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大变革*
04-13Ctrl+D 收藏本站
微学位:教育领域正在发生的革命
——《南方都市报》“信息社会”之涂子沛专栏 2012年5月25日
这个月初,哈佛大学与麻省理工大学共同宣布,将投入6000万美元,开发一个在线教育平台。届时,不仅两个学校的授课过程免费向全世界开放,这个平台本身,也以开源的形式,向其他大学和教育机构免费开放。
而几个月以前,斯坦福大学已经把“在线教育”变成了硅谷最热门的话题。其计算机系的Ng教授,把自己的一门课放到了互联网上,结果全球有十几万人注册,这些人,除了在网上听他的实时讲授,还和斯坦福大学的在校生做同样的作业、接受同样的评分和考试。最后,有几千人完成了这门课程。Ng教授看到了其中的商机,在硅谷拉到了1000多万的投资,成立了在线教育公司Coursera。更早一些,谷歌无人驾驶汽车的发明者、大名鼎鼎的斯坦福教授Thrun,也离职创办了一家在线教育网站Udacity。随着类似的公司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普林斯顿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宾夕法尼亚大学等等知名学府都在近期宣布加盟在线教育,逐步向全世界开放自己的课程。
当然,这也不是大学的专利。我所在的宾夕法尼亚州,从小学到高中,都建立了在线学校,选择参加在线学习的学生,可以免费获得州政府配发的一台笔记本电脑、一台打印机和扫描仪,作为学习的工具。这是因为他放弃了公立学校的学位,节省了公共教育的开支。目前,宾州的在线学校Cyber School,已经招收了几千名中小学生。
之所以获得教育界和投资界的一致青睐,是因为现在的在线教育,已经不仅仅是一个镜头、一段远程录相这么简单,而增加了“互动”、“互助”、“行为评价和诱导”等等新的技术和色彩。例如,师生可以随时对话,计算机能够记录你在一张幻灯片上停留的时间,判别你在答错一道题之后有没有回头复习,统计你在网上提问的次数、参与讨论的多少,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对你的学习行为进行诱导和评价。此外,学习者还可以结成互助小组,甚至互相批改、评价对方的作业和报告。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的新网站还宣布,对于完成一门课程的学生,只要缴纳极少的费用,就可以获得一个认证,这个认证并不是真正的学位。在这个新生事物层出不穷的时代,我们不妨称之为“微学位”。
“微学位”等新概念、新技术的出现,我认为,将给教育领域带来一场革命。它的影响,不仅立竿见影,而且相当深远,会波及整个社会。
1946年,人类发明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如果以此为起点,那人类社会进入信息时代已经有半个多世纪。信息时代的特点是信息流动的速度加快、传播的广度加大,信息垂手可得、无处不在。但信息不是知识,信息必须经过加工、组织、整理才能成为知识,即将到来的在线教育浪潮,把系统整理的知识以课程为载体推上了互联网,这将帮助我们在信息时代的基础上再迈进一步,进入真正的知识时代。知识时代的最大特点,是知识无所不在、随处可得。
学校,曾经是最重要的教育资源,好的学校,更是稀缺性的资源。由于在线教育的普及,在不远的将来,名校将人人可上,教育资源匮乏的问题将得到缓解。但在线教育对个人的重大意义,还不仅仅是教育机会的增加,更是学习方式的改变。在传统的学校,我们是接受教育,但在网络学校,人人都可以各取所需,随时随地、按照自己的节奏和计划来开展学习。例如,高中生可以尝试体验大学的课程,离开了校园的人,也可以登陆在线空间,再和在校生一起听课。通过在线教育,学习可以成为一个高度个性化的主动建构过程,终身教育也将成为普遍的现实。更多更好的教育资源、主动学习、终身教育,这些都是教育工作者探讨多年、孜孜以求的梦想。
在线教育引发的不仅仅是个人学习的革命,更会改变整个教育行业的生态。其影响大小,一时难下定论,我们不妨通过多问几个问题来催生自己的想象。以大学为例,通过把课程变成一种网络服务,而且公开竞争,越来越产品化,大学作为一个知识传播中心的作用是不是可以发挥得更好?此外,在线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突破围墙和座位的限制,名牌大学会不会因此更受追捧、其品牌效应会不会更加突出?还有,一流的大学不惧把自己的课程推上网和全世界的学习者共享,是不是因为它们还有更核心的竞争力?这个竞争力又是什么呢?是不是“创新”?顺着这个思路去想,不难得出结论:真实世界的大学会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倾斜到新知识的发现和生产上,而在线教育将承担更多的知识传播功能。
再有,学生和学校的关系是不是也会发生变化?过去,是学生争学校;将来,学校抢学生的现象可能会更加突出。一流的大学将成为一个创新型人才的集聚地,普通的大学可能要通过更好的行政管理和服务来吸引学生。再设想,如果你是用人单位,面对一名持有名牌大学“微学位”的候选人和一名三流大学的毕业生,你最后会雇用谁?“微学位”的产生,会不会引起教育行业一种新的竞争、重新布局、甚至洗牌?
哈佛大学在线教育的负责人认为,目前这场在线教育的浪潮,是印刷术发明之后,教育领域面临的最重大的变革。对中国的教育领域而言,如何合理规划、用好资源,是挑战,但更是福音,这值得我们全社会、特别是教育部的官员、教育一线的工作者以及企业家的思考、研究和关注。
大数据:再谈教育领域正在发生的革命
——《南方都市报》“信息社会”之涂子沛专栏 2012年6月12日
5月25日,我发表的专栏文章《教育领域正在发生的革命》引起了一些讨论。有读者问,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正在建设的在线教育平台及其课程,为什么要向全世界的大学和学习者免费开放?我们不妨做个补充探讨。
软件平台向全世界免费开放,这是开源软件的做法,由来已久,其背后的理念是通过开放式的协同合作,才能打造最好的平台、为社会进步贡献最大的价值。但课程向全世界的学习者免费开放,确实是这两个大学的独特之处。因为收费的做法,正是同类网站赢利的主要手段。
按理说,以哈佛和麻省理工的名气,即使收点钱,全世界的学习者也会趋之若鹜。他们之所以决定免费,有其特殊的目的。我在上篇文章中提到,新一代的在线学习平台,和过去的重要区别,在于其增加了行为评价和学习诱导的成分。向全世界开放,让最多的学习者在上面学习、使用,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就可以收集最多的数据,从而研究世界各国学习者的行为模式、打造更好的在线平台。例如,通过记录鼠标的点击,可以研究学习者的活动轨迹,发现不同的人对不同的知识点有何不同的反应,用了多少时间,哪些知识点需要重复或强调,哪种陈述方式或学习工具最为有效。记录单个个体行为的数据似乎是杂乱无章的,但当数据累积到一定程度时,群体的行为就会在数据上呈现一种秩序和规律。通过分析掌握这种秩序和规律,未来的在线学习平台才能弥补没有老师面对面交流指导的不足。
这个平台到底能够收集多少数据呢?以麻省理工学院开放的一门代号为6.002X的电子电路课程为例,其校长总结说,仅仅注册这一门课的人,就比整个麻省理工所有在世校友的总数还要多。窥一斑而知全豹,这个平台最终会有多少数据,也就可想而知了。
不难看出,未来的在线教育平台之所以强大,是因于其能收集、分析、使用大量的数据。数据,是对信息的记录。数据的激增,意味着人类的记录范围、测量范围和分析范围在不断地扩大,也意味着知识的边界在不断地延伸。教育领域正在发生的这场革命,其深厚的技术背景,就是由于信息技术的进步,人类收集、存储、分析、使用数据的能力实现了巨大的跨越。这种现象,也被称为“大数据”(Big Data)。
大数据将对人类社会发生的影响,可以说难以限量。以行为评价和学习诱导为特点的在线教育平台,只是这个大潮在教育领域掀起的一朵浪花。人类社会的知识,可基本分为两个大类: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研究对象是物理世界,讲的是“精确”,卫星上天、潜艇下海,差之毫厘,就会谬以千里。社会科学研究的是社会现象,如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它也追求精确,但因为研究对象主要是人,导致了“测不准”,所以社会科学常常被称为“准科学”。由于近年来信息技术的进步,数据的累积,个人在真实世界的活动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记录,这种记录的粒度很高,频度在不断增加,为社会科学的定量分析提供了极为丰富的资源,从而可以测得更准、计算得更加精确,有科学家相信,借助大数据的推力,社会科学将脱下“准科学”的外衣,全面迈进科学的殿堂。
对此,麻省理工学院的Brynjolfsson教授曾经形容说,大数据的影响,好比几个世纪之前人类发明的显微镜。显微镜把人类对自然界的观察和测量水平推进到了“细胞”的级别,带来了历史性的进步和革命。而大数据,将成为我们观察人类自身行为的“显微镜”,这个新的显微镜,将再一次扩大人类科学的范围,推动人类知识的增长,引领新的经济繁荣。
当然,除了学习者的行为数据,在教育领域这场革命当中扮演重要角色的还有课程视频的数据、教案的数据等等。随着在线平台的推广和普及,越来越多的老师将自己的授课视频放上网。美国有个叫Udemy的网站,老师可以根据自己发放视频的点击率获得报酬。今年5月份,该网站宣布,其年收入最高的老师,已经超过了20万美元,收入排行榜的前十名,每人的年度收入都超过了5万美元。不久前,美国又出现了一个新的网站,该网站提供工具让学习者对现有的视频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编辑剪接,并重新发布,可以想象,这又会产生海量的数据,最重要的是,互联网上的眼睛,将使所有的错误都无所遁形,在无数人的编辑之下,知识传播的形式将不断优化、效率会不断提高。在数据的不断累积当中,最好的视频将会沉淀下来,成为经典的学习材料。除了课程视频,教案也成了美国在线平台的交易产品,佐治亚州的学前班的老师Deanna Jump,是销售榜上的头名状元,她的教案在TeachersPayTeachers这个网站上的成交量已经超过70万美元,她目前的月收入已达6万美元,比绝大多数老师一年的工资还高。教案的交易,甚至出现了由学校牵头组织的团购,统一发放给全校的老师参考使用。
可以想象,这些新的现象,会给教师这个职业带来巨大的冲击和改变。我们知道,无论是中小学的教师,还是大学的授课型教师(Teaching Professor,指非研究性的大学教职人员),都不是高收入的群体,行业的竞争性也普遍不强,由于局限于课堂、受众较小、薪酬不高,也吸引不到最好的人才。中国的情况如此,美国也一样。但美国这股正在兴起的在线教育浪潮,已经开始造就了一批万众瞩目的教育明星和通过教育致富的高收入群体。这将提高教师这个职业的吸引力,增强教师这个行业的竞争性,新的人才可能涌入,旧的格局必将打破。回顾前文,一句话,无论是对学习者、还是教师,抑或学校,乃至整个教育产业,在线教育都将催生革命性的变化。
微学校:三谈教育领域正在发生的革命
——《南方都市报》“信息社会”之涂子沛专栏 2012年6月20日
前两篇文章,我从“微学位”、“大数据”这两个新的概念出发,阐述了教育领域正在发生的革命以及其技术背景。文章发表之后,引起了一些关注。为了更好地理解和应对这场教育领域的革命,我现在把它放到历史的纵轴上,再做一番考察和讨论。
教育活动的本质,是知识的传递。受限于技术水平,人类最早的教育形式,无论东方还是西方,都是以个人关系为基础的,即通过师生之间口耳相传的“传、帮、带”,完成知识的传递。这可以称为“学徒制”或“私塾制”,不难想象,这个时期的师生比例较小,教育主要依托个人和家庭来完成。
印刷术的发明,为知识的传递提供了一种新的载体:书籍。随着书籍的普及以及人类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迈进,发生了第一次教育革命:现代意义上的学校出现了。而且,建立学校,慢慢演变为一种有组织的国家行为:青少年按年龄大小排序,以老师为中心、以课程讲授为形式、共同接受教育。学校的建立,使“学徒制”时代的“师徒弟子”关系转变为“师生”关系,解除了两者之间可能存在的人身依附和压迫,也打破了学徒制的师生小比例。教育,开始成为一种大规模的批量生产过程。
虽然提高了知识传播的效率,但学校也存在着一些明显的不足。例如,一对多的讲授,批量生产,无法做到对每一个学生都提供个性化的、持续性的指导和评价。又如,虽然学校成立的目的是培养学生,但老师却持有权威的地位,学生的学习,本质上还是一个按计划实施的被动过程。
计算机发明之后,人类社会开始进入信息时代。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知识的传播有了新的载体:视频。我在前篇文章中谈到,近年来,各种以课程为载体的视频,在不断地产生、累积、淘洗和沉淀,可以肯定,通过互联网上的编辑和合作,不远的将来,全世界的每一个领域、每一门课程都会出现一些经典的视频,这些视频,将取代老师在课堂上的讲授,成为最受欢迎的学习材料。换句话说,未来大部分的老师,可能会是课堂的组织者和学习的引导者,而不是知识的讲授者,其权威性将下降,师生关系将面临改变。
更重要的是,这些最好的教育资源,绝大部分都将免费。我在上篇文章中提到,哈佛和麻省理工之所以免费,理由之一,是因为“大数据”的技术背景,他们需要收集最多的行为数据,以研究开发最好的在线教育平台,并强化其学校的品牌效应。但这只是硬币的一面,对学习者免费并不代表他们无利可获。例如,他们可以通过“微学位”的认证来收费。让我们做一个保守的估计,假设一门课程的“微学位”认证费用为100美元,每一门课程每一年在全世界的范围内接受10万人的认证,以全校100门课程计,年收入将会高达10亿美元。你也许还会问,那仅仅是哈佛大学,其他一些在线教育网站,也能够免费不成?答案恰恰是“完全可能”,例如我第一篇文章中曾经提到的由斯坦福名教授Thrun创办的在线教育网站Udacity,就宣布免费,但这也不代表他不挣钱。其商业模式,是将1%学习成绩最好的学生直接输送给全世界最好的公司,从中收取中介费。换句话说,该网站不仅为全世界的学习者提供免费的学习平台,还包找最好的工作。这会在学习者当中激起怎样的竞争?对传统大学的威胁又何在?稍做冷静分析,相信你会对其中暗含的商机和变化倒抽一口冷气。
也就是说,对个人来说,知识的获得和传播,未来的边际成本将趋近于零。但这却还不足以构成这场革命。让我们回头看看:早在1980年代初,计算机就走进了学校和课堂,远程教育的概念就被提出,视频录像就开始传播,那个时候,就有人兴奋地预言:信息技术要给教育领域带来一场革命!但30年过去,信息技术确实在工业、农业、商业等领域催生了诸多革命,教育领域的革命为什么姗姗来迟、直到今年才发生?
其中的关键,是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其“交互性”终于结出了丰硕的“正”果:以社交媒体为特征的Web2.0技术已经把人与人之间通过网络进行的交流互动推向了登峰造极的应用。教育理论认为,学习的本质是大脑对信息的一种加工,而有效的加工来自于有效的情境互动。回到我在前两篇文章中讨论的“学习行为评价和诱导平台”,现有的信息技术可以通过网络、视频和智能软件,为每一个学习者搭建起一个学习情境,像人一样对学习者的学习行为提供持续性的诱导、评价和支持,例如发出提示,建议、指出学习者的错误,帮助其形成科学的学习方法和习惯等等。除了智能软件的诱导和评价,学生还可以和其他学习者交流协同,有效地寻求帮助。美国已经出现了提供专门辅导的家教网站,学习者可以在网站上列明的专家中按课目寻找自己所需要的辅导者,在10分钟的视频交流之后,辅导服务开始按分钟计费。也就是说,学习者和辅导者可以通过很低的成本、在很短的时间内实现有效对接,构造一对一的学习情境。以上信息技术能够营造提供的种种情境,我们不妨称之为“微学校”。加上普适计算的浪潮,计算机和网络将无处不在,“微学校”将可以随时随地搭建。再想一想,因为“微学校”的存在,未来的学生可能是在家里学习,而到学校去,则主要是做作业、答疑,现有学校的运作模式可能面临颠覆。
总之,和印刷术相比,现代信息技术不仅仅创造了新的知识传播载体,还可以为学习者在学校之外搭建一个有效的学习情境,使个人可以跳出学校的约束,自由地选择自己需要的学习方式和内容。可以预见,由于“微学校”的兴起,现有学校的教育功能将在这一场革命当中大幅衰减。教育的责任将从学校时代的国家,再度回归到学徒时代的个人,不同的是,这是螺旋性的上升,个人将对自己的学习和教育享有更多的自由、承担更大的责任,学习将彻底变成一项自我可以主导并完成的任务。这,也代表着人类本身在教育领域的一种巨大解放。
这种解放,是全社会的福音,对社会发展的正面作用不可限量,但同时也是挑战。在学校的衰减中,我预计,受到最大冲击的将是高等院校,因为它们涉及昂贵的学费以及曾经含金量最高的大学学位。在一段时间的共存之后,新兴的在线教育将最终冲垮它们中的绝大部分。未来幸存的大部分高等院校,将成为新知识的生产中心,而不是旧知识的传播中心。还有一小部分,可能要借助良好的管理和其他增值服务来吸引学生。
对中国的教育领域而言,这场革命或许还有额外的意义,那就是对现有体制的行政化和官僚化也有一定的瓦解作用。我的思考,难免挂一漏万。但仅就以上讨论而言,时下正在发生的教育革命已经值得引起全社会的重视和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