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礼仪教育:为孩子的言行负责,教出有修养、有礼貌的孩子

04-12Ctrl+D 收藏本站

关灯 直达底部

1.回家或外出打招呼,礼仪学习从小事开始

张娜和丈夫王波只有一个女儿,名叫新桐,今年5岁,平时娇生惯养,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不想做的事情爸爸妈妈也绝对不会勉强。但张娜发现,他们对女儿的好很有可能会害了她。

一次,张娜带着新桐去商场,刚一出门就遇到了邻居王姐,张娜打了声招呼:“王姐,你是刚出去还是刚回来啊?”

“我刚从外面锻炼回来。”王姐笑着答道。这时她看到了一旁的新桐,便拉着新桐的小手说:“小桐桐要出去玩啊?”

可是新桐只是看着手中的玩具,根本不理人。张娜感到特别尴尬,于是她蹲下来,对女儿说:“新桐,快叫人啊!”可不管妈妈怎么说,新桐还是理都不理。

回到家以后,张娜把这件事告诉了丈夫,她跟丈夫一致认为,一定要让新桐学会跟人打招呼。经过商量后,他们觉得应该让女儿从回家或者外出打招呼开始做起,当然了,在此期间,他们要给女儿做一个好榜样。

第二天,王波要去上班,在走之前,他跟正在吃饭的新桐告别:“宝贝,爸爸上班去了,乖乖地跟妈妈在家。”但新桐没理睬爸爸,继续吃她的饭。

一连几天,每次王波出去跟女儿打招呼,都得不到她的回应。

王波跟张娜知道,日本十分注重礼仪教育,如果把新桐送到日本,让她亲身感受一下,或许会对她有很大的帮助。万般无奈之下,王波打算把女儿送到自己身在日本的妹妹王欢家里。

王欢已经在日本待了10多年了,嫁了一个日本男人,丈夫的名字叫大田顾森,婚后,王欢生了儿子大田诚彦。现在大田诚彦4岁了,已经上幼儿园了。

到了日本以后,新桐依然跟在自己家里一样,见了人不愿意搭理。王欢知道哥哥跟嫂子把新桐送到日本的意图,她觉得自己有义务教好新桐。她认为,要想让新桐学会礼仪,可以让儿子给她做一个榜样。

一次,王欢带新桐跟诚彦一起去海洋公园。临出门时,新桐一下子就冲出门离开了,而诚彦则有礼貌地和爷爷奶奶告别:“爷爷奶奶再见!”

晚上回家,诚彦一进家门就高兴地和爷爷奶奶打招呼:“爷爷奶奶,我们回来了!”打完招呼以后,诚彦就开始兴致勃勃地给他们讲在海洋公园看到的美景。新桐呢?新桐一进家门就打开食品找零食吃,老人家让她洗完手再吃,她假装没有听见,拿起一块巧克力就丢进了嘴里。

但渐渐地,新桐被诚彦感染了,开始模仿诚彦。看到诚彦跟爸爸妈妈、爷爷奶奶打招呼,新桐也有样学样,在回家和外出的时候也开始跟姑姑一家打招呼。

在电话里,张娜跟丈夫知道女儿的变化以后非常高兴。他们决定将新桐从日本接回来。

令他们感到高兴的是,女儿去了一趟日本以后,果真不一样了。看到女儿变得这么懂事,张娜的心里别提多开心了,她告诉新桐:“爸爸妈妈和新桐是一家人,所以回家或外出时都要向家里人打招呼,报平安。新桐对于爸爸妈妈很重要,爸爸妈妈对于新桐也同样重要。现在看到你这样懂事,妈妈心里十分高兴。”

新桐把妈妈的话都记在了心里。如今,她出门和回家的时候,都会跟家里人打招呼。不仅如此,新桐看到认识的叔叔、阿姨也会叫人,再也没有出现以前那种尴尬的情况了。

其实,国内有许多孩子跟新桐一样,回家或外出时不跟家里人打招呼,养成习惯以后,看到认识的人也不会打招呼,以至于经常出现尴尬的情况。

日本父母认为,3~6岁是开发孩子智力潜能的关键时期,同时还是培养孩子文明礼仪的奠定时期。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外出的机会越来越多,外出的时候需要和父母告别,回家的时候需要和父母打招呼。

在日本,为了让孩子养成外出或者回家时打招呼的习惯,父母会给孩子讲外出或者回家打招呼的常识。日本父母会教育孩子:“外出时需要跟父母告别,回家时需要与父母打招呼。”一方面是将自己的行踪告诉父母,让父母知晓,从而放下心来;另一方面也是尊重父母的表现。

日本父母会举例孩子出门和回家时候的情景,分别描述反面和正面的事例,然后引导孩子判断哪些孩子做错了,哪些孩子做对了,而且说了判断对错的理由。日本父母正是通过鼓励孩子判断对错的方式,来让孩子学会明辨是非,理解深刻,长久记忆,从而指导孩子以后的行为,让他不至于明知故犯。

另外,日本父母会在客厅中设计各种各样的情景,比如:孩子去幼儿园、海洋世界、公园、博物馆等以及回家后的情景。孩子会按照父母设计的情景,来表演外出、回家打招呼。在游戏中,日本父母会对孩子的表现进行及时的评价和反馈,以达到巩固强化教育效果的目的。

慧言慧语

日本的孩子在回家的时候会说一声:“我回来了!”而我们的孩子呢?回家的时候不说话,甚至会直奔厨房找吃的。父母应该让孩子养成主动向家里人打招呼的习惯。

其实,“我走了”与“我回来了”这两句话很简单,就跟孩子小时候学习喊“爸爸、妈妈”一样简单,时间一长,孩子就会养成习惯。

如果孩子在出门和回家的时候不打招呼,父母可以采取适宜的教育对策,培养他文明礼仪的意识,从而养成外出或回家打招呼的习惯。

2.餐桌上也有礼仪,教导孩子守规矩

中国可以称得上是“礼仪之邦”,然而在餐桌礼仪方面,做得却远远不够。在中国父母看来,孩子小时候不懂事是正常的,等长大后自然就会懂得,尤其是在吃饭问题上,只要孩子能吃饱吃好,不耽误长身体,父母就很满足了,根本想不到去教孩子餐桌礼仪。

然而事实上却并非如此,很多小事儿累计起来就是大事儿,很多礼仪小时候不学,大了更不可能学会,尤其是一些餐桌礼仪,如果小时候不养成良好的习惯,长大后很有可能会成为孩子成功路上的绊脚石。

对于这件事,日本父母的看法与中国父母截然不同,他们认为,想让孩子长大后变得有礼貌、守规矩,必须要在很小的时候就进行教育,并潜移默化地在教育中帮孩子成长,因为没有一个人能够在一夜之间明白所有的事情。

曾在日本上过研究生的张敏深知国内父母对孩子的骄纵,有些孩子吃顿饭甚至都要家长“求爷爷、告奶奶”,哄半天才能吃一口。为避免这种情况,张敏在生下女儿乐乐后,一直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饮食习惯,教育她懂礼仪,守规矩。

这样做的成果很不错,乐乐将近1岁时就可以做到吃饭时不哭不闹,妈妈给她什么就吃什么了。为此,张敏很开心。但她的喜悦之感,在拜访自己老同学时却消失了。

木村是张敏的大学同学,为感谢张敏帮他完成一个困难的课题研究,木村在家里设宴请张敏一家吃饭。木村是两个孩子的父亲,大儿子3岁,小女儿正好和乐乐的年龄差不多,只有1岁多。

去木村家的路上,张敏跟老公说:“不知木村家里两个孩子,平时吃饭会不会很操心呢!”老公笑笑说:“你看看就知道了。”

当张敏和老公到了木村家门口,木村带着夫人和两个孩子站在门口列队欢迎,让张敏感到惊讶的是,木村家的两个孩子表现得非常懂事,不仅能大大方方地用中文向张敏说“你好”,并且在他们进屋后,还热情地给张敏和老公搬椅子、拿水果。和木村的两个孩子相比,乐乐显得有些“怯场”,从他们手中接过水果时,甚至连一句最基本的“谢谢”都没有说。

“这两个孩子都这么懂事,你们平时是怎么培养的?”聊天的过程中,张敏向木村的夫人请教道。

“哦,谢谢夸奖!在我们日本,孩子不懂礼貌,要想在社会上立足是十分困难的。所以我和木村从孩子出生就有意识地培养他们礼仪,套用一句你们中国人的话就是要‘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木村夫人笑着说。

“这么小的孩子,怎么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呢?”

“举个例子吧,孩子们在一块玩的时候,我们会告诉孩子什么是谦让;出门拜访别人的时候,我们会告诉孩子怎么样向主人问好……当然,我们一开始教孩子学习礼仪是从餐桌礼仪开始的。”木村夫人用手指了指餐桌。

这时擅长厨艺的木村已将午饭准备好,马上就要开饭了。当食物端上餐桌时,张敏看见那个只有1岁大的孩子自己搬来了椅子,在3岁多的哥哥的帮助之下坐到了椅子上,她的面前摆着一个小盘子,里面装着一些食物。

“孩子还这么小,自己能吃饭吗?”张敏暗自想着。她发现,尽管1岁大的女孩儿还不能熟练地用餐具吃饭,有时候甚至是在用手抓,但的的确确是在自己吃饭,而不是让爸爸妈妈喂饭。吃饭过程中,还向自己的爸爸妈妈要这个要那个。当爸爸妈妈将食物放进她前面的餐盘里的时候,她总是微笑着对爸爸妈妈说“谢谢”。

而3岁大的哥哥,早就自己坐在餐桌边,和大人们一起,用正式的餐具吃饭。吃饭的过程中,木村夫妇还不断告诉孩子们,餐具该怎么样使用,吃饭时嘴里不能发出声音、腿不能乱动,更不能发出古怪的声响等等。

看到木村家的两个孩子,张敏才意识到,自己对乐乐的教育还远远不够,回去一定要更加用心才是。

在日本,礼仪被看作是衡量一个人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志。要是一个人的礼仪知识不够好、品德不佳,即便他拥有再高的能力,也没有人愿意和他一起合作,想要成功根本是不可能的。

几乎所有日本家长都认为,要想让孩子养成守规矩、懂礼仪的习惯,就要从孩子最常接触到的餐桌开始。

在日本留学的万琳接受导师的邀请,到其家里做客,恰好导师的女儿9岁的美子和同龄的侄女静子都在家。

“万琳老师,准备吃饭!”

“好,马上就到!”

当万琳在餐桌前坐下来的时候,才发现静子与美子都没有落座呢。

“静子、美子,你们也赶紧过来吃饭吧!”万琳看见两个孩子还在忙前忙后地端菜,觉得十分不好意思。

“没有关系的,万琳老师,您先稍坐一下,我们马上就好。”

等菜全部都摆上桌子的时候,静子与美子才开始落座。

“大家都不用客气,赶紧吃饭。尤其是万琳老师,入乡随俗,喜欢吃什么请自便。”静子客套地说道。

万琳看着餐桌上的菜,既有日本本土的风味,也有中国传统的菜色,看得她胃口大开,但万琳依然要求自己温文尔雅,注意吃相。她慢慢拿起自己的筷子,缓慢地伸向餐桌上那让人很有食欲的色拉。

“万琳老师,那就不客气了,先吃了。”静子向万琳客套后,也开始用餐。

“妈妈,那就不客气了,先吃了。”虽然是在自己家,美子也像静子一样彬彬有礼。

“她们一直都是这么客气吗?”日本的礼仪程度让万琳老师再一次大跌眼镜,因为在中国时,饭菜上齐,孩子们早就不客气地去抢自己喜欢的东西了,有的孩子还会很不礼貌地用手去抓,甚至有的父母干脆将孩子喜欢吃的东西夹到孩子面前的餐盘里。

“没有规矩,怎能成方圆呢。即便是在家里,也应该让孩子多注意餐桌上的礼仪。事实上,当你对孩子要求的次数多了,就会在孩子的脑海中形成潜意识,他们就会逐渐养成习惯,并且愿意遵守规矩!”看万琳吃惊的样子,美子的妈妈解释道,“我们吃晚饭之后再详细地说这个问题吧,现在,马上吃饭。万琳老师,希望你下次还能来,到时候我让你尝一尝美子的厨艺。”

“啊?难道你想让美子去学厨师?”万琳有些吃惊地看着美子的妈妈。

“准确地说,我想让美子去学厨艺。在我们日本,有很多专门为孩子开设的厨师学校,主要是培养孩子独立、动手能力,最重要的是,在厨师学校能学到很多的餐桌礼仪。”

“我们中国可没有针对孩子的这种培训班,倒是一些英语、奥数培训班的广告满街飞!”

不一会儿,所有人都吃得差不多了。两个孩子的餐盘里,吃得干干净净。静子的餐盘也是干干净净的。因为在日本人看来,到朋友家里做客,把自己餐盘里的东西吃干净,是对主人的尊重。

这顿饭吃了将近一个小时,整个过程中,两个孩子都非常安静,自己吃着饭,爸爸妈妈很少照顾他们,这让一直生活在中国的万琳大开眼界。这要是在中国,父母必须得等孩子吃完饭下了桌子,才能安安静静地吃顿饭。

中国和日本的距离仅仅是一海之隔,但两个国家的孩子在餐桌上的表现可以算得上是天壤之别!这是因为日本人比较注重对孩子餐桌礼仪进行教育,更重视对孩子进行礼仪教育,让孩子们从小就养成有礼貌、不给其他人添麻烦的好习惯。

差不多到了6岁的时候,日本父母就开始培养孩子的礼仪了!在6岁之前,日本父母一般会教给孩子很多忠义献身的故事,让孩子明白什么是义务和责任。随后,就对孩子进行礼仪教育。

在日本,孩子很小的时候,在与父母同桌吃饭的时候,父母就要给孩子传授餐桌礼仪了,比如怎么喝粥,吃西餐有哪些重要的规则,当来客人的时候要如何与客人同桌吃饭,吃菜的先后顺序以及进餐时应该穿什么样的衣服,怎么和客人进行交流,这些都会被一一告知。

日本人向来是很注重礼仪的,尤其是对“进餐礼仪”十分在意。在日本人的眼中,一个没有礼貌的孩子,不仅仅是没有修养的,同时也说明了缺乏家教,这样的孩子进入社会以后,也是很难立足的,长大之后要想有所成就也是非常困难的。

在日本,有的家庭要对孩子进行餐桌礼仪的教育,还会请来专门的礼仪教师,教孩子相应的餐桌礼仪。所以,日本的孩子在差不多3岁的时候,就知道,当用餐的时候,应该像“绅士”一样有礼貌。

餐桌礼仪教育,不仅能够锻炼孩子,还能帮助孩子提高自身的修养,相应的,也能够帮助父母减轻家务方面的负担,在孩子成长的路上,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性格,为孩子的未来打下坚实的基础。

慧言慧语

当你的孩子到了3岁之后,就可以开始培养餐桌礼仪了,很多父母在这时候都会觉得无从下手。其实,家长只要从最简单的餐桌礼仪开始就可以,比如在吃饭的时候,邀请大家先到桌子前面来;其他人没有吃完的时候不允许离开桌子。另外,需要家长们注意的是,不用刻意要求孩子使用什么样的餐具,或者去讲解餐具应该怎样使用,只要家长正常使用餐具,孩子就一定能够学习到正确的使用方法。

孩子的餐桌礼仪,需要大人从生活小细节方面着手对孩子进行培养,餐桌礼仪是孩子学习礼仪的第一步,更是为以后的礼仪学习打下良好基础的开端。只有学好更多的规矩,好的习惯才会逐渐变成人格特质在孩子身上长久停留。

普普通通的一张餐桌,就成了日本人见缝插针的家教课堂。对于我们来说,不能不思考。

3.将垃圾带回家,让孩子遵守社会公德

社会公德这个话题,说起来很大,但做起来却能够从身边的点滴入手。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几乎所有父母都会提到社会公德这个话题,也会对孩子进行一定的社会公德教育,但具体操作起来,有些事情往往大人也会忽略。

三岁多的晓梅和妈妈坐公交车去姥姥家,因为路程比较远,还没走到一半,晓梅就口渴了。妈妈拿出事先准备好的酸奶,晓梅马上喝了个精光,然后顺手把酸奶盒子扔在了车上。

“宝贝儿,怎么能到处乱扔垃圾呢?这是公共场所,我们要讲究社会公德!”妈妈连忙把酸奶盒子捡起来,一边对晓梅进行教育,一边打开车窗,顺手扔到了路上。

作为父母,懂得垃圾不能随便扔在公交车上,破坏公共卫生,这当然没错,但打开车窗扔出去,就不会破坏公共卫生了么?只要自己眼前的公共场所不被破坏,就算遵守社会公德了,这样的想法其实并非晓梅妈妈一个人有,很多中国父母都或多或少地有这样的念头。

实际上,这是非常错误的,无论车内车外,只要不是在家里,每一寸地方都是公共场所,都不能乱扔垃圾,更不能故意破坏。如果孩子从小就接受这种错误的教育,长大后将很难变成一个主动遵守社会公德的人。

在这一点上,日本的教育就做得非常到位,他们提出的“把垃圾带回家”的理念,对孩子起到了很好的教育和引导作用,也为公共卫生做了良好的表率。

王青第一次了解大阪这个城市还是在一个文学网站上面,当时他有个日本的网友,两个人在网络世界里彼此交换着对世界的态度和看法。若干年之后,王青到日本留学,终于如愿以偿地来到了大阪这个城市。

王青早就知道大阪是日本第二大经济中心、也是全日本第一大工业城市,但令他惊讶的是,在大阪,天空永远是澄澈的蓝色,丝毫没有被污染的痕迹。实际上,大阪洁净如新的不仅仅是天空,还有干净的道路,以及行走在上面的车辆。

“哇,原来大阪这么干净,竟然有些不食人间烟火的样子!”刚到大阪的王青像刚进大观园的刘姥姥一般,面对眼前的景色大惊小怪,甚至吸引了全车人的目光。为了避免给国人丢脸,王青十分识相地沉默起来。车继续前行,车外一闪而过的是让王青熟悉又陌生的风景。

车在附近的一处公园停下,公园里的樱花正是怒放的好时节,这里真是赏樱花的好去处。当然,在众多樱花开放的时候,也会有一些樱花凋落。

“呵呵,大阪这样干净,肯定是因为人家重视环保!”下车以后,定居日本的表姐丽丽边走边与王青谈论日本的环保问题。

“是的,现在我们对环保也是十分重视啊,北京现在的环境比以前强多了。”王青高兴地说。

丽丽紧接着说:“是的啊,我去年回北京的时候,带孩子去玩儿,真的感觉北京和原来相比进步了不少。不过,我还是认为,现在日本人的环保意识要比我们国人更强,他们每一个人都很重视环保!不,确切地说,是重视社会公德。在日本,孩子很小的时候,爸爸妈妈就会教育孩子要将‘垃圾带回家’,引导孩子遵守社会公德,但是在我们中国,我们的父母几乎没有这样教育孩子的。”

“什么?‘垃圾带回家’?”王青有些惊讶。

“对呀,这其实是件小事,但体现的是日本人对社会公德的重视:每条大街上本来是没有垃圾的,之所以会产生垃圾都是因为人的存在,所以父母会让孩子们明白,自己产生的垃圾就应该带回家里进行处理。你看前面那群春游的孩子,他们正在吃午餐!如果你观察他们的行为,肯定又会大吃一惊!”丽丽故弄玄虚地告诉王青。

俩人穿过一丛丛粉色、白色的樱花,向那群正在吃午餐的孩子们走去。他们在孩子们身边的一棵樱花树下停下,不近不远地望着他们。

“表姐,为什么他们每人身边都准备了一个小纸袋?”王青有些疑惑不解。

“这些孩子吃的是父母事先为他们准备好的冷饭团,那些小纸袋子就是专门用来放垃圾的,比如吃剩下的鸡骨头、剩菜什么的,他们都会装到里面!”丽丽认真地讲解道。

王青又问道:“接下来,这些孩子就会将装着垃圾的小纸袋拿回家?”

“的确,这是必须的。孩子们回到家,父母会让他们把不同种类的垃圾分别放置在不同的垃圾桶中进行分类处理,因为这里的垃圾是必须要进行分类存放、处理的。清洁工在进行清理的时候,也会定期把不同的垃圾进行回收。”王丽丽说。

“哇,这样多麻烦啊!”王青忍不住想起在国内倒垃圾的时候,大家都是一股脑装进垃圾袋,然后扔到垃圾桶就了事。

丽丽点点头,说:“的确是有些麻烦,但是这样做能很好地培养孩子的环保意识,更能进一步引导孩子形成良好的公德意识,自觉遵守社会公德。”

“确实如此,这次,我真的大开眼界了!”王青受益匪浅。

日本父母对孩子的“公德意识”教育相当重视,他们善于利用身边每个机会对孩子进行教育,外出的时候,他们会告诉孩子,将垃圾带回家;旅行的时候,他们也会告诉孩子,应该遵守公共交通规则等公共道德……

在日本,无论什么场所,都可以变成父母对孩子进行教育的课堂。在餐桌上,父母会告诉孩子,什么是环保餐具,什么是不环保的、应该减少使用的;在公园里,父母会告诉孩子,不应该大声喧哗,以免影响到别人;在路上,父母也会告诉孩子,要想有舒适的生活环境,需要靠每个人来维护,乱吐痰是不对的;在厨房中,产生的垃圾,父母都会要求孩子们进行分类。

从这些一点一滴的教育和潜移默化的影响中,日本孩子从小就养成了良好的社会习惯,懂得如何对待自然,如何对待世界,怎样遵守社会公德。这让孩子们长大后得以更好地在社会上立足,做出更多贡献。

在这个方面,日本父母的教育方式十分值得借鉴,因为唯有如此,孩子才能在很小的时候就成为一个具有社会公德的人。

慧言慧语

其实,我们中国的爸爸妈妈想要让自己的孩子养成好习惯也是非常自然的。但是,父母们应该明白的是,社会公德意识的培养不是一时一刻、一天一月的事情,在我们的生活中,父母要帮助孩子尽量多地养成一些好的生活习惯,相信社会公德意识就会深深植入孩子的大脑了!

4.地铁上的礼仪,你的孩子会吗?

今年五一,家住上海的赵琪带着女儿朵朵去日本旅游。在日本东京期间,母女二人外出乘坐得最多的就是地铁。

在出国之前,赵琪外出的时候,也经常带女儿乘坐地铁。但是,朵朵在上海坐地铁时,说话从来都是不管不顾,问妈妈问题的时候,声音都特别大,常常引来别人的侧目。可自打从日本回来以后,琪琪学会了地铁上的礼仪,再也不会在地铁上大声喧哗了。当然,这些都是后话了。

一次,赵琪和朵朵等地铁,当时出来得晚了,时间有点紧,到了地铁站后,一辆地铁刚刚开走。这个时候,朵朵不停地问妈妈:“妈妈,地铁怎么还不来啊?咱们都等了好长时间了。”赵琪知道,女儿也等着急了,再看看周围的日本人,他们没有一个抱怨,都耐心地等待着。赵琪心想:“莫非他们没有急事?”

地铁终天来了,到站的人下车之后,朵朵第一个冲到了里面,看到女儿进去,赵琪也只好赶紧进去,生怕注意不到女儿。进去之后,赵琪看到,日本人正排着队进来呢,而且她发现,地铁里正有人用异样的眼光看着自己和女儿,她想她知道原因了。

地铁已经开始行进了,可赵琪总觉得少了点什么,她想到了,她从未在地铁车厢内听到手机铃声,或者看到有人打手机。她感到非常奇怪,怎么地铁里没有人打手机呢?

很快,赵琪发现有很多人在点拨手机,原来是在手机上发短信。她后来才知道,日本人在坐地铁的时候,会自觉地把手机设置为振动,以免发出声音,没有人在地铁车厢里打手机,而是改为短信相互联系,因此听不到手机铃声。当地朋友告诉赵琪,这是为了保护公共场所的安静,这使她由衷地感到日本人在公共场所的文明程度。

仔细观察地铁车厢,赵琪看到在老、弱、病、残、孕的专座上方,还专门贴着告示,以此来提醒这些专座旁边的乘客,要关掉手机。原来,这么做是为了避免手机对老人和心脏搭桥病人等的辐射影响,可见日本地铁对乘客的关心程度。

由此让赵琪想到,在中国上海的地铁车厢内,不仅常常听到惊人的手机铃声,而且还有很多人旁若无人地大声通话,一声比一声高。赵琪知道,在公共场所大场喧哗是一种不文明的表现,当看到日本地铁里的各种文明表现,她对日本这个国家的印象发生了变化。

有一次,赵琪和朵朵在地铁上看到了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那天,天空下着雨,为了给这次旅行增添色彩,赵琪打算带女儿看一看雨中的日本。

当时,赵琪和女儿在九段下坐上了地铁,到了神保町的时候,地铁上上来了许多人,其中有一位穿着运动装的年轻小伙子,拿着湿漉漉的滴着水的伞上了地铁,伞口自然是敞开的。

由于车厢内人很多,所以显得有些拥挤。有人在移动的时候,挂住了那位年轻人的伞,伞骨被拉得弯成弓了。赵琪清楚地看到年轻人的脸色变得十分难看,朵朵也发现了,她紧紧地拉着妈妈妈的袖子,可能她觉得一场“战争”马上就要开始了。因为她在上海看到过类似的情况,最后两人发生了口角,而且动了手,还差点伤到她。

就在这个时候,衣服挂住年轻人伞的那个人说话了:“对不起,我的衣服挂住了你的伞。”一边说一边伸手摘挂。

听了那人的话,赵琪呆住了,她以为自己会听到“喂,你的衣服挂住了我的伞”这句话。而一旁的朵朵却一脸好奇:“被伞挂住了衣服,为什么没生气,反而主动道歉呢?”

接受了别人的道歉以后,年轻人的脸色才有所好转。不一会儿,伞又挂住了别人的衣服。“真是活见鬼了,”年轻人小声抱怨着,“又不是钓鱼,这么积极地钓别人的衣服做什么……”

所幸,第二位也是一位君子,不仅说了“对不起,我的衣服挂住了你的伞”,而且朝年轻人略微做了个鞠躬的动作。看得出来,年轻人有点不好意思,于是赶紧向对方说了一句对不起。赵琪这才知道,年轻人是一位中国人,因为他的对不起是用中文说出来的,可能是来日本留学的吧。

一直站在年轻人旁边的一个小学生,看着年轻人的狼狈相对他说:“叔叔,你应该把伞收起来。”

听了小学生的话,年轻人白了他一眼。赵琪也觉得没必要:“上车收起伞,下车再打开伞?如果再乘车呢?难道还要再收一次吗?”

“叔叔,我们都是把伞收起来的,老师说,这样才不会给别人添麻烦。”那个小学生全然不顾年轻人的脸色,说着还举起手中的伞给他看。

年轻人听了小学生的话后面带愧色,可能是因为小孩子都懂的道理,而他自己却不知道的原因吧。

赵琪并不相信小学生的话,却还是记在了心里。她开始悄悄地留意,发现小学生的话一点不错,日本人的确是上了地铁都收起伞的。

回到上海后,赵琪教育朵朵在坐地铁的时候,要学会给自己添一点小麻烦,做个文明守礼的好孩子。

地铁是日本人重要的出行工具。所以,日本父母通常都会教给孩子地铁上的礼仪。比如,在下雨天乘坐地铁时,要把伞扣起来,以免给别人添麻烦。

在日本,一进入地铁车厢,就能听到列车员用优美的声音播报地铁内的注意事项:“为了不给他人添麻烦,请在优先座位(即老、弱、病、残专用的座位)附近的乘客关上手机电源,车上其他地方的乘客也请将手机置于振动状态,感谢您的理解和配合。”

日本地铁上很少听到此起彼伏的电话铃声。当有来电的时候,日本人往往会先挂断电话,然后再给对方发一条短信:“不好意思,我现在在地铁上。待会儿再联系。”如果遇到不得不接听的情况,日本人通常会一边捂着嘴角一边小声应答,通话结束后则迅速挂断。如果日本人在车门还没有关闭时有电话打来,这时他们会马上下车接电话。

除了不能打电话以外,日本的地铁里还禁止听音乐和吃东西。这其实也是源于日本人不给别人添麻烦的传统思想。试想,吃东西的时候,食物的香味四处扩散,这样会勾起别人的食欲,这不就是给别人添麻烦了吗?

日本地铁车厢内,每一位乘客好像都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里,有的人听音乐,有的人闭目养神,有的人看手机,有的人玩游戏。即便是上班的高峰期,车厢内十分拥挤,也很少有人因为这个而发生口角,人们往往是把眼一闭,忍字当头。当车厢里不再是人头攒动时,会看到许多人在看报纸。日本的报纸多为四开大报。为了不影响旁边的人读报,许多人在看的时候,往往会先把报纸对折,然后半页半页地阅读。

当然了,在地铁车厢里,有一些年轻小姑娘会旁若无人地化妆,也有一些中老年人慢慢地品酒。但这些行为都是不被支持的。为了制止这些不被提倡的行为,东京地铁公司专门制作了一组漫画礼仪广告,内容是这样的:“化妆,请在家;吃三明治,请在店内;喝完酒就倒下,请在你家床上;一边接电话一边做笔记,请在你们公司做;展示刚买的服饰,请别在车上。”

日本地铁车厢内的这些细致规矩和提示,无一不体现出日本人不给别人添麻烦以及不愿意被别人添麻烦的思想。其实,所有的这一切,都归功于日本孩子从小学到的地铁上的礼仪。

了解日本的文化,先从坐地铁开始。在国内也是一样,通常坐地铁也一样可以了解中国的文化。中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因此,中国父母更应该从小教会孩子地铁上的礼仪,让他在享受地铁带来的方便的同时,遵守乘坐地铁的礼仪和规定。

慧言慧语

作为现代生活的主要交通工具,地铁已经成为人们出行的首选。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地铁里人们的言行举止,其实就是一个国家国民素质的缩影。人们在享受地铁带来的方便的同时,应该注意自己在地铁上的文明礼仪。尤其是孩子,作为祖国的未来,更有责任去做好地铁上的礼仪。

对于不懂地铁礼仪的孩子,父母要不厌其烦地反复提醒。最好是事前提醒,比如坐地铁之前,把相关的礼貌行为告诉孩子。当孩子在地铁上表现不好时,父母切忌人前教子,要顾全孩子的颜面,事后再与其进行讨论。

5.榜样示范法,父母做法决定孩子修养

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有一条永恒不变的真理:与其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身为父母,要求孩子做到的事情,自己一定要检视自己是不是能做到,不然的话,父母在要求孩子的时候会显得没有说服力。即便父母这样要求,孩子在完成的过程中,也不会心甘情愿。

日本父母在教孩子道德修养的时候,就坚定地秉承这条教育规律。他们认为,父母身体力行的做法,对于孩子来说无疑是最有说服力的教育。

大概在每年3月份的时候,几乎日本全部的学校都要陆陆续续地进行毕业仪式。所以,元旦刚刚一过,应届的毕业生们就开始忙碌了起来——一边准备升学考试,一边为即将到来的毕业仪式进行排演活动等等。

相川也是,他今年小学毕业,也加入了忙忙碌碌的大潮之中。相川的妈妈香织说相川他们还有一项特殊的“作业”。

刘飞是相川的家庭教师,她是一名中国留学生,已经给相川做了两年的家庭教师了,今天相川没有课业需要辅导,但是刘飞今天没什么事情,准备到相川家里看看。

刘飞早早地就来到相川的家里,和相川的妈妈香织攀谈起来。到了相川放学的时间了,相川准时回到了家里,和妈妈、刘飞问过好之后,一头扎进了自己的房间,并且把门关得紧紧的。不大一会儿,相川把门开了一个小小的缝隙,探出头来问妈妈:“妈妈,等你去参加我的小学毕业典礼的时候,你想穿些什么?”

香织愣了一下,努力地思考着道:“要是你考了一所好中学,妈妈会考虑穿漂亮衣服。”

“哦,这样啊。”相川脸上一副不高兴的样子,转身又关上了门,回到了自己的房间里。

大概过了两个多小时,相川手里拿着一个本子出来了,边走边得意洋洋地说:“终于完成了!”

刘飞看着有些茫然,于是问相川:“相川,你这个本子上写了些什么呢?”

“上面写的全是我关于未来的宏图大志啊。我给我以后的人生拟定的目标,里面包含了我以后要做什么工作,想娶一个什么样的老婆,还有能拿到多少工资、买什么样的房子,还有好多好多呢!我们老师说,我们全班同学都要将自己的人生计划装进一个叫做‘记忆罐’的密封罐中,然后将这个罐子埋在校园后面的小树林里。我们还约定了呢,等到了30年之后,我们再回到小学里面,一起将这个罐子挖出来。到那个时候,再看看,有多少人实现了自己的梦想了。”

刘飞听了相川的话,脑子里马上浮现出了电视中经常看到的类似题材的节目。那些已经成家立业或者步入中年的同学们,手里捧着几十年前自己亲笔写下的宏图大志,然后一起回忆年少的时光,经常是泪流满面,让人无限感慨。

“这样的事情真的很有意义,相川能不能让老师看一下,你的人生计划是什么?”刘飞说。

“不可以,这是我的秘密。”

正在刘飞和相川对话的时候,相川的小伙伴来找相川出去玩,他高兴地和小伙伴们跑了出去,却随手将自己的“宏图大志”丢在了桌子上面。香织只是远远地看了一下那个本子,刘飞觉得这时候做妈妈的肯定很想知道儿子未来的理想是什么吧。

“香织夫人,要不要把相川的本子打开来看看呢?”刘飞试探性地向香织提议。

香织皱皱眉头:“这样怎么行呢?这个本子是相川的,里面是属于相川的秘密,没有经过他的允许,我们是不能偷看的。”刘飞以为香织会忍不住打开来看的,但是香织根本没有这么做。

香织用彩色的包装纸将相川的本子包好,又用了一个蝴蝶结做装饰,然后将相川的本子放回了原处。

刚刚放好,就听见相川的脚步声,他走到香织的面前:“妈妈,原来你真的没有偷看!”

“你不是出去玩了吗?怎么又回来了?”

“我刚走出去的时候,发现我的‘宏图大志’还仍在桌子上,我怕你们看我的‘宏图大志’,于是我又回来了,正好听见了你们的对话!”

“哦,原来是这个样子啊!”

“是的,妈妈。我以后也要像你一样,尊重别人,不随便看别人的东西。”

香织笑了笑,摸摸相川的头,刘飞的脸上顿时觉得有一股灼烧感。

香织和相川的对话让人感到十分温馨,香织对自己儿子的隐私十分尊重,与此同时,她从儿子那里,也得到了更多的爱与尊敬。

日本父母认为,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无疑是需要家长的呵护与指导的,但是仅仅这样是不够的,孩子更需要榜样的力量。

要想让孩子变得更有修养,父母平时的言行举止都是非常重要的。就像上面的故事中,香织的做法就给了儿子相川正面的力量,香织让儿子知道,她对儿子的隐私是非常尊重的,不会在没有经过孩子允许就翻看孩子的秘密。

纵观国内,很多父母虽然道理说得天花乱坠,时刻不忘教导孩子养成良好的道德修养,要有礼貌、懂公德,但到了自己身上,却将那些道理都抛到了九霄云外。这样一来,孩子就会形成一种意识:原来道德修养只是说说而已。自然不会再去遵从,甚至会向父母看齐。再加上,原本现在的孩子就被父母祖父母宠着溺爱着,大多很任性,势必会变本加厉,更加飞扬跋扈,没有教养。

其实,榜样,尤其是父母这一对孩子影响最大的榜样,是孩子价值观形成的标准。如果想要让孩子养成良好的道德修养,父母就要先让自己成为有道德、有修养的人。

日本父母不会对孩子进行过多冗长的说教,说教始终是枯燥的、没有说服力的。要想培养孩子的良好修养,父母就要积极发挥自己榜样的力量。有一个正面、向上的好榜样,孩子一定能成为一个有修养的好孩子!

慧言慧语

日本父母从来不将“父母”这一称谓当作是一种威严的表现,而是作为给孩子学习言行举止的标准。日本父母认为,很多情况下,孩子都会将父母作为模仿的对象。如果想让孩子变得越来越有修养,父母就必须严格要求自己,不能言行不一致。否则,不仅不能给孩子以正面的力量,反而以前的种种教育也会失去作用。

古人云:“以教人者教已。”父母要想让孩子有好修养,首先父母就应该具备这种修养。父母榜样的力量,对孩子来说有着强有力的感染作用。

孩子就像花园里的小树苗,有根标尺在旁,才会更加笔直、向上地成长。所以,父母不仅应该对孩子严格要求,更要用自身的言行举止给孩子立下一道可以模仿、学习的“标准”,适时给孩子正面的示范力量。

6.“江户举止”?6岁孩子就需学

距今约200年前,江户是一个繁华的城市,那里的人们十分注重彼此之间的和睦关系,由此产生了“江户举止”。

“江户举止”是一种生活哲学,至今依然很适用。越川礼子,是“江户举止交流会”组织者,为了将这套礼仪传承下去,她做了许多努力和尝试,比如“斜伞”。

“斜伞”,是指在下雨天打伞的时候,倘若和别的打伞的行人擦肩而过,那么彼此都要把自己的伞向反方向稍稍倾斜一下,以免自己伞上的雨滴滴到对方的身上,把对方淋湿。

由于过去的“江户举止”,不能全都适用于现在的都市生活,因此,日本父母教育孩子不要完全模仿“江户举止”,而要认真领会其精神,进而开拓更为广泛的礼仪空间。

魏美清是一位中国妈妈,在一家日企上班。那天是星期一,早晨天空突然下起了大雨。出了小区门口后,魏美清直奔车站去了。

由于每个星期一的早上交通都非常堵,公车好长时间都还没有来,所以魏美清走到站牌位置的时候,站牌那里已经有许多人在等车了。魏美清走到一处空间较大的地方,这个时候,她远远地看到两个初中生模样的女孩合打一把伞走了过来。

10分钟后,公共汽车还没有来。可能是害怕迟到吧,两个女孩着急地跺了跺脚,其中一个女孩子不停地转动着伞把。伞转动的时候,雨滴不会滴到两个女孩的身上,可是雨滴四处飞溅,溅到了周围人的身上。

与两个女孩挨得很近的魏美清也受到波及,毕竟是大人了,魏美清不想跟两个孩子计较。可是,她不计较,并不代表别人也不计较。

站在两个女孩右边的那位染黄发的女孩不依了,她怒瞪着两个女孩,生气地说道:“转什么转啊?没看到旁边有人吗?我的衣服都被你们弄湿了。”

听到别人的指责,两个女孩又不乐意了,嘟着嘴不情不愿地说:“我们又不是故意的。”可以想见,两个女孩在家中娇生惯养,否则也不会在做错了事之后还不知错了。

染发的女孩本打算听到“对不起”之后了事的,可看到两个女孩依然不知悔改的样子后,更加生气了,她指着其中一个女孩的鼻子说道:“什么?不是故意的?我看你们就是故意的,告诉你们,如果你们不道歉,就别想离开。”

看到对方急眼了,两个女孩感到很害怕,她们向来都是被家里人宠着,哪里受过这样的气啊。听到染发女孩的狠话之后,呜呜呜地哭了起来,边哭边说:“我们不是故意的,为什么要向你道歉啊?我妈都没这么说过我,你凭什么啊?”

听了小女孩的话,围观的人不禁摇了摇头,都十几岁了怎么还这么不懂事啊?正当众人感慨之际,公车来了,围观的人都离开了,魏美清也跟着众人一起上了车,只有吵架的3个女孩还留在原地。

车开走了,离站牌越来越远,透过车窗,魏美清看到那几个女孩依然争执不休。看到这种情况,魏美清不禁想到了自己的女儿影影,她想:“如果是影影的话,她会那样打伞吗?如果她也转动了伞,使雨滴溅到别人身上,她会连一句‘对不起’也舍不得说吗?”

魏美清曾经听朋友说过,日本非常注重对孩子的礼仪教育,而斜伞礼让就是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为了让影影学会打伞礼仪,避免因为不懂斜伞礼让而与人发生争执,魏美清认为,亲自去日本见识一下日本父母如何教育孩子未尝不是一个好办法。

说起来还真巧,魏美清刚有这么一个想法,机会就来了。她刚到公司以后,领导就找了她,说要派她到日本去出差,为期一个月。魏美清一听去日本出差,马上高兴地答应了。

到了日本,呼吸着不一样的空气,见着不一样的人,这让魏美清感到十分新鲜。其实,不止这些,还让魏美清感到新鲜的是,走在日本的大街上,她从来没有听到大人训斥孩子的声音,没有看到有人吵架,她看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和睦,人与人之间的温暖。

那是一个周末的早晨,魏美清出去买早点,当时天虽然有些阴,但还没有下雨,加上路程有些近,她就没有带伞。不幸的是,在她付完钱,刚要走的时候,暴风雨就来了,不想冒雨前行的她,只好先找一个地方躲雨。于是,这样一个躲雨的机会,反而让魏美清见识了日本人的打伞礼仪。

那是一群背着书包的中学生,他们每个人都打了一把伞。迎面而来的是几个拎着公文包的上班族。就在他们“狭路相逢”的时候,魏美清看到他们为了避免伞之间的碰撞,或者被水淋到,所有人都把伞向和对方相反的方向倾斜了一下,动作一致,不知道的还以为是事先排练好的呢。

当地人告诉魏美清,这叫“斜伞礼让”,是代表了江户时代商人们气质的江户举止之一,同时也是一种生活的哲学。“斜伞礼让”源于彼此之间的尊重。大家见面都带着愉快的心情,可能对方无法领会,因此倾斜一下伞好了。如果每个人都懂得“斜伞礼节”,那么周围的气氛就会变得融洽。

魏美清还从当地人口中得知了打伞的方法。日本人认为,朝向上面打开伞的时候,伞的顶端如果跟脸的高度相同,极有可能伤到自己以及周围人的脸,如果是自动伞的话,那就更危险了。所以,日本通常会在确认了周围的情况之后,把伞尖向下倾斜,然后再打开。

在关闭伞的时候,倘若从自己的角度横着关闭伞,伞尖会指向别人,极其危险。因此,日本人往往会先观察一下周围的情况,再把撑着的伞稍微收缩,然后才会把伞朝下,并完全收拢。

下雨天,倘若把伞呼啦呼啦地不断开闭或者拿着伞滴溜溜地转,那么伞上面的雨滴就会四处飞溅,溅到周围人的身上。所以,日本人把关闭着的伞的顶端收拢紧握,然后再将伞尖轻轻地甩动。

当地人说,当孩子满6岁以后,父母就会把这些教给孩子。另外,日本父母还会教孩子要洒脱地撑着伞步行,因为把伞放在肩上行走的话,不仅雨滴会淋湿自己的衣服,还会挡住后面的人的视线。

魏美清不禁感叹:“两国教育的差别是如此之大,怪不得在日本看不到因打伞而发生口角的事情呢。看来,我回去以后要把‘江户举止’里的斜伞礼节教给影影了,我可不想她因为打伞的问题而跟别人发生争执。”

其实,适用于现代社会里的不仅仅是上述案例中的“斜伞”,还有“一拳之仪”。

“一拳之仪”,是指以前摆渡船的时候,先上船的每个乘客都要向里面挪一拳头的位置,这样就可以再腾出一个人的位置。事实上,“一拳之仪”仍然可以适用于现在的许多交通工具。比如,在坐公交的时候不要抢座,给老、弱、病、残、孕让座的时候,除了优先座位以外,普通座位也应该主动让座。

另外,在公共交通工具上,不要妨碍到别人的通行,不在门口附近的位置站着,否则,会影响别人上下车,向车辆后部走的时候,要尽可能地侧着身子前行等等,这些都是礼仪的基础。

日本父母在孩子6岁的时候,就会教孩子“江户举止”。除了上面的“斜伞”和“一拳之仪”,日本父母还会教育孩子:开门时要轻轻带上门;上下电梯的时候,不争不抢,要礼让他人;帮助老人特别是年轻的女性提重物;通过狭窄通道的时候,要“收肩”,即收起自己的手臂和肩膀,为别人通行提供便利;看到坐轮椅的人有困难的时候,要伸出自己的援手。

在日本父母看来,不管自认为是如何关心别人的热心人,倘若不会表达,那么自己的一片热心就无法传达。因此,日本父母告诉孩子,关心别人不应该是想好后再付诸行动,而应该是一种自觉地关心别人的行为。日本父母从小就培养并教育孩子,使其养成良好的习惯,让良好的教养内化为孩子身体的一部分,这个过程在江户时代被称为“六岁教养”。

在国内也是一样,父母在孩子6岁的时候,就要通过言传身教,使其学会这些教养。让孩子知道,做人做事不要只顾自己,还要有对身边的人的关心和体贴之心,而且还要把这种关照的心情用行为表现出来,从而真正领会江户举止的精神宗旨。

慧言慧语

虽然,“江户举止”中有很多东西不适用于现代社会,但是在父母教导孩子学习城市生活礼仪,以及养成有礼貌的行为举止方面还是许多可借鉴的地方的。父母要让孩子践行随时随地原谅他人,不出现令别人不悦的言行举止。

“江户举止”很讲究说话技巧。同样的一件事,有的人说的又巧又妙,有的人则说的令人难堪。因此,父母除了“斜伞”和“一拳之仪”之外,父母还应该教孩子学会说话的技巧。

7.接打电话,也有一套礼仪规范

电话被人们公认为最便利的通讯工具,在平日的生活里,使用电话的语言非常重要,它直接影响着一个人的声誉。因此,日本父母从小就开始教孩子接打电话的礼仪。

接打电话的时候,彼此都看不到对方,因此极易因为一些不当的细节而造成误会。所以,日本人非常注重接打电话时的语气、措辞等礼仪。与其他国家的人们比起来,日本人在接打电话的时候,十分希望在电话中得到对方的回应,从而让他有一种被尊重、被理解的感受。对日本人而言,这种感觉十分重要。

瑶瑶是一位可爱的小女孩,3岁多的时候,她开始对爸爸妈妈的手机感兴趣,经常拿到手里把玩。

有一次,电话铃声响了,瑶瑶恰巧接了,并按在了免提键上。正在厨房做饭的刘艳芳一听是上司的声音,赶紧跑到客厅,而瑶瑶却对着电话“喂喂喂”了几声后,就挂断了电话。当时,刘艳芳只当是小孩子玩耍,于是打电话和上司道歉后,就把这件事给忘了。

刘艳芳在一家日企上班,一天,她带着瑶瑶去一位日本同事家做客。同事的名字叫卿颜,她和丈夫旅居中国多年,已经可以说一口流利的中文了,他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虽然也用中文,但依然遵循日本的教育方式。

刘艳芳和瑶瑶到卿颜家的时候,卿颜和儿子精市都在。看到有客人来,卿颜赶忙去洗水果。就在这时,叮铃……电话铃响了。精市拿起电话听筒问:“喂,您好!这里是森村家。请问您找谁?找我爸爸呀,对不起叔叔,我爸爸不在家,您有什么话需要我转告的吗?”

在对方说完话后,精市有礼貌地说:“叔叔再见!”然后,轻轻地挂断了电话。

看到小精市接电话,而且还那么有礼貌,刘艳芳在心里感叹一句:“真懂事!”这个时候,卿颜端着水果从厨房走出来了,刘艳芳说:“刚才有电话打来,是精市接的。精市还么小,让他接电话你就这么放心啊?”

卿颜笑着说:“精市接电话我是一百个放心,因为早在他3岁的时候,我跟先生就开始教他如何接打电话了。”

“可是孩子还这么小,万一说错话怎么办?”

“这个不要紧,对他来说,接打电话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他能从中学到什么才是最重要的。如果对方知道接电话的是一个有礼貌的孩子,我想他是不会生气的。其实,在我们日本,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学习接电话的礼仪了。瑶瑶开始学了吗?”

“没有。上次有人打电话来,是瑶瑶接的,我没当回事。看来,我也该教她学习电话礼仪了。”

回到家后,刘艳芳问女儿:“瑶瑶,如果有人打电话找妈妈,你知道怎么接电话吗?”

瑶瑶想了一会儿说:“喂?你是谁?”

刘艳芳摇摇头说:“不,在接电话的时候,无论对方是谁,我们都要先说一声‘你好’。妈妈教你一个儿歌吧,学会了它你就会接电话了。”

“叮铃铃,电话响,按下绿键放耳旁,喂喂喂,你好呀,我的名字是瑶瑶,请问你找哪一位?”这是刘艳芳改编过的一首儿歌。

瑶瑶很快就记住了。

第二天,刘艳芳看到瑶瑶正在把玩手机,于是她偷偷在QQ上告诉朋友打一个电话过来,给瑶瑶来一个“实战演练”。电话响了,瑶瑶按了绿色的通话键以后,说:“你好,你找谁啊?我是瑶瑶,你是谁?”

虽然瑶瑶问的顺序不太对,但是在一旁偷听的刘艳芳感到非常满意。因为她相信,只要假以时日,女儿肯定能学会接打电话的礼仪,只是时间的问题而已。

“两个小娃娃呀,正在打电话呀。喂喂喂,你在哪里呀?哎哎哎,我在幼儿园。”许多父母都会唱这首儿歌,因为孩子们在幼儿园里都会学到。

现如今,电话已经走进了千家万户,并且还身兼二职,它不但是父母的通讯工具,而且是孩子的玩具,几乎所有的孩子对电话都很感兴趣。在孩子看来,电话的铃声突然响起来,拿起听筒就会传来清晰的声音,而且还能听出对方是谁,简直太神奇了!

孩子往往喜欢琢磨,把玩座机和手机,他非常关注父母如何接打电话,与父母抢接电话。几乎每个家庭都发生过这样的一幕:电话响了,孩子赶紧跑过去,抢在父母之前接起电话,嘴中还会吐出“喂”、“啊”、“哦”等词,一副严肃认真的样子,就跟一个小大人似的,其实他根本就不知道这些词的意思是什么。

现代是一个信息化时代,电话早已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沟通工具。在今后的生活中,孩子有许多需要打电话的场合,甚至是人生的关键时刻。

日本父母认为,虽然通电话的时候,看不到对方的面容和行为,但是一个人的言谈举止、礼貌、修养等基本素质却可以通过电话传播出去。所以,当孩子开始对电话感兴趣的时候,日本父母就会给予孩子电话礼仪的教育,在兴趣的基础之上,使孩子养成习惯。日本父母经常会创设一些情境,利用电话游戏和孩子进行互动,从而让孩子学会接打电话的礼仪。

为了让孩子学会电话礼仪,一些日本父母会办理互相通话免费的业务,只要一有时间,他们就会和孩子进行“电话聊天”,为的就是训练孩子学会电话礼仪。

有的日本父母还会给孩子编电话儿歌,比如:拿起听筒说你好,自己名字要先报,问问对方找哪位,找对人选好宝宝。如果孩子找到了对的人,日本父母会给他一个深深的拥抱,或者是甜甜的亲吻,以示鼓励。

电话礼仪是公共关系礼仪的一项重要内容。如果孩子小时候不会接打电话,长大后往往不知道如何与人打交道,更不知道给予他人尊重。因此,父母一定不要忘了把接打电话的礼仪规范教给孩子。

慧言慧语

接打电话是反映一个人是否具有礼仪的窗口,因此父母应该适时地对孩子进行电话礼仪教育。

一般而言,孩子都非常喜欢接电话。因为拿起听筒说“你好”十分简单,而且能清晰地听到电话那头的回应是一件非常神奇的事情。其实,这也是孩子最早的成长机会之一。

起初,父母应该教孩子缓慢、清晰、礼貌地接打电话,让他学会讲“你好”、“请稍等”、“请问”等礼貌用语。另外,别人打电话时不插话,以及打电话的时间等都很重要,这都是孩子必须学会的。如果你想教出有修养、有礼貌的孩子,那么就从电话礼仪开始吧。

8.社交礼仪,孩子从小就学起

从呱呱坠地的那一刻起,孩子就被身边无所不能的成年人包围住了。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孩子什么事情都不用做,他唯一的任务就是做一个乖孩子,给身边的人带来欢乐。

可是,人类是群居动物,不管孩子在家中如何受宠,他早晚有一天会走出家门,与别人打交道。这时父母的焦虑通常会成倍增加,因为他们发现,这个他们好好保护的小宝贝,竟然不会社交礼仪!他不愿意跟熟人打招呼,拒绝向人问好;他拒绝与其他孩子分享,还伸手打人;他害羞、认生、自私、没有礼貌……

孩子的社交活动是从他出生的那一天开始的,而父母就是他的首任社交对象。一般而言,孩子与他人的交往模式,通常会先在父母身上得到演练,因此父母如何跟孩子打交道,那么孩子就会怎样跟其他人打交道;父母如何处理和孩子间的冲突,那么孩子就会怎样处理他和别人之间的冲突。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父母是孩子社交行为的模板,更是他社交能力的训练师。

日本父母非常注重教孩子体会他人的情绪、接纳他人的行为、认可他人的存在。可以说,日本父母是一个非常好的社交行为模板,更是一位优秀的社交能力训练师。

上原忠信是一个可爱的日本小男孩,今年7岁了。按理来说,有一个可爱的儿子是一件幸福的事,可上原绘里香看到这样一个儿子却有些发愁,因为她发现儿子竟然不知道如何与人相处。

一次,有客人来了家里,忠信对客人态度十分冷漠,好像不欢迎客人似的。和客人打了招呼之后,就一个人躲到自己的房间里去了,直到客人离开之后才出来。期间,客人还曾问过忠信,绘里香为儿子有这样的表现而感到很尴尬。

客人走后,绘里香陷入了沉思,她想:“我应该怎样教儿子接待客人呢?我又该如何利用这个机会培养他的交往能力呢?如果不让孩子从小学习这些,长大后再学可能就晚了吧。”

由此,绘里香想到了自己小时候,当时父母教导她和其他兄弟姐妹学习社交礼仪。那个时候,父母教他们的不仅仅是“谢谢”和“请”等礼节,还教会了他们如何成为善谈的人。直到看到儿子的表现,绘里香才知道父母这样做是有目的的。

绘里香记得,每当父母举行晚会或者聚会的时候,她和其他兄弟姐妹在开始的头几个小时都会在场,而且每个人都有任务。有的时候需要和父母一起迎接客人,并说:“您好!我帮您拿大衣好吗?我会把它放在客厅里。”另外几人的任务包括把寿司和茶水递给客人,或者把用过的杯子收走。

绘里香的父亲说这些都是他故意安排的,他说:“如果让孩子们充当一个角色,那么他们也就不会有拘束感了,这样父母很容易就能把孩子们吸收到对话中去。”同时,绘里香也学会了,与人对话的时候要注视着对方的眼睛。

现在,绘里香打算用同样的方式来教导忠信。绘里香希望他对别人的生活表现出兴趣,并给人讲关于身边的人的有趣故事,督促他向这些人提出问题。

一次家庭婚礼上,绘里香告诉忠信说有3个在场的亲戚刚刚做了一件有趣的事。“你知道藤原姑姑一家三口最近徒步穿过苏格兰吗?”绘里香悄悄地对儿子说,“你为什么不去问一问他们旅行的情况呢?”

接着,绘里香远远地看着忠信走到那3个人身边。“嗨,忠信,你好!”藤原夫人说。“你好!”忠信回答,然后就迫不及待地说,“姑姑,我听说你们一家前一段时间去苏格兰旅行了!玩得怎么样啊?”

藤原夫妇显然因忠信的热情和兴趣而大吃一惊,随后他们开始给忠信讲旅行途中的各种奇遇和令人难以置信的故事。不一会儿,其他孩子也凑了去。各种稀奇古怪的事情让他们惊得睁大了眼睛。

绘里香除了教儿子说“请”和“谢谢”以外,还教他对自己周围的人感兴趣。如果有人从大阪到他们家来,绘里香就拿出地图给忠信看,指出大阪的位置,并介绍一些那里的情况,从而引起他的兴趣。要是绘里香带着忠信和一个信神道教的同事一起旅行,她就会给儿子讲有关神道教的知识,结果儿子的头脑里装满了问题。

绘里香的母亲说,当初之所以会嫁给现在的丈夫,是因为在她眼里,丈夫是一个伟大的人。很明显,绘里香的父亲的伟大之处在于,他对每一个人都很感兴趣。要是他刚刚坐火车回来,他经常对接站的人说:“你们知道我在火车上遇到谁了吗?”接下来,他就开始讲糕点师、木匠或者肉贩子。

现在,绘里香也这样教儿子接收周围人的故事,走自己的人生之路。

日本父母特别擅长利用招待客人的机会,培养孩子的社会礼仪。比如,绘里香的父母利用晚会或者聚会的时机,让孩子充当某一个角色,与别人进行对话,并在说话的时候看着对方的眼睛。这样一来,孩子的社交礼仪就会得到很好的培养。

在客人来之前,日本父母会告诉孩子,什么人什么时间要来,来干什么,客人与父母的关系,以及如何称呼对方,以便让孩子有心理准备。而且,日本父母在做接待客人的准备工作的时候,也会让孩子参与其中,比如让他为小客人准备玩具、图书,或者准备糖果、点心、饮料等,和孩子一起创造迎接客人到来的气氛。

除了身教以外,日本父母还十分注重口头教育。比如,客人来了时,日本父母会提醒孩子热情地打招呼,并请客人坐下,拿点心请客人吃。尤其是在招待小客人时,除了拿糖果、点心、图书、玩具以外,还可以请小客人参观自己的房间或者游戏角等。日本父母鼓励孩子与客人交谈,必要的时候还会提供词语,以此来帮助孩子提问或回答。倘若孩子有美术、弹钢琴等特长,日本父母还会鼓励孩子为客人表演。

在招待客人一事上,日本父母通常不会逼迫孩子做他不愿意做的事,而会根据孩子自身的特点行事。因为如果非要胆小怯弱的孩子去跟客人交谈,只会使孩子变得更加胆小怯弱。日本父母知道,2~3岁的孩子在社交场合往往会感到不自在,跟别人不常见面,又不是很了解对方,所以不知道说什么好。这时,日本父母会给予孩子帮助和指导,尽量使孩子主动开口说话。

有的孩子总是“人来疯”,在家里来了客人时,好表现自己,以此来引起客人的注意。对于这样的孩子,日本父母不会当着客人的面训斥或者责骂他,而是找一个恰当的理由让他暂时离开,等他冷静下来以后再跟大家在一起。待客人离开之后,日本父母会及时评价孩子的表现,肯定他的好表现,指出他的不足,并提出改进方法,逐渐提高孩子的待客能力。

由于在家比较自由,孩子会充满信心,因此为了提高孩子的社交技巧,日本父母会在家和孩子做角色扮演的游戏。比如,日本父母充当乘客,孩子充当售票员,进行乘公共汽车的游戏。倘若孩子迟疑不决,日本父母会交换角色,或者换另外一种角色游戏。日常生活中,日本父母会向孩子提出各种日常问题,如“我们要出门,你想穿红衣服,还是花衣服呢?”或者“你的玩具娃娃叫什么名字啊?”并鼓励孩子回答问题。

此外,日本父母还会给孩子提供学习社交的机会,比如,带孩子拜访亲戚朋友时进行问候,去商店买东西时和售货员交谈,在家中招待客人,去公园玩时和别的父母打招呼等。日本父母总会抓住一切机会,因势利导,培养孩子交往的主动性,提高他与人交往的能力和技巧。

慧言慧语

父母对孩子进行的礼仪教育并非一般的礼貌教育,而是一种道德修养。父母加强对孩子的社交礼仪教育,有助于他形成健全的人格。

如果孩子不懂社交礼仪,不讲究社交礼仪,那么在一定的情境下,就会因为失礼而出丑,进而影响他的个人形象和交际效果。

拥有好的交际能力,有利于孩子日后与外界建立良好的人际合作关系。因为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孤立地存在于这个世上,而自信地与人交往会让孩子学会保护自己,并认知世界。如果你想让你的孩子尽快长大,那么现在就给人插上成熟的翅膀,教他学习社交礼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