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者王家卫

04-12Ctrl+D 收藏本站

关灯 直达底部

王家卫的电影为什么总是让人入迷?这就要从他是个什么样的导演说起了。尽管王家卫的电影极尽声色之娱,但我一直不敢让自己在感情上太过认同他,因为我觉得他是一个“智者”(Sophist)。

所谓“智者”,我指的不是智慧过人的那种有先见之明的长老型人物,而是那批被柏拉图猛烈批评过的苏格拉底之前的古希腊哲人。在柏拉图的眼中,这些“智者”周游希腊列国,吸引无数年轻人跟随求学,但越是追随者多,他们为害益深。因为“智者”们展示的世界和知识不是真理,而是一些巧言令色装饰修筑的海市蜃楼。换句话说,“智者”让人看到的只是一连串奇美的影像,而非影像遮掩的真实世界,所以柏拉图为“智者”下的一个注解就是“影像制造者”(image-maker)。

身为电影导演,王家卫是个如假包换、名副其实的“影像制造者”。一般观众看完他的电影之后,最常见的反应是“不大懂,但是好美好有型”。的确,回忆他的作品,我们想起的总是某个很“有型”的片段和很“美”的音乐,例如《阿飞正传》里那片火车窗外的苍郁绿林,和随着镜头懒洋洋地奏出的南岛曲调;又如张曼玉和梁朝伟在《花样年华》里穿行于20世纪60年代香港老旧窄巷的慢镜,及伴舞般响起的梅林茂创作的圆舞曲。总之,一提王家卫电影,首先想到的可不是严肃论者们津津乐道的什么时间与回忆,而是那些色调迷人的状态。

其实王家卫自己也承认,他的创作不是起源自什么很深奥的概念、很具体的人物或是很有意蕴的情节,而是个别的状态。状态首先自空间生,他是先想到要拍个怎么样的空间,才去判断何种人物应该出现在这个空间里和如何出现的问题。整部电影往往就由状态出发,再把不同的状态加以联系发展而来。当然,成为王家卫招牌货的音乐也很重要。

与一般的导演不同,他的音乐不是最后加入的配乐,反而是从开始构思的时候就存在了。所以他很喜欢在拍摄现场播音乐,好让摄影师跟演员们知道他要的是哪种节奏。这也说明了为什么在他那么多部电影里面最叫人留下深刻印象的不是原创作品,而是“California Dreaming”(《重庆森林》中的音乐)和皮亚佐拉(Ástor Pantaleón Piazzolla)的探戈之类的罐头音乐。因为那是他在拍摄的时候就于脑海徜徉的曲调,是他镜头外的调色盘,难怪与画面配合得天衣无缝。

最后,但并非不重要的,是他爱用大明星。打从《阿飞正传》开始,他就从没用过不出名的演员做主角。他不屑那些香港影坛中以扎实演技出名的演员(如黄秋生或刘青云),他喜欢能演戏但更以面孔漂亮知名的偶像。例如《东邪西毒》,他就宁愿找当时演技相当不济的玉女杨采妮,也不愿找其他演技更好但没有星味的女演员去扮演弱女一角。所以那么多大牌疯狂地愿意为王家卫献身,恐怕不是因为他最能引导出他们的演戏潜能,而是因为他比谁都把明星们拍得更美更有型更像“明星”。梁朝伟在其他人的片子里也抽烟,张国荣在其他人的片子里也跳舞,但只有在王家卫的电影里才能把烟抽得这么有格,把舞跳得这般妖娆。

王家卫制造的真是智者式的影像。20世纪60年代,那个香港都是如此虚假,从未在现实之中存在,但是它们却又美得迷人,令人难忘。不过,电影本来不就是虚幻的吗?导演本来不就该是“影像制造者”吗?

很多人都拿王家卫的《2046》和张艺谋的《十面埋伏》相比,或许是因为这两部片都是雷声大、雨点小,期望越大失望也越大。但它们其实是很不一样的电影,而王家卫和张艺谋也是很不一样的导演。至于说到失望,《2046》令人失望吗?那就得看你抱着什么样的期望了。

如果你是王家卫的死忠影迷,从《旺角卡门》一直追随至今,部部叫好,你看了《2046》之后可能不只不难受,反而会有豁然贯通之感。因为《2046》是部百分百的作者电影,是一个作者型的导演回顾自己的作品,是他和自己旧作的一场对话。

王家卫和张艺谋都喜欢利用大牌明星,都擅长在有意无意之间炒作声势。但是他俩的最大不同在于王是个风格一贯、主题相近的作者,而张是个不断开掘新题材、学习新技法新形式的导演。在影评人的圈子里,作者型的导演总是比较受到照顾,因为大家可以追索其一部片子与另一部片子间的联系,还能轻易地用一个主题贯穿解释他全部的电影,从而满足影评人沾沾自喜的虚荣。反过来,像张艺谋这般,拍过灿烂又很东方情调的《红高粱》与《大红灯笼高高挂》,又拍过爱情小品《我的父亲母亲》,很伊朗儿童片风格的《一个也不能少》,现在又要搞武侠片,种类层出不穷,就算部部都是好片,也会被影评视作次一级的艺“匠”。艺匠的技法就算再熟练精巧,他的旧作也不会累积成对下一部电影的期盼,推出新作就分外需要开动宣传机器。反而作者的东西加起来就像长篇连续剧,戏迷和影评会有兴趣知道他那自成一格的小天地如何演化下去,里头人物们的生生死死去向如何。所以《2046》上演,又要说它拍了多少年,就够吊人犯瘾。

《2046》就算再不好,它起码满足了影迷们的心愿,明确解开了十多年来香港电影的一个谜题,那就是当年《阿飞正传》结尾出现的那个神秘人的真正身份。《阿飞正传》这部香港影史上的经典,20世纪90年代一群小众影迷的cult片,其最耐人寻味之处是一切故事应该完结的时候,突然换了一种拍法(用上广角镜),一个空间(天花板低垂的窄室),出现了新人物(梁朝伟饰演)。没有前因没有后果,它就这么一个镜头突如其来,戛然而止。但那个镜头里的演出,音乐和摄影机的运动配合得浑然天成,令人难忘。难忘,但不解,为什么梁朝伟要在这一刻才出现?他是谁?据说是当年的剪接谭家明硬要把它放在片尾字幕之前,而非导演原来构想的字幕之后。于是它成了《阿飞正传》的一部分,却也是最不相关的一部分。

到了《2046》,大家可明白了,原来当年那个梁朝伟就是《花样年华》和《2046》里的梁朝伟,《2046》里的刘嘉玲就是《阿飞正传》里的刘嘉玲;而《2046》、《花样年华》与《阿飞正传》里的张曼玉,也就是同一个苏丽珍。问题是这样子解谜,把《阿飞正传》、《花样年华》和《2046》正式串成一套60年代三部曲,可有拓深了任何影迷曾经执迷的情爱与回忆的探讨吗?或者答案如何都不重要了,因为王的影迷早就自我沉醉在解出那个悬宕了十多年的另一个问题的快慰之中。《2046》从这个角度来看,是作者对自己创作的人物和他的影迷们的一个回答,只是它也吊诡地消解了围绕着《阿飞正传》的神秘。