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bù刊kān

12-20Ctrl+D 收藏本站

关灯 直达底部

【释 义】

不容更动和改变。

【名家解读】

“刊”字从“刀”,是删除的意思。过去人们在竹简上写字,如果写错了就拿刀刮掉,就叫作“刊”。“不刊之论”或“不刊之说”常常用来称赞某人言论完善精确,不容更改,千万不要理解成“不适合刊登的言论”。(孟蓬生)

【辨 析】

“不刊”最常见的用法就是“不刊之论”,比喻不能改动或不可磨灭的言论,用来形容文章或言辞的精准得当,无懈可击。在记忆的时候不要望文生义地将“不刊”理解为“不堪”,也不要错误地将其理解为无法刊登的言论。

你知道吗?

有些言论曾经被认为不可动摇,最终被证明是错误的。其中最著名的便是“地心说”。这如今看来近乎荒谬的言论,在哥白尼的“日心说”被人们所信服之前,绝对算得上是“不刊之论”。

【字里字外】

“不刊”中的“刊”字在古代指消除刻错了的字。不知你有没有发现“刊”字和“刻”字结构相近呢?没错,“刊”不仅有消除、修改的意思,也可以表示刻,如“刊印”“刊本”等。

“不刊”的出处是西汉扬雄所著的《答刘歆书》:“是悬诸日月不刊之书也。”意思为,这是一本可与日月争辉,不能删减一字的书。我们不禁会想,难道这里所提到的书是用刀刻成的?众所周知,造纸术是在东汉才由蔡伦改进,并逐渐广泛应用。那么在东汉之前的朝代,人们用什么材料书写呢?

早在夏商时代,古人们就将字刻在龟甲之上,也就是我们今天耳熟能详的甲骨文。在商周时代则出现了刻在青铜鼎上的金文。到了周朝晚期直至两汉时期,古人主要的书写材料分别为竹简木牍和缣帛。

简是狭长的竹片、木片,一般只写一行字。可以写几行字的宽木板被称为“牍”,书信往往写在一尺长的木牍上,所以有“尺牍”之名。若将简编连起来就成为册。

缣帛是作为书写载体的丝织品,与简牍并存了很长一段时期。缣帛柔软轻便,幅面宽广,宜于画图,但其价昂贵,普通人几乎用不起,而且一经书写就不便更改,一般只用为定本,所以缣帛始终未能取代简牍作为记录知识的主要载体。

【例 句】

这可以说是不刊之论,我有同感。

孙犁《万国儒〈欢乐的离别〉小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