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 雨水 君子以思患而预防之

04-12Ctrl+D 收藏本站

关灯 直达底部

细雨飘然而至,春来不言离愁。

有麦青青于野,有你在我心头。

每年的2月18—20日,多半是中国农历正月十五前后,太阳到达黄经330度的位置。对北半球大陆的中国人而言,这一时段的天气物候与此前相比又发生了变化。北半球的日照时数和强度都在增加,气温回升较快,来自海洋的暖湿空气开始活跃,并渐渐向北挺进,与大陆上的冷空气频繁地进行着较量。这一节气,我们中国人称为雨水。以现代人的思维难以理解,为什么这一节气会称为雨水?我们一般人的经验也难把此时跟雨水相联系,因为大寒没过多久,立春才半月,很多人还沉浸在“正月十五闹花灯”的过年氛围里,北方大地仍多是一片萧索景象。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正月中,天一生水。春始属木,然生木者必水也,故立春后继之雨水。且东风既解冻,则散而为雨矣。”这段话说起来就玄妙复杂了:春天的本质之一乃是木性或木行,木行要完成生发的职能必需有水,就是说,水行是木行的母体或前一阶段。即水行为寒、为冬、为冰雪大地、为藏敛,为玄黑混沌,为苍茫天地。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天地之间的水行诞生、当令、职尽再投生,有其阶段性。故立春之后,水行再以雨水的节气方式呈现,以为春天加持壮行。不过,人们也可以简单地理解说,立春之后,气温回升、冰雪融化、降水增多,故取名为雨水。

确实,在二十四节气里,雨水和谷雨、小雪、大雪一样,都是反映降水现象的节气。雨水节气的独特在于,在雨水节气里,一是天气回暖,降水量逐渐增多了;二是在降水形式上,雪渐少了,雨渐多了。雨水节气的天气特点对越冬作物生长有很大的影响,“春雨贵如油。”“雨水有雨庄稼好,大春小春一片宝。”“立春天渐暖,雨水送肥忙。”

这一节气意味着进入气象意义的春天。雨水过后,中国大部分地区气温回升到0℃以上,如黄淮平原日平均气温达3℃左右,江南平均气温在5℃上下,华南气温在10℃以上,而华北地区平均气温仍在0℃以下。桃李含苞,樱桃花开,确已进入气候上的春天。除了个别年份外,霜期至此也告终止。但雨水节气的天气变化不定,是全年寒潮过程出现最多的时节之一,忽冷忽热,乍暖还寒。

先民在经验积累中,能够通过雨雪来预测雨水节气以后的天气,如“雨水有雨百阴”“雨水落了雨,阴阴沉沉到谷雨”。还有根据冷暖来预测后期天气的,“冷雨水,暖惊蛰”“暖雨水,冷惊蛰”。更有根据风来预测后期天气的,如“春风化雨百日行”“雨水东风起,伏天必有雨”,等等。

雨水也是一个能够转移人心的节气:雨水前,天气相对来说比较寒冷;雨水后,人们明显感到春回大地,春暖花开和春满人间,沁人的气息激励着身心。雪花纷飞、冷气浸骨的天气渐渐消失,而春风拂面,冰雪融化,湿润的空气、温和的阳光和潇潇细雨的日子正向我们走来。雨水节气,春花、春雨汇聚,是春和日丽的时候,是春耕的日子。

雨水节气的物候是,一候獭祭鱼,二候鸿雁来,三候草木萌动。此节气,水獭开始捕鱼了,将鱼摆在岸边如同先祭后食的样子;五天过后,大雁开始从南方飞回北方;再过五天,在“润物细无声”的春雨中,草木随地中阳气的上腾而开始抽出嫩芽。从此,大地渐渐开始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在古人眼里,如果水獭不摆放鱼儿,国内将多发盗贼;如果鸿雁不向北飞来,表示远方之人有不臣服之心;如果草木不萌芽生长,意味着瓜果蔬菜不会成熟。

用先哲阴阳二分的数列排列,此时的阴阳各归其位,且分布均匀,阳内阴外,典型的少阳春的阴阳和合之象,是天时地利人和的理想状态。这种均衡态是人们追求的一种成功状态,这一时空即为水火既济时空。我们知道,中国的道教思想中,从环境、万物到自身,最需要修持的就是水火问题,要水火既济而非火水未济。从前面所引征的中国文化思想中,更能感觉天地人在此一时空的印证:春天来了,天地给予了水火既济的基础,给予了生命的雨水,人在此基础上有何作为呢?

人们欢迎雨水,不仅农民视雨水珍贵,就是多半只知吟风弄月的诗人也知道雨水的意义。杜甫有诗:“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韩愈有诗:“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还有陆游的诗:“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当代的诗人方向也写诗说:“我看到好的雨落到秧田里,我就赞美;看到石头无知无识,我就默默流泪。”

春雨降落,预兆秋天的收成,这就是既济时空的意义。但是,好的开始只是成功的一半。何况时空并非均匀,有些年份、有些地区并未获得足够的雨水,如华南继冬干之后,常年多春旱,特别是华南西部更是“春雨贵如油”;而西北高原山地仍处于干季,空气湿度小,风速大,容易发生森林火灾。还有娇贵的农作物,水少不得,又多不得,一如中国先哲总结的,水少木难生,水旺木漂。在雨水节气,大麦、小麦陆续进入拔节孕穗期,是最需要肥料、最怕水的时期,因此农民有“尺麦怕寸水”之说,此时就要抓好看苗施肥、清沟排水的田间管理。而因为此时冷暖多变,油菜、大麦、小麦易受低温冻害,农民还要采取培土施肥等防冻措施。

可见,成功并非意味着终结,春天的本质之一是生发、成长。农民的本质属性就是勤劳而非休止懒惰,靠天吃饭的农民从来不是等靠要的。有些懒惰的人看到阳光、春雨俱足,轻松下来,认为自己可以不劳而获,不用怎么出力就会在秋天有好收成,真的想“靠天吃饭”,从而影响劳动、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懈怠下来,结果秋天反而一无所成,只好盼来年。“懒汉种田,又望来年。”农民的辛苦非同一般:“种地别夸嘴,全凭肥和水。”“种地不上粪,等于瞎胡混。”“春天比粪堆,秋后比粮堆。”“七九八九雨水节,种田老汉不能歇。”用一些现代学人的话语方式说,农民跟土地的关系,是一种能量交换关系,没有劳动力的投入,即农民能量的投入,土地不会产生丰硕的果实。

因此,中国的先哲思考这一雨水的既济时空,跟农民一样务实,不是陷入空洞的赞美抒情之中,而是以忧患意识来告诫大家。先哲给这一时空的系辞是:“君子以思患而预防之。”我们相信先哲对时空的这类解读有极为正当的理由,在一个给予了阳光和雨水的自然环境里生活,人类还需要预防吗?

古典中国人在对雨水节气的观察中,不仅知道雨水的多与少对农事的影响,也知道雨水对身心健康的影响。中医认为,在雨水节气之后,随着降雨有所增多,寒湿之邪最易困着脾脏。春寒料峭,湿气一般夹“寒”而来,因此雨水前后必须注意保暖,切勿受凉,要少食生冷之物,以顾护脾胃阳气。同时,还要预防“倒春寒”。这是因为初春的降雨会引起气温的骤然下降,这尤其对老年人和小孩的身体健康威胁较大,特别是温度骤然下降的时候,老年人的血压会明显升高,容易诱发心脏病、心肌梗死等;小孩则容易因气温的改变而引起呼吸系统疾病,导致感冒和发烧。这一预防医学可谓深得“思患而预防”之义。

对雨水,如前引的诗句,人们几乎用了最美好的感情来对待,除了一时一地的“愁雨”“苦雨”外,中国人对雨水是珍重的,认为天降雨是上天的赐福,《易经》中多次说到“遇雨则吉”。人间的争斗一如烈火遇水则熄,乡村社会的械斗再激烈,遇雨也都会散掉,这也是深得水火既济之义。中国人还把初降不沾地的雨水称为“无根水”,一如西方人把生命的源泉称为“活水”,把神灵赐予的当作永生之水,“人若喝我所赐的水就永远不渴。我所赐的水,要在他里头成为泉源,直涌到永生”。中国人还把久旱之后的雨称为“甘霖”,“久旱逢甘霖”是中国人生的“四大喜”之一。《三国演义》中说:“吾求三尺甘霖,以救万民。”农民们求雨、拜龙王是一件大事,甚至需要官府出面主持其中的仪式活动。元人冯子振曾如此写“农民渴雨”:“年年牛背扶犁住,近日最懊恼杀农父。稻苗肥恰待抽花,渴煞青天雷雨。恨残霞不近人情,截断玉虹南去。望人间三尺甘霖,看一片闲云起处。”宋人王炎也写过:“山冥云阴重,天寒雨意浓。数枝幽艳湿啼红。莫为惜花惆怅,对东风。蓑笠朝朝出,沟塍处处通。人间辛苦是三农。要得一犁水足,望年丰。”

从先秦时代起,哲人们就知道用雨水来比喻事物,孟子的名言:“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财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此五者,君子之所以教也。”是故,人们把良好的熏陶和教育当作春风化雨。孟子还有名言:“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也。归市者不止,耕者不变。诛其君而吊其民,若时雨降,民大悦。”悠久的农耕文化中产生的天人相印的思想甚至把久旱无雨当作人间有大冤的征兆,在古典中国人看来,人间的罪恶、苦难、冤屈,都下招人怨,上干天和,会因此造成天象反常。古代的贤良大臣们一旦遇到久旱之事,一方面会代民祈雨,一方面会为民申冤,这也是政治治理在中国社会被称为春风、春雨的原因。皇帝、朝廷、地方政府和官吏们的作为,就是民众头上的天,它们应该及时下雨,像雨水节气给农民全年丰收的希望一样,给社会以生机、希望。

由孟子发源的“及时雨”一词因此有极为丰富的中国人文内涵。如果人间之天不给希望,甚至制造罪苦,忍耐、麻木中挣扎生存的中国人知道,老天会来行道的,老天会来惩罚的,天道好还。关汉卿为此写道:“做甚么三年不见甘霖降,也只为东海曾经孝妇冤”。而更早的时候,早于关汉卿一两千年的时候,在武王伐纣的进军途中,天降大雨,有人以为兆头不好,但武王说这是天洗兵,天选他来代替惩罚独夫民贼。在关汉卿之后的几百年,1945年5月4日,昆明大中学生举行大游行时,忽见下起雨来,有些学生正要散开。闻一多却走上高台,大声说道:“武王伐纣誓师时也下了大雨,武王说这是‘天洗兵’,是上天给我们洗兵器,今天,我们也是‘天洗兵’。”这样的话深得雨水之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