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创新原则:为孩子的思维能力负责,鼓励孩子发展创新想象思维

04-12Ctrl+D 收藏本站

关灯 直达底部

1.自己试着做玩具,开发孩子创造力

如今,各种各样的玩具层出不穷,父母们为了表达对孩子的爱意,更是有求必应,有玩具必买。特别是在中国,大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父母实在找不到更好的表达爱意的方式,只能把满满的爱意寄托在玩具身上,很少考虑到让孩子自己做玩具。

如果孩子想要自己动手做玩具,就必须有大人陪着,甚至是“角色置换”,大人负责主要工作,孩子负责“监督”。更有甚者,一听孩子要自己动手做玩具,就觉得亏待了孩子,连忙跑去买回一大堆孩子原本想要做的玩具,甚至不惜千金,只为博得孩子一笑。

然而,日本父母却截然相反,他们并不推崇给孩子买很多玩具,而是鼓励孩子自己试着动手做玩具。

由于工作原因,李金铭跟随她的日本老公来到了日本。孩子才正式入学一个月,这位中国妈妈就遇到了尴尬的事情。

原来,李金铭的儿子所在的学校要举办手工活动,要求所有同学都要自己做各种手工玩具。手工课上,老师和同学们都兴致勃勃地做自己想做的玩具,只有李金铭的儿子望着满桌子的材料,不知道如何下手。

老师发现李金铭的儿子不动手以后,就引导他试着用手里的材料,发挥创造力,制作出自己想要的玩具。可李金铭的儿子却对老师说:“我家里有各种各样的玩具,有什么必要自己动手做呢?而且,以前的手工课,都是回家以后,爸爸妈妈帮我做的,我才不要自己做!”老师非常震惊,马上给李金铭打了电话。

对老师的态度儿子非常不满,回家跟李金铭哭诉。李金铭也觉得老师小题大做了:现在玩具商店里有各种各样的玩具,什么类型、用途和玩法的都有,有什么必要非让孩子自己动手做呢?更何况,孩子的任务是学习,动手做玩具搞活动不是太浪费时间了吗?

李金铭记得在中国的时候,有一次,学校布置了一项家庭作业,要求如下:1.自己设计并绘制1份手抄报纸(使用A3纸);2.拍摄并冲印3张某个景点的照片;3.以上两项要统一装订,打印封皮,并写明学校名称、班级和姓名。

当时看到题目,李金铭感到不可思议,这份家庭作业竟然设计了电脑、打印机、办公软件、绘画以及纸张、相机、摄影、相片冲印、装订等工作,这可是专业秘书该干的活儿呀!不,还得外加一个摄影师和画家!这样的工作,一个小学三年级的孩子,能独立完成吗?

结果,李金铭陪着儿子熬了大半个晚上做出作业来,第二天儿子放学回来,告诉她其他同学的作业完全是父母包办的,妈妈负责画画办报纸,爸爸负责拍照、冲洗照片和装订,只在前面加注“指导老师”4个黑体字。

于是,李金铭就提出要帮孩子做玩具,老师开始不同意,最后禁不住李金铭的坚持,只好勉强点头。

很快,学校的手工活动进入了高潮,在学校举办“自制玩具展”,按班级展览同学们自己做的玩具,并邀请学生家长参加。

李金铭看到其他同学制作的千奇百怪的玩具:用纸盒制作的机器人和宇宙空间,用纸折出来的小动物和建筑物等,用针线缝的布口袋和娃娃用的小被子,贝壳做的风铃……这些玩具真是千奇百怪,十分精美。

李金铭不禁赞叹自己的先见之明:虽然老师说得那么辞严义正,但还不是家长帮忙做的吗?孩子自己肯定做不出来这些千奇百怪的东西!

然而,经过了解以后,李金铭惊讶无比——参加活动的日本父母纷纷表示,这些玩具都是孩子自己制作的,他们顶多是打打下手。

儿子的一位同学的妈妈告诉李金铭,其实从进入幼儿园之前,他们就有意识地教孩子自己做玩具,而不是一味地给孩子买玩具,上学以后,学校也会刻意培养孩子这方面的能力,鼓励孩子想要什么玩具的时候,就自己动手做,而不是拉着爸爸妈妈去玩具商店!

李金铭所遇到的父母和老师,并不是特例。几乎所有的日本父母都有这样一种共识:让孩子自己动手做玩具。因为他们认为购买来的玩具,大部分都缺乏创造性,会限制孩子的创造力发展,而自己动手做玩具,既可以让孩子从玩中得到知识,同时又会有效地开发孩子的创造力。

创造力是孩子最珍贵的潜能之一。但更多的中国父母只是意识到了这一点,却从没想过如何激发和提升孩子的创造力潜能。殊不知,就是这样的疏忽,便把孩子的创造力给扼杀了。

有的父母可能仅仅是为了表达爱意,而不惜千金,给孩子购买现成的精美玩具;有的父母则是由于工作忙碌,只能凭借无限制地给孩子购买玩具,来弥补对孩子的歉疚,求得自我安慰;有的父母则是怕麻烦,只要孩子一哭闹或者缠着自己做玩具,就干脆带他去买现成玩具……

孩子在玩这些现成玩具的时候,就跟吃快餐一样,只有快捷方便,却没有充足的思考时间,久而久之,其创造力和思考力就会受到极大的不良影响。

然而,日本父母却早早地开始了实践,他们不会经常给孩子买现成的精美玩具,就算购买,也更多地偏重于能够启发智力和创造力的玩具,比如结构玩具,可塑性强的玩具。这样,孩子在玩的时候,就可以多动脑、多思考,创造力也就会得到极大的培养。

在日本,走在任何一个城市,你都会经常看到这样一种公益场所:组织者利用废旧纸箱板等材料,让孩子们自由想象,裁剪、制作出所需要的玩具,而孩子们在其中玩得不亦乐乎,创造出各种千奇百怪的玩具来。父母们则在旁边看着,而且多数是动口不动手,完全放手让孩子自由创造。

日本父母认为,玩耍是孩子的一种创造的机会,如果给了孩子现成的玩具,就会把他们的思维框定起来,而如果给他们未成形的玩具,让他们自己去发挥创造,就会给他们的想象力创造最大的发挥空间,这时候,玩具就能发挥最好的作用,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也会得到最大限度的放飞。

可以说,手工制作的玩具,不仅仅来自孩子双手的造型和劳动,更具有了“人性”。简单的材料,比如木头、泥土、纸张等,在给孩子提供乐趣的同时,也给孩子的创造力提供了最大的灵活性,帮助孩子学会以各种想象的方式来思考。

所以,日本父母往往会根据孩子的不同年龄,顺应孩子的动手规律,拿一些废纸、废弃纸箱、木头、橡皮泥等让孩子自己制作玩具,买来各种积木、自制拼图、七巧板等让孩子随意拼凑、搭建。同时,鼓励孩子自己制作各种不花钱的小礼物,比如新年贺卡、祝福卡片、节日小工艺品等。

慧言慧语

科学研究证明,动手能够提高孩子的创造力,进而提高孩子的智力。我们经常会看到,在日常生活中,一些孩子虽然不安分、特别好动,但却极其聪明;一些孩子非常爱动手做一些小玩具,其想象力和创造力也特别丰富。由此看来,日本父母试着让孩子自己动手做玩具,的确是一种明智之举。

我们常说“眼过百遍,不如手做一遍”,其实与日本父母让孩子自己动手做玩具就有异曲同工之妙。孩子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能够进一步认识同一类事物的共性、不同事物的区别,使其知觉更加具有概括性。可以说,动手能够激发孩子的创造力,相反,孩子的创造力也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为孩子的动手能力好坏与否。

所以,喜欢给孩子购买现成玩具的中国父母们,赶紧扔掉那些现成玩具,给孩子准备纸张、剪刀、木头、泥土等,让孩子自己做玩具吧!

2.通过玩游戏,让孩子学创新

藤田麻里是一名幼儿园老师,十分注重寓教于乐。令她没有想到的是,这种教学方法竟让孩子学会了创新。

一天,麻里整理了一下游戏材料,并增添了一些新的游戏材料。这个时候,澄海第一个冲进了“小超市”,他发现“超市”里添了许多的糖果盒。澄海被吸引了,他蹲在糖果盒面前“研究”了起来,然后不解地问道:“老师,怎么会有这么多漂亮的糖果盒呢?它们的形状竟然都不相同,有的像一幢小房子,有的像花轿,有的还是心形的。可是,这么多的糖果盒是做什么用的呢?”

麻里抓住机会向澄海反问道:“你打算做什么呢?”

“我想把它们搭成一间漂亮的糖果屋,这样别人看到以后,就会知道里面摆了各种各样的糖果。”

“你打算怎么做呢?”麻里继续问他。

澄海说:“我打算把心形的糖果盒作为房子的基础,把小房子一样的糖果盒作为墙壁,最后再把花轿一样的糖果盒作为房间子的屋顶。”澄海一边说一边做,一会儿之后,一座漂亮的糖果屋就完成了。

摆满了各式糖果的糖果屋吸引了其他的小朋友,他们称赞道:“哇!好漂亮的糖果屋啊!”看到澄海搭的小屋后,麻里大吃一惊,因为她没有想到孩子竟然有这样新奇的想法。

麻里知道,园里的孩子们都很喜欢玩飞行棋。于是,在一次上课的时候,麻里问:“小朋友们,你们能在飞行棋的基础上,发明一种更好玩的游戏吗?”

最后孩子们和麻里一起设计了一种新的游戏,名字叫《森林的运动会》。由于这是孩子们一起开创的,因此他们很容易就接受了这个新的游戏。这个游戏中没有提供故事情节,因此给了孩子很大的想象空间。

孩子们给每一个角色都取了英文名字,想象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长。当然了,运动员的奖品也被想象成孩子们自己梦想的东西了。所有的这些充分发挥了孩子的想象力,而且,孩子们在讲述这些的时候,语言组织能力也得到了锻炼。

在游戏的过程中,由于每个角色的身份都要保密,而且手牌的内容也在不断发生变化,这使得孩子们不得不去观察各种变化,并不断去记忆,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此游戏刺激了孩子们的求胜心理。此外,前进和后退的格子数,是对加减法的训练。

《森林的运动会》在激活了孩子们右脑的同时,也锻炼了他们的左脑,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开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

从上述案例中可以看出,玩游戏不仅不是玩物丧志,反而会让孩子在玩的过程中学会创新。所以,孩子在玩游戏的时候,父母就不要于加以阻止了,如果能参与其中就更好了。

孩子是祖国的花朵,是国家的未来。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更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动力。所以日本父母在孩子玩游戏的过程中会做一些事情,让游戏充满乐趣的同时,还蕴含了创新能力的培养。

让孩子在游戏中成长,在成长中创新,这是日本父母一直信奉的原则。日本父母十分尊重孩子富有个性与创造性的表达,他们认为,许多新意识体现在孩子无拘无束、乃至跳跃性的思想和想法中。

日本父母尊重孩子在游戏过程中的意愿,不会试图左右他的想法,而是让他拥有游戏的主动权,让他选择游戏的对象,让他决定游戏的玩法。每个游戏都有它的规则,但规则不是一成不变的。应该让孩子选择怎么玩,让他做游戏的主人,并制定游戏的规则,然后在游戏中去体验、去验证。日本父母会耐心地倾听孩子的想法和感受,而后与他共同游戏,共同收获亲子的乐趣。

许多时候,孩子会用新方法去对待旧事物,这就是创新。这时父母要利用孩子的好奇来引发他的独创行为,且给予鼓励和表扬,从而强化孩子的好奇心,并积极为此去寻找答案,这将会使孩子受益终身。

慧言慧语

创新意识与创新活动存在于孩子生活、学习和游戏中的每个点点滴滴。作为父母,一定要善于发现,并要适时引导孩子,对他进行鼓励。

更重要的是,面对孩子“出格”的行为,父母必须学会容忍,要肯定孩子的创意,并对他的“出格”行为进行指导,但一定要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点,对他人、对环境不会造成危害的时候。

3.鼓励多提问,保护孩子的好奇心

千叶丽子是横滨一所小学的老师,孩子们都很喜欢她,不仅仅是因为她年轻漂亮,更重要的是她从来不打击孩子们的好奇心。

一次,千叶丽子在去办公室的路上,经过水池的时候,听到一阵嬉笑声。千叶悄悄地走过去一看,原来是自己班上的翔太,他把磁铁放到盆子里,让磁铁跟衣服上的拉链在水中“交朋友”。翔太兴奋地说:“你们看,磁铁在水中也能吸住拉链,而且它还能拖着拉链跑呢。”

就在这个时候,孩子们抬头看到了千叶。这时洋平小朋友说:“老师,不是我要玩的,是翔太非要在这里玩的。”千叶摸了摸洋平的头,说:“刚才你们发现了磁铁能在水里和拉链交朋友吗?”听了老师的提问后,孩子们马上兴奋起来。

翔太积极地回答道:“对!老师你看,我家的磁铁最厉害了。”原来,自从千叶讲完《磁铁交朋友》之后,翔太就随身带着那块小磁铁,今天他终于有机会玩一玩了。

“试一试老师的磁铁好不好?看看老师的磁铁能不能在水中把拉链吸起来,你们谁来帮我一下呢?”孩子们踊跃地帮千叶完成了这个任务。

“这样看来,每一块磁铁都能把拉链吸起来。如果我们把拉链放在很深的水中,那么磁铁会不会将它吸起来呢?”听了千叶的话引起了孩子们的好奇,看着他们兴奋的脸庞,千叶笑着说道:“那你们就试一下吧,但一定要把你们的发现及时告诉我哟。”回到家以后,孩子按捺不住心中的好奇,纷纷做了实验。

千叶看到孩子们在调皮,不但没有批评他们,反而提出了问题,激起了他们的好奇心,而且利用好奇心,使他们从中学到了知识。

还有一次,千叶正在办公室里批作业,这时有两个学生跑过来,对她说:“老师,不好了,阳一把花盆里的毛毛拔下来了。”千叶回到教室一看,原来阳一把摆放在窗台上的仙人掌的叶子(针)拔掉了。

千叶不知道该对阳一说什么。这个时候,阳一抬着头看看千叶,搓动着小手小声地嘟囔着说:“老师,我不是故意的。我只是想看看它是什么样子的,没想到它的毛毛一弄就掉了。”

千叶柔声地问道:“那你看到它是什么样子了吗?”

听到老师这么问,阳一马上兴奋起来,说:“千叶老师,我看到了,它的针不扎人,而且还很软。”

“你还有什么发现?”

“它们不一样高,长得就我们的手指头一样。”

千叶抱过阳一,轻轻地对他说:“孩子,你观察得很仔细,正是由于这棵小植物跟我们的手指头很像,所以它的名字才叫仙人掌。那些小针是仙人掌的叶子,看起来很硬,实际上很软,是为了保护仙人掌的。因此,一旦叶子没了,仙人掌很快就会死去。你说你这样做对吗?”

“不对!”

“其实我们用眼睛认真观察也会发现的。老师知道你不是有意的,所以这一次就原谅你了,但老师希望你能将你的发现跟老师刚刚跟你讲的知识告诉其他同学,好吗?”

对于千叶的这个要求,阳一高兴地答应了,把这些知识告诉了班上其他的同学。

千叶丽子认为,翔太跟阳一的探索行为十分难得,所以当她看到两个孩子调皮的时候,不仅没批评他们,反而正确诱导了他们的探索行为,让他们学到了知识。

为什么会开花?为什么会下雨?太阳为什么要下山?人为什么要穿衣服?当孩子不断对新事物表现出兴趣的时候,“为什么”就会成他的口头禅。为了寻找答案,他们往往会刨根问题,缠着父母挖掘事情的“根本”,或者亲自动手去探索。

作为父母,当你的孩子不断问你问题,或者探索事物真相的时候,你是厌烦、批评、阻止,还是理解、包容、鼓励呢?

面对孩子的“为什么”,日本父母理解、包容、鼓励,因为这表示孩子已经开始展露他的好奇心。为了保护孩子强烈的好奇心,为了鼓励孩子的积极探索与求知,为了让孩子更富有智慧,日本父母有一个“四步走战略”。

第一步: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好奇是孩子的天性。在平日的生活里,日本父母为了激发孩子的好奇心,经常向孩子提出一些他可以理解,并能回答出来的问题。而且,对于经常问“为什么”的孩子,日本父母会给予适当的表扬。

第二步:满足孩子的好奇心。孩子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有时甚至荒唐可笑,如“长颈鹿的脖子为什么那么长”、“大象的鼻子为什么那么长”、“我是从哪儿来的”等一些在父母看来匪夷所思的问题。许多时候,孩子总是喜欢刨根问底,凡事问个明白。对此,日本父母不会因为自己忙,或者觉得荒唐可笑,而对孩子的问题置之不理,也不会直接对孩子说“问别人去”,更不会简单地回答“不知道”。日本父母会耐心地给孩子讲道理,如果日本父母也不知道问题的答案,那么他们会邀请孩子和自己一起去寻找答案,在实际参与中锻炼孩子。

第三步:正确诱导孩子的好奇心。孩子在好奇心的驱使之下,可能会做一些极具破性的事,正如上述案例中,阳一拔了仙人掌的叶子一样。遇到这样的情况,日本父母首先会向孩子了解一下他这么做的用意——可能许多孩子是想知道仙人掌的叶子扎不扎人才拔的。这时,日本父母不但不会责骂孩子,还会趁机向孩子提出问题,诱导孩子把自己的想法和探索来的答案说出来,同时把关于仙人掌的知识告诉孩子,并适时教育孩子不要破坏植物。

第四步:把孩子的好奇心转化为兴趣。好奇心是孩子一时的冲动,为了让孩子能坚持下去,日本父母会及时加以引导,把孩子一时的探索行为转化为长久的兴趣。如此一来,才能真正起到发展智力的作用。如,日本父母会把孩子对仙人掌叶子的好奇,扩展至对其他植物叶子的好奇上来,拓宽孩子的兴趣,开阔孩子的眼界。

孩子的好奇心,其实就是他对新鲜事物的探究反应,进而做出的探索行为。因此,父母应该为孩子创造一个丰富多彩的环境,使其从中获得新颖而神奇的感觉,让他对未知的世界充满好奇和向往,把他的好奇心引入恰当的轨道。

慧言慧语

从出生的那一刻开始,孩子就对周围的世界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一直伴随在他的身边。所以,父母应该珍视孩子的好奇心,用爱为他建立一个学习的乐园,让他的生活充满对未知世界无穷无尽的探索,充满乐趣和知识,让孩子变得更加聪明。

4.建个“家庭实验室”,鼓励孩子多动手

张栋是位中学老师。1995年的时候,他的儿子张翰到日本攻读硕士学位,毕业之后就在日本定居。今年年初,张栋特地请假飞到日本去看望孙子。

张栋在日本待了一个星期,可能是老师的缘故吧,回国后,张栋跟同事们谈起此行的感受时,说的最多的就是日本父母的教子方法。张栋这样说道:“其实,日本父母跟咱们中国的父母一样,都望子成龙,但是日本父母并不会一味地训斥孩子,而是耐心地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鼓励孩子多动手做实验。”

张栋的孙子今年5岁了,已经上幼儿园了。张栋刚到日本那天,孙子所就读的幼儿园老师给小朋友们留了一道手工题:自己动手做一瓶吹泡泡的肥皂水。

吃过午饭以后,张翰夫妇就带着儿子去了院子里,根据书上的制作步骤,一步一步教他如何配制肥皂水。在儿子儿媳的教导之下,孙子先是把水和洗涤剂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调配,然后倒入一个澡盆中,接着再把金属丝弯成一个大圆圈,将大圆圈在肥皂水中里蘸一下,之后再抬起来,一个大大的肥皂泡就这样诞生了。

接下来,儿子儿媳又让孙子站到澡盆中间。这一次,他们用纱布把呼啦圈缠了起来,代替金属丝,然后,夫妻二人一起缓缓地将呼啦圈抬起来,于是,阳光下瞬间出现了一个像彩虹般绚烂的大大的肥皂泡,把儿子整个人都围在了里面。

做肥皂水原本是一个枯燥无比的实验,但在张翰夫妇的精心编排之下,竟然变得这样生动有趣。

晚上,张栋问儿子:“是不是所有的日本家庭都像你一样重视孩子的实验呢?”

张翰回答说:“是的,日本人十分重视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鼓励孩子亲自动手做实验,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日本一些名牌私立中学的入学考试题目,通常会从小学课本中的实验中选取,因此日本父母不敢轻视;二是在日本父母看来,虽然这些实验不能使孩子的学习成绩马上得到提高,但却十分有利于提高孩子的学习能力和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

张翰还说:“不仅如此,许多日本父母在家里为孩子专门设立了一个小型家庭实验室,以为孩子做实验提供十分有利的条件。我的好朋友山本英树就为他儿子建了一间这样的小实验室。”

没过几天,张栋和张翰应邀去拜访山本英树,当时山本英树和儿子正在小实验室里做实验。父子二人按照课本上的要求,做水的“复沸”实验。父子二人先把烧瓶加热,等到烧瓶里的水沸腾后再把瓶塞上,接着再把烧瓶的底部浸入到冷水里面,让烧瓶里的水不再沸腾,最后从烧瓶的顶部把冷水浇下来,看烧瓶里面的水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课本上的正确答案是,水会再次沸腾起来,而且还给出了详细的解释。在实验的过程当中,当水真的“复沸”起来的时候,张栋看到山本英树的儿子脸上露出了惊喜的表情。

张栋心想:“回到国内以后,我要把日本父母的教子方法告诉周边的人,让他们像日本父母学习。如果中国的父母也鼓励孩子多动手,还怕孩子将来高分低能吗?”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接触的事物越来越多,生活经验越来越丰富,对周围事物的好奇心越来越强烈,探索的态度也越来越积极。这时孩子经常会问“为什么”,进而产生探索的需求。对此,父母要支持、理解,正如上述案例中的张翰和山本英树一样,让孩子亲自动手做实验,不仅有利于提高孩子探究、学习的积极性,还能激起孩子学科学的兴趣。

要知道,父母的态度对孩子探究、学习的积极性以及做实验的兴趣有很大的影响。所以,父母应该在家里为孩子创设机会,引导他做实验。为此,日本父母经常让孩子做一些简单、易于操作且带有游戏性质的小实验。比如,调配肥皂泡、种子发芽等。孩子在亲自动手操作的时候,可以充分观察实验中事物所发生的变化,体验比较深刻,不仅满足了孩子的好奇心,还提高了孩子动手实验的积极性。

在实验的过程中,日本父母会为孩子提供必要的用具和材料,并对他的操作技巧进行指导。因为在日本父母看来,做实验其实就是摆开材料的过程,所以他们会尽量满足,为孩子提供一些比较简单的用具,比如洗涤剂、磁铁、烧瓶、电池等。

另外,日本父母会教会孩子操作各种实验用具,使其对实验充满信心。当孩子对某一现象感到困惑的时候,日本父母会提议:“咱们一起做一个实验,找一找原因吧!”孩子在做实验的时候,可能会遇到一些困难,从而萌发与别人一起探究,或者向别人倾诉实验感受的想法,这个时候,日本父母会参与其中,及时指导孩子克服困难,和他一起享受实验的成功乐趣。此外,日本父母还会为孩子建个“家庭实验室”,为他创设一个安静的环境,使其在实验的时候免受打扰。而且,日本父母鼓励孩子:“你真棒!”在他遇到困难的时候,引导他:“换一种方法会不会更好呢?”在孩子探究、发现、找出问题的答案的过程中,日本父母会耐心地等待着,使其在得到鼓励和支持的同时,对实验充满信心,从而更加喜欢做实验。

实验结束以后,日本父母还会和孩子一起制作一些实验记录卡,通过文字、图表等方式,帮助孩子对实验结果进行比较,如水“复沸”的实验中,孩子可以“√”的方式记录他观察到的现象,使他充分享受到做实验的乐趣。

许多时候,孩子越是调皮,就越具有创造力。因此,当父母发现孩子喜欢动手来满足自己好奇心的时候,千万不要阻止他。因为,你阻止的不是他的调皮,而是具有创造力的个性。所以当孩子喜欢探究的时候,父母不妨为他建一个“家庭实验室”,鼓励他多动手。

慧言慧语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从课本上学到的知识终是浅薄的,如果父母想让孩子认识到事物的本质,必须让他亲自去动手实验。

在国内,很多父母在指导孩子学习的时候,最常犯的一个错误是:重课堂,轻实践;重课本,轻实验。父母的这种错误,极有可能导致孩子将来高分低能。所以,日本父母培育孩子亲自动手做实验的教育方法,确实值得中国父母学习借鉴。

5.让孩子学会模仿,发掘创造潜力

山本小次郎是日本冲绳县一所小学的班主任。他十分注重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他也知道,创新需要的不仅仅是外界现实的刺激,和对感知的刺激,而且要将大脑中新的刺激与旧有的经验创新组合,进而构成新的联系。

基于以上认识,小次郎希望通过模仿,来发掘孩子们的创造潜力,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为此,小次郎从网络上找到了13幅关于“床”的极具震撼力且富有创意的图片。图片上的床有:分子床、汉堡包床、蛋形床、磁浮床、私密之云摇床、梦幻马车似的童话床等。

在给孩子们展示图之前,小次郎问:“孩子们,你们知道床的功能是什么吗?请你们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你心目中的床。”

孩子们的回答大同小异:床是用来睡觉的,有的时候还可以躺着看书,床的样子就是生活中的那个样子,有床头、床板、床脚等。有的孩子甚至还描述了在乡下看到过的老式床。

听完孩子们的发言后,小次郎说:“那请你们看一下这些图片上的床,它们和你们想象中的床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呢?”

随着图片的展示,学生们发生了一阵惊叹声,然后他们开始讨论自己喜欢哪一种。接下来,小次郎让孩子们对这些床发表了自己的意见,说出自己喜欢的原因,并且要指出“这一张床”的什么地方最震撼人心。

看完所有的图片后,小次郎及时引导孩子们思考,事实上,这些床让他们惊叹的原因不仅仅是因为功能舒适,更重要的是床的造型时尚新颖。不止是孩子们,就连小次郎也不禁感叹:“我怎么就没有想到呢?或许是因为接触的太少,没有什么经验,更有可能是因为很少有人想要对自己的床进行新的设计。”

有的孩子说:“想了也白想,因为我们根本就做不出来。”

小次郎启发他们说:“其实,创新就是对旧事物的模仿。而且,创新并非一定要做出实物来,只要你们敢想、敢做,你们就能把自己的创意落实到纸,画出自己的创意其实也是一种创新。很多发明方案申请到专利,就是这样做的。”

听了老师的话后,孩子们觉得可行,都想试一试。可是,如何寻找创新的灵感呢?小次郎在那些图片的基础上对孩子的思维进行了纵向和横向的引导。

从纵向来看,床本身有很大的创新空间,那么,可以对和床有关的物品进行改造吗?如果可以的话,那么生活就会变得更加舒适、更加精彩。比如,床单、被子、枕头等。枕头的作用就是让人们在睡觉或者休息的时候,能够让自己的头部承力,以便入眠。

于是,小次郎引导孩子们在枕头的形状上进行发散思维,最后他们在模仿那些展示出来的床的基础上,想到了汉堡包形状枕头、蛋形枕头、动物形状枕头、条形枕头等。形状有了,接下来,小次郎进一步让孩子思考枕头的图案设计,以及材料,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非常积极。小次郎趁热打铁,让孩子们把自己的想法落实到纸上。

从横向来看,一个人的房间可以设计得更加人性化一点,如鞋柜、桌椅、书架等,除了外观以外,还要考虑功能,切忌只注重趣味而不注重实用。孩子们把自己的想法落实到纸上后,小次郎要求他们不断对其进行完善,直至形成自己的创作方案。

小次郎相信,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孩子们的学习会充满不断克服困难的快感,在其求知欲得到激发的同时,潜能也能得到很好的释放。

在极具震撼力的床的基础之上,小次郎引导孩子对枕头、被子、书架等物品进行了创新。在日本,不止小次郎一个人这样,许多日本父母都会这样做。也正因为日本父母的这种教育方式,所以让孩子们养成了模仿的习惯。

关于日本人的模仿,高桥敷在《丑陋的日本人》一书中曾这样写道:“在外国的宴会上,面对珍奇的菜肴又不知其吃法,此时可表现日本人的性格。菜一上桌,西班牙人最先伸手,大吃起来;德国人要先想出一个好一点儿的方法;英国的绅士则慢悠悠地向人请教,然后再动刀叉。但日本人却摆好要用刀叉的架势,装出自己会吃的神色,观望着别人。只要有人打第一炮,他们就按人家的吃法吃起来。因此,不管正确与否,第二个总是日本人。”

的确,日本早年一直是善于模仿起家的,不可否认的是,日本人自始至终都没有放弃对创新的追求,而且,日本人对创新的追求甚至超过了他们对模仿的热衷。

日本的学校非常重视培养孩子的创新意识,小学、初中常常组织孩子们到郊外上课,以便观察动物的活动以及植物的花期;高中时开始让孩子们接触一些小型的研究项目,鼓励他们发现问题。

日本有许多鼓励孩子发明创造的组织,定期或者不定期地举行全国性航模、机器等比赛,奖励通常会伴随那些喜欢创新的孩子成长,比如,全国发明奖、发明协会奖、内阁大臣奖、总理大臣奖、天皇奖等各种各样的奖项。

在家庭中,日本父母会专为孩子建一个“家庭实验室”,鼓励孩子多动手、多创新。如果孩子没有什么创意,日本父母则会让孩子从模仿开始,逐渐培养孩子的创新意识。

所以从今天起,父母不妨试着培养孩子模仿的习惯,然后在模仿的基础之上,培养孩子的发散思维,使其将新事物和旧事物结合起来,从而成为孩子自己的创造。需要注意的是,父母要让孩子有选择地模仿,模仿好的,摒弃坏的。

另外,父母一定不能让孩子照搬照抄,如果一味复制别人的东西,最终会埋葬了孩子的创造潜力。

慧言慧语

有人说:“日本人学什么像什么,中国人学什么不像什么。”其实不然,模仿是孩子的天性,日本的孩子可以,中国的孩子也一样可以。所以,中国父母应该摒弃“模仿是可耻”这一原则,在模仿的基础之上,逐步培养孩子的创新意识,发掘他的创造潜力。到时你就会发现,中国孩子的创新能力并不比日本孩子差。

6.包容“异想天开”,呵护孩子想象力

如果你孩子的作文中,写了这样的话:“我长大后要当一个科学家,发明一种汽车,可以在路上开,遇到水沟或者堵车的时候,汽车可以像飞机一样开起来;遇到小溪和河流的时候,汽车可以像船一样在水上开……”你会因为觉得他胡闹而责怪他吗?

其实,孩子的异想天开是一种可贵的想象力。在国内,许多父母会把孩子的大胆想象力看成是胡闹,这是教育的误区。作为父母,应该对孩子的异想天开加以积极的引导,呵护孩子的想象力,而不该加以指责,或者泼冷水,这样只会窒息孩子的创造性思维,时间一长,孩子就泯然众人矣。

面对孩子大胆的想象力,日本父母通常不会对他加以责怪。不管孩子的想法多么不符合实际,日本父母都会给予孩子适当的鼓励,在呵护孩子想象力的同时,激发他的智力。

一次,电视里正在播出一个地板广告,有一句广告词是这么说的:“好地板自己会说话。”

后来,一天晚上正吃晚饭,电视上又播了这个广告,相原夫人顺嘴说一句:“里奈,地板怎么会说话呢?”

相原里奈盯着电视说:“如果把自己想象成一块地板的话,那么,它也会有自己的生活,也会有自己的家庭呢!”

相原夫人接着说道:“是呀,有的木头本身就是一种药材,这样说来,药材不成了会讲话的医生,人们有病了就会去找它看病。”

听了妈妈的话以后,里奈有了更多的想法,于是她就开始说了起来:“有的树十分有学问,人们管它叫博士;有的树是歌唱家,人们听到的鸟叫其实正是它在练习歌唱呢。”

相原夫人赶紧点头称是,并说:“这些东西都也有自己的名字,你叫它们什么呀?”

里奈认真地思考了一会儿,然后说:“有两块地板,一块是用药树做成的,是一个帅气的小伙子,人们叫他凡卡,许多人类治不了的病他都能治;他的妹妹,另一块地板,来自智慧树,是一美丽可爱的小姑娘,叫艾丽丝,她很聪明,小学生的作业她全部会做,而且每次都能考100分。”

听女儿这么说话,相原夫人也插嘴替她想象情节,说兄妹两个喜欢穿什么样衣服,妹妹扎着一对羊角辫。母女二人,你一言,我一语的,好像现实生活中真有这样的两个人一样。

几天过去了,里奈笑着从自己的房间拿出一叠稿子,说故事写出来了,故事的题目就叫《神奇的地板》,她大声地将内容读给妈妈听。听了女儿写的故事以后,相原夫人先是夸女儿写得很好,肯定了她的成绩,接着又指出了其中的不足,提出了具体的修改意见。

里奈听了妈妈的意见后,又把故事改了改,直到自己感到满意,才让妈妈打印了出来,寄给了报社,并很快在报纸上刊登了出来。

还有一次,相原夫人带着里奈去户外散步,一大片草皮吸引了女儿的注意。于是,她借机引导女儿观察。

“仔细看一看小草是什么颜色的?是什么样子?等一会儿,咱们把它画一下,看看谁画得好。”里奈观察得很认真,和妈妈做了交流。

回到家以后,里奈把自己的“作品”交给了妈妈。妈妈一看,女儿的画五颜六色,每棵草的颜色都不一样。相原夫人问她:“你画的是什么草?”

“这是外星人种的草,它跟花儿一样,都能散发出香味。”

相原夫人接着问道:“你为什么要画这样的小草呢?”

“这样的小草更漂亮,能把大自然打扮得更加漂亮。”

相原夫人表扬了女儿,说:“你的想法很好!那你现在可以好好努力了,等你长大后再培育出这样的小草,把我们的世界变得更美丽。”

听了妈妈的表扬以后,里奈“得意”地笑了,那表情就好像已经看到了五颜六色的小草在风中摇曳飘香。

孩子天生就有很强的想象力,就像相原里奈一样,可是,中国的一些父母却做不到相原夫人这样。这些父母认为,孩子总是异想天开,因而经常以保护孩子为借口而横加阻止,却不知,这样的行为窒息了孩子的想象力。

父母不想让孩子受到伤害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有时大胆的想象力是孩子对自我挑战的一种渴望。或许,孩子的想法会遭到别人的耻笑,所以他更加希望能得到父母的理解和支持。

深知这一点的日本父母,懂得包容孩子的“异想天开”。为此,他们尊重孩子的想象力。当孩子产生怪异离奇的想法时,尊重他们的想象力才是对他创造天性的最大保护。同时,这也是对孩子积极性的一种保护,有利于增加孩子的自信心。对于孩子的想法,日本父母总是会真诚地鼓励,不会有不重视的表情,更不会有不重视的做法,从而让孩子在他们积极的回应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在日本父母看来,引导孩子发挥想象力也是很重要的。幼儿时期,是孩子开始具有想象力的时期,同时也是他最容易形成思维模式的时期,只要一形成,很容易保持下来,从而影响孩子的一生。所以当孩子做出充满想象力的回答时,日本父母会给予及时的鼓励,以此来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另外,日本父母会让孩子接触音乐、美术等领域,以此来激发孩子的想象力。日本父母还会经常带孩子走进大自然,为他的想象力增加材料储备。

在激发孩子想象力的时候,日本父母总是会投其所好,比如,孩子爱玩游戏,爱听故事等,他们就从游戏、故事入手。

在玩游戏的时候,孩子会把自己对现实生活的理解进行创造性的反映,在这个过程中,其想象力也会得到发挥。玩得越好,其想象能力也就越强。当然了,日本父母也会参与到游戏当中去,扮演一定的角色,增加游戏的难度,这样一来,孩子的想象力也会变得丰富起来。

在听故事的时候,孩子的想象力会变得十分丰富,他会对故事中的人物和情景进行想象,甚至还会想象后面的情节发展。如果父母讲的故事跟孩子的想法不相符,那么孩子会想象一下其他的结局。这有利于发展孩子的想象力。有的时候,日本父母会尝试着给孩子讲不完整的故事,从而鼓励孩子把剩下的故事情节补充完整。孩子补充的故事,好也罢,坏也罢,日本父母都不会出言讽刺,而是给予孩子鼓励,使他的想象力在此基础上越来越完善。

拓展孩子的知识经验,也是日本父母用来引导孩子想象力的一个重要条件。想象力是建立在丰富的表象的基础上的。表象是不同事物在孩子大脑中留下的影像,形象、具体,是想象力的基础和材料。为此,日本父母经常让孩子接触新鲜的事物,让他对这些事物产生基本的认识,进而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储备,当孩子以后再遇到类似的事物时,就会调动自己的想象力。

当然了,如果父母再为孩子提供一些有想象色彩的书籍或者作品就更好了。父母可以和孩子做一些游戏,如让孩子编故事的结局、故事接龙等,通过游戏的方式,锻炼孩子的想象能力。需要注意的是,无论孩子的想法多么幼稚可笑,父母都要包容,一定不能扼杀了孩子的想象力。

慧言慧语

孩子的思维往往受思维定式的影响,他的离奇怪想总是孕育着创造的火花。父母不应该把孩子的异想天开当成荒唐可笑的问题,应该小心呵护孩子的想象力,最大限度地开拓他的思维空间,兴许他的梦幻奇想就是打开未知领域的金钥匙。

倘若孩子不会想象,就像鸟儿没翅膀一样,就算世界再美丽,天空再广阔,也无法承载孩子的梦想,因为他早已体会不到,感受不到。与其让孩子成为一个没有活力的“废物”,不如放开他,让他尽情地徜徉在想象的海洋中。

7.你的赏识,会让孩子更有创造力

每一个孩子在小时候都会有一些奇怪的念头和想法,这些想法在成人看来,也许十分荒唐,甚至不着边际,然而这些想法,正是孩子创造性的萌芽,是培养孩子创新意识和能力的绝佳机会。

在发现孩子的奇思妙想和古怪念头的时候,有些父母不仅不感到欣喜,趁机培养,反而会暗自嘀咕:“这孩子怎么会这么想呢?”“他脑子是不是有毛病?”甚至对孩子奇特的想法加以压制,不让孩子去探索。

殊不知,这种错误的观念不仅会将孩子的创造力扼杀在摇篮当中,还会对孩子未来产生影响,让他在不知不觉中变成一个因循守旧、畏首畏尾的人。

两岁多的嘉嘉是个活泼好动的孩子,只要父母一会儿不在身边,就会“闯祸”。爸爸妈妈带嘉嘉去公园玩儿,妈妈去厕所,嘉嘉和爸爸在门口等着,看到花池里漂亮的鹅卵石,嘉嘉非想捡一个看看不可。

爸爸说花池太脏,不让去,嘉嘉马上做出要哭的样子,拗不过嘉嘉的好奇心,爸爸答应嘉嘉可以去捡一个。

刚刚浇过水的花池很泥泞,嘉嘉刚踏进去就弄了一脚泥,刚好妈妈从厕所出来,看到这个情景,忍不住大声抱怨起来:“这么脏,你去花池干什么!”然后转过头责备爸爸:“你怎么不看好嘉嘉,让他乱跑!”

爸爸一脸无辜,嘉嘉小心翼翼地说:“妈妈,我就是想靠近了看看那个石头为什么是圆的。”妈妈不耐烦地拉住嘉嘉:“就一个石头而已,有什么好看的,快走,妈妈带你去看猴子!”嘉嘉只好嘟着小嘴,跟在妈妈身后无奈地离开了。

一天傍晚,妈妈带嘉嘉出来散步,看到小区里的沙堆前围了一群小朋友玩沙子,嘉嘉又开始蠢蠢欲动,跟妈妈商量道:“妈妈,我也想去玩沙子。”“别胡闹了,沙堆这么脏,玩回来一身沙,还容易肚子疼!”

“我保证不弄脏衣服,行吗妈妈?”嘉嘉懂事地跟妈妈商量。

“不行!跟妈妈去超市,妈妈给你买好吃的,沙子有什么好玩儿的!”

刚好邻居阿姨走出来,看到这一幕,告诉嘉嘉妈妈:“孩子这个年纪,就该让他多探索一下,玩沙子对孩子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都有好处,你就让他去吧!”

“我自己会教育孩子,谢谢你。”嘉嘉妈妈对邻居阿姨冷淡地说,邻居阿姨看着嘉嘉幽怨的眼神,什么都没再说。

就这样,嘉嘉到了上幼儿园的年纪,但让妈妈没想到的是,嘉嘉很难融入幼儿园的环境,不仅做什么都小心翼翼,还不喜欢参加集体活动,老师问他为什么,他总说:“妈妈说,这个不安全。”“妈妈说这样会弄脏衣服和小手儿。”“妈妈说……”

直到老师找嘉嘉妈妈沟通,说孩子这样发展下去会很危险,妈妈才意识到自己的错误……

事实上,像嘉嘉妈妈这样的家长,在中国不在少数,很多父母在看到孩子跃跃欲试的时候,不仅不鼓励,反而打着为孩子好的旗号打击、阻止,只希望孩子稳稳当当,乖乖地听话。在这样的教育下,孩子再也不敢有奇怪的想法,逐渐失去了探索的欲望。

日本父母从来不会这样,在孩子想要探索的时候,不管他是否会弄脏衣服,弄坏玩具,只要没有人身危险,都会受到鼓励和赏识。因为在日本父母眼中,孩子的探索是进步的开始,让孩子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实践,哪怕失败了,或者带来一点小小的麻烦,对孩子来说也是一次收获,这样他就会明白,这样的事情以后不能再做。

美智子和几个小朋友一起在家里玩,妈妈给他们每人一盒牛奶。美智子喝到一半的时候,突然觉得牛奶盒子横过来像个小船,于是忍不住把盒子横了过来。没想到,盒子里剩下的那部分牛奶一下子洒到了沙发上,还不断往地板上滴。

“对不起,妈妈!”没等妈妈问怎么回事儿,美智子连忙道歉:“我不小心把牛奶洒了。”妈妈过来帮忙把沙发和地板擦干净,温和地说:“以后小心点就好,没有关系的。只是,你为什么把牛奶盒子横过来呢?”

“妈妈,我突然觉得它横过来像个小船,于是试了一下,我忘了里面还有牛奶了。”美智子不好意思地说。这时其他孩子好奇地围了过来,纷纷点头:“果然像个小船哦!”“不过好像少了点儿什么呢!”

妈妈笑笑说:“大家想想看,这个小盒子怎么才能更像小船呢?”

“妈妈,把盒子剪掉一部分,然后粘上纸就成小船了!”美智子抢着说道。

“好啊,那你去把盒子洗干净,咱们一起做小船吧!”妈妈高兴地说。

一会儿美智子把盒子洗干净,妈妈拿出剪刀和胶水,几个小朋友围在旁边,兴致勃勃地看她做小船。美智子做得很认真,很快一个简陋但有模有样的小船做成了,美智子很开心,其他孩子大受鼓舞,纷纷研究奶盒还能做成什么。

妈妈把桌子上的其他东西都转移了一下,让孩子们当成手工台。过了一会儿,孩子们把做好的东西都摆在桌上,有小飞机,有小汽车,还有小楼房……再看看地上和桌上,除了这些简陋的“作品”之外,其他地方一片狼藉,胶水和纸屑到处都是。

孩子们兴高采烈地展示作品,充满期待地看着美智子的妈妈。妈妈赞扬了每一个孩子,并告诉他们:“其实只要多动脑筋,生活中处处都能用上创造力,每件物品都可以变成工艺品。”点评完所有作品后,妈妈带领孩子们把屋子打扫了一遍,孩子的动手能力也得到了锻炼。

当孩子产生新奇想法时,日本父母首先想到的,从来不是拒绝,即便会因此带来麻烦。他们会告诉孩子:“来,把你的想法说一下,咱们看看如何实施!”当孩子做的事情超出常规时,日本父母会对孩子说:“了不起!你居然做出了如此有创造性的东西!”这样的鼓励和赏识,让孩子敢于幻想、敢于创新,进而锻炼了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其实世间的很多发明创造,都是从所谓“莫名其妙的想法”或者天马行空的幻想变成现实的,鼓励孩子异想天开、大胆联想、勇于尝试,不仅是让孩子更加独立,增强创造力的途径,还是促使他成功的垫脚石。

日本教育中,赏识教育是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在这种教育下,不管孩子天资如何,都能在父母的鼓励下取得最好的成绩。作为孩子,失误在所难免,比如在对待萌萌的时候,与其让她每次失误都在懊恼中度过,不如引导她换个方式,扩宽思维、发展创造性,也许能发现和创造出令人惊喜的美丽,让她对发现世界产生更浓厚的兴趣和更饱满的热情。

日本父母不仅在生活中赏识和鼓励孩子们的探索精神和好奇心,而且还善于发现孩子的奇思妙想,引导孩子做出“创举”。当孩子遇到困难或阻力的时候,日本父母不会马上伸手帮忙,而是鼓励他运用想象力,找到更巧妙、更具创造力的办法来解决。

这样的赏识教育十分值得中国父母学习,只有在父母的赏识之下,孩子才会更有创造力,才能被激发出更多种可能,才能拥有更加成功的未来。

慧言慧语

当孩子告诉父母他的新奇想法时,孩子往往是满怀期待的,此时千万不要因为这个想法太过“无厘头”嘲笑或拒绝孩子,而应该认真听听他的想法,然后和他一起分析,看这个想法是否能够实施。

假如孩子通过想象力和创造力做出了一件不太被大众认可的作品,作为父母,必须赏识和鼓励孩子,同时引导他继续思考,向更好的方向发展。如果他遇到阻力和意外,则需要父母多指导其拓展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