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记 搭建“大数据”的世界

04-13Ctrl+D 收藏本站

关灯 直达底部

2008年12月,我刚从卡内基梅隆大学毕业,就碰上了美国的金融危机,被卷进了失业大军。

两年多的留学生活,既紧张又辛苦,结果却没工作,不免郁闷。但“宅”在家里,却有了和女儿一起玩耍、抒情咏志的时间。我开始写博客,记录自己在异国他乡的生活和感受。后来,一篇文章被中山大学的郭巍青教授读到,经他推荐,发表在2009年9月的《时代周报》上。

没想到,一个崭新的写作空间,就此豁然打开。

此后,我陆续接受了《新快报》、《南方都市报》、艾瑞网等报纸网站的邀约,写了近一年的专栏。期间,郭巍青教授、《新快报》的杨震编辑、《南方都市报》的邓志新编辑和《时代周报》的彭晓芸编辑都对我的写作有过帮助,令我受益匪浅。

但促成本书最重要的原因,是我们这个时代的迅猛发展,以及我在其中的职业经历。

1996年,作为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我的第一份工作是数据库程序员。后来担任了边防巡逻艇的指挥官,从事过政府部门的统计工作。但没想到,在美国的工作,又和数据、政府发生了关系。我所在的美国公司,是政府合同商,致力于为各级政府部门提供数据解决方案。我的新职位,和十几年前在中国的第一份工作极为相似,但所使用的技术已经无法同日而语。通过和一个又一个项目的“亲密”接触,我真真切切地“透视”到数据在美国政府和企业当中的重要作用。在深入了解其成因、背景和趋势的过程中,我常常被数据的力量和美感所震撼。

我将这种新的特点和趋势概括为“大数据时代”的“循数管理”和“数据竞争”。

作为一名曾经在中国工作过10年的公务人员,我知道,这种管理方法和竞争态势还不为我们的政府、企业和大众所熟悉。

这触发我产生了一个系统的中文写作计划。

就在我决心暗下之时,我的职业发展突然峰回路转:2010年下半年,被公司提拔成技术部门的主管。在美国带队伍——立刻又成为一个挑战。为了做好本职工作,我无暇他顾,本书的设想,甚至专栏写作,都被迫搁置。

次年3月,在回国期间,我和东西网的张文武总编提到了这本书的构思。他听后眼睛一亮,说这是一本好书,建议我快快写出来。

他的眼神,又拨动了我心底那根弦。加上新岗位的工作慢慢驾轻就熟,写作的计划,于是重上日程。

从2011年6月起,全书历经8个月。这8个月当中,我几乎断绝了一切的社交、娱乐和休闲,投入了全部的业余时间。如精卫填海、乌鹊衔枝,每晚夜深人静之时,我就坐在书桌和电脑前,一点一点搭建“大数据”的世界。无论白天黑夜,一有空,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的问题就在脑中盘旋。记得好几次,下班回家,过了家门的路口,还浑然不觉,一直把车往前开,最后绕了个大弯才调头回来。

本书的完成,首先要感谢我在华中科技大学的同窗王怡河。虽然都是理工科出身,但在校期间,我们就对文、史、哲很感兴趣,常常聚在一起讨论国家和社会的问题。怡河博闻强记,对我的写作,给予了很大帮助。本书的每一篇章,他都是第一读者,一些精彩片段,凝聚有他的智慧。挚友张炳剑也曾阅读过部分章节,提出过很好的意见。我还要感谢KIT Solutions软件公司的总裁张小彦博士。小彦在美国工作、生活了30多年,对美国的政治、经济、文化都有深入的体察和了解。与他的日常交流和思想碰撞,是我写作灵感的重要来源。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的曹凌志主编、王家胜编辑对本书的编辑和出版倾注了心血。戚丽艳、肖准对个别文本和图片的翻译有贡献。杨文卓、王玺等好友曾关心过本书的写作。在这里,无法列出所有我心存感激的人员。我在34岁的时候,下决心负笈海外,中山大学的周超教授、华中科技大学的梁木生教授都曾在我人生的这个关键点上对我指点、关心、鼓励良多。

除了辛苦和感激,在我的心里,还堆积了愧疚。

这8个月中,记不清有多少次,5岁的女儿奕奕拿着玩具、来到我的书房门口,轻声地问:

“爸爸,你可以跟我一起玩吗?”

我总是保持统一的口径,转过身、硬着心肠回答说:

“爸爸在工作,没时间……”

带着失望的表情,她怏怏地离开。

一个周末的下午,大雪初晴。我坐在电脑前修改最后一个章节。起身休息,踱步到窗口,忽然看见女儿和太太俩人正在给我停在院子中的车清扫积雪。奕奕的身高,刚过车头,她穿着大衣、戴着手套,站在厚实的雪地中,一下一下挥动着小铲。隔着玻璃窗,我听不到声音,第一反应是抬脚下楼,一转念,又不忍打扰这个画面。我静静地靠在窗口,看着红色的车身慢慢从白色的积雪当中露出来,心,像被抚摸了一样,感到特别的温暖。

我知道,很多事难以周全。我期望这本书,能为他人带去知识和视野。

旅居海外的经历,让我深深感到,美国,是一个值得中国人认真学习的国家。所谓的“中国崛起”,我认为现阶段还是要证明我们有正确的学习态度和敏锐的学习能力。不要有桥不走,硬要下河摸石头。

要学习、要上路,这是中国的当务之急。我们的进步,应该以全世界的文明为基础。在这个过程中,中国需要对西方世界客观的观察者、理性的思考者和开放的分享者。

海外的华人、留学生拥有这样的历史机遇。我也愿把这作为自己的坐标,为国家的进步尽绵薄之力。

为了确保本书引用的资料和数据准确,我查对了很多资料。语言表达上,也做了反复的修改。尽管如此,肯定还有错漏和不足。感谢您的阅读,也欢迎您的意见和评点,以备再版时修订完善。

涂子沛 于美国匹兹堡

2012年2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