尧舜禅让的故事
03-15Ctrl+D 收藏本站
黄帝带领华夏族统一了黄河流域,以后就在此安居乐业地生活。那时是人们常说“公天下”时期,人们推举首领的方式是一种非血统的或称“拟血统”的继承制,即禅让制,也就是说王位不一定要传于嫡系长子,而是选贤与能,有才者居之。黄河流域出现了尧、舜、禹三个著名的部落联盟领袖。
传说帝尧号陶唐氏,16岁就担当大任,管理自己的部落。在位的七十余年间,他管理得当,因此当时的农业、牧业、渔业都发展得特别好;并且他平易近人,生活简朴,和百姓有乐同享,有苦同吃。百姓把他看得有如“父母日月”一般拥护和爱戴;同时,他也赢得了天下部族的尊敬和推崇。
后来,尧渐渐老去,这时他开始想着寻找一个德才兼备之人继承自己的位置,掌管部落的大小事宜。他广开言路,让手下的人举荐,自己也留心打听。为此,他特意将各个部族的首领召集起来,讨论人选。有人为了讨好尧,就推荐尧的儿子丹朱。可是尧知道自己的儿子生性粗野,爱惹是生非,因此当即否决。尧又想到,如果不把帝位传给丹朱,丹朱一定会心有不甘,到时候可能会酿出事端,于是下令把丹朱流放到南方的偏远之地,然后又让大家继续举荐。
有人推举颇有政绩的共工,但是尧对这个人也很了解,认为他巧舌如簧,陽奉陰违,心术不正,不能让这样的人当领袖。
后来,人们跟尧推荐舜,善良宽容,品行很好。尧对此人只是有所耳闻,但并不了解,因此就让众人讲讲他的事迹。
舜姓姚,名重华,生于诸冯(在今山东省境内)。舜从小丧母,父亲瞽叟又娶了个妻子,后来继母也生了个儿子,起名为象。瞽叟再次娶妻生子,就觉得舜根本就是多余的,尽管舜任劳任怨,他还是跟新妻子一起虐待舜,而对小儿子象百般宠爱。象恃宠而骄,顽劣不堪,对自己的兄长更是怎么也看不顺眼。
尽管如此,舜从不与他们计较,依旧孝敬父母,疼爱弟弟,一人承揽了家里所有的事情。他会捕鱼,会制造陶器,掌握了很多门的技艺,还做过小生意,不管做什么他都谦虚认真,勤劳能干,因此总能做出成绩。而且,他待人宽厚仁慈,虽然家里没人喜欢他,可是和他一起共事过的人都很喜欢他。渐渐地,大家都对他心悦诚服,而指责他父母兄弟的所作所为。这让瞽叟和象恼羞成怒,便计划合谋加害舜。
一天,瞽叟对舜说,粮仓的顶裂开了,让他去把仓顶补好。烈日当头,舜带着两顶斗笠为自己遮陰,就登梯子爬上了仓顶。当他在屋顶上专心修补裂缝的时候,象偷偷地搬走了梯子,而瞽叟竟点燃了粮仓周围的稻草,瞬间粮仓燃起了大火。舜在仓顶根本无路逃,正在着急,看到了自己的两顶斗笠,就一手拿一个,忽闪着斗笠跳了下来,竟毫发无伤。
可是那对狠心的父子并没就此罢手,他们见一计不成又生一计,对舜说,水不够用了,让他去挖口井。舜什么也没说就去了。等他已经挖得很深时,瞽叟和象就合力搬起一块大大的石头,堵住了井口,想把舜活活困死在里面。但是,聪明的舜知道被困井中后,就换了个方向朝上挖,很快就通向了地面。
象以为兄长必死无疑,这下可以霸占舜的家产了,要知道舜靠自己的努力可是积攒了不少的家产呢。可是当他在舜的屋子里,毫无顾忌地搜搜这里,又搜搜那里的时候,舜竟安然地推门进来了。象惊恐之余,羞愧难当。但是舜呢,还是像以前一样孝敬父母,疼爱弟弟,好像什么事都没发生一样。只是从此以后,瞽叟和象再也不敢加害于他了。
尧听完大家的讲述,觉得舜的确是宽容善良,于是决定以三年为期限好好地考察一下舜,确定他是不是合适的人选。尧让舜来管理政事,并把自己的女儿娥皇、女英嫁给舜为妻。舜本着一贯的勤劳肯干,再加上自己的聪明才智,做出了很多成绩,得到各方肯定。尧觉得他的确是个德才兼备的上上之选,于是帝尧举行禅让仪式,将帝位禅让给舜。在《墨子·尚贤上》中,关于尧禅让于舜的事情是这样记载的:“尧举舜于服泽之陽,授之政,天下平。”
舜接任帝位后,亲自带领百姓耕田、渔猎、制陶,鼓励人们发展生产;他任人唯贤,惩恶扬善,启用了很多有才能的人,惩罚了罪恶昭著的恶人;举行部落联盟会议,规范了刑罚,完善了管理制度。八年后,尧去世,舜还想把帝位让于丹朱,可是百姓说什么都不肯承认丹朱是自己的首领,因此舜便顺应民意继续管理政事。舜年老后,也像尧一样,召开部落联盟会议,通过讨论推荐选拔联盟首领。此时大禹治水成功,得到各部族的承认,便被推选为联盟首领,于是舜也举行了禅让仪式。
尧舜“禅让”的传说是原始公社民主制度的反映。禅让是用一种较为和平民主的方式,推选部落联盟的首领,这样各大部族的领导都有机会分享最高权力,体现了“以人为本,任人为贤”的思想,有利于维护部落联盟的团结,协调社会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