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个诗情画意
09-11Ctrl+D 收藏本站
——程大利《那片蓝天那方土》序
尽管失去了“轰动效应”,但小说在文坛上一直是排头兵,诗歌也喧闹过一阵,而散文多年来都不景气,从来也没有“轰动”过。“五四”以后出现的散文大家如朱自清、俞平伯、冰心等等似乎后继无人。近年的散文,要么出于小说家或学者的闲笔,要么是初学作文者的练手,极少见精彩的作品。写散文需要有闲情,又要有雅意;文虽散而气一贯,散漫的语言要用气拢起来,方能有神。小说可以以情节取巧,诗歌能靠灵感的瞬间迸发打动读者。散文虽不能说要求句句出采,至少你这一篇中要有自己的神韵。小说家和学者的散文因其“闲”,故而动手之前即神不聚;至于初学作文者,他的神还没炼出来,文章自然惨不忍睹。这种体裁其实很难写,常常出力不讨好,所以专门从事散文写作的人,现在好像已绝无仅有。
但是,如果从另外一个角度,不是从文学家和学问家的角度,而是从一个画家的角度切入这种体裁,倒也能给人以新意,所谓斜切正入者是也。大利是一位美术家,在国画上已有较高造诣,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展出,并曾在全国美展获奖。他在贫瘠的土地上过过贫寒的生活。而贫瘠和贫寒,自古以来似乎就是哺育中国文人的养料。用现在好听一点的话说,那就是自小出身于人民群众并贴近生活了。以后他从事绘画,而且是从事着眼于写意的国画。我一直认为国画这种绘画形式最能引人进入深远的意境。它要求画家的眼光脱离开具象的外表形象而根据自己的素养提炼出外部世界内在的气与神。这种艺术形式不仅集中地表现了中国人观察世界的方法而且表现了中国人认识世界的思维方式(如果从戏剧这种形式看,它还是中国人的自我表现方式)。绘画之余,他也写点文章,现在已经集成了一本散文集。
拜读了他若干篇散文,我才有了上面那点感想。的确,要想挽回散文的颓势,看来必须从文学的边缘艺术形式上迂回过来。其实,文学的核心,文学的精髓,并不是小说,不是散文,更不是杂文,而是诗。从事文学创作的人如果他首先不是一个诗人,那么他写任何其它文学体裁都不会写好。现在要命的是,许多搞小说、写散文的中青年都不是诗人,甚至缺乏诗的素养。而诗人写散文,又选取的是他不能入诗的题材,比如政论、时事感想、治学心得等等,因为他原本就不着意于搞自己拿手的项目,所以这类文章的烟火气特浓却诗意全无了。诗歌创作,“全在意境融彻,出音声之外”(朱承爵《存余堂诗话》),以收“水中之月,镜中之像”(严羽《沧浪诗话》)的美感效应。请注意,古人指出的这种诗的元素,完全与绘画相通。既然诗人把能入诗的写了诗,只把边角料划拉到散文里,那只好把散文这个领域让给画家了。
我还不能说大利的散文已经写得很精彩,但至少他把一个充溢着光与色的世界引入到文字里来。用画家的眼光观照现实,自比文学家所写的有另一番别致的风味。常言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作为画家的大利所写的散文,诗意还是比较浓郁的。我想这也可能不是他有意为之,因为从宇里行间还看不出刻意雕琢的痕迹,有些语句甚至还缺少润饰。然而,我以为可贵的也正在于此。我认为,一个作家画画,就应该时刻不失他文学家的本分,要以一个文学家入画,那么他的画即使比专业画家相去甚远,即自有某些高于画家之处或有别于画家之画的特点;同样,一个画家作文,也应该时刻运用自己画家的眼光。大利之文正合此道。
我想,这本集子,是会给有意于散文创作的人一些启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