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情绪把控:塑造孩子健康的心灵,教导孩子管理自己的情绪

04-12Ctrl+D 收藏本站

关灯 直达底部

1.不高兴了?先接纳自己的坏情绪

美国父母注重引导孩子学会接纳自己的情绪,从孩子考虑问题的各方面思想、各种感受等方向出发,让孩子先认清自己,从而很好地接纳自己的情绪。通常,在成长中孩子所表现出来的相对正面、积极的情绪,很容易让孩子接受自我,但是那些负面、消极的情绪,却很难被自己接受。

一个中国的家长曾经说过:“我小时候,经常和别人吵架,有时候甚至会大打出手,那时候的我,简直就是一个屈服于愤怒的奴隶!当然,每次吵架之后,我的心情都会更加糟糕,我讨厌这样的自己,对自己的这些负面情绪感到很厌恶!也就是说,我自己都接受不了自己。”

事实上,任何一个人都会对“不愉快”表现出抵触心理,这也是孩子要学会接纳自己情绪的原因。只有这样,才能够降低事物对孩子的潜在影响。然而,父母对孩子有直接影响,想要引导孩子接纳自己的情绪,先要以身作则,言传身教。

鲁昕是安徽市芜湖人,她从小品学兼优,她的父母每当和亲戚朋友提到她,都知足得喜笑颜开。在学校鲁昕也一直是老师眼里的“红人”,班长一当就是好几年。鲁昕在高中毕业后,顺利考上了安徽师范大学,在校期间表现优异,还没毕业就被老师推荐到芜湖一所重点小学当了老师。

在鲁昕的朋友圈里,她一路走来算得上是比较顺利的,要知道,很多学生在大学毕业后根本找不到工作,何况是那么对口的工作!所以,大家都非常羡慕鲁昕。

鲁昕也很自觉,自己早姐妹们一步参加了工作,所以姐妹们一起聚会时总是她请客,一般不是肯德基就是麦当劳。

对于教师这个工作,鲁昕非常喜欢,在她进入学校的那一刻起她就决心要好好工作,而她也确实是这样做的。就这样,鲁昕在这所学校工作了八年,她不但结了婚,还有了一个漂亮的女儿。虽然一直过着平淡的日子,但她很满足。她依旧和那些姐妹们频繁联系,知道了她们中,有两个都在上海的外企工作,一个就在芜湖的一家银行工作,薪水都不低。

看到姐妹们后来混得都挺好,鲁昕很为她们高兴,但她并不嫉妒。

一天,鲁昕接到一个好友的电话,说是要聚会,她高兴地答应了,按照好友给她的地址找过去,原来是一家高级西餐厅,鲁昕怯怯地走了进去,看到原来经常一起玩的姐妹们都到了,她赶忙过去打招呼。

点菜时,鲁昕因为对西餐毫不了解,不停地说:“随便……”而其他姐妹们都非常熟悉地说出自己喜欢的食物。在聊天时,大家谈论了半天各自穿着的名牌衣服,这让鲁昕插不进去话,后来,姐妹们都向鲁昕抱怨自己的工作是如何的压力大,并羡慕鲁昕拥有安逸的生活。之后,大家又聊到各自的工资问题,不聊不知道,一聊吓一跳,姐妹们的工资比鲁昕要多三倍!鲁昕的心跟着躁动不安起来。

聚会结束后,鲁昕久久不能释怀,一想到自己和朋友们的差距,她心理就不平衡,不想接受这样的自己,回到家后,她就和丈夫商量要去上海发展,但丈夫以不想破坏家庭现状为由表示坚决反对。鲁昕认为丈夫没出息,便和他吵闹了很长时间。在糟糕的家庭状况影响下,她4岁的女儿那段时间也出现不听话、动不动就发脾气、大哭等不良情绪,这让鲁昕更烦躁了。

心情不好,鲁昕在教学上有些懈怠了,被领导狠狠地批评了一顿。

这些,都被一位来自美国的外教老师朱丽叶看在眼里,朱丽叶是鲁昕的好朋友,她找到鲁昕询问有什么烦心事,鲁昕便把事情和朱丽叶阐述了一遍。朱丽叶听后对鲁昕说:

“你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烦躁情绪,是因为你不能接纳自己的坏情绪。每个人都会有不高兴的时候,但要懂得接受这个带有不良情绪的自己,然后对这个自己进行反思,最后做到将坏情绪赶走。别让这些情绪将你的生活扰乱。还有最重要的一点,你要随时考虑到你的女儿,如果你都这样,孩子又怎么能学会控制自己的坏情绪呢?”

朱丽叶的话像个警钟一样把“头脑一团糟”的鲁昕给敲醒了,那天回到家中,她反复回味着朱丽叶说过的话,深切感受到自己这段时间在孩子面前的表现有失水准,给孩子带来了不良影响。

卡尔·罗杰斯是著名的心理学家,他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当我接受了现实的自己时,我就发生了变化。”如果这句话用在鲁昕身上,那么可以说她并没有正面地去接受自己。

有人说:“孩子就是父母的一面镜子。”让孩子学会接纳自己情绪前,父母首先要做到这点。以下就是如何能够帮助孩子做到接纳情绪的方法,父母必须要懂得:

首先,要让孩子明白在生活中,会出现的各种不如意,这是一种客观存在。这样,在孩子不愉快的时候,就有“早已预料到了”的心理准备,这样就能大大削弱孩子负面情绪的产生。

其次,孩子在不良情绪将要爆发出来时,劝他先进行深呼吸,然后大声对自己说:“我当然可以愤怒!我要发火!发大火!”以说这样的话来发泄一通,让自己接纳这个发怒的自己,就能达到立刻平静下来的目的。

再次,平静下来后,回想自己之所以愤怒的“点”是什么,是悲伤,是失望,还是别的什么?让孩子找出原因。

最后,让孩子问问自己的内心,自己到底想要什么?想要的东西只和自己有关,还是和别人有关?当然,在孩子发生负面情绪时,大部分诱因和他人有关。父母要让孩子明白,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身上,对那个人并不公平。这样,孩子就会平静下来。

如果孩子能够认识到以上四点,那么在遇到不高兴的事情时,他就能够很好地调节自己的情绪,让自己放下不开心,并且逐渐轻松起来。

对于这点,小姑娘艾米丽就做得很好。

艾米丽13岁,是一个活泼可爱的美国中学生,她的爸爸由于工作的原因,要经常到中国出差,有一次正巧艾米丽学校放长假时,爸爸要到北京出差,艾米丽便和爸爸商量要一起来中国小住一阵子,爸爸觉得这是个难得的机会,就欣然同意了。

到了北京后,艾米丽被北京的热闹着实吸引了,她喜欢这里,喜欢看到街道上永远都有来来往往、川流不息的人群和车辆,所以,在爸爸工作之余,他们二人便乐此不疲地去了所有想去的地方。

有一次,爸爸带她来爬长城。在向上爬的过程中,遇到一个调皮的小男孩从上往下跑,虽然跑得不快,但显然是停不住了,直接向艾米丽的方向冲了过来,艾米丽发现得晚,此时爸爸又没注意到,就听艾米丽“啊”地大叫一声,就和小男孩撞上了,两个人同时摔倒。

艾米丽此时一肚子火气,她“嗖”地站起来,小拳头握得紧紧的,牙也咬得紧紧的,眼睛瞪着撞她的小男孩。她此时真想大骂这个小男孩一顿,但憋着那口气,硬是将一肚子火给忍了回去!等小男孩站起来后,赶忙给艾米丽道了歉,他不停地对艾米丽说:“真对不起,是我错了,当时我真的停不下来了!你没事吧!”

艾米丽的爸爸也赶紧跑了过来,看到两个小孩都没事后,笑着对小男孩说:“没事,只要你们没受伤就好!”还向小男孩解释了一下艾米丽不会说中文,叫他别在意。

之后,爸爸一边抚摸着艾米丽的头,一边笑着对艾米丽说:“宝贝,你刚才表现得太出色了,爸爸没想到你居然什么都没说。”艾米丽和爸爸说:“其实我真的很生气,但是我想到您跟我说的,在生气之前先要想想值不值得生气,我知道那个小男孩不是有意的,所以就算我怪他也没太大意义。与其生一肚子气,不如叫自己平静下来。并且,还得到了您的夸奖,我已经完全不气了!”

艾米丽的爸爸引导艾米丽学会接纳自己的情绪,聆听自己内心的声音,就像“人本主义心理学之父”罗杰斯说过的一段话:

“我觉得我自己已经学会变得更真切地聆听我自己,以至于我比过去能够更真切地知道在特定时刻我所感受到的东西——意识到我在生气,或者的确感到我在排斥某当事人;或者感到对某个人充满了热忱和友爱;或者对正在发生的事情毫无兴致,厌烦不已;或者我急于理解某个人;或者我渴望或害怕与某个人建立关系。我发现,当我愿意接纳这些感受,如同接纳温情、兴趣、宽厚、友好等感受一样时,我与他人的关系才会变得真实自然,才能不断成长,才能流畅地变化。”

智慧心语

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一定会遇到各种各样让自己产生坏情绪的事情,而出现这些坏情绪的原因,无非是现实与自己心中所想的不一样,甚至差距太大,所造成的消极情绪,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

所以,父母与其对孩子的各种坏情绪进行强行压制,不如引导他们学会接纳自己的情绪,这样孩子才能够很好地对坏情绪进行控制。

2.试试,将不愉快的事写下来

美国的孩子,在遇到烦心事后,并不依赖他人的安慰而减少自己的烦恼,他们相对独立,能够自己解决的问题就不愿麻烦别人,就算是关于情绪上不愉快这种事情也是如此。美国父母重视孩子独立意识的培养,如果孩子发生了不愉快的事情,家长会提醒孩子:将不愉快写下来!

孩子由于年龄较小,通常很难控制自己的负面情绪,况且,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个性。有的孩子性格外向,有不开心的时候就大吵大闹、大哭一场或是和好朋友简单抱怨一下就好了;有的孩子性格内向,不爱与他人沟通,心里要是有不愉快就很难宣泄出来,从而不利于自己的身心健康。但是,不管是性格外向还是内向,如果将造成不愉快的原因写下来,绝对是排解心中郁闷的好方法。

乔治是一家公司销售部的经理,这么多年在商海里打拼,并没有让他心力交瘁,反而,他越战越勇,对工作抱有一腔热忱,他的一个同样在销售界打拼的外国朋友不禁问他:“谈了这么多年生意,顶着那么大的压力,没让你感到厌倦吗?真应该向你学习学习,因为,我现在已经厌倦了!”

乔治笑了笑,回答说:“确实,我要面对巨大的压力,但这个压力的存在谁都阻碍不了。与其厌恶、惧怕它,不如正面迎战它!”

朋友不解,继续问:“如何正面迎战?你有解压的好办法?”

乔治自信地回答:“当然,而且很简单,我现在就能告诉你!”

朋友欣喜若狂,赶忙追问道:“快说,快说!”

乔治说道:“以前,每当想到要背负着巨大的压力时,我都情绪低落,饭都吃得不开心!即使在和朋友们出游时,若突然想到了还有很多业绩没有达成,在瞬间我就会紧张起来,这种感觉实在太折磨人了。我的儿子贾斯汀看到我这样,送给我一个日记本,他跟我说,爸爸,你忘了吗?我一遇到不开心的事情,您就让我记录下来,这样,我就会好很多!所以,您不妨也将不开心记录下来吧!”

朋友听后冲着乔治会心地笑了起来,说道:“是啊,在繁忙的工作中,我们越来越关注那些复杂的来自四面八方的不愉快,而忘了最简单地处理这些不愉快的方法。贾斯汀是个出色的孩子,今天,我也从他那里学到了如何让自己开心!请替我谢谢他。”

乔治点了点头,笑着说:“是的,贾斯汀很出色,不过我想,他如果听到你的赞赏后一定会非常开心,因为你是他最崇拜的叔叔,但是今天,你向他学习了!”

说完,两个人大笑起来。

“将心里的不愉快用笔写下来”能起到非常显著地释放不良情绪的作用,孩子尚且如此,何况是大人。

在美国,像贾斯汀这样用记日记的方式将不愉快记录下来的孩子有很多,虽然贾斯汀年纪不大,但是他却可以很好地利用这项本领,以达到宣泄心中烦恼的作用,美国的孩子都非常独立,在这方面也能表现出来。

当然,这是最理想的境界,就算事情不是那么容易就能解决的,但是通过这种方式起到排解作用,一定能够有良好效果。

丽莎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一个11岁小女孩,自从上学开始,她就在妈妈的指导下,磕磕绊绊地记录那些让她不开心的事情,后来,学习的文字越来越多,她也写得越来越顺畅。

丽莎说:“我在记录不开心的事情时,并不会考虑语法是否正确,句子是否流畅,因为我知道,我在宣泄烦恼,而不是在参加作文比赛。通常,我想到哪句,就直接写出来,写完之后,心情立刻轻松很多。

最有意思的是,每当回过头来看以前写过的‘烦恼记录’,我都会忍不住大笑起来,因为,回看以往的我,实在太幼稚了。

记录烦恼,也是在记录我情绪的成长轨迹,那记录过的文字,将是我最美好的回忆之一。”

如果孩子心中长时间积累不良情绪,并且不释放出来,就会憋出毛病来,后果不堪设想。美国父母会引导孩子写下各种不愉快,比如,生活上的不满意、学习上的压力、朋友间不理想的友情以及其他一些让自己不高兴的事情等。

陈女士是上海人,她在离家不远的一家中美合资的广告公司上班,她也因此有很多美国的朋友。有一次,陈女士和一个美国朋友安娜讨论了一下教育问题,让她感慨良深,受益颇多。

陈女士有个8岁的儿子,叫龙龙,是上海东安路第二小学的学生。龙龙学习很好,就是性格没有其他同龄孩子那样活泼。他不仅不喜欢交朋友,在家里也是如此,不喜欢和任何一个家人交流。这让陈女士大为苦恼。而让陈女士更加担心的是,龙龙若在学校遇到了不开心的事情,从来不说出来,只是憋在心里。这样下去,一定有损于他的成长。

这次和安娜讨论的主题,就是如何让龙龙开朗些,或是寻找能够让龙龙宣泄烦恼情绪的方法。

安娜听了陈女士对龙龙的详细介绍后,跟陈女士说:“如果能让龙龙将不开心的事情记录下来,绝对是个好办法。”陈女士有些疑惑,问:“记录下来就好了?”

安娜点了点头,然后给陈女士讲了一个在女儿安妮身上发生过的事情:

一天,安妮花了很长时间,亲手制作了一个布娃娃,安妮对自己的作品非常满意,她左左右右地摆弄着看了半天,然后又欢欢喜喜地拿给爷爷奶奶看,并赢得了爷爷奶奶的赞扬。安妮很开心,她期盼着爸爸能够早点回来,尽早看到她这个得意之作。

但是那天,她爸爸回到家时已经很晚了,长时间的加班让爸爸很疲惫,只想赶紧洗个澡然后睡觉。安妮一直等到了爸爸回来,在爸爸进屋的那一刻,安妮兴奋地拿着娃娃冲了过去,吵着让爸爸看自己做的布娃娃,爸爸因为非常累而急于休息,被安妮这么一闹感到很烦躁,对安妮说:“明天再仔细看,爸爸太累了!”然后顺手将娃娃往旁边一推,不巧,安妮没有拿住,掉进门口的污水盆里。

安妮一下子就哭起来,把自己关进屋子里,直到第二天才出来。

安妮的爸爸为此感到很自责,在安妮走出房门的那一刻,真诚地跟她说:“宝贝,对不起!”当时爸爸以为安妮会耍一会儿小性子的,没想到安妮居然笑冲着爸爸笑了一下,并将手里的一封“信”递给爸爸。

信是安妮前一天晚上写的,她写出了对爸爸的不满以及自己的伤心,但在信的结尾却写了这样的话:“仔细想来,我也不对,因为我居然毫不理会爸爸的疲惫,我想说,爸爸对不起!”

安妮的爸爸看完这封信感动极了,一下子把安妮抱了起来!

陈女士听后沉思很久,想到之前在龙龙不开心的时候,自己总是因为毫无办法而不能给孩子帮助,真是自责极了。她决定向美国家长教育孩子那样,引导龙龙一遇到不开心的事情,就写下来……

孩子心里想什么,就写什么,这是一种最真实的真情流露。虽然孩子的世界充满童真,但他们同样要面对很多来自各个方面的不开心。有些父母认为在孩子不开心时,不去理会孩子,孩子过会儿就能好,但事实上并不是这样的,时间确实能够淡化很多事情,但不能解决事情的根本。

就像一颗受伤的种子一旦种到孩子心里,经过一段时间,种子就会发芽、茁壮,如果到了难以根除的地步,父母后悔就为时晚矣。

智慧心语

孩子在书写前,头脑里会将不愉快的事情重新梳理一遍,这个过程能够让孩子重新认识一遍所谓的不开心,在书写的过程中,是再一次梳理不开心事情的过程,也许在书写完毕后,孩子对事情的认识程度就会上升一个高度,之前想不通的事情也许由此想通。这样,不仅在书写的过程中理清了思路,还能彻底减轻消除孩子的负面情绪。

3.不评判对与错,自己来思考

不管是中国的学校,还是中国的父母,非常注重对孩子进行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的教育,通常,老师或是家长会交给孩子一个相对固定的“是非观念”,在发生任何事情时,都让孩子按照这个是观念去考虑问题,当然,老师和家长也是这样做的。

美国的老师和父母却不是这样做的,首先,他们不会直接告诉孩子哪些事情需要做,哪些事情不能做;怎么做是对,怎么做是错;更不会对孩子的观点,或是对孩子的行为进行果断决绝的对错评判。美国父母更希望听到孩子那些只属于自己的“合理解释”,他们会经常询问孩子:“你觉得怎样?如果是你,你会怎样做呢?”

史蒂文是美国旧金山一所中学的初三学生,他喜欢看书,尤其是有关世界近代史的书籍,并对此持有很多自己的见解。

一次他偶然得到一本名为《安妮日记》的书籍,在读完之后便萌生很多疑问,于是找到老师进行讨论。

《安妮日记》的作者是安妮·弗兰克,她是德国籍的犹太人,早在德国纳粹统治时期,安妮的父亲因为料想到纳粹将会对犹太人不利,于是举家迁往荷兰的阿姆斯特丹居住,为了生计,安妮的父亲在那里开了一家酱料店,并且收益不错。

全家原本以为这样就能躲过灾祸,但没想到不久后,纳粹就侵入了荷兰。为了逃脱,安妮全家八口人躲在自家的密室里,并在这里度过了难熬的两年多。在这段时间内,安妮经常写日记,将躲避在暗室里的窘迫、艰辛和时刻担惊受怕的惊悚,都记录在日记里。很不幸,最后他们因为别人的出卖,还是被德国纳粹抓住了。

安妮在16岁时,死于贝尔根-贝尔森集中营。

史蒂文在读完这本书后,对书中“尽管发生了许多坏事,我仍然相信人们的内心是要向善的”这句话充满了复杂的情绪,他不明白身处黑暗中的安妮为什么会写出这样一句话。在他眼里,德国纳粹的罪行滔天,他们就像一根捣棍,把世界这碗水搅拌得波澜四起。可在这种情况下,为什么安妮还会写出那样的话?不得不让他对纳粹产生了新的看法。

老师听了史蒂文很长的一段论述后,对史蒂文说:

“你认为那些德国纳粹士兵是善良的,还是可恶的?”

“我以前一直认为是可恶的,但是看了安妮那句话后,我觉得他们的心地也许并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坏!”

“那你觉得他们为什么会做出如此残忍的事情呢?”

“我觉得他们的头脑被‘洗涤’了,他们认为杀犹太人就是为了世界好,他们一定自认为是正义的人。”

“史蒂文,我认为你说得很有道理,可是,谁是那个对他们进行洗脑的人呢?”

“我认为是希特勒,但我想不到他为什么要那样做!”

“说不定他是个类似于妖怪的人,并不是人类的思维?”老师开完这句玩笑后,便大笑起来。

“也许是的,我也觉得很有可能是这样。”史蒂文也笑了起来。

……

史蒂夫和老师进行了很长时间的讨论,他们分别论述了自己的看法,老师很尊重史蒂文的想法,即使史蒂文的想法很“出格”,但他依旧本着和史蒂文平等对话、互相讨论的平和态度。

如果在中国,当有学生像史蒂文那样,说出“我觉得纳粹人并没有人们想象中那么坏”时,由于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评定,老师一定会对这个孩子进行否定,甚至是批评指责。在史蒂文和老师的讨论中,最后并没有得出一个固定的答案出来,而是双方尽情地将看法都阐述出来,这和中国的老师或是父母截然不同。

美国父母就是这样,他们不会轻易批评孩子,即使孩子真的犯了错误,也不会急于指出孩子的错误,更不会在第一时间就对孩子进行惩罚。他们认为,孩子的年龄还小,并不能对所有事物都做出正确的评断,想要让他们真正懂得自己错了,先要加以引导,让他们认清事物的本质,他们才能明白自己是真的错了。

相反,在孩子并不认为自己是错的时候,父母就对孩子进行漫骂、指责,只会引发孩子对父母的反感。这样,孩子不但不会认错,还会记恨父母不尊重自己。

乔治是家里最小的孩子,只有5岁,她还有两个哥哥,一个姐姐。乔治很幸福,爸爸妈妈都很爱他这个小不点,哥哥姐姐也都让着他,照顾他。从出生开始,乔治就享受“最高贵”的家庭待遇,这也使得乔治越来越无法无天,因为即使他犯了错误,家人也不会怪罪于他。

一天,8岁的姐姐丽莎拿着喜欢的洋娃娃来到客厅,在沙发上给娃娃穿衣服,她先是给娃娃穿上一套运动装,让它“参加”体育运动,过会儿又给娃娃脱掉运动装,穿上晚礼服,让她“参加”晚宴。

正当丽莎玩得高兴时,乔治一把抢过她的洋娃娃,另一只拿着画笔的手,迅速往洋娃娃的身上乱画,丽莎赶忙抢过来洋娃娃,但洋娃娃还是难逃一劫,不仅衣服上都是笔道儿,连小脸都被画脏了。丽莎大哭起来,跑去向妈妈告状。乔治却不以为然,拿起桌上一本不知是谁的课本,继续“作画”。

妈妈看到被乔治画过的洋娃娃,也很生气,她对丽莎说:“乖孩子,咱们先不理他,等时机到了,妈妈会好好教育他!”丽莎点点头,回到自己的屋子。

当天晚上,妈妈拿着一支画笔去了乔治的屋子,跟乔治说:“宝贝,和妈妈一起画画怎么样?”乔治听后高兴地大叫:“好呀!我们画什么?”妈妈拿起乔治床边的一件衣服,这是乔治平时最喜欢的衣服,然后说:“我们就往这件衣服上画画怎么样?”

乔治瞪大眼睛,赶忙摇头,两只小手也左右摇摆,说:“那可不行,我就喜欢穿这件衣服和小朋友们玩,画坏了可怎么办?”妈妈笑了笑,对乔治说:“那中午的时候,乔治不是也把姐姐的洋娃娃画脏了吗?”

乔治明白了妈妈的意图,羞愧地低下了头。

妈妈看出乔治认识到错误后,便问乔治:“你觉得你把姐姐的洋娃娃画脏对吗?”乔治摇了摇头。妈妈又说:“既然知道是错的,以后就不要再犯了。”乔治不好意思地又点了点头。

在乔治犯错之后,妈妈并没急着批评乔治,而是选择了在最恰当的时间,以最恰当的方式,对乔治进行了深刻的教育。在晚上,睡前是孩子最安静的时候,他们此时心态平静,更能听进去他人的话。妈妈在这个时间去找乔治,并让乔治很快认识到他之前的行为是不对的,这样,他才会对错误进行正面的反省,并有意识地、自愿进行改正。

想来,这比妈妈对他进行打骂,有更加实际的教育意义。

相比之下,中国的老师或父母,在和孩子讨论的时候,总是将孩子的思维引向一个固定的、正确的方向上,如果孩子的言论偏离了“大方向”,就会赶忙指出孩子的“错误”。在和孩子讨论之后,再做出一个总结性的点评,这样,讨论才算圆满。

在孩子犯了错误以后,家长总是会在第一时间告诉孩子:“你错了!”然后对孩子进行批评教育,这对孩子的教育意义远不如乔治妈妈对乔治的教育意义大。

以下就是一个中国的教师写过的一段话:

我是一个小学三年级的数学老师,昨天下午最后一节课,我让三班的同学写我布置的两道数学题,题目不算难,如果用心写,一会儿就能写完。我知道班里一直有几个写作业很慢的学生,但我并不着急,因为我知道每个孩子的学习程度都不一样,当然,还有一个不可避免的因素:孩子的聪明程度也不同。

在孩子写作业时,有三四个孩子总是做小动作,并不认真写,我便走到他们身边,提醒了他们一下,并告诉他们直到写完后才能回家。即使这样,在放学时,还是有一个孩子没写完。又过了一会儿,那个孩子才终于交了作业。

第二天上班,我给孩子们批改作业,翻看到昨天最后一个走的孩子的作业本,发现上面只有一道题!我顿时就火冒三丈,把他叫过来先批评了一顿。那个小孩满脸委屈,眼看就要哭出来了,我想孩子可能有难言之隐,语气便缓和下来,问他:“是不是有什么事?你跟老师说说!”

孩子点点头,迅速擦了一下眼角的泪说:“我是写了两道题,一页纸写一道,另一道在下一页。”原来是这么回事!我幡然醒悟,只怪自己太冲动,没有先问清孩子是什么原因就把他批评了一顿。

于是,我跟这个孩子郑重其事地道了歉,孩子看到我的诚恳,立刻笑了起来,连忙说:“没事,没事!”

孩子在犯错误时,不管是老师还是父母,都不要急于批评他,要懂得给孩子机会,让他为自己解释。对于父母来说,教育孩子也是一门“慢艺术”,如果父母在孩子犯错后,持一颗火冒三丈的心去指责孩子,肯定会让孩子感到不服气,只当是父母在发泄火气。事实上,这对孩子认识并改正错误没有什么帮助。

智慧心语

小孩子虽然都很调皮,但他不会刻意去犯错,那些看起来“不太听话”的表现,不过是孩子在挥洒天真。父母不要因为不了解孩子,就将孩子的表现定义为“胡闹”。此外,就算是孩子犯了错误,父母也不能急于指责孩子。打骂孩子,不如想办法让他真正懂得自己是错的,他们才能够有意愿去改正。

父母要多了解孩子,在孩子犯错时,不要在还没有认清事情的实际情况下就冤枉他,这对他小小的心灵是很大的打击。当然,如果真的冤枉了孩子,要及时向孩子道歉,并取得孩子的原谅,这样的家长,在孩子心中会更有权威。

4.知道吗?为不完美懊恼是件傻事

在人生这个大舞台上,必定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如意,任何事情,能够做到尽善尽美就可以,不要因为没有达到理想中的完美就灰心丧气,这种为难自己的做法并不可取。

美国父母注重教育孩子对自己或事物的不完美进行认识,然后淡然处之。他们会经常告诉孩子:“不是完美的事物才值得珍惜,那些‘不完美’同样可贵。”确实,就像是“维纳斯像”的残缺之美,虽然她缺少了右臂,却更加烘托了她的美好。

露西有一个女儿叫琳达,学习成绩很不错,又活泼至极,很受老师和同学们的喜欢,琳达喜欢唱歌跳舞,如果班级里举办联欢活动,琳达总会积极参与。

虽然琳达是个很优秀的女孩,但她也是有短处的,并且这个短处让她很长时间都郁郁寡欢——她的体育很不好。

上小学时,由于体育课的考核标准较低,并且大部分时间都是用来做体育游戏,所以琳达没有觉得自己有多差,她总是嘻嘻哈哈就过完一节体育课。到了初中后,情况不一样了,每个体育项目都要进行考核,如果不达标成绩就很低。

琳达后来非常害怕上体育课,如跑步、仰卧起坐、篮球技巧等项目,琳达没有一项能做好,成绩都是不及格,在同学当中算是成绩最差的,招来了很多同学的嘲笑。

要知道,在上初中之前,琳达还没有被人嘲笑过。相反,大家对她的评价都很高,都很喜欢她。所以琳达一时间难以接受,自卑的情绪笼罩着整个心头,看起来非常沮丧。后来,一次学校举办校庆活动,她便以身体不好为由没有参加。

妈妈露西看到琳达很反常,便主动找琳达聊天,琳达很委屈,向妈妈哭诉了自己的处境,妈妈抚摸着琳达的头,说:

“每个人都是不完美的,各有各的优点,同时也有属于自己的缺点,你体育虽然不好,但是在其他方面却表现得都很好,这已经让妈妈很高兴了。”

“但是,每次体育考核,同学们都笑话我……”

“笑话你不是他们的错,因为你的成绩确实很低,但如果你能让大家看到你为此努力了,就算你的成绩还是很低,同学们也不会笑话你的。”

“真的吗?我该怎样努力呢?”

露西知道琳达很想努力,便帮琳达想了一个办法,那就是帮助琳达进行体育锻炼。琳达得知后表示很赞同。

此后,每天露西和琳达都早起半小时进行锻炼,她们的锻炼内容很丰富,跑步、跳高、跳远、各种球类锻炼等。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以后,琳达的“体育细胞”明显比以前强很多,在各项体育考核中,虽然她的成绩与其他同学相比还是差很多,但她的进步却是非常快的,让老师和同学们都很惊讶,同学们对琳达的态度也大有改观,不再嘲笑她,相反,他们对琳达做出的努力感到非常佩服。

通过这次对自己短处的认识,和为了弥补短处而做出努力后,琳达终于明白了人生并不完美的重要意义,懂得了将不完美做到尽可能的完美就是最棒的!

每个孩子在面对自己表现优秀的那一面时,都感到骄傲和自豪,有很多孩子还喜欢经常拿出来炫耀一番,想得到更多人的夸赞。相反,在面对自己表现较差的那一面时,通常会表现出对他人刻意隐藏,不愿提及的态度。一旦别人发现,自己就会感到很羞愧,甚至因此而产生自卑心理。

琳达就是这样的孩子,她接受不了别人看待她短处时表现出来的嘲笑,尽管她“天生”体育就不好,可这并不是她“有意而为”。直到后来,在妈妈的帮助下,学会正面看待自己的短处,并为之努力,最终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她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认可。

经过努力提升自己而得到收获的这种幸福,比天生就具备要更加有意义。曾子墨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幸福源于看到生活的不完美。”只有看到了不完美,才能有为之努力的方向,从而大大提升自己,没有什么能比得了“收获进步的自己”更加幸福的事了。

中国的家长,更加倾向于塑造最完美的孩子,在家长的影响下,孩子对完美的意义便也产生了偏离……

赵爱玲家住北京市大兴区,她有一个女儿叫郭青青,在大兴区第四中学念初二,赵爱玲对女儿的“完美化”教育,使得女儿成为一个学习成绩优秀,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好学生。

赵爱玲是个追求完美的人,她对自己要求严格,对女儿的要求更是达到了苛刻的地步,她让女儿的学习成绩必须在班级里名列前茅,钢琴也要练的出色,就连体育也不能落下,因为体育成绩也要计入到日后的中考成绩里。

于是,郭青青每天都在努力地学习、练琴、练体育加试项目……她曾经和一个好朋友说过这样一句话:“在家如置冰窖!没有人情,只有标准。”

郭青青在上初二下半学期的时候,终于忍不住妈妈的完美教育法,选择了离家出走。临走前,给妈妈留下一封信:

妈妈,我这次郑重其事地和您说,我不想再过这样的生活了,所以我选择了离开。今后,我只想走自己的路,就算不再是好学生,不再拥有每天被夸赞的日子,我也不后悔,并不期待能过上完美的生活,因为,我只要过属于自己的人生。

请妈妈放心,我依旧会学习,但我要以自己的方式去学习,我拿走了这么多年存下来的压岁钱,以后等我能挣钱了,会还给您的。请您不要号召家里人找我,我真的不想回这个家了!这是我对您最后的请求。我不会自杀,反而会好好活着,按照自己的意愿活着,等我想回家的时候,如果那时您还让我回的话,我就会回来。

当赵爱玲知道孩子离家出走后,简直不敢相信!女儿一向很听话,怎么会选择离家出走?当她反复读了几遍女儿的信后,才猛然发现,这么多年以来,她都按照自己的标准要求女儿做到最好,最优秀,但忽略了女儿的感受。

赵爱玲很后悔,虽然一直以来,她都自认为这么做是对女儿好,但没想到女儿心里是不愿意的,而且怀有抵触心理去学习的。赵爱玲后悔也来不及了,她目前只想找到孩子!由于女儿一直以来都是个做事有谱儿的孩子,从小自立能力就强,所以赵爱玲并不担心女儿会有安全问题,只是她需要好好想想女儿到底去了哪里。

在经过两天的寻找,赵爱玲在乡下的亲戚家找到女儿郭青青,她见到孩子的第一句话就说:“妈妈不再要求你事事都做到完美,只希望你能感受到生活的幸福!”

现在,像郭青青这样,因为对父母的过分苛求而导致离家出走的孩子越来越多,甚至很多孩子是三人一群两人一伙搭帮出走的,这种现象不得不让父母反思。

每个父母对孩子都非常爱,父母希望孩子能够有一个美好的将来,所以对孩子的成长进行过多干涉。对于不够完美的孩子,父母总是会表现出恨铁不成钢的样子,并对孩子横加指责,全然不顾孩子的感受。

这种情况下,孩子一定会扭曲“完美”的意义,他们会认为达到要求就是完美,但是各方面要求就像一个大包袱一样,压得他们喘不过气,最终导致他们不再对“完美”抱有幻想,最终出现“破罐子破摔”的现象。

智慧心语

人生在世,就是因为不完美的存在,人们才会努力提升自己,尽量做到最好,而人与人之间,才会相互扶持,彼此爱护。

孩子更是如此,美国父母懂得让孩子认识这个并不完美的人生,并在这个客观条件下挑战自己、丰富自己,做人做事都要做到自己满意。他们认为:任何人都不要因为自己并不完美而自暴自弃、痛苦万分,这样做是很傻的事情。

5.来,写写情绪控制公式

不管是成人还是儿童,不可能永远都有快乐相伴,伤心、难过在所难免,没有一个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拥有把控情绪的本领,这样的孩子才能快乐常伴。

“控制情绪”听起来似乎是针对成年人说的,但是在美国的中小学教育理念中,它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内容。

当孩子的情绪处于极度难过的时候,发泄是一个缓解心灵痛苦的方式。很多孩子生气时会大吼大叫、摔东西、大声关门、惩罚小动物等,之后,他们才会慢慢安静下来。孩子有了情绪,如果憋着不发泄是很难受的事,但极端的发泄方式也会让人担忧。

有一个方法,既能让父母感到舒服,也能让孩子满意,那就是写“情绪控制公式”。什么是情绪控制公式?相信很多中国父母都不太了解,不过看了下面这个发生在美国的小故事,就会明白其中的含义。

杰西是一个美国小孩,6岁时就上了小学。他是一个非常懂礼貌,并且善解人意的孩子。假如不小心碰到别人,他马上会说“对不起”;家里来了亲朋好友,他会像个小大人一样出去迎接,还要说一句“欢迎您的到来,见到您真是高兴”;爸爸出门的时候,他还会提醒爸爸开车时系好安全带……而这些,都是他在家庭中和父母学到的。

杰西的母亲认为,让孩子掌握生活中这些基本的行为规范、道德礼仪,和多背几个单词、多学点算术同等重要。

当然,杰西处事平和、善良温厚的品性不是一朝一夕就形成的,他以前也是个爱发脾气的小孩,但每当看到母亲教他写的“情绪控制公式”,他就会放松下来。

记得有一次,母亲刚刚结束手里的工作回到家,一进屋,就看到4岁的杰西坐在地板上乱发脾气。杰西的爸爸托着下巴,无奈地看着妈妈。他说:“这下好了,你总算回来了,看看能不能处理一下这个问题?”

母亲当时在寻思着,这次真的要好好“治理”一下火爆的杰西了,于是,母亲走到电话桌旁,拿起电话边上的铅笔和本,递给正在打滚的杰西,然后对他说:“写出你有多生气,让我看看,否则我会认为你是装的。”

杰西停下来,愤怒地夺过来笔和本,生气地乱画了几笔,然后递给母亲说:“我现在就是这样子!”

母亲说:“嗯,看这样你真的很生气!”她又翻开一页纸,对儿子说:“但我没看清你具体是在愤怒什么,所以你再画一个给我看看。”

杰西紧握着铅笔,又乱画几笔,而母亲,反复让杰西乱画了好几次,最后,杰西安静下来,笔画也淡了很多,杂乱度也大大减小。这次,母亲拿起杰西的“作品”,翻到第1页给杰西看,并说:“很杂乱吧?”杰西没有搭理母亲。母亲又翻到第2页,说:“这张比刚才的好看些。”接着,母亲又相继翻了之后的几页,并说:“画得越来越好看不是吗?你看这张,多像一个笑脸?”

杰西仔细看了看,确实如此,他停顿了一会儿,然后说:“现在,我改变主意了,我想画我开心的感觉。”于是,他画了两只向上弯起的曲线,又在下面画了一道像下弯的线,是一张笑脸。母亲只是让他随便画出自己的感受,没想到5分钟内,他不仅平静下来,还恢复了笑容,连母亲也没有想到这么快就见效了。

母亲拿过他手里的笔,在纸上写下“keep calm,please(保持冷静)”几个字,然后在下面写出一道公式:1+3+10=冷静。杰西不明白这是什么意思,让母亲给他讲解这个公式,母亲告诉他,“1”是告诉自己立刻放松,只用一秒钟的时间让自己的心平复下来,“3”指平复以后,深呼吸3次;“10”说的是心里默数10个数,从1到10。这是“自我情绪控制”法,孩子在生气的时候可以按着这样的公式来控制自己的情绪。解释完后,母亲让杰西每当要发怒时,就按照这个公式去调节情绪。

就是因为这个公式,杰西才换来了之后的好脾气。后来,另一位母亲也使用这个技巧控制了孩子要爆发的情绪。

马里奥今年5岁,是个轻度脑瘫患儿。正常孩子轻而易举能够做的事对他来说却十分困难,比如坐直、站稳这样的动作他都很难做到。

其实,他本应该有很大进步,但因为他消极的沮丧情绪总是占据心头,所以在每次尝试着做一个动作或者一件事前,都认为自己做不好,并且后果确实是不理想,对自己的不满,让他经常大哭大叫、伤心欲绝,家人都很心疼他。

更加糟糕的是,马里奥在情绪激动时,还会出现打人、咬人的行为,妈妈猜他可能认为自己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别人造成的。

一次回家的路上,妈妈就想:在他脾气发作之前,我最好能有所准备。

当天下午,马里奥正在客厅玩拼图游戏,马里奥的拼图相对而言比一般拼图要简单很多,只要几大块便组成一幅图,可是,马里奥却半天都拼不出来,试过了几次之后,他的表情开始有些不对劲。

糟了!情况不妙!妈妈警惕起来,她走到马里奥身边,对他说:“先别动!我去拿一样东西过来!”马里奥愣住了,吃惊地看着母亲。母亲连忙从书房里找来一支笔和一张图画纸,和他一起坐在地上,开始在纸上画起来,她也不知道画什么好,于是画了一个像“龙卷风”一样的螺旋曲线,一边对马里奥说:“孩子,你生气时的感受是不是就是这样?”

马里奥看了看,点了点头。妈妈又说:“以后,你觉得自己要发脾气了,就在纸上画出你的愤怒吧,这样,你的愤怒就从纸上表现出来了,妈妈一看到你画这个图形,就知道你生气了!所以,以后马里奥要是生气,不能再伤害别人了,向妈妈要纸和笔,就好啦!”

生活中常会发生一些不愉快的事情,这些事会影响人的情绪,尤其是遭受挫折时,人们会愤怒、沮丧,孩子也不例外。

中国的父母往往会直接告诉孩子“发泄”或者“不发泄”,比如痛哭或者不许哭、生气或者不能生气等。以这种“明文规定”的方法来控制孩子,让孩子的情绪只得到一时的宣泄,而并不能彻底让孩子释放痛苦。

让孩子学会控制情绪,首先应给孩子一个机会,让他在合理的范围内充分表达各种情绪,因为只有能够充分表达出自己内心的情绪,才是孩子心理发育健康的表现。

当然,孩子毕竟是孩子,他的表达方式可能会有些极端,出现对自己或他人恶意的攻击行为,例如孩子因心情不好而用枕头砸自己的头、摔砸物品、打骂身边的人等,出现不合理的情绪发泄方式,父母一定要加以重视,不能让孩子继续下去。

想要遏制住孩子的暴脾气,父母不要用对孩子劈头盖脸痛骂一顿这种方式,更不要对孩子大打出手,而要采取正确的方式进行制止。让孩子懂得,发泄情绪也是有限制的,前提是不能伤害别人,也不能伤害自己。

所以,中国父母不妨向美国父母学习,教孩子写下“情绪控制公式”,既让孩子发泄了心中的不快,也不会对别人造成伤害。

智慧心语

情绪在我们的生活扮演者重要的角色,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喜怒哀乐。人们在争吵时的情绪是愤怒的;遇到危险时的情绪是恐惧的;心爱的宠物死了人的心情是悲伤的;考试得了满分则是让人高兴的。

但高兴的含义并不仅仅限于永远的愉快,只有让孩子学会表达和控制他的各种情绪,才能成为一个真正快乐的人。

6.越想越气,还要再想下去?

美国前总统艾森豪威尔在10岁的时候,有次因为两个哥哥出去玩没有带上他而让他感到非常愤怒,当时,他气急败坏地用拳头砸树,把手都弄伤了。父亲把他带回家,他依旧没有停止生气,而是继续在床上哭了很久。

母亲看到此时的艾森豪威尔,对他说了一句话:“会控制自己情绪的人,远比那些能拿下一座城池的人伟大。”这句话,让艾森豪威尔感触颇深,并且终生受用。可见,学会控制自我情绪一项是多么重要的学习内容。

美国的父母从小就注重孩子心理健康的培养,教孩子如何管理好自己的情绪,以下这个小故事就能证明这点。

爸爸准备和朋友去钓鱼,6岁的汉斯也想跟着一起去,于是和爸爸进行了如下对话。

汉斯一脸兴奋地和爸爸说:“爸爸,你去钓鱼吗?我也想去。”

爸爸说:“好啊,宝贝,你可以跟我们一块去,但我们今天会在外面待很久,而且今天有点冷。”

汉斯一下子犹豫起来,他的表情变也得很困惑,说:“哦,这样啊……那我还是待在家里吧。”

爸爸刚离开两分钟以后,汉斯开始呜呜地哭了起来。汉斯认为,爸爸之所以会说天气不好,可能是因为不想带他去,于是感到很伤心。他走到妈妈面前,向妈妈抱怨爸爸没有诚意,但妈妈却说:“那是因为爸爸根本没有懂你的意图,他以为你是真的不想去。”

汉斯认为妈妈也不理解他,便失落地走回了自己屋子里,反复想着爸爸说过的话,坚信爸爸是不想带他去,他越想越生气,竟然哭了起来。

此时妈妈敲门进来,看到汉斯又在“自己找气受”,便和他说:“好了,我们该出去放风筝了,等爸爸回来,你再找他算账也不迟啊,难不成今天一天,你都躲在这里伤心?”汉斯听了妈妈的话,想一想确实如此,与其在这伤心,不如出去玩,等爸爸回来再把心中的不快表达出来!

紧接着,汉斯就拿着风筝跑了出去。

小孩子就是这样,当他陷入悲观里不能自拔时,父母要及时对他进行引导。在生活中,谁都避免不了遇到让自己生气的事情,越想越气,只能证明自己在折磨自己。

曾经有一个脾气非常不好的小男孩,遇到一点不开心的事情就发脾气。一天,爸爸给了他一袋钉子,对他说,每对人发一次脾气,就去菜园的栅栏上钉一根钉子,男孩的脾气真不小,第一天他就钉了37根钉子。由于钉钉子很累,也很麻烦,他逐渐开始学习克制自己的坏脾气。

逐渐地,他每天钉在栅栏上的钉子越来越少,也就是说,他的脾气慢慢好转,直到最后,他看到栅栏上的钉子感到很刺眼,不愿再多钉一个钉子。果然有一天,他一根钉子也没有钉,于是,他高兴地告诉了爸爸。爸爸这次说:“如果你哪天没有发脾气,就从栅栏上拔下一根钉子”男孩答应了。

日子一天一天过去,直到后来,栅栏上的钉子全都被男孩拔光了,爸爸指着栅栏说:“儿子,你看栅栏上的这些孔,虽然钉子没了,但它们也不可能再恢复原状,就像你喜欢对别人发脾气一样,同样会在别人心中留下伤口,并且不会消失。你现在也应该知道了,控制情绪有多么重要,你收敛了坏脾气,不是比以前更快乐了吗?”

这个小例子既说明了负面情绪的不良影响,又说明在出现负面情绪时,孩子是有能力进行控制的,就看父母如何对孩子进行引导。

不过,接下来这个案例中的孩子,就没法像汉斯一样很快从失落中走出来,因为,他的情况要更加糟糕一些。

巴里曾经有一段很难熬的时期,他的一个老师对他有些尖酸刻薄,巴里不喜欢这个老师,每次老师“惹”到他的时候,他都异常愤怒。通常情况下,巴里还总是把在学校受到的坏情绪带回家里,他经常责备自己是“笨蛋”,并且生闷气。他觉得没有人喜欢他,大家好像都在骂他是个不合群的家伙。

有一天,巴里又带着坏情绪回到家,父母一看就知道他在学校发生不愉快的事情了。于是到了晚上,爸爸坐在他床边,真诚地和他谈话。

爸爸:“巴里,别那样说自己,你不笨。你不要拿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知道吗?你是我见过的9岁孩子中最聪明的一个……”但不管爸爸怎么说,巴里都没有反应,只是静静地听着。

由于巴里是个非常倔强的小孩,爸爸试过很多办法对巴里都不起什么作用,最后,爸爸给巴里转了学,来到一个新环境重新找回自信与快乐。

有时候,孩子的情绪就像一颗不定时炸弹,随时有可能爆炸,比如他们遇到不顺心的事,就会摔东西、摔门,甚至向自己的亲人发火,这样的情况很多家庭都遇到过。不管是哪种脾气秉性的孩子,如果没法控制自己的情绪,对他们性格的培养及心理发育都是十分不利的。所以,父母应该教会孩子控制自己的情绪,或者通过其他正确的渠道让孩子发泄情绪。

孩子有了坏情绪,父母应循序渐进地开导,切忌过度批评,否则也可能引起孩子强烈的情绪反应。

中国的父母最常犯的一个错误就是,容易把“不赞成孩子的某些行为变成对其本身的否定”,比如,孩子因为没有吃到冰淇淋而吵闹,有的父母会说:“你真是一个无可救药的坏孩子。”孩子听了这话,情绪反而会变得更糟。

与其这样,父母倒不如顺着孩子的意思走,将话变成:“冰淇淋真的很好吃啊,我真希望我们现在有一大堆冰淇淋,它们若是能够不用花钱就自动变出来就好了!更加重要的是,如果吃冰淇淋不肚子痛就更好了。”这样,既能满足一下孩子的期望心理,还能安慰他的情绪,听到此话的孩子,也许就不那么想吃了。

智慧心语

对孩子来讲,成长的每一个阶段都有新的快乐,同时也有烦恼和不悦。如父母不再像以前对自己百依百顺;有时会受到老师的批评;总有几个同学不喜欢自己;经常会遇到困难和挫折……

孩子难免出现愤怒、沮丧、难过等消极情绪,但如果他们能够自主把握和控制自己的负面情绪,定有助于他们在将来的道路上走得更加顺畅。

7.别人也有生气时,你能接受吗?

每个人都有坏情绪,但能接受别人的坏情绪,恐怕没有几个人能做到。其实,接受别人的坏情绪也就是在控制自己的情绪。

不要说孩子,就是成人,有时也会控制不好自己的情绪,让孩子正确把控自己的情绪,是父母教育过程中一个重大难题。如果孩子不懂得自我控制情绪、接纳不了别人的坏情绪的话,在与他人的日常交往中,孩子便很容易失去理智。

一些美国父母认为,接纳他人的坏情绪,对控制自己的情绪有积极作用,尤其是接纳孩子的坏情绪,往往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由此,美国父母非常重视教育孩子接纳他人的坏情绪。通常情况下,中国的父母会用“闭嘴”、“安静下来”这些话来阻止孩子发脾气,结果更加激起了孩子的愤怒情绪。

相比之下,中国父母不妨向美国父母学习一下他们是如何做的。

用简单的话回答孩子,往往能起到安抚情绪的作用,镇定孩子的情绪。下面是一个父亲和女儿的例子。

女孩莎娜从书房走到客厅,对正在看报的爸爸抱怨。

“体育老师今天在排球课上对我大声吼叫。”

“哦,是吗?”

“他的嗓门可真大!把我们都吓住了!”

“看来他真的生气了。”

“可不是!他冲我大叫:‘喂!莎娜,你那样打球不对,应该像我这样!’我怎么知道该怎么打?他还没开始教我们该怎么打球!”

“他冲着你嚷嚷,让你生气了。”

“反正他让我很不高兴。”

“无端地向你发脾气,是很让人生气。”

“没错!我简直被他气坏了。我真希望他变成小孩子,这样我就可以肆无忌惮地收拾他,让他尝尝痛苦的滋味!爸爸,我现在的愤怒有西瓜那么大。”

“哈哈,孩子,你这个想法挺有意思的。不过,孩子你要控制心中燃烧的怒火。你看,爸爸此时不正是在接受你的坏情绪吗?你为什么不能接受别人的坏情绪呢?”

爸爸说完,莎娜跟着就笑了,父亲知道女儿听懂了他的意思,也跟着笑了起来。莎娜又说:“不过我现在已经学会怎么打球了,这应该会让他满意了,我现在的愤怒就只有葡萄那么大了。不对不对!听您说完,我的愤怒也没了!”

莎娜的爸爸用这种巧妙的谈话方式,就将莎娜的坏情绪“赶跑”了。在中国,如果孩子到家里对父母抱怨学校老师如何不好,父母通常会有两个方面的阐述,一个是直接怪罪孩子做得不好,才引得老师不得不“讨厌”,另一个是不分青红皂白就怪罪老师。这两个方面,其实对解决孩子坏情绪起不到什么作用。

但莎娜的爸爸没有这么做,而是先认同孩子的感受,和她产生共鸣,然后再教会莎娜如何以包容的心去接纳别人的错误。这样一来,不仅让孩子消气,对孩子正确看待老师、尊敬老师这件事情上,也起到积极的作用。对任何一个人来说,学会接受别人的负面情绪,是包容、大度的表现,也是控制自我情绪的表现。

下面的故事说的是一个妈妈教孩子学会如何接纳别人的负面情绪。

班杰明已经8岁了,可他不太会把控自己的愤怒情绪,一天晚餐时间,不知又有什么事情惹得他非常气愤,他带着这种情绪,放下餐具往自己的房间走。走到回廊的时候,他又不小心把妈妈心爱的花瓶碰倒了。

看到自己的花瓶成了一堆碎片,班杰明的妈妈也很气愤,便对班杰明大叫:“班杰明,你打碎了我的花瓶!可恶!”班杰明就像没听见一样,跑回自己房间,并迅速把门关上,虽然什么都没说,但他心里想得却是:我现在更生气了!我比您还要生气!

后来,班杰明的爸爸把花瓶粘好了,总算让妈妈的怒气平息了一些。不过这件事还没完,妈妈得去看看班杰明怎么样了,她走到班杰明的房门前敲门。班杰明问:“干吗?”妈妈尽量让自己的语气温和一些:“我可以进去和你谈一谈吗?”

班杰明犹豫了一会儿,回答:“那好吧。”妈妈的出现,让他的情绪稳定了一些,可能是刚才他打坏妈妈的花瓶,现在感到有些不好意思吧。

妈妈问他:“当你特别生气的时候,是什么感觉?”班杰明告诉她:“想打人或者摔东西,当然,我知道这样不行,您和爸爸不会允许我这样做的。”妈妈笑了笑说:“我们不允许你那样做,是因为那些东西并没有招惹你,他们是无辜的,你觉得呢?”

班杰明突然笑了起来,点了点头,之前的不满情绪此时已经消失大半。妈妈又说:“妈妈刚才对你大声吼叫,那一刻我真的很生气,你能接受妈妈的坏脾气吗?”

班杰明回答:“是的,妈妈,能接受。”妈妈看到班杰明明白了,便和他说:“其实,每个人都有心情不好的时候,你在饭桌上生气,我不知道因为什么,但现在你应该已经接纳那个坏情绪了,如果你能管好自己的脾气,我绝对会为你感到高兴。”

试想一下,如果一个人不能接受别人的坏情绪,结果会怎么样呢?大声骂人?大打出手?生闷气?还是……无论哪一个,肯定都是消极情绪的表现。

有许多孩子,由于情绪的自我控制能力比较差,容易冲动,因此常常在不该发脾气的时候发脾气,因为一点小事就和别人产生矛盾,从而影响自己以及他人的情绪。

当孩子和别人产生摩擦时,美国父母会帮助孩子分析愤怒的原因,找到孩子心理的“结”,通常,美国父母会首先鼓励孩子学会接受他人的坏情绪,如果自己被他人的坏情绪影响到心情,再勇敢说出来,而不是用“动作”解决问题。

父母要先接受孩子的负面情绪,对他的情绪表示理解。如:“我知道让你一直干活有些不耐烦了,可这没办法,大家都要这样做。”

然后让孩子学会接受别人的负面情绪,并非是不允许他们发泄,而是要采取正确、合理的方式发泄,达到情绪自我控制的目的。

孩子很多时候都需要成人来指出自己生气的原因,他们需要父母帮他们解决一些问题,比如妈妈问生气的孩子:“你是不是因为少吃了一块巧克力而心里不平衡?”找出孩子生气的原因,然后再对症下药,最终彻底解决问题。

智慧心语

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有用之才,但有些父母教育孩子时极其严厉,不能控制好自己的情绪,这样的行为无疑是给孩子提供了一个反面教材。连孩子的负面情绪都不能接受,又如何让孩子学会接受别人的负面情绪呢?

有的父母在处理孩子情绪问题时,扮演的不是“消防员”,而是“火上浇油”者。孩子的坏情绪阴晴不定,一触即发,有的父母还要借题发挥,当众呵斥孩子以显示自己的权威,导致孩子的情感再一次受挫。

如果父母能在“火山喷发”前,将心比心,温和地劝导孩子,及时控制他的情绪,迅速让他从愤怒中走出来,那么孩子心中的怒火就会很快熄灭。孩子在父母的关爱下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相信在和别人产生摩擦时,也能坦然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