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给孩子读科普(之三)

04-12Ctrl+D 收藏本站

关灯 直达底部

读科普收获的是思考不是知识

爱上昆虫的日子,连晚上我和哲哲的卧谈会主题都变成了昆虫。

“爸爸,你说哪种虫子最会装死?成年蟑螂可以飞的,因为它的翅膀没有退化,只是它不爱飞而已。对了,蟑螂属于不完全变态的,你知道吧……”又一大堆问题抛出来,原以为他又要谆谆教导我,没想到只是一个引子,随后开讲,准确地说是复述《酷虫学校科普漫画书》里的情节。一本科普书被他有板有眼地复述下来,很有戏剧性,跟说评书一样。

实际上,复述故事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学习能力。让孩子多复述而不是背诵,通过自己的语言重新整理、讲述故事,有助于孩子加深对故事的了解,从而内化为知识结构的一部分,对未来从事创作也大有裨益。同时,这也是让孩子爱上写作的最佳途径。曾听一些父母抱怨,孩子听故事不认真,爱瞎讲。在我看来,与故事有关也好,无关也罢,养成阅读习惯、提高观察和思考能力,才是最重要的。或者说,知识不是阅读的目的,思考才是。阅读是为了形成能力,而具有良好观察与思辨能力的孩子,才是未来社会最缺的人才。

另外,孩子阅读后产生很多共鸣或体会,这是很正常的。父母要做的,就是侧耳倾听,不时地加以引导。有的孩子爱口语表达,就让他们多说。其实,最好的教育方式,就是把学过的知识再讲一遍。讲过之后,孩子能将知识牢记于心,也过了一把当老师的瘾,可谓一举多得。有的孩子读完书后,喜欢画出来,哲哲就是如此。近来他笔下尽是各种虫子,尤其以虎甲出镜率最高,因为“虎甲是昆虫中的常胜将军。一种大王虎甲连避日蛛、非洲绿巨螳螂、鞭蝎都能打败”。画完后还涂上色,贴上墙,像每天看明星照一样,百看不厌地看着。

一天,哲哲问了一个“翅膀有什么用”的问题,原来是书里有一个“蜻蜓与狼蛛开展了一场关于翅膀有没有用的辩论赛”的情节。小博士复述道:“蜻蜓说,翅膀的作用非常大,发现猎物可以快速追击,要是发现天敌,可以赶紧逃跑。狼蛛说翅膀没有用,一不能用翅膀挖洞,二不能用翅膀吐丝。”“我觉得它们说的都有道理啊。”“爸爸,我觉得啊,蜘蛛侠一定是被狼蛛咬的。”“嗯?为什么?”“你看蜘蛛侠是用手吐丝,而其他种类的蜘蛛都是用腹部下面的腺体吐丝的,叫什么吐丝器,只有狼蛛是用手吐丝的……”我到网上查资料,发现小博士又说对了。

就像书读多了能分辨书的优劣一样,熟知了昆虫知识,哲哲对昆虫与现实的各种关系也能看清大概,并触类旁通,愈发喜欢研究,这是一个学习过程的良性循环。其实,科普阅读也好,童书阅读也好,都是一个触类旁通、不断外延的过程。没有阅读习惯的孩子体会不到探索的乐趣,而在某一方面钻进书中、勤于探索的孩子,会逐渐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对科学不仅有微观的了解,还有宏观的把握。科学之间总是有着错综复杂的联系,深入其中会发现更多好玩的东西,日积月累,小专家就会变成大专家,小博士就会变成大博士。

遗憾的是,现在的孩子好像都不那么喜欢科普,更不用说像法布尔一样潜心研究昆虫了。新学期第一天,我去接哲哲时发现他不像以往那样兴奋。一打听才知道,原来他热心地跟同学们探讨昆虫知识,问了一些虎甲和田鳖谁厉害等问题,但大家都不知道,也不感兴趣,让小博士很有挫败感。只有一个同学知道田鳖不是乌龟而是一种昆虫,让他稍稍有那么一点安慰。哎,孤独的小博士!

记得自己小时候很喜欢看稀奇古怪的虫子,不认识就请教大人,他们一知半解,我记住的只是一大堆被误导的俗称。尽管如此,与昆虫的接触让我看到一个博大的世界,为我的童年抹上亮色。对此,我希望父母们多引导孩子阅读科普书,亲近大自然——不是为了将来多几个环保主义者,而是在孩子心中埋下热爱自然、敬畏生命的种子,让他们明白我们栖身的这个世界不只有人类,还有许多伟大的生灵,人类应该与它们和平相处。

哲哲曾耿耿于怀食蚜蝇经常被当成害虫而杀掉,因为食蚜蝇的幼虫绿绿的、软软的,有点像菜青虫。他认为人类很愚蠢,误杀了帮助自己的益虫。实际上,科普知识的匮乏、科学兴趣的寡淡,以及科学精神的缺失,是不争的现实,更是一种时代的悲哀。所以,父母们还是要找时间、创造机会让孩子从网络游戏中走出来,走进大自然,通过科普阅读为孩子注入真善美的品质。某种程度上,这不仅仅是拯救未来,更是拯救孩子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