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意志求学之路

04-12Ctrl+D 收藏本站

关灯 直达底部

德国,一个充满着传奇色彩的国家;一个孕育出众多名人的国家;一个令人遐思神往的国家。来到德国,行走于巴伐利亚高原上,领略莱茵河唯美的特质,赞叹阿尔卑斯山的雄浑,倾倒于冰凉沁心的慕尼黑啤酒里,德国的一切,无不让人为之流连忘返。三毛,这个充满传奇色彩的女人,曾今也同样被其吸引,在这个国度展开了为期一年多的求学生涯。

◎现代艺术大国

艺术是以传统为基础,建立在传统之上的,德国亦如此。从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到王子乐队的《德国》,从荷尔拜因的《亨利八世肖像》到卜劳恩的《父与子》,从海涅的《青春的烦恼》到艾瑟拉斯凯的《逃遁》,两者之间并未相互排斥,反而相互依存,进而更加地欣欣向荣,这使得带有浓烈日耳曼色彩的德国艺术空前发展,培养出了一大批优秀的艺术家以及脍炙人口的作品。也正是他们的存在,德国才能长久地魅力不减,这也是三毛未到德国时,就对德国慕尼黑的现代美术馆充满憧憬的原因。

音乐王国的游行大典

“歌唱继续着,甚而更加缭乱而持久。在爱的边缘,唯有歌声在告诉她;的确,曾经有些无名的事情发生在一个人的身上。于是她又趴在地上恸哭,直到再临的救赎将她带去远方。”

——三毛

三毛是一个喜欢音乐的女人,不但喜欢听,更喜欢自己创作。她一直是个奇女子,关于这点,无人否认。

《回声》是一张在华语流行音乐史上历史地位很高的唱片专辑,这张专辑最大的特色,就是它乃台湾女作家三毛的半生故事。《梦田》是《回声》中的最后一首歌,也是三毛最爱的一首:

每个人心里一亩一亩田,
每个人心里一个一个梦。
一颗呀一颗种子,
是我心里的一亩田。
用它来种什么?用它来种什么?
种桃种李种春风,
开尽梨花春又来,
那是我心里一亩一亩田,
那是我心里一个不醒的梦!

热爱音乐的三毛不能不来德国,因为德国是世界著名的音乐之乡,以音乐闻名于世。德意志民族也是一个热爱音乐并且极具音乐天赋的民族,在音乐方面的成就可以说是无与伦比的,世界上没有哪一个国家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能像德国那样造就如此之多的音乐名家。

德意志民族对音乐的爱好可谓是全民性的。在德国人的文化生活中音乐占有重要的地位,这也是德国人非常重视对下一代的音乐素质培养的原因。因此,德国的孩子们从小就受到了来自社会、学校以及家庭的音乐熏陶。他们除了要上好学校的音乐课以外,他们的父母也往往都早早地着手培养孩子的音乐兴趣。所有的中小学生也都没有例外地要在课外学习一种乐器,其中居于首位的就是笛子和吉他。如今德国的年轻一代,每两个人中就有一人至少会弹奏一种乐器,而且大部分年轻人听音乐的兴趣始终胜于看电视。德国每年售出的本国和国际上出版生产的各种音乐唱片、激光唱片和磁带等就达到了上亿张。在音乐之乡德国,如果有谁不懂得音乐的基本知识,不会欣赏或者不会演奏一两样乐器,会被人认为是文化修养上的一大缺憾,反之,则会受到人们的尊敬。今时今日,德国已有一百多座歌剧院、一百多个职业乐队,它们全都由国家资助,由此可见,音乐也受到了政府相当大的重视。

在国际上极负盛名的柏林爱乐乐团曾由卡拉扬担任终身首席指挥。卡拉扬可以称得上是德国现代乐坛上得到国际公认的一代音乐指挥大师,由他创办的萨尔茨堡复活节音乐节也是各国音乐家心中极度向往的仙山琼阁。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卡拉扬指挥比赛”则是年轻指挥家们的摇篮。由他指挥而灌制的音乐磁带和唱片的种类达八百种之多,销售量惊人地达到了一亿多张。而2008年,是被誉为“指挥皇帝”的著名指挥家赫伯特·冯·卡拉扬诞辰一百周年,因此这一年甚至还被人们称为“卡拉扬年”。卡拉扬的目标是完美的音色——绝对的悦耳音色,没有起奏时的杂音,这种“金子般的音色”拥有的魅力似乎至今丝毫未减。音乐家麦克·欧菲尔德曾说过:“如果我要找某一部古典乐曲的录音,大多都是决定听卡拉扬的。对他指挥的演奏认同感是如此强烈,以至于由别人指挥的同一部作品听起来就是不对劲。”除此之外,卡拉扬对音乐天才的独特眼光也为他赢得了赞誉。女歌唱家希德佳·贝伦斯和阿格尼丝·巴尔查,还有女小提琴家安妮·索菲·穆特都是被卡拉扬发现的。很多喜欢音乐的人尤其是喜欢卡拉扬的人认为:卡拉扬指挥的音乐仅仅用耳朵听是不够的,他在指挥过程中所流露出的那种贵族气质、迷人的眼神与表情,以及站在指挥台上傲视群雄的气势给他所指挥的音乐带来了更多的深刻内涵。卷曲浓密的头发,在指挥时经常闭着的、吸引人的蓝色眼睛,纤细修长的手指,微微向上扬起的手臂,成为了许多人心目中卡拉扬指挥的完美的定格画面。而除了在演出台上的样子,他充满魅力的个人生活也为人们所津津乐道。卡拉扬喜欢让生活充满冒险:开飞机、酷爱跑车、滑雪,他以对待音乐的态度来对待他所从事的运动。因为卡拉扬坚持不懈的原则就是追求完美。

德国乐坛上还有许多名扬四海的音乐家以及乐队,比如班贝格交响乐团、慕尼黑爱乐乐团、亚太弦乐四重奏、莱比锡音乐厅交响乐团、巴伐利亚广播交响乐团、德累斯顿国家小乐队等等。其中,亚太弦乐四重奏是由台湾音乐家李泰祥(代表作《橄榄树》,三毛作词)与德裔柯尼希教授应德国歌德学院之邀而组成的,乐队分别在台湾及东南亚各大城市巡回公演,获得了人们的一致好评,乐队中有一首歌的名字叫做《流浪者之歌》,是一个充满吉普赛风情的间奏,这首歌完全是三毛的心理写照,表现出了三毛内在的流浪特质,也正好与《橄榄树》遥相呼应。

德国人对于室内乐团以及室内乐有着特别的偏爱。弦乐器重奏在深得观众喜爱的同时,它作为家庭演奏乐器也深受欢迎。柏林十字山弦乐四重奏、梅罗斯四重奏、冯特乃三重奏、谢鲁比尼四重奏和曼海姆弦乐四重奏等都是德国著名的室内乐团。除了这些专业的小乐队外,爱好音乐的德国人还自发地组织了几百万个家庭小乐队,每当下班后或者在公休日,人们宁可不看电视,也要与亲朋好友们欢聚在一起吹拉弹唱,自娱自乐。音乐在德国已成为人们抒发共同情感、相互交流的一种很好的社交方式。在德国现代化的都市之中,人们常常能看到一些民间艺术家在街头进行艺术表演。他们一边手拉古老的风琴,一边自编自演,自弹自唱,给喧闹的都市增添了一种清新、古朴的色彩。

合唱一直作为德国的一种传统音乐形式而存在,因此有着众多的爱好者。比起19世纪的典型男声合唱团,人们现在更喜欢混声合唱团。在德国不论是成人合唱团,还是儿童合唱团都是由其爱好者所组成的。

一直以来,古典音乐都是德国音乐的主流,不知是音乐造就了德国人严谨认真的性格,还是严谨认真的性格使得德国人爱上了古典音乐,正如宗白华所说的:“从艺术的观察上推测人生生活是什么,人生的行为当怎样。我们要明白生命创造的过程,可以先去了解艺术的创造过程”。在这一点上三毛的想法亦是如此。不过随着近几十年的发展,爵士乐、摇滚乐和流行乐也逐渐被德国的听众们所接受,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德国的爵士音乐主要是以自由爵士乐而闻名。世界上最优秀的长号演奏家之一是德国的阿尔贝特·孟格斯道夫。和其他的国家一样,德国的年轻一代们也热衷于摇滚乐,他们除了喜欢国际摇滚明星以外,也喜欢德国本土的明星。德国著名的摇滚乐团有“蝎子”、“王子乐队”等,都是世界上知名的乐团。在德国,年青人几乎每天都要听广播、唱片或是摇滚乐磁带。音乐把年青人凝聚在了一起,只要是有明星参加的露天演唱会,高达400欧元的昂贵票价就连中学生也不在乎。演唱会上,那变幻飘渺的灯光、震耳欲聋的喊声、歌声,仿佛把人们带进了另一个世界里。

德国最传统也是最常见的音乐形式当属爵士乐,尤其是自由爵士乐。那么中国呢?质朴并具有民族特色的乡土民歌必定首当其冲。

爵士乐,风靡欧美大陆,充满着奇特的异域风情,最早发源于布鲁斯和拉格泰姆的乡间土地,是被庄园主人奴役的黑人们在种植园田时“田间呼喊”而逐渐发展生成的。后来这些没有任何伴奏的演唱进入了城市,逐渐地被作曲家和演唱家们将其规范化并加入了乐队的伴奏,最后形成了商业化的爵士乐队,经过一系列的包装,爵士乐华丽地登上了历史的舞台。而中国传统的乡土民歌则与爵士乐的来源相差无几,它同样是来自于乡间农村,是在劳动中创造出来的,所以大部分民歌的主题都是劳动或者男女之间的爱情,可以说是贴近生活,反映民生。爵士乐的特点是旋律自由,没有条条框框的束缚,想唱就唱,即兴而发,形式活泼;民歌也是兴起即唱,不受束缚,唱时刚柔并济,富有磁性。两者初看是完全不相同的音乐风格,但又有共同点存在其中。比如,两者都是“原生态”歌曲,都来自于民间,最后传入城市。

德国人不仅喜欢听音乐,也想自己搞点音乐,或者是希望在此方面能得到深造。而三毛在这方面则是不用担心了,她是名副其实的才女,写过不少脍炙人口的歌词,那些歌词都是她人生的见证。好词自然要配好曲,这时被称为“西部歌王”的作曲家王洛宾出现在了因失去荷西而心中仍有淡淡悲伤的三毛面前,三毛从小就爱唱《在那遥远的地方》、《达坂城的姑娘》等歌曲,并把这些中国民歌带到了西班牙、带到了撒哈拉。两人之间是否谱写了一段忘年之恋这是无法考证的,唯一知道的就是三毛因为王洛宾而度过了一段快乐的时光,这就足矣。

你曾在橄榄树下等待又等待
我在遥远的地方徘徊又徘徊
人生本是一场迷藏的梦
为把遗憾赎回来
每当月圆时
我对着那橄榄树独自膜拜
你永远不再来,我永远在等待
越等待,我心中越爱

——王洛宾《等待》

德国政府为了满足人们对音乐的喜欢与需求,也为了培养一批后起之秀,创办了众多的音乐学校、业余乐团,并经常举办一系列的音乐竞赛活动。目前,德国已经有公立音乐学校一千多座,合唱团四万多个。全国性的青年演奏会也成为最著名的音乐竞赛活动。此外,在德国还有各种定期举办的带有讲座性质的音乐活动,如多瑙厄申根音乐周、汉诺威的新音乐周、达姆施塔特的国际新音乐假日班,以及维滕的新室内音乐之周等。这一系列的群众性音乐活动、音乐比赛以及它所提供的奖金等,不仅满足了人们对音乐的爱好与需求,也有助于促进现代音乐的积极发展以及新一代音乐人才的培养。

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德国绘画

“那一霎间,通过一张画,看见了什么叫做美的真谛。完全忘记了在哪里,只是盯住那张画看,看了又看,看了又看,看到那张脸成了自己的脸。”

——三毛

三毛喜欢艺术、喜欢绘画,甚至将其称为“一生的爱”:

“艺术却是我内心极为渴慕的一种信仰,无论戏剧、音乐或舞蹈,其实都是爱的。”

所以三毛无论到什么地方,都爱极了那里的美术馆与艺术馆,德国也不例外。

在德国绘画中,表现主义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存在。由于德国的画家在技巧、章法、色彩、线条等许多方面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和改革,于是绘画领域的表现主义派别开始逐渐形成了。表现主义作品都有一个共性,那就是艺术家们忽视了对象外貌的摹写,而是着重表现内在的、主观的情感,因此画面呈现出的是对现实的夸张和抽象化。这个形式应该是三毛所喜欢的,因为三毛是一个自由而随性的女子,像风一般。这种特质,与生俱来。对于完全临摹绘画对象这种无创意的事,三毛一向不屑,小时候的三毛也因此被认为是无才华之人,差点被埋没。

“小学的时候,美术老师总是拿方形、圆锥形的石膏放在讲台上,叫我们画。一定要画得‘像’,才能拿高分。我是画不像的那种学生,很自卑,也被认为没有艺术的天分”。

那个时候,对于三毛来说,美术是一种痛苦,心里十分怨恨那个迂腐的美术老师,说他是一个“不学无术的家伙”。

对于德国人来说,天赐的优美风景也是艺术灵感的一个重要来源,可以不客气地说,德国之所以会成为一个艺术大国,有很大一部分是仰仗了当地清幽静雅的秀丽风景。那时,表现主义手法风头正盛,许多画家从慕尼黑来到了穆瑙进行短暂而重要的艺术创作之旅。阿尔卑斯山区恬静优美的自然风光无一例外地给艺术家们带来创作的激情。但是,这时的他们不再以自然为蓝本,而是去尽力表达艺术家自己的主观感受,也就是“心”的感受,因此创作了一批表现力极强的作品。很多年过去之后,这些人形成了颇具盛名的“青骑士”艺术家社团。人才济济的青骑士社不仅在德国艺术界占有重要地位,就连在整个欧洲艺术界也产生了重大影响。

继表现主义的手法之后,德国浪漫主义绘画艺术开始扬帆起航。浪漫主义艺术作为一个新兴的艺术思潮,在19世纪的欧洲艺坛居主流位置。浪漫主义艺术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表现也有所不同,德国的浪漫主义艺术则以其重视宗教体验和幻想、沉思,以及它的神秘主义趣味而与其他地区的浪漫主义,特别是法国的浪漫主义产生了明显的区别。这也是新近美术史研究专家的研究兴趣所在。专家们对长期被淡化的中世纪哥特艺术传统进行了仔细的梳理,从不同的视角对主流美术史体系进行了详尽的阐释,尝试能在文艺复兴的艺术传统和发展线索之外,重新审视一种注重意义、象征和幻想的艺术传统,并将其归类为“北方浪漫主义传统”。由于宗教是三毛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而德国的浪漫主义艺术又重视宗教体验,所以对于这个时期德国绘画所体现的浪漫主义色彩,三毛并不排斥。

北方浪漫主义者的艺术特色表现在对某种绘画题材的特殊偏好上,也可以说是执拗的嗜好。以此来传达和寄托他们奇幻的想象与虔诚的信仰。他们喜欢描绘自然景象和建筑,比如,废弃的冰冷教堂、毁坏而又阴森的古老建筑,还有那些古老的哥特式教堂,屋顶又高又尖。就像是在梦中出现的那般轻灵和通透,又像是具有摆脱地球引力的梦幻性质,以此来引起人们对遥远岁月的怀念与追忆。

北方浪漫主义者的作品中经常出现的物象不是古罗马,而是身着银色铠甲、拿着黑色长矛的中世纪骑士幻想的传奇故事。大海、荒野、月亮和夜晚经常出现在浪漫主义者的画笔下,这是人们对自然无限能量和原始创造力的想象,在无限空间中将人们置于宗教意蕴的神秘边缘,以引起一种神秘体验,就好比三毛的冥想体验一般,“人死后灵魂依然存在,灵魂叫人先从背后开始叫”,这是自己的亲身经历,三毛如是说。北方浪漫主义者对漆黑的墓地、沉重的灵柩、有着古朴光辉的十字架之类物体的描绘,传达着他们对生命终极的思考,那是中世纪关于腐朽和新生的超越象征。崇高的山岳和伟岸的橡树,往往与十字架、哥特式教堂组成宗教与自然的合一象征,不再以具体基督和圣母形象来象征宗教,而是化自然事物为象征。来中国展出的一些德国绘画作品中有弗里德里希的作品,分别是《两个望月的男人》、《窗前的女人》和《秋日石墓》,这些都是弗里德里希浪漫主义的经典作品,诠释了早期浪漫主义艺术的宗旨,“画家不应该只画眼前所见,而更应画内心之所见。如果他心中无物,那他就应该终止画眼前之物”。在《两个望月的男人》中,两个身着“古德意志装”的男人背对观众寂寥地站立在一座小丘上,面向半空升起的苍白的明月。画面疏影朦胧,非常具有中国宋朝水墨画的意境。但画中显示的人与自然的关系显然更具有德国文化神秘主义和玄思的特点,它体现出了一种关于经验和超验的关系,淋漓尽致地体现了浪漫主义者内心的深刻矛盾。一方面明知无法超越现实世界的变化,但在精神上却回避此岸的现实人生而去祈求不可得的彼岸无限,哪怕这个彼岸是虚无缥缈的。失去了寄托的偶像只能借助于自然与人文历史的遗迹去幻想,而这种自然和遗物的多变以及模糊的含义,就给德国浪漫主义罩上多神论的玄虚的幽幽光环。荷西死后,三毛经常做着相同的一个梦:梦中矗立在三毛面前的是一座空旷而阴暗的大厦,在她的周围围绕着无数的像影子一般的人,天降大雾,时而清晰,时而模糊,哪里都看不到荷西,自己像个行尸走肉一般漫无目的地走着,直到眼前出现了一个银灰色的通道,一直通往一个弧形的洞。蓦地,三毛被吸进了通道里去。对于三毛来说,荷西就是那个寄托的偶像,只不过已经失去了,于是三毛只能用幻想来安慰自己,这是一个典型的、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梦。

如果说中国的绘画方式趋于感性,那么西方的绘画方式就趋于理性,尤其体现在设计上,而现代设计则起源于德国。在包豪斯的体系中绘画与设计是相互融合的,这里将画面分解为点、线、面三个部分,全部抽象出来,系统而又全面地理性研究其在画面构成上的规律与法则,令初学者易于把握。在色彩上亦是如此,同样进行了科学而理性的分析,并将现代的心理学、生理学也融入到画面的分析中,以求效果最佳。相比之下,中国的绘画方式用一句话就可以概括了,“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完全凭借感觉即可。曾听说东方艺术是艺术的最高境界,这种说法虽然很极端,但也不无道理,毕竟中国绘画那种寄情于山水、飘逸洒脱的感觉是西方绘画怎么也学不来的。同样的,作为西方绘画代表的德国表现主义与浪漫主义对于我们当下的油画创作,也是具有借鉴意义的:德国浪漫主义绘画把理性而严谨的作风与抒情结合在一起,体现出了德国表现主义气势恢弘、神秘幽邃以及桀骜不羁的画风,也是对我国传统的温柔含蓄、中庸画风的一种补充。

绘画在三毛心里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不亚于写作,因为当年将颓废了四年的三毛带出自闭阴影的是一副画,一张表现战争的油画作品。拿枪的百人骑兵队和印第安人在交锋,战马倒地了,白人中箭了,红人在嚎叫,篷车在大火里熊熊燃烧……三毛决定了,她要学习这种画法,油画的画法,而她拜的老师,正是顾福生,这个被三毛称为“一种温柔而可能了解你的人”、“擦亮了我的眼睛,拉开了我的道路,在我已经自愿淹没的少年时代拉了我一把的恩师”,同时他也是第一个发现三毛文学天赋的人,正是因为有了他,三毛少年时期的阴郁生活才出现了一丝曙光。

优雅的仲夏夜之梦——德国诗歌与童话

“文学的美,终其一生,将是我追求的目标了。”

——三毛

三毛幼年时期就表现出了对书籍的爱好,而在文学方面她也有着极高的天赋,很小的时候,三毛就读完了《红楼梦》,并把当时市面上的世界名著看了个遍,再加上父母亲自悉心教导,在诗词古文方面,三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从那时起她已经明确了一件事:

“文学的美,终其一生,将是我追求的目标了。”

何时何地,她都没有放弃读书,她在孜孜不倦地汲取养分,充实自己。可以想象这样的一幅图:午后的花园里,一名穿着白裙的少女正捧着一本书仔细阅读,阳光透过树叶斑驳地洒在少女的裙上,就像一朵朵金色的小花;少女偶尔会心微笑,长长的发丝不时被微风轻轻拂起,园里的花草树木都被风吹的沙沙作响,时不时有几声清脆的鸟叫声传来。这该是多美啊!一切都如诗如画,犹如童话一般。

起初不经意的你
和少年不经世的我
红尘中的情缘
只因那生命匆匆不语的胶着
想是人世间的错
我前世流传的因果
终生的所有

也不惜换取刹那阴阳的交流

来易来,去难去
数十载的人世游
分易分,聚难聚
爱与恨的千古愁
本来属于你的心
它依然护紧我胸口
为只为那尘世转变的
面孔后的翻云覆雨手
来易来,去难去
数十载的人世游
分易分,聚难聚
爱与恨的千古愁
于是不愿走的你
要告别已不见的我
至今世间仍有隐约的耳语
跟随我俩的传说
来易来,去难去
数十载的人世游
分易分,聚难聚
爱与恨的千古愁
于是不愿走的你
要告别已不见的我
至今世间仍有隐约的耳语
跟随我俩的传说
滚滚红尘里有隐约的耳语
跟随我俩的传说

——三毛《滚滚红尘》

三毛本身是一个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女人,平实、朴素,让人觉得有一种真实感,虚幻的真实感。三毛的文字,真要比喻的话,是大人世界里的儿童文学,也是现代社会的仙境童话。三毛为自己编织了一个童话的网,把自己网在里面,并且使自己不断地相信,这个网里面就是整个世界。

19世纪初期,是浪漫主义风行的时代,由于文艺思潮,所有与文化沾边儿的东西都烙上了浪漫主义的字样,诗歌也不例外。这个时期也是德国诗歌发展的鼎盛时期。歌德、海涅等一大批优秀诗人带来了很多优秀的作品。同时,《格林童话》也横空出世,出现在了众人的面前。

12世纪,骑士阶级在当时的社会生活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并创立了骑士文学,以此来与宗教文学相对抗,而宫廷史诗就是骑士文学的主要形式。就在宫廷史诗盛行之时,又产生了一种被人们称为“民间史诗”的大型叙事体作品。它来自于古日耳曼人的传说,最著名的是《尼贝龙根之歌》和《谷德伦》。其中《尼贝龙根之歌》是混合诗体,分为上下两部:《齐格弗里德之死》和《克里姆希尔特的复仇》。上部叙述尼德兰王子,拥有尼贝龙根宝物的齐格弗里德向勃艮第的公主克里姆希尔特求婚,之后帮助公主的兄弟勃艮第王骗娶了冰岛女王布伦希德。多年后布伦希德发觉自己被骗,一怒之下唆使自己的手下杀死了齐格弗里德,并把尼贝龙根宝物沉入大海。史诗的下部叙述齐格弗里德的妻子克里姆希尔特一直在寻找机会为自己死去的丈夫报仇。在又嫁给了匈奴王之后,她以邀请自己的弟兄连同他们的侍从赴宴为名,伺机将勃艮第家族的人一网打尽。但是,遗憾的是,当年杀死齐格弗里德并将宝物沉入大海的人至死也没有说出宝物的下落。骑士文学的另一种重要形式是骑士爱情诗,它是骑士对“女郡主”的“爱情”的表现,但这可不是通常意义上的浪漫或风花雪月的爱情,而是指通过对“女郡主”的“高贵”品质的歌颂以博得她的欢心,没有什么真实的感情,有的只是服从与被服从。

17世纪的德国文学成就不少。马丁·奥皮茨致力于建立新的诗歌形式,他写下了在德国文学中第一部有影响的文艺理论著作——《德国诗论》。格吕菲乌斯的十四行诗和颂歌成为了这一发展的顶峰。在这之后,德国文学开始了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而赫赫有名的启蒙运动就是这一大发展的第一个阶段。早期启蒙运动最主要的成就就在诗歌。金特是当时的重要诗人,他的诗歌为诗歌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克洛卜施托克是这个时期最杰出的诗人,他的诗歌感情真挚,富于激情,韵调优美,形象生动,对“狂飙突进”诗人有很大影响。与法国大革命同时,德国文学开始向古典文学时期过渡。海涅也比喻说:“这是德国诗人和思想家在思想上进行的一场法国大革命”。

文学史上所说的“古典文学时期”,时间只有十年,但就在这十年当中,歌德和席勒完成了使德国文学在世界文学中奠定重要地位的光辉作品。如诗剧《浮士德》和长篇叙事诗《赫尔曼与窦绿苔》。此外,他们还写了大量的优秀诗歌,尤其是叙事谣曲,其中,最有名的当属由舒伯特配曲的歌德的《魔王》:

谁在黑夜和风中奔驰?
是那位父亲带着他的孩子;
他把孩子抱在他的怀里,
他把他搂紧,给他保持暖气。
我儿,为何藏起你的脸?
爸爸,你,没瞧见那个魔王?
那魔王戴着冠冕,拖着长裙。
我儿,那是一团烟雾。
“来,跟我去,可爱的孩子!
我要和你一同做有趣的游戏;
海边有许多五色的花儿开放。
我妈有许多金线的衣裳。”
爸爸,爸爸,你没有听见,
魔王轻声地对我许下诺言?
不要响,孩子,你要安静;
那是风吹枯叶的声音。
“伶俐的孩子,你可想跟我同行?
我的女儿们会伺候你十分殷勤;
我的女儿们夜夜跳着园舞,
跳着、唱着、摇着你使你睡熟。”
爸爸,爸爸,你没瞧见那,
魔王的女儿们站在阴暗的地方?
我儿,我儿,我看得清楚;
那是几棵灰色的老杨树。
“我爱你,你的美貌使我喜欢。
你要是不肯,我就要动用武力。”
爸爸,爸爸,他现在抓我来了!
魔王抓得我疼痛难熬!
父亲心惊胆战,迅速策马奔驰,
他把呻吟的孩子紧抱在怀里,
好容易赶到了他家里,
他怀里的孩子已经断气。

浪漫主义文学运动作为反启蒙运动思想的潮流出现在了18世纪末的德国文学中,这个时期重要作家的基本倾向是怀古遁世,重视童话和传奇。之后,由于拿破仑对德国的军事占领,出于对民族前途的关注,一批青年浪漫派作家想起了人民和民族传统,他们在海得尔堡建立了新的中心,称为“晚期浪漫派”或者是“海得尔堡浪漫派”。他们发掘已被人忽视的文化遗产。在这方面贡献最大的就是著名的格林兄弟了,他们不仅发现了许多失传已久的德国文学中的重要文献(如《希尔德布兰特之歌》),并且还整理加工了闻名世界的童话集《儿童与家庭童话集》(《格林童话》),这些童话故事真实地反映了那个时代德国的社会风貌和人民的思想情感,表现出了日尔曼民族的质朴、勇敢、机智、幽默的民族性格。

说到《格林童话》,已经盖满灰尘的儿时记忆突然一下子鲜活了起来,活泼可爱的小红帽、灵动脱俗的白雪公主、美丽大方的灰姑娘、善良木讷的青蛙王子、优雅沉静的睡美人等一个个形象都迫不及待地从脑海里跳了出来,呵,《格林童话》,儿童必备枕边书之一,与《安徒生童话》、《一千零一夜》并称为童话界的三座大山也不为过。三毛小时候也很爱读书,就不知是否读过《格林童话》,若是没有,那真是一大遗憾啊!话虽如此,三毛自己也是个写童话的高手,自己为自己编织童话。对三毛来说,现实是不可靠的,而童话却要可靠得多。可惜可叹的是,三毛有着童话的一生,却没有童话般的结局,这样的童话实在让人扼腕,比悲剧更让人痛心。

◎德国建筑风情:古老与现代的完美结合

“这些屋子每间一个样子;屋顶,墙壁,地板,颜色,陈设,各有各的格调。但辉煌精致,是异曲同工的。”

——朱自清《欧洲之旅》

漫步走在宽大、干净的大街上,街道两旁种植着葱郁的树木,后面掩映着一排排木制结构的尖顶小屋,白墙黑梁,清新大方;深褐色的木制架子在墙外镶嵌,微风袭来,细细地呼吸,恍惚间,感觉闻到了木头淡淡的清香。走到路的尽头,一座古典而不失威严的教堂矗立在眼前,整体直立向上,塔尖直指苍穹,仿佛要摆脱尘世间的一切重负,五彩的玻璃、精致的墙画、鎏金的装饰无不搭配得相得益彰、美轮美奂,虽华丽但却不失庄严。这一切的一切,不禁让我们想到身为基督徒的三毛。

穿过教堂,沿着弯曲的小路,伴着路边无数的无名小花,向山上走去。阳光透过云层照射下来,让山上的城堡笼罩在了一片金色之中,水蓝色的顶,雪白的墙,墙面上有着茂密的爬山虎,在阳光下,犹如绿宝石般通透灵动。德国的建筑艺术果然名不虚传。朱自清先生在漫游德国时就曾对其建筑进行了细致的描绘并大加赞赏:

“这些屋子每间一个样子;屋顶,墙壁,地板,颜色,陈设,各有各的格调。但辉煌精致,是异曲同工的。”

“外国的宫殿外观常不如中国的宏丽,但里边装饰的精美,我们却断乎不及。”

节能与美感完美结合的老古董——木桁架建筑

“我不求深刻,只求简单。”

——三毛

但凡去过德国的小城镇和乡村旅游的人,经常可以看到墙壁上镶嵌着格子状木架的老房子。粗略地看上去,大部分人都会误以为那些整齐的木格子只是一种装饰图案,其实这只是表面现象。这些裸露于外墙的褐色木架构成或简洁或繁复的几何图案,看起来的确是赏心悦目。但是木架更重要的作用却不在于此,而是在于构成整座房屋的框架。就好比人的骨骼支撑起整个身体,使人可以行走、可以站立。木架本身的直挺形象也塑造出了房屋的气概和风骨,木架之下所填充的泥坯则好比人的血肉,使人具有了生命的温暖与活力,而外墙上涂的那层墙皮自然也就是人的皮肤了。外墙有泥坯的部分通常刷成白色,再配上深褐色的木架结构,整体显得质朴大方,与中国江南小家碧玉的房屋相比,让人觉得入住前者更能舒适自然一些。三毛一定会喜欢上这种简单但舒适的小屋,虽然它并不华丽,因为三毛曾说过:“我不求深刻,只求简单。”而且,荷西也有过一个一生最幸福的梦想,那就是有一个很小的公寓,里面有一个像三毛这样的太太。尽管现在什么都没有了,一切如过往烟云。

这种木头房子被称为木桁架建筑。桁架建筑一般不会很高大,都比较小巧,就像一栋精致的小别墅一般,使用这种建筑模式最多的还是普通民居。因此从一开始就决定了这种常用于普通民居的桁架建筑会给人朴拙单纯的印象。今天在德国境内还有两百五十多万座木桁架建筑保存完好。德国的各种历史遗迹如今仍保存完好,甚至有些还在使用当中,从这一点就可以看出,日耳曼民族是一个恋旧的民族,虽然说德国的现代化程度绝对不逊于世界上的任何一个国家,可是他们并没有忘记传统,将自己禁锢在现代化的钢筋水泥之中,而是始终小心翼翼地守护着祖先们留下的历史遗产和文化遗产。这让我想起了曾经看过的一篇报道,在德国的很多地方,尤其是在一些注重传统与古典美的地方,拒绝高楼的斗争此起彼伏。这里所说的高楼就是一般意义上我们所说的高楼大厦,这些高楼大厦可以说是现代化的代名词,是一种时代的象征,甚至有人将其称为伟大的人类创造出的伟大建筑,那么为什么还会有人拒绝它呢?

原来,在德国的慕尼黑曾经发生过一件有趣的事情。西门子公司想在慕尼黑南部建造一栋高达146米的大楼,这个计划刚被提出就遭到了慕尼黑一半以上市民的反对,反对的原因是慕尼黑的圣母教堂只有99米,这栋高楼怎么可以比圣母教堂还要高呢?伟大的圣母教堂必须高于一切!而且在天气晴朗、阳光普照的时候,从慕尼黑的普通住宅阳台上往南看是可以看到美丽的阿尔卑斯山脉。慕尼黑市民当然很不愿意在眺望美丽山景时让西门子的那栋146米高楼群扫了他们的兴致,这也是反对建造高楼派的另一个重要的理由。最后市民们与政府达成一致,在今后几年里所建高楼都不能超过100米,此事才算作罢。会发生这种事的原因除了虔诚的宗教信仰外,应该还有保护历史传统与古迹等因素在里面吧!如今慕尼黑的市民们仍对以前建的高楼耿耿于怀,比如在水仙女宫的东北方建起来的那座“臃肿”的慕尼黑大厦与秀丽的宫殿极其不般配;而从市中心漂亮的路德维希大街往北望去,有大学、教堂和凯旋门,但是轴线左侧竖起来的126米与113米高的双子楼却也跟古典的街景很不协调,简直就是一抹败笔。所以慕尼黑人说:“圣母教堂和老城区是我们的心仪所向,我们不允许别的高楼大厦把它们的阴影投进老城中来。在慕尼黑,新的高楼不可以高于圣母教堂!”。

如今在德国仍有很多精致的小城镇,在那里几乎看不到一座现代化的建筑。悠长有点潮湿的小巷里,古朴典雅的木桁架老屋一座挨着一座,雪白的墙上缠绕着碧绿的常春藤,老屋的窗台上色彩艳丽的鲜花正在盛开。即使是德国的一些大城市也很少见到摩天高楼林立的景象。但是当我们走进那些有着木头清香的百年老屋时,却会发现内部的生活设施是绝不逊于现代建筑的:电源、暖气、冷热水、浴室、抽水马桶等一应俱全,可以说是面面俱到。于是经过了修缮的木桁架建筑就成为了历史与现代的完美结合。木桁架建筑作为德国的典型建筑样式,已经成为德国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全世界恐怕没有哪个地方像德国这样拥有数量如此之多的木桁架房屋,而且不管从造型、风格和色彩等方面来看都是非常丰富的,甚至可以说没有一座木桁架房屋是完全相同的。德国曾开辟了一条所谓“桁架房屋之路”,整个路段中,除了能够欣赏各有特色的木桁架房屋以外,疗养地、度假地与自然公园也点缀其中,还有许多历史悠久的名城。这条路线把全世界具有空前数量和质量的桁架建筑串成了一条美丽的珍珠项链。青山绿水掩映中的木桁架房屋让人感觉仿佛走进童话世界。

让我们看看这些朴素的木桁架建筑吧,它们毫不张扬,可是它们的美却是显而易见的。它们矗立在那里,静静地诉说着一段又一段平凡与不平凡的岁月,就像我们的祖母那样亲切而温暖,而钢筋水泥玻璃幕墙的现代写字楼,永远不会像也不可能像木桁架建筑那样让我们觉得温暖。纵观三毛长期居住过的那些居所,从台湾的传统老屋到撒哈拉的当地土房,再到加纳利群岛的海边小别墅,可以看得出三毛也在下意识地躲避冷漠的钢筋建筑,不管她怎样特立独行,她始终还是一个渴望爱与温暖的女人。

木桁架建筑为无数家庭提供了一个温暖舒适的居所,而且不需要浪费特别多的钱,也不需要昂贵笨重的石料,木料也用的不是特别多,建墙用的粘土也是随处可得。这的确是一种集美感、节能和环保于一体建筑方式。令人感到欣慰的是,木桁架建筑在德国不仅仅只是受到精心保护的老古董,直到今天还有人在建造新式的木桁架建筑。当然今日的建筑技术与过去相比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追求美感、节能与环保完美结合的建筑理念是一直不会改变的。

美丽与庄严的代名词——德国教堂

“感谢上帝,给了我永恒的信仰,她迎我平安地归来,又要带着我一路飞到北非我丈夫的身边去。我何其有幸,在亲情、友情和爱情上,一样都不缺乏。”

——三毛

教堂,希腊文写作kyriakon,原意是上帝的居所。

夕阳西下,教堂显得格外庄严、肃穆、安详,伴随着教堂钟楼响起的阵阵洪亮而深沉的钟声,一群群白鸽扑棱着翅膀腾空飞起,久久地盘旋在高高的塔尖下。塔顶在阳光的折射下流光溢彩,整个教堂的外观精致而华丽,外墙由磨光石块堆积砌成,再装饰以细腻而精美的浮雕图案。教堂旁边是盈满圣水的大理石洗池,上帝的信徒们在池水里蘸了圣水,在胸前虔诚地画着十字,并朗声念道:以圣父、圣子及圣神之名,阿门!进入教堂,有着穹隆形的屋顶、一排排木制的席位、琳琅满目的壁画、彩色玻璃镶嵌的修长花窗。高低不同、错落有致的花窗上的彩色玻璃绘满了圣经故事的彩图,阳光透过花窗斜射进来,通过折射,变得五彩缤纷、幽暗朦胧起来,犹如梦幻一般,这使得教堂内部充满了庄严肃穆的气氛。

弥散开始时,在管风琴的悠扬伴奏声里,穿着洁白圣衣的唱诗班会诵唱圣歌,那声音格外动听。祭坛中,神父念念有词地带领着手捧羊皮面烫金边、只有巴掌大小《圣经》的信徒们祷告,司祭熟练地舞动着链子上的小香炉,整个教堂香烟缭绕,被摇晃着的木铃发出清脆飘渺的响声。祭坛的前方是讲经台,神父常常会在上面讲述经文,声音通过高大的穹隆形的屋顶进行几次的折射,变得辽远而空旷,仿佛那就是从遥远的天国传来的主的启示……

由于父母和朋友信奉基督教的关系,三毛本人也是一个虔诚的基督教徒,一直以来三毛都严格地恪守《圣经》中宣扬的博爱、宽容和仁慈,并以此作为她为人处世的基本原则。这些都可以从她那一篇篇以爱为主题的游记散文中看出来。作家司马中原曾这样说过三毛:

“如果人生像幅画,三毛应该是意境高远,笔致空灵的水墨了。她不囿于既定格局,以她的真率信笔挥洒,在人生的斑驳中显呈了她的生命,无论是喜悦或是悲沉,对于她都有一种浸润。真纯的爱该是她创作的基本动力。她的性格,温柔而流变,有时动如风,有时静如潭,有时升如飘忽的流云,有时柔如一弯曲曲的溪水,不变的是她的真,她的爱。她的作品就这样地展现了她的自我,成为浑然一体的,活生生的创造。”

上帝对于三毛的影响是深远而强烈的,三毛曾说过:

“感谢上帝,给了我永恒的信仰,她迎我平安地归来,又要带着我一路飞到北非我丈夫的身边去。我何其有幸,在亲情、友情和爱情上,一样都不缺乏。”

德国最有名的教堂要数科隆大教堂了,这是一座典型的哥特式建筑教堂,也是欧洲第二大教堂,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据说由于大教堂庄严与炫目的美丽,使得二战时的美国士兵都不忍心投下炸弹,因此才能矗立至今。科隆大教堂的一大特点就是“高”与“尖”,之所以要建成这种很高很尖的样子是因为当时的人们认为越高就离天堂越近,也就离上帝越近。科隆大教堂占地面积有一个足球场那么大,外观则是白砂岩石的浮雕,非常精美。教堂地处火车站附近,一出车站就能看见,教堂外部的墙面原本应该是白色的,但是由于建筑材料是白砂石,容易吸附灰尘,而科隆又是一个工业城市,污染比较严重,所以就使得教堂的外墙看上去像黑色的。

进入教堂内部,能看到大圆柱和圆拱顶,地面则是由彩色人物图案的大理石铺成,两边有各种厅、廊,墙上有色彩艳丽、情节生动的宗教绘画和著名的玻璃窗彩绘,每个彩绘都是圣经中的一个小故事,绘画优美,十分抢眼。礼拜堂的正前方是耶稣钉在十字架上的雕像,让人心情有些莫名的沉重。侧面则是圣母玛利亚的雕像,在这种庄严的地方,人的心灵就好像受到了洗礼,有一种很神圣的感觉,感觉好像可以与上帝沟通,感觉上帝在注视着世间的众生。夜晚降临之时,大教堂四周墙壁的壁灯同时将灯光照向教堂,更使教堂增添了一份神秘的色彩。这时,如果站在莱茵河畔观看教堂,就会看到一幅令人陶醉的美景。科隆大教堂前举行的狂欢节是远近闻名的,狂欢节的活动规模是最大,也是最典型的,可以说是整个德国历年狂欢节的中心。每年都有数十万人从国内外赶来参加狂欢节。庆祝活动的中心就设在科隆大教堂前面的广场上,每次狂欢节都是人声鼎沸、精彩绝伦。

在中国,第一座按照西方的建筑方式建造的教堂,大概要属著名的上海徐家汇天主教堂了,整幢教堂建筑为红土砖墙,以圣像雕塑并辅以尖顶钟楼双塔,煞是好看,教堂高度有20层楼那么高。地处繁华的商业区,也就是徐家汇商业区,在三面被钢筋混凝土的现代高层建筑包围之中显得非常特别,但并不是格格不入。它那直冲云霄的哥特式双尖顶虽不比德国的科隆大教堂,但至今保持着鹤立鸡群的形态和风格。

在蓝天的映衬下,教堂是那样的美丽、庄严、沉着,它是德国人民的心仪所向,是德国人民的骄傲,它将一直庇佑和守护着德国人民以及来到德国的人们。

中世纪古堡探秘

“愿做一个涉足天涯的浪子,背一个旧行囊,爬山、涉水,追逐满天飞的黄沙,看一看荒凉的古堡,释放充斥心中的野性。”

——施莱格尔

德国的城堡分布非常广泛,似乎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比得过德国,这仅仅只是就城堡的数量方面来说,更何况德国的城堡还都非常美丽,据说目前仍然存在的城堡有一万多个。要了解德国古堡如此之多的原因,就得联系德国历史的特殊性。

一百多年以前,德国仍旧是处于长期的分裂之中,各个大小公国就达300来个之多。既然是“国”,无论是大是小,防卫都是在所难免的,相应的各种军事设施也就应运而生了;既然是一国之君,那就应该有无上的权利和权力,除了王宫外,大大小小的行宫、“逍遥宫”、猎宫等等,也是一个都不能少的,这也就是德国的城堡数量会如此庞大的原因。

三毛和古堡也是很有缘分的,三毛喜欢伴海而居,当三毛与荷西住在加纳利群岛的时候她就选择了一处靠近海边的别墅,而距离别墅区不远的地方就是一座古堡,三毛有散步的习惯,每次都是从家走到古堡再折返回来,想来,三毛对古堡应该也是很感兴趣并喜欢着的。关于古堡之美,19世纪德国浪漫派领袖施莱格尔就已经做过评论:“那一系列德意志古堡废墟,它们将莱茵河两岸上上下下装点得如此富丽堂皇,除了我们直接的自然感情之外,它们还给了我们另一种观察的良机:我们在原本是德国人对最险峻的山崖建筑的习惯和爱好中,发现了一种日后如此美妙绝伦地发展成哥特式建筑艺术的因素。”

在众多的城堡中,最著名的就是位于慕尼黑以南的富森,地处阿尔卑斯山麓的新天鹅城堡,它也被称为白雪公主城堡。美国加州迪斯尼乐园中的睡美人城堡就是完全按照新天鹅城堡的样式建成的。坐火车以奥格斯堡为起点到达富森,光是沿途一路的风景都已经让人遐思神往了。这里是一个犹如人间仙境的地方,藏着无数的有关魔法、国王、骑士的古老民间传说,除此之外,这里还有无边的云雾缭绕的原始森林、青草柔嫩的山坡、在绿野上漫步的牛羊,终年积雪的阿尔卑斯山以及无尽宽阔的大湖。

传说新天鹅城堡的建立者是巴伐利亚的一位国王——路德维希二世。这个国王虽无治世之才,但却充满了艺术气质,是一位富有传奇色彩的国王,并一生终于艺术。路德维希二世非常敬爱歌剧大师瓦格纳,有一种说法就是,路德维希二世从瓦格纳的成名作《天鹅武士罗恩格林》获得了修建设计新天鹅城堡的灵感。他亲自参与设计了这座城堡,从草图设计到室内装璜,一切的一切都是路德维希二世亲历亲为,城堡内到处都能看见以天鹅为主题的装饰品,甚至在家具、器皿、壁画、吊灯上都能看到天鹅的身影,这座城堡几乎耗尽了路德维希家族的全部财富。由于白色城堡矗立在高高的山峦之上,四周是巍峨的群山以及宛如明珠的湖泊,所以在这里,一年四季,风光各异,唯一相同的就是自始至终风景都很优美。

和德国的古城堡比起来,中国王室的宫殿又是另一派景象。中国宫殿的特点可以用两句话来概括:白玉为堂金做马,珍珠如土金如铁。来到曾为明清的皇宫——故宫,慢慢推开镶嵌着铜铃的大门,仅仅只有一缕阳光掠过,周围万籁寂静,但同时也庄严落寞。以雕龙为装饰的青石台阶,整体是红墙绿瓦的宫殿,那一刻扑面而来的,是一种无比的宏伟、尊贵以及不可取代的霸气,整座故宫历经沧桑,但是容颜不改,过去的流年时光对它来说只是浮光掠影。与德国的许多古堡、宫殿比起来,故宫并不高大,但它的气势却是那些欧洲宫殿所不能比拟的,那是一种王者的气势,是一种由源远流长的历史以及深厚的五千年文化底蕴所积淀出来的气势,天上天下,为我独尊。这种气势让每一个看到故宫的人都为之惊叹、为之折服。

暗红色的故宫宫墙非常高大,四四方方、滴水不漏的围在宫殿的四周,抬头看去,一种强烈地压迫感油然而生,心中止不住的压抑。在古代,很多人进了宫就一辈子都出不来了,也难怪古人们有“一入宫门深似海”的说法,红色的宫墙一眼望不到尽头,这更凸显了它的高大和凝重。仅用一堵连绵的高墙,就隔出了宫里宫外两个世界,曾经奢华锦丽的生活,曾经标致风流的容颜,曾经貌似完美无暇的爱情,没有人知道,也无从知晓。多少爱恨情仇都随着岁月的无痕、随着墙中的锈色,黯然老去,湮灭在这暗红的宫墙之中,回首往昔,只留下一地的支离破碎与残缺。顺着千载恒定、始终如一的阳光,透过喧嚣跳跃、灵动消散的浮尘,转眼间看见的是气势宏伟的正殿,这就是传说中的金銮宝殿,如今近在咫尺。这里是集权的巅峰,也是官场仕途的光辉顶点,更是权利的登峰造极,多少人挤破了头就是为了能进到这里,十年寒窗,就为此。这里的建筑雕刻无不彰显它的华丽与尊贵,这里有能够支撑起江山社稷的金柱,有让人步步青云的金砖,也有俯瞰着黎民众生的雕花鎏金龙椅,本就绝顶的艺术因为政权的成就而更显得辉煌绝伦,而这辉煌绝伦的艺术也更能衬托出那威严肃穆、不容置疑的政权。看着这巍峨的大殿,让人心里不住地低软,想跌伏在尘埃之中,想虔诚地顶礼膜拜,不是为那昙花一现、朝令夕改的皇权,而是为了那凝聚着人类雄浑大气、聪慧灵秀的艺术精粹,这是一块瑰宝,一块风雨不侵、永远卓绝的艺术瑰宝。

悠闲惬意地漫步于每个无人的小门巷落,随意地隔着雕花的窗户静静观赏已经布满了风尘的遗物,有的东西若与今日的精湛工艺比起来,实在是不值一提,但是在几百年前,却全是那稀世珍宝,琉璃、玉佩、珍珠、玛瑙、宝石,曾经的价值连城、色泽丰润,却在岁月的闲置中蒙上灰尘黯然失色,寂寞了几个世纪,曾经的容颜与温润已不在。

曾经听人说过,这些东西,尤其是饰物中的玉器最为特别,必须要人养着,只有沾染了人的灵性灵气,才会越发地晶莹剔透,也就是所谓的越带越亮,银饰则次之,而这些饰品一旦离开了人,就如死去了一般,会变得了无生机。在故宫的无数珍宝中,这些寂静的角落已经渐渐被人遗弃遗忘,逐渐沾满了厚重的尘埃,只盼终有一日,能再次被人发现,重新绽放自身的异彩。

相较于中国人对宫殿的喜爱,德国人对于城堡的钟情要更早些。当他们还居住在日耳曼森林里的时候,他们就开始了对城堡的热爱。为什么会造成这种现象呢?原因说法不一。德国浪漫派领袖施莱格尔从诗人的眼光出发,将它归因于德国人的气质影响,即“德国人对自然的感情”,这固然是有道理的,但也不尽然如此。对于德国人来说,古堡不仅仅是用于居住以及审美需要的,在古代它更是一种军事设施,比起中国宫殿来说也更加的实用。如今,在德国,很多城堡都已化为废墟,但它们仍然带着历史的尘埃,诉说着往昔的悠悠岁月。

◎德国人才集散地

“在海的远处,水是那么蓝,像最美丽的矢车菊花瓣,同时又是那么清,像最明亮的玻璃。然而它是很深很深,深得任何锚链都达不到底。要想从海底一直达到水面,必须有许多许多教堂尖塔一个接着一个地联起来才成。”

——《海的女儿》

在《海的女儿》中,描写海面的语句是何其优美,使得任何人都会为德国而心动,尤其是那如矢车菊般湛蓝的海水。矢车菊是德国国花,那是一种美丽而纯净的花朵,其实德国人也是如矢车菊般纯净可爱,他们有着强烈的求知欲,对待任何事物都态度端正,就像规矩的钟摆,有着属于自己的刻度。德国诗人歌德曾经说过:

“读好书就是同高尚的人谈话。”

而德国人对于这种“谈话”有着极大的热情,即使是在电视、因特网等大众媒体十分发达的现代,他们依旧保持着喜爱读书的传统,德国人之所以整体的素质比较高,也与他们喜爱博览群书的优良传统是密切相关的。由此可以看出,德国人对于文化素质的培养是极为重视的,因此,德国人对于本国的文化与教育事业的建设也是不遗余力,再加上德国人天性中严谨的治学精神,使得德国的著名学府数不胜数。在三毛的求学生涯中,德国是其中重要的一站。她前往西班牙时,除了读书,也许还抱着安慰失恋的心灵和游玩的心理;但是来到德国却是纯粹为了学习,这也与德国校园里浓厚的学习氛围是分不开的。

“暴风雨中的李尔王”——海德堡大学城

“我的心遗失在了海德堡,我在这里所看见的,真是个美丽的新世界啊!”

——德国著名诗人歌德

海德堡深受人们宠爱,被称为是一个“偷心”的城市。同时,海德堡也是一座古老的大学城,它以浓厚的艺术氛围和文化气息闻名于世,许多音乐家、艺术家以及诗人都在这里驻足,寻找灵感,诗人歌德说:“我的心遗失在了海德堡,我在这里所看见的,真是个美丽的新世界啊。”马克·吐温说海德堡是他“到过的最美的地方”,并称赞道海德堡城堡“残破而不失王者之气,如同暴风雨中的李尔王”。曾经,启迪过门德尔松、舒曼等人乐感的诗人艾辛朵夫为海德堡作过赞颂辞,而音乐家韦伯则索性直接住在海德堡完成他那不朽的乐章……古老的海德堡是许多名人就读过的著名学府,这使得海德堡大学中洋溢著浓厚的人文艺术气息。凡是走近海德堡的人,都不会有谁会感到陌生或者感到拘束,它总是能轻轻地触动每一个善感的异乡客内心中最柔软的那部分。在海德堡当地则一直流传着一首歌:

在一个温暖的仲夏夜,
我的耳中充满了爱情。
当我们在大门前告别时,
她的嘴唇好像玫瑰含笑。
我清楚记得那最后一吻,
我把心遗忘在了海德堡。

——歌曲《我把心遗忘在了海德堡》

海德堡不仅仅有着引以为傲的中世纪城堡,它还拥有整个欧洲最古老的教育机构之一——海德堡大学。著名思想家黑格尔、诠释学哲学家伽达默尔、社会学家哈贝马斯等都曾在海德堡大学学习和工作过。享誉世界、为人类造福的自行车发明人卡尔杜莱斯也是海德堡大学的学生。当然,更有与基尔霍夫一起发明出了光谱分析法,使人类最终知道了恒星构成物质的本森教授。海德堡大学至今在化学、物理、生物医学等方面为世界贡献了13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今天,海德堡也是德国乃至欧洲的一大科研基地,素有欧洲的“硅谷”之称。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和高科技新城,两者放在一起不但没有不协调感,反而出奇地合适,这就是海德堡,一个人才辈出之地。

融于青山绿水间的海德堡大学城,放眼望去,到处都充斥着镶满石块的小路、石桥、古堡以及白墙红瓦的老城建筑,整个景色充满了浪漫和迷人的色彩,犹如一幅完美的画作。在很多人的心目当中,海德堡大学城简直就是一个浪漫德国的缩影。纵观八百多年间,有多少的诗人、多少的艺术家、多少的旅行者来到了海德堡,并被海德堡深深地吸引。海德堡是19世纪德国浪漫主义的发源地以及飞速发展的地方,最终,海德堡成为了德国浪漫主义的象征与精神圣地。许多伟大的诗人和艺术家的传记都不能略过海德堡,当然,也没有任何一部世界文学史可以略过海德堡。

学校里有一座监狱,对于这个你会有什么想法?一般人都会认为这是骗人的,但在海德堡大学,这成了事实。海德堡大学里的确有一座著名的、同时也是世界上绝无仅有的学生监狱,这个监狱是专门用来处罚犯了过失的学生的。凡是有打架斗殴、酗酒闹事等严重出格行为的学生,都会被送到这座监狱里罚坐两天到四个星期。海德堡大学是在两百多年前设立了这个学生监狱。不过当时也有规定,学生在监狱里的关押时间绝对不能超过一个月,而且在关押期间,如果遇到上课的时候还可以继续去上课。这个学生监狱一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才被停止使用。现在,它正作为海德堡大学历史的一部分向游人们开放。

在海德堡大学附近,有一条小路可以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那就是位于内卡河北岸山丘上的举世闻名的“哲学家小道”。历史上的许多诗人、哲学家都曾经在这里散步和思考,驰骋着自己的思维及思想,以此为更多的人类造福。诗人歌德、哲学家黑格尔、还有韦伯、雅斯贝尔斯、迦达默尔、海德格尔……这些名字叫起来都如雷贯耳的人,曾经都在这条路上徘徊过。著名音乐家舒曼也曾在这条林间小道上留下了自己的足迹。站在“哲学家小道”上,从这里远眺,可以将对岸海德堡古城的石墙红瓦以及渐行渐渺的河景尽收眼底,一切美景一览无遗。因此,这条小道也被称为“欧洲最美丽的散步之处”。在19世纪初,德国作家、诗人荷尔德林以及艾兴多夫就经常在这条小路上散步,相互讨论,探索哲理,思考人生。他们是席勒和歌德的同时代人,最终以充满个性的创作形成了海德堡浪漫主义派,影响深远直到今天。

二战期间,德国本土几乎被夷为平地,而万幸的是,海德堡是当中仅有的未被炸毁的几个德国小城之一,不仅逃过了那场战火的摧毁,并且还保持了古老的原貌。海德堡之所以能被保留下来的原因,据说是因为当时制定对德轰炸计划的盟军将领之中,不乏有海德堡大学的毕业生,他们不忍看母校摧毁于战火之中,于是对上级说:“咱们不能把整个德国全炸毁啊,总得留下一个给我们当作将来的驻地呀!”于是,这个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海德堡终于侥幸被留了下来,幸免于战火的洗礼,古城风貌得以完好地保存下来。除了海德堡,整个德意志帝国都改变了它往日的模样,唯一不变的就是海德堡了。

海德堡,我爱你已久,多么想称你为母亲,并献上一支朴实的歌,你是我在祖国见过的最具农村风味的城市。好似林中的小鸟飞出树梢,闪耀在你身旁的江上横跨着,那座轻盈而又坚实的大桥,桥上人喧闹不已。一股神一般的魔力曾吸引我,登上大桥,那时我正路过,令人神往的远方照进,我置身的群山之间,朝气蓬勃的大江向平原流去,悲喜交集,恰似顾影自怜的心,恋恋不舍地投入时间的大潮。你为那位游子捧出股股清泉,又送来凉爽的树荫,两岸目送着他,浪波里荡漾着它们的倩影。饱经沧桑的巨大城堡,沉重地垂入山谷、山均,被风风雨雨侵蚀;而永恒的太阳却用返老还童的光芒浇铸着苍老的巨人形象,四周有郁郁葱葱的长春藤;阵阵悦耳的林涛,鸣响在城堡之上。盛开的灌木丛毗连着欢快的山谷,或背靠山崖,或偎依着河堤,你那条条欢乐的小巷,横卧在芬芳的园圃下。

——荷尔德林《海德堡颂》

德语的传播者——歌德学院

“歌德学院在德国境外的世界各地都有分校,那种性质,大半以文化交流为主,当然也可学习德文。”

——三毛

歌德学院其实是德国在世界范围内积极从事文化活动的文化学院。三毛的德语就是在歌德语文学院学习的。在歌德学院的这段时期,是她最为安心的一段时期。歌德学院向来以严格的治学理念和良好的学习氛围著称,再加上本身德国人性格特征就极为严谨认真,学习用功,而校方又要求三毛必须在一年以内拿到高级德文班毕业证书,所以可想而知,三毛在歌德学院学习的那段时期压力有多大。

“德国人凡事认真实在,生活的情调相对地失去了很多,我的课业重到好似天天被人用鞭子在背后追着打着似的紧张,这使我非常的不快乐,时间永远不够用,睡觉、吃饭、乘车都觉得一个个生字在我后面咻咻地赶。”

三毛后来还经常回忆自己在歌德学院学习时的苦乐生活:

“‘歌德学院’在德国境外的世界各地都有分校,那种性质,大半以文化交流为主,当然也可学习德文。在德国境内的‘歌德’,不但学费极为昂贵,同时教学也采取密集快速方法,每日上课五六小时之外,回家的功课与背诵,在别的同学要花多少时间并不晓得,起码我个人大约得钉在书桌前十小时。一天上课加夜读的时间大约在十六七个钟点以上。当然,是极为用功的那种。别的同学念语文的目的不及我来得沉重,而我是依靠父亲伏案工作来读书的孩子。在这种压力之下,心里急着一个交代,而且,内心也是好强的人,不肯在班上拿第二。每一堂课和作业一定要得满分,才能叫自已的歉疚感少一些。

“苦读三个月之后,学校老师将我叫去录音,留下来一份学校的光荣记录;一个三个月前连德语早安都不会讲的青年,在三个月的教导训练之后,请听听语调、文法和发音的精准。那一次,我的老师非常欣慰,初级班成绩结业单上写的是——最优生。

“拿着那张成绩单,飞奔去邮局挂号寄给父母。茫茫大雪的天气里,寄完了那封信。我快乐得留下了眼泪,就是想大哭的那种说不出来的成就感。当然这里又包含了自己几乎没有一点欢乐,没有一点点物质享受,也没有一点时间去过一个年轻女孩该过的日子,而感到的无可奈何与辛酸。那三个月,大半吃饼干过日的,不然是黑面包泡汤。”

歌德学院通常被人们称为传播文化的使者,把德语变成一种世界性语言的目标同时也是歌德学院在德国国内需要努力的方向。歌德学院上课的时间安排得非常紧凑,每天要上五到六小时的课程,而有时就算下了课,由于学习氛围的影响,学生们也会自觉地去歌德学院的语言中心和图书馆继续学习。歌德学院有自己的图书馆,里面有很多各式各样的练习册、录音磁带以及参考书目提供给学生。比较奇怪的是歌德学院的学生上课的时候是没有统一教材的,通常都是老师发讲义,当然还有很多辅助的课外练习。幸运的是学生和老师在上课时都配合得很好。

歌德学院的教学是听、说、读、写、背面面俱到的。一般来说,歌德学院的老师对学生的作文和听力比较重视,并且经常要求学生用德语进行演讲,还组织学生观看德文电影,并在相互的交流之中增长学生的德语知识。关于阅读方面,学生在课堂上使用老师精心编制的阅读材料限时做练习。并且歌德还免费向学生提供德语报纸,供学生在业余时间阅读。关于写作方面,老师则常常布置一些很时兴的话题,让学生写作,不仅写,还要讨论,当然是用德语,老师还经常要求学生就某一题目或图片发表自己的观点。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不光可以提高学生的德语水平,还可以使学生了解更多的德国政治和经济状况。经过这样的训练,通常都让歌德学院的学生们受益非浅!所以,歌德学院在治学方面,可以说质量是非常之高的,良好的教学质量,也算对得起它那昂贵的学费了。

歌德学院还有一个很有特色的地方,那就是每天都会有各种各样的课外活动,比如看电影,泡酒吧,听歌剧,参观大型企业公司,德国文化介绍,体育活动等等。每个周末也都会有郊游活动。这些活动对于德语的学习都很有帮助。

歌德学院的学费是很贵的,对于这点三毛深有感触。刚到德国时,三毛就感觉到德国与西班牙相比有着根本的不同,首先是在生活水平方面。虽然知道德国的消费水平肯定比西班牙要高得多,而三毛的父亲给的生活费也比在西班牙的时候给的要多,但直到真正到了德国以后,她才发现日子的确比在西班牙的时候艰苦了很多。三毛在德国每天除了学习还是学习,一直都过得非常节俭,但仍旧时时感到生活的拮据,有时甚至只能用饼干和黑面包泡汤来打发自己的一日三餐。再加上刚到德国,在一个陌生的国度内,语言又不通,没有认识的人,学习也枯燥,所以,那段时间的三毛一直感觉很孤独,之后,为了排解心中的苦闷,三毛翻越了柏林墙,去东柏林旅游,结果不但没有让心情变好,反而在回来的时候大病了一场,在医院住了半个月,花钱如流水,出来了以后三毛开始为生活费发愁了,可以说是倒霉到了极点。但是经过在德国一段时间的磨练,三毛早已坚强了许多,她没有把自己痛苦的感情外泄,而是开始了绝地反击。三毛开始打工了,她做了10天的香水模特,刚开始还被别人误认为是日本人,当时打工所赚的钱足足是当时三毛两个半月的生活费了,这次的经历使三毛懂得了如何珍惜地去花钱。

“车到山前必有路,船到桥头自然直”,虽然德语的学习很困难,但是三毛是一个不易向现实低头的人,她特立独行,也特别好强。三毛的初恋舒凡就曾评价过三毛:

“她是个很要强的人,什么都要最好、最强、最高,有时候别人看来一条直线已经画得很直了,但是她却仍拼命地画直线,仍觉不够直。”

不过,就是由于她种好强的性格,三毛最终只用了9个月的时间就通过了高级德文班的考试,并拿到了德文教师资格证书,终于拨开云雾见青天了。

自由与民主的典范——柏林自由大学

柏林自由大学的校风是自由而开明的,在学校中,各色的意见、各种思潮可以是畅行无阻的,教授在课上的发言也不受到任何限制。在这点上,倒是极符合三毛的兴趣和胃口。

德国第一所孔子学院将开办,目的是为了推广中国文化与语言,而负责开办这个学院的大学就是柏林自由大学。柏林自由大学正如它的名字,是一所以自由、民主的学风而著称的大学,学校的校训亦是真实、公平、自由。学校位于曾经的西柏林,是德国学生人数最多的综合性大学之一。柏林自由大学的留学生比例在整个德国也是首屈一指的,三毛留学于德国时,就曾在柏林自由大学哲学系学习、进修。

横向比较一下中国的大学与德国的大学,从各方面来看,差别还是很大的。首先从校园方面,中国的校园大多是由一道围墙把学校和外面的世界隔开,可以说是名副其实的象牙塔。外面的人看里面,然后里面的人再看外面,都有着不同的心态,可能类似围城心态。而且在中国的大学,无论你家住得有多近,学生都要住学生宿舍,虽然在具体操作上各地有所不同,但本质上是一样的。德国的校园建筑通常并不是聚集在一起,而是大多分散在城市各处,所以也就谈不上什么围墙。由于课程安排也比较科学,所以在不同的教学楼之间赶课并不是什么大问题。但是德国的大学,由于房少人多,学生宿舍的供应比较紧俏,通常是要排队的。你不愿意住学生宿舍,学校方面是求之不得的。其次是教师方面,中国的校园里有大量的教职工,而且存在教授的年龄层断档问题。而德国大学的教授没有国内那么多,评审制度可以说是非常严格的。所以一般教授的年龄很少在四十以下,而且一到退休年龄必然准时退休。德国的教授相比中国同行来说要忙碌得多,一般都带好几个学生,而且每个人的手头都有不少项目等待完成。这些德国教授几乎每个人都是他人的楷模:诚实,善良,勤奋,随和,而且大部分都还非常的风趣可爱。第三是学生方面,中德在教育体制和培养人的目标方面体现得淋漓尽致。欧美的教育侧重于培养人的动手能力。这里的高年级学生甚至到博士,不懂三角公式、积分公式的可以说是大有人在,但是不精通matlab,spice等应用性软件的人却是屈指可数的。另外还有一个差别,大学教育对于德国人来说意义远不如中国来得那么强烈。他们并不认为读大学是人生的唯一正途,读得出来固然好,读不出来也不会勉强孩子,因为他们认为每个人都有适合自己的道路。有很多年轻人也喜欢在高中毕业后先工作两年,积累经验,等觉得需要时再继续求学。相比较中国国内到处都讲文凭,在德国很多时候更像是一个能力社会而不仅是一个学历社会。所以这里的大学生比起中国学生很少有一种傲气。除此之外,德国的大学前教育正常来算应该是十三年,再加上有不少人要服一年的兵役,因此新生的年龄普遍都比同级中国学生大。德国大学的淘汰率比中国大学要高得多。有些名校的专业,刚开学收了300个新生,Vordiplom过了之后就只剩下不到100个了,最后能毕业的也就三四十人。所以低年级的大多是大课,高年级的课堂规模就比较小了。德国平时上课一般会比正常上课时间晚开始五分钟左右,好像教授和学生们都习以为常了,在德国的课堂上,你如果有什么事可以随时离开或者随时进去,没有人会为你转移哪怕一丁点儿视线。要是在国内哪个好汉有胆量课上到一半就从老师身侧大方地走过,估计其他人都会把他当成熊猫来看了。所以在德国生活中感觉处处都体现出一种对人性人权的尊重。当然,在德国,教授手里也绝不会有什么名单或花名册用于上课点名。德国的大学由于资金比较雄厚,图书馆硬件设施条件要明显超过中国。一般来说就是窗明几亮,也不会在下雨潮湿季节飘散出一阵阵腐烂木头的味道。从藏书方面来看,书籍的数量有时的确不如中国的许多大学,但是书籍的更新速度很快,这在中国可以说是很难想象的。而且在德国,每个人可以借阅图书的数目是不加限制的。另外,在考试方面,中国大学和德国大学也有不一样的地方。中国大学的考试安排在学期最后两周,而德国大学的考试有很多都安排在假期中,这样方便靠假期打工维持生活的学生。而且在德国,学生可以自行选择哪个学期参加某门课的考试,总之只要在毕业前通过所有考试就可以了。

但是三毛在德国留学期间,每天的生活除了学习还是学习,可以说三毛在德国留学期间的日子是比较郁闷的,当然,她在德国的那段恋情可能也是郁闷的原因之一:

“在德国,我的朋友自律很严,连睡眠时枕下都放着小录音机,播放白日念过的书籍。他说,虽然肉体是睡了,潜意识中听着书本去睡,也是会有帮助的。他不肯将任何一分钟分给爱情的花前月下,我们见面,也是一同念书。有时我已经将一日的功课完全弄通会背,而且每一个音节和语调都正确,朋友就拿经济政治类的报纸来叫我看。总而言之,约会也是念书,不许讲一句闲话更不可以笑的。”

总之从她最后离开德国,毫不犹豫地前往美国可以看出,她对于德国的留学经历已经不再留恋。毕竟,德国留学的印象远不如“第二故乡”西班牙,三毛也曾经说过,情愿没有拿到什么证书,说不好德文,而只了解他们的衣食住行。

◎悠闲惬意的德国生活

德国最著名的是什么?啤酒!这个答案应该是脱口而出的,就好像说到中国就想起陶瓷,说到日本就想起樱花一样,是一个道理。但是,德国的特产可不止啤酒,大名鼎鼎的泰迪熊也是产自德国的,知道三毛喜欢啤酒,但不知道她是否也喜欢泰迪熊,不过,三毛在德国的时间不长,对于德国人的脾性倒是了解得很清楚呢,三毛一向是个敏感的女人。对于去德国学习、工作或者访问的人来说,了解并知道德国人的生活习惯及性格特征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如果事先对这些事情一无所知,到时候免不了会闹出笑话,这是有可能发生的,因此这种时候最重要的就是入乡随俗。

温馨的童年回忆——泰迪熊

在某个傍晚,闲适地走在某条热闹的德国小街上,周围是一排排整齐的德国传统木制结构小屋,偶然一瞥,看到一束桔色的灯光懒懒地从一家小店的橱窗里漏到街面的青石地板上,顿时,心中有种温馨的感觉满溢而出,不由自主地,顺着那束温馨的光伸手推开了那家小店精致的木门。“叮铃”,门上的风铃及时告诉了店主有客人进屋了。进到屋中,愣住了,整间小店虽然不大,但俨然是一个泰迪熊的王国,墙上、柜子上、橱窗里都挂满和摆满了各式各样、大小不一的泰迪熊,每个泰迪熊都有自己的角色:公主、王子、侍卫、天使、仙女……脑海里只有一种想法:“这难道是传说中的童话世界吗?”由惊讶到惊叹,再到惊喜,小屋里桔色的灯光映照出昔日的情怀,这满屋可爱的熊公仔可是每个女孩子心中的梦幻童年。当三毛也路过这家店时,是否也会被其吸引,进到店来?当她看到满屋的熊公仔,是否会感到一阵惊喜?是否会想起远方的父母?又是否会想起自己的童年?

三毛的童年其实不是非常幸福,三毛的父亲就曾描述过童年时的三毛:

“三毛小时候很独立,也很冷淡,她不玩任何女孩子的游戏,她也不跟别的孩子玩。在她两岁时,我们在重庆的住家附近有一座荒坟,别的小孩子不敢过去,她总是去坟边玩泥巴。对于年节时的杀羊,她最感兴趣,从头到尾盯住杀羊的过程,看完不动声色,脸上有一种满意的表情。在重庆,每一家的大水缸都埋在厨房地里,我们不许小孩靠近水缸,三毛偏偏绝不听话。有一天大人在吃饭,突然听到打水的声音激烈,三毛当时不在桌上。等我们冲到水缸边去时,发现三毛头朝下,脚在水面上拼命打水。水缸很深,这个小孩子居然用双手撑在缸底,好使她高一点,这样小脚才可打到水面出声。当我们把她提着揪出来时,她也不哭,她说:‘感谢耶稣基督。’然后吐一口水出来。”

由此可以看出,童年的三毛,完全是一个冷漠、自闭且逆反心理极强的小孩,这可能也和她从小就不受父母重视有关系,就如三毛本人也说过:

“老二就像夹心饼干,父母看见的总是上下那两块,夹在中间的其实可口,但是不容易受注意,所以常常会蹦出来捣蛋,以求关爱”。

也许,在她幼时的心底还是有过一丝渴望的,渴望自己能有一个值得回忆的、像“泰迪熊”一般的温馨童年。

一只左边耳朵上打着金属纽扣的厚毛绒小熊,在一百年前从德国的一个小镇上出生了,到现在为止,它已经是誉满全球的玩具明星。憨态可掬的笑脸再配上浑圆敦实的身体,创造泰迪熊的初衷是希望它能成为孩子们童年的温暖和大人温馨的回忆。恐怕世界上没有哪只熊能像泰迪熊这样拥有如此高的知名度和广博的人缘了,泰迪熊是欧美人童年时代的标准“玩伴”,许多人都是抱着泰迪熊长大的。时至今日,泰迪熊已经不仅仅是一件玩具,它变成了一种收藏品,受到了众多熊迷的追捧。

1902年,当时在任的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参加了一次狩猎活动。结果一路下来毫无收获,于是为了安抚和讨好总统,与总统同行的人便把事先已被捕获的小黑熊绑在了树上,好方便总统来射杀。罗斯福总统看到已受伤的小熊那无辜可爱、憨态可掬的模样,内心触动不忍下手。于是他放下枪说:“这不是一场公平的竞争!”并且当场发誓从此将不再猎杀黑熊。此事后来被政治漫画家贝利曼作为创作蓝本,画出了一幅关于熊的漫画。在纽约经营杂货水果铺的俄裔米德姆夫妇看到了这幅漫画并依照这幅漫画中的形象制作了一只小绒毛熊,之后将它放在铺里作为装饰。令人意外的是,小熊很快就被人买走了。在得到了罗斯福总统的允许后,这种小熊被正式以总统的小名——泰迪(Teddy)来命名。

一个故事催生出了一幅漫画,一幅漫画则启发了一对夫妇的灵感。没有人能想到,看似平常的三件小事,居然引出了泰迪熊的百年辉煌,这就是关于泰迪熊的奇迹。

其实严格地来说,“泰迪熊”应该是一个专有名词,因为只有1903-1912年间制造出来的熊才能称之为泰迪熊。但是现在,泰迪熊几乎已发展成了所有绒毛玩具熊的统称。它是在1903年的美国创意玩具公司正式诞生的,然而,真正让“泰迪熊”这个名字在欧美广为人知、发扬光大的,则应该归功于德国的史泰福公司(尽管史泰福熊后来才被纳入“泰迪熊”系列的)。

19世纪末,德国的玛格丽特·史泰福创办了史泰福公司,这是一家玩具公司。她的侄子理查德·史泰福则担负起了设计绒毛娃娃纸模的重要任务。1905年,史泰福推出了具有可爱的表情、滴溜溜的葡萄眼、圆乎乎的小脸、小巧的绣线鼻、身材圆润的理查德·史泰福熊。自此,这只绒毛小熊开始走入辉煌时期,而理查德·史泰福也成为了历史上最著名的绒毛熊设计师。史泰福熊在美国日渐受到人们的欢迎,人们也开始用大家所喜爱的“泰迪”来命名它。就这样,史泰福熊正式成为了泰迪熊家族的一员。

分清真伪是收藏泰迪熊的关键。一般来说,大家可从泰迪熊的面相、耳型、标志纽扣等方面分辨真假;伪品无古拙味,脸相也是千篇一律的;泰迪熊真品全身的毛均向下方,而且必有长期被抱玩以致磨损的痕迹,毕竟是古董熊了;真品的四肢使用旋转式接口,是自由的活动节;伪品的四肢只用线缝在躯体上,死板粗糙。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德国的孩子们是幸运的,至少他们的童年还有“泰迪熊”的陪伴,那三毛呢?她一直是孤独的,天生的孤独,这也是三毛为什么叫三毛的原因,因为她觉得自己和张乐平先生笔下的三毛产生了一种共鸣:同样在流浪,同样挣扎着活着,同样渴望温暖、同情和爱。于是三毛决定:

“在沉默的大众里,要给这些同类一个肯定、欣赏、认同和了解,甚而理所当然的在生活中继续实践我们的真诚。”

就这样,三毛终于成了三毛。

从“罪恶的洗涤剂”到“液体面包”

“理性的德国人在美食面前却充满了激情,他们把嗜好发挥到极致,香肠有几种,啤酒更是多达几百种,其境界简直类似信奉一种主义。”

——大岛慎子《德国老啤酒主义》

都说到了德国如果不喝啤酒的话就不算到过德国,那意思就和“不到长城非好汉”是一个道理。啤酒从过去走到现在,一直都深深地渗透在德国文化中,成为了它的不可分割一部分——德国人酷爱喝啤酒,这已经成为了他们最大的嗜好和乐趣之一,“世间皆冷暖,唯有一杯酣”。啤酒在德国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当然也有古老的传说和各式的酿制方法,还有专属的节庆以及舞蹈。三毛与荷西待客时最常用的也是啤酒,可以说是家中常备。

说到深入国家文化骨髓的德国啤酒文化,就不能不提及德国的啤酒园。这可不是日本那种屋顶上挂着粉红色灯笼或闪烁霓虹灯的居酒屋一般的场所,而是庭中种植有栗子树或菩提树一类的大植物的露天饮酒场所。这里可以说是代表慕尼黑贮藏啤酒产品的皇家啤酒厂和罗温布鲁,也正是这个巨大的啤酒园的开放,为成千上万的啤酒爱好者的夜生活提供了场地。

来到德国的第一感受就是啤酒店太多了,甚至可能比饭店、旅店和商店的总和还要多出好几倍。无论是在城市还是在乡村,到处都可以看见大大小小的、形形色色数不清的啤酒屋、啤酒院、啤酒馆、啤酒坊、啤酒城、啤酒村和啤酒广场,这些啤酒店带着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气势,星星点点地遍布城乡的每个角落。啤酒店是德国人喝啤酒、聊天、打牌、看电视球赛、情人约会、社交和聚会的重要场所。据史料记载,德国法西斯头目希特勒早年就是在慕尼黑东郊能容纳三千多人的贝格伯劳凯勒啤酒馆里发动了著名的“啤酒馆政变”。所谓啤酒文化包含了饮食、生活、爱情,甚至政治、经济、军事等丰富的内涵。

巴伐利亚是德国最著名的啤酒之乡,啤酒存在的历史几乎和当地的历史一样悠久,可以说巴伐利亚就是随着啤酒的产生而出现的,一切能追溯到公元前的古罗马时代,也就是三千多年前。由于巴伐利亚啤酒的历史与当地的文化背景紧密相联,因此当地的啤酒及啤酒生产也和天主教是息息相关的。来到终年积雪的阿尔卑斯山北麓,走进山上茂密的树林,拨开灌木丛,就能看到一条隐秘的山径,顺着这条小径往前走一会儿,就会看到前面的一座不大的修道院,其外形朴实但庄严。进入修道院,来到一个大房间,房间里放置着一个个大小不等,并且由各种粗细不同的铜管连接的不锈钢罐子,而靠墙的铝合金架子上则摆了一排盛着麦芽、啤酒花和发酵粉等制酒原料的大玻璃缸,每个玻璃缸上都贴着彩色的标签还挂着温度计。原来,这个房间是用来酿造啤酒的,在这里,修士是可以自行酿造黑啤酒的。而这个修道院就是赫赫有名的巴伐利亚“啤酒天堂”——安蝶斯修道院。每年这里都吸引着大量的游客前来朝圣。那么为什么这个修道院会被允许酿酒呢?这事就要说到慕尼黑了。在德国的慕尼黑还有一座“奥古斯丁”啤酒厂,酒厂的名字也不禁让人们联想到宗教改革领袖马丁·路德所属的奥古斯丁修士团。传说中,在当时每年复活节前六周的四旬斋期间,修士们是不能吃肉的,他们便有意任由“大麦汁”自然发酵,最终,这种发酵后的“大麦汁”生成了一种高酒精度的饮料,修士们便将它作为四旬斋餐饮的代替品。为了使最高教廷准许他们饮用这种美味的饮料,修士们便专门送了一桶给教皇,教皇品尝后也为之倾倒,表示这种特别的饮料可作为“四旬斋餐饮的代替品”及“罪恶的洗涤剂”,并准许巴伐利亚的安蝶斯修道院负责酿造。这种美味而又特别的饮料便是啤酒,据说啤酒的酿造技术就是这样诞生出来的。

在德国慕尼黑举办的一年一度的啤酒节是世界上最大的民俗节庆。1887年,慕尼黑城门前的特雷西娅草坪第一次迎来了由各个啤酒馆店主和马戏团成员组成的盛大队伍,这支队伍迈着热闹的大步走进了啤酒节的场地,安营扎寨,自此拉开了第一届啤酒节的序幕。从此之后,啤酒节开幕的讯号就是啤酒馆和马戏团入驻啤酒节场地的仪式。具体情况就是每年都由慕尼黑的市长和一个穿着黄边黑袍手拿红皮圣经的“慕尼黑之子”共同带领这支啤酒馆店主与马戏团组成的队伍,坐在装饰华丽的马车上面,在乐队的激昂伴奏下缓缓地驶入会场,队伍后面跟着五彩斑斓、艳丽夺目的花车。入场仪式结束之后,市长将在当天中午的十二点左右手持一支木槌,用它敲开第一桶啤酒,并向众人高呼“来!敲开它!”,等开桶仪式结束时就是啤酒节正式开幕之时。

开桶仪式上最有趣的事情,就是市长究竟要敲几下才能打开啤酒桶呢?人们每年都乐此不疲地讨论这个话题。一时间猜测各异,甚至有的博彩公司还为此专门开出了赔率。到目前为止,最好的纪录就是2006年乌德市长的“一锤定音”,而1950年第一次开启啤酒桶的维门尔市长因为经验不足,足足敲了19下才让啤酒顺利地从桶里流出来,着实让人们晕了一把。随后人们会迫不及待地纷纷敲开其他啤酒帐篷中的啤酒桶,顿时欢呼声、激动地尖叫声响彻全场。在1835年,为了庆祝路德维希一世与特勒泽皇后的银婚纪念日,啤酒节上首次举行了盛大的民族服装游行。随后这种游行被定为了啤酒节的保留项目,每年都有。民族服装游行不仅仅是啤酒节上的亮点,也可以说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民族服装游行之一。在啤酒节开幕之后的第一个礼拜天,民族服装游行开始了,你可以看到一支由近9000人组成的身着传统节日庆典服装的游行队伍,从马克西米利安广场出发,行走七公里,一直到达特雷西娅草坪。而这个游行队伍同样是由“慕尼黑之子”来带领,紧随游行队伍其后的是40辆装饰华丽耀眼的马车,马车上面站满了身着盛装的表演队、乐队、射手、耍杂技的小丑以及举着彩旗的旗手。参加游行的人们大多数都来自巴伐利亚州,也有少部分来自于德国其他州的,甚至有奥地利,瑞士、意大利北部、波兰和挪威的,由此可见,慕尼黑啤酒节果然影响深远。而巴伐利亚自由王国中德高望重的绅士们这个时候也会乘坐着自己的马车,其乐融融地参与到游行队伍之中。慕尼黑啤酒节每年吸引了超过600万人前往参观,其中很多游客都是来自外国的,主要来自于美国、意大利、日本和澳大利亚。近几年来,啤酒节上还新增了传统服饰游行,很多游客都穿上传统的皮裤和紧身连衣裙主动地加入到了游行队伍。但是啤酒节上的酗酒问题也日益严重。为了避免好好地啤酒节变成闹哄哄的酒鬼节,也为了让啤酒节可以保持其传统气氛,让老人和小孩也可以参与到其中,2005年活动主办者提出了“安静的啤酒节”这项口号,规定了啤酒馆的经营者在晚上六点之前只能演奏安静的传统吹奏乐,并且音乐的分贝不能超过85分贝,只有到了晚上才能演奏流行音乐和打击乐器来活跃气氛。

十五年前,青岛国际啤酒节亮相于风景秀丽的中山公园,随着这几年的发展,青岛国际啤酒节已经成长为亚洲最大的啤酒节。如今,举办了15届的青岛啤酒节已经不再满足于称霸亚洲,而达到乃至赶超德国慕尼黑啤酒节的水平已经成了青岛国际啤酒节接下来的目标。随着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落幕,青岛啤酒节又再次开幕了。这次的啤酒节上,热闹非凡,人气十足。随处都可以看到各种肤色的外国友人。他们有的在啤酒大篷里举杯高歌,为狂欢的人群增添激情与活力;有的跑上饮酒大赛舞台,豪情万丈的与各路高手一比高低;有的在演出的巡游中小试身手,积极展示异域风情;还有的作为记者参加采访报道,将这东方啤酒狂欢节的最新消息传送到世界各地……最值得一提的是,今年啤酒节开幕之际,德国、荷兰、澳大利亚等国际知名啤酒品牌的外方区域首席代表纷纷前来助阵。从这些啤酒“大腕”的到来可以看出,他们对青岛国际啤酒节已经产生兴趣并日益重视,这也从侧面反映了青岛啤酒节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在不断提升。而这次啤酒节的举办也获得了很多德国朋友的称赞。在青岛啤酒城里,德国建筑文化协会常委、总规划建筑师弗里兹·胡伯特说:“青岛国际啤酒节的发展速度让人吃惊,它如今的规模和内容几乎能够与慕尼黑啤酒节相媲美了。”

青岛国际啤酒节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仅一个啤酒城里就拥有了36个来自世界各地的啤酒品牌,并且还拥有了总面积达到26000平方米的12个不同风格的啤酒大棚。每天都有数十万人涌入啤酒城进行狂欢娱乐。如果把啤酒节的分会场也算上,青岛国际啤酒节单纯从规模上就已经可以与德国慕尼黑啤酒节相提并论、相互媲美了。在青岛国际啤酒节上,参加者则能够同时喝到来自世界各地的36种品牌的啤酒,并且随着今后青岛国际啤酒节在国际上的影响力越来越大,进驻啤酒城的啤酒品牌也将会越来越多。青岛将会继续保留“地方特色”,并将其继续发扬光大。

如果你到德国来游玩喝啤酒,下面这些内容也许可以供你参考:

Alkoholfrei:这是一种不含酒精的啤酒,按照规定酒精浓度不会超过0.5%。而市面及餐馆常见一种Maltz Beer,黑色中带点甜味,一般适合小孩及孕妇饮用。

Alt:這种啤酒的酿法大部分都遵循古法,讲究酿制规矩。产地多集中在杜塞尔多夫一带。

Lager:这种啤酒的酿造过程最为简单,因此价钱也相对较为便宜,至于味道嘛,据说是“很不错”。

Rauchbier:这种啤酒在酿酒以前要先以柴薪烘烤酿酒用的原料麦子,因而酿制出来的酒会有种烟熏的麦香味。

Berliner Weiss:主要产地是柏林,带有点酸味,喝时常与覆盆子糖浆搭配,味道酸甜滑爽,是解渴用的最佳饮料。

Bock:这个品牌在慕尼黑广受欢迎,顾客群体众多,有白色及黑色两种,酒精浓度较强。以黑麦酿成的Doppelbock(黑色)酒精含量非常高;相比之下Eisbock(白色)则是在酿制的最后一道过程利用冷冻法将酒中的水分提炼了出来。

Koelsch:这是科隆的特产啤酒,味道清香且易入口。在餐馆或是饭店,这种啤酒通常被装在200ml瘦长的玻璃杯里,显得非常高雅。

寻味日耳曼——充满理性精神的德国菜

“德国菜会令人不知不觉地爱上,这也印证了德国菜的魅力非凡。”

——《德奥莱的品尝与烹制》

早晨,当一缕阳光漏进房间时,人已清醒。以前,三毛在德国留学读书时,由于拮据,有过三个月只吃饼干和黑面包泡汤的经历,这也给很多人留下了德国无美食的印象。今天,为了弥补这个遗憾,我们将开始在德国的寻味之旅,想到这里,肚子和胃似乎也完全清醒了,整装待发,向着美食前进!

“一日之计在于晨”,“早起的鸟儿有虫吃”,所以早饭一定要是最丰盛的才行。在德国,对于早餐的选择大可不必费心,因为德国有很多美食可供在早晨食用。

黑森林樱桃蛋糕是德国甜点中的精品,在德国,每逢婚礼节庆或者茶会等大型一点的活动,总少不了黑森林蛋糕,这种蛋糕为什么会和黑森林有关系呢?对此就连德国人也是众说纷纭。有人说是因为樱桃的主要产地在黑森林,有人说蛋糕上撒满的黑褐色巧克力末能让人联想起郁郁葱葱的黑森林,还有人说因为蛋糕是以黑白红三色为主色调,这很像黑森林地区的传统女装——黑裙子,白上衣,帽子上坠着一个红色的线球恰好就似一颗熟透的红樱桃。总之,“黑森林”这个名字给这种蛋糕平添了几分浪漫的想象。说它是樱桃蛋糕也是不过分的,因为它的美味和芳香基本上都来自樱桃。黑森林樱桃蛋糕的制作工艺非常复杂。首先要用鸡蛋、面粉、可可、糖、香精等原料烤制蛋糕坯,接下来要将整块蛋糕坯剖成三片,这是真正考验蛋糕师傅厨艺的时候,因为如果切的厚薄不均会导致整个蛋糕走形。之后每片蛋糕坯上还要淋4勺樱桃酒,而三层蛋糕坯之间要么涂上奶油,要么铺上一层沥干水分的酸樱桃,当然,也可以让酸樱桃软软地卧在乳白的奶油层上。最后在整个蛋糕表面再涂上一层奶油,然后撒上一层厚厚的巧克力碎末,在蛋糕的边上再用裱蛋糕的模具挤出一朵朵雪白的奶油花朵,每一朵奶油花朵上再放上一颗鲜嫩欲滴的樱桃,一瞬间整个色调于典雅大方中透出一片喜气洋洋,看上去着实令人赏心悦目。无论是在喜庆热闹的婚礼上,还是走在黄昏时分淅沥的小雨下,抑或是在屋内生着熊熊炉火的夜晚,一块黑森林樱桃蛋糕,就着一杯散发着热气与浓香的卡布基诺咖啡,或者是一杯散发着馥郁芳香的伯爵红茶,细品这人生的甘甜,真是回味无穷。黑森林蛋糕融合了樱桃酒的醇香,奶油的甜香,樱桃的酸苦,以及巧克力苦中带香的醇厚滋味。甜而不腻,苦而清爽,酸而开胃,再加上混合着一股淡淡的樱桃酒香,让人不禁陶然欲醉。而蛋糕坯被樱桃酒充分地浸透,已变得得微软,不似一般蛋糕那样粗糙干松,而是入口香软欲化,丝丝回味。乳白的奶油打得恰到好处,如丝般柔滑而细腻。黑森林樱桃蛋糕的做法绝对不止一种,不过万变不离其宗,黑白红经典三色,樱桃、奶油、奶香、酒香混合而成的酸甜香醇的美妙滋味始终是黑森林樱桃蛋糕永恒魅力的体现。

姜饼,是一种用蜂蜜、杏仁、坚果和肉桂、茴香等多种香料混合做成的、介于饼干与蛋糕之间的小点心。它的制作原料中不但含有大量的香甜蜂蜜,同时也加有胡椒,这使得姜饼的口味儿甜甜辣辣的非常独特,其中,纽伦堡姜饼最有名。目前德国市面上贩售的姜饼,不再像以往那样加蜂蜜胡椒了。而是包裹着一层浓郁的巧克力酱、或者是沾满了纯味的甜蜜糖浆。至于内容,就更比以往添加了许多杏仁粒与核桃子。但那份松软实在的传统口感却被完完整整地保留下来了。

杏仁膏是吕贝克的特产,圣诞Stollen则是由在一种发面团中加上葡萄干,小块柠檬皮脯和橙皮脯而制成的。最有名的是德雷斯顿的Stollen。小饼干则分别有杏仁饼,人状小饼,茴香小星饼和蜂蜜饼等,主要原料是桂皮和茴香,吃起来都非常香甜可口。

德国葡萄酒其实是很有名的,只不过由于德国的啤酒声名在外,所以把葡萄酒的光芒给遮住了。想象一下,一片绿油油的葡萄架一眼望不到头,整个空气中都弥漫着清甜诱人的葡萄清香。一串串葡萄芳香扑鼻,红艳艳地闪着晶莹剔透的亮光,令人垂涎欲滴,摘一颗葡萄放在嘴中,刹那间香溢舌间,蜜汁浸齿。而德国的葡萄酒就是由这种上等的葡萄酿造出来的。

吃罢早饭,逛着市集,经过一个又一个的小吃摊,不知不觉中,已到中午,该为中午打算了。中午的话最重要的是吃饱才行。主食是德国馒头,主菜是德国的猪脚,再配上酸菜、土豆泥、德国巴伐利亚啤酒足矣。

德国馒头,也叫蒸面,是一种面食类的德国小吃。虽说名字叫德国馒头,但是长得既不像圆乎乎的山东馒头,也没有那些迷你小馒头的方块状,外观反而有点像超大型的波萝面包。只不过表皮仍是那层又白又嫩的馒头皮。吃的时候可以根据个人口味撒上香料。

德国猪脚,德国传统美食之一。精选的猪脚皮香而肉厚,外皮脆而不干的最具嚼劲,和饱满又入味的猪肉共同咀嚼,再搭配上够味的酸菜和地道的啤酒,将是一生难忘的滋味!比较有名的做法是炭烤猪脚与烟熏猪脚。

酸菜,德国的传统食品,用大头菜或圆白菜腌制而成。酸菜吃法有很多种,可以凉拌、炖或是煮汤,还可以作为副菜搭配各种菜肴,黑森州的酸菜炖排骨中,酸菜就是不可或缺的辅料。在吃德国猪脚与德国香肠时,配上酸菜也会使口味更佳。比较常见的吃法还有烤猪肉酸菜芥末酱:几片红白相间的鲜嫩猪肉整齐地摆在盘子里,上面铺满了德国酸菜,再洒上芥末酱,这道菜里白肉肥而不腻。德国酸菜脆香可口,再配上芥末些微的辣味,真是妙不可言。还有一种酸菜里面要加入一些白葡萄酒,被称为“葡萄酒酸菜”。

土豆泥,虽然普通但却广受德国人喜爱的一个小吃。德语有句谚语:“最笨的农民往往收获最大的土豆”,这句话类似于中文里的“傻人有傻福”,“笨鸟先飞”等。得到最大的土豆自然算不上什么特别的福分,不过这句话却实实在在地道出了土豆在德国的大众食品身份。以前,德国的不少家庭里往往都有一个价格低廉的、古老的捣泥罐子。据说,美味的土豆泥就是“捣”出来的,而不是用刮土豆器“刮”出来的。此外,我们可以在刚捣好的新鲜土豆泥中加入一些稍微烧焦的蒜瓣,然后再烹炒适当的洋葱或者小块的、肉质较紧、已经去掉鱼刺的鱼块,这些东西都和土豆的味道极为般配,并能将土豆泥中暗藏的清香给激发出来,是一道十分美味的土豆泥料理。当然,任何搭配中都不能缺少一定量的新鲜肉豆蔻,这是调味的关键。另外还有一个小小的提示:葡萄酒与土豆并不般配,吃土豆最好是配啤酒。德国巴伐利亚啤酒,特别是巴伐利亚首府、“啤酒之城”慕尼黑出产的黑啤酒最佳,这种啤酒最适宜春天时饮用。德国猪脚与巴伐利亚黑啤酒相搭配,美味至极。

德国的小吃真的很多,还有各种卖零食的小摊,下午逛饿的时候,吃上一点苹果馅饼和奶油扁豆汤,真的非常美味。终于到了最盼望的晚饭时刻,为了健康,晚饭应该尽量吃得清淡,主食是施瓦本的方形饺子,配上德国的香肠、酸菜、炒栗子、葡萄酒。

施瓦本的方形饺子,这种饺子个头不小,长的方方正正,大小一般是8到12公分。饺子馅一般由猪肉、鸡蛋、洋葱、面包屑以及蔬菜组成,不过如今,这种饺子的馅已经发展出了数十种,从纯蔬菜到鲑鱼的馅都有,只有想不到的,没有做不到的。薄薄的面皮包上各种馅料以后,再用刀整整齐齐的切成四方形。方形饺子有两种传统吃法:一种是煮熟以后直接放进汤盆中,再加上已经做好的蔬菜鲜汤。食用时用汤匙或其他餐具切断饺子,然后再连汤带饺子一起舀着吃。有的餐馆还会搭配蔬菜色拉。另外一种吃法是把已经煮好的方形饺子切成片,放入油锅里煎炸一下,然后再加上洋葱和鸡蛋一起炒入味为止。炒好的一盆饺子,看上去焦黄鲜香,是一种方便快捷的快餐食品,有点类似中国的炒饼。这种食品原本是农民们干活时的美食佳肴,现在则转变成为了大众化的食品。

德国香肠,可谓是德国菜肴的代表作,它的制作原料除了多用猪肉以外,还有鸡肉、牛肉、羊肉、野味甚至是鲑鱼,调味的则有猪血、蛋、蒜、葱头、香料和酸菜等,另外要加入胡椒、豆蔻及盐等香料。德国香肠的种类足有1500多种,其中光是水煮香肠就有780多种。其大小、颜色、味道、吃法、做法等都有不同之处。如果依照口感来分可大致分为两类:一种是内含肉块的,吃香肠时可以吃到里面的肉块;另一种是不含肉块,而是将肉切碎,切成肉末一样,所以没有含肉块的那么有嚼感。如果是按照烹调方式来区分,大致上也可分为煎烤与水煮两类。如果是以成品型态区分,则可以分为熟香肠、生香肠以及干肠。在德国,吃香肠和喝啤酒一样普遍。但地方不一样,啤酒的味道也不一样,香肠亦是如此,每到一个地方都可以发现那只属于当地的滋味。德国的各个地区都以其特制的香肠而自居,哥廷根以及雷根斯堡的香肠自中世纪以来就已久负盛名;而纽伦堡手指般粗细的烤肠和图林根的红肠也是广受欢迎的。除此之外,还有肝肉肠、咖喱肠等等,可谓数不胜数。德国香肠的吃法也是非常之多的,不仅可以直接水煮、烧烤或是油煎。同时也可以做成汤、沙拉、热食等等,甚至可以直接生吃。而且,大多数的香肠是以地区来命名的,表示该香肠是该地区制作的,也表示香肠添加了该地区特有的调味香料,同时也都具有独特的风味。布鲁特的香肠可以直接生吃;法兰克福的香肠是水煮的代表;纽伦堡的香肠和图林根的香肠则多是用烤的。另外经过风干后、口味较重的啤酒香肠,是专门为搭配啤酒食用的,这种香肠既咸又硬,十分具有嚼劲。

炒栗子,可以当作一种小零食。在德国城市的广场或者是街道的转角处,每当寒冬来临之时总会冒出一些临时搭建的小木屋,看起来很不起眼,不过从屋子里面传出来的阵阵栗子香,却让人再也没有办法忽略这个小屋了,栗子的香味吸引着路人心甘情愿地大排长龙等待购买。这些栗子老板们大多来自意大利,有的在木屋的外头会架上一口专门用来炒栗子的大锅子,现炒现卖,不过大部分的小摊子因为地方限制等各方面原因而无法现炒栗子时,就只好先将炒好的栗子放在保温箱里,等有人来买时,再分成小包卖给客人了。

美食之旅结束了,但是德国的美食又何止是这些,虽然与中国美食的博大精深相比起来,德国的美食略逊一筹,但在此介绍的也只是沧海一粟,如果想全部吃齐,就应该亲自来德国了。三毛也算是个美食家呢,而且是很能做饭的美食家,随便数一下她做过的菜:粉丝煮鸡汤、肉合子饼、饭卷、嫩笋片炒冬菇……每一样感觉都是如此的秀色可餐,想必对于德国美食,三毛曾经应该也很是希翼的,只可惜,伊人已去,大地一片白茫茫。

生活造就人——德国人的性格

“服从、责任感、朴素的生活方式,这一切保证了德国人能迅速的发展工业……”

——艾米尔·路德维希《德国人》

德国有句谚语——准时就是帝王的礼貌,历史上德国很早就有这个传统了。古代日尔曼民族就用这样的传统来教育自己的下一代。在德国,“遵守时间”已经被视为是教养程度的体现,并且也被德国人自豪地称其为德国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德国人的准时可以说是世界闻名的。德国人不管做什么都能体现出“守时”这一性格特点。如果遇到稍微正式些的活动,德国人必先会做出周详的计划,如果要请人做客的话,一般都会在一两个星期之前就向客人发出邀请。如果是正式活动的话,邀请中还会附有一张回执,内容是告诉被邀请人,如果有事不能参加活动请在规定日期之前通知主人。在这种情况下,被邀请人如果不作任何回复,也是不礼貌的,所以去与不去都要回复主人。接受主人邀请之后如果中途有变不能赴约,也应该及早通知主人,以便主人另作安排。如果由于临时原因,迟到了十分钟以上的话,也应该提前打电话告知一声,因为在德国的私人宴请场合,等候迟到客人的时间一般不会超过十五分钟的。客人如果迟到了,一定要向主人和其他客人表示自己的歉意。因此,在德国赴约赴宴,一定要提早出门,以免遇到交通高峰期而迟到。只有提前到达约会的地点,才可以保证准时。这样做当然不是什么坏习惯,但差不多就行,不用太提前。对于邀请,被邀人无疑是要严格遵守约定时间的,否则,如果屋子里的主人正在做一些不想让你看见的事情,岂不使别人和自己都难堪?如果提前到达,建议在外边等一下或者在附近散散步什么的,等到了约定的时间再去按门铃也不迟。

讲秩序也许是德国人的最大特色。凡是接触过德国人、或是去过德国观光访问的人对此都会有比较深刻的印象。在德国,大到建筑物、空地,小到家庭主妇外出购物都会被事先安排得井井有条,很有秩序。就拿德国严格的交通法规来说,德国道路上各种各样的路标清晰醒目。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就算是一个外国人,只要能认识各种交通标志牌,不用问路,甚至不用张口说一句德语,即可游遍德国的各个城市。德国的公共交通也是以守时而著称的,因为公共汽车公司有自己的运行时刻表,而公交车必须按点行驶,所以居民们只需要在家查准时刻表,然后按时到站上车,不需要提前到站候车。不光是飞机,就连德国火车也以安全和正点闻名世界,德国人非常注重纪律和规则,无论干什么都会十分认真。而凡是有明文规定的,德国人也都会自觉遵守;凡是有明确禁止的,德国人也绝对不会去碰它。有些人认为,在许多情况下,德国人缺乏灵活性,近乎呆板,有时甚至有点儿不通人情。但是细细想来,没有纪律,何来秩序?没有规矩,何有认真?

德国人做起事情来是非常严谨认真,一板一眼的。比如德国人做饭时会一边看着菜谱,一边做饭,一会儿又用秤称一下原料,一会儿又是用量杯倒水,一会儿又用温度计看看温度,与其说是做饭,倒不如说是在做化学实验。在工业革命时期,德国人的这种性格更加明显了。无论是在交通部门还是生产部门,严谨、守时都是必不可少的,因为这样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德国人办事极其认真仔细,而且责任心也极强,对工作不会有一点儿的敷衍态度,因为德国人都清楚,一旦出现了什么马虎失职,那就只有另谋高就了。德国还有句俗话“公务是公务,烧酒归烧酒”,对于德国人来说,就算是私下烟酒不分的朋友,办起公事来却依然要公私分明,绝不讲一点儿私情。所以德国人工作起来是一丝不苟、不徇私情的,就像一部机器,严格而冷峻,工作效率极高。

穿戴整齐可以说是德国人在穿着上最显著的一个特征,德国人是非常讲究整洁的,在工作时非要穿上干净整齐的工作服,下班之后,也是非要穿戴得整整齐齐才能上街。如果是被邀请去做客,穿戴则更加要讲究些;如果是去戏院看戏,尤其是看歌剧,女士们一定要穿长裙,男士们一定要穿礼服,如果不穿礼服,至少也要穿深色的外套。至于上层社会或者是社交界的正式宴会等活动,在着装上更有一套讲究的规定。在德国的大城市里,妇女们参加婚礼、宴会、葬礼、舞会时都要戴手套,参加正式的午餐或招待会时一定要戴帽子,在晚宴上要穿晚礼服,而且不论是服装、鞋帽,还是手套、手包都要求在样式和颜色上相互搭配。虽然这些有关服饰的礼节很多,而且复杂,但人们并不觉得它繁琐,相反倒还非常愿意按着规范要求去做,因为人们认为这是教养高低与好坏的表现。德国人不仅注意保持自己所生活的小环境的整齐和清洁,而且也十分重视大环境的整齐和清洁。在德国,无论是街道、公园,还是影剧院或者其它的公共场合,到处都被收拾得干干净净,整整齐齐。下班回到家里,虽然可以穿得随便些,但是只要有客人来访或着外出活动,就一定会穿戴整齐。

勤奋能干是德国人的一大性格特征,将德国的上班一族比喻为“公蜂”也是不为过的。敬业精神、狂热的干劲,刻苦耐劳的品行,这些性格特点无不在德国人的身上体现,但有些时候你又会发现,他们做工似乎“慢慢吞吞”的,与想象中的那种争时间、抢速度的现代化象征特点大相径庭,这让人们不由地怀疑所谓“高效率的德意志人”之说。比如在大学里修缮房子,那脚手架都支起几个月了,也不见卸下来,其实所谓的修缮也就是给墙壁涂漆;医院里要更换一段路边的栏杆,每天叮叮当当的,不紧不慢,竟然捣鼓了将近半年。不过竣工以后观看了一下工程的成色和质量,不得不叹服其质量之优。原来,德国人是不急功近利的,精益求精和一板一眼是他们普遍遵循的一个信条,与中国的“慢工出细活”有异曲同工之妙。办一样事这么费劲,乍一看是有些“浪费”或“没必要”,但那也只是表面现象,却也保证了工作的质量,可谓一劳永逸,虽慢犹快,真真高效率也。

德国人之间有自己的一套交往礼仪。比如初次见面时,如果需要有第三人的介绍,那么作为介绍人就要注意了:不能不论地位高低或者是男女长幼就随便把一个人介绍给另一个人。一般的传统习惯是向老年人介绍年轻人,向女士介绍男士,向地位高的人介绍地位低的人。介绍结束之后,双方握手时,要友善地注视对方,以表示对对方的尊重,如果这个时候把眼光移向别处,到处东张西望,是不礼貌的行为,是对对方的不尊敬。刚刚相识的双方在自报姓名时,一定要注意听清并记住对方的名字,以免发生叫错名字的尴尬局面。在许多人相互介绍时,一定要做到简洁,切忌拖泥带水。

总之,和德国人初交时,他们给人的印象往往是不苟言笑、沉默寡言,总是显得有些呆板。关于这点,三毛从她的德国外交官朋友身上是深有体会。但是,接触的时间长了,你就会觉得德国人待人接物虽然严肃且拘谨,但态度却是诚恳坦白的。在公共社交场合,德国人显得非常拘泥于形式,不擅长于幽默。他们正襟危坐、一板一眼、做事谨慎,一切都按规矩以及制度行事。但是在私人的交际圈中时,特别是在与朋友聚会时,德国人也是会无拘无束的,他们可以丢开自己的各种身份,用小名或昵称来称呼自己的朋友,并与朋友坦率地谈论生活中遇到的烦恼。德国人其实也是十分喜爱欢乐场面的,他们会利用一切机会举行娱乐活动,不过此时还是给人一种沉重的感觉,让人缺少真正的放松。一般来说,同德国人打交道并没有太多的麻烦。大多数情况下,他们都是比较干脆的。如果有什么事情拜托他们帮忙,凡是他们能做的,他们会马上告诉你“可以”;凡是他们做不到的,他们也会明确地告诉你“不行”,很少瞎摆架子,或者给人虚伪的模棱两可的答复。和许多西方国家相似,德国人也比较注意礼仪。两人相遇时,不管认识还是不认识,也不管是在路上,或者是办公室、宾馆、电梯等地方,都会互相打招呼,道一声“您好”。到餐馆吃饭的时候,也要向同桌的已就坐的顾客点头问候,真是“斯文对斯文,礼多人不怪”。朋友见面要以握手为礼,告别时亦是如此。而十分要好的、长时间未见的朋友相见或者是将要长期分开时,可以相互拥抱以做告别之礼。在德国的正式场合,仍有男子对女子行吻手礼的习惯,但最多只是做个样子,不必非要吻到。在交往过程中,大多数人使用的人称也都是“您”,在姓氏之后冠以“先生”或“女士”作为尊称。只有亲朋好友或者年轻人之间可以互相用“你”以及名字来称呼对方。对于女性,不管婚否长幼,都可以称其为“某女士”,其中,已婚的妇女应用其夫的姓氏来称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