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无关生死
04-14Ctrl+D 收藏本站
嗣圣元年(684年),武则天废中宗,并清除唐室元老,打算自立为帝。这年九月,徐敬业在扬州起兵反对,骆宾王知道之后,马上投奔徐敬业,成为他的僚属。于是,在徐敬业的命令下,骆宾王写了著名的《讨武氏檄》。(即《代徐敬业传檄天下文》)这篇文章传到长安之后,据说武则天看到“入门见嫉,蛾眉不肯让人;掩袖工谗,狐媚偏能惑主”的句子时,只是微微一笑,这种揭人隐私的文字,在武则天看来无异于泼妇骂街,是完全可以置之不理的。但是当读到“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安在”时,武则天改容询问侍臣:“这是何人所作?”左右回答是骆宾王所作,武则天于是对宰相说:“你经常说现在野无遗贤,可是为什么遗漏了这个人?”
这个故事颇有些类似于曹操赏识陈琳的故事。官渡之战时,陈琳为袁绍起草骂曹操的檄文,语言犀利尖刻,让曹阿瞒大为恼火。袁绍被击败之后,陈琳被曹操俘虏,曹操问:“你为什么这样辱骂我?”陈琳回答:“当时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啊!”曹操大笑,原谅了陈琳。
骆宾王的运气显然没有陈琳那么好,徐敬业起兵刚刚两个月,十一月,义军与朝廷军队在扬州城下阿溪决战,全军覆没。当晚,徐敬业与部下准备连夜奔赴润州,逃往高丽,部下王那相反叛,将徐敬业等二十五人杀死,将头颅献给朝廷,骆宾王也在其中。(《资治通鉴》)可是,《朝野佥载》却说骆宾王是投江而死,《新唐书》本传则干脆说他“亡命不知所之”。《本事诗》更是有鼻子有眼地说:当时义军失败,徐敬业和骆宾王逃亡。官军主帅害怕失去匪首不好向朝廷交差,于是抓了两个长相和他们相似的人杀了,把首级献给朝廷。后来虽然知道他们的下落,但害怕被追究欺君之罪,于是也不敢抓捕他们。徐敬业在衡山出家,九十多岁才去世。骆宾王也出家,遍游名山,后来去了灵隐寺。《本事诗》还记载了一个宋之问在灵隐寺得到骆宾王帮助写出《灵隐寺》诗的故事。(参看《最要命的惩罚》)但是这个故事多半是虚构的,因为宋之问和骆宾王曾经是熟识的好友,骆宾王曾经写过《在江南赠宋五之问》《在兖州饯宋五》赠给宋之问,因此,他们如果在灵隐寺相见,宋之问不可能不认识他。
也许,人们编造出这个故事,一来是出于对宋之问的鄙视,二来也是出于善良和同情,用这个虚构的故事聊以表达对骆宾王这个天才的陨落的遗憾。其实,这种故事并无存在的必要。因为诗人的生命与常人是不一样的,他们将自己的情感和智慧融进了自己的作品里,因此,他们的魂魄也就一直留在了这些美丽的诗句中。当后人翻开这些书页,随着这些诗句欢笑、喜悦、悲哀、哭泣的时候,诗人的影子就在诗句背后,注视着这些借助诗句的力量,与自己心灵相通的陌生人,诗人便在诗句中复活,在诵读声中复活。于是,诗人不死,或者说已经无关生死,因为,他们生存的那个世界有一个名字,叫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