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道不同,无予为谋

04-12Ctrl+D 收藏本站

关灯 直达底部

序言 道不同,无予为谋

作为薛涌的超级粉丝,我看他的每一本书,都会因为他的话说到我心里而情不自禁地笑起来。《参与孩子的成长》更是于我心有戚戚焉,时时令我会意而乐,处处发现不谋而合之词。

举一个最简单浅显的例子:薛涌的女儿上三年级学习历史时,老师要求孩子们找资料研究各自分配的历史人物,把研究结果写成讲稿,以第一人称向全班同学介绍该人物,薛涌的女儿扮演的是华盛顿夫人。我想起儿子上三年级时,有过一模一样的经历!凑巧的是,当时他挑选扮演的是华盛顿,他看了相关的传记,挑选出他认为值得一提的事件和品性来撰写讲稿,我则是他的造型助理,买了假发套,借给他服装,帮助他装扮好,并进班观摩拍照。(女儿正在上四年级,古代神话板块的汇报展示也与此异曲同工。)

有趣的是,当时儿子班里有些家长,极力反对老师布置的这份作业,托词东方传统不允许孩子扮演已经去世的人物,禁止孩子参加展示。班主任是一位美国老师,还特意惴惴地问我,是不是真有这样的传统?其实这些家长反对的,是老师的教学方式,他们认为完成这样的作业是浪费时间,不是真正的学习。

我和薛涌则不约而同十分看重这样的家庭作业,并鼎力帮助孩子圆满地完成。基于对教育的不同理解,人们衡量儿童发展和教育的标准也大相径庭。我们甘之如饴的,在其他人眼里,或许就是不屑一顾的垃圾。

可怜我们大多数人出身应试教育,惯性思维要求凡事须有非黑即白的标准答案,严重缺乏批判性思维。对于一个人的言论,要求其尽善尽美、无懈可击;万一不幸找到一两处不那么顺眼的地方,立刻给予全盘否定。

事实上,这世间万物,极少标准答案,儿童教育最能体现这个特色。不要因为小巫推荐薛涌的书,就认为小巫百分之一百地赞同薛涌所有的教育手段;也不要因为小巫的书和薛涌的书有一些相左之处,就疑惑小巫为什么推荐薛涌。这都是应试教育的余毒在影响我们的判断。

表面上看,我们俩养育孩子的方式(“术”)的确存在差异,就连这本书里所体现出来的某些观点和做法,我也并非完全赞同。但重要的是,我们俩的核心理念(“道”)基本一致,这也属于我俩不约而同提出来的概念:不同的教育理念源自不同的价值观,基于不同的价值观,则是不同的“道”。“道”相同,“术”可见仁见智;“道”不同,则无法与之谋。

这本书秉承薛涌一贯严谨治学的研究家做派和纯熟的语言驾驭功底,以及博学、机智、敏锐、坦诚和幽默的风格,专业论点做到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具体描绘女儿的成长过程时,父爱深情渗透在有理有据的思辨和阐述里。本书主要讲述的都是作者女儿从小学到初中的经历,弥补了市场上这类书籍的空缺。

如果你看了薛涌的文字,能够从中悟“道”,开发出适合自己家庭情况的“术”,甚至看书过程中屡屡拍案叫绝,要么对自己已经奉行的教育之“道”增强了信心,要么感到胸中诸多疑团得以豁然开解,那么这本书对你来说,物超所值。

如果你因见此书出自居美学者笔下,立时将所有理念奉为圭臬,处处仿照,力图培养出作者女儿那样的孩子来,我可以想见,你会遇到重重障碍,心有余而力不足,继而产生种种疑惑,甚至陷入痛苦。当然,痛苦不见得是坏事,它会促进你深入思索,并在个性化实施方面略事调整。那么这本书对你来说,不失为珍贵的参考。

如果还没看完书,你已经开始痛骂作者“你在美国,民主自由的国度,不必参与应试教育,站着说话不腰疼!”或者无奈地哀叹“薛涌是大学者,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可以培养出这么优秀的孩子来!咱没他那么高的学识,哪儿比得了哇!”那么这本书对你来说,无异于一堆废纸。

薛涌的价值观和为人处世之道,夫妻和亲子之间健康积极的家庭动力,影响并培养出了一个有思想、有头脑、有创意、有爱心的女儿,一切顺理成章。这和他在哪个国家、有什么样的学问,关系并不大。因为真正影响孩子的,是父母身上那些用学历证书无法考量的品质。

事实上,作者的任务仅在于提供独到的思路,分享独特的亲身体验;既非期待大家效仿之,亦非炫耀自己的养育手段更加高明,把自己的孩子当作标兵,别人家孩子没长成这样就属于没养好。

说到底,看书之后自己该怎么做,自由选择权在读者手里。

小巫

2013年1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