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自律原理:谨言慎行,教导孩子要为自己的言行负责
04-12Ctrl+D 收藏本站
1.做完作业再去玩,大家都这样
美国心理学家曾在研究青少年犯罪问题时发现,不少走上歧途的孩子大多来自于富裕的中产阶级家庭,他们之所以会如此,大多是由于总是能轻易获得一切,以至于心底没有“界限”的概念,不知道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在他们头脑中缺乏一种清醒的认识。对他们来说,自律根本是不可能的。
然而,这种界限的概念和对事物的理性反应能力在德国孩子身上却非常显著。某位在德国定居的教育学者经过长期地观察和实践,发现同样一个场景之下,德国孩子更能做到自律和谨言慎行。比如当看到窗外的景色很美,其他国家的孩子可能会情不自禁地起身跑到外面玩一会儿,而德国孩子则会想到:我应该先做完作业再去玩。
对于天性喜爱玩耍的孩子来说,这要有多么强的克制力才能做到,为什么德国孩子有如此强烈的约束能力呢?这跟他们所受到的教育是分不开的。
活泼可爱的小吉瑞是一名三年级的小学生。他的父亲是位中学教师,对吉瑞的教育非常严格,在日常生活中,无论吉瑞犯下多么微小的错误,都会被父亲严厉地训斥一顿,这让他一直很怕父亲。
吉瑞最喜欢母亲,因为母亲的管教风格和父亲截然相反,出生在德国中产阶级犹太人家庭的母亲性格开朗活泼,烧得一手好菜,为人处世和蔼可亲,富有幽默感,闲暇的时候常常会给吉瑞讲一些有趣的故事。每次吉瑞在严厉的父亲那里受了委屈或者挨了训斥,总会不由自主地跑到母亲身边寻找安慰,而母亲每次都会让他破涕为笑。
一天放学后,吉瑞和两个同学一起回家,因为晚上有他们最爱看的球赛,快到家的时候,同学建议:“要不咱们先去看完球赛再回家吧!”吉瑞便将书包扔在离家不远处的小杂货铺,让老板帮忙看着,和两个同学跑去看球赛了。结果,因为看得太入迷,吉瑞居然忘记了寄存书包的事情,看完球赛后直接回了家。
一到家,吉瑞就看到父亲变了脸色,他小心翼翼地往屋子里走,父亲却还是发现了他,并质问他:“你的书包哪儿去了?”
吉瑞小声地撒谎说:“我晚上在同学家做功课,把书包放在同学家里了。”
没想到,父亲从桌子底下拿出了书包,谎言瞬间被揭穿了。
原来,父亲去那家杂货铺买东西,一眼就看到放在柜台旁儿子的书包,马上猜到了怎么回事,于是将书包拿了回来。
吉瑞猜测马上又会有“暴风雨”袭来,于是躲在母亲的身后。但让他万万没有想到的是,母亲居然一点儿也没有要袒护他的意思,而是一改往日慈爱的面孔,严厉地对他说:“你认识到自己错了吗?”
吉瑞不明白为什么母亲的变化这样大,顿时惊慌失措起来,低下头说:“我错了!”
“告诉我,你错在了哪里?”父亲大声吼道。
“我不该撒谎说在同学家写作业……”
父亲把书包放在桌上,问吉瑞:“说实话,作业写了吗?”
“没有……”
父亲伸出手想打吉瑞,母亲拦住了他,使了个眼色给父亲,于是父亲放下了手,转身出了门。母亲看着吉瑞委屈惊恐的表情,摸着他的头,温和地说:“我知道你肯定会觉得,我为什么突然和你父亲一样严厉地对你,这是因为今天你做了两件很让我失望的事。首先,作为一个学生应该以学习为重,做完作业才能出去玩耍,这是最基本的道理;其次,做错了事还撒谎,这更不好。”
听完母亲的话,吉瑞低着头承认了自己的错误。从那以后,他每次都先做完功课再出去玩,还不忘告诉妈妈一声:“妈妈,今天的作业我做完了。”
在德国父母看来,“做完作业再去玩”的好习惯十分重要,不仅有助于孩子建立“自律”体系,还可以帮他养成良好的习惯。
对孩子来说,很多时候他并没有很好的时间概念,所以有的孩子会说:“时间还早,不着急”,因此形成了拖延的坏习惯;有的孩子则说:“没有时间了,来不及了。”于是形成了急躁和马虎粗心的不良习性。
此外,不少孩子会因为不懂得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玩累了再写作业,这会使孩子因为精力不足而频频犯错;还有孩子为了着急玩游戏或看自己喜欢的电视节目,没有心思做作业,心猿意马。这些都是因为没有自律性造成的。
自律对于任何人来说都十分重要,因为一个意志薄弱、不懂得节制的人,很难掌握主动权,并主动承担职责和责任。所以一个人只有懂得自律,才能成为坚定、理智和值得信赖的人;只有懂得自律,才能拥有责任感和条理性,最终获得人生的成功。
自律必须要在孩子年幼时就开始培养,只有这样才能奠定良好的基础。德国父母在这一点上就做得很好,他们有一套自己的办法,不仅让孩子先做完作业再去玩儿,还很好地培养了孩子的自律能力。那么德国父母是如何做的呢?
首先,针对孩子的现实情况,德国父母和孩子一起制订时间计划表,让孩子在制作计划表的过程中就形成时间观念,了解自己的时间是充裕还是紧张,是长还是短。
当然,时间计划表并不是制订完了就达成任务了,这张表制订出来之后孩子必须要按照计划严格执行,期间可以有一定的灵活度和宽容度,但只要没有十分特殊的情况,比如生病、有其他更重要的事情要做,一般这一计划不能打乱,因为这相当于孩子对个人时间使用的承诺。
其次,时间表的制订要以孩子为主。这说明两点,第一点德国父母会让孩子自觉自愿地制订时间表,除非孩子向父母求助,不然不会评头论足;第二点德国父母会在孩子制订时间表前给予正确指导,制订好之后给予正确评价,以求制订出完善合理的时间表。
这样做的目的是尊重孩子的意愿,充分发挥孩子的自主能力,让他自己安排自己的生活,而父母所做的就是酌情提出参考意见或修改意见。比如孩子可以计划先做作业再去玩,这就有些犒劳自己的意味,但不必强硬要求每次一定要这样做,假如有特别重要的活动时可以先满足孩子的需要,再让他学习,这样也许能让他更加安心投入,反而事半功倍。
浓情智语
在德国父母看来,做完做作业再去玩是天经地义的,所有学生都应该如此。然而这一点有时在中国家长眼中却不是硬性的规定,以为孩子还小,想学就学,不想学可以先玩一会儿。
实际上这种想法是错误的,并不是说要对孩子多么严苛,而是必须让他有自律意识,学生回到家就要做完作业出去玩,制订好的规则就一定要认真遵守,因为孩子只有学会自律,才能有更好的未来。
2.约法三章在前,事后决不妥协
不少父母总抱怨孩子不听话,管不住自己,无论事前说得如何好,一旦到了事儿上,总会出岔子,不是撒泼耍赖,就是死活不听话,让父母颇为头大,之所以会发生这样的情况归根结底都是父母自己造成的。
4岁半的强强非常喜欢看电视,每天的少儿节目是必看的,这个节目演完了,接着换另外一个节目,如果没有尽兴,还要放光盘继续看。妈妈很担心强强看电视的时间太长,影响视力,对健康有损害,但如果不让他看,强强就又哭又闹,这让妈妈十分苦恼。
无奈的妈妈在单位谈起这件事,有个从德国借调过来的同事看她愁眉苦脸的样子,问怎么回事,听完她的诉苦后,德国同事说起了自己和小儿子之间的故事:
我儿子比你家强强小一岁,他也很喜欢看电视,我知道小孩子的自制力比较差,电视节目中不断变换的画面和卡通人物夸张的声音,有意思的剧情,都很容易让孩子欲罢不能,但看电视多了对孩子是有伤害的,虽然我知道如果阻止他,一定会让他不开心,但为了他的健康,我还是给了他一定的限制。
我考虑着跟他说看电视的事儿,必须得有点儿铺垫。一次电视上出现了一个戴眼镜的孩子,于是我就问他:“你喜欢戴眼镜儿吗?”他说不喜欢,我问他为什么,他说一点儿也不好看,然后我趁机告诉他,戴眼镜不止不好看,天很热或者下雨啊,有蒸汽的时候,都会很不方便,而且还会压的鼻梁疼,眼睛还容易变形。
说到这里,他很奇怪地问我:“那为什么小朋友还要戴眼镜呢?”我趁机告诉他:“因为他视力不好,不戴眼镜就看不清楚,而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就是看电视太多,不注意保护眼睛。”
说完这些,他开始若有所思,在他看电视时我再催他,有时他就会乖乖地离开电视机,不过有时也会犯倔,我感觉这不是长久之计,于是有次趁他垒积木玩儿得很开心的时候,我跟他说:“宝贝,你是大孩子吗?”他点点头,我说大孩子都得有规矩,要不咱们约法三章怎么样,他很好奇问我什么叫“约法三章”,我跟他解释说:“我们制订一些彼此都要遵守的约定,然后作出承诺,谁遵守得好就有奖励,不遵守就要接受惩罚。”他觉得很有意思,于是答应了。
在和他商量之后,我们写下了这样的约定:每次看电视时间不能超过半小时,每到半小时必须休息10分钟,干点儿别的事儿,谁犯规谁就要挨罚,而且郑重其事地跟他“拉钩”,谁也不许耍赖。
每次他要看电视,我就会用闹钟设定好时间,铃声一到就要离开电视,他坚持了几天,但有次电视上播放了他最爱看的节目,半小时没有演完,他想耍赖,我不允许,他便又哭又闹,我狠狠心把电源关掉,然后躲进了另一个屋子,听着他哭了好久,心都要碎了,还是忍住没管他。
过了好一会儿,他啜泣着跑过来找我,我一把搂过他,然后说:“男子汉说话要算数的,我们拉过勾,你还记得吗?”他有点儿惭愧地点点头,脸上的泪还没擦干,然后对我说:“说到就要做到,这才是讲信用的好宝宝!”
从那之后,他再也没有因为看电视耍过赖。有一天,电视上播了个很有意思的动画片,我和他一起看电视,忘记定闹钟,结果一不小心多看了10分钟,还是他先发现的,他自得地看着我,我说:“咱们超时了,当然这事儿怪我,是我忘了定时,我接受惩罚,你说怎么罚吧,听你的!”
儿子让我从一楼爬到10楼,我二话不说就照做了,他在我后面跟着走,我问他为什么,他说:“因为我也犯规了,所以咱们要一起受罚!”
听完德国同事的话,强强妈妈陷入了沉思,约法三章不难,但事后照做却并不容易,她承认,是自己心太软,只要强强哭闹,就忍不住打乱规则,甚至主动犯规,这可不好,她暗下决心,回去也得照做。
说到给孩子“约法三章”,德国妈妈还提出了这样几个注意事项,她告诉强强妈妈,制订规则不能仅凭大人的意愿,还要征求孩子的意见,而且必须做到以下几点,“约法三章”才会奏效。
第一,约定的事情必须具体明确,内容单一。
比如孩子不喜欢收拾东西,屋子里杂乱不堪,收拾完很快就会一片狼藉,做完作业书和本子摊满桌,脱下衣服随手一扔,起床后床铺乱作一团等等,此时可以跟他约定:如果一周内每天坚持收拾床铺、把衣服放在指定位置、做完作业及时整理好书本,作为奖励周日就能到游乐场玩半天。
这种目的明确的约定很容易让孩子做到,并坚持下来。当他了解到达成目标可以带来好处,自然就会愿意去做,而且对于不喜欢父母唠叨的孩子来说,只要自己做到了就能少听唠叨,何乐而不为呢?
第二,约定的事情做不到,要及时惩罚。
孩子因为年龄较小,长期记忆比较差,比如早上吃饭慢的事情到了晚上可能会忘记,因此对孩子的惩罚一定要切实可行。如果父母的话对孩子是个不切实际的威胁,那么对孩子来说起不到任何警告。
因此立规矩的时候必须要将他不遵守的后果明确告诉他,比如吃饭慢的事情,早上起床时就要提前告知,30分钟内必须吃完,不然端走。吃饭途中可以再提醒一次,告诉他还有多长时间。还可以提出一些额外的条件,比如按时吃完可以给予奖励,不按时吃完取消某个奖励等。
第三,立下的规矩必须遵守。
不管时间地点场合,只要立下的规矩,就一定要遵守,比如在家不许随地吐痰,在外面也不可以。不要在这里和在那里规矩不一样,否则会让孩子一头雾水,不知该如何去做。
其实任何规矩都不仅仅是立给孩子的,父母也需要严格遵守,以身作则。比如让孩子在饭桌上讲究礼仪,父母首先必须举止规范,不挑食,不浪费;比如让孩子懂礼貌,父母首先要对所有人使用文明用语。
第四,只要约定好,事后决不妥协。
只要是事先约定好的事情,一旦孩子犯错,就不能妥协,这是原则性问题。在孩子的思维中,如果某次他犯规了你不执行约定,那么下次他还会犯规,久而久之,这一规则就不会再有效果。
无论孩子在哪一方面触犯规则,都必须承担后果,比如要求孩子晚饭后10分钟内整理好桌椅,完成了就可以玩半小时电脑,如果孩子因为某些原因没有去做,那么这一“福利”必须取消,让孩子接受惩罚。
第五,目标设定是力所能及的,同时循序渐进,有弹性。
有效地约法三章,必须是孩子能够做到的内容,同时有一定弹性,假如超过孩子的能力范围,必须及时调整和修改,否则孩子总有挫败感,不仅不利于把事情做好,还会使他丧失自信。
比如孩子不喜欢背诵课文,可以跟他约定每天放学回来将当天老师教过的课文读两遍,就能得到一张卡通贴纸;当孩子能够通顺地读好后,可以将约定改为每天大声朗读课文,可以看一集动画片;当这一目标达成后,可以将约定改为朗诵时有语气和表情,逐渐达到背诵的目的。假如一开始就要求孩子每天背诵课文,孩子因为很难做到,可能就会知难而退,甚至对学习产生厌恶情绪。
浓情智语
德国父母认为,虽然约法三章不过是种形式和过程,但效果十分显著,因为这一做法的最终目的是让孩子学会自我控制。成功的约法三章能够给孩子的行为提供一个外在协助的力量,让孩子逐步走向自我控制。
学好“约法三章”,做到事后不妥协,不仅能够和孩子建立有效的约定,让约定起到恰如其分的作用,还能为孩子奠定良好的自律基础,让孩子有更好发展。
3.凡事先来后到,才有礼貌
妈妈看到女儿坐在一个男人怀里,十分吃惊,于是对她说:“亲爱的,马上站起来!”
女儿抬头看了看妈妈,不动声色地说:“不,妈妈,是我先到这儿的。”
这是一则德国小笑话,博人一笑的同时,我们还能从中看出一点,那就是德国人很注重先来后到。
在现实生活中,这种先来后到的原则确实是德国特色,走在德国街道上,你会发现这样的情形:无论在面包房,还是在超市的收银台,或车站售票口、公交站台前,不管是只有两个人,还是前面有无数人,所有人都会自觉排队,而且在前面人办事时,后面的人总会自觉地与其保持几步远的距离,为的是尊重他人隐私。
这种先来后到的原则性是从小养成的,德国人认为凡事讲究先来后到不仅是有礼貌的表现,还能培养孩子自律的习惯,让孩子从小懂得秩序的概念。
潇潇的父母都在德国留学,当时因为照顾不了潇潇,于是把她寄养在国内的爷爷奶奶家。潇潇4岁的时候,父母时间稍微宽松了一些,为了让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于是将她接到了德国。
刚到德国的时候,因为语言不通,潇潇很不习惯,在幼儿园经常一个人躲在角落里,不说一句话。随着时间的推移,潇潇逐渐学会了德语,和小朋友之间的交流也多了起来,人也变得活泼了不少。
一天,妈妈去幼儿园接潇潇回家,发现潇潇正在和小伙伴们一起玩滑梯,五六个孩子围在一个滑梯前井然有序地排着队,等候前面的孩子往下滑,潇潇也在后面安静地等着,看到妈妈到了,不慌不忙地说:“妈妈,等我一下好吗,马上轮到我了,我滑一次咱们就回家。”
幼儿园的滑梯是循环型的,十分长,滑一圈儿下来需要三四分钟,为了安全起见,老师规定,前一个孩子如果不从滑梯上下来,后面的孩子就不能上去。
可是这天,潇潇家里恰好来了客人,几个从国内过来的朋友被安顿在家,妈妈就急匆匆地来接潇潇了。
妈妈看到潇潇前面还有两个孩子,而他们的父母都没来,于是跟排在前面的一个孩子商量道:“丽莎,可不可以让潇潇先玩一圈,我们家今天来了客人,她需要赶快回家。”
没等丽莎回答,潇潇马上阻止了妈妈:“妈妈,我们老师说不可以插队,丽莎先来的,所以我必须排队,轮到的时候才能玩儿。”
看到潇潇一本正经的样子,潇潇妈妈有点惭愧,她耐心地等着潇潇排队玩滑梯,玩完后才带着潇潇离开。
回去的路上,潇潇妈妈陷入了沉思,德国的教育果然厉害,幼儿园的孩子都如此严谨,让孩子来德国接受教育就对了。到家后,她跟朋友们道歉,解释了回来迟的原因,有个阿姨接着说:
“潇潇是个好孩子,她做得对!我家孩子在国内也遇到一次这样的情况,那次我们去游乐场,有两个孩子在玩跳跳马,他也想玩,我告诉他等别人玩完了再去玩,然后我们等啊等,有个孩子玩够下来去玩别的,他高兴地跑过去刚要坐上去,结果从别处跑来个高个子男孩,二话不说就推了他一把,自己坐了上去。
当时我亲眼看到这孩子的妈妈就跟在后面,看自己儿子抢了人家的跳跳马,什么都不说,这孩子看我儿子不情愿的表情,还威胁他说:你盯着我干什么,想找打吗?我很生气,但在孩子面前也不好多说什么,回来的时候儿子不停问我,玩玩具不应该排队吗?我只能告诉他,咱不跟他们一般见识。其实我真不知道该如何跟孩子解释,哎,要国内的家长都能跟德国父母这样教育孩子,我就不犯愁了。”
几位朋友对此又感慨了一番,看到潇潇从厨房端来了水果,并礼貌地说:“各位阿姨,吃水果吧!”更是对德国教育羡慕不已。
德国人的严谨总会表现在各种细节上,先来后到这个事情,在他们看来就是天经地义的,从小培养孩子这种习惯不仅会让孩子看上去更有礼貌,而且还能让孩子从小遵守规矩,学会等待,在未来社会中更具竞争力。
那么作为中国父母,如何才能让孩子养成这样的好习惯呢?
首先,从孩子懂事起,父母就要注意培养孩子先来后到的习惯。很多中国家庭,无论是爸爸妈妈还是爷爷奶奶、姥姥姥爷,总是抱着“孩子第一”的念头,觉得孩子小,是家里的宝贝,什么事情都要让着他,饭先给孩子吃,水果先让孩子挑等。
殊不知,这种一味谦让的习惯只能让孩子越来越以自我为中心,觉得“我就是最大的,你们谁都得让着我!”一旦这样的想法根深蒂固,孩子就会养成从小高人一等的错误思想,长大后不但不容易交到朋友,还会造成性格上的缺陷。
其次,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好孩子的正面榜样。想让孩子克服“唯我独尊”,“凡事以我为先”的坏习惯,必须要给孩子树立榜样,从自身做起。比如带着孩子出门时随时注意开车不抢道,依次通过;买东西不争抢,排队付款;等待时自觉排队,和别人相处时谦让、自律。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在孩子面前,父母就如同一面镜子,一言一行都会被孩子尽收眼底。你正确的行为会比多少说教都要管用,当孩子看到父母彬彬有礼的行为后,先来后到的理念就会根植心底。
再次,及时给孩子立规矩。作为父母,不要总觉得孩子小,不懂事,有些事情不必苛求。当然,在某些方面,不过于严苛是对的,但在立规矩上必须严厉起来,这不是苛责孩子,而是对他好。
父母可以给孩子立下规矩,让孩子时刻遵守“先来后到”的规则,比如吃饭时谁先到饭桌前就有优先盛饭吃的权力,如果孩子总是不来,就让他尝一下没有菜吃的后果;早上谁先起床谁就可以先上厕所,如果孩子起得晚就得憋一会儿,老老实实地在门口排队等待……
只有这样,才能逐渐帮孩子建立起“先来后到”的习惯。如果生活中很少有这种机会,也可以特意设置相关场景,让孩子知道如何去做。
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先来后到的规则不但可以避免孩子养成自私的毛病,让他明白当别人先拿到东西的时候,必须学会等待,还能在孩子的内心深处形成平等交往的行为模式,这对他未来的人生之路都是十分有用的。
浓情智语
在这个社会上,情商高的人总会占据优势,而德国父母认为,自律能力不仅是一个人必备的能力,更是衡量一个人情商高低的标准之一。一个人只有掌握自律的能力才能更好地立足,而“先来后到”的规则也是其中一种。这一规则不但让孩子显得更加礼貌,还能使其更好地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进而拥有耐心。
作为中国父母,让孩子学会守规矩,讲究先来后到,同样会对他的未来产生良好作用。
4.迟到一分钟,也必须道歉
严谨的德国人十分守时,无论任何约会都不会迟到一分钟,因为在他们看来,迟到不仅意味着自己的诚信会受到质疑,还是对别人的不尊重,因此德国父母会从小让孩子养成约会准时到达的习惯,并告诉他们:“迟到一分钟,也必须要道歉。”
对德国孩子来说,不管是应邀到别人家做客,还是外出拜访朋友,都必须要按时到达,所约定的时间一般会具体到几点几分,不会让主人浪费时间等待或者提前招待客人,假如有特殊原因不能准时赴约,德国孩子一定会提前通知对方,同时表示歉意,请求原谅,这在他们看来,是天经地义的。
4岁的米娅是个乖巧可人的德国女孩,她的父母工作都很忙,于是把她寄养在外婆家。米娅的外婆年轻时是个中学老师,从米娅懂事起就开始教她各种知识,培养她良好的习惯和品格。
因为知道年幼的孩子对时间没有概念,米娅的外婆在日常生活中十分注意对米娅时间概念的灌输,从最基本的看日历、看钟表开始,让米娅一点一点了解时间。为了让她对时间的概念更加清晰,外婆特意买了可以每天撕一张的日历,每天晚上睡觉前都提醒米娅把过完一天的日历念一遍,然后撕下来,期待新的一天。
外婆的教导让米娅很快熟悉了时间,并且知道遵守时间的重要性。小小的米娅不仅学会了认识时间,而且还懂得了和别人约定好时间一定不能改变,而且必须准时到达。
一天早上,米娅接到妈妈电话,说周末早上会来接她和外婆一起去公园,米娅稚气地问:“妈妈,你们周末几点来?”
妈妈告诉米娅:“宝贝,妈妈10点整到,在外婆家乖乖等我吧!”
周末早上,米娅不到7点就起床了,隔一会儿就看看表,然后自言自语地说:“妈妈还有3个小时就来了。”“妈妈还有不到1个小时就来了。”……
外婆发现米娅一早上不停看表,笑着跟米娅说:“宝贝,你是不是特别盼望妈妈能快点儿到呀?不要着急,你可以先画幅画等等她。”
米娅昂起头,小大人儿一样地说:“好的外婆,我可以画幅画送给妈妈。我确实盼着她赶紧到,但是我不着急,因为妈妈说的是10点整,我再等会儿。”
钟表滴滴答答地走到了10点,米娅画了一幅小鸡找妈妈的画,安静地坐在沙发上等妈妈,但左等右等,妈妈却还没有来。看到墙上钟表的指针指到了10点10分,米娅忍不住问外婆:“妈妈不会忘记我们的约定吧?她为什么还没到?”
这时,妈妈急匆匆地走了进来,一进门就不停地道歉:“米娅,真的太抱歉了,我们的车路上抛锚,为了不耽误和你的约会,爸爸找到拖车去维修厂,我打了计程车来,没想到还是迟了10分钟。”
正等得焦急的米娅一头扑到妈妈怀里:“没关系的妈妈,我只多等了一会儿,不过你下次可不能再迟到了!”
看到米娅对时间的概念如此清晰,妈妈十分感激外婆对她的教导,因为妈妈也是个很守时的人,如果不是因为车子抛锚,她肯定不会迟到的。
看到这个事例,不少中国父母也许会觉得,孩子一整天都没事儿,多等会儿也没什么关系,不就是晚了10分钟,有必要给孩子道歉吗?甚至有些中国父母会觉得,德国人的这种行为多此一举。
丁丁的爸爸妈妈都在德国留学,在丁丁6岁的时候,因为奶奶去世,丁丁回到了爸爸妈妈身边,刚到德国的丁丁对这里的环境十分陌生,好在遇到了迪姆这个好朋友,他很快熟悉了德国语言和生活习惯,开始了快乐的德国生活。
迪姆住在丁丁家隔壁,是个热情快乐的德国男孩,和丁丁差不多大。自从听说丁丁从中国来,他就每天来找丁丁玩儿,教丁丁德语,给丁丁提供了不少帮助,久而久之,两人成了十分要好的朋友。
一天,丁丁和迪姆约好下午2点去楼下的游乐园玩滑梯。因为丁丁有午睡的习惯,丁丁千叮咛万嘱咐地告诉妈妈自己和迪姆约好了2点在楼门口汇合,让妈妈一定叫醒他,妈妈顺口答应之后,开始忙自己的事情去了。
等妈妈叫醒丁丁的时候,已经2点半了,丁丁一边说:“坏了坏了,迪姆克肯定等急了!”一边冲下楼去。
迪姆果然很生气,尽管还是耐着性子等着丁丁,但显然已经着急得不行。看到迪姆愠怒的神情,丁丁连连道歉,并接受了迪姆的批评,还答应作为浪费时间的补偿,帮迪姆擦拭他的小自行车。
沮丧的丁丁回到家,说起这事儿来,不断抱怨妈妈为什么不叫他,可妈妈轻描淡写地说:“我一直忙着看资料,不小心把时间忘了,小孩子嘛,等一下没关系的,迪姆比你大,他应该包容你,怎么能让你擦拭自行车呢?”
正在看书的爸爸听到他们的谈话,严肃地说:“迪姆这样做是对的,丁丁,迟到了就要道歉,哪怕只有1分钟,因为你耽误了别人宝贵的时间,接受惩罚也是应该的。”
丁丁记住了爸爸的话,从此无论和谁约定的时间,都会牢牢记住,再也没有迟到过。
在德国人眼中,遵守时间是种美德,不仅对大人来说十分重要,对孩子同样如此。在德国父母看来,严格遵守约定时间不仅能培养孩子的时间观念,还能让孩子学会尊重他人,进而获得他人认可。
除此之外,让孩子拥有时间观念,培养孩子遵守时间约定的习惯,还能让孩子从小养成规划时间,有序安排的良好习惯。既然有这么多好处,那么作为父母究竟应该如何让孩子遵守时间呢?
首先,做孩子遵守时间的榜样。在日常生活中,父母的一言一行往往会直接影响孩子的行为。在为孩子制定作息制度,约定相关时间的同时,父母也要对自己提出严格的守时要求。不仅要保证每天按时叫醒孩子,及时接送孩子上学放学,而且在工作、生活和言行等方面都要尽量做好遵守时间的榜样。只要答应孩子的事情,什么时间做什么,或者什么时间到什么地方去,都要准时履行,绝不拖延或改换时间。
即便是有特殊情况,非要改变之前的计划,一定要提前跟孩子说明原因,并在事后向他道歉,让他知道你不是故意的。通过这样长期的教育和榜样行为的影响,孩子遵守时间的行为习惯不但能够得到发展和巩固,还能让孩子初步懂得遵守时间的重要性。
其次,和孩子一起制订一份家庭作息表。为了让孩子养成遵守时间的好习惯,在孩子懂事之后,可以和他一起制订一份家庭作息时间表,比如早上6点半起床,7点半到幼儿园……下午5点接孩子回家,晚上8点上床睡觉等。
这样的家庭作息表可以让孩子对时间的概念了解得更加清晰,同时有助于增强他遵守时间的好习惯。
最后,及时纠正孩子不守时的坏行为。如果孩子在长期的生活过程中已经养成一些不遵守时间的行为习惯,那么作为父母,一定要下狠心将其纠正过来。比如起床时间总是往后拖,一催促就发脾气,甚至哭闹,此时父母千万不能妥协和宽容,在严格执行时间约定的同时,耐心进行说服诱导,必要时可以采取命令的方式要求孩子。严格地要求也许会让孩子一时难以理解,但久而久之他却能收获一个良好的习惯。
浓情智语
德国父母深知孩子在没有成人之前,对时间的概念不够明晰,时常会出现懒散、懈怠或拖拉现象,因此他们从孩子懂事开始,就不断教导孩子,必须要遵守时间,无论做什么,迟到都是不对的,哪怕迟到1分钟,都必须要道歉。
这样的习惯成就了德国人的严谨,也成就了德国人的优秀,作为中国父母,这一点必须要牢记心间,并学习实践。
5.不丢三落四,旅游忘带吃的就饿着
有则新闻说,一个以十分优异的成绩进入名牌大学的男生,刚入校半个月便申请退学,究其原因,居然是因为不习惯集体生活,无法照顾自己。
当记者对此事采访时,惊奇地发现,这名已经18岁的大男生,连自己的内衣和袜子都从未洗过,鞋带不会系,被子不会叠,不知道如何打饭,也不会从银行卡取钱……最后他不得不遗憾地退学回家,重新接受“生活教育”。
这对父母来说简直是个悲剧,这一悲剧的罪魁祸首也正是打着“爱孩子”名义的父母。当然,这只是个特例,但在中国,肩不能挑担、手不能提篮的孩子却不在少数。从孩子很小的时候直到长大成人,大多数中国家长都习惯于帮孩子准备好一切,不让孩子动手,甚至不给孩子动手的机会。
这样造成的后果就是孩子什么事情都不会做,一旦离开父母,根本没有任何生存能力;一遇到困难和挫折,就会不知所措,一蹶不振,因为他们根本没有任何抵抗挫折和超越困难的经验。
小学三年级的玲玲是个粗心的姑娘,经常丢三落四,早上出门忘了带书包,上体育课忘了换球鞋的事情司空见惯,妈妈经常会叮嘱她,但她每次都答应得好好的,但一到正事上就忘得一干二净了,无奈之下妈妈只好每次都帮她准备好。
一次学校举办校庆活动,老师要求第二天全班统一穿校服,放学的时候老师千叮咛万嘱咐,并规定谁不穿校服,就不允许进校门。玲玲刚放学的时候还记得很清楚,结果一到家发现表姐来了,两人又笑又闹地玩到了很晚,自然就把这件事忘在了脑后。
第二天,妈妈开车送玲玲上学,玲玲穿着好看的裙子到了校门口,看到每个同学都穿了校服,突然想到了校庆的事情,她一拍脑门:“坏了,老师说今天让所有人都穿校服的!”
无奈之下,妈妈只得一路上把车开得飞快,赶回家把校服找到,又送到了学校,看玲玲换好衣服,才去上班。结果可想而知,妈妈受到了领导的批评,而且扣发了当月奖金。
下班的时候,玲玲妈妈垂头丧气地回到家,把玲玲狠狠地批评了一顿,玲玲保证以后一定不再丢三落四,结果没几天,她又把作业本忘在了学校,害得妈妈又多跑了一趟。妈妈只好安慰自己:“孩子还小,等等大了,说不定就会好起来的。”
这样的事情在德国几乎不会发生,孩子丢三落四,最好的办法就是给他一些小小的惩罚,让我们看看韦德的妈妈是如何做的。
在韦德很小的时候,妈妈就十分注重培养他的各种品格,包括做事胆大心细、不马虎、不毛躁。但对小孩子来说,丢三落四似乎就是家常便饭,没有哪个孩子不在这上面犯错误,但韦德妈妈自有办法。
韦德小学三年级的时候,一次班里组织到附近郊区春游,要求孩子们准备午餐和零食,早上7点出发,晚上7点回来。出发前一天晚上,韦德十分兴奋,这个屋子里找找,那个屋子里看看,寻觅第二天要带的东西,对此韦德妈妈十分支持,因为她一直鼓励韦德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韦德准备好了一些吃的,兴奋地拿给妈妈看,妈妈提醒他:“看看还有需要带的东西吗?你会不会口渴呢?”
韦德一拍脑袋:“对了,需要带两瓶水和一个水杯!”妈妈又问:“有没有可能遇到一些障碍,会不会受点儿小伤?”
韦德找出爸爸上次买来的多功能小刀和手电筒,带上了小巧的小药箱,里面有创可贴和部分应急药品。
第二天,有同学到门口叫韦德一起出发,韦德背起背包和同学一起出了门。爸爸突然发现韦德装着零食和矿泉水的食品袋没有拿,正准备出去给他送,却被妈妈拦住了。
“亲爱的,你为什么不让我送去,食物和矿泉水都是郊游的必需品啊!”对于妈妈的行为,爸爸表示不解。
妈妈笑着说:“不要紧张,放心吧,他自然有办法解决这些问题,如果真的想不到办法,一天也不至于饿到或者渴到他,顶多玩得不尽兴罢了,我就得让他改改丢三落四的坏毛病。”听到这里,爸爸恍然大悟。
傍晚,韦德准时出现在门口,耷拉着脑袋,一到家还没洗手就拿起妈妈准备好的水,咕咚咕咚地喝了个干净,然后四处找吃的。妈妈一边让他去洗手,一边端出了丰盛的晚餐,韦德马马虎虎地洗了洗手,大叫一声:“饿死我了!”然后狼吞虎咽地把面前的食物一扫而光。
等韦德吃完最后一块面包,打了个饱嗝,妈妈微笑着问:“宝贝儿,今天的春游感觉如何?”
“一点儿都不好!”韦德一边说,一边喝了口牛奶。
“为什么呢?你不喜欢他们选的春游地点吗?可是我看你的小伙伴都玩儿得很开心呢!”妈妈故意这样问。
“不是的妈妈,是因为我早上走得匆忙,忘了带食品和水,虽然路上朋友们都给了我一些吃的,但是后来我实在不好意思再吃他们的食物,于是就假装不饿,其实我都快饿死了!”
听到这里,妈妈眼泪都快流出来了,却还是拼命忍住了,她镇定地告诉儿子:“你现在吃饱了吗?吃饱了咱们来分析一下到底是怎么回事儿,好不好?”
韦德点点头,认真地对妈妈说:“其实在回来的路上,我就已经想到了,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我在出发前太马虎,没有认真检查一下所带的东西,以至于饿了一天,以后肯定不会这样了,妈妈,你相信我!”
妈妈赞赏地摸了摸韦德的脑袋,说:“宝贝,我当然相信你,而且还相信从此在其他事情上,你也能改掉丢三落四的小毛病。”
韦德不好意思地笑了起来。从那之后,他果然没有在类似的问题上犯过错误。
和德国父母比起来,中国父母在很多时候要逊色很多,很多父母在得知孩子要去春游,或参加学校活动时,总会亲自帮孩子收拾东西,想到所有问题,无微不至地安排好他的一切,这不仅不利于让孩子养成细心、不丢三落四的好习惯,还无法培养他的独立能力。
想让孩子获得更好的未来,从小培养他良好的生活习惯十分重要,尤其是让他懂得做事的条理性,不马虎、不大意、认真细致、不丢三落四。只有这样,他才能在人生中少走弯路,更快地到达成功的彼岸。
浓情智语
德国父母一致认为,自己的事情自己就要负责,无论多大的孩子,只要他愿意外出旅行,那么他就有责任安排好自己的一切,而不是依靠父母提醒,如果忘记带吃的,就只能饿着,如果忘记带穿的,就只能冻着。
这并不意味着德国父母不爱孩子,而是他们希望能通过这样的锻炼,让孩子养成独立、细心、不丢三落四的良好生活习惯,因为这一习惯将伴随孩子的终身,并帮他在未来的生活中获得更多优势。
中国父母一定要学习德国父母的这种教育方式,因为唯有如此孩子才不会在将来独自生活的时候不知所措,吃尽苦头。
6.买个记事本,记下生活日程
在德国,人人都有自己的记事本,包括家庭主妇和老年人,里面记载着近期和远期的大大小小的约会、计划以及各种生活日程。由于这一习惯,很多人将德国称之为“记事本社会”,因为这里的人们在做任何决定前都会参阅一下自己的记事本。
也许有人会觉得,这种按部就班的日子太过枯燥,还有人会认为这一习惯很没有必要,但在德国人看来,这种习惯不仅能够提高工作和学习效率,更关系到对待生活的认真态度。
在这样的环境熏陶下,德国孩子也都拥有属于自己的记事本,因为德国父母认为,让孩子拥有记事本,能够培养他们更加准时、守秩序、爱清洁和做事有条不紊的习惯,同时还能让他们对日常生活中的事物能够准确鉴别。
威尔的爸爸是一名银行家,由于工作需要,思路清晰的他无论任何事情都会事先安排好,在笔记本上记录下来,然后依照顺序一个个完成,为了让儿子威尔也继承这一良好习惯,在威尔很小的时候,他就开始让威尔将记事本充分利用起来。
活泼聪明的威尔很小的时候就会写不少单词,在他4岁生日时,爸爸买了一本十分精致的笔记本,准备送给他做礼物。妈妈看到后奇怪地说:“给孩子买这么好的本子做什么呢?他还不懂事,很可能把本子毁掉。”
爸爸笑着说:“如此精美的本子,他怎么舍得毁掉呢?我要从现在开始教他记录生活中的点滴。”
妈妈还是不太理解,问道:“他才会写几个字啊?你这样做能行吗?”
威尔生日那天,妈妈在生日蛋糕上插上了4根蜡烛,一家人围坐在桌前,爸爸说:“威尔,你是大孩子了,对吗?”
威尔郑重地点点头:“是的,爸爸。”
“我要送给你一件德国大人们都有的礼物,你喜欢吗?”
“爸爸,是什么呢?”威尔兴奋地想要马上知道。
爸爸从背后拿出那本精致的笔记本,威尔高兴地跳了起来:“太棒了爸爸,我也可以和你一样在好看的本子上写字了,对吗?”
“是的,儿子,你真聪明!你不是一直好奇爸爸在笔记本上到底写了些什么吗?爸爸现在就告诉你,爸爸写下的是对生活的计划,以后你也可以写下你对生活的安排和想法,这样在做什么事情的时候,你就不会茫然了。”
“可是,我要怎么写下计划呢?爸爸,你可以教我吗?”
“当然了,威尔!比如说今天,你可以写写你对生日的安排,或者明天你想要去做什么。”
威尔马上打开了笔记本,用稚嫩的笔迹和不成熟的句子写下这样一句话:“今天我生日,收到一本笔记本,以后我要记录我的生活和计划。”看到儿子对此兴致勃勃,爸爸妈妈都欣慰地笑了。
在妈妈的指导下,威尔会写的字越来越多,他在笔记本上写下的内容也越来越多,在他6岁的时候,已经能在前一天晚上安排好第二天所有日程,并熟练地写下来,第二天按照记事本的记录去做了。
日子过得飞快,眼看威尔就快要上中学了。一天,威尔告诉爸爸他想去山里参加为期两天的野营活动,报名参加这次野营活动的大多都是中学生,爸爸发现威尔是当中年纪最小的,但因为觉得他的独立能力很强,于是欣然同意。
报上名之后,学校向威尔等人介绍了营地的一些情况,并给他们提出了不少意见,提醒他们应该如何准备,威尔听完后认真地记在了笔记本中,并回家准备营地的生活用品。
看到威尔手忙脚乱地整理物品,妈妈问他是否需要帮忙,他自信满满地说:“放心吧妈妈,该准备的东西我都想好记在本子里了,现在只要按照上面的记录准备就好了,我能够照顾好自己。”
第二天出发前,不放心的妈妈还是偷偷检查了威尔的行李,看完后妈妈欣慰地笑了,因为每个小细节威尔都做得非常好。
两天后,威尔兴高采烈地回到了家,妈妈连忙问道:“怎么样,玩得开心吗?”
“太棒了妈妈,我玩儿得非常开心!”
爸爸问他最大的收获是什么,他高兴地说:“这次野营我不仅学到了很多知识,还交到了好朋友。”
原来,有两个同行的男孩因为准备不够充分,少带了食物和衣服,而威尔恰好有备用的,于是慷慨地分给了他们,后来通过深入交流,威尔和这两个男孩子成了很好的朋友。
这时爸爸开始庆幸,自己从小对威尔条理性和计划周密地教育果真没有白费,不但让孩子思路清晰,将生活安排得有条不紊,还对他的社交起到了良好的帮助。
这种用笔记本记录生活日程的方法不仅能让孩子更好地改掉做事丢三落四的坏习惯,还能让孩子做事养成良好的条理性,知道这一步该做什么下一步该做什么,进而对人生有更好地规划。
作为中国父母,让孩子拥有随时记录生活点滴的习惯也十分重要,正如中国有句俗语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不少家长抱怨孩子早上出门忘记戴红领巾,周末出去玩儿把东西落在别处,做事杂乱无章,像个无头苍蝇……其实只要在事前将这些注意事项记录下来,到时就不会忘记,条理性也自然而然地就能培养出来。
那么具体在操作上应该如何去做呢?我们不妨借鉴德国父母的做法:
第一,让孩子看到父母的做法。父母是孩子的最佳模仿对象,父母怎么做,孩子就会怎么学,因此作为父母必须拥有属于自己的记录本,有随时记录生活日程的习惯,以身作则,做事情前表现出强烈的责任感,认真对待工作和生活,做重要事情之前先写下来,整理一下思路,然后再去做,这种习惯不但能让生活更加明晰,更能让孩子在耳濡目染中学会效仿。
第二,培养孩子做事有条理的习惯。随时留心观察孩子,看他做事的秩序性如何,是否知道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如果发现他这方面比较差,要马上为他指出来,并告诉他正确步骤是怎样,如何才能省时省力,事半功倍。
第三,鼓励孩子记录生活。想让孩子养成好习惯,父母必须要有足够的耐心,坚持要求、反复强化并不断鼓励,加以督促和引导。先让孩子对记录生活点滴产生兴趣,然后教他如何计划生活日程,让他知道先规划再执行的好处,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养成随时记录,并有条不紊地去做的好习惯,将笔记本当成不可或缺的好伙伴。
浓情智语
德国人认为,想让孩子更有秩序和条理地生活,必须从小培养他学会过有计划的生活,比如分配零用钱、支配时间、完成学习任务、发挥兴趣爱好,并让这些形成井然有序的关系。他们觉得笔记本更有助于孩子将这一切做得更好。
事实证明确实如此,孩子在周密地设计时间“规划图”的同时,也开始了对自身生活的周密设计。由此可见,德国人帮助孩子确立面对生活的立志观念,并不是将他们限制在条条框框当中,而是让他们更充分地发挥天赋才能,达到实现自我价值的更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