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独立能力:多给孩子自由空间,让孩子拥有独立权利
04-12Ctrl+D 收藏本站
1.给孩子制订学习计划,违法
没有一个家长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出类拔萃,成为优秀的人。为了实现这个愿望,为了让孩子早日成才,在给予孩子丰富的物质条件和关怀备至的生活照料的同时,中国父母往往会在学习上对孩子严厉有加,不仅时时刻刻威逼利诱,甚至还会为其制定一系列严格的学习计划,以督促孩子认真学习。事实上,这种做法有时非但不能起到良好的敦促作用,反而会适得其反。
赵勇是个从农村走出来的孩子,因为家境贫寒,在求学过程中,他受了不少磨难。但即便如此,父母还是坚持供他读完了博士。毕业后的他找到一份待遇优厚的工作,不仅让一家人都住到了城里,还过上了儿时想也不敢想的好日子。
这让他更加坚信,学习是改变命运,过上好日子的最佳途径,因此当他有了儿子之后,便立志一定要把儿子培养成比他还要优秀的人。他的这一想法得到了妻子的支持,于是从儿子隽隽刚上幼儿园,他就为其制订了严格的学习计划。
平时周一到周五,从幼儿园回来后,隽隽需要在妈妈的指导下背诵两首古诗,提前学两页一年级的数学课本;周六上午学习小提琴,下午学习珠算;周日上午是跆拳道,下午是右脑开发。
刚开始时,隽隽兴致勃勃,觉得这样的生活很有意思,也很开心。但时间长了,他发现别的小朋友周末都去公园或游乐场,只有他连周末也要学习,无聊得很。当他跟爸爸说想去玩儿的时候,没想到爸爸严肃地告诉他:“你和他们不一样,你是未来的人才,所以必须要努力学习,等他们长大就知道了,现在开心快乐的玩儿,以后就得后悔。”
无奈,隽隽只得听任父母的安排,按部就班地一天天学下去,渐渐地他越来越不情愿,也越来越不愿意学习。
在上小学之前,隽隽已经把所有小学该学的东西都预习了一遍,还说了一口流利的英语。一年级的时候,隽隽惊喜地发现老师讲的内容早就会了,因为除了上课的时间,放学和周末他都没有机会玩儿,于是上课的时候开始开小差。当然,即便如此,他的成绩也始终排在班里的第1名,这让所有同学都觉得,他是因为聪明所以不用听课也能学得好。
本以为可以一直这样轻松下去的隽隽上了初中之后,之前学过的知识都透支得差不多了,课程越来越难,虽然爸爸制定了严格的学习计划,但没有掌握良好学习方法,上课总是走神儿的隽隽成绩一落千丈,这让望子成龙的爸爸十分困惑,自己一直没有放松过对孩子的教导,怎么会成了这个样子?
赵勇这种为了让孩子早日成才而拔苗助长的做法十分不可取,孩子不仅不会因为父母大包大揽地帮忙制订学习计划,安排所有一切的行为觉得感激,反而会产生逆反心理和厌学情绪,抵触学习,最终非但学不好,还有可能贻误终生。
德国的父母绝不会为了让孩子学得更好而强制性地帮孩子制订学习计划,因为他们始终认为学习是孩子自己的事情,学得好与坏都是孩子自己的事,对于独立自主的他们来说,一切依靠自觉就已足够,把道理跟他讲明白就好,根本不用过分关心。
不仅如此,在德国,如果父母给孩子制订学习计划,还有可能会触犯法律,严重的甚至还会坐牢。
在德国定居的赵阳一家,有个聪明乖巧的女儿叫乐乐,今年上小学三年级。为了不让乐乐忘记国语,赵阳为乐乐找到一位中国留学生,每周六上午来家里给乐乐讲2个小时的中文课。
周六早上家教老师来到赵阳家时,乐乐还在练琴,于是赵阳和这位家教老师聊了起来。老师无意间说起制订学习计划的事情,没想到赵阳连连摇头:“千万别,因为这个学习计划,我差点儿坐牢!”
老师一头雾水,万分不解地问:“我是为了乐乐着想,这个年龄段的小孩子,自控能力都不算强,在咱们国内,父母都会给他们订一个学习计划呀,这跟坐牢有什么关系?”
赵阳说:“你刚来德国时间不长,可能对德国法律制度不太了解,在这里给孩子制订学习计划是犯法的。”
“为什么?帮孩子制订个学习计划,让他更有条理地学习,这不是对孩子好吗?”老师以为赵阳在跟他开玩笑,于是追问道。
“原来我也是这么想的,不过后来我才发现,好像不是这么回事儿!刚来德国时,乐乐才5岁,在附近的幼儿园上学,因为德国语言不通,她样样都跟不上,于是我帮她制定了一个学习计划,希望她能在短时间内提高沟通能力。
当时我按照国内的教育方式为她制订计划,我自己还觉得很科学,周一到周五,每天早上6点到6点30分练习德语口语,7点上学一直到下午4点,5点半到6点半的时间做家庭作业,晚上7点30分到8点30分练习钢琴;周末晚起1个小时,先练习2个小时德语,然后做奥数题,中午午休,下午练习2个小时的绘画,才可以出去玩。
为了让乐乐严格遵守这个计划,我把计划表打印了出来,贴在她的卧室墙上和客厅门口,以提醒她按计划执行。尽管刚开始乐乐并不同意我制订的这个计划,但在我和妻子‘苦口婆心’的劝导下,她最终同意了,但是没想到才仅仅坚持了2个月,这一计划就被打断了。”
“怎么回事儿呢?你的计划没什么问题啊,我想乐乐的成绩应该提高地很快才是吧!”老师好奇地问。
“哪儿有啊,不仅没有提高,反而对学习抵触得很,每天放学回来,甚至都不想回家,因为她总觉得一到家就会有一堆的学习任务等着她。后来发展到即使在学校上课也不注意听讲了,而且不喜欢和同学、老师交流,似乎在一夜之间就变得内向了。后来老师发现了这个问题,在跟乐乐交流的过程中知道了我给她制订学习计划的事情,于是把我叫到幼儿园,好一顿指责啊!”
“你管孩子,幼儿园的老师怎么有权利干涉?”
“话虽这样说,但人家也是为了孩子着想,这我倒是不怪老师,但让我没想到的是在跟乐乐交流的第二天,老师就要求我把制订的计划拿给她看,看完后她的表情一下子严肃起来,对我下了最后通牒,告诉我现在这种行为已经侵犯了乐乐自由支配时间的权利,也就是说我已经违法了,如果我坚持这样做,她将通过法律程序来控告我,让我坐牢。
老师的话让我惊出了一身冷汗,但我并不相信这样做是真的犯法的,回到家我打电话咨询了律师,这才知道我的做法确实触犯了德国的法律,正如这位老师所说,只要将我制订的那份学习计划作为证据交上法庭,我将毫无疑问地被关进监狱。
知道问题严重性的第二天,我找到老师,讲清楚了事情原委,说了中国的教育制度,同时当着老师和所有小朋友的面向乐乐道了歉,她的老师见我态度很好,于是答应不控诉我,但前提是以后这样的事情不能再发生。”
听了赵阳的话,教乐乐中文的留学生感慨道:“原来是这样啊,好险,如果不是你的提醒,说不定哪天我也会因为这事儿坐牢了!”
也许不少父母都会觉得,给孩子制订学习计划明明是好事儿,怎么到了德国就成了违法的事情了?德国人太奇怪了!
其实假如你站在孩子的角度来看待此事,就会觉得,德国人的这一规定是多么有道理。如果有人一天到晚逼着你学习,什么都有严格的时间和条条框框的规定,没有玩耍的时间,没有一点人权,没有一点自由,你会听话吗?在这样的状态下,你会好好学习吗?
将心比心,强迫孩子整天学习,表面上是为了他好,事实上却扼杀了他的天性,让他内心深处的独立自主意识慢慢丧失,失去创新思维和创造意识,最终变成一个只能依附父母生存、毫不快乐的孩子。谁舍得看着心爱的孩子有这样的结果?所以,赶紧放弃那该死的学习计划吧,让孩子拥有自由的空间,自主安排生活和学习。
浓情智语
德国人之所以会立法反对父母给孩子制订学习计划,原因很简单,因为他们尊重孩子的意愿,他们认为每一个孩子都是独立的,有着自己的思维方式和想法,完全有能力自主安排生活和学习,根本不用父母的强制。
我们必须明白,只有顺其自然,让孩子想怎么学就怎么学,他才能在和谐的环境中快乐成长。相信孩子的自制力,相信他的能力,让他在独立自主的基础上获得好的成绩,这样孩子长大后才会感激你对他的培养。
2.自己能完成,就不需他人帮助
不少儿时在农村长大的父母应该都还记得这样的场景:家里散养的老母鸡常常会带着一群小鸡玩耍,只要小鸡遇到危险或者来自外界的威胁,母鸡总会一个箭步冲上去,义无反顾地帮小鸡们“挡风遮雨”,打败入侵者,消除所有威胁。
观察仔细的父母还会发现一个细节,在小鸡很小的时候,母鸡会把找到的虫子送的小鸡面前,或者“咯咯咯”地呼唤小鸡,让它们过来吃,将母爱表现得淋漓尽致。然而随着小鸡的一天天长大,某天你会突然发现,母鸡变得“残酷”起来,不仅不再为小鸡提供食物,还用嘴来啄小鸡,不让小鸡靠近,也不让它们吃自己身边的食物。
事实上,母鸡开始给小鸡喂食跟后来驱赶身边吃食的小鸡都是母爱的表现,而后一种是更加深刻的爱。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看到小鸡不断成长,当母鸡觉得它完全有能力自己捕食,有能力保护自己时,就会硬下心来驱赶,不让它们产生依赖感,而是学会自立,尽早寻找属于自己的一片领域。
对比来看,不少中国父母却没有母鸡的这种“觉悟”,在对孩子表达爱的时候,往往会“心太软”。这也不放心,那也不舍得,已经上幼儿园的孩子,早上起床,还要父母帮忙穿衣服,洗刷时需要将牙刷跟毛巾放在手里,甚至帮他挤好牙膏;吃饭时自己不会盛,甚至还要父母来喂……而这种做法,父母不仅不觉得过分,反而感觉理所当然,因为他们认为“孩子还小”。
为了给孩子创造一个好的生活环境,张蕊夫妇一直到年近40岁事业稳固才终于决定要孩子,然而因为身体原因,他们迟迟未能如愿。在张蕊42岁那年终于拥有了心爱的女儿,这个“来之不易”的孩子自然备受全家人的宠爱,尤其是张蕊,把孩子当成宝贝一样,一刻也不舍得撒手。
每次出门,张蕊和丈夫都轮流抱着孩子走路,生怕她会磕着碰着;每次吃饭,因为担心她难以消化,他们会先把饭菜打成糊状,然后一口一口地喂给她,直到2岁还是如此。对此,张蕊还很自豪:我们就这一个闺女,不宠她宠谁呢?
然而这个被张蕊百般呵护的“小公主”在幼儿园的时候却遇到了问题:已经3岁多的孩子居然不会吃幼儿园的饭菜,因为幼儿园阿姨可不会将饭菜打成糊糊;她不会上厕所,不会跟小朋友沟通,不会系鞋带,不会扣扣子……
就这样,只上了2天幼儿园的女儿被阿姨“劝退”,张蕊来接孩子的时候,阿姨严肃地告诉她:“如果你再这样宠她,她的一辈子就都完了!”
没有哪个父母不爱孩子,在妈妈肚子里时,孩子需要依靠妈妈来获得所需营养,依靠母体提供的养分来不断成长,但他一出生,在生理上就会成为独立的个体,需要自己呼吸、自己吃饭、自己长大。
如果父母处处包办,干涉了孩子的这种独立性,那么很有可能会泯灭孩子的主观能动性,甚至影响他的生理功能和心理的正常发育,导致他最终无法适应社会。这样的事情在德国是绝对不会发生的,因为德国父母就像鸡妈妈一样,只要孩子到了一定年纪,任何他能力范围内的事情,父母都会让他自己去完成,绝不伸手帮忙。
洋洋的爸爸妈妈都在德国工作,3岁的他从出生后就一直在国内的爷爷奶奶家住,因为要上幼儿园,为了让洋洋获得更好的教育,爸爸妈妈把他接到了德国。
由于洋洋从小没有跟着爸爸妈妈生活,两个人对儿子思念很深,再加上洋洋对德国的语言和生活都不熟悉,因此在家受到了“高规格”的待遇,爸爸妈妈都对他呵护有加,时刻不离他的身边。
这样的行为让原本并不懦弱的洋洋开始有了强烈的依赖性,什么都要父母帮忙,原本在爷爷奶奶家学会的穿衣服等良好习惯也渐渐忘记了,就连吃饭都非得让妈妈喂才肯好好吃。
爸爸妈妈觉得亏欠孩子太多,于是对于洋洋的这些过分要求并没有拒绝,而是听之任之,觉得只有这样才能补偿这几年对孩子的爱。
一天,妈妈因为工作劳累过度,突然生病,爸爸一个人又要照看妈妈,又要接送洋洋去幼儿园,另外还得照顾着洋洋的饮食起居,有些力不从心。无奈之下,爸爸只得给洋洋请了个德国阿姨来帮忙照料洋洋的生活。
平时洋洋中午吃饭都是妈妈来喂,他理所当然地认为爸爸请来的阿姨也会喂自己吃饭,没想到第一天他的习惯就被硬生生地改掉了。中午,阿姨从幼儿园把洋洋接回家,依据洋洋的口味做好了饭菜,然后叫洋洋自己去盛,正在看动画片的洋洋歪着脑袋说:“阿姨,我不会盛饭,妈妈说我会弄洒的。”
阿姨和蔼地告诉他:“没有关系,阿姨和你一起盛饭。”
洋洋只得跑过去,学着阿姨的样子盛了一碗米饭,并从餐盘中夹了些自己爱吃的菜。
两个人回到饭桌前,阿姨自顾自地吃了起来,洋洋傻眼了,他奇怪地说:“阿姨,我怎么办呢?”
“你当然要自己吃了,你都这么大了,难道还要我来喂你吗?”阿姨也很好奇。
洋洋有点儿不好意思,他告诉阿姨,平时都是妈妈喂他吃饭的,因为妈妈说这样才能吃得饱,将来长个大个子。
听完洋洋的解释,阿姨笑得前仰后合:“这是什么理论?宝贝儿,你只有自己吃,才能吃得饱,长得高,妈妈怎么知道你吃到什么程度才是饱的?”
洋洋觉得阿姨说得很有道理,于是自己端起碗吃了起来。
吃过饭,地上洒了不少米粒,洋洋擦擦手就想去屋子里玩积木,阿姨叫住他,告诉他自己弄脏的地板应该自己扫干净,洋洋听话地把地板扫了一遍。阿姨竖起了大拇指说:“洋洋太棒了,不仅可以自己盛饭吃,还会帮大人打扫卫生,你爸爸居然告诉我你什么都不会做,我才不信呢!”听了阿姨的话,洋洋高兴极了。
妈妈生病期间,洋洋和阿姨相处得十分融洽,还学会了很多之前没有尝试过的事情,比如扫地、擦桌子、整理自己的小书包,而且吃饭、穿衣服样样都不用大人管了。出院回来后,妈妈惊喜地发现洋洋长大了,她很感谢这位德国阿姨,还提出给阿姨加薪水。
阿姨告诉洋洋妈妈:“在德国,孩子这个年纪都应该学会这些的,洋洋很聪明,什么都学得很快,他将来肯定是个优秀的人。”
妈妈这才发现,原来之前他们的教育方式大错特错,孩子原来潜能无限啊!
孩子对自己能力的判断,完全取决于别人对自己的判断,只要别人认为这件事情他不能做,那么久而久之他也会觉得,这件事不应该自己做,自己做不了。因此对于孩子力所能及的事情,作为父母如果过分干涉,只能成为孩子成长的阻力,让原本可以做好事情的孩子,变得什么都不会。
对于一些孩子原本力所能及的事情,中国父母的第一态度就是:“你还小,做不来的。”而德国父母在孩子开始尝试某些事情时,第一反应则是:“孩子,你没有问题,加油!”这两种截然相反的态度,使得孩子的成长也有了迥异的速度。
毫无疑问,受到鼓励的孩子会再接再厉,动手动脑能力不断提升,最终完成成长任务,而遭到拒绝的孩子则只会越来越不自信,认为什么都做不好,慢慢丧失勇气和信心,最终成为一个胆怯的人。
谁也不希望孩子胆小、唯唯诺诺、样样事情做不好,什么都依赖别人,既然如此,在孩子对某件事情跃跃欲试的时候,不妨放开双手,给他正确引导,鼓励他自己去做。
浓情智语
在德国父母看来,孩子自己能行的事情,是不需要父母帮忙的,更不用父母代劳。这不仅表现了对孩子的尊重,更是让孩子加速成长的最好方式。德国父母认为,一个什么都敢于尝试,愿意自己去做的孩子,必定是自信、独立、勇敢、坚强的人,因此他们会鼓励孩子所有安全范围内的尝试,并给予正确指导和彻底放手。
对中国父母来说,德国父母的这种做法十分值得借鉴,父母的溺爱越多,包办代替越多,孩子的依赖性就会越强;反之如果父母放手,鼓励孩子进行一些力所能及的尝试,他的独立性则会不断增强。
谁不想让孩子坚强独立,积极向上呢?既然如此,必要的时候,为了孩子的成长我们必须做个“狠心”的父母,只要是他自己能做的事,就不给他提供帮助。
3.向孩子求助,他会更快长大
曾有一段时间,到处都能看到这样的教育标语:“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一切。”这句话很好地阐释了中国式教育,当然,放在学校和社会教育上,这是句正面引导,然而放在家庭教育中,这种做法却未必一定能获得好的收获,只是绝大多数的父母都曾为了这样一句话牺牲了自己,却寒了心。
皮皮是个活泼好动的男孩儿,人如其名,3岁多的皮皮是个“小皇帝”,调皮捣蛋不说,还得所有事情都是他说了算,不仅爸爸妈妈要听他的指挥,爷爷奶奶也得对他“俯首称臣”,一点儿违背他意愿的事情都能引得他大哭一场。
看到皮皮哭,一家人都会心如刀割,不知如何是好,为了不惹皮皮生气,一家人对他言听计从,这也让皮皮更加飞扬跋扈,变本加厉起来。
周末的早晨,皮皮吵着让爸爸带他去游乐场,可是因为要加班,爸爸必须一大早就要去单位,不能带他出去玩儿,刚想跟皮皮好好商量,明天再去游乐场,没想到却像捅了马蜂窝一样,皮皮“哇”的一声就哭了,怎么哄也哄不好。
听到皮皮大哭的爷爷从屋里走出来,安慰皮皮说:“宝贝孙子,不要哭了,爸爸不去,爷爷带你去!”
皮皮不乐意,竟然说:“你那么老,怎么带我在游乐场玩儿,上回去你就什么都不肯坐,我一个人玩儿多扫兴啊!”
爷爷马上答应,只要孙子想玩什么,就算豁上老命也会陪着他玩儿。听到爷爷的保证,皮皮破涕为笑,马上让妈妈帮他穿衣服,然后准备出门。让爷爷一个人带皮皮出去,妈妈还真不放心,于是她和奶奶也跟着一起去了游乐场。
刚到游乐场,皮皮就看到了高高在上的摩天轮,爷爷二话不说,带着他就登了上去。因为年纪大,有些恐高,爷爷坐了一圈儿下来觉得不太舒服,于是想坐下来歇歇,喝口水,不料皮皮还想再坐一圈,于是爷爷跟他商量:“咱们歇一会儿再坐好吗?”
皮皮大喊道:“不好不好!现在就要去!”
爷爷看皮皮又要哭了,顾不上胸闷,又陪着皮皮坐了一圈儿,没想到,刚从摩天轮上下来,爷爷一下没站住,摔在了地上。妈妈和奶奶赶紧跑过去扶起了爷爷,皮皮却在一边无动于衷地说:“真没劲,我还没坐够呢,你就摔倒了。”一点儿也不关心爷爷的安危。
坐在游乐场的长椅上,皮皮又吵着想玩儿碰碰车,爷爷依旧很不舒服,不能陪皮皮玩儿碰碰车了,晕车的妈妈只好上阵,结果一趟下来,妈妈上吐下泻,难受得要命,没想到皮皮看到这里,非但没有觉得是自己的问题,还抱怨说:“你们这些人,太没用了,一个不如一个,早知道早上就不让爸爸走了,爸爸如果在,一定比现在玩儿得开心。”
听了这句话,妈妈和爷爷奶奶都觉得很伤心:孩子什么时候变成了现在这样,自私冷血,只顾自己,不想别人,再这样下去等他长大了该如何是好?
出于对孩子的爱,很多家长恨不得把孩子的所有事情都包揽下来,处处照顾、时时保护,对他的想法也是言听计从,从没想过让孩子回报,或教他如何照顾大人,这不仅让孩子丧失了锻炼自我的机会,压制了孩子自主发展的精神,还让他养成依赖、自私、懒惰、跋扈的坏毛病,这样的孩子,将来如何在社会上立足,等父母老了,又如何能指望他们赡养呢?
说起爱孩子,有人会觉得:“这还不容易,对他好就是了。”其实怎样让伟大的爱和正确的教育理念、科学的教育方法结合起来,是一门学问,想让孩子更好地成长,娇生惯养、言听计从肯定是不对的,那么究竟该如何去做呢?德国父母告诉我们,适当的时候,向孩子求助,他也许会更快长大。
麦瑞的父母都是科研人员,平时在家的时间很少,难得有和孩子一起玩耍的机会,这让麦瑞一直耿耿于怀。一个周末,爸爸妈妈终于赶上了休假,一大早就带着麦瑞去野外爬山了。
高兴的麦瑞一路上兴奋地跑在前面,招呼爸爸帮他拍照,还四处摘好看的野花送给妈妈,一家人高高兴兴地向上攀登。
因为这座山比较高,快到山腰的时候,体能消耗较大的麦瑞有点儿支撑不住了,他建议爸爸妈妈一起坐下来休息休息,爸爸同意了他的建议,一家人在山腰的小丛林中享受了一顿美味的野餐。
很快一个多小时过去,眼看太阳越升越高,天气开始热了起来,爸爸收拾好野餐的工具,将饭菜残羹和垃圾包好装入背包,然后说道:“还有不到一半就到山顶了,咱们继续往上爬吧,要在中午12点到达山顶的凉亭,否则会越来越热的。”
妈妈马上响应号召,站起来准备上路,但麦瑞却因为早上东跑西跑,已经觉得很累,不想继续上山了。他跟爸爸商量,希望爸爸能背他一段,爸爸并没有马上拒绝,而是跟他分析:“咱们是一起从家里出来的对吗麦瑞?”
麦瑞点点头,爸爸继续说:“那么你走的路,爸爸也走了,是这样吗?”麦瑞又点了点头。
“其实爸爸也挺累的,腿都疼了,哎,谁来背爸爸呀?”爸爸装作很累的样子,开始诉起苦来。
听到爸爸的抱怨,麦瑞懂事地帮爸爸锤了两下腿,主动说:“爸爸,我不要你背了,咱们继续往上爬吧!”
听了麦瑞的话,爸爸的眉头舒展开了,他高兴地说:“麦瑞真棒,知道体谅爸爸,咱们可以爬一会儿休息一下,我相信12点之前一定能达到山顶的!”一边说,他还跟麦瑞和妈妈一起击了个掌,三个人互相加油鼓劲儿,然后继续前进。
在经过一道陡坡时,妈妈发现麦瑞的眼中闪出一丝胆怯,为了鼓励儿子勇于攀登,她故意蹲在地上叹息:“这样陡的坡,怎么过去啊,我不敢走了!”说着她抬头看看麦瑞:“我的小男子汉,你有什么办法吗?”
感到责任重大的麦瑞小大人一样仔细观察着陡坡,然后胸有成竹地说:“这样吧,爸爸,你个子高,你先扶我一下,我就能一下子迈过去,然后我在对面伸出胳膊扶着你们过去!”
妈妈感觉这个主意不错,但还是故意说:“你能行吗?妈妈看着都有些怕呢,你害怕吗?”
“不怕!我是小男子汉,就应该勇敢地保护妈妈!爸爸,你可要扶好了我,我先过去了!”说着往前站了一步。爸爸伸出双手,麦瑞抓着爸爸的手,使劲一跳,顺利地跳了过去,他开心地大喊:“太棒了,我过来了,我是不是很了不起啊?”
爸爸和妈妈在对面冲他竖起了大拇指,他庄重地把手伸了出来,并慎重地安排了起来:“妈妈,你先来,爸爸在那边保护你,我在这边接应你,放心吧!”
妈妈抓着麦瑞手,在他的“帮助”下,顺利过去了,麦瑞还不忘鼓励爸爸:“爸爸,来,看你的了!”
一家人顺利跨过陡坡,麦瑞得意地看着爸爸妈妈:“怎么样,我厉害吧!以后再遇到这样的问题,别忘了找我帮忙哦!”
刚刚疲倦的神情在他的脸上一点也没有了,一路上他不仅没有再向爸爸提出“背他”的要求,还主动帮爸爸提书包,俨然一副“男子汉”的架势。
德国父母无疑是睿智的,在爸爸妈妈的“求助”下,麦瑞感受到了成长的快乐,这种做法不仅让孩子感受到自己很能干的快乐,还为孩子提供了自我锻炼的机会。而这些对于正在成长的孩子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
想要让孩子健康成长,拥有更多自信和快乐,适当向孩子求助是个不错的办法,你不妨借鉴这一做法,无论是比较容易的家务,还是简单的家庭决策,都可以成为向孩子“求助”的理由,尝试一下,也许你会突然发现,孩子原来有这么多的奇思妙想,能解决那么多大大小小的问题。这时,你还敢小瞧人小鬼大的孩子吗?
浓情智语
每个孩子从出生就有被需要的愿望,他不仅喜欢求助父母,还希望父母能够有求于他,对此德国父母十分了解,而且乐于满足孩子的这一愿望。他们时常会在生活中刻意制造一些机会,让孩子来“帮忙”。通过这些“求助”,孩子的成长速度会大大增快,信心和毅力得以加强。
有意识地为孩子创造条件,让他成为家长的小帮手,不但能让父母更加省心,还可以锻炼他的各种能力,让他一步步地走向独立。给孩子一个照顾自己、照顾家人的机会,自己轻松,孩子也能加快成长,何乐而不为呢?
4.鼓励孩子说出不同意见,“顶嘴”并不都是坏事
什么样的孩子最好?估计很多中国父母看到这个问题,马上会说:“当然是听话的孩子。”那么什么样的孩子才最听话?“当然是不跟家长争辩,不‘顶嘴’的孩子。”
事实上,对你言听计从、不“顶嘴”的孩子也许是“最听话”的孩子,但却肯定不是最优秀的,而且长大后必然没有太大的发展空间。
试想一个连和大人“顶嘴”和争执都不会的孩子,怎么能有自己的主见呢?这样的孩子长大后一旦步入社会,遇到的将不再是深爱自己的家人,而是各式各样的竞争对手。到那个时候,如果他一遇到问题马上会退缩,没有自己独立的想法,即便反对也不敢提出自己的意见,哪位父母希望孩子将来成为这样的人呢?
退一万步来说,这种孩子在儿时也会处处吃亏,因为他没有自己的想法,或者即便有想法也会藏在心里,然后跟着别人的思想走,是无法得到真正的快乐。
5岁的甜甜上幼儿园中班,她性格内向、乖巧懂事,长得又很漂亮,是个人见人爱的小姑娘,但有一点让甜甜的妈妈有些担心,那就是她“太好脾气了”。
一天,妈妈去幼儿园接甜甜,发现她有点儿不高兴,于是问她怎么了,甜甜小声地告诉妈妈:“今天早上我带来的玩具小熊,被冬冬玩了一天,他还给我摔在地上弄脏了。”
“这个孩子怎么能这样呢?你为什么不给他要回来?”妈妈问甜甜。
甜甜含着泪,小心翼翼地说:“我不敢,他会打我的。”
“你告诉老师了吗?”
“没有,我没敢跟老师说话,老师会批评我的。”
听到女儿委屈的诉说,妈妈有点儿犯愁,别人家孩子都很外向,有什么说什么,不高兴马上就能提出反对意见,而乖巧懂事的甜甜却总是吃亏,却什么都不说。可是想想甜甜从小受到的教育,她开始有些后悔。
其实甜甜在刚会说话的时候,并不像现在这样内向,她的小嘴很甜,学话也很快,只是不久就学会了和大人“顶嘴”,一有不满马上发飙,妈妈发现甜甜的脾气见长,什么事情都想跟大人“对着干”,于是想到自己儿时一旦和父母顶嘴,就会挨顿打的经历,觉得应该给女儿“加规矩”了。
在甜甜又一次跟她“顶嘴”的时候,她严厉地把甜甜批了一顿,还跟她说:“以后不许跟大人‘顶嘴’,大人说什么就是什么,不然下次我会打你的。”
从那之后,甜甜果真听话了许多,再有意见也不跟妈妈说了,有时即便是愤愤不平地做自己不愿意做的事,也不再“顶嘴”。当时妈妈还暗自窃喜,觉得自己的办法真不错,孩子变得更乖巧、更听话了,只是如今甜甜在外面总是吃亏,又该如何教育呢?她陷入了沉思。
在德国,虽然父母也希望孩子听话懂事,但对于“顶嘴”这件事,却始终持鼓励态度,他们支持孩子与大人争辩,而且愿意运用这种方式来解决和孩子之间的分歧,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儿,他们这样做岂不是自寻烦恼吗?当然不是,因为跟孩子“吵架”也是一种教育方式。
刘蓓和丈夫在德国留学期间,租住在离学校不远的公寓,她的邻居是地地道道的德国人,他们的孩子名叫韦德。
一天,刘蓓听到隔壁传来了激烈的争吵声,她有点儿担心,忍不住“偷听”了一下,发现是韦德和妈妈在争吵,似乎是为了某件小事,两人起了分歧。
因为德国人十分注重隐私权,刘蓓强忍着好奇没去劝诫,她跟丈夫说:“韦德这个孩子,怎么能和妈妈‘顶嘴’呢?太没有规矩了!”
丈夫也觉得,这样是有些欠妥,他感慨道:“是啊,咱们小时候如果跟父母这样说话,肯定会挨顿揍。”
两人一边讨论,一边听着隔壁的动静,他们猜测,说不定过一会儿,韦德就挨巴掌了,到时候他们再敲门劝诫。然而过了不久,争吵结束了,似乎什么都没有发生。
下午,刘蓓和丈夫出门的时候,刚巧韦德的妈妈也在门口,刘蓓终于忍不住打听起上午争吵的事,没想到韦德妈妈笑着说:“没有什么,我们因为一点儿小事儿起了争执,不过后来我发现,其实韦德是对的,我向他承认了错误,他也接受了我的道歉。”
“什么?您向儿子承认错误,还道歉?”刘蓓有些吃惊,本身和父母“顶嘴”已经够出格的了,韦德怎么还能要求妈妈道歉呢?而且韦德妈妈,居然还能接受儿子的这种行为:“您真的能容忍韦德跟您‘顶嘴’吗?”
看到刘蓓吃惊的样子,韦德妈妈有点儿奇怪:“怎么,难道你不容忍孩子这样吗?”
“对啊,在我们中国,‘顶嘴’会被认为不礼貌,虽然我们还没有孩子,但我觉得如果是上午你和韦德的那种争吵,我是不能容忍的。”刘蓓毫不避讳地告诉韦德妈妈自己的感受。
“我能理解您的意思,不过在德国,我们都觉得孩子‘顶嘴’并不是件坏事,因为这说明他的独立思维能力正在提高,也就是说她正在长大。”韦德妈妈笑着说道:“这是孩子走向成人的重要一步,鼓励他们争辩,其实也是让他发表自己意见和看法的一种方式。”
刘蓓还是有些不理解:“孩子‘顶嘴’,你不会觉得心烦吗?”
“这有什么,孩子和我们都是平等的,这就像我们大人争辩一样,夫妻间也会有争执的时候啊,你说呢?对了,我明白了,你们之所以会觉得孩子‘顶嘴’不礼貌,其实是你们潜意识里并没有感到孩子和大人是平等的,对不对?”韦德妈妈说出了自己的看法,刘蓓点点头,表示认同。
韦德妈妈继续说道:“假如你不让孩子辩解,大人说什么就是什么,他怎么能知道你就是为了他好?你们中国有句话,叫做‘理越辩越明’,不就是这个道理吗?”正说着话,韦德从外面跑了回来,拎着不少东西,妈妈连忙上前迎接,跟刘蓓道别后回屋去了,留下她一个人站在门前反思。
回想起刚刚韦德妈妈的那番话,刘蓓有些想明白了,原来孩子“顶嘴”这件事,是可以有助于孩子成长,帮助父母培养孩子独立思维能力的方法啊,看来中国的传统方法,必须要与时俱进才可以。
德国父母的这种“争辩教育”很值得中国父母借鉴,孩子开始懂得争辩,说明他开始具有独立的思维能力,此时如果能加以正确引导和鼓励,这种能力就能得到很好地发展,反之如果对其进行压制,则会在无形中扼杀了孩子培养独立思维的机会。
由此可见,必要的时候,鼓励孩子“顶嘴”,让他说出不同见解,不仅不会使孩子变得“没规矩”,还会对他的将来奠定良好的基础,让他更快更好地成长为一个独立自主、有独特见解的人。
浓情智语
在德国父母的眼中,孩子和大人都是平等的,可以平等交流,也可以平等争辩。无论任何时候,只要父母和孩子出现分歧,德国父母都会鼓励孩子说出自己的不同意见,不管这意见是对是错,因为他们知道,孩子只有表达出真实想法,才能逐渐走向成熟,最终独立。
不仅如此,在德国父母看来,允许孩子“顶嘴”,会让孩子觉得父母是讲道理、尊重孩子、平等对待孩子的,从而更喜欢父母、尊重父母,而且在争辩的同时,孩子还会明白父母这样做的原因,然后心悦诚服地去完成,当然如果是父母做错的话,他们也会明白,父母也不是圣人,也有错的时候,只要知错能改,依然是他们心目中的好爸爸,好妈妈。
我们一定要走出过去错误的教育误区,学习和借鉴德国父母的育子方式,这会让你的孩子变得更加优秀。
孩子“顶嘴”不可怕,可怕的是“太听话”的孩子逐渐丧失自我!
5.少干涉,多鼓励,帮助孩子早独立
曾有位心理学家在对1500位儿童进行长期追踪观察30年后,总结出了这样的调查结果:其中有20%的人基本没有任何作为,20%的人做出了卓越的成就,剩下的60%则碌碌无为,过着正常人的生活。通过分析比对,他发现这样一个问题:那些取得卓越成就的人比基本没有任何作为者,其显著差别并非表现在治理方面,而在于个性品质上的不同。
他分析,那些成就卓著的人全是具有坚强毅力、独立性和勇往直前等个性品质的人,而这些人从很小的时候就已经表现出优于其他人的独立。这足以说明独立性在一个人的成才道路上起到了多么重要的作用。但独立这种品格,并非与生俱来或自然形成,而是后天塑造的结果,那么怎样才能让孩子变得独立呢?德国父母告诉我们6个字:少干涉、多鼓励。
在所有的德国幼儿园,你都能看到类似的场景;
午饭时分,孩子们围坐在餐桌前,阿姨将饭盘放在每个孩子的面前,大一点儿的孩子用勺子吃,小一点儿的孩子则用手抓着吃。那些刚刚入园不久或没有进行过相关训练的孩子则显得手足无措,不知该如何是好。
这时,阿姨会走过来,温和地请孩子坐在小凳子上,告诉他如何将食物吃到嘴里,聪明的孩子在阿姨的指导下去做,乖乖地吃饭,但也有的孩子无论阿姨如何比划,都不肯动手,等着阿姨来喂。
对于这样的孩子,阿姨依然会很有耐心地一点点指导,教他如何使用勺子,或干脆用手,只是始终不会喂他,直到吃饭时间结束。哪怕这孩子一口饭也没有吃进去,阿姨也会按时将餐盘收走,任由孩子饿着。
也许不少中国父母会觉得这样做太残忍了,这是幼儿园阿姨对儿童的虐待,但再过几天如果你还去幼儿园看同一个孩子,你会发现,那个原本连用手抓着吃饭都不会的孩子,已经可以熟练地用勺子将面前餐盘的饭菜扒进嘴里,并且吃得十分香甜。因为在阿姨的指导和鼓励下,他已经学会了自己吃饭。
很多中国父母并不理解这种做法,一旦看到孩子被某件事情难住,解决不了,不等孩子再次尝试,马上就会伸手帮忙,看孩子吃饭吃不到嘴里,心疼的妈妈会亲自喂给孩子,看孩子不会自己穿衣服,着急的爸爸会手忙脚乱地帮孩子套在身上……殊不知,这样的行为不仅无法帮助孩子成长,反而剥夺了他早日独立的权利。
这样的父母在德国是绝对没有的,因为在德国,所有父母都会牢牢抓住每个让孩子成长的机会,不让孩子错过任何一个能够锻炼自己,早日独立的时机。在日常生活中,只要孩子能自己做,或者希望自己尝试的事情,父母都会给予鼓励,哪怕他稍微受点儿难为,吃点儿亏,只要在安全范围内,父母都只是远远看着,孩子不求助,就绝不伸手干涉。
8岁的姬芮从小生活在德国,因为父母被调到中国某大学担任德语老师,她也跟着来了,在附属小学一年级就读。她的年纪本来就比国内的孩子小一点,再加上语言沟通上有些障碍,姬芮刚到中国的日子过得不太好,沟通不顺畅,成绩跟不上,也没有多少朋友,这让她有些沮丧。
一天,她垂头丧气地告诉妈妈:“别人都有好多朋友,只有我什么朋友也没有,在中国生活太没有意思,我想念我的幼儿园,想念我的那些朋友。”
听到这句话,妈妈温和地说:“宝贝儿,放心吧,你人缘这么好,肯定会有不少好朋友,不要着急,咱们来一起想想办法怎么样?”
“能有什么办法呢?”小姬芮陷入了沉思,她突然想到一个主意:“对了妈妈,我有几个比较熟悉的同学,但他们暂时还不算我的好朋友,下周末是我的生日,我在家里开个派对邀请他们来,和他们沟通一下感情,你说怎么样?”
“这真是个不错的主意!”妈妈十分支持女儿的想法,但她想鼓励孩子自己来布置派对,于是装作犯愁的样子,告诉姬芮:“可是宝贝儿,爸爸要去外地,妈妈最近有个十分重要的论文要写,都没有时间帮你准备派对,怎么办呢?”
姬芮有点儿失望,但她马上想到:“我可以自己准备的,妈妈,你来协助我好不好,我不会耽误你太多时间的。”
听到女儿这样说,妈妈立刻答应了下来。她们一起写出了一份派对所需用品的清单,然后列出需要邀请的人员名字,又一一写好了请柬。
在德国时,姬芮常常自己去离家不远的商店帮妈妈买家里的用品,但到了中国后,她还从未一个人去过超市,妈妈想试试姬芮能否完成这个任务,于是借口要写论文,让姬芮一个人到超市按照清单上的明细采购物品,姬芮高兴地答应了。
周末的早上,姬芮推着购物车,一个人去了超市,妈妈在家一边写论文,一边看着表,半小时过去,1小时过去……转眼间2个小时过去,姬芮按响了门铃,妈妈迎上来,接过她手里推着满满的购物车,姬芮小大人一样抱怨道:“哎,别提了妈妈,外面堵车了,回来的时候因为东西太多不好赶公交,于是我打了一辆计程车,没想到居然在路上堵了将近1个小时,让你担心了吧?”
妈妈一把揽过姬芮,亲了她一口说:“虽然担心,但我相信我亲爱的姬芮一定能圆满地完成采购任务的!”听到妈妈的赞扬,姬芮满脸都是骄傲。妈妈按照清单检查物品,发现姬芮一件不落地全部买了回来,而且都是物美价廉的东西,她感到十分欣慰。
接下来是邀请同学,姬芮有些不太好意思,希望妈妈能在放学的时候帮她一起跟同学说,但妈妈委婉地拒绝了她的请求,并告诉她:“放心吧,你只要真诚热情地邀请他们,他们不会拒绝的。”
果然,妈妈说的没错,所有受到邀请的同学都很开心,马上答应了姬芮的请求,还有不少听说的同学也纷纷表示要来,姬芮很高兴地回到家,告诉妈妈会有超过预算的同学过来。为了不让姬芮太过劳累,妈妈帮她多买了一些食品,还和她一起布置了派对的现场,并准备了一个大大的蛋糕。
周末上午,姬芮的同学带着礼物按时到了姬芮家,陪她过了一个快乐的生日,这次生日不仅让姬芮多了好些朋友,还让她变得更加独立了。
姬芮的妈妈非常聪明,在这个德国小姑娘适应中国环境的过程中,她没有大包大揽地帮孩子搞定一切,而是通过不断地引导和鼓励,让孩子自己来尝试去超市购物,和同学沟通,安排派对等事情,并从中收获到独立和自信。
孩子的能力会大大超出我们的想象,只要放手让孩子去做,父母所获得的惊喜必定会比想象中要多。把事情交给孩子去办,信任他、尊重他、不干涉、多鼓励,不但自己轻松,还能让孩子更快成长,尽早独立。
作为父母,想让孩子早日长出丰满的羽翼,早日一飞冲天,在他愿意尝试并能够做好的时候,就不要横加干涉,因为很多时候,鼓励要比帮忙更有效。当他终于可以独当一面,一个人面对外界风雨的时候,他一定会感谢你当初对他的放手,因为这是他迈向独立的第一步。
浓情智语
德国父母从不会干涉孩子的决定,即便有时孩子的决定是错误的,只要不是违法的事情,不会危害到孩子的身体健康,他们也会放任孩子去做,因为他们知道,只有不断尝试,孩子才能真正了解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然后更加确信应该如何去做。让孩子在信任和鼓励,而不是干涉与代劳中长大,孩子会更快成熟,更快长大。
很多中国父母往往会打着爱的旗号,对孩子事无巨细地关怀照顾,殊不知这些关怀在孩子看来其实就是干涉,事实上,学学德国父母的方式,给予孩子适当地鼓励,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做,也许孩子会做得更好。
6.小孩子也得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不少父母常常会抱怨这样一件事:“这孩子怎么这么没有责任心呢?遇到问题就推三阻四,不是怪这个就是怪那个,就是不从自己身上找原因。”
殊不知,之所以产生这样的问题,并不是孩子的错,而是大人的错,因为孩子出生的时候一切都是空白,大人教他什么,他就会学到什么。之所在做错事后推三阻四完全是因为父母的疏忽,他们的责任心正是被父母亲手抹杀的。
3岁的晓东很受一家人的宠爱,父母对他百般呵护,不管他做错了什么,都不会责备他,还经常会找理由帮他掩饰过错。久而久之,他无论犯了什么错,都会想也不想就往别人身上推。刚开始的时候,爸爸妈妈并没有当回事儿,总觉得这是因为孩子机灵,还窃喜这样孩子长大了不会吃亏。
马上就要去幼儿园了,爸爸带晓东去超市采购学习用品。爸爸看上了一个儿童用的小书包,简洁大方,而且里面空间很大,非常实用,觉得晓东上幼儿园用这个正合适,于是打算买下来。
结果晓东死活不同意,非得要另一个,爸爸看那个小书包虽然很漂亮,但装不了多少东西,而且看上去很不结实,于是跟晓东商量,结果晓东很生气地说:“要不就不买了,我也不去幼儿园了!”
看晓东态度坚决,爸爸心想:“不过是个小书包罢了,犯不着跟孩子生气,就买孩子想要的好了。”结果到了家,妈妈一看就觉得不合适,她试着找了两本书想看看能不能装进去,结果发现这书包根本装不了书,稍微大一点儿的就塞不进去。
妈妈抱怨道:“你们爷俩儿买的这书包,根本不能用!”爸爸还没来得及说,晓东马上接道:“这是爸爸看上的!”妈妈明知道这准不是爸爸选的,但还是把爸爸数落了一顿,然后一家人去超市换了那个大一些的书包。
刚上幼儿园没几天,晓东就跟小朋友发生了争执。这天,阿姨拿出了几件新玩具,所有孩子一拥而上,晓东一不小心把新玩具踩到地上弄坏了,阿姨走过来问是谁弄坏了玩具,孩子们都说是晓东踩坏的,晓东马上指着身边一个孩子说:“老师,他推了我一下,我才踩到了玩具!”
所有孩子都知道明明是晓东自己不小心踩坏了玩具,却推到了其他小朋友身上,于是七嘴八舌地跟老师说了情况,结果晓东不乐意了,躺在地上又哭又闹,最后这件事不了了之,但晓东和其他孩子的关系却再也没有原来那么好了,因为所有小伙伴们都觉得,他是个不诚实的孩子,不能跟他一起玩儿。
老师把这件事告诉了晓东的妈妈,晓东妈妈这时才意识到,孩子之所以变得这样“不讨人喜欢”,其实都是家长的错。
孩子从幼儿阶段开始,就会表现出各式各样主动尝试、独立做事的愿望,这正是责任心的萌芽,比如独立吃饭、尝试自己穿衣服、手脏了自己去洗等等,此时父母要做的不是为他代劳,而是在旁边关注他、扶持他、鼓励他;当孩子做错某件事情的时候,父母不是想办法替他开脱,或代他“受过”,而是应该告诉他错在了哪里,并让他对此负责,避免将来再次犯同样的错。
在这一点上,德国父母做得十分到位:
3岁多的汤米是个活泼好动的德国男孩,无论是在家里还是在外面,他总是很难安静几分钟,一会儿跑到这里,一会儿跑到那里。
一天,妈妈带汤米去公园玩,刚到公园的草坪附近,汤米就发现有几个和他差不多大小的孩子在踢足球,好动的汤米也跟大家玩儿了起来。
看到儿子玩儿得很开心,妈妈放心地在公园长椅上看起了杂志,不一会儿,汤米的哭声传来,妈妈连忙跑了过去,只见汤米躺在地上,妈妈忙问汤米是怎么回事儿,汤米委屈地说:“刚刚一个高个子的男孩推了我一下,然后我就跌倒了。”
妈妈并没有马上责备那个站在一旁的男孩,而是问旁边的孩子:“刚刚到底是怎么回事?”
“阿姨,他自己不小心撞到别人身上,然后摔倒了。”
“是的阿姨,我也看到了,是他自己摔在了地上。”
……
几个孩子七嘴八舌地告诉了她“真相”。她转过头问汤米:“是这样吗?是不是没有人推你,你自己跌倒了?”
汤米一边哭哭啼啼,一边点点头。妈妈终于明白,原来汤米比较瘦小,他在踢球的时候不小心撞到了别人身上,但因为对方高大强壮所以没有摔倒,而他却因为反作用力而倒在了地上。
妈妈严肃地说:“汤米,不许哭了!快站起来,跟这位哥哥道歉!”
看到妈妈不站在自己这边,反而替别人说话,汤米很不开心,他拒绝按照妈妈说的去做。妈妈的表情更加严肃,厉声说道:“快点站起来跟哥哥道歉!你知道吗,你这样的行为很不好,是没有责任感的表现,有问题往别人身上推,还怎么好意思说自己是个男子汉?”
听了妈妈的话,汤米一边抹着眼泪,一边站起来小声说:“小哥哥,对不起,都是我的错。”
高个子的男孩拉起汤米的手,帮他擦了擦眼泪:“没关系的,大家都是好朋友嘛,来,咱们继续玩儿吧!”汤米破涕为笑,继续玩儿了起来。
又过了几天,汤米和小区里的几个孩子一起玩儿小皮球,不小心把隔壁老奶奶家的花盆砸坏了,他把这件事主动告诉了妈妈,妈妈高兴地说:“好孩子,你终于知道不推卸责任了,现在咱们去找奶奶道歉去吧,至于如何惩罚你,得听人家的。”
听说汤米砸坏了自己的花盆,老奶奶有些心疼,但看到孩子主动过来承认错误,她还是原谅了汤米。这时汤米妈妈说:“虽然您原谅了汤米,但汤米还是要对此负责的,这样吧,从明天开始汤米将帮您打扫院子一个礼拜,作为对此事的补偿,您觉得这样如何?”
老奶奶很高兴:“太好了,家里只有我一个人,院子里落满了树叶我也没力气打扫,如果汤米可以过来帮我打扫院子,我还可以给他一些报酬。”
就这样,汤米和隔壁的老奶奶达成了协议,他免费为老奶奶打扫一周的院子,以后再去帮忙打扫,每次老奶奶则会付给他2个马克的报酬。
在妈妈的正确引导下,汤米不仅懂得了应该为自己的行为负责,还独立承担了责任,以后他做事更加谨慎小心,而且成熟了不少。
曾有篇报道写了这样一件事:某个德国小学生因为损坏校车而受到一周内不能乘校车的处罚,在这一周里,孩子只好每天步行上学。有人问他的妈妈,家里明明有汽车,这么远路,为什么不能开车送他上学呢?妈妈坚决地说:“他必须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这样的事情如果放在中国,父母很有可能会出面和学校交涉,认为不该这样惩罚孩子,或者亲自送孩子上学。但事实上,这不是对孩子的爱,反而害了他,会让他成为没有责任心的孩子。因为这种行为不仅无法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问题,还会让他养成推卸责任的坏习惯,贻害终身。
为了不让孩子将来成为一个没有责任心,没有担当的人,作为父母不妨借鉴一下德国人的做法,不管孩子多小,都要让他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只有这样,他才能养成可贵的责任心和正确的行为习惯,为将来奠定良好的基础。
浓情智语
如今不少父母会将孩子缺乏责任心的问题归结为独生子女骄纵所致,事实上在德国,大多数的家庭也是独生子女,为什么他们的孩子会拥有如此强烈的责任感和良好的性格呢?这与德国父母的教育是密不可分的。
在德国父母看来,孩子从小就有自己的意识和掌控行为的能力,从此时起他就有责任和义务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了,这种理念不仅能够让孩子从小养成负责任的好习惯,还能让他更快地成长起来。
为了让孩子健康成长,学习德国父母的教育方式,从小培养孩子的责任心,让他为自己的行为和过失负责,进而成为一个有责任心,有担当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