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有没有园丁?
04-16Ctrl+D 收藏本站
按照上面这种说法,我们这个世界就是哲学家莱布尼茨说的“所有可能的世界中最好的一个”了,因为它是英国诗人济慈所说的“铸造灵魂的峡谷”——假如这个世界上人人都可以“衣来伸手,饭来张口”,那么它肯定不利于塑造高尚的灵魂。但是,你又可以追问:世界上没有坏事就没有了好事,好比没有黑就无所谓白,这是从辩证角度看问题时会得到的结论。可是,要说是全善全能的上帝在起作用,怎么能证实呢?
有一些宗教哲学家提出的问题同你的追问一样,而且,他们还编了个寓言来说明这个追问:从前有两个人回到一座荒废已久的花园,甲发现有一些花木依然茂盛,似乎同周围的野草相映成趣,于是他认为,肯定有一个人来当园丁,不时照料花园。乙却发现,有不少野草滋生,更有些花木凋零,于是他认为,肯定没有人来照料过花园。他说,如果有人来过,邻居一定会看见。甲说,那人完全可能在无人看见时才来。在进一步巡视花园时,甲用来证实“有园丁”的那些现象,乙也看见也承认;反之,乙用来证实“没有园丁”的那些现象,甲也看见也承认。换句话说,双方看见的现象相同,不同之处只在于对那些现象的感受:同样都看见有些花木茂盛,一个人感受到有人在有意照料,另一个人却觉得只是偶然条件造成的;同样都看见有些野草滋生,一个人感受到是某种有意的搭配,另一个人却觉得是无人去除草。这样一来,寓言给人的印象似乎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双方说的都是个人感受,没有什么是非可言。
但是,这里包含着一个进一步的宗教哲学的道理:凡是谈话涉及事实问题(“有没有园丁”就是个事实问题,正如“有没有上帝在起作用”是个事实问题一样),就需要证实,就需要“证据”。当然,人有时对同一个事实有不同的感受,这反映出世界的结构有不同的“模式”可以显示给不同的人。例如,你看画中的纸板。它是向里面凹进去的呢,还是向外面凸出来的呢?不同的人答案会不一样,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候答案也会不一样。这说明,同一事实会对不同的人显现出不同的模式,所以会造成不同的感受。
凹进去还是凸出来?
但是,不同的模式也是个事实问题。凡是关于事实问题的说法(命题)都需要检验,都需要证实。可以证实的命题才有意义,这条原则叫做“证实”原则。它常常被宗教哲学家用来考察宗教的说法,例如“上帝在世上起作用”之类,就像上面的寓言《园丁》那样。但是,“证实”原则本身,是不是毫无问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