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在大地上的诗人

04-14Ctrl+D 收藏本站

关灯 直达底部

白居易的诗歌之所以能取得这样巨大的成功,除了与他个人的天纵之才以及对诗歌严肃认真的态度有关以外,最重要的原因,恐怕就在于他是一个真正地行走在大地上的诗人。白居易说,我只是关东一男子耳,除读书写作之外,其他都懵然无知,乃至琴棋书画,可以和朋友们一起娱乐的,我也一无所知。诗歌是他的全部,也是他的生命。而他最伟大之处,就是当他自己双脚站立在这片饱经苦难的土地上的时候,他的诗歌也坚实地站在了上面,站在了穷困、无助而又永远经受磨难的百姓一边。

白居易曾把自己的诗分成讽喻、闲适、感伤和杂律四类,他自己比较重视前两类,认为讽喻诗反映了“兼济之志”,闲适诗显示出“独善之义”,都是他人生目标的直接体现。在白居易著名的《与元九书》中他曾经提到:

古人云:“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仆虽不肖,常师此语。大丈夫所守者道,所待者时。时之来也,为云龙,为风鹏,勃然突然,陈力以出;时之不来也,为雾豹,为冥鸿,寂兮寥兮,奉身而退。进退出处,何往而不自得哉!故仆志在兼济,行在独善,奉而始终之则为道,言而发明之则为诗。谓之讽喻诗,兼济之志也;谓之闲适诗,独善之义也。

白居易的“道”是什么?就是以诗歌为武器,为正义、为弱者呼号呐喊。白居易十分崇敬杜甫,说他的诗可传者千余首,但是又说:

其《新安》《石壕》《潼关吏》《芦子关》《花门》之章,“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之句,亦不过十三四。杜尚如此,况不迨杜者乎?

原来,他认为,诗圣的白璧微瑕就是如“三吏”“三别”这样反映民众疾苦的诗篇太少!而在白居易的很多诗歌中,也都可以看到杜甫忧国忧民的影子,在一些诗句上,甚至也有酷似之处:

丈夫贵兼济,岂独善一身?

安得万里裘,盖裹周四垠?

稳暖皆如我,天下无寒人。

白居易《新制布裘》

对比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风雨不动安如山。

再如白居易《伤宅》:

主人此中坐,十载为大官。

厨有臭败肉,库有贯朽钱。

谁能将我语,问尔骨肉间。

岂无穷贱者,忍不救饥寒?

对比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再看白居易的《新丰折臂翁》:

不然当时泸水头,

身死魂孤骨不收。

应作云南望乡鬼,

万人冢上哭呦呦。

对比杜甫的《兵车行》:

君不见青海头,

古来白骨无人收,

新鬼烦冤旧鬼哭,

天阴雨湿声啾啾。

白居易的新乐府有两种读法,第一种即是站在所谓批判封建社会黑暗的立场上隔岸观火,以白诗中暴露出的社会的黑暗来反衬所谓现实的光明,我们长久以来的诗歌鉴赏似乎走的都是这条路,已经让人生厌;第二种则是站在民众和诗人的立场上问一下自己:如果我是受苦受难的弱者,当我知道有这样一位大官一直在为我们小民的命运而大声疾呼的时候,我会如何感受?如果我是诗人,当我面对这么多的黑暗和这么浓的悲凉的时候,我是用诗歌来粉饰太平,还是缄口不言,还是像白居易一样,不顾虑自己的身份,不顾及自己的前途,将双脚踩在坚实的大地上,用诗人的歌喉刺破这无边的寂寞和浓黑的悲凉?

答案是简单的,但也是沉重的,于是,无怪乎在伟大的唐诗江山中,只出现过一个杜甫,一个白居易。这样的人,的确太少太少,也正因为他们的稀少,才更显出他们的伟大,他们的崇高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