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给孩子读文学(之三)

04-12Ctrl+D 收藏本站

关灯 直达底部

边读边品边创作

许是多年应试倾向的结果,很多老师在引导孩子读文学作品时,总是先教孩子分析情节、人物性格、文章主旨等。父母由于缺乏一定的文学经验,亦不是结合作者的创作背景,去品味字里行间的真情实感,更没有大声朗读的习惯。

其实,不只是诗歌,好的文学作品也是适合大声朗读的。记得一天晚上,给哲哲读“猫头鹰王国”系列的时候,读到主人公赛林经过一天辛苦的训练,酝酿着去圣灵枭孤儿院营救妹妹伊兰,小家伙听得专心致志——“赛林望着外面拂晓的天空。最后几颗星星眨巴着眼睛消失了,一道美丽的粉红色在空中蔓延。珊瑚巨树那些弯弯曲曲的树枝伸展开来,似乎要去拥抱这崭新的一天……”

听完之后,哲哲一声感叹:“写得太好了,我好像已经变成了赛林,要去救自己的妹妹了,虽然那个地方很可怕。”多年的亲子共读之后,我发现他对文字的感悟力、鉴赏力越来越强,一些景色或心理描写出彩的地方,他往往能抓住,品出一定的味道来,真正做到了和作者同频共振。也许,好的文学作品具有这样的魅力,而所谓的文学素养、审美鉴赏是在阅读大量的经典作品之后才逐渐形成的。

做到这一点,需要父母在给孩子朗读时,一是不求快,不把阅读当作差事,只想快点结束,而是给孩子反刍和回味的时间,尤其到了精彩的语句或情节时,不妨和孩子一起欣赏、品读一番;二是不打断孩子的疑问。很多孩子在听父母读故事时,会发出各种各样的疑问。实际上,孩子有问题,恰恰说明他是在思考,是在用自己的经验理解故事。由于阅历不足,这时候就需要父母加以指导,此时亲子共读的价值就显现出来了。

文学作品除了文字优美、情节丰富之外,还蕴藏着很多为人处事的道理,如教会孩子责任与担当,获得勇气与力量,学会团队合作等。尽管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文学作品宏观层面的价值观是一定的。此时父母如果帮助孩子发现故事背后的意味,鼓励孩子对故事大胆发表自己的理解,有助于锻炼孩子的表达能力,加深阅读印象,并使之有认知与情感方面的收获。

一部经典作品读完了,孩子久久不能释怀。这时候,父母还应给予孩子一个情感抒发的途径。歌唱也好,绘画也好,写作也好,都是很好的方法。如果能引导孩子主动提出而不是硬性强加写写读后的感想,那是一种非常理想的状态。我的切身体会是,阅读大量的文学作品后,孩子的文学素养会提高,写作水平也能给父母带来惊喜,远胜于参加长期的作文辅导班。

记得哲哲二年级时写过一篇细节描写的命题作文,文字是这样的:

忽然,我看见前面一个人也没有(因为大家都往后退),我的腿直打哆嗦,手里冒了很多汗,心里好像有一个炸弹,只要往前走一步,这个炸弹就会爆炸!于是,我悄悄地走近了大shā鱼,又退了几步,我又想起被jiá到的同学都说不疼,我才把手伸到大shā鱼的嘴里。我按了一颗牙齿,立刻把手伸了回来。大shā鱼没有yǎo到我,我觉得世界都平静下来了。

短短的100多字,虽然有个别错别字,却写出了内心的丰富变化,让我惊呼哲哲有文豪范儿。有人说,孩子天生就是哲学家,孩子也是天生的文学家,只要给他们足够的阅读量。等到孩子逐渐升上高年级,感情会越来越细腻,对文字的驾驭会越来越熟练,文字便如同画笔、琴键等一样,不经意间写出华美的乐章。而这是任何教材上所没有的,也是任何老师教不出来的。

互联网时代,越来越多的孩子无法沉浸在一本书里,无法写出一篇像样的文章,无从感知文字所描述的宏大世界。他们更喜欢快餐式的文化,喜欢图像化、视频化的东西,对文字乃至母语缺少一种亲近感。而文学,不只是打开孩子的视野,更是让孩子感悟母语的魅力。爱写作的孩子会深入母语,感悟到文字背后的文化内涵,然后用我手写我心。

有一项针对浙江全省中学生的调查问卷显示,中学生书面表达能力得分在60分以上的占54.2%。汉语文字能力普遍偏低,除了有错字连篇、语句不通、口语表达不清楚、文章没有真情实感、生编硬造的表现,还造成学生的感受力下降,表现为对外界麻木,对亲情淡漠。而这是从小阅读缺乏、经典阅读不够的结果。如果孩子有较强的文学素养,就能写得一手好文章,更是很好地继承了优秀的民族文化,毕竟任何一种语言都是植根于民族灵魂与血液之中的文化符号,它不仅是一种表达工具,还携带着一个民族的精神密码。

让孩子做有根的中国人,父母们就该追溯到阅读的源头,让孩子从多读多品多写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