哼一段勋伯格
04-12Ctrl+D 收藏本站
勋伯格曾经有点愤恨地说过:“总有一天,连一个送信的小孩都会哼我的歌。”这一天来到了吗?很可惜,还没有,甚至说不定永远都不会来。
关于古典音乐的最大神话,可能就是贝多芬曾经很流行,而莫扎特的歌就像风靡一时的F4,当时的欧洲人朗朗上口。这么说来,今天的流行歌曲也会是他日的“古典”?当然不是,这只是音乐教师和古典音乐发烧友骗人听古典音乐的说辞。巴赫、贝多芬和莫扎特,即使是在他们的时代,也只不过是一小撮上流社会人士的喜好。贝多芬的确曾把当时民间的流行歌曲重新编排,加以整理,但是很讽刺,他这批作品也正是今日最少人演奏、最没人愿意录音,因此也是听众最陌生的。
就算我们不加考究,接受这个古典音乐也是昔日流行音乐的神话,我们也会很自然地接着想到:那么今天的古典音乐又是什么?怎么斯特拉文斯基和理查·施特劳斯之后就再也没有大众熟悉的大作曲家?难道猫王就是明天的古典音乐?
事实上,站在20世纪的门槛上,使得今天一般听众在浪漫主义的音乐之后就只知道爵士和摇滚的,就是20世纪其中一个最伟大的艺术革命家勋伯格。他曾夸下海口,在勃拉姆斯和瓦格纳之后,他的音乐手段将使“德国音乐可以再保持一百年的优势”(还好他不是说“永远”)。结果,在他之后的严肃作曲家,就几乎失尽市场,无人问津。情况有点像和他同一时代的毕加索,到了今天还是有人觉得看不懂,分别只在于能够欣赏毕加索的人无论如何还是比勋伯格多得太多。
许多人以为勋伯格之后的“现代音乐”,就是没有旋律,忽快忽慢,时而高如鬼泣时而低至几不可闻,要么只有失常的人才喜欢听,要么适合用作恐怖电影的配乐。话说回来,如今大众最常接触现代音乐的场合,的确是在看恐怖电影的时候,我就在一部B级好莱坞鬼片里赫然发现勋伯格的合唱作品。
其实现代音乐不是没有旋律,而是不讲调性。在勋伯格以前的作曲家,和其后大部分的流行音乐家都遵循调性固定的作曲手法。也就是选定一个音调作为整首曲子的“家”,然后发展变调,但最终还是会回到原来的音调。勋伯格舍弃调性,离家出走,所以他的作品也就总像走了音似的,不合人类的听觉习惯,自此之后再也无家可归。可是勋伯格始创的“序列作曲法”,实际上又是特别理性的作曲手法,在音符之间建立起一种数学式的模型。所以受到他的影响,以后大学音乐系训练出来的学生所写的曲子,又被归作“学院派音乐”,仿佛在此之外的传统调性音乐,尽皆俗品。
最近英国的BBC音乐杂志有一篇妙文,作者拿自己两个唱合唱团的儿子做实验,看他们能不能哼勋伯格的曲子。他的办法是在家里重复播放勋氏的一首钢琴协奏曲,放足五天,最后再把其中一段填上歌词,逼两个无辜小孩练唱。结果呢?两个小孩觉得这首歌“一团糟”,“捉不住它的旋律”,但到底还是记了下来,能哼个两段。可是这个世界又哪里找得到一个邮差会先在家苦听苦练五天,再在送信的时候轻轻松松地把勋伯格用口哨吹出来呢?可怜的革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