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章 原子论
04-16Ctrl+D 收藏本站
人们经常将留基伯与德谟克利特相提并论,也经常将他们混淆。两人是原子论的创始者。
留基伯出生于米利都,黄金时期是大约公元前440年,哲学上他受巴门尼德和芝诺影响最大。人们对他知之甚少,甚至有人怀疑他的存在。但是亚里士多德书中有众多关于他的言论的引文,于是人们相信确有其人。
德谟克利特是色雷斯阿布德拉地方的人,据推测黄金时期大约是公元前420年左右。他曾经周游列国,据说还到过埃及和波斯,最后回到阿布德拉,死在了家乡。策勒尔就称赞他的学识和思想,认为他强于大多数哲学家。
按照哲学的编年史来说,德谟克利特应该放在后面介绍,但是鉴于他与留基伯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我将他提到了前面。他的哲学当时在雅典不被人了解,而亚里士多德对他却很熟悉,因为他们是老乡。柏拉图的书中从来没有提起过他,有人认为柏拉图不了解他,更有人认为柏拉图恨他。希斯很崇拜他,不过是以数学家的身份。
留基伯与德谟克利特两人在哲学上共同成就的出发点来自留基伯,但是在这个学说的发展过程中两人的作用是相当的。这之前,关于世界万物的构成有巴门尼德的一元论,还有恩培多克勒的多元论。留基伯在研究这两派的过程中得出了原子论。这种极具科学性的观点避免了希腊哲学走入歧途。
关于原子论,他们两人是这样认为的:世间万物由原子构成;原子是最小单位,不可分割;原子自古至今,到未来都在不停运动;原子的数目是无限的,形状也有无限种。
亚里士多德认为,依据原子论者的观点,原子按照不同热度也可以分无限种,构成火的便是其中最热的一种。至于原子有没有重量,则一直存在着争议。
留基伯(约前500—约前440)。古希腊唯物主义哲学家,原子论的奠基人之一。他认为世间万物都是由原子构成的
原子被认为是永远处于运动状态的,但具体是怎样运动的则存在着争议。有人认为原子只有一种运动状态,那就是下落。下落过程中,那些较重的原子就会赶上较轻的,并发生碰撞,然后被反弹回去。但是在留基伯和德谟克利特看来,原子是在做一种杂乱无章的运动。重量不是决定因素。
由于冲撞,众多的原子便汇成了一个漩涡。在当时,用科学的而不是神学来解释这种漩涡,是一个相当大的进步。
在古代,原子论者相信世间万物都遵循自然规律。留基伯有一句名言说:“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事情,万事万物总有一个因,都是必然的。”他认为世界自从建立之日起,就在遵循规律发展,这些规律是上天注定的。亚里士多德等人曾经指责过原子论者太过臆想,但是事实证明他们的学说在当时是最科学的。
原子论者与他人不同,没有用“目的论”来解释世界。面包师为什么要做面包?是因为人会饿,这就是“目的论”。就是一件事情未来的目的是它的发生原因。但是这个概念多适用于人为事件。当我们问“为什么”的时候,可能是问“这件事情的目的是什么”,还可能是问“是什么导致了现在的局面”?前一种可能就是目的论,后一种是很机械的问题。原子论者所问的是机械性的问题,并给出了机械性的回答,这种做法是科学的。可是后人们却误入歧途,到文艺复兴为止,他们一直在用目的论看待这个问题,科学因此被误导。
原子论者当初提出原子论并不是基于实验的基础上的,原子论在近代化学领域开始被重新提及,而当初的原子论者并不懂化学。在古代,理论往往来自于实践与推理的结合。这种方式建立起来的理论中有很多的假设和形而上学,但是很少有人会怀疑,直到近代。原子论在最初被提出时是缺乏证据的,是典型的先提出理论后发现证据。
当时的哲学家都认为盈满的状态中不能有运动,这是一种错误的认识。盈满状态中可以有循环运动,但是这种运动必须从一开始就存在。一件事物运动就需要从自己的位置跑到另一个位置,而盈满状态中没有多余的位置,因此这种运动只能是循环运动。
关于盈满状态中是否存在“虚空”的空间,当时人们争论很大。巴门尼德认为存在,原子论者并没有否认存在,而是避开了这个问题。这个问题的讨论一直持续到后来。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我们首先将物质同它所占据的空间分离。这样看来,空间就类似于容器。这样,虚空就可以被理解为一种没有被物质占据的空间。牛顿坚持这种观点,并肯定存在一个绝对空间,并提出了绝对运动与相对运动的概念。
笛卡尔的理论与古希腊哲学家类似,认为物质无处不在,充斥着任何空间。莱布尼茨也认为物质充满空间,但是他认为空间只是种种关系中的一个体系。为了这个问题,他与牛顿展开了一场著名的争论。最终这个争论止于爱因斯坦,爱因斯坦认同莱布尼茨的观点。
近代物理学家认为物质是由原子构成的,不相信没有物质的空间存在其他东西,比如光波。在人们眼中,物质不是如巴门尼德所说的是一成不变的,不同的物质是原子按照不同排列的集合。爱因斯坦与量子论产生之前,当时的人们都是站在巴门尼德一边的。
近代人对于空间的认识是站在莱布尼茨一边的,空间既不是牛顿、留基伯、德谟克利特认为的那种实体,也不是笛卡尔眼中的形容词,而是一个体系。两件事物之间存在着距离,但是这个距离中又不包括任何事物。人们的这种认识不能被物理学证实。爱因斯坦改变了其中的概念,他认为距离只存在于事件之间,这种距离是一种综合,既包括时间,又包括空间。这种概念只能以微分方程式的形式表现,因此古希腊哲学家是不会懂的。
我们知道德谟克利特是一位唯物主义者,他不相信神学的谎言,认为人的灵魂由原子构成,宇宙不是谁创立的,宇宙的存在也没有什么目的。他认为世间只有机械运动着的原子。他认为生活的目的是获得快乐。他仇恨女人,重视友谊,还喜欢民主。
德谟克利特的学说影响了他之后的所有哲学家。哲学家们总是想要了解这个世界,并乐观地认为这并不难。是这种乐观让他们大胆地去假设、论证。他们的态度使得他们充满朝气,并敢于冒险,对自己好奇的一切东西都勇往直前。
德谟克利特之后的哲学,失败之处就在于把人看做是最重要的,而不是宇宙。当时的哲学家研究的问题是“我们是如何知道这些知识的”,而不是“如何去知道更多的知识”。后来的苏格拉底突出了伦理的重要;接着柏拉图又否定现实,沉溺于自己创造出来的理想世界;再之后的亚里士多德把目的论引入科学,认为科学研究必有一个目的。尽管这些人都是天才,但是他们的思想结出的都是虚幻的、迷信的、唯心的果实。天主教神学是他们学说的最大受益者,直到文艺复兴,哲学才恢复到苏格拉底之前的那种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