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紧张,没人在意你的尴尬

04-13Ctrl+D 收藏本站

关灯 直达底部

紧张,是演讲的第一道难关。不管是事先有所准备,还是临场发挥,无论你的性格是外向还是内向,甚至不管你是老鸟还是菜鸟,都难免有一定程度的紧张。要消除紧张,首先,你要对演讲中疏失的真实伤害有正确评估,也就是不要过高估计它的严重性;其次,你要对自己有正确认识,要知道即使是内向的性格,也有独特的优势;最后,你还可以用“故事性陈述”的技巧,避免脑子一片空白的尴尬。

别把出错当回事

〈误区〉

重点都放在了尴尬上

紧张这事儿,说来也怪,人家越叫你别紧张,你就会越紧张。许多人在公开场合讲话,总是担心会出错误,害怕场面变得尴尬,觉得自己的小错误在大家眼里就是大问题,拼命想掩饰这种紧张的状态,结果往往将紧张暴露得更加明显。

在出错了之后,还有人会努力解释这个错误,想让大家接受。但实际上,这种做法反而将大家的注意力更加聚焦到这个错误上来,本来能被接受、被原谅的错误,在一再解释中变得格外醒目。

〈小诀窍〉

别把错误当回事

想要应付这种紧张,或让尴尬局面尽快过去,你得先明白一个道理:人都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就算你在台上讲话,也没谁会像你自己想象的那么关注你。也就是说,首先,你自己不示弱,没人看得出来你有多紧张;其次,你就算真的弱掉了,也没有人会像你一样觉得那么严重。

举个例子,如果你看那些高水平演讲的视频时,留神仔细盯着看讲话人的手,你会发现——基本都在抖,特别是拿着稿纸的时候,很多人都会抖成筛糠。这就是紧张嘛,可是如果不仔细观察,你肯定也不会发现。为什么?因为作为观众,你很少能留意到演讲者到底有多紧张。

反过来说,当你处在类似演讲的公开表达场合时,你要记住,观众根本看不出来你有多紧张。既然人家看不出来,你也就不用再花力气刻意掩饰。进一步说,就算你一不小心出了差错,也尽量不要当场纠正,因为大多数情况下,台下的听众根本就不知道,就算知道,也不会像你自己那样在意。

著名主持人何炅老师有一个经典的救场案例。某电视节颁奖礼的隆重现场,主办方启用了高科技的触屏电脑,给嘉宾查阅并宣读获奖名单。设计很高大上,可是偏偏在宣布某个重要奖项的节骨眼儿上,这个电脑死机了。嘉宾在台上一脸茫然,亿万观众守在电视机前看着直播——你说尴尬不尴尬?

这时候,现场主持人何炅老师是怎么处理的呢?很简单,人家愣是没当回事。他就说了一句话带过去了:“其实除了最炫的高科技设备,我们也同时准备了最原始的手段。”然后麻溜地换上装好获奖名单的信封,整个颁奖礼也就顺利地进行下去了。

这个场面回想起来尴尬得要死——那么高大上的设备不能用,就像是激光炮换回鸟铳[1],本来是特别滑稽的一件事,可是人家自己没当回事,也就带着观众不拿这当回事了。电脑死机了?正常啊,谁没死过机啊;备用方案很烂?废话,备用方案嘛,你指望它好看到哪儿去;伪装高大上失败了?常见啊,谁还没有遇到过精心准备的环节突然失效的经历呢。

既然是无心之失,既然大家时常都会遇到,观众就不会那么敏感和在意,就算有人起哄,大多也不是恶意的。所以,表达的时候你大可以坦然一点,哪怕不像何炅老师那么机智,比如你就干巴巴地讲两句:“对不起,电脑故障,我们得换老办法来宣布结果了。”效果也比拼命掩饰要好得多。

这个原则不仅适用于演讲,工作中出了差错的时候,这种坦坦荡荡的态度也是最好的应对策略。不是说你没皮没脸、无动于衷,而是不能反应过激,否则会错上加错。

比如,老板批评你:“昨天提交的报告,错别字有点多哦!”你最简单也是最合适的回应,就是老老实实说一句:“实在对不起,确实有点多,下次我交报告之前一定仔细检查。”

可是有些人偏不这样,由于紧张,他们总觉得这样坦然接受错误不够味,非要给自己加戏。他们会觉得,出了这么大的事,我要证明我态度诚恳,我要表示我意识到错误严重,怎么做到呢?跟老板交心呗——我为什么错这么多、最近有什么心理变化、生活压力有多大、新人做事有各种苦恼、为什么我会放松对自己的要求……晚上不睡觉也要跟老板发短信诉衷肠。老板本来没介意,经过你的一番解释就会变得介意了。为什么?因为你的拼命解释,在你看来是诚恳,在老板看来,是在逼他原谅你,甚至还要反过来安慰你,你说他生气不生气?

你可能会问:那万一人家在意呢?我不该多解释两句吗?其实前面的三个例子,演讲、颁奖、工作,都是信息高速流转、关注点不断变迁的场景。除非真的别有用心,否则没人有那个功夫把注意力盯在你的错误上。同样,在信息爆炸的当下,我们连长微博都不愿意读完,生活中偶尔的小错误,谁又愿意被你揪着,没完没了地听你解释呢?更何况,误会才需要澄清,错误只需要承认。除此之外,任何解释其实都是把错误点撕得越来越大,让本来会被遗忘的地方变得无法忽视了。再举两个例子作为对比。

当年,高晓松酒驾引发追尾事故,入狱受罚。面对公众时,他是怎么回应的呢?七个字——对不起,永不再犯。此外没做任何多余解释。结果,这件不算小的事件也很快被淡忘,时至今日也没对高晓松老师的生活和事业造成多大影响。

相反,同样是著名艺人的陶喆,在就个人出轨事件道歉时不仅解释得连篇累牍,居然还制作了详细的PPT[2]——这下好了,观众是想忘也忘不掉了,就算忘了你做错了什么事,也忘不掉“拿PPT道歉”这个噱头。

所以,不管是在演讲还是在生活中,我们遇到一些小的尴尬和错误,最好的技术就是不用技术。大方坦然,效果就不会差——万事别紧张,没人会在意。

〈使用注意〉

演讲时,不妨把自己当成一个善意的观众,只要你从这个角度去看不是什么大问题的错误,就不用担心有什么负面影响。但是,如果这个错误大到会对你的演讲有整体性的伤害,比如记错了关键数据、念错了嘉宾的名字,那当然是要第一时间诚恳致歉。忽略致歉这个环节直接转移焦点,容易给他人形成不负责任的印象。不过你仍然要记得的是,即使是致歉,重点也应该放在展现态度,而非解释具体原因上。还是那句话,你不是宇宙的中心,没人真的在意你到底为什么会犯这样的错误。

常用句型

● 这里有些小问题,不过不重要,我们来看下一个话题。

● 没关系(这个小错误并没有太大的影响),我们继续。

这类型句式的思路是:承认这是个问题,然后带领观众的注意力走向下面的环节。

内向也能掌控全场

〈误区〉

因为内向,所以不说

很多当众演讲的高手都有极强的感召力和表演性,这使得很多人以为,演讲是性格外向者的专利,想把一个从小就天性木讷的人培养成舌灿莲花的演讲高手,这不科学。

其实,性格内向并不是问题,发现不了内向性格带来的优势才是问题。任何性格都可以找到适合自己的说话方式,而且只要你善于发挥自己的优势大胆去说,就会越说越有自信,最终甚至有可能让性格也随之改变。

从起点来说,很多内向的人之所以一辈子都解决不了说话这个问题,就是因为他们对自己的内向性格如临大敌、太过紧张。同时,他们又认为说话的技能没法练习,把不敢说话当成了自己无法克服的弱点,在生活中刻意避开。嘴越笨就越不敢说话,越不敢说话嘴就越笨,于是陷入死循环。

〈小诀窍〉

利用性格特点,塑造合适形象

总体来看,性格内向的人在说话上有以下几点优势:

第一,在表达上,内向的人的确有缺陷,但是这个缺陷并不致命,甚至挺可爱,因为你只是嘴笨,又不是脑残。而且大多数观众跟你一样,也不习惯公开演讲,在这一点上你其实还挺有观众缘的。

第二,只要别人接受你是个内向的人,那只要你表达出70分的内容,大家会默认你心里的东西其实是90分,因为内向嘛,茶壶里煮饺子——心里有数说不出。这种听众的自然加分,是你最大的优势。

第三,内向的人平时不善交际,有大把的时间做自己专注的事情,特别符合我们心中对于专业人士和工匠精神的定位。那一听就巧舌如簧、言语流畅的,反而会因为用力太猛,容易给人形成不靠谱的印象。

具体来说,内向的人在演讲中应该如何表现,才能发挥自身优势、变被动为主动呢?有三个步骤,让我们轻松搞定一场演讲,妥妥掌控局面。

第一步:自嘲

要知道,化解紧张情绪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把那个让我们紧张的因素摆到台面上来说。而内向这个缺点,是听众最能接受的,因为大多数听众跟我们一样,都害怕公开演讲。所以,上来先拿自己开涮,直截了当地告诉观众你就是内向、就是紧张,你就跟大多数观众坐在了同一条板凳上。通过自嘲,既能获得观众的同情加分,又能缓解自己的紧张,一举多得。

比如说你可以这么开始一场演讲:“不好意思,我特别害怕人多的时候讲话,因为我从小特别内向,但是今天有不得已的理由,因为我要讲的主题真的非常重要。”

短短几句话,劣势就变成了优势,之后再有什么瑕疵,大家也比较能包容,我们也就不用那么紧张了。

第二步:建立信任

这里需要先明晰一个思路:外向的人演讲,是先让别人喜欢自己讲的话,再让别人喜欢自己;内向的人演讲,是先让别人信任我们,然后才是顺带着也喜欢我们讲的话。二者的努力方向是完全不同的。

内向的人由于比较专注于自己要讲的内容,不容易受外在环境的影响,反而有独特的优势。我们不需要考虑怎样添油加醋,也不需要想着怎么取悦观众制造噱头,而只需要老老实实告诉大家,对于演讲的主题我们做了多少研究、投入了多少时间和精力、有什么实际的工作和生活经验、取得了什么样的成绩。这些东西用不着绘声绘色,都是可以用实打实的数据和事实说话的;实在不行,还可以上道具、演示图表等视觉辅助物。

你可以试着脑补一下袁隆平教授拿着水稻上台演讲,而且讲的净是干货。那种朴实农民不善言辞的形象,绝对不是减分项,而是加分项,这比专门去学演讲、学朗诵的效果好得多。因为观众直觉上就会比较信任那些内向但是实诚的人,而信任是获得良好演讲效果的关键。

再举一个例子。早年间市场上卖菜刀的,流行让哑巴来推销。哑巴什么都不说,只是坐在那儿用刀操作、演示剁钢丝、剁玻璃、剁骨头,反正什么硬剁什么,动静越大越好。反之,如果一个正常人坐在那儿边说边剁,反而是越说得好,越达不到效果。对于内向的人来说,数据和事实的干货就是他们手里的菜刀,所以,呈现这些干货的手段越简朴,越能显示出它们的价值。

第三步:由小见大

演讲中最关键的,就是把演讲的主题引到自己关注的小事上来,越小越好。

这里有一个常见的误区,那就是很多人觉得,既然我内向、我不太会说话,那我得把自己藏起来,讲的东西越大越好,越体现不出个人特点越好。很多人教演讲,也都是让我们厚着脸皮硬上,把自己当成复读机,把观众当成土豆——这是误区。人毕竟不是机器,如果没有真情实感,场下背得再熟,上了场还是会忘词儿;而且就算我们背下来了,背诵出来的东西让人听着也是味同嚼蜡。这内在的道理其实很简单:只有专业的演员才能不懂装懂,还让观众看不出来;我们本来就内向,还想靠表演来掩饰心虚,这怎么可能呢?

所以,内向的人演讲尤其要注重真情实感,这其实并不难。上面也提到了,内向的人由于不善交际,平时有大把时间专注做自己的事,在很多小细节上其实都有特别细腻的感触,只是由于比较害羞,不知道这些东西有多动人。

此外,我们可能以为别人会觉得这些很无聊,所以自己就不敢拿出来讲,这也是不对的。只要是真心喜欢做的事情,总会有打动人心的力量;只要善于利用,都是很好的演讲切入点。很多大的主题,其实都可以落实到这些细节上来。从这样的生活化场景出发,内向的人也能展现出演讲的魅力。举两个例子:

一个游戏宅男,平时见人就脸红,这样的人应该怎样练习演讲呢?不要硬装阳光少年,而要从自己最熟悉的东西着手。仔细想想,很多常见的演讲主题,比如友谊、团结、合作精神,都是和游戏有契合点的。而且很多经典游戏里的细节,内行会跟我们有共鸣,外行会觉得长见识。所以,从大主题落脚到小细节,对内向的人是非常有帮助的。

同样,在做表达训练的时候我们也曾经遇到过内向的学员,刚开始练习演讲的时候怎么也不肯开口,直到我们问他:“你最擅长的东西,不管是什么,能不能试着教给我?”他就像突然打开的话匣子,开始介绍一个极其冷门的知识——如何把牛仔裤的裤腿折得好看。当他津津有味地讲述折裤腿的细节时,俨然就是一位老练的演说家。

其实,每个人在某个特别的问题上,都可以是好的演说者。你所需要做的,是从这些小处着手,把话题引向常见的那些大主题。

内向的人学演讲,一开始最大的问题都是觉得无话可说。因为他们不明白,只要认真发掘自己真正关注的事情,总能找到一些既让听众觉得有意思,又跟演讲主题相关的内容。而只要是讲起自己真正感兴趣、真正在行的东西,内向的人也能成为聚光灯下的宠儿。所以,你需要的是去发掘自己,而不是去假装别人。

〈使用注意〉

性格内向的人在做分享或演讲时,更应该做足扎实的准备。当你通过展现性格赢取到他人的信任时,更应当用专业的内容巩固这份信任,不然之前的自嘲与示弱就都会变成减分项,最后会给别人留下“既没技巧又没内容”的糟糕印象。

常用句型

● 不好意思,我特别害怕人多的时候讲话,因为我从小特别内向,但是今天有不得已的理由,因为我要讲的主题真的非常重要。

● 我性格内向,不太会讲段子、说笑话,今天只是想把我做的研究汇报给大家。

点出内向的性格特点,降低观众对演讲技巧的预期;同时反衬演讲主题、演讲内容的重要性,聚焦观众的注意力。

用故事性陈述避免大脑空白

〈误区〉

将演讲稿死记硬背

很多人都在抱怨,演讲时明明事先准备了很多内容,可是一旦站到讲台上,面对下面的人群总是不由自主脑子一片空白,说了前面忘了后面,越空白就越紧张,最后弄得场面非常尴尬。

而面对演讲忘词,很多演讲者选择把演讲内容写成全文稿,然后逐字逐句地将稿件背诵下来。这种方法将大量准备演讲的时间用来背诵内容,但到真正上台时,看到下面黑压压的观众,紧张的情绪很容易让自己忘词;而一旦中间某一部分忘词之后,整篇演讲稿就很难再有逻辑地串下来。

更关键的是,这种方法也会让你的演讲变成一场背诵任务,即便是背诵到滚瓜烂熟,演讲的状态也是在回忆而不是讲述,自然不能达到很好的效果。

〈小诀窍〉

故事性陈述

应对公开演说时的大脑空白,有一招最简单的方法:故事性陈述。只需三个步骤,就能掌握故事性陈述的要领,解决上台后大脑空白的尴尬。

第一步:用故事,带大纲

例如当你被选中临场上台,讲一个《白雪公主》的故事,即便没有太充足的准备时间,你会忘词吗?会不会讲了邪恶的王后却忘了说魔镜?会不会说了七个小矮人却忘了说毒苹果?不会。为什么?是因为熟悉?等一下,扪心自问,你真的很熟悉白雪公主这个故事吗?你平常经常练习讲这个故事吗?你当然不会专门练习,可是一旦开始讲这个故事时,往往会讲得比练过的那些话题还要好。

其中的原因就是因为《白雪公主》是个故事,而故事本身就是有因果关系和逻辑条理的。就算你每次讲这个故事,说的话不同、细节不同,可你却一定不会漏掉关键的转折点。

你说到了魔镜,就一定会说到王后要让猎人杀白雪公主;讲到猎人,就一定会讲到森林,讲到七个小矮人。在一个好故事里,内部的情节环环相扣。故事本身就是一个完整的大纲,根本不需要刻意去背。

用故事来带大纲,自然不会说了前言、忘了后语。

第二步:说故事,加感想

最简单的演讲结构就是先点出主题,然后讲一个和主题相关的故事,接着说一点自己对这个故事的感想,最后结束。用这种方法,不但不容易忘词,而且效果通常也比那些长篇大论的演讲好得多。若以“友情”这个话题做演讲,可以这么说:

“大家好!今天我要和大家谈谈友情这个话题。有时候,不起眼的朋友,也许恰巧可以改变你的一生。(点出主题)

“这就让我想起来《穿靴子的猫》这个故事。故事里说一个磨坊主死掉了,小儿子没能得到遗产,只得到了一只猫。然而,正是这只聪明机智的猫,把主人包装为一个伯爵,得到了公主的芳心。最后,猫跑到恶魔的城堡里,哄骗恶魔变成老鼠。然后它吃掉老鼠,让主人得到了恶魔的财富。最终,主人娶到了公主,过上了幸福的生活。(故事陈述)

“这只猫本来是很弱小的,在故事的开头,就连主人都觉得猫没什么用。可是,也正是这只猫成功地帮助主人走上人生的巅峰。你看,不起眼的朋友真的改变了他的一生。谢谢大家!”(对故事的感想)

这样,你就轻松地完成了一次简单且没什么毛病的演讲了。

第三步:贴标签,存故事

为了应付平时的各种演讲,我们平时就应该用心,看看有什么好用的故事。而且,讲一个故事可以对应好多个主题。

譬如,同样一个《穿靴子的猫》,我们可以用它来做一个形象包装的话题:

“你看,一个平凡的青年,在包装之后成了伯爵。人还是那个人,却可以娶到公主,可见良好的包装是你走向成功的开始。”

我们也可以用它来说人的自我提高:

“在故事的结尾,如果那个小儿子没有得到恶魔的财产,结婚后可能养得起娇贵的公主吗?可见,没有实力作为后盾,光有包装根本没用。”

我们甚至可以跳出故事,点评创作本身:

“读者大众其实并不喜欢深刻的作品,很多人都只是满足于轻松的小文章。好比故事的作者夏尔·佩罗,本来是法国文坛很有名气的学者,一生中写下过很多深刻的作品,他写过《友与爱的对话》《镜子里变形的祷告像》,他还写过《赞扬妇女》,是很早期的女权主义者。可是,这些作品根本就没人看,让他在文学史留名的恰恰是那些简单的童话故事——《穿靴子的猫》《灰姑娘》和《小红帽》。”

如果你能把同一个故事贴上不同的分类标签,让它可以帮助自己应付好多个演讲主题,那只需要在脑子里积累十几个有趣的故事,把它们偶尔熟悉一下,就足以应对几十个话题而不会怯场。

〈使用注意〉

在使用这种演讲技巧时,你的准备重点应该是寻找更加吻合演讲主题的故事,并丰富这个故事的细节,将它有趣地呈现出来。同时,故事取材上,要么引经据典讲一些大家熟知的故事,要么从生活中出发,营造一些大家熟悉的生活场景,尽量避免将大众的注意力放在故事本身,而应当突出演讲的主题。

常用句型

● 大家好,我今天的演讲主题是……在准备这个主题时,我脑海中一直回旋着一个故事,在这里分享给大家。

这是一种将演讲主题导引到一个故事上的常用开头。

● 如果用……的视角来看待这个故事,我们会发现……

讲完故事后,将主题与故事做个连接。

[1] 鸟铳,一种旧式火器。——编者注

[2] PPT,Microsoft Office PowerPoint,是微软公司的演示文稿软件。——编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