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威胁(一) |我们到底出口了什么|

04-12Ctrl+D 收藏本站

关灯 直达底部

太湖污染,香港人最关心的大概就是今年大闸蟹的情况了。听来凉薄,却也是事实,而且这螃蟹问题不只影响了食家的口福,还有一连串蟹农、中介商、出口商、零售店与食肆的生意。最惨的是有些国际媒体也很关注太湖,很不巧,这正是全球都把焦点放在中国食品,乃至于一切其他中国产品安全上的时候。

前一阵子,国务院副总理吴仪率团赴美经贸谈判,还真是件大苦差。因为这个谈判的对手不单是面上的美国政府,更是背后那日渐庞大的反华情绪;所以吴仪等人必须两面作战,一面和对方官员算账本,另一面则要软化从四面八方袭来的“中国威胁论”。平常谈到“中国威胁论”,我们想到的总是中国军力的扩张、中国正在抢夺美国工人的工作和中国倾销货物等种种不理性的指责。然而,这次中美经贸谈判却隐隐出现了一种最新版本的“中国威胁论”,而且还是中方最难招架的一种,那就是美国农业部长约翰斯在会谈首天提出的食品安全问题了。

其实,早在“毒牙膏”和“有毒宠物食品”事件之前,美国学界就已开始担心中国会不会向全球输出问题产品了。最明显的例子就是美国加州大学尔湾校区教授彼德·纳瓦楼(Peter Navarro)那本耸人听闻的新著《来临中的中国战争》(The Coming China Wars)。他假想了许多诸如中国假冒疫苗如何害死全球人民之类的可怕情况,更断言中国的污染也将“温柔地杀死”全世界,可说是这类新版“中国威胁论”的代表作。

为什么说这种“中国威胁论”不好招架呢?原因之一就是人家说的并不是全错。过去几年来,有关假酒、假药甚至假鸡的新闻可说无日无止,这是全中国都知道的事实。中国既然是世界工厂,我们凭什么说那些有毛病的产品都只供内销,而好东西却都出口了呢?

更大的难题在于产品安全的问题其实不是一个问题,而是一长串的问题组合。略过出口产品检验这第一关不谈,中国产品其中一个最让人诟病的地方就是它的质量不稳定,第一批货过关不保证以后每批货都合格,所以许多老外现在就有大把理由要在中国产品身上施加更长期更严苛的质检程序。为什么会有这种情况呢?说起来简直就像现代中国企业管理文化大分析,可以十分长篇,简单地讲就是生产和管理水平的不足,和它们背后的营商原理。

好吧,就算中国商人全都童叟无欺,不卖假冒伪劣产品,并且极力维持生产标准;而工厂管理阶层和原料供货商也都成了尧舜,绝不偷工减料掉包冒充;我们还是要面对一个非常棘手的难关,那就是环境问题了。大家都知道,环境污染可以直接影响依赖环境的原材料生产,尤以食品为最。之前炒得很热的“宠物食品事件”,问题不就是出在原料上吗?现在的太湖污染事件也应放在这样的背景下考察。湖水水质恶化,包括大闸蟹在内的水产自然也就难逃一劫。然而,这湖水的问题真的就只是官方所说的“天气炎热,水位下降”那么简单吗?

每逢自然环境出现变化,许多地方政府总是本能地把它解释成人力不可阻挡的天灾;可是每回大家事后细究下来,就常常看见人为的痕迹。或许我们仍然没有直接证据指出太湖的蓝藻暴增与湖边工业发展的关系,可是,湖畔居民都晓得原有的竹林几乎殆尽,他们都目睹了十几二十年来无锡工业化的猛进,也同时感受到了本来歌曲里“又香又甜”的太湖水怎样渐渐变得又臭又浊。

为什么明摆在眼前的环境恶化,大家却像久入鲍鱼之肆,慢慢习惯以至于麻木了呢?这自然又是为求经济增长而不顾环境代价的粗放式发展的结果。可是难道官方和民间就没有一个人是清醒的吗?倒也不是。曾经被中央电视台列为2005年“感动中国”候选人之一的吴立红就曾奔走多年,为太湖的污染多番投书鼓呼,还赢得了“太湖卫士”的称号。可惜他后来被告“敲诈勒索”,近日即将出庭受审。

这一路说下来,我们就明白中国产品安全问题的深远了,以太湖大闸蟹的个案为例,它背后牵扯到了无数人的生计、环境的恶化、发展策略的失衡、政府权责的行使、民间监督的有无等多重环节。这就是产品不安全这个新版中国威胁论难以应付的原因了,它不只是外交层面的课题,也不是光靠经贸谈判就能处理掉的项目,它涉及了太多中国内部的困难。

国际社会一旦形成了中国食品和产品都很危险的印象,不只拆解起来很棘手,各种保护主义和主张对华贸易壁垒的声音也会变得更加雄壮。这个局面的出现,恐怕是一般地方政府难以预料的,但我们都必须承认这是一个内政和外交的边界越来越模糊的年代。

原题为“中国‘威胁’的不只是饭碗”,刊于《南方周末》2007年07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