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让自己保持长时间高效学习?

04-13Ctrl+D 收藏本站

关灯 直达底部

关于高效学习,我在过去一年里有些经验和心得。

2015年,我新开了一家公司,前期只有两名员工,要处理的事情千丝万缕。同时因为人情关系,我还担任着另一家上市公司的顾问,在差不多10个月的时间里,我的工作量是常人的3倍,每天早上7点钟起床,但很少在凌晨1点前睡觉。

然而就在这10个月的时间里,除了完成以上两份工作,我还出版了自己的新书,承担了一份10万字左右的内部资料80%的工作量。出于工作需要,我从零开始自学了前端知识,熟悉了Bootstrap框架,完成了公司两个网站的大部分前端工作(当然水平一般),其间还穿插自学了Python,目前已经能用它完成一些简单的工作。

这样的经历对大牛来说可能不算什么,但对两年前的我来说是不可思议的。接下来,我将根据这段经历就“如何长时间高效学习”谈谈我的心得。

如何长时间高效学习,我觉得这个问题可以拆解为4个方面:

1.动机:你为什么要长时间高效学习?

2.身体:你必须具有足够强大的身体机能去支撑。

3.方法:如何长时间?如何高效?

4.反馈:给你的学习增加一些反馈机制。

一、动机

在学习开始之前,你必须先问自己:为什么要长时间高效学习?并且找到真正能够说服自己的答案。

有太多人喜欢一开始就给自己的行动找一个宏大的动机,比如“我要做更优秀的自己”又或者“我不想平凡地度过一生”,诸如此类。

我个人认为,这种抽象的动机,是很难真正让一个人长时间坚持学习的。原因在于,这种动机很难找到好的评判标准和反馈机制:“做更优秀的自己。”到底怎样才算“更优秀”呢?当你看完一本书,若有所得,这算“更优秀”吗?学会Excel的一个新技巧,算“更优秀”了吗?

假若是这种动机,你发现自己一旦开始,就将面对一条完全看不到目的地,也得不到反馈的漫漫长路。而这种缺乏评判标准和反馈的动机是很难持久的。很快你就会沮丧地放弃。

还有一种情况,是我们之所以高效学习,其实是“被逼”的。比如很多人喜欢在deadline前几天开始拼命,又比如很多学生在考试前一周开始刷夜,就都属于这种情况。

但是如果没解决好动机问题,在压力之下拼命会很容易让你感到疲惫。可能坚持一两个星期还可以,再长就不行了。在这种情况下,最后的结果往往是短时间爆发后更加猛烈地放纵自己。

我们要的不是一天、一个星期的短时间内的突击学习,而是“长时间高效学习”,如果我们找不到能真正打动自己、自己内心真正认可的动机,想要做到这一点是很难的。

我个人认为,好的学习动机应该是:具体化、长短结合,并且与自身需求相结合的。

具体化:

所谓“具体化”,就是不要用无法量化的目标作为自己的动机。例如,和“做更优秀的自己”相比,“我要跳槽到Google去工作”就是具体化的目标和动机。

动机具体化了,我们才能找到评判的标准,给自己建立反馈机制(这点在后面会详细说),同时我们也更容易把动机分解,具体点说就是根据目标大小进行分解,根据周期长短进行分解等。

比如“我要跳槽到Google去工作”,大体可以被分解为下面几点:

a.了解Google的岗位需求,以及自己想要应聘岗位的详细要求。

b.学习某种语言和某类技术,使自己达到Google的招聘要求。

c.认识某朋友,给自己争取内推机会。

……

如果再详细一些,上面每个子项还可以继续拆分。

具体化之后最大的好处是:你非常明白自己学习是为了什么,你应该做什么事情,以及这些事情你进展到什么阶段了。“长时间高效学习”是个没有终点的“无限”过程,具体化动机相当于给这个过程设定方向,设下路标,让我们不会迷路,能够坚持走下去。

长短结合:

上面说到动机(或者说目标)的拆分,也就是说,我们应该将整体目标拆分成各个不同大小的目标,根据完成目标的时间周期以及难度,设定长期目标、中期目标、短期目标。

就我个人而言,有段时间我每天除工作外坚持最少5个小时的高效学习,而我给自己设定的整体目标是:我一定要在2015年出版一本自己的书。

因为出版社已经确定了我的选题(也就是说,只要在规定时间内交稿,书是肯定可以出版的),我便根据这个整体目标给自己制定了不同的周期目标。

6个月周期:完成新书第一稿的写作

第1个月:准备期

第一周:基础资料搜集整理。

第二周:确定新书整体框架结构。

第三周:与出版社/业内专家沟通,整理反馈意见。

第四周:确定新书整体框架结构。

第2个月:完成章节1—2初稿的写作

第1周:完成章节1的初稿写作。

第2—4周:完成章节2的初稿写作。

……

实际的目标设定表会比这个更详细一些,篇幅所限这里我就不再展开。

完成目标长短结合的分解之后,每个星期、每一天我都很清楚自己要学习哪些东西,且在完成之后会有很明确的反馈。进入到这个节奏之后,每天5个小时高效学习并没有想象的那么难。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样的感觉:我们去一个陌生的地方,回来的时候总觉得比去的时候快一点。其实路程是一样的,时间也差不多,唯一的区别就是回来的时候我们知道“目的地”在哪里。未知让人恐惧,而当我们了解了前方的路,整个旅程就会轻松很多。

与自身需求结合

与自身需求结合,是说学习动机最好与你最想要的、最需要的东西结合起来。

很多人将自己难以坚持归因为“自控力不够,意志力不够”。这个结论对,也不对。不同的人的意志力水平千差万别,意志力足够强的人确实更容易进入“长时间高效学习”的状态,但其实大部分人的意志力水平都是一般的,而事实上他们当中依然有很多人能达到目标。

因此,比起“如何提高意志力”这种更为复杂、解决起来需要更加漫长的时间的问题,我们首先要关注的是:如何让意志力水平一般的人达到目标?这里我要推荐的一个方法就是,将学习动机与自身需求相结合。

“学习一门新的编程语言”是一个动机,但这还不够,改成“学习一门新的编程语言,然后去××公司工作”就与需求结合了。

“每个月阅读一本书”是一个动机,同样也是不够的,改成“每个月阅读一本书,然后发书评到豆瓣和朋友圈去接受敬仰的目光”就与需求结合了。

我们要想清楚自己想要什么?什么是最吸引我们的?

面子、金钱、地位、朋友关系、夫妻关系,这些都是很好的结合点。

可能有朋友会说这样是不是太功利了?学习的目的不应该是让自己变得更好吗?

事实上,“让自己更好”是总的目标,或者说结果。只是“让自己更好”是个无止境的过程,它大部分时候看起来太过遥远。而对普通人而言,让自己坚持下去更需要的是近在眼前的东西。

其实两者并不矛盾。可能你就是为了钱去学习的,但学习之后也并不妨碍你同时变得更好。

有时候我们的动机太“高大上”,反而缺乏一些接地气的东西。

二、身体

很多时候,阻碍我们坚持下去的不是我们的意志力,而是我们的身体。

一学习就犯困,看书两个小时就头痛,下班后就没有精神不想学习,这很有可能是因为你的身体已经非常疲惫了,于是大脑给你发出了“休息”的指令。

这时候硬逼着自己去学习,效果肯定不会好,而且对身体的伤害也非常大。

身体素质差,影响的不只是你的精力,还有你的心情。压抑、郁闷、沮丧……太多的负面情绪让我们无法进入学习状态,而这些负面情绪很多时候都是缺乏锻炼导致的。

我是在工作最为繁忙、休息时间最少的那个阶段开始启动晨练计划的。每天无论多困,我都坚持7点左右准时起床,然后去家附近的体育场跑步。里程数也不多,就跑3~5公里,出一身大汗,然后散步回家。

晨练的效果可以说是立竿见影的,说实话,迎着阳光跑步的感觉真的很好。当汗液从身体内部奔涌而出,所有的压力、疲惫好像都随风而去了!坚持一个星期后,我发现虽然自己睡眠时间减少了,但是睡眠质量却大大提高,整个精神状态反而上去了。

之前下班吃过晚饭后经常觉得特别困,工作效率特别低。但是晨练之后这些状况都得到了很大的改善,注意力也更容易集中。

三、方法

方法方面,主要聚焦两点:一个是长时间,另一个是高效。

先说高效

针对“如何高效率学习”,方法有千千万万,我个人实践之后总结出两个比较有效的办法,供大家参考。

方法1:总分总式学习

所谓“总分总式学习”,就是先对学习主题有个整体的概念,然后再去学习每一个细节,贯通细节后再组合成整体。

以看书为例,我的习惯是先看一遍目录,然后用Mind Node将整本书的脉络用思维导图的形式画出来。这时候不用太追究目录的字面意思到底是什么。

看完目录后,以囫囵吞枣的方式快速将整本书过一遍。这个过程能够让我建立起对整本书的认知,也了解到自己想要学习的内容都包括哪些部分,每个部分大概讲的是什么。

最后是精读。将内容划分主次,次要内容争取迅速搞懂,重要内容一定要扎进去,吃透。

这种学习方法,开始时速度会比较慢,但越到后面速度越快。因为我们是先建立整体的概念,然后再去了解细节。这让我们的学习过程不再是盲人摸象,而是有目的、有方向地去学习。

就个人感受而言,这个方法最大的好处是:让我能够读完一本书。在这之前,很多书我其实只看到三分之一,至多一半就放弃了,结果,对一本书的整体认知没建立起来,只学到支离破碎的知识,效果很差。

方法2:学了就用,学练结合

古人说“学以致用”,现代人说“学习与实践相结合”。我个人认为,边学边练还有个很大的好处,就是让我们马上得到反馈,看到学习成果。而这个过程,能够大大提高我们学习的乐趣,使得我们更容易坚持下去。

比如我刚学习Html的时候就是这样:每学会一条语句,就马上新建一个文件,输入刚学会的代码,然后查看代码的效果。

不得不说,这种“看着自己的代码变成各种不同效果的网页”的感觉非常好。它让我知道自己通过学习能做到什么事情,让我非常具体、深切地感受到学习给自己带来的提升,从而让我更加喜欢学习。

因此,在我看来,看书,就要画思维导图,写书评;学编程,就要边学边写代码。学了就用,才能让我们对理论建立感性的认识,让我们更轻松地将学习坚持下去。

再说长时间

个人感觉,我们长时间专注学习的最大干扰因素就是一些坏习惯。

比方说刷微博或者刷朋友圈,这在很多时候几乎已经成为一种“病”。很多人时不时就喜欢拿出手机,刷一刷,不刷就浑身难受。

又比如有些人看一会儿书,就喜欢打开电脑看看新闻,有时候甚至只是无聊地在桌面上“右键—刷新—右键—刷新”。

如果我们在前期能克服这些坏习惯,进入到专注学习的状态,之后想坚持下去就会变得容易很多。这个过程一开始会比较痛苦,但坚持一两周的时间后,就会养成习惯。

另外,长时间专注地学习只靠自我监督会比较困难,比较好的方法是找一个人来监督自己。例如,我的方法就是开始学习时,把手机交给妻子保管,杜绝在学习的时候刷朋友圈。除非有重要电话,否则不碰手机。

一个多星期以后,我就会习惯性忽视手机的存在了。要知道这并不代表我的意志力有多强,之所以能做到这一点纯粹就是依靠惯性。

有些朋友确实存在容易被外界因素干扰的问题,比如学习期间有人在房间外走动,或者是窗外传来的鸣笛声等。这时候可以试着用一个大耳机来隔绝噪声,我个人用的是下面这个:

喜欢它是因为它的耳罩足够大,能够完全罩住耳朵,但又不会像入耳式耳机那样让耳朵难受。一个大耳机,再结合像Noizio这样的白噪声软件,能够营造出“沉浸式学习”的良好氛围。

最后需要强调的一点是,长时间专注学习并不意味着完全不能中断,事实上真这样做大脑也是受不了的。正确的做法是,每学习30~40分钟,就让自己适当地休息一下,这样反而更容易接着学下去。

现在流行的所谓“番茄钟”,原理类似。而我个人的习惯,和以前学生时代差不多——每学习40分钟就休息10分钟左右。

因为个人比较喜欢吃坚果类的零食,休息时间我主要就是闭着眼睛吃坚果。让眼睛休息的同时让味蕾享受,只要10分钟,便能够再次以饱满的精神投入到学习中去(如果不是因为跑步,可能我会比现在胖很多吧)。

四、反馈

我一直认为,坚持学习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建立反馈(奖励)机制。这种机制,其实就是把你喜欢做的事情、你想要的物件等和相对“痛苦”的学习挂钩,刺激自己去学习。

我当然知道“学习让自己进步”,但这个激励效果太不明显了,对我不起作用!

既然没用,那就来点更直接的。比如我喜欢吃坚果,便会一次性买很多回来,但是有个规则:不学习不准吃!不得不说,有时候真的不太想学习,但竟在坚果的诱惑下学下去了。

我还会把一些自己平时想买又舍不得买,或者尚未下定决心买的物件和学习目标挂钩。

2015年的时候,我特别想给自己换一台最新版的MacBook Pro,但一直没下决心。当时便定了一个目标:如果我能学会简单的前端,并且让公司丑陋的网页改头换面,就奖励自己一台MacBook Pro!

还是物质刺激更为强烈有效,我花了一个星期就基本掌握了HTML的基础用法,接着又花了一个星期基本掌握了Bootstrap的简单使用。结果不到一个月,MacBook Pro就抱回了家。

这种感觉真的很爽!

通过这个方法,我学会了HTML、JS、Bootstrap和Python。我陆续给自己购置了MacBook Pro、Surface Pro4、iPad Air2以及Apple Watch。在充分满足购物欲望的同时,我出版了一本书。而通过这些技能多赚到的钱,其实远远超过花去的费用。

这种良性循环,让我更有动力学习了!

所以要想把学习坚持下去,就不要让自己过得那么苦逼。学了就要奖励,完成小目标有小奖励,完成大目标就有大奖励。

就是通过上文介绍的这些方法,我慢慢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学习节奏。而经过我的实践证明,当我们习惯了这种学习节奏,我们会开始对学习上瘾,并真正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