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中钉”的“钉”是比喻两个坏蛋
04-16Ctrl+D 收藏本站
“眼中钉”和“肉中刺”连用,比喻最痛恨的人或事。“肉中刺”好理解,肉里面扎了一根刺,可以想见有多疼,多么急着拔出去;那“眼中钉”又是什么意思呢?
“眼中钉”的典故出自两个坏蛋。一个是五代十国时期后晋的赵在礼。赵在礼是历史上有名的大贪官,凡他所到之处,无不大肆搜刮。在宋州(今河南商丘)做官时,因为太过贪婪,因此当得悉他即将调到永州的时候,百姓无不欢欣鼓舞,奔走相告道:“眼中拔却钉矣,可不快哉!”把赵在礼视为扎进眼中的钉子,可见百姓们对这个大贪官是多么痛恨!没想到赵在礼小肚鸡肠,听到百姓这个说法后大怒,向朝廷申请留任宋州。留任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布告全州,强令每户每年交纳一千文钱,称“拔钉钱”,当年就搜刮了一百万文钱进账。
另一个坏蛋是北宋时期的丁谓。宋真宗时,寇准是宰相,丁谓对寇准毕恭毕敬,有一次大臣们一起吃饭,寇准一不留神,胡须被羹汤浸染,丁谓立马站起来,小跑到寇准面前,用手慢慢地拂拭寇准的胡须。拂拭干净之后,寇准大笑着说:“参政,国之大臣,乃为官长拂须邪?”意思是参政是国家的大臣,不是让你来为长官拂拭胡须的。在座的大臣们都笑了起来,丁谓面红耳赤,羞愧难当,从此对寇准怀恨在心。这就是“溜须”一词的来历。真宗朝有五个小人,号称“五鬼”,丁谓即其中之一,不仅坏事干绝,还进寇准的谗言,导致寇准罢相。因为丁谓姓丁,所以京师中的民谣说:“欲得天下宁,当拔眼中钉;欲得天下好,莫如召寇老。”人民的眼睛是雪亮的,丁谓和寇准生前身后的评价就是这么鲜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