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地系列简介
04-05Ctrl+D 收藏本站
银河帝国已有一万二千年悠久历史,如今一位数学家却作出惊人预言:帝国即将土崩瓦解,整个银河注定化作一片废墟,黑暗时期将会持续整整三万年!
俄裔美籍犹太作家艾西莫夫(IsaacAsimov,1920-1992)是本世纪科幻文坛的超级大师,也是举世闻名的全能通俗作家。著作逾身的艾氏无所不写,但不论他自己或全世界的忠实读者,衷心至爱的仍是他的科幻小说,尤其是他经营了半世纪的科幻史诗“基地”。
长达七巨册的基地系列包括四、五○年代的“基地三部曲”,以及艾氏晚年撰写的两本前传与两本续集。依照故事的先后顺序,完整的书目如下:
前传《基地前奏》《迈向基地》
三部曲《基地》《基地与帝国》《第二基地》
续集《基地边缘》《基地与地球》
其中三部曲由九个中、短篇组成,《迈向基地》包括四个中篇(由于艾氏遽然辞世,计画中的第五篇成了短短数页的跋),其他三册则是真正的长篇巨著。
基地系列的灵感最初来自《罗马帝国衰亡史》,因此在故事架构中,气数已尽的银河帝国占有很重的份量。这一类的时空背景,如今早已成为科幻小说的重要原型。
“心理史学”是这部史诗的中心奇幻因素,而贯穿其间最重要的一个人物,自然就是心理史学宗师、基地之父哈里·谢顿。在三部曲中,谢顿已是神龙见首不见尾的传奇人物,因此作者晚年特地以他为主角,用两本前传详尽刻划谢顿的一生,以及心理史学与基地的创建经过。耐人寻味的是,艾西莫夫晚年似乎愈来愈认同这个笔下人物,而他也的确与谢顿一样,对人类文明有着高瞻远瞩、悲天悯人的关怀。“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正是大师胸怀的最佳写照。
博学多闻、博览群书的艾西莫夫博士从不闭门造车,笔下的科学幻想多少都有所本。例如“心理史学”便是“气体运动论”(物理学)、“群众心理学”(心理学)、“历史决定论”与“群体动力论”(历史学)的综合体;而刺激基地不断成长茁壮的“谢顿危机”,则取材自历史哲学家汤恩比的“挑战与回应”理论。
由于影响人类行为的因素过于复杂,人类又具有自由意志,因此个人行为绝对无法预测。然而当众多个体集合成群时,却又会显现某些规律,正如同在巨观尺度下,气体必定遵循统计方法所导出的定律。艾氏将这些事实推广,藉着笔下不世出的天才谢顿,让心理史学发展到出神入化之境,成为一门探索未来世界巨观动向的深奥科学。
透过心理史学的灵视,谢顿预见了人类悲惨的未来:国势如日中天的银河帝国正一步步走向灭亡,整个银河将要经历三万年蛮荒、悲惨的无政府状态,另一个大一统的“第二帝国”才会出现。
倘若上述发展丝毫无法改变,既然一切皆已注定,也就没什么戏剧性可言。故事之所以引人入胜,在于谢顿进一步发现,虽然阻止帝国崩溃为时已晚,但若想要缩短这段漫长的过渡期,在当时则尚有可为。于是谢顿开始了力挽狂澜、扭转乾坤的努力,试图将三万年的动荡岁月缩减为一千年。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穷后半生的精力,设立了两个科学家的据点:第一基地(简称“基地”,由自然科学家组成)与第二基地(隐身在银河舞台幕后,由心灵科学家与心理史学家组成)。
两个基地的位置经过特别计算,分别设在“银河中两个遥相对峙的端点”(光是这句语带玄机的话,便衍生出《第二基地》这本书)。此后一千年间,许多预设的历史事件将一环扣一环发生,以促使一个更强大、更稳固、更良善的第二帝国早日实现。基地系列的主线,便是第一基地如何克服一个接一个的周期性危机,激发出无穷无尽的潜力;第二基地又如何暗中相助,以逐步实现为期仟年的谢顿计画。
不过“奇正相生”正是大师的拿手好戏,在既定的情节中,他总有办法再写出变奏,令读者忍不住感叹人算不如天算。三部曲的变奏之一,是无端出现一个具有强大精神力量的异种人“骡”,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席卷整个银河;变奏二,则是在“骡乱”成为历史之后,两个基地间竟发生了阋墙之战!
三部曲结束于第二变奏告一段落之处,留下了一个开放式结局。三十年后,在全世界科幻迷千呼万唤之下,艾西莫夫重拾基地系列,所写的续集便是第三变奏。这一变更是令人拍案叫绝,甚至连谢顿计画都为之颠覆!却也唯有经由这最后变奏,“基地”与“机器人”(艾氏另一重要科幻系列,包括四个长篇与三十几个短篇)才得以遥相呼应,两大系列方能融铸成浑然一体,化为一部俯仰两万载、纵横十万光年的银河未来史。
俄裔美籍犹太作家艾西莫夫(IsaacAsimov,1920-1992)是本世纪科幻文坛的超级大师,也是举世闻名的全能通俗作家。著作逾身的艾氏无所不写,但不论他自己或全世界的忠实读者,衷心至爱的仍是他的科幻小说,尤其是他经营了半世纪的科幻史诗“基地”。
长达七巨册的基地系列包括四、五○年代的“基地三部曲”,以及艾氏晚年撰写的两本前传与两本续集。依照故事的先后顺序,完整的书目如下:
前传《基地前奏》《迈向基地》
三部曲《基地》《基地与帝国》《第二基地》
续集《基地边缘》《基地与地球》
其中三部曲由九个中、短篇组成,《迈向基地》包括四个中篇(由于艾氏遽然辞世,计画中的第五篇成了短短数页的跋),其他三册则是真正的长篇巨著。
基地系列的灵感最初来自《罗马帝国衰亡史》,因此在故事架构中,气数已尽的银河帝国占有很重的份量。这一类的时空背景,如今早已成为科幻小说的重要原型。
“心理史学”是这部史诗的中心奇幻因素,而贯穿其间最重要的一个人物,自然就是心理史学宗师、基地之父哈里·谢顿。在三部曲中,谢顿已是神龙见首不见尾的传奇人物,因此作者晚年特地以他为主角,用两本前传详尽刻划谢顿的一生,以及心理史学与基地的创建经过。耐人寻味的是,艾西莫夫晚年似乎愈来愈认同这个笔下人物,而他也的确与谢顿一样,对人类文明有着高瞻远瞩、悲天悯人的关怀。“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正是大师胸怀的最佳写照。
博学多闻、博览群书的艾西莫夫博士从不闭门造车,笔下的科学幻想多少都有所本。例如“心理史学”便是“气体运动论”(物理学)、“群众心理学”(心理学)、“历史决定论”与“群体动力论”(历史学)的综合体;而刺激基地不断成长茁壮的“谢顿危机”,则取材自历史哲学家汤恩比的“挑战与回应”理论。
由于影响人类行为的因素过于复杂,人类又具有自由意志,因此个人行为绝对无法预测。然而当众多个体集合成群时,却又会显现某些规律,正如同在巨观尺度下,气体必定遵循统计方法所导出的定律。艾氏将这些事实推广,藉着笔下不世出的天才谢顿,让心理史学发展到出神入化之境,成为一门探索未来世界巨观动向的深奥科学。
透过心理史学的灵视,谢顿预见了人类悲惨的未来:国势如日中天的银河帝国正一步步走向灭亡,整个银河将要经历三万年蛮荒、悲惨的无政府状态,另一个大一统的“第二帝国”才会出现。
倘若上述发展丝毫无法改变,既然一切皆已注定,也就没什么戏剧性可言。故事之所以引人入胜,在于谢顿进一步发现,虽然阻止帝国崩溃为时已晚,但若想要缩短这段漫长的过渡期,在当时则尚有可为。于是谢顿开始了力挽狂澜、扭转乾坤的努力,试图将三万年的动荡岁月缩减为一千年。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穷后半生的精力,设立了两个科学家的据点:第一基地(简称“基地”,由自然科学家组成)与第二基地(隐身在银河舞台幕后,由心灵科学家与心理史学家组成)。
两个基地的位置经过特别计算,分别设在“银河中两个遥相对峙的端点”(光是这句语带玄机的话,便衍生出《第二基地》这本书)。此后一千年间,许多预设的历史事件将一环扣一环发生,以促使一个更强大、更稳固、更良善的第二帝国早日实现。基地系列的主线,便是第一基地如何克服一个接一个的周期性危机,激发出无穷无尽的潜力;第二基地又如何暗中相助,以逐步实现为期仟年的谢顿计画。
不过“奇正相生”正是大师的拿手好戏,在既定的情节中,他总有办法再写出变奏,令读者忍不住感叹人算不如天算。三部曲的变奏之一,是无端出现一个具有强大精神力量的异种人“骡”,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席卷整个银河;变奏二,则是在“骡乱”成为历史之后,两个基地间竟发生了阋墙之战!
三部曲结束于第二变奏告一段落之处,留下了一个开放式结局。三十年后,在全世界科幻迷千呼万唤之下,艾西莫夫重拾基地系列,所写的续集便是第三变奏。这一变更是令人拍案叫绝,甚至连谢顿计画都为之颠覆!却也唯有经由这最后变奏,“基地”与“机器人”(艾氏另一重要科幻系列,包括四个长篇与三十几个短篇)才得以遥相呼应,两大系列方能融铸成浑然一体,化为一部俯仰两万载、纵横十万光年的银河未来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