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是一种相遇,然而凄美

12-31Ctrl+D 收藏本站

关灯 直达底部

过去是一些行李,把它打包起来就成了回忆。回忆是一种相遇,然而凄美,或凄或美。“回忆里的人,是不能去见的;去见了,回忆里的ta(他或她)就没了。”看到一个学生的说说,我搜了一下,方知它原来是一篇文章的句子。

不过我想,回忆或者说爱情里的回忆并非如此简单,现实社会的网络小品文或许让人眼前一亮,然而毕竟缺乏沉淀,缺乏沉静。它是那样的轻飘飘,美丽而容易破碎。其实,爱情里的回忆可以是一种伤害,可以是一种润泽,也可以是一种支撑。

其一,回忆伤害起人来真比刀还厉害。如林徽因,她是多么爱徐志摩,只是由于骄傲,而没有选择跟徐志摩在一起。虽然她跟梁思成说,要用一生来回答为什么选择他的理由,但是梁思成不是傻子,她也不是铁石心肠,她对徐志摩的回忆可以说伤害了梁思成。尤其是徐志摩因为赶去听林徽因的讲座而机毁人亡之后,这种回忆很明显是加深了。

到了林徽因临死之前,她见完徐志摩的原配、孩子之后就谁也不见了。为什么?据说因为见了徐志摩的孩子,就等于见了徐志摩本人,她要保留这份最后的真实。因为徐志摩毕竟是她的最初,也是她的最爱。这恰如电影《前度》里说的:“不是你身边的不是你最爱的,而是你最爱的已经不在你身边了。”或者说最爱你的人已经不在你身边了。不过这对梁思成的确构成了一种伤害,所以据说他才自称感冒不舒服而不去参加她的葬礼。这是历史上的例子,那么现实社会中有没有这样的例子?查查资料是有的。只不过林徽因没有明确说出只爱徐志摩,梁思成也有这种忍耐力;而现实社会中回忆的人,可能会直接对现任说或者表示只喜欢前任,如《雷雨》中的周朴园对繁漪一样。这样也就构成了伤害,两人距离情殇或者分手就不远了。因为现实永远比不过想象或回忆完美。

其二,回忆也可以是一种润泽。这要回到那句话:“回忆里的人,是不能去见的;去见了,回忆里的ta(他或她)就没了。”如果两个相爱的人,由于某种原因而主动或被迫分手,没有大吵大闹,如果心里面还牵挂着对方,这是可以理解的。毕竟,任何一个人要把曾经占据自己心灵的人,从心里完全赶走是不可能的。而慢慢将ta安放在一个安静的角落默默祝福对方则是可能的。换言之,这种回忆给人心以润泽。

只不过这种回忆也有长短。如林徽因,如果她最初遇见的不是徐志摩,而是另外一个缺乏吸引力、感染力的人,她的回忆就不会那么久远深入。一般人,如果只是因为青春期的一种躁动,喜欢上一个人,说不上深,也说不上浅,就是那样平平的感觉,那么以后遇到更好、更真、更适合的,这种回忆应该不会持续多久。

这种润泽型的回忆是不必说出来的,回忆就是回忆,要让它安安静静。这种回忆或者表达了“放下”的心愿,要放下对方,放下自己,但是不完全放弃过去。这种回忆不是贪心,而是静心,你不能用它代替、贬低真实,而只能把它作为点缀生命、滋润心灵的东西。偶尔想起那些片段,那些音容笑貌,那些开心宁静,那些促膝谈心,这就够了,这才叫让爱自由,让爱丰富。假如某天不期而遇了,你是否还会有故友重逢的感觉?也许你会发现两个人都变了,也许会发现一方改变了,也许会发现双方都没改变,也许你有意回避,也许你在短暂叙谈之后,一转身已是泪流满面。

这种回忆或者在见面中加深的回忆也有长短。如穆旦,他喜欢萧珊,但是萧珊不喜欢他而喜欢巴金,他于是把这种喜欢变成了回忆。而他们见面的时候,他并没有删除这种回忆,反而加深了这种回忆,于是穆旦为萧珊写了一些诗歌,到他临死前还写诗怀念萧珊。当然穆旦和周与良婚姻美满,这也是事实。穆旦的回忆没有伤害任何人。当然,也有一种可能,就是这种回忆也可以表达“真实”的回归。不过这要弄清楚一些问题。一是,这种回忆进行了多久?如果不超过一年,双方应该不会变多少,但自己要知道与其回忆,不如真实。二是,对方是否还为自己守候?三是,自己是否遇见了更好、更真、更适合的人?四是,自己有没有值得反思的地方?五是,回忆的因素是否改变?

其三,回忆还也可以是一种支撑。如许广平,本来鲁迅死时,她才40岁左右,完全可以改嫁。但是她没有,不是没有人喜欢她,而是她已经很难再喜欢其他人。且不说他们之间有多年的感情基础,心心相印,单说这个世界就一个许广平,就一个鲁迅,就值得她只以回忆来支撑后半生。如金岳霖,且不说他在林徽因生前跟随左右,就是在林徽因死后也不变心。林徽因死后某年某日,他把旧友聚在一起吃饭,筵席中才说那天是林徽因生日,让一帮旧友为他垂泪。一个人能够做到这样,不知道是该为他悲还是该为他喜。这是生命的浪费,还是生命的真谛,孰能说清?

但是一个人的生命感受最终是这个人的生命感受,不可取代,金岳霖也许觉得这才是他所追求的,即使林徽因已死,即使梁思成再婚,即使他孤身一人。因为一个从未结过婚的人,靠回忆去支撑,所以他成为传奇,但是没有人敢于效仿。这还是有着长久感情基础的支撑,感情短暂闪光是否能够支撑?这使得我想起沈从文的《边城》,假如“二老”(人物名)永远不回来,翠翠是否永远等待?小说的开头提到翠翠母亲的钟情性格,似乎为此提供了答案。无论是真实的人物,还是小说的人物,以回忆来支撑,都让人敬佩,也令人叹息。

以上种种,除了一种情况是害怕回忆里的ta没了而不能见之外,其他情况都是渴望见,但是又见不着的无奈与悲凉。

回忆呀回忆!回忆是一种相遇,然而凄美,或凄或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