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闲”的说法是怎么来的

04-16Ctrl+D 收藏本站

关灯 直达底部

很多人不理解为什么把罢官闲居以及失业无事称作“赋闲”,“闲”容易明白,可是“赋”和“闲”又是怎么扯到一起的呢?

这个疑问的答案很简单,说出来会让人感觉像脑筋急转弯:西晋文学家潘岳写了一篇赋,名叫《闲居赋》,“赋闲”即由此而来。

人们常常用“貌比潘安”来形容男人长得俊秀。潘安本名并不叫潘安,而叫潘岳,字安仁,小名檀奴,是西晋时期的著名文学家,出生于河南的中牟。那么为什么管他叫潘安呢?原来潘岳曾侍奉中国历史上最丑最荒淫无耻的皇后贾南风,后人认为他愧对这个“安仁”中的“仁”字,就擅自把潘安仁的“仁”字去掉,改称他潘安了。

潘岳在《闲居赋》中总结了自己做官的经历:八次调换岗位,一次提升官阶,两次被撤职,一次被除名,一次没就任,三次被外放。如今已经五十岁了,辞官归隐洛水之滨,栽花种菜,反思自己不得志的原因。潘岳最后找到的原因是自己过于“拙”,而不懂得“巧”的道理。于是潘岳弃“拙”取“巧”,依附上了贾南风,甚至每次碰见贾南风的母亲外出,潘岳就主动把车停靠在路的左边,下车望尘而拜,为时人所不耻。金代诗人元好问曾经写诗讽刺潘岳:“高情千古《闲居赋》,争信安仁拜路尘。”

不过,除了留下“赋闲”这个词之外,潘岳的这篇赋还催生了苏州拙政园的命名。《闲居赋》的序文中有一句“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此亦拙者之为政也”,拙政园即由此命名,也算潘岳为后人做的一件好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