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藏住持九华山化城寺
04-16Ctrl+D 收藏本站
在释地藏入山苦修的几年后,九子山有了个更广为人知的名字——九华山。九华山耸立于长江南岸,不但具备北地高峰的苍劲与雄奇,而且兼容南国岩崖的秀巧与妩媚。尤其是春到九华,满山遍野的绿,格外富有诗意,令人回味无穷。那一天,天高云淡,风和日丽,山中人迹罕至,鸟语花香,景致迷人。青阳名士诸葛节与当地七八个温文尔雅的乡绅雅集,携手共游九华山。
下山途中,诸葛节一行路过东崖。崖北有崖洞,深广如石屋。他们在山洞之中赫然发现了一位年过花甲的老僧!他独坐于蒲团之上,微闭双目,正处在禅定之中,所以对他们的到来没有理睬。诸葛节等人在这个简陋的崖洞里,没有看到一件像样的东西,一旁的断足鼎中,煮的是少许米粒和白土。
诸葛节等人见状大惊,他们从来没有想到,洞中老僧的苦行如此卓绝,修行毅力如此坚忍!诸葛节不禁与群老投地号泣:“和尚苦行若此,我等供奉不周。”
隋唐时期,乡绅几乎人人信仰佛教,也都粗通佛法教义,诸葛节他们也不例外。因此,作为一方名流,他们发起了大惭愧心,当即决定:募化资用,购置土地,修建寺院,延请大师安居。
诸葛节知道,像洞僧——释地藏的这种禅定状态,任你在耳边敲锣打鼓、响雷放炮,也休想将他惊醒,唯一的方法乃是敲击引磬。一般僧人修定,为防止不知情的人将他们当做死尸埋葬,都会在身旁放置一把引磬——形似酒盅的小铜钟,用细长的铜棍敲击,其声音穿透力极强。就算是成千上万人的大法会,指挥起承转合节奏的也是这样的引磬。
诸葛节在他耳边敲击了三下引磬,释地藏便从禅定之中悠然出来,徐徐睁开了眼睛。诸葛节等人再次跪了下来,检讨自己供养不周的罪过。释地藏笑道:“是老僧偏爱山居,诸位居士何过之有?”
当诸葛节他们得知他是从新罗航海而来,且寻寻觅觅二十多年,才找到了九华山这理想的修行之所,并已经在山洞之中苦修了整整十五年,更是感动得热泪盈眶。他们再三表示,要尽快创建一座伽蓝,供其住持弘法。
释地藏想了想,说:“本来,山僧计划终老在这九子山中,不再出世为人[43]。不过,时节因缘都在随时而变。近期,北方发生战乱,而且近一两年也将波及我们这一带。战火燃起,最苦的是普通百姓。而佛门是民众的归宿,老僧应当应缘而化。”
听到释地藏答应出山,诸葛节等人唯一的担心总算落了实,兴高采烈地下山筹备去了。
原来,这年春天,弟子道明已满20岁。一个月前,释地藏让他到江州庐山东林寺受戒去了。因而,诸葛节他们在山洞之中只见到了释地藏一人。
原来的九子山,佛、道、儒三家过而不留,居而不久,若过眼烟云,稍聚即散,似乎都在等待一个合适的时节因缘。而今的九华山,以李白之诗句而名始著,因地藏之苦修而名益彰。
诸葛节乃青阳名士,登高一呼,万众响应。且有南陵俞荡、本地闵公等大护法相助,很快就筹集到了一大笔善款。经商议,他们决定买下檀公旧地,也就是檀号化城寺的原址,营建新寺。
此时的释地藏,因了闵让和、吴用之等乡绅的皈依宣扬,早已在当地百姓心目中建立了崇高的威望。所以,附近乡民听说要为洞僧建造寺院,自动从四面八方云集而来,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在诸葛节的带领下,伐木筑石,就在化城谷地建成了一片全新的伽蓝,仍然名之为“化城寺”。
化城,化作之城,乃变化的城邑。
本来,佛法的真理极慧是绝对的,是超越时空的真如境界,不生不灭,不垢不净,无来无去。可是,众生的根性不同、习气不同,智能也不同,为了照顾那些不能“一步到位”的人们,佛菩萨就各使所能,想出了种种方便众生的办法。化城,就是其中之一。它就像旅途之中的客栈——暂时的休憩之所。我们一次走不到目的地,可以在客栈中稍作休整,等体力得到恢复,就可以继续前行,直至到达最终的理想王国。化城,还可以理解为大菩萨的愿力所成,为了普度众生,菩萨应缘而显化。
应诸葛节等人所请,释地藏从大山里搬了出来,入住九华山化城寺。而且,很快就形成了一个颇具规模的僧团。原来,道明在江州庐山受三坛大戒时,有一位名叫“胜谕”的引礼师——引领指导新受戒的僧人学习规矩、礼仪、经文的年长比丘,看到道明行住坐卧,与众不同,不但中规中矩,而且有一种说不出的安详、清凉与平静。这种摄受力,一般只有那些德昭年长的高僧才具备,而这个刚刚20岁的新戒,便已经隐隐有高僧风范,可见其导师非同一般!于是,胜谕通过与道明接触,知道了在九华山居山静修十五年的释地藏。于是,等到五十六天的授戒法会结束,胜谕与道明一同来到了九华山。
同道相见,一语便知。胜谕对释地藏佩服得五体投地,于是就正式拜他为师。
胜谕乃江州一带著名的年轻高僧,出任过多座大寺名刹的知客、监院、首座[44],他投师于释地藏,在江州、池州、金陵一带引起了不小的反响。于是,陆续有众多的僧人慕名前来挂单参学,常住求法。
胜谕是一位难得一见的精通寺院典章、善于僧团管理的人物。释地藏慧眼识珠,礼请他为首座兼都监,将寺院的日常管理全盘交付给了他。胜谕也没辜负他的信任,与官方交往不亢不卑,和居士护法亲疏有度,对待学僧宽严相济。可以说,他的到来,成为九华山化城寺能够迅速建成并顺利运转的关键。因此,释地藏甚至觉得,天上掉下的释胜谕,是佛祖专门派来帮助他的。
首座胜谕是个永不满足的人。化城寺初具安僧的基本条件之后,他根据山谷地形,依山就势,设计出了气势宏伟、规模庞大的层层楼台、座座殿阁,并立刻着手运作。建设顶级的庄严佛殿,需要大批楠木做梁柱,而九华山不出产这些珍贵木材。于是,他不辞辛劳,亲自到江西深山去采购,并辗转运回。九华山的花岗岩石材细密坚固,他们将其打磨得光滑似镜、晶莹如玉,因而以其建筑的大殿雄伟壮观、富丽高贵,更能显示佛法的神圣、佛祖的庄严。
出家以来,释地藏一直过着极其简朴的生活,同时,他也受到了中国禅宗风尚的极大影响,这就是农禅并重,自己劳作,开田搏饭。他们效仿禅寺,凿溪涧,修水渠,开荒山,辟稻田。化城寺的僧人一日功课之余,种茶山上,插秧田里,修行、劳动两不误。
释地藏忽然想起他行囊里一直保存着一些从新罗带来的黄粒稻种子,试着播种了下去,居然还能发芽生长。从此,九华山有了一种特殊的稻米——黄粒稻。黄粒稻颗粒比较肥大,煮熟后味道香软,营养十分丰富。
经过三年多的建设,化城寺平地起楼台,劫灰成世界,殿宇巍峨,佛像庄严,蔚然成为一座气势恢宏、规模庞大的道场,俨然有灵山佛国气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