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章 一瞬光衣送夜穿

03-16Ctrl+D 收藏本站

关灯 直达底部

乃至无上菩提。悉皆克获。善巧方便。种种缘喻。广赞于止。生其善粮。是名随便宜以止安心也。

上次讲到信忍、顺忍、无生寂灭忍,乃至由定而达到“无上菩提”,即大彻大悟,“悉皆克获”。“善巧方便种种缘喻广赞于止”,不管大小乘的经典所讲的道理,都是它的善巧方便,用种种因缘来比喻。总而言之,经上所赞叹的是修止修定的重要,由止而生出一切的善根。由这些善巧方便归纳起来的叫“随便宜以止安心也”。

又善男子。夫散心者。恶中之恶。如无钩醉象蹋坏华池。冗鼻骆驼。翻倒负驮。疾于掣电。毒逾蛇舌。重沓五翳。埃蔼曜灵。睫近霄远。俱皆不见。

“又”,再说,“夫散心者,恶中之恶”,人的犯罪行为都是由于心乱而引起的,因此散乱心是罪恶中的罪恶。我们犯罪的动机都是在于自己心念的错误,即散乱的关系。“如无钩醉象蹋坏华池”,这里说散乱心的罪过很大,就像那个发疯的象。尤其是在印度、泰国,神经病的象发狂了随便就把人用鼻子一圈,随时都可以杀死人。“冗鼻骆驼翻倒负驮”,等于北方的骆驼,骆驼疲劳了,它的鼻子变相了,这个由它的呼吸可以看得出来。背上驮的行李驮不动了,都掉下来。“疲于掣电,毒逾蛇舌”,这个散乱心一来,坏得不得了,破坏一切事业快得像闪电一洋。就像毒蛇吐舌头一样。所以一切犯罪的。心理就如此产生。“埃蔼曜灵”,它使你看不清天上的星星。“睫近霄远,俱皆不见”。它是形容散乱心是最大的无明,把一切都遮盖住了。心不能专一就有如此严重的后果。

得定之利

若能修定如密室中灯能破巨暗。金篦抉膜。空色朗然。一指二指三指皆了。大雨能淹嚣尘。大定能静狂逸。止能破散。虚妄灭矣。善巧方便。种种缘喻。广赞于止。破其睡散是名对治以止安心也。

假使能从散乱心中修定,打坐只是修定练习的初步,并非打坐就是定,定指的是意念的专一。假如能修定,等于暗室中的一盏明灯照破了千年黑暗。佛经上比方,我们之所以不能明心见性是由于被一片无明所遮盖,无数劫来都是一片黑暗。只有智慧的明灯,这一点亮光才能照破几千亿万年的黑暗。“金篦抉膜,空色朗然”,中国古代的针炙,可以用一支银针把瞎子的眼睛给治好,瞎子都看得见了。“一指二指三指皆了。”瞎子本来什么都看不见的,因这一施针,一个指头、两个指头、三个指头都看得见了。

“大雨能掩嚣尘,大定能静狂逸”,这是两句名言,比如有些城市的空气污染灰尘弥漫,一阵大雨下来空气都整个干净了。真正得了定,一切狂心,无始无明一概都抛掉了。“止能破散,虚妄灭矣”,修止可以破一切的散乱心,一切的虚妄烦恼心。因此修道的第一步,要先能做到止。所以佛经上许多地方用各种方法,因缘比喻,无非是赞叹教导我们如何修止。“破其睡散”,普通一个人的生命,不睡眠会死人,失眠精神会崩溃的。但是一个真正的修道人是没得睡眠,因为睡眠是大昏沉。有时打坐用功到相当的程度,你的睡眠也会相对地减少。因为我们普通人睡眠的习惯有昼夜的概念,是对立的。而做功夫的人往往把这种对立的习惯给破解了,能拉长了。有时说不定三天三夜不用睡,如果躺下一睡三天三夜也可以睡得着。甚至功夫到了,根本不需要睡眠。所以,财、色、名、食、睡,只是习惯。至于它的原因,拿科学的道理来说是很简单的,因为睡眠是为了休息,而一个真得定的人随时都在休息中,因此他可以不需靠睡眠来休息。人之所以要睡眠,是因为日常生活中散乱心太厉害,精神消耗很严重,所以需要睡眠,由这个止的定把它补充回来。“是名对治以止安心也”,归纳起来这个叫对治法门,对治散乱、睡眠(包括昏头昏脑)。

尤其是年轻的同学都有一种通病,虽然年轻但头脑是昏的,经常觉得后脑就像一块硬板一样灰蒙蒙的,年轻人之所以看书看不进,是因为脑子被蒙住了。但是为了考学校便拼命地用被蒙住的后脑看书,因此眼睛就近视了。其实,此时要休息一下或看不懂的地方跳过不看,把一本书来回看几次就自然看懂了。如果在看不懂的地方硬是盯着一个字一个字看,眼睛不近视、头脑不崩溃才怪哩!年轻时脑子便大半都在昏沉中,这是什么理由呢?是生理问题。因为年轻人的脑子尚未成熟,人的脑袋要在六十五岁到七十岁之间才真正地成熟,才长得健全。所以为人父母的要清楚,孩子“笨”一点好,慢一点成熟也算是后福嘛!不然就像水果一样早熟早凋谢,这是人类的悲哀。如果年轻人想把脑子早日充实,使智慧开发,除非修定。这是讲到睡、散乱联想起来告诉大家的。

一瞬光衣送夜穿

又善男子。心若在定。能知世间生灭法相。亦知出世不生不灭法相。如来成道。犹尚乐定。况诸凡夫。有禅定者。如夜见电光。即得见道。破无数亿洞然之恶。乃至得成一切种智。善巧方便。种种缘喻。广赞于止。即会真如。是名随第一义以止安心也。

一个人真得定了,“能知世间生灭法相”,这是佛学的名词,换句话说一个得定的人看社会上一般的学问一看就会,都看得很清楚。而且对于宗教,哪个有问题,道理对与不对自己很清楚不需问人。因为自己有了智慧,因此对于出世间不生不灭的现象都知道而不需求人。以下是永明寿禅师语重心长的话。“如来成道,犹尚乐定”,阿弥陀佛,释迦牟尼佛都是已经成了道的人,他们现在一天到晚在做什么事呢?都在定中,成了佛的人“犹尚乐定”,还在入定。“况诸凡夫”,何况是我们未得道的人,更应修定。

“有禅定者,如夜见电光”,得到禅定的人,好像夜里看到电光。“即得见道”,电光一闪什么都看清楚就顿悟了,这个智慧的亮光一动就破除了无数劫来的恶业。“乃至得成一切种智”,禅宗所谓的开悟或明心见性也是得到一切种智的成就;所有世间、出世间的智慧叫做差别智。所谓一切种智,指万法都是从这个种出来的。换句话,即一了百了、一通百通。悟了道以后一切学问、一切经典不用人教都看懂了。以这个来做为自己是否已开悟的一个测验标准。不然很多人有一点小境界都说自己开悟了,结果是误尽天下的苍生。“善巧方便,种种缘喻,广赞于止,即会真如”,经典上像这类的方便说法就归纳为“随第一义以止安心也”,第一义,就是明心见性,不可说、不可说,至高无上的道理。

牛马狗猴的人生

其人若言。我闻寂灭。都不入怀。若闻分别。听受无厌。即应为说。三恶烧然。驼驴重楚。饿鬼饥渴。不名为苦。痴暗无闻。不识方隅。乃是大苦。

有些人生来个性不同,他说,你讲佛法我听不进去,不过听着玩玩可以,脑袋里却始终进不去。“若闻分别,听受无厌”,假如讲别的东西,如世间一般学问,这种分别的道理却越听越有味道。碰到这种性向的人,就应该跟他讲“三恶烧然”,三恶即贪嗔痴。“驼驴重楚”,人若被欲望困住了就像骆驼或驴子一样,拖着一大堆东西。另一种漂亮的名词叫责任感。拿佛法来讲,很对不起,责任感就是驼驴重楚,把痛苦挂在屁股后面一道走。然后再说,你看我多伟大,拖着那么多责任。

以前我曾讲过一个故事,有一个人死后去见阎王,阎王一查他上辈子做得还不错,还可以投胎做人,但是寿命只有二十年。这个人一听就向阎王讲,拜托我不去了,你叫我去投胎做人,才刚长大,就在二十几的黄金时代就要死了,这有什么味道呢?无论如何求你老人家给我加点寿元。阎王说:我没办法,帮不上忙。但是这个人拼命地要求,阎王很讨厌而且公事又忙,就讲:你吵什么呀!罗嗦!你在旁边等着,看有哪一个不要命的再把他的分一些给你吧!最后有一个家伙一来,阎王一查说:你不行啊!你很坏!你要投股做马二十年。那个人一想做马那么苦,因此摇头说:故然我已经错了,但求你老人家给我减一点吧!阎王说:不行啊!这个我做不了主。但是他拼命要求,阎王一看说:你觉得寿命太长,他觉得寿命太短,你俩私底下商量,跟我没有关系。

要做马的跟那人商量:老兄我把十年马的寿命给你,我去做十年马,你去做三十年蛮好的!这个人已经有三十年的寿命了,还站在那里等。

等一下有一个人来,阎王一翻薄子说:你这个人坏极了,要做牛二十年,最后还要被绞成碎肉包饺子。这个人一听说道:我懊悔啊!能不能让我少做十年牛。阎王说:你去找那个人商量看看。这个牛说:老兄我给你十年,我做十年牛。这个人已经有四十几的寿命了,阎王说:你可以走了。这个人说:我做人四十几才到中年就要死掉,我在这里不妨害你办公,让我多等一下,看有没有不要命的再给我来一点。

又有一个来了,阎王一看:不行!你坏得很,变狗二十年。做狗的也要求分十年给他。最后来了一个,阎王一看:这个人爱动脑筋、心思多,但没有大好也没有大坏,变猴子二十年到山上吃果子去!这个猴子想想也不好玩,也要求分了十年给他。阎王说:你已经有花甲子年大寿了,可以滚蛋了!于是就把他给赶走了。

所以,我们真正做人二十年;后来结婚是做马的阶段,给人骑在上面拿鞭子赶;三十到四十岁,孩子生了一堆是做牛的阶段拖着走;四十到五十岁,儿女长大了变成给儿女看门,是做狗的阶段。到了五十到六十岁时,连看门都不要你,只好在公园晒晒太陽、抓抓痒,就是做猴子的阶段。

在坐的各位很多都是在做牛、做马的阶段,这就是驼驴重楚。人生就像骆驼、驴子及牛一样,后面拖着一大堆,然后就觉得自己很伟大,人生责任如此。这个“楚”,就是苦楚。“饿鬼饥渴”,你告诉创建人生的境界,现有的就有驼驴重楚这些痛苦,而死后的果报就是饿鬼饥渴。“不名为苦”,他说这类人,真正的道理听不进去,但是你跟他讲其它的知识他很有兴趣,你要告诉他上面我们所讲的世间上的苦都不算苦。

“痴暗无闻,不识方隅,乃是大苦”,没有真正的智慧,没有头脑,“无闻”,没有学问。“不识方隅”,人生的方向都认不清楚,这个才是真正最可怜的人生、最痛苦的人生。

劝君会得真止观无上佛道弹指间

多闻分别乐。见法法喜乐。以善攻恶乐。无著阿罗汉。是名为最乐。从多闻人。闻甘露乐。如教观察知道。远离坑陷。直去不回。善巧方便。种种缘喻。广赞于观。发悦其情。是名随乐欲以观安心。

“多闻”,即学问渊博,融会贯通。“分别乐”,知识多了本会妨碍修道,但是能融会贯通则万法归一不会妨碍修道。“见法法喜乐”,看到一种法即能马上得到佛法的法喜。所谓法喜,即得到法的利益。“以善攻恶乐”,以善业攻击了心理上行为上的恶业。最后达到空的境界,一切无著、无住。无著、无住即是阿罗汉境界。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就是阿罗汉境界,是名为最乐。

“从多闻人闻甘露乐,如教观察知道,远离坑陷,直去不回”,他说若想修道做功夫,必须先把修道的理论、方法先搞清楚,因此要从多闻而得到甘露。“如教观察知道”,把佛经上的道理研究清楚。“远离坑坎”,那么去修行做功夫即能脱开魔障。“直去不回”,顺着这一条直路就可顺利地到达目的地。“善巧方便,种种缘喻,广赞于观,发悦其情,是名随乐欲以观安心。”

上一段是讲修止的重要,这段开始告诉我们定中要有慧,是讲观的重要。因此要研究、要观察,因为没有慧的定是属于外道定,这是定与慧的差别。他说,经典上有一类用各种善巧方法、比喻来赞叹于观,即在定中自己要清楚这是什么样的境界。若不在止的境界上所理解的,就不叫慧观而叫生灭妄想,是没得用的。

因此,止与观相当于一部车的两个轮子,缺一不可。例如,为何不能心念专一而得止,这个道理要研究出来,若真研究出来,懂得那个理,就马上可以得止。

大家也许会问,你为何不直接讲出来?其实早就讲过了,是你们没有听懂,听了等于没听。因为你们没有慧观,没有把所听到的道理会之于心,没有在自己的心地上用功。要透过别人的语句、文字,直接把语意会之于心,就会听懂了。以上是观的第一种归类。

又善男子。月开莲华。日兴作务。商应随主。彩画须胶。杯不遇火。无须臾用。盲不得导。一步不前。行无观智,亦复如是。一切种智。以观为根本。无量功德之所在严。善巧方便。种种缘喻。广赞于观。生其功德。是名随便宜以现安心。

“月开莲华”,在古书上记载,有一种莲花是在月亮圆满的时候开花。“日兴作务”,太陽出来了,我们出来活动谋生活。“商应随主”,到远方做生意要跟对一个好领队。“彩画须胶”,作画的颜料须要胶合调色。“杯不通火,无须臾用”,如果做陶器的东西没有用火烧过,它仍是泥巴所作成的模型,被雨一淋就坏了。被火锻炼过后才能起作用。“盲不得导,一步不前”,瞎子没有人领路就寸步难行。“行无观智,亦复如是”,心理的行为,起心动念的是非善恶,乃至做功夫的对与不对,自己也要有智慧来观察,光靠老师来指导是不够的。因此修定做功夫没有慧观的智慧是靠不住的。“一切种智,以观为根本”,因此若想开悟得一切种智则必须(需)以观慧做根本。“无量功德之所庄严”,前面讲修止有无量功德,这功德要让它庄严则需观慧。

比如说一块块的黄金譬如功德,但要把这些黄金材料变成了戒指、项链等,才算是把它庄严起来。同理,止是功德,要把功德庄严则需智慧。“善巧方便,种种缘喻,广赞于观,生其功德,是名随便宜以观安心。”这是观的第二种归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