的,其它是译经家或是记录的人加注的。因为无尽意是用偈来问,所以佛也用偈子来回答,因此,应该是“偈答无尽意”后,就是接“我为汝略说”。那么,为何经家或译经家要画蛇添足的多家这几句上去呢?经家就是写经的人,译经家就是鸠摩罗什,他们之所以多加这几句,是为了要把无尽意所问的和佛陀所答的连接起来。

经家或译经家多加这几句,其实是有用意的,我们从他的语言模式可以看到他的思维状况。他整个经文的铺陈,每个字都是无量功德,虽然只是个连接词,都是有功德的,若是从那边下手探讨,将会有很伟大的发现,虽然是同一句,但是一百个人下去探讨,捞起来的宝都不一样,因为那是依个人的生命特质而显现的,宝库的门都一样,大家都从那里进去,但拿到的宝都不一样。我们跟各位讲的这个模式,你懂得怎么运用就好了,至于其它的模式,那就像是大门进去,你要捞哪个宝就随个人了,喜欢哪一个就拿哪一个。

“善应诸方所,弘誓深如海”,他先让你了解观世音菩萨是善应诸方所,你说什么,观世音菩萨都说好,并且又能够满足你。可见观世音菩萨很随和,而且又能满足你的愿望,所以说弘誓深如海,“弘誓”就是大愿,大愿深如海。“历劫不思议”,“劫”是时间最大的单位,这句应该是历不思议劫的意思,这是文法上的问题。“侍多千亿佛”,不断的侍候和供养佛,“发大清净愿”,发很多大愿,而且这些愿都是为众生、为三宝的;观世音菩萨所发的愿都是为众生的,很少为三宝发的,因为他是专管众生事的菩萨,这是性德上的问题。

告诉各位,要发愿就发这三个:为佛发菩提心,为法发菩提心,为众生发菩提心。你要护持僧宝当然也很好,但要奉劝大家,绝对不要为僧宝而发菩提心,因为很多人因此就跟着师父走,那就不是“依法不依人”,那个叫做情执过重。要护持这个师父不要紧,但是情不要滚进去,你把情滚进去,那就不叫做护持师父了,是想要占有师父,这个一定要弄清楚,所以,要发心就发这三个-----为佛发心,佛是觉悟,生命中的觉醒非常重要,为法发心,为真理而发心,或者为众生而发心,不要为师父个人而发心,因为法和情执你会划分不出来,这一点一定要弄明白。

《十住毗婆沙论》里提到真正的发菩提心有七个,其中的为佛发心,为法发心,为众生发心这三个是不退的,为戒发心的,下辈子就不见了,为僧发心的,可能你这辈子也看不清楚,更逞论下辈子;所以佛、法、僧、戒四宝中,我们只强调两宝,观世音菩萨是为众生发心,初学佛的人发愿,大概都是想觉悟,想觉悟就是为佛发心,为佛发心不是看到佛很庄严,很多人拜,所以也发愿要成佛,不是那种,它是指生命的觉醒,能觉醒是很好的,一般人都是活在惯性中,没有觉性,所以要怎么活在觉性里,这是大多初学佛的人的发心,再往上的话,大概是为法发心和为众生发心。学华严的人,大部分都是为法发心----如何实践与兑现真理:关键是,实践和兑现真理的过程中,绝对牵涉到众生,所以通常讲圆融道的时候,就会要大家为众生发心,行众生事业。

一般来讲,行菩萨事业的菩萨道都是为三宝发心的多,为众生事业而发心的,叫做众生事业的菩萨道,至于,你要行众生事业的菩萨道,或是行菩萨事业的菩萨道都无所谓,圆融道是这样进行的,那我能不能为 “智正觉世间”来行菩萨道?也可以,但这就比较辛苦了;首先,次第道一定要很精进,因为要想觉悟,次第道是最直接的,而且是不能避免的。所以,学佛的过程是相当微细的,很多人老想着成佛,但又不明究理,应该要怎么学他不管,天底下哪有这种法?一定要从细微的地方下手才行,成佛只是个通称,是我们的目的地,但你要从哪一条路走,怎么走,他都不一样,我们一直急着要到达目的地,结果你自己要走哪一条路也不确定,到了交 流道以后,想想“还是搭火车好了!”你又跑到火车站去,到了火车站,火车还没来,想想“还是走了吧!“那你到底是要上交 流道,还是等火车,你会一直在那边摇摆不定。

依止道场,依止善知识,修学法门,我们有一定的公式给各位参考,你一定要做好。前面我们提过至少要有百分之五十以上的时间在你的法门,道场这边,百分之二十五以上在其它法门上,假如你在其它法门的时间多于自己的法门,基本上你的那个法门不算有修,已经变成散形,没有形了,因为散掉了,所以一定要有百分之五十以上,明确来讲百分之七十是最好的,百分之三十是其它法门。其它法门不能只选择两三个,所有的法门通通要参访,包括外道都要走一遍。因为现在佛教不像佛陀那个时代,它跟其它宗教有明显的区别,现在佛教的特色都模糊了,所以反而有很多人被外道吸收了,因此外道的优点我们也要学,要是没有这种心量,佛教会一直萎缩下去,这是我们在修学上很重要的地方。以上是从发愿这边来看。接着来看佛陀怎么跟无尽意讲。

”我为汝略说,闻名及见身,心念不空过,能灭诸有苦”。佛说我跟你讲:“闻名”就是听到观世音菩萨的名字或见到观世音菩萨的形相。这个地方主要是讲“心念不空过”,一心称念不空过,能灭诸有苦;有苦,“有”就是苦。四念处的“观受是苦”受即是“有”,因为“有”才会受;无“有”就不会受。为什么会“有”?因为“有取”这个苦就产生了,否则不会有苦;股票狂跌,有股票的人就会苦。这个“有苦”包括乐在里面,也就是“有苦有乐”,关键在于“有”,若能“空”,就没“有”了,就不苦了;不空,就是“有”,那就有苦有乐。因为“有”,就会有得有失,得到就很快乐,失去,就很痛苦;“空”就没有得失,没有得失,那就没有苦也没有乐了。“心念不空过,能灭诸有苦”,第一句是总说,一心称念不空过,能灭各种的苦。

“假使兴害意,推落大火坑,念彼观音力,火坑变成池”。从这一句开始讲十二大愿;十二大愿前面讲过了,所以我们不再详细讲。”或漂流巨海,龙鱼诸鬼难,念彼观音力,波浪不能没。这是第二大愿。“或在须弥峰,为人所推堕,念彼观音力,如日虚空住。”这是第三大愿,是讲被人从须弥峰、高山上退下来。这不一定是在高山顶,二十层楼以上就算是高山顶了。事实上这个高峰,你现在看不出来,我们常跟大家讲,打坐的时候,三角点一定要顾好,屁股是一个点,两条腿是两个点,这三角点要坐稳,假如有一点没有落实,即使只有半公分的离地距离,当你处在很安静的境界时,突然间“啵!”移一下,那就会像是从须弥峰掉下来似地,那就会被惊吓到,内脏会受伤,你要留意这一点。打坐的时候,一定要坐稳,否则就常常会有“或在须弥峰,为人所推堕”的状况,不是谁推你的,是被自己吓得。所以现在就要预防,毗卢遮那七支坐法要学好,不管你是单盘,双盘,金刚坐都可以,一定要坐稳;若是初学,脚下面还有个空挡,底下一定要垫个东西,这是我们一再要求的。坐禅是要做到得禅病,那是很冤枉的,大家一定要留意。

“或被恶人逐,堕落金刚山,念彼观音力,不能损一毛。或值怨贼绕,各执刀加害,念彼观音力,咸即起慈心”。“金刚山”就是一般讲的石头山,这是掉到悬崖峭壁的情况。有人要害你,你要念观世音菩萨,但你若是很恐慌地念,对方会觉得很好笑;若是能冷静下来,对方看到你和颜悦色很宁静的样子,也会跟你一样起慈悲心。不见得会放你走,但至少不会把你毒打一顿,因为看你很平静,大概不会有逃亡之虞,也不会报复他,可能就会去忙他的事,等到他走了,你也可以走了。这是念观世音菩萨很有效的一个方法,但是现场的情境还是要自己去处理。

“或遭亡难苦,临刑欲寿终,念彼观音力,刀寻段段坏。或囚禁枷锁,手足被杻械,念彼观音力,释然得解脱。”这两个愿是较为一般人所争议的,会认为既然犯了王法,为什么念观世音菩萨就可以免掉这个罪?会这样讲的人,就是正义感太重了,大家要知道,王法是人订的,他不等于真理。假如你开车被警察拦下来,你就念观世音菩萨,他看你面貌这么和蔼可亲,可能只是看一看,跟你讲下次开慢一点,就让你走了,为什么会这样?警察自己也不知道;没有为什么,你就念观世音菩萨。你会说“这样不公平!”不公平的是警察,不是观世音菩萨,因为人性本来如此,法律本来就是人订的。关键在于,你对观世音菩萨这个生命因素要有信心,要能激发这个生命因素才有用;他是跟真理相应的问题,不是国法的问题,国法只能是规范,但若是犯了怀恨造业的国法,那念观世音菩萨会没有用,因为生命中的恶质太强了,抢劫杀人以后才要念观世音菩萨,那未免太现实了,这样是行不通的。

“咒诅诸毒药,所欲害身者,念彼观音力,还着于本人”一般人对这一句比较不认同,他会认为人家诅咒你,念观世音菩萨,你没事就好了,为什么还要反过来去害对方?其实,这是真理反应的本然,没有为什么,诅咒,就像仰天吐痰一样,当他掉下来以后还是落到自己的身上。造了那个因,就得那个果,不会说你往天上吐,最后却掉到别的地方,他是一种自然的反应,不是我们大脑能想象的,他主要是告诉你,不要用诅咒的方法去伤害众生,只要有这样的想法,回过头来伤害的还是自己。这是从思维模式上来讲的,若以真理的立场来看,当这个力量发出去以后,他一定要到达目标,当对方一阻挡时,那个力量就会反弹回来。

“或遇恶罗刹,毒龙诸鬼等,念彼观音力,时悉不敢害。”假如遇到恶鬼罗刹,毒龙诸鬼等等,念观世音菩萨,这时就不敢加害于你;这一点也有人怀疑。大家有没有听过这么一句话“西洋的鬼,吓不了东方人;东方的鬼,吓不了西方人。”以前对于这句话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觉,直到有一年我去麦迪逊,刚好碰到下大雪,那个树被大雪覆盖,晚上风一吹,四处鬼影幢幢。同修说那是西洋鬼,很多西方人看到那个鬼,常常吓昏了;我们东方人来看,觉得很好玩,因为我们认知的鬼不是长的那个样子。西方人若是看到舌头长长的东方鬼,可能也会觉得很好玩,看到那个鬼舌头伸那么长,也许还会过去拉一拉玩玩看。鬼魅这种东西,本来就带有你的意识形态,那不一定是真鬼。若是遇到真鬼也不用怕,你被他吓得赶快往后跑,他是被你吓的往后用飞的,那到底是谁怕谁?所以,这个时候只要冷静下来念观世音菩萨,事情就会解决,这些都是会过去。

遇到恶鬼罗刹,毒龙等等,就跟应付前面讲的坏人一样,你就冷静地念观世音菩萨,这是最好的处理方式;但是,就会有人说怎么可能?你不要被意识形态吓坏了,人最可怕的就是意识形态。修行就是要求解脱,问题是你要解脱什么?又没人那绳索捆绑着你,要解脱什么?是意识形态,我们是被意识形态框住了,能够放下意识形态就解脱了。“师父!我能不能坐着听经?”你愿意来听经我就很高兴了,坐地上还是坐椅子有什么关系呢?自在一点嘛!你认为应该怎么样就怎么样,表达你的恭敬和尊重就可以了。你若跑来问我,那我故意跟你讲“不行!”看你怎么办?这就是被框住了。

“若恶兽围绕,利牙爪可怖,念彼观音力,疾走无边方”很多人都认为遇到狮子,老虎,念观世音菩萨有效吗?有一位神职人员到一个村庄布道弘法,路上遇到了老虎,他赶快跪下来念观世音菩萨,结果老虎还不走。念到很累了,只好问老虎 “你到底要怎么样?”老虎说“我的午餐煮熟了没?”他念什么老虎听不懂,只看到眼前的午餐。遇到老虎狮子这种状况,那你要真的要念观音力,不然还有什么办法?“不动”这一点最重要,不过不是身不动,是心不动,心念都要能静下来。问题是临场往往静不下来,所以平常就要训练自己,要能在短暂的时间内使心宁静,这就是一般讲的定力。你没有“绝对”的定力,也要有“相对”的定力,碰到不良 的环境或是遇到老虎,毒蛇,恶鬼,要能够很快地把心静下来。

经文从前面讲下来,语言模式上是讲要“一心称念观世音菩萨”,行为模式和思维模式上则是告诉你,要在最短的时间内冷静下来念观世音菩萨,这些老虎,狮子,恶鬼,坏人就会通通过去。其实任何的宗教都一样,前面跟各位讲宗教化的情况,为何观世音菩萨会先提出来,这是有原因的,他从最浅的到最深的都在里面。所以用生命因素的觉醒和兑现来解释菩萨的名号是最好的,而“一心称念”这个法门告诉你,只要能冷静下来一心称念,事情会很快过去。你称念其它的佛号或菩萨名字也可以,因为观世音菩萨的名字你很熟悉,比较好念。当你看到这些猛兽时,你要是奔跑,他肯定跟在你后面追你,所以这时你要冷静下来,而且不能发抖;这种定力平常就要训练,否则境界一来没有办法应付。假如那时候身边跟着小孩,为了保护小孩,你会尽可能地想办法冷静下来,这个特质就是父母的爱,临危起了作用,你会抱紧小孩,专心一意地念。若是一个人时,反而容易慌张,意识形态会起作用。所以媒介很重要,那个孩子就是使你冷静下来的媒介,这叫做方便法,有带小孩的人反而容易过关,遇到强盗,带着金钱容易过关,遇到老虎就过不了关,因为那个媒介不起作用,你要留意到。所以媒介是一种很好用的方法,提供给各位参考。

“蚖蛇及蝮蝎,气毒烟火然,念彼观音力,寻声自回去。”“蝮蝎”是毒蝎子,“蚖蛇”是各种蛇,叫做百足虫的东西,他本来就有一种臭味道,人类会觉得很讨厌。当他一靠近,不见得会咬你,但你就会吓死了。这时你就念观世音菩萨,生命的那份宁静,会产生祥和的磁场,这些不好的东西自然会离开。他不是指这些外相的东西,而是嗔恨,妒忌这些都会消除掉,念观世音菩萨有这样的一个功能。

“云雷鼓掣电,降雹淑大雨,念彼观音力,应时得消散。”前面讲的是动物,现在是讲大自然的情况,到这个地方是第十二个。念彼观世音力,大自然的情况也可以消除。”念观世音菩萨“就是启动自己生命中观世音的生命因素,这时你生命的周围就会产生相应的磁场。很多人说修行人有什么磁场,假如你的生命因素都不启动,哪来的什么磁场?所以,一定是从你的生命因素中启动某一个生命因素所产生的磁场,是那个生命因素兑现出来的,而不是你自己一个人产生的。若是从“人”来说,那太广泛了,很难去证明,但从生命因素来讲,他是很好证明的。

九   你就是佛!

前面谈到众生,“念彼观音力,应时得消散”念观世音菩萨,你会产生某一种能力;这个“念”很多都把他变成口念的念,其实他是心念,是黏上去了。这个字假如以现代的意义来加以诠释,应该叫做激发。怎么激发?研究物理的人都知道,原子是由电子、质子、中子三种粒子所组成,原子核是有带正电的质子和不带电的中子所形成,其中的中子是很活跃的粒子,而当原子核被中子撞击时,会释放出能量,核能就是这样来的;某些特殊的元素,被撞击后除了会释放能量外,还会产生所谓的连锁反应,因而会释放出巨大的能量。这个“念”就有这个意思,所以他不是嘴巴念一念而已,那种当然无效,而是在念的同时,要能激发出你那个“观世音”的觉醒的生命因素。假如生命因素没有把他激发出来,那就不叫做修行,充其量只能算是民间信仰,因为无法改造生命,要改造生命,就要把生命因素激发出来。这个字这样解释,你若能掌握得到,今天就没白来,值回票价了。

至于要用什么方法激发,怎么样把生命中的此一生命因素激发出来,这部分得靠自己去努力。一个菩萨要如何把他的生命因素兑现出来?我们看到这个世界众生有这么多,但是菩萨有几个呢?早上我们到附近的印度庙参观,看到人家是非常地积极,非常地有向心力;看看我们自己呢,?一讲到要如何如何时,就有人“啊,那不可能的啦.......”,那还有什么是可能?那就没有壮敬自强的可能。生命本来就是积极,韧性又刚毅的,很多东西都是可以突破的。

同样的,我们很多的无明暗障,也是要靠自己随时地反观自省。比如,日常生活中,当你的内心觉得怪怪的时,自己就要留意了,那个都是业相,这时就要赶快忏悔,不要等他兑现后,才在那边怨叹不如意。当业障开始兑现时,那已经不是不如意而已,而是无量苦逼身了。所以,你要有生命的敏感度,敏感度愈高的人愈没有业,因为一个觉性愈高的人随时都可以忏悔。敏感度不高的人,很容易落入情执,就会常常陷在里面出不来,那就是没有敏感度。迷什么?情迷,酒迷,财迷........,一迷迷进去就爬不出来了。觉性高的人,就不容易沉迷,即是是喝酒,也会浅尝即止,这样饮酒就并无不可,问题是大多数的人没有觉性,往往三杯黄汤下肚后,就胡 乱瞎来了,那当然不行。因此,关键在于生命的觉醒与否,一个人没有觉醒的能力时,就会落入惯性,惯性又叫做相续心,这个相续心就是轮回本。一般人都是活在相续心底下,因此会认为这样很正常,于是就不断地轮回下去了。所以,你要懂得怎么运用这个念。

“众生被困厄,无量苦逼身,观音妙智力,能救世间苦。”这里我们要问大家,是什么东西捆着你了?你要自己去找答案,是这个捆着你的东西,造成你无量的苦。每一个人都被捆住了,被捆住的核心点则是因人而异,解套的方法只有一个----放下意识形态;你是被各种不同的意识形态给捆住了。“意识形态”这个名词大家都不陌生,但你体会不到,是这个东西让你产生种种的苦。

前面我们提过,全球暖化,生态变迁的问题日趋严重,而因气候变异所造成的灾难频传,虽然大家都知道问题的原因在哪里,世界各国也联合订定节能减碳的条款,但源头的问题没有解决,再怎么样限制也解决不了问题。釜底抽薪的方法提出来的,谁要接受?因为经济马上受到冲击。你若是跟美国讲要限制消费,他的社会可能马上崩溃,美国的人口不到全球的百分之五,可是用掉的能源占了世界的四分之一,你看要不要限制?若是中国,印度这些国家,也像他们这样消费,那这个世界很快就完了。要留意啊,这当中完全是意识形态,你要把这些问题的源头提出来,才能真正解决问题。我们很多的身语意习惯通通要改过来,不改不行啊!以我们的年纪来算,未来二十年的灾难我们都会碰上,那你改还是不改?要改,现在马上就会痛苦;不改,将来会连个退路都没有,大家要留意啊!所以,要知道你被什么困扼住了,社会的困厄叫作共业,个人的困厄叫做别业,要先把那个困住你的意识形态找出来,跳开就没事了,你要能放下。

“观音妙智力,能救世间苦”,一般都“向外”解释成:外面有个妙智力的观世音菩萨,他能救世间苦,这种心外求法的解释就弄错了,他是指你的生命里有观世音菩萨这个生命因素,这个生命因素能够激发你其它所有的生命因素同时觉醒,因此观世音这个生命因素具有妙智慧,有解决这些困厄的能力。

我们往往都把观世音菩萨拟人化成一个美丽的姑娘,那是意识形态使然,不是这样。

我们的生命里有很多组成的因素,而观世音菩萨是众多的生命因素之一,但这个生命因素能够激发我们其它所有的生命因素,同时又能修补这些生命因素的伤害,有修补我们心灵创伤的能力,只要你把他激发出来,自己就有解决世间一切痛苦的能力。

“具足神通力,广修智方便,十方诸国土,无刹不现身”这个生命因素在你其它所有的生命因素里都能够出现;“无刹不现身”,就是这个生命因素可以融入其它的生命因素里。所以我们讲《普门品》是等觉菩萨修的法门,原因就在这里。前面讲无尽意菩萨这个生命因素,要怎么入观世音菩萨这个生命因素,这是从观世音菩萨的立场来看,而世尊也是站在观世音菩萨的立场来讲;“无尽意供养”,就是进入观世音菩萨的生命因素里。

同样的,观世音菩萨也能够进入其它的生命因素,所以这里讲的很清楚,“十方诸国土,无刹不现身”,所有的生命因素他都能够进入,他渗透进去以后,“种种诸恶趣,地狱鬼畜生,生老病死苦,以渐悉令灭”,里面的种种伤害或无明覆盖,通通都可以把他除掉;即使已经受伤到地狱恶鬼畜生这种地步,坏到不能坏了,他都能够修补回来,这是观世音菩萨这个生命因素的功能,也是他功德伟大之处。因此,学佛,你首先要具备这样的知见-----你就是佛,日常生活中,就以这样的标准来观察自己,“我是佛,那我在大寮切菜,怎么愈切肚子里的火愈大.....我是佛,怎么到处跟人斤斤计较.......”,不但如此,生命中那些优良的生命品质,你要让他成长,让他兑现。每个人都可以,大家学佛,修行就是在做这些工作。

现代人强调效率,讲求“新速实简”,所以也希望修行像开灯一样,最好是师父跟我“点一下”,马上就开悟了,不是这样,开悟跟开灯不一样。但是透过训练,可以让你的生命觉醒;生命因素一觉醒,你就开悟了。但是,开悟只是觉醒,只是种子开始长出嫩芽而已,接着要让他成长,茁壮,才有可能开花结果。我们反过来看看生活中的自己,若是连自己的小孩应该要读哪所学校都无法搞定,那还谈什么开花结果,还谈什么果实累累?生命的成长没那么容易,可是大家都把开悟想的太便宜,太简单了,两者根本搭配不上来。

大家自己认真想想,我真的是佛教徒吗?还是那种游走佛教各道场的老油条?不是师父老爱骂人是佛教界的老油条,而是要扪心自问:“我是真的在修行吗?”有没有每天自我检讨:“我今天有没有比昨天进步?”就算没有每天检讨,每个礼拜进步总需要吧?你说,“师父,这样未免太急了吧?那好歹每个月总要有所进步吧?在场很多人都学佛学很久了,甚至十几二十年了,想想你的生命有没有比以前成长,比以前进步?总之,你要想办法逼自己进步才行,肚子饿了,都会想办法找东西吃,法身慧命饿了,难道就不会想办法喂饱他?古代的读书人说:三日不读书,面目可憎”,那我们会不会讲“三日不修行,面目可憎”?三日不修行,法身慧命就饿了。你一定要把学佛当做第一要务才行:如此,展现出来的生命就会很美,色身和心性都会很美。

“真观清净观,广大智慧观,悲观及慈观,常愿常瞻仰”这是观世音菩萨的五个观行法,五个都是非常广大的行法,他能够全方位的激发你所有的生命因素通通觉醒,从“观”讲,这是性宗的语言模式,有观就有定,定就是止,所以叫止观;真观,他有真止、真观(应该来讲叫真空观,真空止);清净观是清净止、清净观;广大智慧观,是广大智慧止、广大智慧观;悲观是悲止、悲观;慈观是慈止、慈观。就止观来讲,他里头一共有十个。你要分开修或综合修都可以,或是要跳着修也没问题,那要看你的师父怎么教。我们华严是把这个部分综合起来----真观,就是真空绝相观;清净观,广大智慧观,就是理事无碍观,悲观及慈观,就是事事无碍观。综合的修法跟分开的修法不一样,各有各的专长。法界三观真正要讲的话,单单前行的部分至少就要花二百个钟头,一天讲二个小时,三个月都讲不完,这还只是前行的准备功夫而已。二个小时的录音带,你要在八个钟头内把他整理出来,才有可能进行第二阶段“定、慧”的修行,止是修定,观是修慧。你要先有前行的基础,才有可能正行,但是这个修法“一成就马上到七地”;七地准备上八地,跟初果二果是不一样的。

这句经文是讲到观世音菩萨的行法,一般人解释这个部分,大都只就文字上解一解,我们是从实证体验的观点来跟大家谈的。从前面的经文一路下来到这个地方,讲到这个生命因素可以发挥这么大的作用,以一位行者的立场和角度,这就必须要问“他是怎么兑现的?”就好像我们常问师父“我要怎么修?”那么我们要怎么样把观世音菩萨这个生命因素、觉有情兑现出来?就是用真观、清净观、广大智慧观、悲观及慈观;这就是为何讲完观世音菩萨这个生命因素的伟大作用后,他紧接着讲五观。这是从行者的立场来进行的,你要马上去修。

这部经在印度的的原文里头是有论的,我是没有看过,你问我“怎么会知道呢?”因为以一个行者的生命,按照这个理论来到这个地方,他这里就出来了。这个法门我是现在同时跟你一起修的,你一定不相信,我讲的时候跟你同时在修。修法是怎么样?不是一定要摇铃或一定要有个蒲团 那种才叫修法,我看很多人连“修”这个字都没搞清楚,你问他为何昨天没有来听经,他就跟你讲“因为没空”,他都是有空才来的,没空就不来了,这那叫修行?其实是你的休闲活动嘛。

真修行是看精神,我们通常都只是看一看,听一听,听起来觉得很通顺就过去了,你不会去修。什么是修行,你一定要弄清楚,每一个人的行法都不同,这一点大家都知道,但你大概会以为所谓的行法不同,是指他修禅法,我修密法的那种不同,不会想到“我修法是怎么修的?”我讲的是“用心”的不同,这才是真修行。所以,当这里讲到观世音菩萨这个生命因素是怎么兑现时,我们就要从自己的实际行法中去了解,不管你是修念佛的,修打坐的,还是念阿弥陀佛的,都可以修这五观;真观、清净观、广大智慧观、悲观及慈观,都可以透过念观世音菩萨,念阿弥陀佛或念虚空藏菩萨这些媒介来修,没有说只有念观世音菩萨才能修,这两个是不同的区块;禅净律密本来是法门,但你弄到后来通通都变成只是个媒介而已。因此,我们才提倡结界工程、华藏工程,就是要你重新开始,要你真正的修行;真修行,就必须克服万难来进行这个工程,而且必须一次比一次进步。

古代的方法已经不适用现代,因为古代的那些方法是给不识字的人用的。以诵经为例,很多八九十岁的老太太,虽然不识字,可是经书一拿起来都会念,为什么?他认字的样子,你要是换个经本给他,他就不会念了。因为他是认字的“影子”,所以每个字都要很认真地看。我们现在每一个人都识字,每本经拿起来都会念,反而不认识那个字的“影子”了,这个法门对你就没用了,所以很多人诵经都成了“三句经”:“如是我闻.......”,接着就孙悟空打猪八戒“一片空白”了,后面“.......信受奉行”。结束了。就这三句----“如是我闻”、“一片空白”、“信受奉行”。我们一定要找到自己的方法,但因为现代每个人都受过教育,只要受过教育,真正的生命已经支离破碎。你留意看看,教育程度愈高的地方,心中愈没有上帝,因为他的生命破了,所以不承认上帝的存在,知道吗?因此,我们第一个要做的就是修补破碎的生命。

这个时代念观世音菩萨最有用,因为这个生命因素可以修补你破碎的生命;你自己内在就有的这个稳定机制,可以让你恢复健康的状态。要怎么样修补,怎么运用、怎么把他激发出来?就是用这五观。修这五个观门的行法叫做圣解脱道,是次第道修行出离三界的方法;五观其实是十门,而每一门又分为十门,这是很复杂的修法。圣解脱道就必须这个样子。如果用《普门品》修,要怎么修,就是念观世音菩萨,但还要加上修观;这部分以圆教经典的修法,是用圆融道的修法,兼着这个部分五观齐修。很多人批评大乘无行法,那是因为他不懂得经文的语言模式,所以就无法解经,也无从得知他的行为模式,因此就不会修。所以这几个字,你要从禅法或密法来修都可以,禅法有禅的行法,那是一种指导;密法有密的指导,他又是一种行法,两个是不一样的系统,但是都可以用。

“常愿常瞻仰”,这一句很重要,鸠摩罗什翻译经典很诗情画意,韵用的非常好,他的两个常,这个“愿”,就是行,“常”就是经常。一般人是一天修两次,出家人真正精进修行的一天六次,每四个小时修一次;因为五观同时修行通常要花三个半小时,剩下的半小时是让你洗澡,换衣服的,换洗完毕继续修行。“常愿”就是常常修,这是出家人的修法,只有出家人才有办法这样修,若是在家也要这样修,那就是优婆塞,优婆夷。我们现在把在家修行的都叫做优婆塞,优婆夷,真正的优婆塞,优婆夷。是要能一星期至少有两三天是住道场那边服务的才算,只有皈依的这种在家居士,其实只能称为信徒而已。

“常瞻仰”,瞻仰不只有抬头仰看的意思,还有像上提升的意思,也就是要常常地超越自己,每天修法都要能自我超越,就算不能每天超越,也要每星期超越一次;自己在反省的时候就会超越,这个就叫做“常瞻仰”。这个“常”是无尽的意思;生命不能停止,要无尽地超越,直到止于至善,到了止于至善,生命还是恒动,永恒的继续再超越。大脑是有极限的,所以使用的都是相对真理,不是绝对真理,也因为是相对真理,所以会一直推理,想把对方打到,推理不是真理,只有契理才是真理,要留意这个部分。

“无垢清净光,慧日破诸闇,能伏灾风火,普明照世间”。这是讲他的清净光,生命的作用,这个词在量化研究里是可以做深度研究的。生命的存在,以现代科学来讲,他是一种波长,波长在定中来看是一种光,但不是一般讲的那种可见光;这个无垢清净光是生命的光,肉眼看不见的。谈到光波和声波,大家可能以为那只是物理现象的一环,其实在整个法界中纵深是非常大的,某特定波长的可见波叫做光波,另一某特定波长的可见波,谓之声 波,光波、声波其实是连在一起的,你闻到的味道也是一种波长。现代科学称它为波长,在生命里头叫做光,他是生命光,所以用眼睛可以听到声音、可以闻到味道,但你不相信,一定要用耳朵听,一定要用鼻子闻。因为那种光或科学上谓之为波的,你可以感受到他的整体性,但因为你现在的感受只局限在某个区块----光波的区块、声波的区块。

皮肤的接触是一种触感,触感也是某一特定区块的波长,叫做触波。你说“这哪有什么波长?”假如没有,你就不会去化妆、保养皮肤.....你以为是接触,那个叫作六根接触六尘境界。其实六尘都只是一种波动而已,当那种波是眼睛看得到的,就叫做光。修行在做生命体验感受时,所见到的都是光,他用一根都摄六根,所以宇宙中所有的波长,用眼睛就可以全部看见;甚至于用皮肤就可以看了,因为触尘嘛,你去留意看看。所有的尘境都叫做波长,所有的尘境的一转化,通通叫做无垢清净光,都是生命光。

生命的光不一定用六识,生命的本能就能够接触到了,所以这个光,“慧日破诸闇,能伏灾风水,普明照世间”。这个语言文字,你若用传统的民间信仰的那种解释,文字表面上看起来好像通,再仔细推敲,会发现他根本行不通,必须用这种方法看,因为是生命的光,所以生活中的一切意识形态可以完全超越,生活中所遭遇到的意识形态,所产生的风、火等等自然灾害、人事灾害,完全可以降伏。所以如何“身处于这世间,业力转交 给法界”,就是这个了,他讲的都是等觉菩萨的行法,普门这一会就是等觉菩萨会,生命因素都已经到达最高峰,开始进入各个生命因素的交 融状态;所有的生命因素都到达一百分,开始在交 融,这个叫做等觉,交 融完毕就成佛了;“普明照世间”即是指生命光能够在所有的生命因素里头普照,交 流。

假如要讲修行次第,各生命因素要怎么成长?这个要讲到“住”,当你从“看到概念形成”转入到“识的运作和形成”时,你所选择的念是什么,把那个念停在那个地方,那个停的地方就是你佛国土成就的地方。这都是有相关的,但讲这边就没办法讲那边,讲那边就没办法讲这边,要综合一起讲,需要的时间会很长,他的前行的功课有很多。

“悲体戒雷震,慈意妙大云,澍甘露法雨,灭除烦恼焰。”这里开始要总结了。经过五观修法以后,生命的光已经现前,一切世间的灾难通通可以超越,这是从实际修行来的。在这之前,他只讲这个生命因素的功用,至于修行的过程,这里没有提到,因为一讲起来就会比《法华经》还要大本。后面这里是总结这个生命因素的效果。“悲体戒雷震”,“戒”就是规范和限制,“雷震“就是各种打击;简言之,就是这个色身像孤儿似地存在这个娑婆世界,有种种的限制。“慈意妙大云”,当这个生命因素起作用时,他会保护你这个生命。

我们身处于这个世间,像不像被种种枷锁,牢笼给限制住了?“雷震”就是经常被毒打。这一个可怜的生命里头有个东西会起作用,一般我们称之为生命的意志力,这个生命因素会起作用保护你,让你免遭受这些灾害,所以叫做慈意妙大云。“澍甘露法雨,灭除烦恼焰”,“澍甘露法雨”就是下甘露法语,意思是我们这个可怜的灵魂失落在这娑婆世界里,遭受种种的灾难、限制,当观世音菩萨这个生命因素起作用,种种的痛苦、烦恼都可以除掉。

“争讼经官处,怖畏军阵中,念彼观音力,众怨悉退散”。古代争讼不像现代的制度和流程那么完整,一旦处在争讼、军阵中,那就没救了;只要激发出观世音菩萨这个生命因素,这个问题就可以解决。关键是,要怎么激发这个生命因素出来呢?关于修法的部分,我们讲了很多,你在修法时将整个《普门品》带进去,这就是工程面。比如修数息法,技术面的部分,“怎么制心一处”,怎样放轻松,息出息入要清清楚楚”,三个都要做到;工程面时就把整个《普门品》带进去,你很快会 到达这个领域。五观的部分不用管,因为你一修下去,第一个真观的真定、真止、真空绝相止就修成了,你要向生命观境前进的时候,《普门品》就推你进去了,你的生命因素就起来了。所以修行有他的方法,不要以为读读经就可以了,当然读经也可以获得加持,但那个力量太小了,这就好像拿了一千块去买一颗糖,那太可惜了,他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这是谈到生命运用时大家应该要掌握的。

十  拜观世音菩萨就是拜自性佛

“妙音观世音,梵音海潮音,胜彼世间音,是故须常念”。这个地方是结论了。性宗的经典,只要有“妙”这个字出来,就是饶益众生的意思;「妙音」就是利益众生的音。 “胜彼世间音”,从这个地方可以看到,观世音观的不是这个世间,是你生命因素中所有波。现在我们这个生命因素的波通通被污染,所以所有的波叫做污染波。前面讲无垢光,你要无垢,可是现在都被污染了。

“观世音”的“世”不是指世间,他是指你生命因素的存在,若是不能一窥堂奥,就会解成“观世间的声音,救苦救难”。不是这个意思,他是指你的生命因素,因为当生命因素被覆盖时,你就会有灾难。为什么生命因素会被覆盖?因为意识形态,是被意识形态所覆盖了;当生命因素被意识形态束缚时,痛苦就来了。所以,首先你必须想办法先让观世音菩萨这个生命因素解套,因为他能够让你所有的生命因素也同时觉醒,若是连观世音这个生命因素都束缚住了那就没办法起作用了。

“梵音海潮音”,通常梵音是指西方,清净音的意思,海潮音是指北方,他是指妙用。妙音,观世音、梵音、海潮音,这四个音都是生命原因的不同貌像。以梵音来说,他不是用喉咙发音的,他是生命的本音,发音出去,生命自然会相应。佛陀讲经,其实不是用讲的,是用生命发音出去,发出去的声音,法界中所有的国土都会相应。他没有用什么发射器,也不需要接收器 ,但法界中任何一个国土都相应。因为佛陀最厉害的地方,是他生命里的生命因素已经通通串联一起了,当生命中的自性串联通通打通以后,外面的世界就全部通了。这点一般人很难体会,虽然嘴巴也会讲“外在世界是内心的投射”,但是当外在的东西得不到,有灾难时,却看不到内心的世界。

修行的时候,生命里头的每一个生命因素都要去交 融;交 融的时候,外在的世界他会兑现,这就是不可思议的地方。我们往往是往外求,他是在里面起作用的,自己的工厂要起作用,不起作用不行,关键在这个地方。

基本上梵音不起作用,起作用的是海潮音,观世音和妙音,所以通常来讲外面有三个音。梵呗就是生命原音的作用,他是透过物理现象来发生命的原因,但是现在我们理解的梵呗,都只是把他当成唱唱歌而已;合唱团 也是要经过声乐的训练和指导,然后经过呼麦,呼麦可以同时发五个音。我们这边是讲华严字母,华严字母就是生命原音,一个人可以同时发三种不同的音;这部分我们已经找到源头,接下来就是怎么训练的问题。我们要学的就是从原始的状况中发音的要领,像小孩学发音的要领一样,但这个叫做呼麦、喉音,喉音还是物理因,超越以后才能学梵呗,就是梵音,清净音的部分;然后再起作用,才能够尽虚空遍法界。

我们这样讲好像很简单,以密法的修学训练,需要十二年以上的功夫,才可以直接用音声穿透,在你的生命因素里头整个交 融起来;全部的生命因素能不能通通交 融,这我不敢保证,但观世音菩萨这个生命因素一激发出来,一定可以跟另一个生命因素作交 融,两个交 融的试验绝对可以做得到。其它的要靠自己下功夫了,你要怎么做我们不晓得,但我们从这个修法可以这样去进行。这些资源都在,我们也肯定二百年后绝对可以复原,虽然那时候这个色身没办法看到,但至少我们现在进行的工程,两百年后他绝对会兑现出来,因为还有人会发音,也有民族会发音。

西藏人原本是会发音的,因为喜马拉雅山那里非常冷,所以必须训练从海底轮发音让全身热起来,自己产生暖气。那些大喇嘛、老修行者这个功夫都有成就,可是后来的人离开那个环境后就不会了。那是他们怎么训练自己在睡觉时产生暖气?他把厚毛毯放到水里,然后再十五分钟或半个钟头内,要让身体发热把那条毛毯烘干,你看那个温 度有多高?那时的人就有这种本事,现在没有那个训练环境,本能就丧失了。既然是人的本能,那就可以恢复那个能力,虽然我们有那个技巧、法门让你修学,可是当前我们这个地方的修行环境尚未具足,那就没办法了,古代的修行环境很好,所以可以成就。

“胜彼世间音,是故须常念”。“常念”就是要这常常修这个法,常常去激发这个生命因素出来。“念念勿生疑,观世音净圣,与苦恼死厄,能为作依怙 “念的时候、激发的时候,要念念勿生疑,每一念每一念都不要疑惑;意即你的激发每一次都要正确,跟射箭一样,每一次都射中红心,不是乱射。你的修行要很精进,不要老是修修看,听师父讲一讲,“好啦,回家修修看”。像这种修修看的,会成功才怪,这就是念念皆生疑,你要念念勿生疑。

“观世音净圣”,观世音净土的圣人、清净的圣人,这是表面语言文字的意思,他真正的意思是这个觉醒的生命因素,与苦恼死厄,能为作依怙。要记得,当你开始对生命因素做激发,不论有没有击中,此时生命已开始成长;没有击中,叫做摸索,摸索不一定会成功,但这个时候生命已经在成长。成长多少?因为还没有击中,所以可能不会很多,但已经开始往那个目标迈进;一旦击中,生命就不退转,只会成长。因此我们不断地鼓励大家,你一定要试。

要留意的是,即使师父跟你说“对,你证阿罗汉了,成就了、开悟了”这只是表示你击中一次,但并不表示你已经到达最高位置;击中红心,再正确还是红心而已,这只是告诉你,你证得初果。击中一次,表示你有在摸索,有在修行,既然击中目标,你应该会产生兴趣并且继续再试才对,假如击中目标就放下了,那叫做概率,只是不小心打到,拿到奖品,有这个福报而已。什么时候才会有意,作意,愿意再去尝试激发,这才是关键。所以,不要超越一次就停了,在你的生命机制里,要无尽的超越。击中是必然的,但你还要继续。

很多人击中一次就以为够了,不在继续前进,这种人只好等着天上人间其次往返,才能证阿罗汉;“七次“是表征,不是真的来往七次,是要等那因缘整个过去的意思。通常这些人在世间所现的相都是专业人士,生活中、工作中就是一个修行人,不一定现修行人的相,但他的生活、工作其实都是在修行,只是你看不出来而已。不是看他有没有三皈依、有没有受五戒、有没有穿海青、有没有念佛打坐,这些都不是修行的定义范围,真正的修行是指你在工作中,生活中有理想,而且会坚持,即使遭受挫折,失败,依旧坚持不退,这才是修行人。

生活中不是不能修,只是因为贪图享受,遇到挫折就转了,不能坚持。坚持很重要,而他坚持的那一个理念,就是指生命的成长,他可以用各种形态来表达;会有一个让自己往上爬升的理念,但不是你意识形态的那种修行方法,这就是天上人间七次来往的人。为什么讲七次?“七次”是指当时的圆满状态,来回几次不管,反正就是要回来消业障、报恩,世间法这些通通要了结,了结了,自然就会出家,成就证阿罗汉。你问阿罗汉“修行是怎么修的?他不会讲,但自己就是会修,关键在这里。所以要能够真正做到这一点,才能在苦恼死厄中,给自己做依怙,不要一直向外求,求人不如求己。

“具一切功德,慈眼视众生,福聚海无量,是故应顶礼。”“慈”是兴乐,意思是说这一个生命因素具足一切功德,在一切还没有成熟的生命力,都在做修补的工作,你要把他看成是外面的众生也可以,但自己自受用的部分要先具足,对外面的部分,就是妙音,海潮音,对自己来讲,观世音就是梵音,你要留意这个部分。“福聚海无量”,只要有一个生命因素激发出来以后,就有无尽藏的宝,这个无尽藏的宝,多到用不完,又别名虚空藏菩萨,佛法中通常用宝瓶来表达,这里他用“福聚海无量”来形容。

“是故应顶礼”,从文字形象上来看,“顶礼”就是头顶佛、菩萨的足,我们现在通常是头顶地,意思是表虚心的接纳;要顶礼,就是要虚心的接纳,否则那个顶礼没有意义。若只是打赌赌输了,“好,我给你一拜”,那到底是谁拜谁?这就不是真正谦虚的顶礼,这是会有灾难的,因为是怀着一种嫉妒和嗔恨的心。顶礼,是一种虔诚、一种恭敬、一种臣服,怀着服从的心接纳,这才是顶礼,不是形式上的膜拜。现在很多人看到人家在拜,他也不愿意拜,“我就只是看看”,因为他不臣服。当一个人的我执、意识形态很强时,是不可能臣服的。

所以这里顶礼的意思,是指我们真正的臣服于观世音菩萨的威神力;你若是真的臣服自己生命中有这样一个生命因素,那你就顶礼。所以,看看你拜的是谁?是不是自性佛?当你一直往外看的时候,拜的当然是观世音菩萨,可是当你认为观世音菩萨是自己的生命因素时,观世音菩萨的像只是个媒介,其实你拜的是自性,这样自性才会成长。整个经文的理论你要弄清楚,语言模式、思惟模式、行为模式已经从头交代地很清楚了,一点矛盾也没有。可是,若你只是依文解义,那就处处是矛盾了,尤其是你把经书当成一般的书来看时,那矛盾又更多了。

经文的语言模式、思维模式、行为模式你要能解读,才能看出他的殊胜、伟大和可贵之处,这样你才会珍惜,否则就会把他看成跟一般的《土地公经》差不多。土地公庙里头也常常供奉观世音菩萨,因为观世音的阶级比较高,就把他摆到中间去坐,土地公反而做旁边去了,假如你诵《普门品》跟诵《土地公经》一样,那就是按照世间的文字相在解,这样就无法了解《普门品》在讲什么,为什么叫《普门品》。为什么叫《普门品》?因为每一门都通,每一个人都有这个生命因素,而且这个生命因素可以串联、融入所有的生命因素。经文到这个地方,是世尊告诉无尽意菩萨。

这一会我们已经将整个法义开展出来了,各位也听得很清楚了,你也是这一会的当机中。整个经文背后的语言、思维都交代清楚了,背后的行为固然无法全部讲,但相信也都点到了,应该是交代的相当清楚了。这一会的殊胜,相信各位跟法华会上的佛菩萨一样完全具足,不要看这么短短的一篇,法华会上所有的功德都具足了。《法华经》里的一偈一句,功德都不可思议,何况受持这一品经?那功德更是不可言说。

接着往下看经文结论的部分,结论这部分其实是经家或翻译家整理出来的一个结论,既不是佛讲的,也不是无尽意菩萨讲的。

“尔时,持地菩萨即从坐起,前白佛言:“世尊!若有众生闻是观世音菩萨品自在之业,普门示现神通力者,当知是人功德不少。”佛说是普门品时,众中八万四千众生皆发无等等阿缛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这是持地菩萨帮我们做印证。持地菩萨大家知道吗?持地菩萨除了《普门品》这里出现外,另外《楞严经》的“二十五圆通“也有出现,他是修地水火风的“地”法门;土地公这个行业有一个坚牢地神,以《地藏经》来讲,坚牢地神是所有土地公的队长、总司令,持地菩萨是这个总司令上面的总统,知道吗?只要你是脚踩大地的众生,他都护持,换言之,只要你是真修行,持地菩萨就护持你。

持地菩萨也是生命因素,只要是真修行,生命中就会有一个生命因素来护持你。怎么护持?经文这里讲“若有众生闻是观世音菩萨自在之业,普门示现神通力者,当知是人功德不少”《观世音菩萨品》里的自在之业,就是这个生命因素的自在功德。“普门示现”就是讲到各个生命因素的交 融神通力,他的作用、妙用。这部分不知道各位确实听懂了没,不过大家都听到了,当知是人功德不少。

他这个地方讲的很清楚,“闻是观世音菩萨品”,没有讲“普门品”,你生命中要试着去修观世音菩萨这个法门,这部分包括自在之业,普门示现神通力。这个部分听了以后要去行,只要去行,持地菩萨这个生命因素就起作用,你的福报就现前了,至于究竟是观世音菩萨的生命因素来加持你,还是持地菩萨的生命因素来加持你,已经不重要了,因为你在菩提道上的种种困难都能够解决了,关键就在这里。但我们还是期望各位,不要修到变成惯性,“今天没有念观世音菩萨就觉得怪怪的,有念就很好睡……”那就变成惯性了。

刚开始早课、晚课一定要做,但重点是在培养觉性,觉性能起,这个因素才能起作用。佛,就是觉悟的意思,修了老半天,结果睡着了,那不行,一定要带着觉醒的心。至于怎么培养那个觉醒?这部分要自己来,问人也没有用。做任何一件事情都要觉醒,但觉醒不是紧张,若是会紧张,一定弄错了。比如我们讲禅修时有三个条件,置心一处、放轻松,息出息入清清楚楚;你要觉醒,清清楚楚,同时也是放轻松的。很多人一放松就睡着了,不是那种放松,放松,然后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你在做什么。

经文最后出现持地菩萨,这也是一种普门示现,意思是告诉各位这个法门,持地菩萨会加持你。所以他有一种普门示现,意思是告诉各位修这个法门,持地菩萨会加持你。所以他有一个叫做圆通的法门,意思是他到处会示现,让你处处圆融、圆满,这就是此一法门示现给我们的。至于这个法门应该如何修比较好呢?这就要看各位了。我们已经交代的很清楚了。

【会后提问】

问:请问师父,佛是这样的慈悲,为什么他不把经文背后的意义,像师父这样明白的讲出来?很多经文都是重复再重复,无非也是让众生明白,那为何当初他不直接了当的讲明白?

答:佛不是不直截了当的讲明白,三千年前讲的,当时的人听的明白,可是三千年后的人就看不懂了,这也是为何代代都要有人讲经,经文必须随着时空、名族性、文化性的不同,给予不同的诠释,这也是发愿讲经者的天职,他的基本责任。你想想看,倘若佛陀当时用“完全竞争”、“经济成长”、“飞机”这些名词跟大家讲,当时的人肯定听得一头雾水,是不是?就拿治病来说,三千年后的看病方式,肯定和现在不一样;同样的,你看三千年前的人治病,像《药师经》里面记载的那种治病方法,肯定会说那是迷信。三千年前的转变,他是慢慢地,像数位那样一格一格跳过去的,可是你现在来看三千年前的语言文字,当然会看不懂了。

所以我们跟各位讲,你一定要有“依”,依一个师父,因为不同的师父有不同的语言模式和解读方法,我们姑且不论他讲的对不对,因为对不对那个师父是要负责的。我们已经把这些状况很清楚地剖析出来了,语言的表达、思维的那种状况、及行法,其实都是可以串联起来。

假如你把好几部经,或是好几个师父讲的通通堆在你这边,那有可能会中毒,因为当中会产生矛盾、冲突。所以你要跟谁学,一定要确定好。不是哪个好,那个不好的问题,而是初期阶段,一定要先确定一个师傅。所以我们才跟你讲,你确定跟哪个师父学,主修的部分要占百分之五十以上。其它的也可以学,其它就占百分之二十五以上,这样你才会交 流,但是其它的部分假如学太多的话,模糊了你要修的这个法门,那就会不知道在修什么了。

问:刚才师父提到拜自性佛,可不可以请师父说明一下,什么是自性?

答:自性就是如来,如来的中文叫做自性,也就是所有的佛都是同样的本性。这部分算是很基础的部分,自己要去弄清楚,佛经要多读几本才有办法。否则即使我回答了,你后面还会有一堆“可是、不过、还有、但是......”,那就讲不完了。讲自性,你现在不懂没关系,那就带着回家慢慢炖,炖熟了,就知道自性是什么。他不是知识,没有办法用你的头脑就能想明白,一定要去糅合,要去把他炖熟一点。现在你听到这个词汇,就好像还没煮的白菜,萝卜。切下来都棱棱角角的,要先把他煮熟了,才知道萝卜是什么味道。

问:师父,如果真正要依《普门品》来修的话,是不是可以只依止“真观清净观、广大智慧观、悲观及慈观、常愿常瞻仰”及后面“是故须常念,念念勿生疑”这几个重要的部分,这样是否就可达到您刚才说的生命因素的交 融?

答:公式是这样的没错,但问题是需要功夫,功夫没有,徒有公式是没有用的。就好像我们光有桥梁的设计图一样,重点是要把那个桥梁的蓝图,透过工程将桥架设起来,不是光有蓝图,火车就可以开过去了,对不对?工程的部分要去架构起来。

我们这一会是讲到等觉菩萨的地方了,但资粮道不够的人,就会有很多地方听不懂。大乘佛法讲求广结善缘,所以来听个一、二堂课或是每堂都来的,我们通通讲功德无量,文字上看起来都是“功德无量”其实是有差别。

等觉菩萨的条件,因缘,你现在还没有具备,那不要紧,必须从头起修。像刚才讲到的五观,应该是天台的修法,因为他是天台宗的主要经法。他们怎么教是一回事,我们从华严宗的立场来看,要五观分开来教当然也可以,那就要重新创立宗派,所以我们就用华严的法界三观来修这个法。

法界三观要修《普门品》可以吗?可以,这个部分有一个特别的工程面,技术面是按照法界三观的技术面,工程面可以按照这个工程来进行,所以这里头会产生这样的一种状况。你要修学,我们这边可以教你,但你自己要很坚定,很坦白。为何这么说?比如你要修法华,但因为找不到法华的上师,所以就来学华严,学到一半,法华的上师跑出来了,当然你会很高兴,这时你可不可以回去学法华?当然可以,只要讲清楚就好了,但是你不能偷偷地学,因为偷偷地学,本身心性就有瑕疵,人个性就有问题。

我们这里也有很多外来的出家人,我也是常跟他们讲,要常常回去看你的师父,你不是背叛师父来的,这里不收逃兵。你应该用很光明磊落的心胸来这里修法,而不是偷偷摸摸好像犯了滔天大罪似的,这种心态都不健康。你说我本来是学什么,现在想来这里学,可不可以?当然可以,但你的观念要能转;修法本身不是问题,但你的观念里有很多毒素,所以当我在讲的时候,你就会“不过、但是.......”抑或是说“可是我上师说........”,你到底是要跟你的上师学,还是跟我学?那就很难指导你了。所以一定要弄清楚。你说“这一会我跟你学”,那也可以,那就要完全地学,学完因缘到了,该转就转了,没什么不可以,那是个人的因缘。我们这一会就讲到这里。

备注:海云继梦和上解经

海云继梦解经丛书总序

本系列所解经典共十四部,即《八大人觉经》《四十二章经》《佛遗教经》《法句经》《百喻经》《贤愚经》《心经》《金刚经》《坛经》《佛说阿弥陀经》《普门品》《耳根圆通章》《地藏经》《药师经》。此十四部经典为一般佛教及大乘佛教共同必修课程,虽不在华严专科之列,然仍属华严教学体系专科基础教材且为第一阶段共同必修课程。凡欲进学华严专业课程,必先经此一阶段之架构,方有共同的语言模式和思维模式。

为顺应华严佛法院三阶段教学法第一阶段指展开,而重新开讲大众佛学课程,并由空庭书院讲教材编辑成《海云继梦解经》丛书,发行流通。

此系列虽数大众佛学,实质上,其内容程度颇高,但对有志生命改造工程人士言,深浅并非问题,关键乃在对灵性有无认知。

有鉴于此,特汇集整理出此一部分所讲之经典书籍文稿于此,与有缘者结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