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章 万象拈作一毛看

03-16Ctrl+D 收藏本站

关灯 直达底部

永明寿禅师引用《起信论》方面的著疏讲了直心、深心、大悲心三心的道理后,就再直心这一项续作说明:

又此初一直心,唯正念真如之法,是宗是本,因此起深重心大悲心是行。

修行不利世,你成佛与我何干?

平常学佛讲“直心是道场”,什么是直心呢?等于你们春节专修,有些人偶有所得,坐着也好,走路也好,有一种坦然而住那样境界的感觉,心中无念,这也就是一种直心。这里讲直心是“正念真如之法”,占出了这直心是“是宗是本”,是佛法的宗旨、学佛的根本,由此直心便会生起深重心和大悲心的行为。你若真能在这个念念空的境界,坦然而住,定久了,自然对佛法的一切事理产生深入而敬重的体会,也同时会自动自发而有利世利人之意。起深重心,起利世的心,这是佛法起用。假使不起用,你天天在那个空的境界里一万年,就算这样叫成佛,那你去成你的佛,多你一个佛,同我屁都不相干,因为一切只多你一个空的东西嘛!那个有什么用呀?佛法的价值就在它能利益世界,救度众生,所以行是佛法最后圆满的表现。

又开此直心为十心:一广大心。谓誓愿观一切法,悉如如故。二甚深心。谓誓愿观真如,要尽原底故。三方便心。谓推求简择趣真方便故。四坚固心。谓设逢极苦乐受,此观心不舍离故。五无间心。谓观此真理,尽未来际不觉其久故。六折伏心。谓若失念,烦恼暂起,即便觉察,折伏令尽,使观心相续故。七善巧心。谓观真理,不碍随事巧修万行故。八不二心。谓随事万行,与一味真理融无二故。九无碍心。谓理事既全,融通不二,还令全理之事而相即入故。十圆明心。谓顿观法界,全一全多,同时显现,无障无碍故。

接着我们来了解这个直心所包括的十个内涵。我们第一念发心要学佛修道,这一念一直下来,坦然而住,念念空,依唯识宗的分法有十心的范围。密宗的主要经典《大日经》和其疏论也分十心,叫十住心。《大日经》同净土法门有关系,经中的大日如来也是无量光、无量寿。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发生前,日本人在杭州里西湖日本领事馆的大石头上,贴了四个字——大日如来,唉呀!我们年轻人看了,连佛经都不想看了,很痛恨。他们把佛经用到侵略性的道路上了。大日如来在哪里就是我们日本人要来了。等到抗战结束了,我到杭州先去看这个玩意儿,已经被铲平没有了。我们还是回转来讲唯识分法的这十心。

细检己心大道明

“一广大心。谓誓愿观一切法,悉如如故。”一个学佛的人,尤其是一个学佛的青年,当然我们老年人学佛的,已经学了那么多年都知道了,现在最要注重的是你们年轻人,要怎么样呢?第一要发起广大心,换句话说,一个真正学佛的人,先学度量的宽广,没有度量,什么都免谈了。讲到这一点,我有无比有感慨,我经常发现,年轻人不学佛都蛮好的,一学佛啊!反而好像都得了狭心症,越学越小,根本与佛法相违背,如果这样那又何必来搞这一套呢?所以我经常告诉你们,你们好好的人不做,为什么来学佛呢?大概在坐的青年都挨过我这个棒子。你来问我佛法,你为什么嘛?干什么呢?真正学佛可以呀,先要发起广大心,胸襟宽广,志量恢宏,这样才够得上学佛的条件。一天到晚闭目锁睛,变成楞头楞脑的样子,一身的佛油气,那已经走在狭心症的路上了。

佛法的真正教育,先要能发广大心,“誓愿观一切法,悉如如故。”这个誓愿很严重喔!赌了咒一样的,要如何呢?“观一切法悉如如故。”青年同学们请注意,我们一般学佛的人之所以广大心发不起来,是因为观一切法皆空空故,误解了空。一说学佛,唉呀!空的、什么都空的,一切都不管,然后只有打坐才好,只有吃素才对,只偏重在一点上作文章。现在《宗镜录》这里下面告诉你,要发愿观察一切法都是如如,都是佛法,都是如如不动的。所谓一切法即如来,一切出世法、世间法都是如如的佛法。我们看四弘誓愿之一的“法门无量誓愿学”,我们学了几个法门啊?先不要讲佛法,你的学问如何,世间的事理懂了多少?恐怕你所修的本科本门,你都没有学好。一个学佛的人,要发广大心穷一切事理,观一切法统统如如不动,都合于佛法的原则,这就要看《华严经》的境界了。

我们要有这样的广大心,不要有宗教门户的狭隘观念,更不要有宗派门户师承的狭隘想法,一切圣贤皆是我们的老师;一切善人皆是我们的善知识,甚至,一切恶人也是我们的善知识。不要说:“唉唷,他是不学佛的,我们是学佛的。”每到一个地方都坐两边,这种行为我看了都头大如斗。

“二甚深心。谓誓愿观真如,要尽原底故。”真正学佛要有深心,要发愿把人生的本末究竟彻底弄清楚,修行就要观真如,体悟到本体而证道。今天得一点境界,明天得一点境界,那算什么呢?找到一切法的本源才是上策,才是目的,这就是深心。

“三方便心。谓推求简择趣真方便故。”学佛人要懂得方法,方便就是方法。我们中国的文化里头,佛经翻译创作了两个字——方便。以后,后世人把方便都滥用了。方便在这里是方法的意思。

我们学佛要懂得一切方法要尽量研究“简择”,扼要选择真正有用的方法。要找出哪一种方法对我成道有帮助,“简择趣真方便故”,这个“趣”字,不是兴趣,是同“趋”字相通,趋向、进入的意思。哪一种方法能使我们趣入了道成佛的境界,你要“推求”。学佛要懂得方便,要研究方法,不能乱迷信一种方法。同时,所谓方便包括了做人、处世、自修、利人和学识多方面的事理,都在佛法修学的范围内。

再来,第四是坚固心,发修道的坚固心。

“四坚固心。谓设逢极苦乐受,此观心不舍离故。”你真正修心养性有所心得,遭遇到极痛苦的事,这种观真如的心也不会岔开,当然若是天天在幸福中舒服地过日子,也一样不会背离。这个在理论上听到很容易,我们每一个人都会认为自己修行的心很坚固,有时候想自己比石头都还坚固,但是真正一碰到痛苦的事件、极痛苦的刺激,乃至于极高兴极幸福的环境,道心马上掉了。所以,这一点非真正悟道的人,非真正有坚固心的人,没办法做到不动摇。

“五无间心。谓观此真理,尽未来际不觉其久故。”其实这十种心不一定是指悟道以后起修的道理,我们平常做人做事的道理也是一样,悟的人是这样,没有悟的人也应一样。所谓无间心,就是此心不断地精进努力,这是非常难的。

一个人研究佛法的真理,要准备多少年啊?我们经常听年轻的同学说:“唉呀!我都打坐三个月了。”还有些说:“我已经坐了好几天,一点影子都没有。”嗯!你看,都是一种做生意的心理,已经投资了几块钱了,马上要收回。道心是只问耕耘,不问收获的,那还只是中国世俗文化的名言。以佛法来讲,还不止于只部耕耘,不问收获。这一方面的佛法的心理是无间心,你要追求研究佛法的真理,没有任何时间中断,而且尽于什么时候呢?未来际。这未来际是佛法时间观念。以过去和未来来讲,过去有多少时间呢?不可数,不可知,不可量,没得数字。同样未来际也是无量,没得数字可以计算的,换句话说,是永远下去,永远研究下去,这个中间你不会有时间的概念,不会有久暂的观念,只是一直不断地修行下去,这个样子叫做无间心。

就像我们经常看到一般做学问和修道的朋友,最多是搞了一年两年,然后中间遭遇到环境的挫折,便什么都完了。譬如有许多年轻大一点的朋友,本来修道很勇敢,求学问也很勇敢,忽然环境一个变动,或者是从工作上退休下来,或者是钞票少了一点,那个道心就跟着工作和钞票掉了。所以讲到佛法的无间心,大家都要非常惭愧的。因此我经常说,假如修行求道的人,把这个事情摆成第一位,其他摆成第二位,这个人修道必定是成功的。可惜我们大家,把这种事情当成是兴趣,只是一种兴趣主义,摆在第二位,功名富贵是第一位,这样修行在佛法原理上都是不相合的。我们现在引进佛法的精华,报告它的原理。

“六折伏心。谓若失念,烦恼暂起,即便觉察,折伏令尽,使观心相续故。”学佛要能把自己的思想情绪观念降伏得下去,譬如《金刚经》第一个提出来“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去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

人要把自己的狂心降伏很难。在这里换一个名称叫折伏心,折伏就是把妄念掐断。那么这里面包括几点,第一个是失念。失念在佛学上、做学问上是非常严重的,我们要认识什么是失念。譬如我们背书,刚刚看到这个文字很好,想背下来,但却硬记不下来。为什么记不下来?不一定是脑筋衰老,而是你心里不够凝定。这种背不下来的情形就是一种失念。

所以年轻大了,我们觉得是脑筋衰老,当场的事情或看了的书,不像年轻时一样记得,马上就忘掉,忘掉就是失念,但这并不一定是衰老的关系,而是那个心境的清明本相,被人生的经验染污得太厉害了,散乱得太严重,因此老年人容易失念。

何以证明老年的失念,不一定是脑筋衰败了呢?因为老年有一个念头很重,孔子也说过,人到晚年要“戒之在得”。你愈老愈什么都想抓住,这个房子买了以后,将来怎么维护它?或者打听一下,最近有没有涨价,还有要放两个钱当养老金啊!利息方面怎么办呢?这些念头你绝不失念。这不是一个笑话的问题,诸位要严格检查自己。可见我们大都不是衰老了记忆力不够的失念,往往是心理的染污,越来越厚了,所以清明的正念丧失。

同样的,年轻的同学们也是一样。当然我是双重资格都有的,我也是从年轻来的,而且现在也是步入晚年,几乎是垂垂向暮的境界了,所以经验上的体会都非常确实。年轻,也同样地失念。年轻散乱心重,甚至有些年轻人没有散乱,那个痴念却很重,因为脑子长得不够成熟,因此脑子经常一团白一样。所以我跟年轻人谈话,我说你们读书读不进去,思想意志不能集中。许多年轻人看书,经常感觉头脑像有一块板隔住一样,闷闷的。不是闷闷不乐,而是整天到晚昏昏噩噩,昏头昏脑。如果自己有兴趣的时候,那可好得很,若不是在那个妄念的兴趣上,他马上就闷住了,这种情形都叫作失念。

失念就是正念丧失了,所以佛法要大家修定,所谓定就是止观,不散乱又不昏沉,就是定,就是止观。你有一丝一毫的思与想的心,就是散乱,你有一点不经意,就是昏沉,这就不是定了,不定当然是失念。办事也是这样,经常妄了这样,妄了那样,失念了。这失念是非常糟糕、非常严重的。所以真正的修持,失念这种情况要把它折伏下去,失念不能折伏下去,修持毫无成果。

被美化的烦恼

第二点是烦恼,烦恼是人心中根本不能有一点保存的。烦恼不是痛苦,譬如妄想多了是烦恼,昏沉严重也是烦恼。烦恼是讲不出来的事,心中一天总是有事,什么事?讲不出来,说不明白。譬如,你们现在年轻人很少看到古书《红楼梦》里头所讲的:“尽日里情思睡昏昏”,那就是烦恼,一天到晚生活中头脑闷闷的。这种闷闷的状况,心里不舒服的状况,在《百法明门论》中有提到,严格地说,修持的人都要认识清楚。像我现在这个状况正在烦恼中。烦讲不出来这个佛法道理的幽微处,很闷。你说为什么?那真是《西厢记》上所说而我经常引用的:“闲愁万种,无语怨东风”。《西厢记》还有许多名句,比如:“花落水流红”。从文学来讲,这个境界多美啊!看到花掉下了,红的花在流水中,水流都变红色了,然后看到这种“花落流水红”的境界,你不是掉眼泪就是忧烦起来了,真是“闲愁万种”。那个愁是闲愁。什么叫闲愁呀?吃饱了饭没有事情做,花掉下来了也去愁一愁,不愁不行。闲愁有万种,什么都令人愁,这万种愁愁到“无语怨东风”,看到花落了,唉!就骂起这个东风来了。风,你太讨厌了,为什么把那么美的花吹掉了。闲到没得骂,只好骂起风。你看,讲文学境界,多美哦!讲佛法境界,正在烦恼中。又譬如大家晓得唐代诗人张继的诗:

月落乌啼霜满天,满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就暗示了诗人他睡不着,失眠了,正在烦恼中,可是诗表达出来却很美。而上面的二句:“月落乌啼霜满天,满枫渔火对愁眠。”这就直接供出他在愁,整个江岸的风光都是他一个人愁字的写照,因此半夜打钟也听到了。这就是烦恼的道理。

这个道理就是我们人要认识自己的心理,人生随时地在烦恼中,没有一分、一秒钟真正叫做人生快活的境界。那么学佛的道理,悟后起修也罢,先修后悟也一样,必须要“烦恼暂起”,立刻能够检查得到,“即便觉察”,自己能够反省得到,马上晓得现在我中了烦恼的毒,立刻“折伏令尽”。譬如今天有一位中年以上的同学来跟我谈他的修行。他以前对亲戚朋友都很好,但因为他一学佛修行了以后,亲戚朋友都是另一种眼光看他,而且一看到他,都是感觉他快要倒霉了那个味道。不过据他讲:“无论如何啊!我是不在乎!”我说你少吹牛了,你不在乎?怎么会来跟我谈呢?说不在乎,你有这样高的修养?不可能的。你说你不在乎是真的,那你下意识上不就是觉得:“唉!这些人不懂啊!他们不懂。”这个念头挂在那里。“唷!”我说:“你现在已经中了一颗毒子弹在里头了,然后却来跟我讲不过我是不在乎。”大家想想看,其实他很在乎,所以才来跟我诉苦嘛!也是“闲愁万种,无语怨东风”了嘛!

恼人的幸福日子

所以,由这样一个例子,我们就了解修持观心之难。“谓若失念烦恼暂起,即便觉察,折伏令尽”,烦恼一起自己要立刻审查得到,晓得心理是走在什么地方,马上把这个烦恼消除掉,“使观心相续故”,恢复自己的清明,也就是所谓“了无意识”,没有任何意识上分别的烦恼。上面这个“了”难啊!我们有时候还觉得意识空了容易,但这个“了”字可难哪!

在两百多年前,满清的初期乾隆那个年代,历史上这几十年社会的富庶到了极点,一般来讲好多人生活舒服到极点,所以你看我们近代的文学艺术上很好的作品出现很多。中国人吃、穿的讲究,也都在这个阶段特别发展,名士如郑板桥、袁枚等人也都出现在这个时期。这个时期青年人日子过到了什么程度?如《红楼梦》所描写的,许多人家的生活太富庶了,所以小姐太太们在家里天天想些花样来弄。那个点心的花样,有什么叫菊花饼的罗,反正面粉做的东西,你今天做一个像菊花样子的,明天做一个像桃子样子的,再按上一个个如诗如画又好听的名字,大家享这么美的痴福。那个时代有一个年轻的世家公子,他说了一句名言:“平生不做无义之事,何以遣此有聊之生。”人生到了这个境界,每天不做一些无意义的事,真不知道要如何打发这个人生。活几十年,这日子怎么杀得掉呢?那真是我们这一代从战乱中过来的人所无法想象的。人到了生活最富庶、社会最安定时,年轻人觉得没有事情做的那个痛苦的状态,因而搓麻将就是这样产生、兴隆了的。像这种情况之下,也就是烦恼,修闲生出来的烦恼。

灾难固然给我们很多的烦恼,好日子却往往给我们更多的烦恼,所以上面讲,苦受你要检查得到,乐受也要检查得到。假使被乐受拉走了,那修行也完了。譬如我们有些朋友到了晚年,很舒服呀!这我知道的,退休了拿两个钱,在家里跷起二郎腿,有电视可看,电视和你对愁眠,到了六点半以后,黄金时段的节目接二连三来了,人坐在那里张着嘴巴口水直流,瞪着那个电视,这日子很好过耶!所以每天不打开电视,不看一些无益的节目,何以遣此有益的光陰呢?就是这样一个环境,正是烦恼。乐受以后的痛苦,你知道吗?因此这些心理的作用,念头一起来,就要能够检查得到。这一句话讲到实际的修养,学佛很难喔!

你每次生气多久?

我们假定在测验自己,先不论一个思想心念的对与不对,你现在坐在这里,从八点钟开始听课,你当时第一个感想或第一个念头是什么?你很难回想把它抓得住,经已经飞过去了。也就是说,你觉察自己的心理不够清楚,心不够清明因此自己打了一大堆的妄想,给情绪思想牵走了,在很长的时间里都觉察不到。再者,自己心理犯了一种错误的思想,要很久很久才转过来。假使有个人逗你生一下气,你起码要三天以后气才平得了,修养高的人两个钟头,最高的人大概也要气他个一个半钟头。所以,佛法修行见真章的地方在此。你烦恼一来,痛苦一来,念头马上觉察到,唉呀!我已经上当了。要能这样已经很难。觉察到了,把念头硬放掉,“折伏令尽”,那更难。令尽,尽就是说后面习气都没有。譬如刚才我讲的这个朋友,他说:“你们不懂啦!我是不在乎这些。”这个习气没得尽,还有这么一点,那不行。连这一点都没有,这才叫做修止观,学佛的观心法门。“使观心相续不断”,这才叫做修持、修行。并不一定在打坐。打坐是练练身体啦!你在那里打坐两个钟头,实际上你那个心跑到哪里去了,你自己都不知道,那坐一百天、坐一百年也没用。佛法主要在观心。

“七善巧心。谓观真理,不碍随事巧修万行故。”我今天也跟法师讨论到,大凡学佛的人容易患一个毛病,尽管嘴里讲大乘,走的却是小乘的路线,而且非常消极,逃避一切。真正大乘佛法绝不逃避一切,一定面对现实。真正的修持,在人世间最烦恼最痛苦当中去修持,这是大乘道。所以,修行当中要有什么呢?要具备有善巧心。什么是善巧心?就是一个善于利用、非常巧妙的心理。在世间修行你不断修前面所说观真如、观心的法门,“谓观真理”,说是求证空也好,说是要明心见性也好,在这件事中,“不碍”,不碍什么呢?不妨碍入世,“不碍随事巧修万行”。你就在世间一切处境、一切事务中无碍地观心、观真如、观真理。今天我在工厂里做工,一边把应该做的事做好,比人家都做得恰当,尽了责任,但是在这个蹭,自己同时又在修行,直心观真如,在自然的观心中非常宁静,非常光明。今天处理公事,尽忠于公事,都办好,而且心里头不妨碍修行。

所谓“随事”,跟着事情在做人处世,而“巧修万行”。修持什么?假定入世的人,自己本身责任以内,尽心尽力做好,这只是小乘,要随时随处在修行上有善巧方便,如何利他?如何做到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等等?这才是“巧修万行”的大乘。你说:“那假使我在工厂里做事,或者管机器,或者管行政,哪有时间去布施啊!”不然呀!你处理一件事,假使这个东西做出来,不晓得到谁的手里去了,你要希望买到这个东西的人能够用得好,东西不会有问题;或者处理公务,希望这么办下去,受影响的人能得到利益,这就是随时巧修万种的善行,这样才叫做学佛的人、修道的人。不过话又说回来,你说因此我做生意也不错呀!金钱尽管赚,我心里在做好事呀!真的是这样吗?这里面一念之差,失之毫厘,差之千里,你在做生意中修,很好,但是巧到做了好事没有痕迹,没人知道,那才真是善巧方便了,也就是善巧心,菩萨的善巧心。

“八不二心。谓随事万行,与一味真理融无二故。”上面叫我们走大乘道,并不是一定要出世,而是指绝对地在随时随地修行。现在第八强调这之间还要做到不二。我们到庙子上都会看到“不二法门”的题字。不二就是一。假使我们写一个——一法门,没得味道,不够文学味了。所以佛学、佛教了不起,文学境界高。不二即一,非空即有,非有即空,“不二”、“非空”、“非有”这是佛法常用的语法。好,那“非空非有”呢?

这究竟是空还是有啊!它也不给你下结论。可是你如果用论理的比喻来辩,是一个水桶嘛!这下倒掉水是空,那下进水是有,倒过来倒过去而已。但是把它当文学境界看,那就把你盖住了。“耶!这个东西是非空非有的呀!”我们一听:“高啊!很妙。”而且其实拿逻辑来分析,人家会说你乱讲一顿,非空就是有,非有就是空,怎么个非空非有法?所以,最后你只好拿禅宗来对付,禅师在这个问题上一转身就进去了,不答复你,因为水桶可空也可有,不能下定论。禅宗这个办法最好。有时袖子一拂,拂袖而去,不理你。这一下,比非空非有还厉害!再不然,他在门中间一站,问你:“我是出来,还是进去?”你一点办法都没有,这是禅。

修梵行当中你要做到不二心,也就是一心不乱,“谓随事万行,与一味真理融无二故”,随时在念念清净中以善巧方便做种种事业。那拿禅宗的话来讲,就是打成一片。什么打成一片?与生活打成一片,在忙乱的生活中,我绝对是在超脱的极乐世界的境界。在最艰难的痛苦当中,乃至身上开刀,全身到处都拉开了,这个时候此心不二,非常宁静,就在极乐世界的净土中,要到这样你的佛法才有希望。平常你吹的那个非空非有的不二法门,你尽管吹就是了,那个反正莫名其妙嘛!你说非空,我就说非有;你说即空,我就说即有。再不然就随你盖,太陽出来,好啊这是慧日当空,佛光普照。下雨了呢?没有关系,慈云法雨嘛!那既不下雨又不出太陽时如何?这是法云地呀!有去不出太陽,有去没有下雨。佛法讲理要圆融,在论辩上可以给你转圆融,引导人家去理解,但是真理只有一个,“不二心”,这是绝对要能在事实上修行,要非常老实,一步一步做到的。如果没有打成一片,那就只有剩下两片嘴皮了。

打成一片,你的身心完全和生活融合为一。这个生活包括很多,譬如说你白天能够做得了主,你做梦的时候就做不了主了;白天时我说我什么都不要,空的,做梦时自己就会去要了。这样便没打成一片。你说做梦也做得了主,我到年老或生病昏迷的时候做不了主,那也是不能打成一片。还有,有些人生活在艰苦的环境中,他能够保持他的宁静,这个人的人格很清明,心境很好,可是给他一个顺利的环境,他就昏了头了,他就撑不住了,这一样没有打成一片,没有“不二心”。

“九无碍心。谓理事既全,融通不二,还令全理之事而相即入故。”事理不二是佛法中很高很高的境界,理论上如此。在你们学佛的年轻人当中现在最流行的西藏密宗的密勒日巴传,里面讲到密勒日巴他修成功了,跟别的法师辩论,他问法师:“这个虚空,依你这个佛学道理,是空的呀!我说有,我爬上去给你看。”他一下就站在虚空上睡一觉,跳舞给对方看。那地下呢?“地下你们一定认为有,我说空的。”他就到地下,钻下去又钻出来,你看空的嘛!这就是说,修持随时要合于理事不二,理到事就到。

所以,学佛必须要做到理到事到。事就是功夫,功夫不到,你那个佛法讲得天花乱坠,没有用。反之,你假使打坐,功夫做得很好,能够腾空变化,在虚空里坐着,不须要坐垫了,但理不透,等于心外求法,也没用。我见过很有功夫的人喔!年轻时我碰到一个前辈的老军官,海军出身的。我们年轻开始学佛的时候都不晓得他,总以为他是个军人。后来他看到我们就笑了:“你们学打坐干什么?”我说:“打坐想学道。”他说:“耶……你们年轻人搞这一套!”以后慢慢大家拉住他谈过去的经验。他当年曾到日本和英国留学,他说:“我看得多了,当年我在北京,碰到一个出家师父,他会修白骨观。那个师父后来教了一个徒弟,能够离地三尽走路。”我们很好奇,围着他问:“那你有没有看到?”他说:“当然看到呀!”十几年以后,我才知道,离地三尺走路正是他本人。他是对我们扯了一个谎,转了一个弯,方便妄语一下。不过假使你功夫到了,离地三尺走路,那都不稀奇。理没有搞清楚,不悟心地法门只有异能,也不是佛法。必须要“事理既全,融通不二”,事也到了,有功夫,理也透了,有智慧。而且还要使它“令全理之事而相即入故”,这就难了。比如有人问:“有没有西方极乐世界?”你说:“有呀!”“先生,你拿来我看看。”结果你把手一伸,说:“你看,我把西方极乐世界请到这里来。”如果这境界是假的,你也应立刻玩得出来,然后再告诉对方神通也是假的、是梦幻。这就是“令全理之事而相即入”,事与理彼此套成一个。

“十圆明心。谓顿观法界,全一全多,同时显现,无障无碍故。”

观法界是顿观的,当时立刻刹那间便看清整个法界。法界的观念包括了宇宙,宇宙的观念在法界之内。法界是个抽象的名称,宇宙则可以解释代表无尽的空间与时间,至于有形的天体的观念那更小了。法界的观念是佛法特有,尤其是华严宗特别标举,它概括了一切抽象的理则和具体的事物。

你要“顿观法界,全一全多”,在一点上可以包涵了整个宇宙林林总总的境界,这是“全一全多”。所以《华严经》上有两句有名的话:“于一毫端现宝王刹,坐微尘里转大法轮。”在一根毫毛,比如身上的毛掉了,那个嫩毛刚刚长出来,细得看不见,那个是毫毛。在那个毫毛的端上,“现宝王刹”,可以含藏整个宇宙、整个世界和无量无边的佛世界。“坐微尘里转大法轮”,意思一样,都是“全一全多”的道理,等于另一种说法——“芥子纳须弥”。这法界可以“同时显现,无障无碍”,顿观得到,圆融无碍,这样才是成佛。

我们现在报告了《宗镜录》所引用的这十种心,十种心就是一心。换句话说,大家现在喜欢流行讲禅宗禅学,真正禅宗的明心见性,是这十种心一念之间皆具备了。理事俱全,才算明心见性,不是拿一朵花幌两下,唉!好美哦!这样就是禅。这十种心,就概括了唯识宗第八阿赖耶识,也将阿赖耶识的习气完全转过来了,这到成佛之地,才能够完成。所以不要随便,以为打打坐呀,参个话头,咚……一下,这就是禅,那差多了。

即此十心,理行具足,且无理不能导行,无行不能成理。可谓即真如之理,成真如之行,无有一法,能出唯识之性相矣。

悟了以后的人要悟后起修,必须把唯识法相的百法明门的理事绝对地搞清楚,但不是拿这个作学者,而是拿这个观察自己修行的心地。接着永明寿禅师又告诉我们,“无理不能导行”,理论不通,你那个修行功夫会错的。但是,你说我光研究佛学,功夫不到,“无行不能成理”,你有理无功夫,那理也不成立了。在这里不要失念喔!这一看文字,一下把它记住了。所以,唯识宗的学问修养,“可谓即真如之理,成真如之行。”真如代表诸法的本体,真如之理是形而上本体的道理,它要由形而下之事行证到形而上的理体,二者相即相入。想超凡入圣,达到这个境界,“无有一法,能出唯识之性相矣”。唯有一个法门,把唯识形上之性和形下之相二者搞通,那就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