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怎么毁了传媒|

04-12Ctrl+D 收藏本站

关灯 直达底部

伊拉克战争结束已久,英美主流传媒自我反省的声音才渐渐浮现,越来越多。有些较资深的记者还写书回顾自己当年的愚蠢,忏悔自己的盲目。回想开战初期,民间示威人士那种“为了石油流血”(blood for oil)的口号,美国各主流大报都報以忽視的态度,许多论者批评这种说法浮浅无据,不值一哂。但是事后看来,他们自己支持过的种种开战理据难道不也一一落空了吗?到底是什么遮蔽了他们的眼睛呢?

美国政府不能直接指挥传媒要宣传什么重点,也不能为它们随便设下宣传禁区。它可以做的,就是利用“政治化妆术”(Spinning)的技巧,散发对己有利的消息,甚至不惜捏造一些“内幕故事”引诱渴求独家新闻的报刊。除此之外,也有人认为复杂的政治商业网络形成了巨大的压力,使得媒体必须小心谨慎,以免得罪支持政府的大企业,失去了命根般的广告。

不过政府的公关手段也好,政商勾结的压力也好,这全是惯见风浪的传媒应对惯的,并不至于让《华盛顿邮报》等老牌大报全军尽墨,几乎发不出一点异见声音。

其实,真正杀得了他们的,正是“爱国”的氛围。“9.11”之后,布什政府做得最成功的一件事,就是妥善利用人民不安和恐慌的气氛,奠定了反恐的基调。由于“反恐”,政府的权力得以扩张到了威胁三权分立的地步;由于“反恐”,政府能够视个人私隐如无物,铺下监视的天罗地网;由于“反恐”,政府得以公然虐囚,将关塔那摩基地变成法律进不去的法外之地。利用“反恐”的名义,共和党政府把自己打造成最坚定的爱国者,好像他们比人民自身更明白人民的利益是什么。政府主动散播大量杯弓蛇影般的信息,使民意弥漫一片疑惧的情绪,在这种情绪之下,谁的态度越强硬,人民就越相信谁,越觉得他够坚定有办法。那么,还有比发动战争更强硬的主张吗?于是针对阿富汗和伊拉克的战争就变得不可置疑了,主战者不用罗列任何证据来证明自己对伊拉克的指控,也不用尽责研究战争的成本及后果,他们只要在战争的前面冠上“反恐”的名义,就足以把人民的不安无助转化成有目标的愤怒,让战争变成一场复仇的爱国战争。政绩拙劣的共和党之所以赢得连任,基本上靠的就是这个。甚至直到今天,共和党总统候选人麦凯恩还在利用“爱国”去挑对手的毛病,其幕僚更在访问中坦承:要是今年美国再遇恐襲,选情将对麦凯恩有利。国家的灾难,竟然成了政府扩大认可度的资本,共和党是个发国难财的政党。

标榜独立客观的美国主流传媒就这么倒了,不支持战争就是不爱国,挑剔政府的作为就是不爱国。他们不是害怕直接来自白宫的压力,他们怕的是被当局挑动得异常亢奋的人民,也就是花钱买报纸的读者。当然,这里还是假设了他们有自己清醒的看法,才谈得上受压与否。

更常见的情况,其实是那些传媒工作者也都傻了,他们也都变得很“爱国”(官方定义下的“爱国”),他们也都相信萨达姆·侯赛因是必须铲除的美国敌人。因此在伊拉克战争期间,他们质疑政府的地方主要是作战的方式,而不是动武的原因。

回顾这一段经历,它绝对是美国新闻史上最黑暗的时期之一。在没有政府直接管控的情况底下,奉“爱国”之名,主流传媒竟然自动靠拢做其喉舌,牺牲了异议,更牺牲了真相。结果整个美国付出的代价就是士兵的生命,数以千亿计的金钱,以及得之不易的国家声誉。

刊于《am730》2008年06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