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变"断言"为"说理"
04-16Ctrl+D 收藏本站
人们经常有一个误解,以为对什么事情有一个想法或信念,只要说出来,就是说理,因为\"理\"已经在他的话里了,或者他说的话就是\"理\"。这是不对的。看法或信念只是结论,人们可以凭印象、偏见、习惯对许多事情有看法和下结论,既没有考虑到别人可能有不同的看法,也没有想过要如何才能说服与自己看法不同的他人。如果仅仅说出一个看法或下一个结论,而不为此提供充分、可靠的理由,那么,看法或结论充其量不过是一个说法,说法不等于说理,关键之一便是有没有理由。
网上有一个长微博《2014甲午决战,让网络阵地红旗飘扬!》,3600多字,居然全是结论和断言,没有理由。取一段为例,\"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决战,以网络为战场,拿键盘做武器,用思想去搏杀,不为攻城略地,只为捍卫信仰,维护爱国精神、民族大义和社会正气。这是一场决定民族命运的正义之战,自卫还击,人人都是战士,网络义勇军仍将担负平凡而伟大的冲锋使命。\"从公共话语分类来说,只有结论没有理由的主张只是\"非说理\",而不是\"说理\"。非说理的话语也许有它自己的用途(宣传、动员、蛊惑、命令、指示、攻击、谴责、谩骂),但那些用途都不是说理。
\"文革\"中盛行言辞激烈、慷慨激昂的\"革命歌曲\"或\"诗朗诵\",运用的就是这种非说理话语,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标语体\"写作。例如,\"东风吹战鼓擂,现世界上究竟谁怕谁?不是人民怕美帝,而是美帝怕人民,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历史的规律不可抗拒,不可抗拒……\"标语体写作是口号式思维的产物,二者相辅相成。
口号与标语开始的区别是,口号是口头的,标语是书写的,网络语言都是用写的,所以都是标语。标语的特征是精炼、简洁,是一种在政治、商业、宗教或其他语境中使用的简短有力的表述,在语言形式上类似于格言、警句、箴言、语录。口号总是为某个目的不断地重复一种看法或说法。英语的\"slogan\"(\"标语\"或\"口号\")一字就是从古代盖尔语的\"军队呼喊\"演化而来。一直到今天,标语、口号所起的仍然主要是鼓动某种单一和统一行动的作用。
标语本来是短的,但标语体可以延展为\"长标语\",这就像微博虽\"微\",但可以扩展为\"长微博\"(其实是个矛盾说法)。然而,短也好,长也罢,标语之所以是标语,不在于其长短,而在于其只是断言、鼓动、命令、指导,而不是对话性质的说理。标语只有结论,没有理由,谁要是不同意一条标语,由于没有办法与它说\"理\",所以只好以另一条针锋相对的标语来与之抗衡。如果大家都以这种方式来表达自己的看法,结果只能是越说越说不到一起,越说越相互敌对和仇恨。
标语的目的是迅速给人造成深刻印象,它借助的往往是煽情、夸张、极端的修辞手段。这样的修辞手段使得标语词句简洁有力、朗朗上口、易记易传。然而,也正是由于这些特征,标语只能是一种肤浅、粗糙、程式、空洞的表述,是一种非常单一的主观宣泄,而不是理性周详的思考表达。标语经常被用作宣传手段,这也使得宣传带有标语的话语缺陷。
标语本身是一种工具和手段,其语言形式无所谓好坏,决定标语是否合理、是否有利于社会、是否有益于公众的是它的内容和目的。所以,口号如果有什么正确的道理或合理的目的需要传递给公众,那就需要告诉民众道理为什么正确,目的为什么合理。\"为什么\"就是理由,有了理由,标语体言说也就可以转变为公共说理。
脱离说理或根本不说理的标语、口号对社会和政治文化是有害的。它笼统武断,是一种一句话全部概括的\"断言\"。只有在别人不追问或不能追问时,它才显得理直气壮、气势如虹、百般正确。然而,由于没有提供理由,也没有说明或解释,却未必经得住追问。例如,对\"2014甲午决战\"这个长微博,人们可以问,所谓\"决战\",最后胜负的标准是什么?胜负如何判断?说敌情严重,证据又是什么?是否充分?没有充分证据,会不会是自己吓自己或者根本就是危言耸听?
口号式思维、标语体表述对社会理性造成严重破坏,我们过去有过很多的教训,这应该使我们今天在运用公共语言时变得格外谨慎,也更多地诉诸公共说理。其实,学习将标语体的\"断言\"(结论)转变为公共对话性的\"说理\",是办得到的。在初等说理教学中,老师会让学生试着在结论前加上\"我认为\",随后跟上一个用\"因为\"引导的理由或解释说明,以养成\"话中带理\"的说话习惯。这样的句式叫\"修辞推论\"(enthymeme),亚里士多德说,即使不懂逻辑的人,也能用这样的句式来进行简单说理,远比自说自话来得强。这虽然离良好说理还有相当的距离,但却是一种与良好说理相一致,并能帮助学习说理的说话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