珐fà琅lánɡ

12-20Ctrl+D 收藏本站

关灯 直达底部

【释 义】

某些矿物原料烧成的像釉子的物质。多涂在铜质或银质器物表面,用来制造景泰蓝、证章、纪念章等。也指覆盖有珐琅的制品。

【名家解读】

在《鉴宝》一类的节目中,很多专家都把“珐琅”读成fǎ lánɡ,其实这个词应该读成fà lánɡ。我们到故宫博物院可以看到很多的珐琅制品,而且中国瓷器有一个新瓷器的重大突破,那就是珐琅彩,烧得非常漂亮。(钱文忠)

【辨 析】

“珐”在字形上、读音上要与“砝”字相区分。“砝”读作fǎ,“砝码”是指天平上作为质量标准的东西。“琅”读作lánɡ,不要读成liánɡ或lǎnɡ,本义是指似玉的美石或青色的珊瑚。

你知道吗?

在古代,珐琅器起初被称为“大食窑”,这是因为它最初是从大食国传入我国的,大食国是唐宋时期对阿拉伯国家的总称。后来,由于音译的关系,珐琅器有许多种不同的写法,如“法蓝”“法郎”“拂林”等,现在统一写为“珐琅”。

【字里字外】

我们经常说的“景泰蓝”,正式名称其实叫作“铜胎掐丝珐琅”。它是一种将各种颜色的珐琅附在铜胎或是青铜胎上,再经过烧制而成的瑰丽多彩的工艺品。由于这种工艺兴盛于我国明朝景泰年间,而且多用宝石蓝、孔雀蓝色釉作为底衬色,所以就叫作“景泰蓝”。

我国历史上关于“景泰蓝”最早的文字记载出现在元朝,在民间还流传着关于“景泰蓝”的传说。

相传在元朝初年,皇宫遭遇了一场大火,金銮殿中的奇珍异宝被烧成灰烬,但在废墟中却出现了一个色彩斑斓、光芒夺目的宝瓶。大臣们将这个宝瓶献给皇帝,皇帝看后赞不绝口,传下圣旨,调集京城所有的能工巧匠,必须在三个月内造出这样的宝瓶。当时,京城有一个被人们誉为“巧手李”的名匠,他从女娲娘娘给他托的梦中参悟:这个宝瓶是金銮殿中的金银宝物在那场大火中熔铸在一起才形成的。此后,凡是“巧手李”制作的宝瓶,全部都归皇宫所有。由于这种珍品是由一场大火而来,于是人们都称其为“奇宝烧”。到了明景泰年间,这种宫廷艺术品的制作工艺达到顶峰,就是后来人们所说的“景泰蓝”。

【例 句】

珐琅彩瓷器亦称“瓷胎画珐琅”,始见于康熙晚期,兴盛于雍正、乾隆时期,该瓷器品种是在吸收西洋铜胎画珐琅技法的基础上,在瓷质胎地上用各种珐琅彩料描绘而成的一种釉上彩瓷。

高晓然《珐琅彩烧造过程中的几件物证——从景德镇到皇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