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版后记

04-16Ctrl+D 收藏本站

关灯 直达底部

拙著《陈寅恪与傅斯年》出版之后,得到广大读者的热情关注,近百家报刊、电台、电视台以不同的方式予以报道,又促使更多的读者给予关注、阅读和讨论,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反响。随着《光明日报》评选为“2008年度十大好书”,以及台湾繁体字版在全球华人圈发行,引发了新一轮海内外读者对追求“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回到傅斯年时代”等话题的探讨热潮。到目前为止,作者共收到海内外邮件近千封,就拙著所涉人物和内容以及创作态度与技巧,有赞誉也有批评,更多的是从关怀爱护的角度,对书中不恰当的观点、提法或个别疏漏舛误之处给予指正,希望再版时能够修订。蒙读者朋友和出版方朋友们的双重好意,兹决定对拙著进行纠偏改错,删减增补,加以完善。此次修订除对错讹之处予以改正,还根据部分读者的意见,特别增加了陈寅恪与傅斯年两位学术大师的学术研究历程和成果,兼涉大师的治学路数和思想、精神,以及对后世产生的影响。鉴于两位大师的学问如无涯之海,窥之无极,在增补中不能一一尽述,只能略述大概,或如陈寅恪先生当年在清华园所讲司马光《资治通鉴》时所言:“读《通鉴》者,如饮河之鼠各充其量而已。”此点期望读者有所会意。

本次修订过程中,先后得到了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资深研究员、著名考古学家王世民先生,以及作者的师友,著名作家王久辛、钟亦非、何三坡的支持帮助。他们分别通读了拙著,对错讹和文辞不当之处提出了修订意见。特别是台湾远流出版公司文史专业编辑陈穗铮小姐,作为这部著作繁体字版的责任编辑,几乎对著中每一段、每一句所引史料内容和出处,都进行了核查、校对与修正,并对大陆和台湾两地材料稽考钩沉,探赜索隐,甄别校勘,为此付出了大量心血,同时又增补了不少难得一见的旧史籍、新材料,使拙著质量得到了进一步提升。本次修订将这些新鲜成果一并纳入。这一切都是需要特别说明和感谢的。

另外,在修订过程中,得到了陈寅恪外孙、陈小彭之子、身居香港的林日晖先生,傅斯年子侄、聊城市政协委员傅乐铜先生,身居北京的李济之子李光谟先生,以及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文化研究所前所长刘梦溪先生,著名文化批评家朱大可、解玺璋、王珂、史奉真,以及吴怀尧、施袁喜、刘青文、贾谬、游宇明、柳已青、秦乃思、石舒波、晨曦等先生的评论和指点。中山大学沈辉教授特别拍摄了陈寅恪故居近期的照片。在此,对以上诸君表示诚挚的谢忱。

通过电子邮件和信函对拙著给予指点并提出善意批评的读者,恕我不能在此一一列出大名,这一好意,作者心领神会并表示深深的感谢。本次修订尽管费力不少,因水平有限,谬误在所难免,期盼读到修订本的各位方家,通过新浪网“岳南博客”,或通过电子信箱赐教,以便日后再度修改完善,以无愧于九泉之下的学术大师。

2010年3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