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论的核心能力是反驳
04-13Ctrl+D 收藏本站
辩论所需要的核心能力,是对谬误的反驳。有一些神逻辑,我们只是隐隐觉得哪里不对,却怎样都说不清楚问题到底出在哪儿,只能瞠目结舌、暗暗生气。正所谓书到用时方恨少,人在遇到谬误的时候,往往才发觉自己的辩论水平不够。那要怎么提高呢?下面,我们以三则常见的神逻辑,也就是“认真你就输了”“你行你上啊”“我走过的桥比你走过的路还多”为例,给你示范辩论中的反驳之道。
如何反驳“认真你就输了”
〈场景〉
用态度定输赢
抬杠,也是人际交流中常见的一环。你可以不喜欢它,但是你不可能避免它。有一句经常用来抬杠的话,叫作“认真你就输了”。虽然对方说这句话的时候大多只是调侃,但是严格来说,这种把“讨论道理”变成“讨论态度”,并且事先挖坑给对方跳的做法(因为接下来无论你较真还是不较真,似乎都有问题),在辩论上其实有点滑头,甚至有点流氓。
很多讲道理的人,之所以面对这种流氓思路时会败下阵来,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太容易顺着对方的思路走。当他们千方百计地想跟对方解释问题,结果对方一副死活不讲道理的样子给自己来上这么一句,大部分人当场就会内伤。有些人开始纳闷:“我怎么就输了?”有些人则开始检讨:“我真的是太认真了吗?”
〈小诀窍〉
抛开输赢
第一步:“我在讲道理,只有你在讲输赢”
当对方用这样的神逻辑针对你的时候,你第一步就要指出:“你会这么说,就是因为你已经讲不出什么道理了,只好避重就轻,跟我谈态度问题。”
更重要的是,在讲道理的时候,我们的目的本来就不是为了要赢过对方,可是当对方说出一句“认真你就输了”,就说明对方只重输赢的低级本质。这样一来,我们便可乘势确立自己“认真、讲道理、不在意输赢”的形象。不要忘了,辩论本来就是针对第三方的说话场景,所以你要做的不是噎死对方,而是要争取旁人的眼光。
第二步:“如果讲输赢,那你已经输了”
辩论中有一个常用技巧,叫作“同理反抽”,意思是根据对方的逻辑(同理),得出反驳对方的结论(反抽),也就是“以彼之道还施彼身”。道理很简单,对方的逻辑既然是错的,那这个错误的逻辑用在对方身上,他一定也是受不了的;而由于这个逻辑来自他自己,他又不好否认,这自然就形成了一种漂亮的反驳。
所以,当对方说“认真就输了”,你可以想一想——对方这样说,就是把“认真”当成了坏事,可是对方自己有没有认真的地方呢?如果对方说这句话本身就有认真的成分,那对方把“认真”当成反对你的理由,不是自己打自己的脸吗?
想通了这一点,你可以淡淡一笑,说:“我们只是在讨论而已,你居然会计较输赢,干吗这么认真呢?”之前你只是在讲道理而已,并没有提到输赢,而对方居然先提到输赢,那根据对方“认真就是输”的推理,显然对方更认真,输得更惨。这样,对方就被自己的逻辑噎得哑口无言。
当然,我们的目标并不是把对方噎死,而是争夺话语权,并且进一步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当对方在自己的道理领域觉得理亏时,正是他话语权最弱的时候,所以接下来我们要做的就是第三步。
第三步:“嫌我认真,我就要更认真”
对方嫌你认真,就是希望你不要认真,可是如果在这个层面上讨论问题,你就永远不可能赢过他。话说到这一步,你就要摆出比对方更高的态度,进行“降维打击”。
什么叫“降维打击”呢?就是不跟对方在一个层面上说话。形象地说,我们是三维生物,纸上的画假如有生命的话,就是二维生物。低维度的生物理解不了高维度的生物。正如我们能理解画意,而画里的生物即使有知觉,也不能理解我们是如何在空间中存在的。所以,所谓“降维打击”,就是让对方觉得自己根本和我们不是一个世界的人,我们的层次远远高于他,有一个不一样的“维度”存在。这种打击才是致命的。
所以,在对方被我们噎得说不出话的时候,我们要重新定义他对于输赢和辩论的认知:“傻孩子,所有的辩论,目的都是为了解决问题,所以辩论本身就是一件很认真的事。如果我们不认真,干吗在这里浪费时间呢?我不知道认真会不会赢,但是我知道不认真就一定会输。现在,我们就一起来认真地讨论一下问题吧。”
在这里,我们首先是在目的上显得比对方更为成熟大气,完全不是为了发泄情绪;其次,在输赢看法上,化你死我活的输赢争夺为大家一起解决问题的双赢解决方案。无论这个解决方案是否高明,起码会比对方完全没方案要更合理,也更得体。
〈使用注意〉
首先你要区分,对方说这句话的出发点是在开玩笑,还是真的打算噎你。
比如对待网络上的一些段子,你问他:这是不是真的啊?对方回答:认真你就输了。这时双方哈哈一笑就过去了,不需要来这么一套。
可是对待网络上某些可能的谣言,或双方认真讨论某个话题时,对方再使用这种反驳技法,我们就可以依照上述技巧反驳回去。
常用句型
● 我在乎的是道理,原来你在乎的是输赢啊!
● 既然如此,这么认真计较输赢的你,岂不是已经输得很惨?
如何反驳“你行你上”
〈误区〉
上就上,谁怕谁
世事任人评说,对事情发表评论,本来是每一个人的权利。但是有时候,我们只是想简单地表达一下自己的看法,却会遇到这样一个神逻辑:对方一脸不置可否,只扔来一句“你行你上啊”。
此时,我们也知道对方说这句话的目的是为了呛声,故意惹我们生气,但如果真的一时冲动,选择了“上就上,谁怕谁”的态度,反而更容易落入对方的陷阱——更何况多数情况下,我们也真没能力上。
〈小诀窍〉
责任反弹
对方之所以会产生“谁行谁上”这样的态度,是因为他们对自己的角色认知与听者不一致,或者他们不想承担自身角色对应的责任。说白了,他们就是想把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丢给我们,所以这时候我们的第一反应应该是稳稳接住对方的呛声并且反弹回去。我们有三个方法,它们没有优劣和先后之别,只是应用场景稍有不同。用了这三个方法,对方不一定会服气,但我们自己肯定不会再生气;对方不一定会认错,但大家都会知道他错在哪里。
方法1:澄清各自的角色
如果和对方压根儿没什么交集,我们可以直接澄清,彼此角色不同,自然责任也不一样,所以我们既不需要“行”,也不需要“上”。
比如,很多网友早就被“你行你上”这句话烦透了,所以他们会直接回复:“我怨个鸡蛋不好吃,还得自己会下蛋不成?”这就是通过类比来告诉大家,角色不同,责任也不一样。
又比如,人人都喷中国足球踢得烂,但总有些很讨厌的人会在旁边说:“老说中国足球不行,那你行你上啊,让你去踢,你踢得下去吗?”这时候,我们完全可以回应说:“你让我踢,我是踢不下去;那让你看,你又看得下去吗?如果不是国足不行,难道还怪观众不行吗?”
这种说法,其实是在强调球员踢球不容易,观众看球也痛苦,大家各有各的责任,各有各的难处。所以,我不要求你忍,你也别强求我踢。
但是,如果我们和对方有交集,制造的问题对自己有影响,那就需要换一种方法。
方法2:指出对方在逃避
“你行你上”这句话的核心逻辑是:如果你有这个能力把事做好,就应该直接把这件事做了;如果你有更好的方案,就应该直接提出,总之你不许说我。所以在实际使用中,“你行你上”这种说法,往往只是对方为了逃避责任的托词。这个时候,你完全可以大大方方地承认自己就是不行,把对方架在制高点上,使其下不来台。
说个实例。邱晨上中学的时候人缘不坏,但是特别喜欢较真儿,一会儿抱怨学习委员学习不好,一会儿抱怨班长办事不力。比如:
“班长,你办事怎么这样呢?”
“那你行你上啊,你以为班长这活儿好干吗?”
“我就是知道自己不行,才没有竞选班长嘛!你既然当选了,我以为你一定比我行呢,看来是我看错你了!”
话说到这个份儿上,对方还能逃避自己的责任吗?毕竟,地位越高,责任越大,你行,你已经上了,那我从下往上批评你,你又能抱怨什么呢?
方法3:锁定对方的责任
当对方的存在本身就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时,我们可以直接锁定对方真正的责任。只是有时候我们忽略了“机会成本”这个概念,无法分辨对方真正的责任是什么,才导致会被“你行你上”这样的话噎住。
不知大家有没有想过,我们看某个人不顺眼,仅仅是因为他事情办得不够好吗?不。我们之所以不爽到一定要批评某个人,是因为他占据了位置、消耗了资源,还排挤了其他可能把事情办好的人,这就叫“机会成本”。因为这个世界本来就不是或至少不完全是“谁行谁上”的,上位的机会那么有限,有你在,其他人就没有机会。
所以在大多数情况下,“我做到这一步已经很不错了”并不足以为你辩护,因为很有可能别人会比你做得更好。所以,对方最大的责任不是事情没做好,而是浪费了世上最稀缺的资源——机会。
在某次演讲中,乐视的首席执行官贾跃亭抱怨百度(Baidu)、阿里巴巴(Alibaba)、腾讯(Tencent)组成的BAT搞垄断,害得其他创业者无路可走。马云就问他:“如果你成了BAT中的一员,你会做得更好吗?”我不得不说,马老板的这个问题很巧妙。当时贾老板就蒙了,说了几句大而化之的话,就让这个问题滑过去了。
其实,贾老板错失了一次大好机会,去锁定BAT作为大企业的真正责任。他完全可以说:“马云老师,每个创业企业面对BAT时都会希望‘长大后我就成了你’。但垄断的后果就在于,你让我永远成为不了你。所以你问,“我成了BAT的话会怎样”,我可以坦诚地告诉你,我不知道,也没人知道,因为这位置你占着呢,而这就是垄断真正的问题!”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我们只谈自己做得好不好、能不能上,就掉进了对方的陷阱。所以正确的做法是,既然要回应,就要锁定对方的真正责任,那就是占据了机会、浪费了可能性。
〈使用注意〉
对方使用“你行你上”的呛声时,并不一定会用出原话,要注意对方用语的变形,比如,“抱怨是廉价的,有本事你自己来啊”“指责别人容易,自己做好才难”,诸如此类。它们形态不一,但逻辑相似。以上所说的应对技巧,不仅是想帮助我们别被无赖呛住,更希望我们能理解这背后的逻辑,别不小心犯了相似的错误,制造出同样的问题。
常用句型
● 我就是知道自己不行才没上的,你上了,我还以为你行呢!
● 就是因为你一直处在这个位置上,我才上不去的啊!你想让我上,你先下来好不好?
如何反驳“我走过的桥比你走过的路还多”
〈场景〉
不能顶嘴,但心有不甘
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人特别喜欢以长辈和“过来人”的姿态,对我们的生活提意见。说好听点儿叫提意见,说难听点儿叫指手画脚。我们如果不听,人家是长辈,不能得罪;如果听,又觉得他们说得不对,很心塞。
这种有苦难言的情景,在每一次逢年过节的家庭聚会都会上演。刚毕业的要面临择业的迷茫,单身狗要面临被催婚的苦恼,各家大姑、小姨、他二舅轮番轰炸,个个苦口婆心。一开始的时候,我们一般都还能保持理性和克制,跟对方摆事实、讲道理,告诉对方时代不同了、环境不同了、观念不同了,旧的经验未必能解决今天的问题,他们眼中的问题在今天都不是问题,等等。
这样做都是理性和友好的,值得肯定。如果对方是个讲道理的人,可能会理解我们的选择。但现实往往是,我们就事论事、道理讲尽、嘴皮磨破,然而对方不想跟我们讲道理,只会不断重复那几句老话:
● “听我的准没错。”
● “我走过的桥比你走过的路还多。”
● “有些道理,等你到了我们这个年纪就知道啦。”
● “我们怎么会害你呢?”
这时候,作为晚辈的我们常常就被噎住了。他们这么讲,我们还能说什么?
〈小诀窍〉
强调“我”才是主体
很多人觉得,这些话简直无法反驳,主要是陷在了这句话的字面意思里。是啊,他们确实是年纪大、阅历多,但我们换个思路想想,即使这些都是事实,也不代表我们就得听他们的。反驳这句“我走过的桥比你走过的路还多”主要有三种思路。
思路1:在偏好问题上,指出它与经验无关
当长辈指点我们的时候,有些问题是属于个人偏好。而青菜萝卜各有所爱,在偏好问题上,一个人的经验是多是少是没有关系的。就像你喜欢看爱情片,我喜欢看动作片,这时候你摆出一副老经验的姿态告诉我:“我看过的电影比你多多了,告诉你啊,看电影就要看爱情片。”请问这种建议有意义吗?
所以,如果我们的方向根本就不一样,他们的经验就没有用了。
又比如说,长辈给我们介绍的相亲对象颜值爆表、才貌双全,可偏偏不是我们的菜。
“我上次给你介绍的对象,你怎么老是不愿意去跟人家见面呢?”
“不是啦,二姑,我真是觉得不合适。”
“你这孩子,二姑难道会害你吗?我走过的桥比你走过的路都多,这个姑娘错不了。”
“二姑您误会了,您阅人无数,经验当然没的说,这姑娘一定是好的。我的意思是,喜好这种东西跟经验没关系,您的经验再多,这方面也帮不上我的忙。”
思路2:在成长问题上,点明经验的真实价值
有时候,长辈指点我们的内容是他们在过去成长过程中所得到的教训,这属于成长中的经验之谈。
比如案例中那位二姑,还可能这样说:
“傻孩子,二姑当年也跟你一样,挑对象都挑自己喜欢的,死活不愿意听长辈的。我告诉你,过几年你就知道吃亏啦!”
乍一看,这种指点很难反驳,因为她会用经验告诉你,你现在所做的抵抗和她老人家当年是一样的。不管你怎样抗拒,她都会拿自己当例子,说你现在正在走她当年的老路。
可是再进一步想一想,真正值钱的经验一定是在试错中积累的。所以,他们在这里其实存在一个悖论:如果用老资格压你的长辈自己年轻的时候对长辈也是言听计从的,那他自己的“经验”其实根本就没有意义,只不过是对上一辈人的复制;而如果他的路是自己跌跌撞撞走出来的,那就意味着他之所以有资格教训你,恰恰是因为他自己并没有遵循老一辈的教导!
有趣吧?明白了这个道理,你就可以这样应对。
“我走的桥比你走的路还多,信我准没错,你也不想再走我当年的弯路,是吧?”
“二姑,您之所以会有这些宝贵的经验,也是因为年轻的时候没听人劝,而我如果现在就照您说的做,我的人生就没有经验了。”
其实,这招的思路就和游戏里打怪升级是一个道理,有怪出没,不见得是坏事,反而是个攒经验值的机会。所以,对方看似助我降妖除魔,实际很可能是揠苗助长,这是你要想让对方明白的道理。
对比一下,如果你不用“借力打力”的办法,而是直接否认对方经验的价值,比如:“您走了这么多路,现在好像也没有很了不起啊?”这就属于大不敬了,谅你也不敢。所以,当我们既希望否定对方的观点,又要尊重对方时,就只能用捧对方的办法,借力打力,暗度陈仓。
思路3:在责任问题上,要明确权利关系
一般来说,当长辈给你建议的时候,他们往往没有意识到,如果你听了他们的话,那他们就要为你的后果负责,所以你在最后关头,可以亮明底线,指出这一点:
“二姑都走过这么多弯路了,总结成经验告诉你,你为什么偏偏不听,要再找罪受呢?”
“二姑啊,正因为您跟我打了这么多包票,所以要是这次我听您的,那万一以后这个姑娘有什么不合适的,我总不好再回来找二姑负责吧。”
一句话终结战斗。潜台词就是这责任他们付不起,所以拜托别瞎指挥啦。
〈使用注意〉
在跟长辈对话的时候,对方是否觉得你在呛声,全看你语气如何。如果想弱化冲突,可以用稍软或者调侃的语气把同样的话说出来,做出“像是”开玩笑的样子。
因为我们都知道,所谓的玩笑,三分真、七分假,七分假是为了给对方留点面子,但剩下的三分真却是明示了我们的底线和立场,给对方提个“软警告”。
常用句型
● 您就让我跌个跤,学一学吧。
当长辈特别强调自己有经验时,你可以这么接话。
● 都听您的,万一走错了路,总不好让您负责吧!
比起“都听您的,万一走错了路,难道您要负责吗”,这种说法软中夹硬,比较适合跟长辈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