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个好榜样,但让孩子成为他自己

04-12Ctrl+D 收藏本站

关灯 直达底部

你看到过婴儿第一次尝试从平躺的姿势转成趴着的姿势吗?看到这样的场景,你会很难克制想要帮助他的冲动。你看着他不停地抬起头和胳膊,弓起背,不受控制地四处划动,不知何时终于把腿翻了过去,骨盆也跟着转动。然后,他成功了。翻转的动作完成了,孩子趴在了地上。他为自己,也为自己所取得的成就激动不已。没有人告诉过他该怎么做,也没有人给他做过示范,他是完全凭自己的力量做到的。这努力是非常有价值的,因为现在,趴在地上,他可以四处爬动了。这是他人生中第一次凭自己的力量从地板上爬到他想去的地方。凭着毅力和对自我的意识,孩子征服了一条通向世界的新道路。

直到这时,他才能不受限制地尽情享受发现的乐趣。用不了多久,他就会开始靠在桌腿上努力爬起来。他会专心地锻炼这一新的行为模式,直到他第一次用自己的双腿站立起来,虽然还有些摇晃,但他的眼中已是神采奕奕。这就是一个快乐的孩子。孩子学会用自己的双腿站立起来并站着观察世界大概需要一年的时间,有些要久一点,有些则短一点。这一切都是孩子自己完成的,这是他们的兴趣所在,他们不需要帮助,他们为自己能独立完成这些感到自豪。他们不想再爬行,不想再趴在地上观察世界:他们想要靠自己的双腿站起来俯视这个世界。

如果有人能在旁边看着孩子做出这些进步并表示肯定,这种学习新能力的热情还会更高。孩子会认为自己是个重要的人,能达成某些成就。这让他们强大。心理学家把这种能在特定情境中成长并产生一定影响的能力称为自我效能。

产生这种愉快的感觉时,孩子大脑中位于中脑部位的情绪网络就会被激活。该细胞群的突触末端分泌出大量神经递质,使连接更加稳固。在以后的几次尝试中,孩子还会失去平衡摔倒。但很快,站立所需的连接模式就会稳定下来。而现在,孩子已经能爬着去他想去的地方,寻找等待他去发现的东西,并用自己的双手抓住它们。等他能自由地站立起来时,迈出第一步的时刻也就不远了。如果到这时还有人无法理解孩子在自己开辟通向生活的道路时有着怎样的热情与耐心,那么只要再观察一下孩子是怎样学习走路的就行了。

我们还可以继续描述孩子在人生最初几年中学习各种能力的过程。我们是否还记得,他们是如何从杂乱的抓摸动作中学会了有目的地抓取,又是如何从只会念结结巴巴的音节发展到能组织完整的词和句子,说出能让人理解的话语,来表达自己做了什么,想要什么,还有什么打算。孩子学习这些内容,不是因为基因在大脑中形成了负责这些行为的神经元连接模式,也不是因为有人要求他们去做这些。孩子这样做,只是因为他们想这样做。他想要抓起一个摇鼓塞进口中,他想要翻过身来爬行,他想要站起来走路,他以这种方式来表达他想被理解的愿望和需求。

在这个过程中,榜样对孩子非常重要。如果没有人在他们面前双脚直立行走,没有人在他们面前讲话、唱歌、跳舞、游泳或在花园里蹦蹦跳跳,孩子也就无法学会这些技能。我们的大脑中有一种神奇的镜像神经元,有了它的帮助,每个人都能记录别人的某些运动模式和行为方式并进行模仿。由于这些神经元的存在,在我们实际执行这些动作和行为前,大脑中就会开始形成与之相关的神经元连接。

但要想这些过程能真正获得成功,还应该有一个对孩子来说非常重要的人在场,而且这个人必须与孩子有着亲密的关系。每位老师都有过这样的体验,当学生感觉和老师的关系越亲密时,他在这门课上就能学得越好。追寻依恋的需求深深地烙印在孩子脑中,因此他们会产生极其强烈的愿望,去逐步学习那些他们的重要关系人已经掌握的能力。

如果一个人现在已经获得了成功,并且仍在不断地掌握新能力,那他必定会希望事情继续这样发展下去。在这点上,孩子和成人没有区别。只是我们成年人并不总是清楚地明白,当孩子满怀热情地追求某个目标时,他们在整个过程的不同时期会需要不同的鼓励。而孩子追求的目标也并不总能和我们作为家长或教育者所持的目标相符,于是他们就会大喊:“不要管我!”在想要自己学习某样东西时,他们会拒绝父母的帮助,例如在马上要出发去幼儿园时拒绝父母帮忙系鞋带。这时,你就会知道什么叫固执了。

虽然孩子这种坚持自我的固执有时会给我们成年人带来不便,但破坏这种自我意识却是危险的。坚持自我不过是孩子在表达他们反复获得的一种经验,即他们能通过自己的坚持成功地掌握各种新能力。迄今为止,他们已经凭借毅力实现了许多目标,所以他们想继续这种行为,并向他人证明自己能做到什么。如果发现这样做会引起愤怒、不耐甚至遭到拒绝,他们就会开始尝试克制这种需求。而这种被克制压抑的不仅是当下被认为不受欢迎的行为,还有这种行为最基本的源泉,即他们的自我意志。这种自我意志不仅是这一种行为的诱因,它还是孩子所有行为的基础。如果孩子想在自己的行为中获得乐趣,愉快地进行自主发现和创造,并尝试和锻炼新的能力,他们就离不开这种自我意志。

因此,如果这种自我意志遭到压制,孩子对自我塑造和自我发展的基本需求也必然会受到伤害。被迫经历这些过程的孩子就像被圆环套住树干的小树,向上传递的浆液无法到达枝丫,这些树苗就会明显地停止生长,而孩子则会停止继续发现和创造他们的世界。

这样,他们也可能学会顺从。要想在他们的脑中建立起相关的连接模式并使其稳定下来,必须让孩子认为压制自己的行为和思想是重要且值得追求的。只有这样,他们才可能在这种情况下获得一些正面的体验。当他们压制了自我意识,并按照父母和教育者期待的那样行动后,这个过程便成功了。之后,他们才会重新回归稳定,并相信自己是被爱的。而且,他们会为自己现在能满足父母和教育者的期望感到高兴。这是一个残忍的游戏。有些孩子在成功地适应了这个过程后或许会不再喜欢自己,因为他们丢失了自我意识,他们已无法看清自己到底是谁。

有些孩子在尝试通过顺从、放弃自我意识的行为来获得父母和教育者的好感与亲近时,也会遭遇失败。陪伴他们成长的是一些专制、独断、冷酷且刻板的人,因而他们只能努力克制自己与生俱来对依恋和归属感的需求。而要克制这些需求,他们的大脑中就必须产生相关的刺激,例如强化固执的行为,以及反对、尖叫和抵抗。但这只会招致更多的愤怒,如此,孩子也就更没有理由想和父母建立亲密关系了。这些孩子也会失去他们在今后的人生发展中异常重要的一些特质。但他们失去的不是能帮助他们追求梦想的毅力和自我意识,而是他们与生俱来的对亲近和依恋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