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阿弥陀经浅释 上卷

03-16Ctrl+D 收藏本站

关灯 直达底部

佛说阿弥陀经浅释 上卷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

万佛圣城宣化上人讲解

每部经有别名及通名。别名,是一个特别独有的名字。通名,是普通共有的名字。何谓别名?如「佛说阿弥陀」即是,这是独有的,只有这一部经称此名,其他经则无。「经」字则是通名,共有的名字,每一部经均有此通名。

「通」是通於诸经,「别」是别於此经。

不要看轻这部经,它是丛林里晚课时必诵的经,尤其这部经是佛说的。

有五种人可以说经,但其中四种人所说的经典,则须经佛印证後,方能称为经,否则不能称为经。这五种人是:(一)佛。(二)佛的弟子。(三)天上的人。(四)一切之天人。(五)化人,化者变化的人。

此部经是佛金口所讲、不问自说的妙经。其他的经典,则是请问而说的。唯独弥陀经是佛不问自说的。为什麽呢?因为此经的道理太玄妙了,一般声闻的智慧达不到,一切菩萨也不明白,故无人请问净土法门的因缘,但此法应该说,故佛看机缘成熟便说此经。这部经在佛教里非常重要。

这部经为什麽重要呢?佛法将灭时,最先灭的是楞严经,因为一切魔王最怕楞严咒,而楞严经是为楞严咒而说的。楞严经灭後,接著其他经典亦相继消灭了。那时虽有纸,但纸上没有字。最後只剩阿弥陀经,在世上多停留一百年,会度无量无边的众生。然後阿弥陀经亦灭了,只剩六字洪名「南无阿弥陀佛」在这个世界上多待一百年,以此六字洪名又度了很多人,有无量无边那样多。以後六字洪名中,「南无」两字又没有了,就剩「阿弥陀佛」,再下去一百年,佛法就没有了。故此部经是最後才灭的,故非常重要。

何谓佛?佛是大觉者,所有一切都觉悟了,丝毫的迷惑也没有。

佛是业尽情空,业障没有了,情感也空了。凡夫则是业重情迷,尽著到情爱上,这就是众生。佛有三觉,所以又叫大觉者。三觉是1、本觉—根本他就是觉者。2、始觉—才开始觉悟。3、究竟觉—就是觉到极点,这是三觉。三觉又可以说是—自觉、觉他、觉行圆满。

我们凡夫是不觉,一天到晚自以为聪明,其实是愚痴的不得了。总以为自己好像赌钱似的可以赢,但却输了。为什麽这样颠倒呢?因为迷,明明知道错的事,却要去做,这就是迷。越迷越深,越深越迷,怎麽办呢?就要觉。佛也是众生里面的一份子,也是众生之一,但他不迷。自己觉悟了,这叫自觉。自觉者和凡夫不同,也就是声闻、缘觉、二乘人。二乘人是自了汉,自觉而不觉他,所以叫声闻乘。觉他就是菩萨,菩萨不是为自己,不像二乘人是自了汉,自己觉悟就可以了,不想再叫其他人也觉悟。菩萨发心就不同,菩萨发心要利益一切众生,而不须众生来利益自己,这是以自己觉悟的方法,去教化众生,令所有的众生,也都觉悟而不迷,这就是行菩萨道。

二乘人所修的是苦、集、灭,道及十二因缘。什麽是十二因缘?即是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这十二因缘从什麽地方来呢?是从无明来的。你要是没有无明,这十二因缘也就不发生作用,因为你有无明,就一个挨著一个来了,二乘人就是修这个。菩萨则超出这个阶段,他们修六度万行,即是1、布施度悭贪,人要是尽贪,那就要行布施,舍不得也要舍。不舍,这贪就舍不了,所以说布施度悭贪。2、持戒度毁犯。3、忍辱度瞋恚,若你脾气太大,就应该修忍辱行,凡事忍耐点,不要一天到晚阿修罗的样子,和谁也不讲话,一讲话眼睛就瞪起来,像牛眼似的,这都是阿修罗的境界。4、精进度懈怠,懒惰就要修精进,就把懒惰度过去。5、禅定度散乱,你如果东想西想尽打妄想,则要修禅定,若没有妄想,散乱也去了。最重要的是你要有智慧。6、智慧度愚痴,有智慧就不愚痴,若愚痴则无智慧。我本来没有智慧,但现在生出智慧来,就把愚痴度了,就如光明将黑暗度了。光明就是智慧,黑暗就是愚痴。菩萨修六度万行,自觉觉他,这是和二乘人不同之处。

觉满就是妙觉,这是佛。佛是自觉,也觉他人,所以佛是觉行圆满,觉也圆满,行也圆满。佛具足说起来,叫佛陀耶,因为中国人欢喜简略,所以简称为佛。目前西方人称BUDDHA亦是佛陀耶之简称。讲来讲去,有人说:「我不懂。」我告诉你:「你就是佛。」你说:「我怎麽不知道?」你不知道就是佛,但你这佛,非已成之佛,而是未成之佛。讲到这个地方,你应该懂了:「啊!原来佛是人成的,人人可以修行成佛。」人要是觉悟了,就是佛;反之,就是众生。

佛还有三身四智、五眼六通。我们众生虽有佛性,皆可成佛,但因未证得佛果,所以无三身四智、五眼六通。佛是从凡夫修行到佛的果位上,才具足三身四智、五眼六通。所以有的人说自己就是佛,这真是愚痴到极点,他还没有成佛,就说自己是佛,这简直是自欺欺人,这真是世界的大愚痴人。虽然人人都可以成佛,但人人都要修行,你有三身四智,才可以成佛,非仅仅有五眼,或一些神通,就是佛了。

什麽叫三身?1、法身。2、报身。3、化身。四智是1、大圆镜智。2、妙观察智。3、成所作智。4、平等性智。六通即:1、天眼通:得到天眼通,可以看见天人一切的动作。2、天耳通:可以听见天上的人,所说的话和声音。3、他心通:能知道你心里所想的话。4、宿命通:不单是知道现在,连过去的也知道。5、神足通:又叫神境通,这个通是不可思议,妙的境界。6、漏尽通:不是说这好像瓶子下面有一个窟窿,水都从窟窿漏出去了,叫漏尽。而是本来你没有漏,现在把漏补上了,叫漏尽。什麽叫漏尽?即没有婬欲心,就是没有漏;没有贪心,也就是没有漏;没有痴心,也是没有漏。总而言之,八万四千毛病都没有,这就叫无漏。这是六通。

五眼是:1、天眼。2、肉眼。3、慧眼。4、法眼。5、佛眼。谈到五眼,有首偈颂这麽说:

1、「天眼通非碍」:天眼通达无碍,所以叫通非碍,他能看见八万大劫以内的事,但看不见八万大劫以外的事。

2、「肉眼碍非通」:肉眼可以看见有所障碍的景象,天眼能看没有障碍的景象。

3、「法眼唯观俗」:法眼是观俗谛,观察世间一切俗谛,世俗的道理。

4、「慧眼了真空」:慧眼又叫智慧眼,能明了真空。

5、「佛眼如千日,照异体还同」:佛眼不是只有在佛的面上才有,每个人都有佛眼,可是有的开,有的没开。开佛眼就像千日太陽的光度,能照万事万物,但本体还是相同的。

以上是佛的三身四智、五眼六通,你要说你成佛了,则须具足三身四智、五眼六通,才可以说是成佛,不然还是凡夫,还是好好做人比较好,不要欺骗人。

释迦牟尼佛是娑婆世界的教主,他所说的极乐世界,是以阿弥陀佛为教主,其国土庄严,黄金为地。

什麽叫娑婆世界?娑婆是印度话,翻译成中文,叫堪忍。意思是娑婆世界如此的苦,难为众生也堪忍受这种苦。娑婆世界就是我们现在所住的世界,以释迦牟尼佛为教主。释迦是佛的姓,牟尼是名字。此姓此名都是梵文,释迦译成中文是能仁之意。什麽叫能仁?就是能以仁爱人的心,来教化众生,也就是慈悲。慈能与乐,悲能拔苦,能拔除众生的苦,而给众生快乐。悲有三种:1、爱见悲:这是一般凡夫所具有的,也是一种同情心,这叫爱见同情。

什麽叫爱见悲呢?那些和你亲近的人,你就爱他、怜悯他;和你远的,你就不爱他、不怜悯他。所谓亲戚朋友,你都可以帮助他们,看见他们有痛苦,你会尽你的力量去帮助他们,这叫爱见悲。但是和你远的,或和你不相干的,你就是见到他受苦,也不管他。为什麽?因为你对他没有一种爱心。你有爱心,才能有这个悲。还有和你同类的,你就有这种爱见悲;不同类的,你就没有爱见悲。例如对於畜生—牛、羊、鸡、鸭等等,你不但没有爱见悲,你还要吃牠的肉,夺取牠的生命,来滋养你自己的生命,这就是没有爱见悲。人类幸而还不至於吃自己的同类,虽然吃猪、牛、羊、鸡、鸭、鱼,但没有人吃人的情形,并没有看见一个人,就把他吃了,这比狼、虎、豹还好一点,但虎豹也不吃自己的同类。因此虽然人不吃人,但对畜生就没有爱见悲。

2、法缘悲:这是指二乘人。二乘人不单有爱见悲,还有法缘悲。他观一切法,都是从因缘生。但因缘无性,当体即空,即因缘本身没有自性,所以当体即空。二乘人观法缘空而生悲心,故他教化众生,而不著众生相,因一切都是空的。这是二乘人的法缘悲。

3、同体悲:诸佛菩萨又有另一种悲,即同体大悲。诸佛菩萨和众生是同体,因佛的法身遍满一切处,佛的心性也是遍满一切处。所以众生都是在佛的心性里包容著。我们是佛心里的众生,佛是众生心里的佛。众生心和佛心都是一样竖穷三际、横遍十方。所以佛和众生是同体、没有分别,这叫同体大悲。

释迦牟尼佛的能仁,具足上面三种意义,若以广义来讲,则是无量无边,这是释迦之意。「牟尼」是佛的名字,这也是梵文,翻成中文是「寂默」。寂是寂然不动,默是口不言,不单口不言,心也不思,这是一种不可言喻的境界。所以释迦牟尼佛虽是说法,但说而未说;虽未说法,亦未说而说。「说而无说,无说而说」,这是寂默,虽寂然不动,却感而遂通;虽感而遂通,却恒然不动。这是释迦牟尼一个特别的名字,只有这位佛叫这名字,别的佛则不叫此名,这就是别名。佛是通名,所有的佛都通称为佛。

现在讲「说」字,何谓「说」?又为何要说呢?

中文之「说」字是言旁一兑字,上两点是个人,中间之「口」是「说」之意,而下面「儿」是另一人。意思是一个人对另一人讲话。讲些什麽话呢?说你所愿说之话。所谓「说者悦所怀也」,也就是把你所欲说的话说出来,你就快乐了。反之,说不出来,即不快乐。也就是「畅所欲言」,畅畅快快把你所想说的话都说出来。「怀」是你所怀念者。

释迦牟尼佛与十方诸佛都已成佛,所以谓之「先觉者」,即在梦中先醒者。凡夫尚在梦中睡著而未觉悟。佛不但觉悟,而且是大觉悟者。佛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见;以佛知,故无所不知;以佛见,则无所不见。佛觉悟是因为他自己修行而得正果,是过来人,即他已走过这条路。他以他修行得果位的修行方法,教导一切众生,使他们也能证得究竟圆满的菩提佛果。因此,佛才要为众生说法。他所要说之法已说了,故很快乐。佛说什麽呢?现在他正说阿弥陀佛,即佛说阿弥陀经。

阿弥陀是梵文,翻成中文为无量寿,或无量光。何谓无量寿?阿弥陀经上说:「彼佛成佛以来,於今十劫。」十劫是个数目,何以说无量寿呢?无量寿是他的福德,因福而得寿,其福德无量。何谓无量光?光是指智慧之光。他的智慧之光无量,无量寿及无量光。佛不仅是福德无量,其神通、辩才、相好、道心,一切的一切皆无量,所谓无量,即无边无际。无量即无边,即无在而无所不在。无是由一而生,所谓「一为无量,无量为一」。有位教授曾写了一本书说到数目:「如在数目後面画一个圈,数目即增大。愈加圈数目愈大。大到把天地都画满圈後,究竟是多少呢?」故数目是无穷无尽的。

阿弥陀佛的寿命、功德、智慧、法力均是无量无边。你可以尽量画圈圈,不计多少。因是无量,没有数量,在数学上是无可穷尽的,直到太空,但太空中还有太空,但数目仍无尽。阿弥陀佛的福德、智慧均无量,故叫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与释迦牟尼佛都是由人修行而成佛的,并非由天而降,或由地生出。因此,阿弥陀经依照佛经之分类,是列为果人,因他由人修成佛果,故为果人。

通名—经。经为契经。何谓契经?契者合也。即上契诸佛之妙理,下合众生之机缘,是谓经。

经有五种意思。一、经为法本意,为法之根本。经乃法之本。佛知一切法之根本,故必须说教。教是法的根本。以四悉檀之方法说法之根本;悉即普遍,檀即布施,即普遍布施给一切众生。(一)世间悉檀:言世间法。(二)对治悉檀:对治一切众生的毛病。(三)为人悉檀:为一切众生而说法。(四)第一义悉檀:以第一义施给一切众生。法本来不能说的,因四悉檀的道理,佛才说法。

二、经为微法意。法之微,法之最微细者。一切玄妙深奥之道理均在经中;如不讲则无人知道。故经是发挥微妙的道理。

三、涌泉意。经如涌泉,如地下之泉水滔滔不绝地涌出地面。涌泉是譬喻。

四、绳墨意。古来木匠或石匠以绳为准。在墨斗中放黑墨,将绳一拉,绳上有墨,画在木石上,即有一直线现出,亦如圆规一般,即是一种规矩,无规矩则不能成方圆。经亦如是。

五、结鬘意。以种种花朵结成一花鬘。经典亦如结鬘。

此外也有贯穿意;即贯穿所说经典主要之意。又有摄持意;经典摄持该教化之众生。又经者,法也。法是自古至今,人人均以此方法修行,故为一种方法。又有常意,经是恒常不变,一字不可去,一字不可添。天魔外道所不能破坏者,是为经。又经者径也,是修行的一条路径,任何人往任何处去,均须依路而行。譬如往纽约必须向东行,如果直往西走,则不能到达。同理,成佛必须依照成佛之路前进,否则走来走去无法走到佛的果位上去。又经是一种典籍,可依此典去修行。又经可说是世间之法(世事)。又经为一部大字典,任何道理均可在此大字典中找到,任何字不认得亦可找到。经又是每一个人所需要的真正的气,若人无气即近於死亡。经是虚空中真正的空气,学经即是吸一口新鲜空气,谁也不能离开新鲜空气的。如果说:「我不学佛法及佛经,则就吸不到此气了?」要知空气常在虚空中,你学或不学,空气常在。且人与人之间常有交 流,互相交 换空气。学佛者吸入新鲜空气,而与其他人互有连带关系,使之也间接受惠。此外经也是精神的食粮,当愁闷或不如意时,一念经即神清气爽,解散闷气,而心情舒畅,通达无碍。以上是经的大概意思。

经是通名。阿弥陀是别名。别名是特别为此经之名,其他经都不是此名。佛经是佛留下的财产,有无量无边之多。但总括而言,不超过七种立题,经亦是命名。

如印度人有四种不同之阶级,每种各有特别之名称,如婆罗门、刹帝利、旃陀罗、首陀罗等族姓;人类亦有黄、白、红、黑等多种。经可分如下之七种立题:

一、单人立题:单以人为经名者,如『佛说阿弥陀经』。佛是人,阿弥陀亦是人。果人说果人,故是单人。用两位果人为经名。

二、单法立题:单以法为经名者,如『涅盘经』。涅盘是不生不灭之法,以此法代表经名。

三、单喻立题:单以比喻说明微妙道理之经。若直说无法懂时,便以比喻来说明,就容易懂,如『梵网经』。梵网是大梵天王之大梵网。网为渔网,但是以最贵重的物质织成者。罗是大梵天王头上罩著的罗盖。中国皇帝的黄罗伞,即是仿照大梵天王之网罗幢。此网之奇处是网上每一个孔都镶有一粒宝珠。每一颗宝珠都是夜明珠,比电灯的光更亮。每一颗宝珠照亮另一颗宝珠,光光相照,孔孔相通,交 光互映,不相冲突。光从不讨厌另一光亦亮。不是只许自己发光,不准其他光发亮的。人与人之间,有时会发生意见;但光与光之间,从不冲突及作战。此经以梵网为比喻。经中每一条戒律亦如宝珠一般发光。皈依三宝之出家人持戒清净,对境无心,能超然物外,而得清净,就如大梵天王之宝网一般。

四、人法立题:如「文殊问般若经」。文殊是位大智者,菩萨中最聪明者。只有最聪明之菩萨方能问最大的般若智慧法。

五、人喻立题:如「如来师子吼经」。如来说法如狮子吼。狮子是兽中之王,牠一吼则百兽皆惧,故云:「师子吼,无畏说,百兽闻之皆脑裂,香象奔波失却威,天龙寂听生欣悦。」香象虽属巨兽,闻法王说法亦披靡奔波而逃,失去其平日的威风。天龙八部闻此法亦默默寂寂,欢喜赞叹,大生欣悦之心。

六、法喻立题:如『妙法莲华经』。妙法是法,莲华是个比喻,故言法喻。

七、具足一:比如『大方广佛华严经』。大方广是成佛之妙法,佛是个果人,华严是比喻万行的因华,庄严无上的果德。此题人、法、喻具足。以上是经之十种立题。

「佛说阿弥陀经」,佛即释迦牟尼佛,而阿弥陀经乃是所说之经。因为众生不知有阿弥陀佛发愿摄受一切众生,故释迦牟尼佛金口说出,乃不请而自说。

佛教的全部藏经,共分为十二部:

第一部是长行部:一本经中间没有断,故叫长行。

第二部是重颂部:是重复的把经义说一遍;把长行经文重说,便於记忆,是为重颂。

第三部是授记部:在经典上提及先佛给後佛预先授记,譬如,汝於某某劫,应当成佛,名号为何?寿命多长?教化众生有多少?在什麽国土里...等等,都预先说明,这叫授记。

第四部是因缘部:由於种种的因缘,而说种种法。

第五部是譬喻部:是以某一件东西比喻某一件事,来说明佛法的妙处。

第六部是本事部:或者释迦牟尼佛叙述其前生的事,或讲述某位佛、某位菩萨前生的事蹟。

第七部是本生部:是说释迦牟尼佛今生的事蹟,或者是某位菩萨今生的事。」

第八部是方广部:方是四方,广是宽广,表示所说的法极广大精微。

第九部是未曾有部:这是从来没说过,而现在才说。

第十部是不问自说部:如阿弥陀经,由於此部经太重要了,非一切声闻所能了解,乃至於菩萨也未达到此境界,因此佛自己放光动地来开演此部经。

一般人认为念佛法门是老太婆的事,有智者不需要,此是错误之想法。你若不念佛,尽打妄想,想东想西想南想北,杂念纷飞,欲念四起,有何用处呢?念佛可以除此妄想。有一刻念佛,就有一刻不打妄想,乃至於从朝至暮念念不离佛,则一日无妄想。妄想不起,即是妙法,故念佛能对治妄想、散乱、贪、瞋、痴等种种毛病。

「一句弥陀万法王,五时八教尽含藏,行人但能专持念,似入寂光不动场」

这是我在十七岁时所写的偈颂。念佛可使狂心歇息,故此经是最高之境界,菩萨都不能请问,乃因他们不了解念佛之妙处,故佛不问自说此妙法。那麽,自问而说是不是也是妙法?是的,都是无上甚深微妙法。

第十一部是孤起部,亦称讽诵:在一部经前後文不相连,而孤单独立的偈颂,或单独说出之道理,如金刚经。

第十二部是论议部:是针对某一类佛法的研论博议。

以上共是十二部,有首偈颂:「长行重颂并授记,孤起无问而自说,因缘譬喻及本事,本生方广未曾有,论议共成十二部」。

此经之本意,乃教人念阿弥陀佛。为什麽要念阿弥陀佛?因为阿弥陀佛和十方一切众生均有大因缘。阿弥陀佛在因地(未成佛前修行时,叫法藏比丘),他曾发四十八大愿,每一愿都要度众生成佛,并且发宏愿云:「所有十方一切众生,在我成佛之後,若能念我名者,皆可成佛。他们若不成佛道,我也不成佛。」如观音菩萨在大悲心陀罗尼经上说:「世尊,若诸众生诵持大悲神咒,堕三恶道者,我誓不成正觉。诵持大悲神咒,若不生诸佛国者,我誓不成正觉。诵持大悲神咒,若不得无量三昧辩才者,我誓不成正觉。诵持大悲神咒,於现在生中,一切所求,若不果遂者,不得为大悲心陀罗尼也。」

阿弥陀佛以其大慈悲、大愿力,如吸铁石似的,将十方所有一切众生都摄取到其净土国内,若一众生未被摄受,阿弥陀佛亦不愿成佛。念佛法门是「三根普被,利钝兼收」。凡是称佛名者,皆有机会可成佛。三根指上、中、下之善根。无论最有善根者、平常者,乃至於最愚痴者,但能念佛,皆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无有众苦,但受诸乐,莲华化生,在莲华内托生为人,非如人间由母胎而生。

有人说:「念佛就能成佛?我不信。怎会那麽容易?」念佛而能成佛,乃是仰仗阿弥陀佛之大愿力所致,勿言不信。阿弥陀佛在以前已和我们签好合约:「我成佛後,你只要念我的名号,你也成佛。」故念佛的人,皆会作佛。念佛亦是种善根。

从前有一老人,年约九十多岁,老得迈不动步,不知那一天会死,故想早点出家,以为出家很容易,自己想出家就能出家。但是当他去到只桓精舍时,刚巧佛不在,应供去了。当时佛的弟子有很多已成阿罗汉,便以天眼观察此老人之因缘,知其在八万大劫内,未曾种善根,故不准其出家。所谓「莫道出家容易得,皆因累世种菩提」,勿以为出家很容易,这不是简单的事。

此老人出家被拒,心凉了半截:「我以为出家很容易,原来这麽难!」於是心灰意冷,欲往恒河跳下去,却被佛在後一把拉住,并问明原委。老人说:「我活著也没意思,佛不在,佛的弟子又不许我出家,要做工也没人请,不如早点死算了!」(当时必定没有养老金,若有的话,此老人也不会想自杀。﹀佛劝慰他说:「你不需要跳河,我收你为徒好了。」老人说:「你是谁?你有这权利吗?」佛说:「我就是释迦牟尼佛,我收你为徒,相信我的弟子不会反对。」老人听後,才破涕为笑,跟随佛回去,并剃度受戒,听佛开示後,即刻就证了初果。为什麽他会证初果?因为他本来就想死,把死都克服了。由於当初未能满其出家之愿,而兴起投河自杀之念,但现在他可以出家,不用投河,也算是已死过了,还有什麽放不下、看不破呢?於是乎得大自在,而证得初果。但是却引起其他大阿罗汉之疑惑:「没有善根,为何能证果?」他们顶礼佛足,向佛请示其中的道理。佛说:「你们阿罗汉只能见到八万大劫内,此老人没有善根;可是超过八万大劫外的事,你们却看不见。此老人在八万大劫前是一位樵夫,一日上山砍柴,遇著一只老虎,於是急忙上树避虎,老虎跑得快,但他上树也不慢,以为上树後就没问题了。谁知这一只是聪明的老虎,牠开始用其利牙咬树干,树身虽大,但牠左一口、右一口的,几乎将树咬断一半。此人可吓坏了,眼见其命有千钧一发之危,突然想起念佛,於是高声念了一句:『南无佛!』这一声念佛,把虎吓跑了。但此人经过此事後,又忘了念佛,在八万大劫内,再也没有种善根。但以前所种的善因,现在已成熟,故得遇佛,而能出家成果。」此即是此老人之出家因缘,由此可知出家不是随便的事。有些人常说:「我要出家!」但是说了一辈子,还是在家,这就是他们的善根未成熟。今天有一比丘尼来此,她是在马六甲出家,却在日本受戒,据说是受十六戒、十八戒。但是我也不知道这是什麽戒?後来她收了一百多个男徒弟。根据中国大丛林之规矩,只能皈依男师父,不能以女人为师。

我现在有五位美国籍的比丘及比丘尼,将受具足戒,但我并未观察他们在八万劫内有没有善根。他们是经过我一番考察後,才让他们受具足戒。我只见他们今生已将许多习 气毛病改了,也不再抽烟、喝酒、吃迷幻药 ,虽然有的皈依後,仍犯抽烟戒,後又改了,故暂时给他一个改过的机会。最低限度须有一年、两年,乃至三年之行为观察。古来之师父收徒弟,要观察徒弟三年,徒弟要访师三年,共六年後,认为合格方能出家。但现在是原子时代,一年也就够了。有人问:「此五位出家人是否在八万劫内种善根?」他们在一年内,念楞严咒、念佛、拜忏等,已种下了许多善根,为将来成佛之因,故允许他们出家,所以人种下善根後,必须好好的保留并珍惜,勿再失去。不要像上述那位比丘尼之不如法行为。其次,讲到天台宗的五重玄义:

(一)释名:知其名始可愿名思义,进而了解其道理。故学经前必须先知该经之名。如人都有名,因人都有不同的名字,或叫张三,或李四等。

(二)显体:知其名後,又要知其人身形如何,是瘦?是胖?是高?是矮?若不认识,就好像只知人名及形,只见其背而未能见其面,故应先显其体。

(三)明宗:有了本体,就要明宗。若不明了其宗,则不能明白其义理。如人以何为职业。

(四)论用:用者,利用。

(五)判教:判别经的教相。

阿弥陀经是单人立题,是佛不问自说的,以实相为体,实相即无相,可是又无所不相。因无相,故真空;又无所不相,即妙有,一切相皆实相,所以实相乃无相,乃无所不相。无相也就是无所不相,即没有一个相或无相,两者皆不执著。此经以实相为本体,实相即真如,亦即一真法界。其实如来藏性也就是真如实相,只是名称不同而已。

信、愿,行乃修行净土法门之三资粮,如人旅行前,须先预备资费及粮食等。你想去极乐世界也须准备三资粮,首先要有信心,否则与西方极乐世界无缘。除了对自己有信心,也要信他、信因、信果、信事、信理。什麽是信自己?就是信自己决定可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切勿轻视自己说:「我造了许多罪,怎能生西方极乐世界?」这种想法即是对自己没信心。无论你造了什麽恶业,都有机会可以带业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但是所带的是宿(旧)业,而非新业。宿世(前生)之罪业可以带去,但是不可以带将来(新)的恶业。以前所造种种恶业,现在都必须改了;改恶向善後,方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若人念佛後,还不改过,仍继续造业,不但不能带业往生,根本连西方极乐世界也去不了。故念佛、拜佛是种善因,以便将来能够成佛,不是说今生就去。所以人信佛後,不要再明知故犯。未皈依三宝,及信佛前,所造之恶业还情有可原。但信佛及皈依三宝後,还造罪业,乃罪加一等,因其知法犯法。故应信自己可以改过自新,并决定得生西方极乐世界。

信他,是相信佛所说,确实有个西方极乐世界,离此世界约有十万亿佛国土。此佛国土乃是当初法藏比丘(即现在的阿弥陀佛)发愿而成就的。十方一切众生,若欲生此净土,只需念佛名号,就能如愿往生,既不费事、不费钱、不费力、容易又简单、方便且圆融,只需要专心念「南无阿弥陀佛」,故是至高无上之法门。此即信他。

信果、信因。我们亦须相信自己於往昔曾种善因,有善根,所以今生才能遇此念佛法门。此外,今生必须有信、愿、行的栽培,善根才能增长,而成就果位。故信因果,乃自信往昔曾种下菩提因,而於将来定会成就菩提果。但是都要经过一番栽培及灌溉,方可成长。有人说:「我不知道我有没有善根?」你怎麽知道你自己没有善根?或者你有呢?常常有人问我:「你看我有没有善根?」我就问他:「你看我有没有善根呢?」那人说:「我不知道!」我说:「你不知道我有没有善根,那我又怎麽会知道你有没有善根?」但是我有方法可以知道。若你无善根,今生就不会遇到佛法,故应自己明白此道理。不知佛法的人,或许是没有善根,即使遇上,也不会有缘。但是善根是可以种植的。若不种,始终无善根,所以有没有种善根是不重要。最重要的是今生要依法修行,栽培灌溉自己的善根,不是说佛法教人不要饮酒,你却拼命去喝,乃至於犯杀生、偷盗、邪婬、妄语等罪。信佛後,还明知故犯,以为小小毛病不要紧。就因「不要紧」,而使人下地狱、作饿鬼、转畜生,皆因此句「不要紧」所害。故应信自己今生种善因,将来才有善果。

信理、信事。相信阿弥陀佛和我们有大因缘,将来「更会接引我们成佛,此即事。为什麽说阿弥陀佛和我们有大因缘?若无因缘,我们今生不会遇著净土法门。一切众生即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即一切众生。阿弥陀佛是因念佛而成,一切众生若能念佛,亦可成佛,此即是理。依事理去修行者,如华严宗所立,即事无碍法界、理无碍法界、理事无碍法界、事事无碍法界。

理事无碍法界和阿弥陀佛的自性,根本是一样,故众生都有成佛的资格。何谓事理?举一浅显之道理,凡事相都有其表现,如树木可以造房子,此即理。造成房子後,即是事。此即事理之义。我们现在有此成佛之理,亦有成佛之事。我们要有信、愿、行、持名,将来就可达到成佛的事。

阿弥陀佛是众生心里的阿弥陀佛,众生也是阿弥陀佛心里头的众生,因为这种关系,也就有事有理,但是这个道理,需要有信及实行,不能懒惰。譬如念佛要一天比一天增加,不是一天比一天减少。我们念南无阿弥陀佛时,在西方极乐世界的七宝池八功德水里,就有莲华生出来。念佛念得越多,莲华就长得越大,但还没开。等到我们临命终时,我们的自性就生到极乐世界莲华那里。所以你们要知道自己品位的高下,是上品上生,中品中生,或是下品下生,就要看你念佛的多少。你念佛念得多,莲华就长得大。念佛念得少,莲华就长得小。若不念或念念又不念呢?那莲华就乾死了。所以要你自己去争取自己的果位。你念得多,持名深信不移。切愿实行,就是不能懒惰。不能说今天睡多一点,明天再修行,这是不可以的。修行是不能懒惰,要勤精进,这样才会成功。

什麽叫做愿呢?愿就是愿意,即是意念所趋,心想什麽样子,就发一个愿。愿有四种:即是「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过去诸佛和菩萨,现在诸佛和菩萨,未来的诸佛和菩萨,也都依照这四弘誓愿而修行证果。这四弘誓愿是依照四谛而发的四弘誓愿。四谛是苦谛、集谛、灭谛、道谛。依照苦谛,就发众生无边誓愿度的愿。依照集谛,就发烦恼无尽誓愿断的愿。依照道谛,就发法门无量誓愿学的愿。依照灭谛,就发佛道无上誓愿成的愿。再者四弘誓愿亦是按照众生的三苦:苦苦、坏苦、行苦而发的。苦苦就是众生的贫穷困苦。坏苦就是众生虽有富贵,可是把富贵坏了。行苦就是既不是贫穷的困苦,也不是富贵的坏苦,而是无常的行苦。由少而壮,由壮而老,由老而死,随其一生念念迁流。所以有三苦。

八苦:生是苦,老是苦,有病的时候是苦,死的时候更苦,生老病死都是苦。释迦牟尼佛因看见生老病死苦,而发心出家修道。爱别离苦,对所爱的人,在种种因缘和环境之下,要和亲人分离。爱的分别是一种苦。而不爱的常聚会在一起,也是一种苦,这叫怨憎会苦。譬如你不喜欢这一个人,在任何地方却都碰到这种人和你作同事,所以叫怨憎会苦。又有一种叫求不得苦,所谓不能遂心所欲,想要得而不能得之。未得时患得之,已得时患失之。但这种患得患失的苦,还不算怎麽厉害,最苦的是五陰炽盛苦。五陰是色、受、想、行、识,这五种像著火似的炽然旺盛。色、受、想、行、识这五陰在我们身体上,时时刻刻都跟随著,令受者痛苦不堪。

除了八苦之外,还有无量无边苦。为什麽有这麽多苦?就因为我们在过去生中尽种苦的因,和这苦来做朋友,不想和它离开,所以就种这苦的因缘,而受苦果。所谓「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你今生受的就是你前生所做的。「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你今生做什麽,来生就结什麽果。所以你种善因就结善果,你种恶因就结恶果,当果成熟时,就害怕了。菩萨是畏因不畏果,众生是畏果不畏因。「畏」就是怕。菩萨是怕因不怕果,故小心谨慎不种苦因,所以他就没有苦果。在过去未明白时,他也种了苦因,现在苦果来了,他也欢喜的接受苦果。菩萨有时候也受苦果,但他受苦时,是欢喜接受这种苦果。因他明白,受苦是了苦,享福是消福。但众生是畏果不畏因,在种因时,不管好因坏因,善因恶因,以为小问题不要紧,故任性去做,一点也不小心谨慎,什麽因都种,当受苦时就受不了了,而抱怨说:「怎麽遇到这种环境及遭遇呢?」怕接受苦果,那麽当初就不该种苦因。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去,是无有众苦,但受诸乐。什麽苦都没有,那里的人都是清净,没有争心、贪心、痴心及三恶道。因为没有贪瞋痴三毒,所以就没有三恶道。三恶导是由三毒变现。

佛度一切众生而无一众生得灭度者,这就是发心,令一切人行菩萨道,令一切人离苦得乐,令一切人都得到正觉。虽度众生,可是没有度众生的相。度生离相,离相度生,不要著相,说:「这个众生是我度的,那个众生也是我度的,度了一个...十个,我度了十个众生。」度众生要没有数目,有数目就有所执著,没数目就无执著了。度而无度,无度而度,这才是真正的度众生。外边的众生固然应度,自性的众生也应度。自性中有八万四千众生,更要度他们来修行、成佛、入涅盘。度众生有度众生的烦恼,不度众生也有烦恼。而烦恼也有八万四千种。二乘人断了见惑和思惑,但还有尘沙惑。菩萨有无明惑。无明是最坏的。众生除了有见思惑、尘沙惑,还有无明惑。等觉菩萨断了尘沙惑,将要成佛时,还有一分生相无明没有破。他要破那最後一分生相无明,就好像八万四千毛孔只剩下一根毛孔,只要拿掉这毛孔即是。等觉菩萨断了生相无明,即登妙觉,即成佛。

什麽叫见惑?见就是对境起贪爱。对境界生起贪心和爱心,看不清这种境界,认为这一切都是实有,认为是真的,吃饭也是真的,睡觉也认为是真的,没有朋友也认为是真的,这就是不明白。见到好的,就生出无穷无尽的贪爱,总是不知足,这就是见惑,对境起贪爱。什麽叫思惑呢?思惑就是迷理起分别,对理不明白而起分别。不知这法师讲的对不对?有没有好处?对自己有没有利益?没利益就不愿做。所做的事一定要对自己有利益,只看到眼前三寸的地方,而看不到四寸的地方。只见到眼前而不往远处看,这都是思惑。思惑就是思想不清楚,糊里糊涂。不对认为对,对的认为不对。方才我说认为吃饭是真的,穿衣服也是真的,若不是假的,你看什麽是真的?穿衣、吃饭、睡觉,都是人生的一个过程,你不要执著得那麽认真。你不执著,就可轻松自在。你有所执著,就有痛苦。你若认为一切都不是真的,那就没有贪爱,像在梦中做糊涂事。你这麽一想,就把什麽事情都放下,事情也就过去了。你放不下,就有所执著,事情就过不去,这是见惑。见惑有八十八品,思惑有八十一品。破三界见惑,就证初果阿罗汉。见惑不破,就证不了果。你对一切境界,是不是有一种爱心?一种贪心?对境起贪爱?对好的境界起贪爱?或对於不好的境界,就憎恶?能不能去除贪爱?你若真没有,则它根本就不存在。怎还知道「我没有贪爱」?就因你还知道有没有自己,所以你说不贪不爱,这还是有个「我」,尚没有证初果,没有破,这事不是那麽容易一说就可以的。

五利使就是身、边、邪、见取、戒禁取。什麽叫利?利就是来得快。什麽叫钝?钝就是来得慢。五钝使是贪、瞋、痴、慢、疑。五利使的第一是身见,执著这是我的身体。我这个身体瘦了,觉得吃得不好,穿得不好,住得不好,我这身体如何得到安全?一天到晚为我自己打算。

边见就是执断执常。断见就是人死後认为没有,归於虚空,如油尽灯灭。常见以为人死了,来生一定做人,狗永远做狗,猫永远做猫;人不会变狗猫,永远做人,这就是边见,落於二边,不合乎中道。今生做人,来生仍做人。草就是草,树就是树,人不会做畜生,也不会做鬼,这就是边见。

邪见是什麽?什麽叫邪见?邪见就是认为做善没有善报,做恶也没有恶报。拨无因果,根本无因无果。不信作善得福,作恶招罪。

还有戒禁取见。教人持牛戒、狗戒,持牛戒学牛吃草。为什麽?因为他有邪知邪见。他看见牛升天,所以学牛;看见狗升天,所以学狗。

戒见,这是非因计因,亦是戒取,即出家人持戒有种执著心,执著我能持戒,戒是我持的戒,有一个能持友所持戒的心。他不懂戒的本体,本来也是空的,不应该有所执著。有执著就变成戒取。

见取见是非果计果。不是究竟的果,他认为是究竟的果,他以为四禅天和四空处是涅盘了,这叫非果计果。四禅即初禅天、二禅天、三禅天、四禅天。人坐禅到初禅的境界上,能把呼吸气断了,呼吸气没有了。在这种境界上,虽然呼吸没有了,若一动念,一生出此念头,呼吸气又有了,这是初禅。二禅是脉断了,呼吸气没有,脉搏也断了,就像死人一样。虽然脉搏没有了,但并不是死,这是到二禅境界。三禅打坐坐到连念都舍了。虽然初禅、二禅的呼吸气没有了,脉搏也断了,但是还有一个念。到了三禅,连念也都没有了,常在定中。等到四禅,就只有一个识。三禅是没有念,没有粗念,但细念还没断。而四禅连细念也断了,这种境界只是在修行中所必经之路,并不是证果。不要说四禅,就连四空处:「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及非想非非想处」,只不过是一个定,并非证果,若有见取,就会认为这种境界是涅盘,就是证得四果阿罗汉了。如无闻比丘以为四禅就是四果,这是因为他不懂。以上是五利使,见惑是五利使。

思惑即是五钝使,钝即是来得慢。五钝使走贪、瞋、痴、慢、疑。人为什麽有烦恼?就因为有无明,无明生出以後,就有尘沙惑。尘沙惑又叫无明惑,即没有真正的知见。思惑也可以叫做无见惑。因为生出无明以後,便有一个贪,对你所想要得到的东西,就生出贪心,而生出种种烦恼,烦恼一生,就生出瞋心,瞋心一生,就只知道给自己讲道理,而不知有人,只知有己,所以一生瞋恨心,就想把其它的人都打倒,有这种心就变成愚痴,而不分是非黑白,什麽都不管,根本就不懂道理,连愚痴、是非,曲直、黑白,都分不清。因为有愚痴,就生出慢心。因为有慢心,以後就生出一种疑,对任何人所讲的道理都不相信;真的不相信,假的更不相信,生出种种怀疑,这是思惑。由於见惑、思惑、尘沙惑,而成种种烦恼无明。所以种种烦恼是无穷无尽,没有了的时候。修道的人看见这种情形,依四谛而发烦恼无尽誓愿断的誓愿。

法门无量誓愿学,修道必须明白种种的法门。种种的法门是无量无边,也就是修道的一个方法。你若不明白方法,就不能修道。想要修道,必须明白这方法。这方法是很多,有无量无边那麽多,所以要依照道谛而发「法门无量誓愿学」之愿力。为何说法门无量?无量法门是从什麽地方生出来?所谓「佛说一切法,因众生一切心。若无一切心,何用一切法?」一切法皆由众生心生出来。因为众生心有千差万别,有种种不同。每一个人的心皆不同,故法门亦有种种不同。但是总合起来,法有三种:佛法、心法、众生法三法,这三法生出四谛、六度、十二因缘、三十七道品种种法。所以说:「法门无量誓愿学」,法门有很多,好像我们讲经,讲完这部经,又讲那部经,这是不是无量呢?我们现在讲经犹如大海中一滴水而已,并没有把大海中所有的水都得到了。我们学佛法有何用处?为什麽要学佛法?因为学佛法就是想成佛。但成佛是不是妄想?成佛不是妄想,因为这种的果位,是我们本来应有的,人人皆可成佛,所以我们就要走快一步,早一点成佛。所以我们依照灭谛来发「佛道无上誓愿成」这个愿。灭谛就是得到涅盘,得到不生不灭,究竟清净的果位,所以佛道无上誓愿成。我们对成佛这件事不要怀疑。但你若有这种怀疑心,也会成佛,不过慢一点。你若是没有怀疑心,成佛就快一点。因为所有众生皆有佛性,皆堪作佛。但可不是说一切众生都是佛。你要修行,才能成佛,若是不修行,一切众生仍是众生,谈不到成佛。作佛是个理;有一个成佛之道,但你必须依法修行。你若不依法修行,贪心、瞋心、痴心、慢心、疑心都不去除,就不会那麽快成佛。所以要发四弘誓愿。我们无论做什麽事,必须先有一个愿,然後依愿实行,这样才会达到目的地,所希望的才会得到。

讲到此,我想到一个公案,有一次释迦牟尼佛带著许多弟子到一个国家去教化众生,这个国家的人见到释迦牟尼佛来了,就把门关起来,没有人布施,也没有人恭敬佛。佛已到这国家,但和这国家的大臣、人民无缘,没有人来欢迎。可是当摩诃目犍连来时,国王、大臣,及人民皆向他恭敬顶礼,广设供养,很多人争著供养。佛弟子看了这情形,均不明白,便请问佛:「为什麽佛到这国家没有人供养呢?而佛的弟子摩诃目犍连来到这国家,却个个争著供养,这是怎麽回事?」佛答:「这是往昔的因缘。」在无量劫以前,目犍连和释迦牟尼佛在一个国家,目犍连在山上打柴,释迦牟尼佛在山下领路。他最讨厌蜂,而目犍连最喜欢蜂。释迦牟尼佛那时在因地,常用烟来熏蜂,而目犍连被蜂螫痛了,他也不用烟来熏蜂。反发愿「我将来得道,我要先度蜂,这些修罗性的众生。」生生世世後,这些蜂变成这个国家的人。蜂王为国王,工蜂为人民。释迦牟尼佛因讨厌蜂,曾用烟来熏蜂,所以到这国家,没有人来欢迎,国王大臣人民也不供养他。而目犍连发愿获道证果後,要度这些蜂,所以今生遇到一起,这些国王、人民就争著来供养。由这点我们知道因果之重要,所以一定要发愿。

此经以信愿持名为宗。什麽叫持名?持名就是持阿弥陀佛之名字,就好像「清珠投於浊水,浊水不得不清」。念佛号亦好像清水珠投於浊水中,水就清净了。众生妄想纷飞,不知有多少,没有停止的时候,好像海里的波浪,没有停止的时候。佛号入於乱心,乱心也就成佛心。因为念一声佛,心中就有一个佛念。你念佛,佛也就念你,就如同给阿弥陀佛打一个无线电报,这叫感应道交 。你不念他,他就收不到,所以必须要持名。

持名念佛是末法时代最重要的一种法门,故一般人普遍念佛。不要把念佛法门看轻了。永明寿禅师念一声阿弥陀佛,当时有五眼六通的人就看见他的口里出一尊化佛来。所以念佛的功德是不可思议的。并且你一念佛,头上就放光,一放光,妖魔鬼怪就跑得远远的。所以念佛的功德是非常不可思议的,这是持名念佛。持即是支持,也就是受持,也就是在中庸上所说的「全权服膺」,心心念念记著。持什麽名?持阿弥陀佛名号,念阿弥陀佛的名字。

念佛的法门有四种念法。就是(一)观想念佛、(二)观像念佛、(三)持名念佛、(四)实相念佛。观想念佛就是观想阿弥陀佛身金色,相好光明无等伦,阿弥陀佛全身放金色。相好是圆满功德所成就的,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种随形好,他的光明无比。看见阿弥陀佛两眉之间的白毫相光,宛转有五个须弥山那麽大。阿弥陀佛的眼睛有四大海那麽大,所以你们看阿弥陀佛的身有多大?在阿弥陀佛的光中,化现出许多佛。不但化出佛像,而且还化出菩萨像。阿弥陀佛有四十八愿救度一切众生,九品咸令登彼岸。九品有上上品、上中品、上下品;中上品、中中品、中下品;下上品、下中品、下下品。九品在每一品莲华又分出九品,九九八十一品。生出八十一品,令一切众生到彼岸。这是观想念佛。

又有观像念佛,就是供养一尊阿弥陀佛的像,念佛就观视阿弥陀佛的像,久而久之就成功。实相念佛就是念而无念,无念而念。你想不念佛也不可能了,就像流水似的,自己在里边就念起佛来;念而无念,无念而念,绵绵密密,这种境界就是得到念佛三昧,这是实相念佛。还有持名念佛,即是专门念阿弥陀佛,开口闭口都是念阿弥陀佛,口要念得清清楚楚,耳朵听得清清楚楚,心里想得清清楚楚,身口意三业清净念佛,心不打妄想;口不恶口、绮语、妄言、两舌,无四恶。身无杀盗婬三恶。以三业清净来念佛。念清净,念佛,念念清净,念念佛。所谓「心清水现月,意净天无云」,念到这种念佛三昧,听见刮风,亦是南无阿弥陀佛,听到下雨亦是南无阿弥陀佛,听见一切的声音都是在念佛,所谓「水流风动演摩诃」,水流的声音,风动的声音,都是南无阿弥陀佛。所以苏东坡说:「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溪水流动的声音尽是广长舌,无情说法。山和色都是清净身。所谓「青山白云,黄花翠竹」皆是法身所现;这就是得到念佛三昧。念无间断就是一天到晚都是念佛念弥陀。以前我写了一首偈颂:「念佛能念无间断,口念弥陀打成片,杂念不生得三昧,往生净土定有盼。终日厌烦娑婆苦,还将红尘心念断,求生极乐意念重,放下染念归净念。」这是念佛的受用,得念佛三昧,你往生西方极乐一定有希望。你已断尘世间的心;没有婬欲的心,也没有争名的心,也没有夺利的心,把这世界的外缘心都放下,看一切都是假的,放下染念皈净土,生极乐世界,这首偈颂说明念佛的道理。所以持名念佛就像拿著东西似的,总也不把它放手,故天天都要念南无阿弥陀佛。把自己的杂念赶走。念佛是以毒攻毒的法门,因为妄想是一种毒,故持名念佛也是以妄想止妄想,就好像国家以兵止兵,以战止战。若尽打妄想,能常念佛,就把妄想打跑了,就得到念佛三昧。第三重的五重玄义是持名为宗。

第四是力用。此部经有什麽力量?即不退。不退有什麽用处?就是往生,得到往生就可以不退转。修其他的法门都不甚安全,因为不保险。好像你持咒,持了几年咒,觉得没有什麽成就,便停止不持,就向後退了。或者你念几年经,觉得没什麽好处又退了。或者你今生不退,来生又退了。今生你很精进念经、念咒,等到你没修成,到来生又不精进而休息下来。为什麽?因为「罗汉有住胎之昏,菩萨有隔陰之迷」,勿说你是一位凡夫,罗汉一住胎,也会把所有的神通都忘了;菩萨一经投胎,也就迷了,若遇到善知识指点修行之方法,便可开悟,若是遇不到善知识,今生就退堕下来,来生又更退堕了,就不容易再发菩提心。可是你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就不会退堕;只有向前精进而不退转,能得到四不退: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及究竟不退。

1、位不退。你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就得到佛位。你到那儿,莲华化生,华开就见佛,闻法,入无生法忍,不会再堕落。此即位不退。

2、行不退。一般人今生修行精进,来生又懒惰了,修行无长远心。但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就不会再懒惰,总是向前勇猛精进。

3、念不退。好像人在娑婆世界修行,今天想往前修行,生出精进的念,精进了一个时期,觉得很辛苦,不如休息来得自在,就不再精进,而生出懒惰的念头。行虽不退,但念已退了。在这短短几十年的过程中,退堕的心比精进之心多,念不得不退。你能生到西方极乐世界,那儿昼夜六时都在说法,就不会有退菩提心之念头。

4、究竟不退。生在极乐世界,得到莲华化生,任何时候也不会再退;不退堕到凡夫或二乘之果位。一生到极乐世界,就得到四不退。故第四重玄义即是以往生不退为其力用。

第五重玄义是判教。判就是评判。阿弥陀经是属於那一藏呢?在经律论三藏中属经藏;经者常也,恒常不变,这部经在佛法都灭的时候,它在世上多住一百年,度脱无量无边的众生,这是与其他经不同之处。在声闻、缘觉、菩萨三乘而言,此经属菩萨乘,所度的都是具大乘根性的菩萨。

知道经有五重玄义和七种立题,我们对这部经,该有点认识了。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姚秦是个时候。姚秦、苻秦、嬴秦不同。嬴秦是秦始皇时代,苻秦是苻坚时,姚秦是姚兴时。在苻秦时,钦天监对符坚说:「现在应有位智慧人到中国来帮助政治。」符坚说:「以大智者,大概就是鸠摩罗什。」当时,印度的一般人皆非常崇拜他,因为他有智慧。他怎麽有智慧呢?

鸠摩罗什的父亲是鸠摩罗炎,是个丞相的儿子。本来他应继承丞相位,但他不愿继承,而到各处去访道。那时修行不一定是出家或在家。当他来到龟兹国,这国国王的妹妹看上他,她告诉她哥哥,於是国王就把妹妹嫁给鸠摩罗炎。婚後生了鸠摩罗什。鸠摩罗什在母胎中就像舍利弗一样,帮助其母辩胜一切的人。当时有一位阿罗汉就说:「此女所怀胎儿,一定是大智慧之人。」他七岁时,有一次随他母亲去寺里拜佛,罗什虽仅七岁,却能不加思索的将佛前的鼎顶在头上,继而想:「我这麽一个小孩子,怎麽拿得动这麽重的东西?」这一想就拿不动了,鼎跌落地上。由此之後,他就开悟了;悟得:「一切唯心造」。随後他就跟母亲出家了。他母亲出家颇费周章。本来他父亲,以前是修道的,但因对太太有深重的爱心,就不想修行了。现在太太想修道,他就阻止她,罗什的母亲就绝食,不吃不喝,如是到了第六天,眼看著她生命有危险了,於是答应她出家,叫她吃饭。她说:「一定要请法师来为我落发,我才吃饭。」她出家没多久,就证果了。鸠摩罗什也跟著他母亲出家,一天能诵许多经及偈颂,且过目不忘。因为如此,当时有很多外道和大论师来和他辩论。他把三十六旁门,七十二左道都辩服了,故在印度,罗什法师的名气很大,人人都佩服他。连苻坚都知道,当时便派大将吕光,带几万人去攻打龟兹国,欲夺罗什法师。罗什法师就对龟兹国王说:「中国兴兵,你不要和他打,他有什麽要求,你都答应他。」殊不知国王未听其言,而与吕光开战,一战,战败了,国王也被吕光所杀,罗什法师亦被抢了。在回国路上,经过一个地方,晚间即在该处住宿,那是一个山谷下的低洼处。罗什法师因为有他心通,知道晚上有大水,他就对吕光说:「不要在这儿住,这儿有危险。」吕光根本对罗什法师不相信,心想:「他懂什麽?」仍在那地方驻紮军营。当晚山洪暴发,山中流水冲下山,加上又下大雨,把五万人马淹死大半。如此之後,吕光知道罗什法师是一位不可思议的人。

一队人马又继续往前走,可是苻秦的国内发生政变,苻坚被推翻,姚苌作了皇帝。吕光这时不回去,在半路独立了。姚苌做了几年皇帝又死了,姚兴做了皇帝,便派人将罗什法师请到中国来翻译经典。当时有八百多位比丘聚会翻译。

罗什法师在圆寂前,对大家说:「我这一生译了许多经典,也不知对不对?若译得对,则我圆寂後用火烧,舌头就烧不坏。若不对,就会烧坏了。」说完後就圆寂了。圆寂後火烧,果然舌头没烧坏,由此证明鸠摩罗什法师所译之经典是正确的。另一证明:唐朝道宣律师问天人陆玄刹:「为什麽罗什法师翻译的经典,人人都欢喜读?」曰:「罗什师是过去七佛的译经师。」所以他所翻译的经典是正确的。

三藏就是经、律、论。经藏属於定学,律藏属於戒学,论藏属於慧学。经、律、论即是戒、定、慧。法师者,就是以法(佛法)为师。又有一义为以法来布施人。法师有读诵经典的法师、受持经典的法师、书写经典的法师,及讲经说法的法师。

鸠摩罗什是梵语,译为童寿,意即此童子将来一定活很大年纪。又言童子虽然年纪不大,但他的智慧、德行、辩才都很高超,所以童年而有耆德,有老年人的德行,故名童寿。这一部佛说阿弥陀经,就是童寿法师所翻译的。

每部经可分出三部分:(一)序分。(二)正宗分。(三)流通分。序分是叙述经的大概意思。正宗分是讲这个经典的正当的道理。流通分就是希望後人推而广之,扩而充之,像流水一样,流到任何地方。序分就像人的脑袋一样。正宗分就譬如人的身体,体内有五脏六腑。流通分就譬如两足,可以走路行动。

序分又叫经前序,因为它在经的前面,又叫经後序。为什麽经前序又叫经後序?这是否矛盾?叫经後序是因为释迦牟尼佛说经时,并没有此段文,它是後来阿难和迦叶尊者结集经藏时,添上去的。又叫发起序,即是发起经的因缘。又叫正信序,由序分证明经文是可信的。在序分里,具足六种成就:第一是信成就,「如是」。第二是闻成就,「我闻」是闻成就。「一时」是时成就。佛是主成就。「只树给孤独园」是处成就。「与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是众成就。有此六种成就,故经典是可以相信的。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与大此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

什麽叫「如是」?「如是」是信成就。如是之法是可信的,不如是之法是不可信的。所以「如是」是指法之辞。指是指示你佛法,如就是静,是就是动。如才是,不如就不是。什麽叫是?没有不是就叫是,绝对不非。什麽叫如?如是寂然不动。「如」就是一个真空。「是」就是妙有。也就是妙有离不开真空,真空也没有离开妙有,故叫空有不二。即空即有,非空非有。这种法是可信的。「如是我闻」这四个字,是所有佛经一开始皆有此四字,如才是,是才如。不如也就不是,不是也就不如。这道理是这样,故如是之法是可信。「我闻」是阿难亲耳闻的。阿难证果已无我,为什麽还说「我闻」?这我是无我之我,所以阿难说「我闻」。因为世俗的人,皆有个我,所以阿难虽然无我,但随顺世人而说出此道理。「如是我闻」,「我闻」是闻成就。有闻才有信,不闻怎会信?「如是我闻」四字,佛将入涅盘时才指示,告诉大众:「我今天於半夜即将入涅盘。」阿难一听见佛要入涅盘,就著急得哭起来,就像小孩子找妈妈似的,阿难一边哭,一边叫佛,说:「佛您不要入涅盘,您不要把我们都舍弃了。」阿难的头脑大概在此已昏了,不清醒,就以为哭是应该做的事情,这个时候就有一个瞎子(阿那律尊者),此瞎子和一般瞎子不同,他虽无肉眼,但却有天眼。因为没有肉眼,他就不东张西望,没有这麽多的妄想,於是心水很清,他说:「尊者,你为什麽哭得如此伤心?」阿难说:「佛要入涅盘,你叫我怎能不哭?」瞎子说:「你哭又有什麽用?现在还有很多事去请问佛。」阿难说:「有什麽事?佛要涅盘,还有什麽事情比这更重要呢?」阿那律尊者说:「有四种事情很重要,你若不问清楚,那怎麽可以?」阿那律尊者说:「第一件事是在结集经藏时,在经典的开始应用什麽字?」阿难说:「对,这很重要,幸好你提出来,否则我什麽都忘了。第二件呢?」阿那律尊者说:「佛在世时,我们以佛为师。佛火涅盘,我们将以谁为师。」阿难说:「对,佛入涅盘,我们找谁为师?」阿那律尊者又说:「佛在世时,我们依佛而住。佛入涅盘,我们将依什麽而住呢?」「第四件呢?」阿那律尊者说:「佛在世时,恶性比丘(即是不守规矩者,与众不和,性中总有争强论胜,好像阿修罗似的),佛可调伏。佛入涅盘後,这些恶性比丘和恶性居士总是骄气凌人,说:『你们不如我,你们不如我发心。』(实际上,就是因为你,人才不发心),怎麽办?」阿难一听,觉得这问题很重要,应该去问佛,於是赶紧把眼泪一擦,就到佛的面前说:「世尊!我现有四件事想要问世尊,请世尊慈悲答覆。」佛说:「好啊!有什麽问题,我来给你解答。」阿难说:「佛一生所说的经典很多,在结集经藏时,经首应用什麽字呢?」佛说:「所有过去、现在、未来,十方三世一切诸佛,皆是用『如是我闻』四字按在经首。」阿难又问:「佛住世时,我们以佛为师,佛入涅盘,我们应以谁为师?是不是大迦叶呢?」佛说:「不是。我入涅盘,你们应以波罗提木叉(戒)为师。」故出家人应受戒。这是依照佛的指示,佛不在时应以戒为师。阿难又问:「第三个问题,佛住世时,我们这些比丘和佛住在一起,现在佛入涅盘,我们这些比丘应以什麽为住呢?」佛说:「我入涅盘後,所有的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应以四念处而住。」

什麽叫四念处?即是念身、受、心、法。第一要观身不净:看自己的身体是不清净的,就不会对它生出一种爱心;因无爱心,就没有执著;没有执著,就自由 了。第二是观受是苦:你所接受都是苦。苦受、乐受都是苦的因。第三是观心无常,念念迁变。第四是观法无我。

阿难问:「第四个问题是恶性比丘、居士和一般人,又如何处理?」佛说:「这很简单,你就用『默摈』二字。」默就是不和他讲话,摈就是不理他。此意即遇到恶性比丘,你用定力,不要被他转。

佛为何叫阿难用「如是我闻」四字为经首?有几个原因:

一、异外道。与外道不同。外道所有的经论一开始,即用「有无」二字(梵语是阿(有)嚘(无))。他们主张一切的法,万事万物,均不出此二字;非有即无,非无即有,故以「阿嚘」两字开头。或言无有,本来无,现在有了,其道理与真空妙有有些相似,但未深入阐明。

二、断众疑。佛知道在他入涅盘後,大众结集经藏,见阿难升座说法,大众顿起三疑。一者,他们把阿难当成佛,以为佛又活过来了。又有人会怀疑是他方佛来说法而非释迦牟尼佛。再者会有人以为是阿难成佛了。有此三疑,故佛告诉阿难以「如是我闻」四字为经首。

大家就知道原来不是释迦牟尼佛,也不是他方佛来,也不是阿难成佛。原来这法,如是之法是阿难亲自听释迦牟尼佛所说。这叫断众疑。

三、息争论。阿难在诸大比丘中最年轻,佛成佛时他出世,佛入涅盘,他才四十九岁。其他的比丘均比他年长,论资格以老迦叶的年龄最老,其他如目犍连尊者、舍利弗尊者,年龄均比阿难大。论道德、学问、智慧,其他比丘亦有比阿难尊者高者。那怎麽会选到阿难结集经藏、说经典呢?诸比丘中有老的、中年的,阿难是最年轻的,如说是他讲的经典,其他的人会不信,均要与他争第一。这位说:「我听的经典比你多,我应该说经。」有的说:「我跟佛一辈子,佛所说的法都在我肚子里,应该我说经。」等到阿难说:「『如是我闻』;像这样的法,是我阿难亲自听佛说的。」就可以平息争论了。

四、遵佛嘱。遵从佛所咐嘱。

「如是我闻」,阿难以四事问佛,前面已讲了二种,现在讲第三种。第三种是依四念处而住。四念处就是身处、受处、心处、法处。第一要观身不净。我们所有的人,对自己的身体看得非常的宝贵,认为这个身体是真实的。所以自私也因这个身体而有,自利也因这个身体而有。要是没有这个身体,就没有自私,也没有自利了。为什麽自私自利?就因为没有认识这个身体,以为这个身体是真实不虚的。所以造罪也因为这个身体,作恶也因为这个身体,对这个身体看不破、放不下,为这个身体找好东西吃、好房子住、好车子坐,这都是执著不能放下,因此一天到晚都为这个身体忙。有一天这个身体要死了,还不明白,而说:「我的身体要死了,怎麽不帮助我呢?」那时才知身体不是真的,可是已经晚了,後悔也来不及了。

究竟身体是不是真的?在愚痴者看来是真的,不是虚妄的。但有智慧的人则知道,这是四大假合,地水火风和合而成的。这身体不是究竟。那究竟是什麽?究竟是自性,我们自己的自性是光明遍照、圆满无碍、尽虚空遍法界、无在无不在的。而我们的身体只是自性暂时的居住处,如住旅馆似的,身体即是旅馆。但住旅馆的这个游客,若以为旅馆是自己的,那真是大错特错。如果你能把身体看成旅馆,并能找到主人,那你就认识自己了,这个身体生来就不净,因为是由父精母血和合而成的。它由小不知怎麽就长大了,长大了就生出种种贪心、瞋心、痴心、慢心、疑心,造出一些杀、盗、婬、妄、酒等业,造种种业都因它而有。这个身体究竟是不是宝贝呢?不是,实乃是清净无垢、没有染污、没有一点不清净,这才叫宝。但我们这个身体九孔常流不净,两眼有眼屎,两耳有耳垢,鼻孔有鼻涕。在中国有些外道专门吃鼻涕,修这种外道法的人说:「这就是炼丹。」假如不是愚痴,怎会吃鼻涕呢?不但吃鼻涕,还吃眼屎、耳垢等,认为从身体出来的东西都是宝贵的。肮脏的东西,他们却认为是宝贵,你说可怜不可怜?

我们的身体,面上有二目、二耳、二鼻孔和嘴巴,加上大、小便处,总共是九孔。人人都知道大便和小便是不乾净的,假如你做再好的菜,用大小便做点调味料,人不知则吃,若知道了,谁也不会吃,因知道那是肮脏的。「九孔常流不净」,你说这个身体究竟是宝贝的?或不是宝贝呢?要是宝贝怎会常流不净之物呢?这个身体一个星期不沐浴,身子就会痒、不舒服。时间一久则有臭味出,这种臭味不要说自己,连狗都不愿闻。所以我们要观身不净,这身体是这样不乾净,你还爱它吗?为它执著吗?爱这麽不乾净的东西,有什麽用处呢?那你说:「我可以用刀割它,去自杀?」这不需要!你应借假修真,你的自性在你的身体里住,你走到五陰身,就成陰陽混合,也就是在清净与混浊中。你要是往上修,则得清净可成佛;你要是不修行,则往下坠,和污浊合而为一,成为鬼。所以你修行与否,是你自己的事,旁人不能帮你。好像阿难尊者,他说他是佛的堂弟,不需要自己修行,佛就可以加被给他三昧,但始终佛也不能给他三昧,等佛入涅盘後,结集经藏时,才证四果阿罗汉。那时他才知道自己不修行是不可以的。

观身不净,我们不要拿这个身体当宝贝,谁说我一句,也放不下,「怎麽说我呢?」谁打我一下,「你打我!可恶至极!」觉得痛一点,就受委屈了。其实你要是看破放下,没有一个痛,亦无一个不痛。谁痛?痛又怎麽样?有人打你,就当碰在门框上;有人骂你,就当他唱歌,或说你所不懂的外国话,「这是西班牙话?德文?葡萄牙话?我没学过,我不懂。」总而言之,你能把这身体看破放下,不执著,则会得到自在,这是观身不净。不要把身体看得那麽重要。

「受念处」,观身不净,受、心、法,也都不净。观受是苦,受是你所接受的。有1、苦受,这是苦苦。2、乐受,中有坏苦。3、不苦不乐受,这是行苦。以上是三苦,你对於你所接受、所享受的,都应觉知是苦,你知道是苦,就不会执著享受了。我常常对你们讲:「受苦是了苦,享福是消福。」常受苦,则苦没有了;尽享福,则福报没有了、消了。所以「观受是苦」,而身心法也都是苦,这四念处虽是四种,但要把四种观成一种,一种分开四种。

「观心无常」,这个心是无常的,不会常常如此。过去心不可得,是无常;现在心不可得,是无常;未来心不可得,是无常。这心是念念迁流、念念不停,所以是无常。

「观法无我」,法根本无一法,法既然没有了,什麽地方有个我呢?我是四大假合、五蕴色法而成的,既然没有五蕴的色法,则我自己也没有了。所以观法无我,人空法空,人也空了,法也空了。

我们修行要常常观想四念处。佛灭度之後,教导一切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修行依四念处而住。这四念处是很微妙的,所以大家须详细研究,你能明白四念处,依四念处而住,就没有执著,而得到真正的自由 。有所执著就没有自由 ,没有自由 就因有所执著,所以要修四念处,依四念处而住,无住而住。无所住,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现在讲阿难尊者以四事问佛的第四个问题。第四个问题就是怎样来对待恶性比丘?佛答覆说:「恶性比丘,默摈之」由这件事情,我们可以知道当初佛住世时,也一样有这种恶性比丘、恶性居士、恶性之人,遇到这种人,就应不和他讲话,默摈之,这叫软迁单,迁单就是叫他搬家,不理他,他自己觉得没有什麽意思,就会走了,这叫摈。在佛入涅盘之後,遇到这种的恶性比丘、恶性居士,就用这种方法来对待他。

「如是我闻」这四个字,「如是」是信成就,如是这个法就可信,不如是这个法就不可信,这是信成就。「我闻」是闻成就,闻本来是由耳朵闻,为什麽不说耳闻?而说我闻呢?因为这耳朵是身体的一部份;这个我是身体总的名称,耳朵则是一个别名,这叫舍别就总,把别的名不用,而用总的名,所以说是我闻。

「一时」,是一个时候,这叫时成就。那麽这个时候,为什麽不说某年某月某日某时呢?只说一时呢?因为国家与国家的年月日期不是全都一样,有的以正月为一年的开始,有的则以二月或三月,乃至於其他的月份,因历法不同故,所以没有办法确定一个时候,若确定这个时候,考古家就要考查,说这个正不正确。现在说「这一个时候」,就不需考古家来考查。以上是时成就。

要讲经说法,第一要有人信,有人相信这个法,才可以说法。有人相信,但没有时间来听,甚至一听经就跑了。为什麽?因为没有时间,他不听不闻。虽有讲经说法,他不闻也没用。若他真想听经闻法,就要有时间;时候有了,又有信心,又要有一个说法主,佛就是主成就,说法之主。有了主成就,又要有处成就,要有一个地方来讲经说法,现在这个地方,就是在舍卫国的只树给孤独园。舍卫国是印度一个国家的名称,译为丰德,因为这个国家的人都很聪明,所以国就有五欲七宝之丰,其国人有多闻解脱之德,这国家有五欲财宝,五欲是什麽?有人说是财、色、名、食、睡;又有人说是色、声、香、味、触。总之五欲的境界令你的智慧颠倒,令你的眼睛跟著色尘跑,耳朵跟著声尘跑,鼻子跟著香尘跑,舌头跟著味尘跑,身体跟著触尘跑。这五欲把人迷得颠颠倒倒,都来追逐五欲,这国家的人有多闻,书读很多。解脱就是无拘无束、很自由 、得到解脱,也就是执著心很轻。这是舍卫国。

「只树给孤独国」,只树是只陀太子所种的树,给孤独园是须达多长者的。须达多长者是当时印度的一个富人,但他不懂佛法,连佛的名字都没听过。有一天他为儿子娶媳妇,到城里一位朋友——珊檀那长者家里,也是一个很有钱的人。到了他家,见珊檀那半夜就起来,布置他的房子,把房子庄严得非常美丽,须达多长者看见他如此庄严舍宅,就问他说:「你把房子收拾得这样庄严好看,是不是办什麽喜事?」珊檀那长者说:「不是的,我想请佛来应供。」须达多长者一听见「佛」字,头发也竖立起来了,毛孔也竖起来了,问:「什麽叫佛呀?」珊檀那长者就对他说:「佛是净饭王的太子,本来他应该做国王,可是他出家修道成佛了。我准备请佛来应供,来供养佛。」须达多长者,即给孤独长者,听见佛的名字後,觉也睡不著。释迦牟尼佛知道他有诚心,就放光来照他,一放光照他,须达多长者以为天亮了,於是就起身出城。城门本来是锁著的,但释迦牟尼佛以神通力量把城门打开,须达多长者就到了佛所住的地方——竹林精舍。到了那儿,预先就有一位天人,向佛右绕三匝,然後向佛顶礼。须达多长者从没见过佛,也没听过佛法,不懂礼节,所以天人做一个样子给他看。於是乎须达多长者也向佛右绕三匝,然後向佛叩头顶礼。佛就向他说法,须达多长者非常高兴地说:「佛您有这麽多的弟子,要有一个大的地方才可以住下,我预备找一个大的地方,请佛来住」佛说:「好啊!那你就去找。」

须达多长者回去本国到处找地方,却没一处合意;最後找到只陀太子的花园,觉得地方好,也够大。於是向太子要求买他的花园。太子并不想卖自己的花园,但听须达多长者要买,就同他开玩笑说:「好,你若要买我的花园,须将金砖铺满它,我就卖给你。」长者没有讨价还价,回家马上将窖藏的金砖全搬去,铺满了花园。然後对太子说:「现在园子是我的了。」但太子说:「花园是我自己的,怎可卖给你呢?我是开玩笑的。不卖!不卖!」须达多长者说:「你说只要我将金砖铺满花园,园子即卖给我。你将来要做国王的,怎可说话没有信用呢?」太子考虑後说:「好,园子已铺满金砖,是你买的;但树没铺金子,故仍是我的,算是我供养佛吧!」所以此园叫只树给孤独园。何谓给孤独者?给即周济,亦即布施。因须达多长者专门布施给孤独的老幼。中国周朝文王时,周济四种穷苦人:即鳏、寡、孤、独。鳏是老而无妻者(鳏夫)。寡是老而无夫者(寡妇 )。孤是幼而无父者(孤儿)。独是老而无子者。而须达多长者——给孤独者也救济这四种人。

「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这是「处成就」。因为有人说法,一定要有处所;无处所,法就不易说了。

「与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是「众成就」。「与」意即「共」,即共同跟随一位师父学习 ,大家共同住在一处,大家共同学习 佛法,大家共发同样的菩提心,大家都开同样的智慧,大家证同样的果位,大家共同成佛。这麽多共同的理由,故用「与」字。

「大比丘僧」,先把声闻众说在前面,因比丘都是出家相。菩萨放在後面,因菩萨之相不定,有时是出家相,有时是在家相。菩萨是修中道的,故放在中间。後边再说天龙八部,最後说一切世间相的凡夫。出世相是圣人。菩萨有时在法会中,有时离法会去其他世界,故是不定相。比丘则是佛的常随众,跟随佛听经闻法。故结集经藏时,把比丘写在前边。

「大」有三种意思:一、比丘是国王大臣所崇拜者。二、比丘断一切烦恼。三、破诸恶者。比丘与其他外道不同,故云「胜」,胜过其他一切外道。而比丘又有三种意思:一、乞士。二、怖魔。三、破恶。一、乞士是托钵乞食。二、怖魔。当有一人在戒坛受戒时,地行夜叉即去报告空行夜叉,而空行夜叉即刻报告天魔,天魔即恐惧的说:「佛又多一位弟子,我又少了一个眷属。」因此天魔很恐惧,魔王宫殿都震动。三、破恶。比丘发菩提心时,则破八万四千烦恼,故是破恶。

僧伽是梵语,翻为「和合众」,即是大家共同住一处,没有是是非非,不会互相斗争。又有「事合」及「理合」。何谓理合?即大家同证无为解脱。而事合又有六种:

一、身和同住。僧众合住一起,不能互相斗争。时时刻刻要自己管自己。不要犯过,不要妨害他人。譬如大家都不饮酒,你却要喝酒;大家都不抽烟,你却要抽烟;则僧不和,就不能同住。故一定要守规矩,不犯过。

二、口和无争。不要互相辩论是非。不要有「张家长,李家短;三只蛤蟆六个眼」等的是非。要口和不争,不能说你的道理不对,我的道理对而争论起来。

三、意和同悦。大家在一起学佛法。你修持精进,我比你更精进。大家为修道而精进向前进。不要一天比一天差。要少说话,多修道。大家的意念就和合。

四、见和同解。大家有相同之见解。

五、戒和同修。大家一同持戒律,同修道。

六、利和同均。大家互相为共同之利益而努力。以上是六种「和合僧」,此为「事和」。

「千二百五十人...」是佛之「常随众」,即常常跟著佛。佛到任何地方去说法,他们一定都跟著去。他们不管佛说的经是否已经听过,一定仍跟去听佛说法。基本上应是一千二百五十五人。佛先度五比丘,然後耶舍长者子及他的弟子四千九人也跟著皈依佛。舍利弗尊者及大目犍连尊者,各有一百位弟子跟随著皈依佛。此外大迦叶兄弟三人及一千位弟子也都跟著皈依佛。所以一共是一千二百五十五人。

迦叶三兄弟共有一千位弟子。其中五百人是优楼频螺迦叶的徒弟。迦叶是梵语,翻为大龟氏。优楼频螺翻为木瓜林。有人说因他在木瓜林中修道。又有人说因他胸前长一大瘤凸出如木瓜;或言凹进去成木瓜形者。总之都可以如此说。我相信他最喜欢吃木瓜,所以修道时身上会长出一个如木瓜的东西。木瓜润肺,如肺有病,可以多吃木瓜。木瓜林迦叶有两个弟弟。一位叫伽耶。伽耶是山名,翻为象头山。另一位叫那提,翻为「河」或「城」。我认为此河在城边,所以两者均可。他们两人共有五百名弟子。故三兄弟共有一千位弟子。

佛教化众生,首先度鹿野苑的五比丘,然後该度何人呢?他观察迦叶三兄弟的机缘成熟,应该去化度他们。於是佛就到大迦叶处去。但不能直说:「我来度你们,你们信不信?」佛使用权巧方便法门。走到他家时说:「此时已晚,我可否借宿一晚?」

大迦叶修火道很久。他已一百六十岁,见佛与众不同,但他却看不出佛的来历及何因缘,虽知佛绝非普通人。正奇怪何以平时任何人的背景,他一望即知,但却无法了解此人究竟是何人。於是他将佛安置在一个火龙洞中,那火龙是他的护法。任何人去到火龙洞里,即会被牠烧死。是夜三更,火龙想将佛烧死;但佛以火光三昧对付牠,使牠无法可施。於是佛将牠放入钵中,对牠说法。亦如六祖大师将毒龙收入钵中,但佛不会说:「你只会变大,不会变小,跳入我的钵中。」佛是很自然的将牠收入钵中,与之说法,火龙即皈依佛。

然後佛用种种神通变化,老迦叶一看自知不如,没这麽大道行,也跟著皈依佛。他皈依佛後,没多久就证圣果。他的五百弟子也都跟著皈依佛,并都出家。他的两个弟弟见哥哥跟了佛,於是他们二人也带著五百名弟子,一起跟佛出家。出家後没多久也证了圣果。因此合起来共有一千二百五十五人。他们因为感谢佛的慈悲深恩之教化,故无论佛到何处说法,他们一定都常随著佛,在法会中听法,作佛的常随众。亦如此时你们听经,虽有人已经听过,仍忠诚护法。譬如有位弟子去很远的地方教书,但每逢星期六,一定赶回来参加法会,并在周末的两天假期中作佛事,这是他真诚护法的心意。另一弟子在百忙中仍抽空出席听经。白天工作繁忙,已很疲劳;但下班後,仍赶来听经,实在很有诚意。

「...俱」,俱是大家聚在一处。

「皆是大阿罗汉」,聚会在一起的,都是大阿罗汉。「阿罗汉」是梵语,有三种意义,与比丘义相近,比丘是罗汉之因,罗汉是比丘之果。

一、应供。因中是乞士,果上就应受天人之供养。

二、无生。因中叫怖魔,果上就叫无生。因中怖魔,怖烦恼魔、怖死魔。

三、杀贼。因中叫破恶,果上叫杀贼。杀无明贼、杀烦恼贼。破五蕴之魔及诸烦恼魔与死魔。死也是一个魔。像有的人修道时病得要死,则恐惧起来了,此即是被死魔魔动。修道者应不怕生也不怕死,生即死,死即生,应视生与死无分别;活的时候,就像死了一样,则欲念之心也没有了。如果死了,怎麽会再有婬欲心、贪、瞋、痴、慢、疑之心呢?那时一切烦恼也没有了。你说这种境界多快乐,然而此境界不是很容易得到,但也不困难,只要肯去做就可。

皆是大阿罗汉,众所知识。

这些大阿罗汉,都是德高望重,人人都知(指闻其名,但未见其面)且识(已见其面,并认识其人)。

长老舍利弗,摩诃目犍连。

长老,乃对年长者之尊称。长老有三种:(1)年耆长老:耆是老年人,年耆是指年纪很大的人。

(2)法性长老:即明白佛法。「性」是自性。因为明白佛法而通达自性,故不论其年龄是长或少,有智慧无量、辩才无碍者,纵使年纪轻,一样可以讲解佛法。如舍利弗在八岁时,即把印度所有的论师给战胜了。他在七天内,即能通达佛法,故言长老。

(3)福德长老:有很多福报,人人欢喜供养他。因为他接受人的供养,亦能令人种福,也因其有德行故。

舍利弗尊者未出生时,他的母亲和其弟弟(摩诃拘絺罗)辩论,可是每一次都是她辩输。自她怀孕後,奇蹟立刻出现,当她再与弟弟辩论时,弟弟反而输了。所以聪明的摩诃拘絺罗立刻知道他姊姊胎里的小孩,一定是很有智慧。

舍利弗及目犍莲均是长老。

舍利弗是梵语,其父名「提舍」,「利」是他母亲的名字,「弗」为子意,故有些经文译为「舍利弗」或「优婆提舍」。把父母的名字合起来,做为其名字,故称「舍利弗」。「舍利弗」有好几种翻译。有的译为「身子」,或「鶖子」,或「珠子」。何谓「身子」?因为他母亲的身体非常得美丽(其相貌亦端严),故言「身子」,意即那个身体很好的女人的儿子。「鶖子」,鶖鹭是一种鸟,此鸟的眼睛美丽异常,舍利弗母亲的眼睛亦如鶖鹭一般的美丽,故称舍利弗为「鶖子」。又称「珠子」,珠子亦是指其母亲的眼睛如宝珠一般的美,而生出舍利弗的眼珠亦很美丽,故称「珠子」。

舍利弗在声闻里是智慧第一,其智慧无人可比。当他仍在母腹中时,即帮母亲辩论,辩无不胜。与谁辩呢?即与其舅父。本来他母亲未怀舍利弗时,常与她弟弟辩,屡辩屡败,每辩必败。但自她怀孕後,再与她弟弟辩就不同了,後者所讲的道理,总没她讲得圆满。其弟弟(即舍利弗的舅舅)亦很聪明,知道非其姐辩胜他,乃是她肚里的孩子帮著她来与他辩论的。於是他便发心去南印度学论议,一学学了许多年。那时也没电灯,但他白天、晚上都勤学论学:四韦陀典、四种论学,甚至不肯空过一分乃至一秒钟。学了几年後,衣服破了也不补,脸也不洗,手指甲也不剪,故指甲很长,因此一般人称他为「长爪梵志」。当他把所有的论学学完了,便回来预备与其外甥辩。因为他是个大论师,心想:「将来若不能胜其外甥,是很没面子的事。」不料学成归来,却发现舍利弗已跟佛出家了。他很不悦,认为是胡 闹,他说:「佛有什麽道德?只不过是一个沙门,我要去把我的外甥要回来。」他便去和佛交 涉,拟要回其外甥。佛说:「你凭什麽理由把他要回去?你立一个宗来。」他答:「我以不受为宗。」佛言:「好,你以不受为宗,那你还受不受你的见呢?你立宗这个见还受不受呢?」他本来是什麽都不受的,现在佛问他受不受这个见?他自忖:「若说受,则『以不受为宗』,此宗便会倒了,立不住,因为有了受。若说不受,连个见都不受,但立那个宗就是『见』,怎可说是不受那个见呢?故答受与不受均立不住。」於是自认败了。但在未辩之前,他与佛立了条约,他说:「若我胜了,则我带舍利弗回去,不跟你出家。若我输了,我把头割下送你。」他以头为赌注,这回败了,他拔腿便跑,跑了三、五哩後,继而想之:「这也不对,既已讲好,输了要给头的,现在跑了,岂是男子汉大丈夫之所为呢?」便转回去,向释迦牟尼佛要刀,佛说:「你要刀做什麽?」他说:「我输了,要把头割下给你。」佛说:「我法无此法。你既输了,就不要走,也在这儿出家好了。」他问:「佛您肯收我吗?」佛首肯,於是不但外甥没找回,连带他也跟著出家作比丘了。出家後,随即得法眼净,证果了。

舍利弗在母腹内即有如此大的智慧,帮著母亲与舅舅辩论。又舍利弗在七日内,即通达诸法实相,在八岁时即论胜一切的论师,故为大智舍利弗。释迦牟尼佛不问自说说弥陀经,当机众即是以舍利弗为首,因为有舍利弗如此的智慧,才可接受净土法门深妙的道理。

舍利弗不仅是智慧第一,其神通亦是第一。因为有一次,有位居士供斋,请佛应供。那时舍利弗却入定了,人家叫也不出定(不是装模作样,好像入定的样子,是真入定了)。於是神通第一的目犍连,欲以神通把舍利弗叫出定,可是使尽神通,却连舍利弗的衣角丝毫也动不得。由此可证明舍利弗不仅智慧第一,神通亦为第一。(不像我们打坐入定,周围动静还很清楚呢!舍利弗才是真入定)。

为什麽舍利弗智慧第一呢?为什麽称大智舍利弗呢?这就要讲到因果上。他在因地时,最初发心学佛,遇到一位师父,师父问他:「要不要智慧?」舍利弗说:「要。」於是他师父告诉他:「若要得智慧,就需学般若智慧法门,诵持楞严咒、大悲咒、十小咒、心经等,天天诵持,则可开智慧。」舍利弗便依教奉行。白天晚上,行住坐卧皆念兹在兹,无有间断,甚至还发愿生生世世要拜这位师父学般若法。於是一生一生的学习 般若法门,一生一生的增加智慧,於是在释迦牟尼佛成佛这一生,有这样的成就,能七日通达诸法实相。谁是他因地的师父呢?就是释迦牟尼佛。故现在释迦牟尼佛成佛了,他也成了大阿罗汉,这是舍利弗成就大智之因缘。主要是因为他时刻不忘善知识之教诲,故所学之法在七日之内能通达。

我们为什麽念经念咒很慢,甚至几个月楞严咒也背不出来?这是因为前生未学过这麽多佛法,现在才开始。最要紧的是学佛法不能懒惰,必须学舍利弗那样勤奋,日夜不懈怠的来学佛法。故现在记不住经与咒文的人,更应努力,所谓「勤能补拙」。若能记得清楚,亦更应加倍努力,以增长自己的智慧。为什麽我的智慧比别人低?因为没有学过佛法之故,故现在应发愿学习 佛法,将来赶上大智舍利弗。要学大智文殊师利菩萨,他的智慧比舍利弗大多了。

摩诃目犍连,摩诃是梵语,有三种意思:1、大。因为长老是国王、大臣所恭敬的,故大。2、多。他学习 三藏十二部一切经典,故为多。3、胜。他超胜其他旁门外道。

目犍连是梵语,译为「采菽氏」或「莱菔根」,因为其先人修道时吃此物,故以此为名。他的名字另一个意思是拘律陀(树名),因为他的父母向树神祈祷而生下他的。

目犍连尊者是神通第一,他最初证得阿罗汉,即得六通。何谓六通?六通即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漏尽通。1、天眼通,不但能看见人间的情形,亦可见到天人的一举一动。2、天耳通,不但能见,也能听天人的一言一行。3、他心通,在彼此相对时,你内心有何意念,虽未说出口,但对方已知你所想及要做之事。4、宿命通,不但知道你的意念,速你前世的因果,也能清楚明了。5、神足通又叫神境通、如意通。何谓神足通?乃是一种不可思议的力量,连鬼神都不知,有千变万化。又称神境通,因能到一切境界,通达无碍。如意通是遂心所欲,想上天或下地狱都能随意而之,甚至入火,火不能烧;下水,水不能淹,能任意穿墙而过,不须经过门户;遂心如意,如意可达。6、漏尽通,已无有漏。凡夫皆有漏,如破了的玻璃瓶,装不上水,一装即漏;洞大便漏得快一点,洞小则漏得慢,要是没有漏洞,就不会漏了。

人有什麽漏呢?人喝水、吃饭,变成大小便时,即是漏。爱发脾气,有贪、瞋、痴、慢、疑等心,皆是漏。有漏即存不住。漏尽通是把这些漏都没有了,这些漏即是所有的毛病。人无大病就有小病,没有小病却有毛病;无大漏时有小漏;无小漏时,却有慢慢漏之习 气,漏是讲不完的。此即六通。

目犍连尊者得六通後,他即刻用天眼通遍观世界,找他的父母,先注意找他的母亲。一看,却见他妈妈在地狱里。为何他母亲在地狱里呢?因为她在生时,不信佛、法、僧三宝,不单不信三宝,且毁谤三宝,又杀生,又爱吃鱼子,杀生太多,故堕地狱。目犍连尊者於是拿一钵饭给他母亲吃,其母急忙一手拿钵,另一手遮住钵(因其贪心太重,怕其他饿鬼来抢她的饭。饿鬼是贪心重的),偷偷的吃。可是因其业障太重,饭未入口前,已烧成炭,不能吃了,而且还烧破了她的嘴。目犍连尊者纵有神通,也无法使饭不成火炭,故即刻去求救於佛。

释迦牟尼佛即教他一个救他母亲的方法。即是设盂兰盆供。盂兰盆是梵语,译为解倒悬;把倒挂的人解下,言及人在地狱里变成饿鬼,就好像被倒挂起来一样。在七月十五日,佛欢喜日、僧自恣日时,以百味饮食来供养十方僧,才能救其母亲离苦得乐。目犍连依此而行,果然超度他的母亲生天了,不单他母亲生天,所有在地狱里的饿鬼都离苦得乐了。

有的人说:「我不相信我们所吃的饮食,当饿鬼吃时会化成求炭。」这难怪你不信,我以前也不信。可是在宇宙间有许多事奇奇怪怪,一言难尽,更何况宇宙以外之事呢?譬如清水,人和畜生看水是水;可是天人见水为琉璃;饿鬼见水是火。这些都是随其业报所现。天、人、饿鬼等,各有各的业报,乃业力所现。这个就是目犍连尊者求佛救母之 因缘。

摩诃迦叶,摩诃迦旃延,摩诃俱絺罗,离婆多,周利盘陀伽,难陀,阿难陀,罗侯罗,憍梵波提。

「摩诃迦叶」,摩诃有大、多、胜三种意思,故摩诃迦叶即大迦叶。「迦叶」是梵语,译为大龟氏。大龟氏是他的姓,因为他的先人,看见有只大龟驮著一卷图一道修道,所以就以此为姓。又叫饮光氏,因他的身上有光,能隐蔽其他所有的光,好像饮尽一切的光。他怎麽会这麽光明呢?是在过去七佛时,在毘婆尸佛时,有一座庙,破烂不堪,佛像无遮蔽,任凭风吹雨打。此时有一贫女发心要给佛像装金,修补庙。她每天到各处化缘,等积蓄够了,就请一位金匠来为佛像补金身。补完了,这金匠就对这女人生出一种爱心。他向这女人说:「你修庙功德很大,但可否功德算二人的?你出金,我出工,不收你的钱。」於是两人共同把佛像与庙宇装修好後,这金匠就向这穷女人求婚,两人便结婚了。因为给佛像装金的缘故,後来生生世世两人身上都放紫金光。而在九十一劫中,两人生生世世都做夫妇。

今生迦叶生於摩竭提国。当他长到二十岁时,他父母要他成婚,他就说:「一定要找个身上有金光的女人,我才和她结婚,否则我就不结婚。」後来果然在另一个国家,有个女人身上也是放同样的金光。这是前因後果,作善业感现,故生生世世均有金光。他们夫妇二人生生世世都是修道,共同研究修行之方法。在今生,迦叶出家作比丘,他太太亦出家作比丘尼,叫紫金光比丘尼。大迦叶的名字叫庇钵罗,本为树名。因为他父母亦是向树神祈祷而生下他,故以之为名。

摩诃迦叶尊者在佛教里,具有重要的地位。佛说法时,大梵天王会来献金莲华供佛。有一天佛手拿起金莲华示众,在这个百万人天的法会,谁也没表示,唯独摩诃迦叶尊者破颜微笑。於是佛说:「我有正法眼藏,涅盘妙心,实相无相,心印法门,已传予迦叶。」故迦叶为佛教之初祖,西天第一代祖师。尊者现在还在这世界上。佛入涅盘後,摩诃迦叶尊者便至云南鸡足山入定,等当来下生弥勒尊佛出世成佛时,他要把金缕袈裟交 给弥勒尊佛,那时他所应做的事便做完了。

迦叶尊者皈依佛出家作比丘时,已一百六十岁了,等佛说法四十九年,讲经三百余会,尊者已年届二百余岁。从佛入灭至今,已三千余年。有很多修道人到鸡足山朝拜迦叶祖师。在鸡足山常常有三种光:1、佛光。2、金光。3、银光。人到鸡足山朝拜时,若有诚心就会听到山间有大钟响,但只闻钟响,而不见钟,在全鸡足山几百里内皆可听见,这是不可思议的境界。迦叶尊者在佛的弟子里,有两个第一:1、头陀第一。2、年龄第一。所有佛的弟子,论年龄皆没有比他大,故年龄第一。在佛的弟子中,他最吃得了苦,受得了苦,最能苦修行,故头陀第一。

头陀是梵语,翻译为「抖擞」,即是打起精神,勇猛精进。头陀即行苦行,有十二种苦行。此十二种头陀行是住持佛法的表现,只要有人行头陀行,佛法就久住於世。要是无人行头陀行,佛法就灭了。十二头陀行,即:1、著粪扫衣。什麽是粪扫衣?即是一般人已经不要的衣服或布,丢在垃圾桶,出家人将这种衣服捡回来,洗净制成一件衣服。穿这种衣服有什麽好处?好处很大。令你自己没有贪心,不爱好的衣服,穿上这种衣服令你心理很安静,减少贪心,也令其他人无贪心。你若穿上最好的衣服,其他人会生一种羡慕心,再由羡慕而生出嫉妒心,由嫉妒心就生出贪心,然後生出盗心。若穿粪扫衣,就没有人会来偷你的衣服,这对你有好处,对其他人亦有好处。亦即是现在出家人所穿的破衲衣,出家人亦称「衲子」,即是言出家人穿破衲衣。

2、但三衣。即是自己所有的东西只有三件衣、钵、具。三衣:a、大衣,有二十五条,一百零八块,此种衣是讲经说法,入皇宫时所穿的。b、七衣,即七条衣,是礼忏拜佛时所穿的。c、五衣,即五条衣,是执劳服役,出入往返,迎宾待客时所穿的。为什麽只有三衣、钵、坐具?这亦是叫人常知足,勿贪多物质。衣的方面是以上两项,以下是讲食物方面,有五项。

3、常乞食。常托钵乞食,自己不举炊。

4、次第乞食。即一家挨著一家乞食,不是说避免到贫穷人家去,而到富有人家去乞食。要一家挨著一家,一天化七家门口。若七家皆无供养,则那一天就不吃饭。不能拣择,要平等乞食。不可像须菩提和大迦叶尊者有分别心。大迦叶尊者专向贫穷人乞食。因他想贫穷人太可怜了,若不种福,来生就更穷,於是他专门向穷人化缘。而须菩提就专门向有钱人化缘,不向穷人化缘。他亦有其见解,他认为:「富人若今生不种福,来生就会穷了。」各讲各的道理,佛就骂他们是阿罗汉心,不平等化缘,有分别心。

5、日中一食。即早晚不吃东西,只在中午(十一时到十二时)才吃饭。一般不明白佛法的人,以为日中一食就是持午。持午是早上吃,晚间不吃。若是早、晚、中午皆吃,这叫能吃,就像受戒时,问:「能持否?」答:「能吃。」(吃与持音略同)日中一食是依照佛的制度来修行,因为中午是佛应供的时间。早晨是天人吃东西,过午是畜生吃东西,晚间是饿鬼吃东西。出家人为何晚间不吃东西?因为晚间吃饭动筷子时,饿鬼会来抢吃东西,可是食物一到口中,就变成火,因而生出瞋恨心,而令出家人生病。故出家人晚间不吃东西。

6、节量食。即不要吃太多,若吃太多,肚子无地方存食物,故要作很多工—常跑厕所。

7、过午不饮浆。浆即是苹果汁、橘子水、牛奶或豆浆。过午之後,真正行头陀行的人,就不饮浆,有的人只修一种头陀行,或两种、三种、四种,或行全部头陀行,皆是量力而为。以上五项是关於食物方面,以下五项是关於住的方面。修道亦避免不了衣食住行的问题,故定出十二种头陀行。

8、住阿兰若处。梵语阿兰若,翻译为寂静处,即是人烟稀少,无杂乱声音的地方,所谓「眼不见嘴不馋,耳不听心不烦」。好像人看见好吃的东西,贪欲就生出来。耳朵不听很多杂乱的声音,心中就不生烦恼。在寂静处容易用功修行,易悟道。

9、树下住。修道人在树下住,但不超过三宿,住了两宿,就要搬家,为什麽?你要是住了三宿,就有人来供养。因为行头陀行的人,不希望有缘法,不希望得到好的供养。

10、露天住。即是露地打坐。

11、塚间住。即是住在坟墓旁边,令自己有一种警惕心。「看!那儿有死人,若不修道,以後我亦会像他一样,我还是赶紧修行。」可以对治放逸。在坟墓旁边住,就不会懒惰懈怠。

12、搚不著席。即是常坐不卧,不躺著睡觉,如此才能用功修道,而不懒惰。

迦叶尊者不单只修一种头陀行,而是修此十二头陀行,修得圆满。到他两百多岁时,佛看见他,亦不忍心他修头陀行,有一日迦叶尊者去见佛,佛分半坐与迦叶尊者同坐,然後对迦叶尊者说:「你年纪已经这麽大,应休息了,勿这麽辛苦行头陀。」迦叶尊者听了佛的话,只是笑笑,没有回答。但是他回去,还是照常修头陀行,不认为自己年纪大了,而停止行头陀。佛知道了很高兴的说:「在我佛法中,迦叶的头陀会令佛法再多住五百年。」故他是头陀第一。十二头陀是出家人所修行。有些在家人就说:「此十二头陀是出家人所行,你对我们在家人讲,又有什麽用呢?」这一番话听起来,表面上好像是很对。其实再往里面深一点研究,这是一个愚痴的问题。你怎麽知道你以前不是修道人,不是修过头陀行的?也许你忘记了,所以现在我再提醒你。

你又怎知道来生你不出家呢?或者来生你的菩提种子成熟,功德圆满,来生就出家了。来生时,你修行十二头陀行,觉得很熟悉、很相应,那是因为今生听过,故来生就很欢喜修。亦是过去种过此善因,今生结此善果。或今生种此善因,来生结此善果。谁也不能说自己永远是在家人。谁也不能说自己永远是出家人。谁也不能说自己永远是凡夫。

「摩诃迦旃延」,摩诃是大、多、胜的意思。迦旃延是梵语,翻译为「文饰」,即这位尊者善於文饰,善於论议,他是论议第一。此位尊者和任何人辩论,一定会得到胜利。有一次,有位断常外道和他辩论。外道问:「佛教说有六道轮回,我觉得此理论不对,你说人死後再回来做人,可是我未见有人死後,再回到家里来送信。那你又如何知道人死後,再投生为人呢?这没有根据。我认为人死後,就像灯灭一样,没有来生。人有来生只是一种想像,是人的一种假设之词。」尊者听了,便对外道说:「人死後有没有回来,我先不答覆。我先问你:人犯罪被政府关到监狱,此人是不是能随意回家呢?此人是不是没有自由 呢?」外道答:「当然没有自由 了,不能随意回家的。」尊者说:「那麽人死了,到地狱里,亦像犯罪人被关到监狱去,不能自由 回来。」外道听了说:「这很有道理,人到地狱是不自由 。但是人生到天上,是很自由 的,为什麽亦不见有人生天後,再回来告诉家人勿担忧呢?所以人死後生天也是靠不住的。」迦旃延尊者答:「你讲的是很有道理。我再举个譬喻,譬如有人不小心掉到茅坑里(那时的茅坑和现在的厕所不同,它是在地上挖一个大坑,本面舖有板子,人踩在板上大小便。这些板子或者烂坏了,人不小心掉到粪坑里),好不容易出了粪坑之後,会不会再跳下去呢?」「人在世间就像在粪坑里一样,等生到天上去,就像出了粪坑,所以不会再回来了。假如此人从天上再回来,也要经过一段时间,因为四天王天的一昼夜,是人间五十年;三十三天(忉利天)一昼夜,则是人间一百年;夜摩天一昼夜,是人间二百年。譬如有一个人生到天上去,须先安排住处,等安排妥当後,已经过一、两天了,如果第三天他再回来,已经是三百年後,那时你已经死了,所以没人看见有人从天上回来。」类似如此,摩诃迦旃延辩才无碍,每回辩赢执断执常之外道,令其心服口服而接受佛理的教化。这位尊者另一个名字叫「扇绳」,因他出世没多久,父亲就死了,母亲想改嫁重婚,但有这个儿子,就像绳子一样,把她绑住了不能走。他还有一个名字叫「好肩」,因为他的两个肩膀非常好看美丽。他又有一个名字叫「思胜」,此名源於他的思想好,辩才无碍之故。因他具足四种无碍辩才,所以在诸大弟子中,他是论议第一。

四无碍辩:1、法无碍辩:即通达诸法名字,分别无滞之辩才。2、义无碍辩:了知一切法理,通达无碍之辩才。3、词无碍辩:通晓各种言词,能随意演说。4、乐说无碍辩:辩说法义,圆融无滞,为众生乐说自在。

「摩诃俱絺罗」,这位尊者是舍利弗的舅舅。摩诃俱絺罗是梵语,翻译成中文叫「大膝」,因他家里的人膝盖大,所以叫大膝。他也是善於辩论,由於想要胜过外甥,所以到南印度去学辩论的技术,学种种外道法。他非常精进,吃饭很快就吃饱了,喝水也喝得很快,一天到晚学外道的典籍,连剪手指甲的时间都没有,因没有时间来修饰容貌,手指甲长得很长,所以一般人都叫他「长爪梵志」。

「离婆多」,离婆多译为房宿,是二十八宿中的第四个星宿。为什麽他叫房宿?因为他的父母向二十八宿之房宿星祈祷而生了这个儿子,故名房宿。这位尊者又有一个译意叫「假和合」,为什麽叫假和合呢?因为有一天这位尊者到外面去游玩,不知不觉中天黑了,回家已来不及。因玩了一天,也很辛苦疲倦,所以当他看到路旁有一座亭子,便在亭中睡觉。当他刚要睡觉时,有两个鬼,一个大鬼,一个小鬼。大鬼身体很大,小鬼很小。大鬼青面红嘴,巨口僚牙,口非常大,牙就像象牙一样,非常难看。小鬼的样子更丑,面目七八家全搬在一起,眼睛、耳朵、鼻子、舌头、嘴巴全长在一起,很是难看。这位大鬼抬著一具死屍就问离婆多:「我们两个人吃这死屍好不好呢?」如果离婆多说:「好」这两个鬼就说:「我们偏要吃你。」如果说:「不好」那两个鬼没东西吃,还是要吃他。无论他怎麽说,两个鬼都要吃他。所以他没回答吃好还是不吃好的问题。接著大鬼就扯下死屍的两腿吃,而小鬼就把离婆多的两腿撕下来,补到死屍身上。吃了两腿後,大鬼又吃死屍的胳臂,小鬼又把离婆多的胳臂撕下来,补到死屍的身上,如此,大鬼把死屍的全身逐渐都吃光了,小鬼也把离婆多的身体全都撕下来补到死屍的身上。所以离婆多想:「我现在没有身体了,我的全身都补到死屍身上了。」第二天他发狂似的跑到街上,碰到人就问:「我有没有身体?」别人也不知道他问什麽?结果弄得全村的人都不敢碰他,但他还是继续问。後来遇到两位和尚,他也问:「我有身体吗?」这两位沙门是证果的阿罗汉,一观离婆多的因缘成熟,来日要证得法身,就对他说:「你说的身体本来是因缘和合而成,也没有一个是你,也没有一个不是你。」这麽一说他就开悟了,以後出家证果,所以他的名字叫假和合。

「周利盘陀伽」,周利盘陀伽(小地道)与盘陀伽(地道)是两兄弟,哥哥在路旁生,弟弟也在路旁生。按照印度的风俗,女人结婚後要生产时,必须回到娘家去。哥哥「地道」,他的母亲要生他时,本应该早点回去,但她不愿回去,等到最後一分钟,孩子要生了,才回到娘家去,结果还没有回到娘家,便在路途中生小孩子了,所以叫「地道」,即路之义。等到第二个孩子要生时,她仍不愿早点回去,还是等到最後一分钟才回娘家,结果走到以前的地方,小孩子又在半路生出来了,所以叫「小地道」。哥哥是这样生的,弟弟也是这样生的,同样的生法,智慧却不一样。哥哥是聪明绝顶,弟弟则是愚痴绝顶,愚痴到什麽程度呢?愚痴到连半句偈颂都记不住,佛叫五百位罗汉教他念一首偈颂:「守口摄意身莫犯,勿恼一切诸有情,无益苦行当远离,如是行者可度世。」守住口,摄住意不让它跑,身不要犯戒,要三业清净。对任何众生不要让他生烦恼,不要因你有烦恼。不合法的苦行,如持牛戒,学牛的样子;持狗戒,学狗的样子;还有事火外道,以火做他们的祖师;事灰外道,睡到灰中,把身上滚得一身灰;事钉外道,睡到钉上,钉子扎不坏他们的身体,或是坐到钉板上,虽痛苦难捱,却仍行之。以上都叫无益苦行,都要远离。像这种修行的人,才可以度化众生。

五百个罗汉每天轮流教周利盘陀伽读这首偈颂,读了很久,他还是记不住。虽然五百罗汉都有神通,教他读一遍、二遍、三遍、四遍、五遍、六遍...,再问他,他还是不知道,如此一遍又一遍,等到他自己念时,又不会了。所以他哥哥气得叫他还俗,不要出家了。但小地道虽然记忆力不好,脾气却很大,所以他说:「你不让我出家,我就死给你看!」因此他到後花园要上吊,那时候释迦牟尼佛,变成树神对他说:「哥哥是哥哥,你在此好好修行就可以了。」小地道一想:「是啊!哥哥是哥哥,我是我,。」释迦牟尼佛又说:「我现在教你一句『笤扫』,即扫地,扫你的心,把你心里的尘垢扫得乾乾净净的。」小地道一想:「不错啊!拿扫把把心里的尘垢扫得乾乾净净。」虽然,当他记得「笤」则忘了「扫」,记得「扫」,又忘了「笤」,就像我们念佛,越念妄想愈多一样,但他还是努力不懈,从早到晚笤扫扫心,念来念去,不到一个星期,豁然开悟了,这一开悟,什麽都明白了,通达诸法实相,比哥哥更聪明。所以愚痴的人,只要用功修行,谁都可以开悟。有的人说:「看不懂经典,那就不要看经典,看心。」什麽叫看心?看心就是把心里的妄想都扫乾净。我们现在比周利盘陀伽都聪明,所以我们不要自暴自弃,不要看轻自己,应该用功学佛法。不然,即使我给你们说再妙的法,而你们不相信、不实行,说再多也没用。但如果我说的法没意思,而你们能实实在在去实行,也会变成妙法。妙法不实行,则非妙法;不妙法能实行,亦成妙法。所以学佛法,要时刻向前精进,不要向後退或懒惰。能时刻精进,有一天你一定能认识你本来的真面目。

「难陀」,难陀尊者是佛的亲兄弟(同父异母),生於四月九日,佛则是四月八日生的,他生於佛出世的次一年,比佛小一岁。佛有三十二相,难陀有三十相,他矮佛四个手指头。难陀是梵语,翻译为欢喜的「喜」,故称「喜尊者」。这是他自己的名字。有的经典把他和妻子的名字连在一起,叫孙陀罗难陀,孙陀罗也是梵文,译过来是「好爱」。孙陀罗难陀,言其这个难陀是孙陀罗的,这个难陀最爱他的妻子,两人可说是如胶似漆,天天都在一起,行住坐卧时刻不相舍离。有一天佛到王宫化缘,在这个时候孙陀罗难陀夫妇正在一起吃饭,一看见佛来乞食,难陀就给佛添钵,把钵添上饭菜。他把佛的钵拿过来,装满了饭,当他要送饭给佛时,他的妻子说:「我现在吐一口痰在地上,在痰未乾前,你必须回来,不然,我要罚你。」难陀说:「好的。」但在他要送饭给佛时,佛用神通往後退,难陀则往前走,一走就走到只树给孤独园。本来王宫离只树给孤独园有五哩多远,但佛用神通把他带到只树给孤独园,佛即刻叫他落发,强迫他出家,他因放不下他的妻子,不愿出家,但是佛是他哥哥,他不敢不出家,他想:「今天我落发了,改天我就跑回去。」所以他一直在等机会,但今天等,明天等,等来等去都没机会,因为佛和阿罗汉都在只树给孤独园,所以他很著急。有一天佛和阿罗汉们都到外面应供,只有难陀在看门口,他想:「今天我有机会了。」但是佛叫他扫地,他把垃圾扫在一起时,一阵风吹来,把垃圾又吹散了。所以他关上窗户,但这个窗户一关,那个窗户又开。像这样扫来扫去,关来关去,差不多过了二、三个钟头。他一看佛快回来了,就想:「不管佛有没有回来,我一定要跑。」他又想:「佛从不走小路,只走大路,所以我要从小路跑。」跑跑跑,跑了一两哩路,一看见佛从对面小路上走过来了,他就藏在一棵大树後面,要等佛过去了再走。谁知道他从这边走,佛就从那边来,如此反覆来回著。佛看到他就问:「你在这儿做什麽?为什麽不看门?」难陀想:「我不能说我要跑。」就说:「我左等右等,等您不回来,所以我到这里来接您,怕您拿不动钵。」佛说:「这个弟弟真是太好了。」因此佛又把他带回只树给孤独园。回到只树给孤独园後,佛知道他仍不想出家,所以有一天佛就对他说:「难陀!你和我到一个山上去看看!」难陀说:「好呀!」心想:「这回上山,我可有机会逃跑了。」山上有很多猴子,大约有五、六百只之多。佛问难陀:「难陀!猴子和你的妻子比较,是你的妻子美丽?还是猴子美丽?」难陀一听到佛这麽问,就回答说:「当然是孙陀罗美丽,佛您怎麽可以把孙陀罗和猴子比呢?」佛说:「难陀!你很聪明,知道孙陀罗比猴子美丽。」

一天,佛又对难陀说:「难陀!天上你没有去过,和我到天上去吧!」佛和难陀一起打坐,佛用神通把难陀带到天上去。到了天上,一看天上比人间不知美丽几千万倍,尤其是天人真是太美丽了。走到一个天宫有五百位天女,正在收拾地方,难陀一看这些天女,那简直是没见过的美丽,就生出爱心。他问一个宫人:「这天宫怎麽没有主人呢?」这宫人说:「我们的主人还没来呢?他是佛的弟弟,现在他跟著佛出家修道,等到下一生,他将生到天上来,这五百位天女,都是给他做太太的。」难陀一听,想:「我可要好好修道,不要回家了。」这时佛问他:「是天女美丽?还是孙陀罗美丽?」难陀说:「孙陀罗怎麽可以和天女比?天女美丽到极点,再也没有比天女美丽了。天女和孙陀罗,就像猴子不能比孙陀罗,现在孙陀罗和天女比,孙陀罗就像猴子一样。」释迦牟尼佛说:「你要天女?还是要孙陀罗?」难陀说:「我当然要天女了,天女真是太美妙了!」释迦牟尼佛说:「将来你要生到这儿,你回去後,要好好修行了。」所以,这回难陀昼夜打坐用功精进。

於是难陀朝夕坐禅,心想做天主。佛知天福有漏,享尽後会堕落恶道,希望提醒他,让他明白自己的思想不对。所以佛将他带到地狱,去看刀山、剑树、火汤、寒冰等各种地狱。最後到一地狱,看到两个鬼在烧一锅油。油未烧沸,两个鬼很懒,一边工作,一边睡觉。油锅的火明明灭灭。难陀生起好奇心,觉得这两个鬼没有好好的工作,这样子锅中之油何时才会沸呢?於是就问这两个鬼道:「喂!你们两位工作偷懒,没有好好地烧火,火都快灭了!你们究竟在此作什麽呀?」两个鬼睁眼看了一下,才说:「你管它干什麽?我们一点也不急。要等的人尚未来临,要等很久才会来呢!我们有的是时间!」难陀又问道:「你们在等谁呀?」两个小鬼说:「你想知道吗?我们可以告诉你,是释迦牟尼佛的弟弟难陀。他跟佛出家修道,却一心想享天福与五百天女。他将在天上过五百至一千年。以後他会忘了修道,又造很多业。当他的恶业满时,就会堕入地狱,受此油煎之罪。」难陀听得汗毛直竖,吓出一身冷汗。他想:「这苦怎麽能忍受啊!」於是不再修生天,而决心要了却生死,不久即证得罗汉果位。此是难陀出家之经过。

难陀相貌很英俊。佛有三十二相,他有三十相。如有人未认识佛,会以为他即是佛呢?

有一次,有些裸体的外道,好像现在的嬉皮差不多,男男女女都不穿衣服。他们认为天体才是本来面目。何以要戴上假面具似的,必须穿衣服呢?这是当时在印度一种裸体外道之说法。

这种外道来找舍利弗辩论。舍利弗虽不高大,却很聪明。他一开口就讲得头头是道,使那些外道都哑口无言;因他们的理由都站不住了。後来此种外道看到难陀高大英俊,就说:「我们连小比丘(指舍利弗)尚无法辩胜,怎可能与此高大英俊之比丘比赛呢?」於是这种裸体外道都拜难陀为师,皈依正教而出家了。此後,这群人中有好些个都有很高的成就,这是难陀为五百天女而放弃妻子,一心想生天国;後来又怕堕地狱而修道的故事。他由於佛的教化,最後修成正果。

「阿难陀」,阿难尊者是佛的堂弟。阿难陀是梵语,翻成中文叫庆喜。因为他出生之日,正巧是佛成佛那一天。佛证佛果是应该庆祝的,所以他父亲为他取名为庆喜。

在所有佛弟子中,阿难尊者是多闻第一。所有佛之经典,都是阿难尊者结集而成。佛所说之法,阿难尊者都记得清清楚楚,永远也不忘记。阿难尊者不但记忆力非常好,而且定力也不错。他有八种不可思议之境界。

一、不受别请。何谓别请?即僧人中一人单独至某一居士处去接受供养。在楞严经上曾叙述阿难接受别请,而遇到摩登伽女以先梵天咒使他几乎毁道。佛说了楞严咒後,敕文殊师利菩萨持此咒将阿难救回。此後他再也不受别请。前次的教训後,他不愿再有此种意外。在佛制中,任何比丘不可受别请。譬如有十个比丘,有位居士特别喜欢其中之一位,只请他一人去应供,这是不可以的。如果十人全去应供是可以的。阿难因以前受别请而遇到错误後,再也不接受任何别请了,这也是一种不可思议之境界。

二、他不受佛的旧衣。一般比丘都争著想穿佛的旧衣,以为穿了佛的旧衣,可以生智慧灭罪业,其实这都是一种贪心。阿难尊者就不穿佛之旧衣服,这是第二种不可思议之境界。

三、不见非时。即不应该看的时候,他就不看;应该看的,他才看。即是合乎规矩者才看;不合规矩者不看。

四、不生染心。阿难尊者跟著佛上天,到龙宫或阿修罗宫去,见到一些天女、阿修罗女及龙女们都长得美貌无比,但他从未有生婬欲之心,故云不生染心。

五、阿难尊者知佛入何种定。其他比丘都不知道。这是第五种不可思议之境界。

六、阿难尊者知道佛在定中教化一切众生,而一切众生得到何种利益,他也都知道。

七、阿难尊者对佛所说一切之法,他完全了解。此是第七种不可思议之境界。

八、阿难尊者是法不再问。他听过的法,永远记得,不需再向佛请问。阿难尊者有此八种不可思议之境界。其余各尊者都没有这些不可思议的境界。

讲到「不受别请」,出家人当沙弥期间,是不可以自己想吃就吃,想喝就喝,必须与大众一起用餐,不能单独一人吃喝的。比丘等亦不能合住而独食。即使喝茶也不可单独享用。大家住在一起,不能作出特别的样子,甚至吃一个苹果,一个橘子或一颗糖都不可以。坐禅打坐时也不能扰乱别人,不能有声音吵人。本来坐禅敲三声止静後,不要说人不可以走动,就是韦陀菩萨亦是站在那儿一动也不准动的,其他菩萨在那儿也是不可以动的。为什麽呢?因为你一动,就令其他人的工夫不相应,不能入定,则你的罪过无量。所谓「宁动千江 水,莫扰道人心」,一千条江 里的水,我可以把它摇动,但修道人的心是不可以随便动摇的。所以在打坐时,三声止静後至开静前,是不可以随便移动的。若有必要的事,亦要轻轻走路,一点声音也没有。譬如要移动坐垫,要轻轻的拿起垫子,不可重手重脚的,发出很大的声响。如果在这些地方不检点自己,则造罪无量!故佛制比丘、沙弥都不能受「别请」,也不可「别众食」。凡是和大家不同的,都不合乎规矩。以前不懂而犯过,尚可原谅;今後已知,则不可再犯了!此外,比丘、沙弥们在晚上大家休息後,也不可到街上随便乱走。要常随众,随著佛而住,不能单独行动。

「罗侯罗」,罗侯罗是释迦牟尼佛的儿子。释迦牟尼佛做太子时,他的父亲净饭王恐怕他出家,所以很早就为他娶亲,太太是耶输陀罗。佛十九岁临出家前,他太太向他要个儿子,於是佛就用手一指,她就有孕了。佛在雪山坐了六年,而他的儿子也在母亲腹中住了六年。

罗侯罗是「覆障」的意思。因为他前生曾将一只老鼠阻塞在洞中六天,结果使自己在胎中受了六年的果报。他一出世,即给他母亲找了许多麻烦。因为净饭王及一般释种都非常不高兴。他们说:「她的丈夫离家多时,她怎麽生了个小孩呢?她一定是不守妇道,引诱情人 ,才会生孩子。不然怎麽可能会在丈夫出家六年後,才生个孩子呢?」释迦族的家属都骂她不守规矩。只有一位女仆为她辩护,说她非常规矩,从不走出大门一步。而那孩子的确是太子的骨肉!但谁都不信她的话。有人主张杀了她,有人要打死她;议论纷纷。最後大家决定将她与婴儿一起烧死。当时是专制时代,王家的权力很大。於是就挖了一个坑,中间燃起大火,预备将她母子投入火中烧死。那时耶输陀罗发誓说:「一切天神地只啊!请显神灵!如果这孩子是悉达多太子的,则我们母子俩都不会被烧死!如不是他的,我们就一起被烧死!」说完就抱著婴儿一起跳入火中。谁知这时不可思议的境界出现了,火坑忽然变为水池,而且在水中长出一朵金莲华,母子二人站在华上,一点也未受伤害,这时大家方信这小孩真是佛的儿子,才不再杀她。当佛成道後,再回到皇宫时,耶输陀罗牵著孩子去见佛。假如不是佛的儿子,她那里敢带小孩去见佛呢?因此知道罗侯罗的确是佛的儿子。

罗侯罗修道十分用功。在佛的诸大弟子中,他是密行第一。他随时随地都在用功,但没有人知道他在用功,因他不挂招牌,使大家都知道他在用功修道。他是秘密修道,甚至在厕所中,也可入定;他随时随地都可入定,故是密行第一。

虽然罗侯罗是释迦牟尼佛的儿子,但佛不只有一个儿子。佛有三种儿子:

一、真子。真是佛的儿子。我们读佛经时,常见到「文殊师利法王子」。这「法王子」就是佛真正的儿子,也即是所有的菩萨。

二、内子。一切的罗汉虽已出无明,明白偏空之理,但未得佛之中道之理,故称为佛之内子。一般中国男人称自己的妻子也叫内子,这里不是那意思。

三、外子。佛还有许多外子,即一切凡夫;不懂修行,颠颠倒倒的,都是佛的外子。如妙法莲华经上说我们找不到大慈悲父;都是可怜的穷子。所以我们应当赶快找到慈悲之父,入佛之家,成为其中的一分子。

「憍梵波提」,牛哃。好像牛吃饱了草,躺在地上,嘴里边嚼边吃。憍梵波提为什麽叫这个名字呢?那是因为在往昔很久很久以前,这位尊者看到一位老比丘没有牙齿,吃东西很慢,嚼来嚼去,半天才吃一点。他就对老比丘说:「你吃东西时,真像只老牛似的。」就因为他毁谤比丘如老牛,故他死後,罚五百世都做牛,他才深切体会到做牛的辛苦。最後他遇到佛,教他修行而成正果。他虽已证罗汉果位,但牛的习 气不改,一天到晚仍如牛一般咀嚼著吃食物。释迦牟尼佛深怕别人再因毁谤他而受果报,故令他到天上去修行。所以他是受天人供第一。由此看来,我们千万不要讥笑别人,否则即会受到果报,丝毫不爽的。

宾头卢颇罗堕,迦留陀夷,摩诃劫宾那,薄拘罗,阿冕楼驮,如是等诸大弟子,并诸菩萨摩诃萨,文殊师利法王子,阿逸多菩萨,乾陀诃提菩萨,常精进菩萨,与如是等诸大菩萨,及释提桓因等,无量诸天大众俱。

「宾头卢颇罗堕」,梵语,翻译为「利根」。此尊者到现在仍然未入涅盘,尚在世界上,所以他是福田第一,为众生作福田。为什麽他没有入灭?因为他犯了一种过错。在佛住世时,所有的阿罗汉虽然有神通,可是不准随便显神通。有次有位长者竖旗,用栴檀香作了一个钵,放在旗竿的顶端,他说:「那一位能以神通把此钵拿下来,我就把这钵送给他。」宾头卢颇罗堕尊者便用神通把钵拿下来,佛知道後便呵斥他:「因为此栴檀钵,你就生出贪心来,而用神通去取。你如此贪心,不可以入涅盘,应留在世间为众生的福田。」这位尊者究竟住在世间的那个地方呢?无人知道。可是任何人在作供养时,他就来应供,作末世的福田,令众生种福。

「迦留陀夷」,亦是梵语,翻译为「黑光」。此尊者生来很黑,可是身上有光,眼睛也放光,故在晚间走路时,身上和眼睛会放光。有日晚间,大约七、八点钟,他到外边去散步,偏偏那时就有一位怀孕妇女因为在晚间突然出来,看见他眼睛的两道光和身上的黑光就恐惧起来,吓得小产。佛知道此情形後,就制定一条戒律:「比丘、沙弥在晚间不可随便到街上去散步。」故出家人晚间不可跑到街上去逛。

此黑光尊者是佛的侍者,即是佛的护法,他是教化第一,教化人最多。他教化证果的圣人就有一千多人。

「摩诃劫宾那」,是梵语,翻译为「大房宿」,因为他父母亲祈祷星宿而生此小孩,所以他叫「大房宿」,也是二十八星宿之一。此尊者是善知星宿第一,所有的天文学皆一目了然。

「薄拘罗」,是梵语,翻译为「善容」,他的相貌生得非常好。此尊者活了一百六十岁,所以他是寿命第一。他在过去毗婆尸佛时,曾以印度的诃黎哥果(其他地方没有)供养一位辟支佛(缘觉圣人),故他的寿命有九十一劫那麽长。他又专门持不杀戒,所有的生物皆不杀,甚至亦不伤害草木。因为持不杀戒,故得到五种不死的果报。此尊者有一种特别奇怪的境界,本来小孩子一生出来都是哭,但他一生出来是笑,不但笑而且还结双跏趺坐,嘻嘻哈哈对著他母亲笑。他母亲一看以为他是个妖怪,於是把他放到炉中用火来煮烧,烧了三、四个钟头,也没有把它烧死。他仍然结跏趺坐,嘻嘻哈哈的笑。他妈妈更相信他是个妖怪,於是把他放到锅中,用水煮他,几个钟头以後,打开来看,他仍是结跏趺坐,嘻嘻哈哈的笑。他妈妈一看,这还得了,於是把他丢到大海中,以为会把他淹死。谁知虽掉在海中,也淹不死他,碰巧此时来了一条大鱼,一张大口便把他吞下去,但没有用牙咬他,这条大鱼偏偏在此时被渔人打上网,渔人用刀剖开鱼腹,此小孩仍结跏趺坐,嘻嘻哈哈的笑,没有被刀割死。故五种不死报即是:1、火烧不死。2、水煮不死。3、水淹不死。4、鱼咬不死。5、刀割不死。为什麽他有此五种不死报?因为他生生世世持不杀生戒,故得到五种不死报,他是寿命第一。

「阿冕楼驮」,是梵语,翻译为「无贫」。他的因缘也有一个公案。在弗沙佛的时候,世界正闹饥馑(荒年),人人无饭吃,只吃草根树叶。当时有一位辟支佛去化缘,他是两个礼拜才化一次缘,化够便吃两个礼拜,如化不到,就两个礼拜不吃东西,这次他下山去化缘,偏偏无人供养,他就托著空钵回去。在回去的路上,有位穷人(即阿冕楼驮的前身)正在吃稗子饭「是谷物中最不值钱的米),他看见辟支佛托著空钵要回去,便说:「这位圣者,您化缘既化不著,您愿不愿意吃我的稗子饭?您若愿意,我便把此饭供养您。」辟支佛看他如此诚心来供养自己,便接受其供养。吃完了便踊身到虚空现出十八变後,就走了。这穷人仍继续耕田,不久看见一只兔子跑来跳到他的背肩上,怎样也摆脱不掉。他感到很害怕,此时无人能帮助他取下兔子。於是他便跑回家去,此兔子已死了,他叫太太把死兔子拿下来,一拿下来死兔子变成金子。他把兔手剁下来去卖,换了很多钱,手又长出来。把脚剁下来卖了去换钱,脚又长出来。由此他就感到九十一劫不受贫穷的果报,在九十一劫皆是富有。在今天他是白饭王的儿子。白饭王和佛的父亲净饭王是兄弟。他是佛的堂兄弟。佛一说法时,他就睡觉。有一天佛就呵责他:「咄咄胡 为寐,螺蛳蛤蚌类,一睡几千年,不闻佛名字。」他被佛骂了一顿,就发愤七天七夜不睡觉。因为不睡,就把两只肉眼弄瞎了。以後佛怜愍他,教他修金刚照明三昧,他一修此三昧,马上就得到天眼通,看三千大千世界犹如掌上的庵摩罗果,故他是天眼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