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唯 美

04-16Ctrl+D 收藏本站

关灯 直达底部

世界的意义必定落在世界之外。

——维特根斯坦

哲学特别喜欢完美的、理想的、绝对的、普遍的、总体的东西,这些东西让人踏实放心,让人觉得一切事情都有根据、有规律,因此世界和生活才是可靠的,才可以安身立命。但是,那些完美的、理想的、绝对的、普遍的、总体的东西都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所以只能想象。哲学给人类想象出来一些让人觉得可以安身立命的根据和原理。不过,哲学的想象与一般意义上的想象有些不同,它不是幻想一些满足心理需要的事情,缺什么就想什么的那种,也不是想象一些超现实的奇异事情,什么不靠谱就想什么的那种,哲学想象的是能够解释一切、覆盖一切、综观一切的东西,就是按照最大的尺度去想象的那种东西。只有最大的想象才足够安顿一切事物,这种最大的想象语境就是形而上学,它是理解和解释世界的原理,是关于如何容纳安放一切事物的原理。这一点也使哲学的想象区别于宗教的想象。宗教也是对世界的想象,但它不是为了理解世界,宗教是要为事物建立一种甄别标准,不是用来安顿万物,而是用来驱逐和消灭某些事物,那些不合宗教价值观的事物。如果说哲学提供了理解一切事物的理由,那么可以说,宗教提供了反对某些事物的理由。

万物的形而上学原理是如何想象和构造出来的?虽然哲学家们所想象的万物原理的具体说法各有不同,但想象的方法论却是一致的,形而上学的方法论是唯美主义,就是说,世界和万物原理是按照美学标准去想象的。这不是因为哲学家对美更加敏感(显然并非如此),而是最为自然而然的一种选择,别的选择才需要特别的解释。哲学家选择了唯美主义标准去构造形而上学,其理由说白了很简单:既然我们没有办法获得关于世界和万物的总知识,而只能去想象,那么,美学尺度就是最让人舒服的,美学标准正是人们最喜欢的生命感觉和生活经验的形式。人们以对称、均衡、循环、多样统一、和谐等唯美标准去想象万物原理时,这些美学形式不仅是人们喜欢看到的,同时它们与人们对生活的追求,比如公正、稳定、安全、生命、丰富和幸福,也是一致的。当以美学标准去想象万物原理时,感觉的原则就转换为存在的原则,我们就构造了一个向我看齐的世界,一个让我们安心放心舒服愉快的世界。哲学家们一直以唯美主义原则想象万物原理,但未必反思到了这一秘密,不过维特根斯坦是知道这一秘密的,在他看来,形而上学,还有伦理学和美学,都显示了超越性,在根本上都是一致的。可以说,形而上学是一种特殊的美学。

既然关于世界万物的形而上学只是一种想象而不是知识,那么它就不需要是真的,也无所谓真值,无所谓真假。换句话说,形而上学没有必要与世界相似。但是有一个问题,形而上学所想象的万物原理却是知识的基本假设,它们是人类全部知识的必要假设,知识就建立在那些不可证明的假设之上。这样想来,事情就有些严重了,我们似乎有理由去担心所谓的知识和真理其实是不可靠的。知识的根基一直是哲学的一个难题,先不管它,我们只要搞清楚形而上学并非真的是万物之理,而只是思想之理,就可以了。

哪只是拯救之手?

形而上学的万物原理所起的作用有些类似于逻辑的作用。逻辑规律只是思想的规律,并不是事物的规律,所以逻辑与事物并不很像,比如说,矛盾律就仅仅是思想所需要的逻辑条件,真实世界的万物并不构成矛盾,最多存在差异和冲突。矛盾的东西不能同时为真,而冲突的东西却可以同时为真。同样,排中律就更是思想的独特原则,真实世界只要有无间断的变化,也就不能要求非要排中不可,一个事物完全可以既是这样又不是这样的,只有观念才不可以是两可之辞。与此类似,形而上学的万物原理也不一定符合万物的真实情况,齐一律(uniformity)断言万物具有统一性,这很有用,因为只有把万物看成是统一的,科学知识才得以成立,准确地说,归纳的经验知识才得以成立,因此,我们非常需要这一假定。至于万物是否如此,不得而知,因为要证明这条原理也只能通过归纳去证明,这会搞成循环论证,而且,对万物进行全体归纳也是不可能的。又比如说,同样作为经验知识基础的因果律其实也是一个形而上学假定,同样无法证明,甚至,在一个事物的各种存在条件中,哪一个条件算是原因,也是我们想象和约定的,因为事物存在的每个条件都同样重要,它们本身比不出高低来。所谓原因,往往只不过是我们觉得构成问题的那一个条件,如此而已。

总之,世界观是我们的美学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