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年前,人类差点灭绝
04-02Ctrl+D 收藏本站
这个标题,并不是危言耸听。有些人可能会有些奇怪:真的会有这样的事?
真的会有这样的事。
在55年前,真的,就差那么一点点。
1
1962年10月28日,星期日。
那一天,全世界的人从来没有那么渴望听到一个广播电台的播音。
那是莫斯科电台,广播了苏联最高领导人赫鲁晓夫,对美国总统肯尼迪的回信:
“我非常理解您以及美国人民对于您所称为进攻性武器所感到的忧虑,这的确是一种可怕的武器。
“您和我都了解,这是一种什么性质的武器。为了尽快地消除这一危及和平事业的冲突,为了给渴望和平的各国人民以保证,苏联政府除了此前已下达的在武器的建筑工地停止施工的命令外,现又下达新命令拆除您所称为进攻性的武器,并将它们包装运回苏联。”
在那一刻,全世界也有很多人并不知道,人类——是的,全人类——终于躲过了一场灭顶之灾。
2
故事,还是要从1961年说起。
1961年4月17日,1500多名流亡在美国的古巴人,经过美国中央情报局的训练和武装,在古巴西南海岸的猪湾(Bahía de Cochinos)登陆,企图推翻卡斯特罗领导的古巴政府。
这就是当时著名的“猪湾事件”。
“猪湾事件”的结局只证明了一件事:美国人找了一群“猪一般的队友”——仅仅72个小时,这支1500人的雇佣军就被古巴政府军击溃了。90人丧生,1000多人被俘。
年轻时的卡斯特罗
虽然“猪湾事件”的规模不大,但造成的后果影响非常大。
首先,肯尼迪政府因此大丢颜面。虽然肯尼迪一直不肯承认美国是幕后指使,但这是个“全世界皆知的秘密”,肯尼迪给人留下了“懵懂无知,懦弱胆小”的印象。
其次,原先和美国关系不错的古巴,开始转向。原先古巴和美国的关系是相当不错的,卡斯特罗以总理的身份,还去美国访问过,受到当时艾森豪威尔总统的热烈欢迎。古巴本来对于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一无所知,但就在“猪湾事件”后,古巴迅速转向了美国的最大竞争对手——苏联。
所以,如果没有“猪湾事件”,就很难有之后让全世界惊心动魄的“古巴导弹危机”。
3
古巴的地理位置,对于美国来说实在太重要了。
如果说拉美是美国的后院的话,与美国近在咫尺的古巴,就是后院里的一根最不让人放心的刺。
看到古巴倒向了自己的怀抱,苏联觉得机会来了。
当时的苏联,拥有全世界最强大的陆军,但是美国拥有全世界最强大的海军和空军。而在核武器的对比上,苏联拥有的陆基洲际导弹,只相当于美国的1/8——当然,当时双方拥有的核武器,已足以炸平地球了。
1961年,美国在意大利和土耳其都部署了导弹基地,再加上在联邦德国的导弹基地和一批轰炸机基地,苏联所有的工业中心,都处于美国的核弹打击范围之内。可以说,只要美国高兴,摧毁苏联也就是喝杯茶的时间。
在这样的背景下,苏联一直在寻找扭转劣势的机会。
而也就在这个时候,美国人把古巴用鞭子抽着赶着送进了苏联人的怀抱。
怎么利用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呢?
赫鲁晓夫通过“猪湾事件”,已认定肯尼迪是一个“胆小懦弱”的人,所以他做出了一个异常大胆的决定:
在古巴部署60枚左右的中程核导弹,把毁灭美国也变成喝一口伏特加的事。
4
要在美国的眼皮底下部署核导弹,谈何容易?
所以苏联选择了欺骗。
在所有的公开场合,苏联坚决否认古巴拥有任何进攻武器。赫鲁晓夫亲自给肯尼迪写信:保证在1962年11月的美国国会选举前,不挑起任何事件。
事实上,在7月,苏联就把运往古巴的货物改由苏联船只运送,将几十枚导弹和几十架飞机拆开,装到集装箱里运往古巴。不仅如此,大约3500名军事技术人员,也跟着船陆续抵达古巴。
苏联运往古巴的核导弹威力究竟有多大?每一枚核弹头的威力,都比当初美国在日本广岛投下的那颗原子弹的威力大至少20倍。
然而,纸毕竟是包不住火的。
1962年10月14日,一个万里无云的星期日早晨,两架美国的U-2高空侦察机在古巴的西部上空,拍下了大量照片。
第二天,美国的大量专家把每张照片放大,认出了照片里的导弹发射台,发射弹道导弹的建筑物,以及一枚中程弹道导弹。
10月16日,这份情况汇报被摆到了肯尼迪的办公桌上。
肯尼迪又惊又怒!
他知道不能相信苏联人,但绝没想到,苏联人真的敢在美国人的眼皮底下,部署一支分分钟可以毁灭美国的核导弹力量!
肯尼迪立刻召开国家安全委员会紧急会议。
在会上,所有的人都认为决不能接受苏联的导弹部署,但对如何移除苏联的导弹而避免引发“第三次世界大战”,大家的意见却不统一。
肯尼迪有点倾向于对古巴导弹基地实施一次无预警打击,而他的弟弟罗伯特·肯尼迪则主张再次入侵古巴。最终,国防部长麦克纳马拉提出建议:能否先封锁古巴?
这个建议让肯尼迪最终决定:先外交,再武力。
5
苏联和美国的第一个回合的较量开始了。
10月18日,肯尼迪在白宫的总统办公室,约见了苏联外长安德烈·葛罗米柯。
肯尼迪会见葛罗米柯(左三)
在两个多小时的谈话中,葛罗米柯始终没有提苏联在古巴部署导弹的事,而令人奇怪的是,肯尼迪也同样没有提,只是不断强调:美国绝不能容忍苏联在古巴部署进攻性武器。
谈话的时候,U2高空侦察机拍摄的照片证据,就在肯尼迪的右手抽屉里。
后来的史学家都没有搞明白一个问题:肯尼迪既然已经约见了葛罗米柯,为什么不当面质问他呢?
唯一的解释可能是,肯尼迪希望给对方一个机会,一个主动坦白的机会。
唉!这又不是谈恋爱!
而葛罗米柯根据肯尼迪的态度,也做出了一个错误的判断,汇报给了克里姆林宫:
情况令人满意!美国不会有什么反应!
6
第一个回合无疾而终,第二个回合拉开序幕。
10月22日中午,美国驻联合国官员交给苏联驻美大使多勃雷宁一封急电,要求他下午6点,必须赶到华盛顿与美国国务卿腊克斯会面。
多勃雷宁一下子就感到情况不妙。
下午6点,苏联大使见到了美国国务卿。腊克斯告诉多勃雷宁,美国总统肯尼迪将在1个小时后对全美国发表电视演讲,并交给了他总统电视演讲的讲稿,同时还有一封肯尼迪写给赫鲁晓夫的信。
多勃雷宁赶紧赶回大使馆,向莫斯科汇报。克里姆林宫也乱作一团——肯尼迪不是胆小懦弱的吗?难道要动真格的了?
晚上7点,肯尼迪的全国电视讲话如期开始。
在电视讲话中,肯尼迪向美国——等于向全世界——宣告了苏联在古巴部署了核导弹,而这一情况是美国绝不能容忍的。肯尼迪表示,将对古巴施行“隔离”(quarantine)。之所以用“隔离”而不是“封锁”(blockade),是肯尼迪政府认为,“封锁”还是带有明显的战争意味,而“隔离”,只是要求所有携带武器进入古巴的船只,调头离开。
《纽约时报》相关报道
电视讲话之后,肯尼迪随即宣布美国进入三级战备状态:183架携带核弹的B-47轰炸机,被疏散到美国国内33个民用和军用机场;66架携带核弹的B-52升空待命;22架携带空空导弹的截击机在佛罗里达海岸上空待命。
这一切,就是为了保证美国在遭受核打击之后,在第一时间能实施“核报复”。
7
10月23日,第三回合。
肯尼迪签署“隔离令”
苏联政府的声明来了:要继续按照协议,使用武器援助古巴,坚决拒绝美国的拦截,如果美国动手,苏联“将进行最激烈的回击”!
与此同时,苏联和美国的另一条秘密联系线也在高速运转:肯尼迪的弟弟罗伯特·肯尼迪,私下里与苏联大使多勃雷宁接触。
小肯尼迪询问:禁行令生效后,苏联的船只打算怎么办?
多勃雷宁回答:一切照旧。
小肯尼迪警告:美国军舰真的会开火的。
多勃雷宁回答:那就是战争。
8
10月24日,第四回合。
一场以整个地球命运为赌注的豪赌,拉开序幕。
美国的战备状态升为了二级:1436架美军轰炸机,145枚洲际弹道导弹进入警戒状态;25万美国军队在佛罗里达集结——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最庞大的登陆部队;全世界各地的美军基地均进入戒备状态。
与此同时,在68个空军中队和8艘航空母舰的护卫下,包括两艘巡洋舰和118艘驱逐舰在内的183艘美国舰艇,从佛罗里达到波多黎各布成了一个弧形,封锁了古巴海域。
24日上午,苏联的18艘货船,在美国的“隔离圈”外围,汇合了6艘苏联潜艇,开始向“隔离圈”逼近,随后,停泊在了“隔离圈”外。
美国飞机掠过苏联货船
全世界的目光,都聚集在了这些苏联的货船上。
在经历了一段令人紧张得窒息的僵持后,几艘苏联的货船,开始调头返航。
当时的美国国务卿腊斯克对肯尼迪说:“就像两个凝视的人,其中一个眨了下眼。”
9
10月25日,第五回合。
美国国务卿腊斯克没有想到的是,那一天,有一艘苏联的货船,依旧闯进了“隔离圈”。
这艘叫“布加勒斯特号”的货船,没有挂苏联国旗,但是是苏联的船只无疑。
当“布加勒斯特号”逼近“隔离圈”的时候,所有人的心都吊到了嗓子眼:三海里,两海里,一海里,进入“隔离圈”……
但那一刻,美军的战舰,并没有开火。
所有人的心,又都放了下来。
但美国军舰还是拦截下了“布加勒斯特号”,宣布要检查船舱内的货物。但有意思的是,说是要“检查”,但美军并没有登上货船,而是听船长承诺没有武器后,就离开了。
后来分析,是肯尼迪希望给苏联一个善意的信号——我其实不想搞大。
这个回合,美国人退了一步。
10
10月26日,第六个回合。
这次,战场移到了联合国。
在联合国大会上,美国驻联合国代表斯蒂文森向全世界各国的代表,展示了U2飞机拍摄的放大后的照片,然后咄咄逼人地公开质问苏联代表左林:“先生,我只问你一个简单的问题:你是否承认,苏联在古巴部署了中程弹道导弹?是,或者不是?”
左林沉默,假装在等耳麦中的翻译。
斯蒂文森继续追问:“不用再等翻译了!你只要回答我,是,还是不是?”
左林索性摘下了眼镜,有些尴尬地笑了起来,紧接着,会场上也爆发了笑声。斯蒂文森自己也笑了起来。
当时的气氛,看上去还挺友好的。
11
10月27日,第七个回合,形势急转而下。
那一天,被称为“黑色星期六”——如果回过头来看,那一天,可能是人类距离灭绝最近的一天。
那天上午,苏联B-59号潜艇正在古巴海域潜航时,忽然遭到了美国“比勒号”驱逐舰的袭击。没有证据表明,“比勒号”驱逐舰是接受了高层授权开始攻击苏联潜艇的,而他们更不知道的是,这艘苏联潜艇,携带着装有核弹头的鱼雷。
一颗颗深水炸弹扔下去后,B-59号潜艇被气浪掀得东倒西歪,潜艇内的苏联水兵慌作一团,当时他们只有一个念头——战争已经开始了!
于是,水兵们第一个想到的,是向“比勒号”驱逐舰发射带有核弹头的鱼雷。
按照当时苏联潜艇上的规定,发射核鱼雷,由三个长官一致同意即可。
如果那枚鱼雷发射出去,一场核战争无可避免地就将爆发。
但是,后来解密的资料表明,当时的三个苏联人里,有一个人说了“NO”。
一场危机过去了,另一场危机接踵而来。
就在B-59号潜艇差点释放出核鱼雷的那天上午,美国的一架U2高空侦察机,在古巴的上空,被地面防空部队发射的导弹击落,飞行员当场死亡。值得一提的是,阵亡的飞行员是安德森少校,当初正是他,发现了苏联在古巴部署的导弹。
那一天,上帝似乎在和人类开玩笑——这里一根导火索刚被掐灭,那边一根导火索又被点燃了!
飞机被击落,飞行员死亡,这已经是战争行为。当时的美国民众,顿时开始哄抢超市里的食物和水,而白宫最高层会议室里,也已经吵成一团:美国军方主张,立即还击,首先用战略轰炸机和导弹轰击古巴的基地。
被击落的U2高空侦察机
但肯尼迪思考了良久,痛苦地说了一句话:“我不关心第一步该怎么做,而是双方升级到第四、第五步的时候,我怕,人类已经没有人去做第六步了。”
肯尼迪决定赌一把:这次的导弹袭击,并没有经过克里姆林宫的授权。于是,美国政府放出风声:击落U2飞机的导弹部队,是古巴军队(其实是苏联人操控的)。
而苏联政府很快接过了这个球,也说是古巴的导弹部队干的——因为这次导弹袭击,确实是一个意外行为。
又一根导火索被扑灭了。
同时,也是在那天,肯尼迪给赫鲁晓夫写来的第一封信,回了一封信。
第一封信,是指在10月26日,赫鲁晓夫给肯尼迪发去的那封长信。在信中,赫鲁晓夫承认在古巴部署了导弹,但“只是防御性的”。同时,他向肯尼迪表示,不要把局势弄得不可收拾,“只要美国做出不入侵古巴,且不允许别人入侵古巴的保证,苏联就撤回导弹”。
但就在10月27日这天,赫鲁晓夫又给肯尼迪发了一封信,表示除非美国撤销在土耳其布置的导弹,苏联才撤回古巴的导弹。
两封前后要求不一致的信,暴露了克里姆林宫也已经陷入了混乱。
最终,肯尼迪决定只回复赫鲁晓夫的第一封信:
愿意接受赫鲁晓夫的提议,只要苏联撤销导弹,美国就解除“隔离”,保证不入侵古巴,也不允许别人入侵。
12
10月28日,最后一个回合。
在这场比谁先眨眼的凝视比赛中,赫鲁晓夫最终闭上了眼睛。
于是就出现了本文开头的那段广播播音。
之后,在美国军队的全程监督下,苏联将在古巴部署的导弹,全部拆运回国。
在“古巴导弹危机”结束后的四个月,美国悄悄拆除了在土耳其部署的导弹——这是当初赫鲁晓夫与肯尼迪达成的秘密协定,美国只做,但绝不说。
这场危机,美国赢了面子,苏联其实也没输里子。
而全人类,终于躲过了一场足以让我们灭绝的核战争。
馒头说
两个壮汉,一人拿一个炸弹,在一个满是人的房间里。一个喊:“你瞅啥?”
另一个回:“瞅你咋地?”
一个继续喊:“你再瞅眼试试?”
那一个瞪圆眼:“试试就试试!”
这就是我对当时“古巴导弹危机”的印象。
好在,这两个人最终谁也没拉炸弹的引信,最多肚子里嘀咕一句:“下次看我不弄死你!”
从这个角度看,我个人还是挺感激当时的赫鲁晓夫和肯尼迪的。
其实当时这两个国家的首脑,都在国内遭受了巨大的压力——要知道,发射核武器只是按一个按钮的事情,多少人唯恐天下不乱。
但是,这两个人都顶住了压力。
在这场用一颗太阳系行星做赌注的赌局中,赫鲁晓夫和肯尼迪其实唯一可以指望的,就是对方——希望对方还是一个冷静理性的人,能够为全人类的福祉做考虑。1963年,肯尼迪发表演讲,表示在避免核毁灭这个问题上,美国和苏联具有共同的人道主义精神和现实利益。
在“古巴导弹危机”之后,华盛顿和莫斯科迅速做了一件事。是互相指责谩骂?不是的,是马上建立了最高领导人热线。
国与国之间有利益,有纠纷,甚至有战争,但上升到整个人类前途和命运的时候,绝大多数国家领导人,还是头脑清醒的。
希望人类永远能保持这种清醒。
阿弥陀佛。
读者评论
Hao:记得曾经有个“拯救过世界的英雄名单”,阿尔希波夫名列其中,就是那个说了“NO”的苏联潜艇军官。
Lawren:力量带来的威慑下的生存真是讽刺,就如爱因斯坦所说:我不知道第五次和第六次世界大战用什么武器,但是第四次肯定用的是棒子和石头。想起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富饶的、现代化的阿富汗,可悲可叹。
Lola酱:有两个疑惑求解答:1.当时美国和古巴关系相当不错,那肯尼迪为什么会在幕后支持“猪湾事件”呢?2.联合国质问那个回合,笑一笑以后怎么样啦?大家就心照不宣没有继续问了吗?(作者回复:1.后来古巴出台了一系列激进政策,美国一冲动就和古巴断交了;2.这段我看的是当时的视频。确实哄堂大笑,然后,视频就没有了……)
C.sy:看完后庆幸,国与国之间有纠纷也会有利益,涉及大是大非,最高领导人的冷静理性很重要,一冲动就会坏事,战争一旦开始,就无法控制,也没有那么容易结束,希望世界和平,以后都不要有战争。
两亩田:最近刚看的《失败的帝国:从斯大林至戈尔巴乔夫》,虽然看不太懂(因为我对书里提到的历史事件缺乏基本的了解,书里说得又不怎么详细)。唯一的印象是,“二战”后,除了斯大林,苏联那边的领导人基本上是希望和平的,至少是不希望跟美国打起来的,最多算是争争小弟,其实没有跟美国正面对抗的国力。苏联一直在穷困的泥淖里挣扎。但是,领导人的意志往往无法顺利传导至国家机器这么庞大又容易失控的破玩意儿的底端,所以磕磕碰碰在所难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